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重陽節活動銀飾

重陽節活動銀飾

發布時間:2023-05-10 20:05:21

1. 民族,服飾特點。民族,傳統節日,生活習俗,飲食文化

民族:漢族
服飾:漢服
特點:交領右衽、寬衣廣袖、系帶隱扣,給人以瀟灑飄逸的感覺

傳統節日:
上巳節 三月初三 少男少女約會的節日(戀人節)

清明節 二十四節氣中「清明」那一天,一般在公立4月4日—6日之間。主要活動有祭祖、踏青(春遊)

端午節 五月初五 端午節不僅僅是劃龍舟、吃粽子。他其實是一個祛除瘟疫疾病的節日。主要活動有,掛菖蒲艾葉驅鬼,射五毒驅邪,飲雄黃酒防治傳染病,點雄黃防治蚊蟲叮咬,懸掛香包祛除異味,讓自己隨時清新宜人方便泡妞。

七夕節 七月初七 也叫做乞巧節,這一天少女們要面向織女星穿針,祈求自己更加聰敏、靈巧。如果有好幾個女孩子一起比賽穿針,叫「鬥巧」,最先完成的叫「得巧」,是很有意思的比賽活動。不是情人節哦

中秋節 八月十五 主要活動有賞月飲酒吃月餅、拜月和放河燈。拜月是少女們祭拜月神,祈求自己像嫦娥一樣漂亮,像月亮一樣純潔(皮膚好)。放河燈對於少女們和孩子們來說是一項很有意思的活動,將各式各樣的河燈點燃,許下願望,放置河中,帶著之際的願望,飄向夢想的目的地。

2. 毛南族的風俗、飲食、節日有哪些

http://ke..com/view/4800.html?wtp=tt

3. 送老人什麼首飾寓意好

一、送金鑲玉:金玉滿堂

金鑲玉,顧名思義就是在金器上鑲嵌各種美玉,這種特殊的金、玉鑲嵌工藝為我國所特有,且歷史悠久製作精美。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金和玉象徵高貴與純潔,一如詩仙李白所贊「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饈值萬錢」,所以金鑲玉寓意「金玉良緣」,堪稱尊貴吉祥與超凡脫俗的完美結合,送給長輩能夠顯示出富貴吉祥,寓意著金玉滿堂,送給長輩博得個好彩頭。戴在身上,黃金彰顯富貴,玉石又顯現出老人的氣度從容。龍鳳,牡丹花,平安扣等造型的金鑲玉首飾都非常適合送長輩。
二、送黃金首飾:富貴吉祥,安神抗衰老

黃金首飾人人都愛,送長輩更是再合適不過了,長輩們一定愛不釋手!戴黃金首飾不僅彰顯富貴,還有諸多養生功能,可用來防病養生。《本草綱目》認為黃金能「通利五臟」,黃金能鎮心神,安魂魄,主治驚癇風熱等疾病,還能具有一定的抗衰老作用,能令面部肌膚減少皺紋的出現。
那麼在選擇黃金首飾時,則要考慮長輩的穿著風格,如果是比較低調成熟的,則可以選擇款式比較簡單的項鏈或者手鏈;如果是穿著比較時髦,愛美的媽媽,就可以選擇一些當下流行的玫瑰花款型的金飾;如果是傳統型的,就可以選擇一些傳統的式樣雕刻著牡丹、花鳥,福壽等圖案的手鐲寓意美美長輩一定會喜愛!
三、送珍珠:寓意吉祥安康,圓滿

黛安娜曾說女人如果只能擁有一件珠寶,必是珍珠。老人佩戴珍珠不僅寓意美好還顯得整體更端莊大氣,珍珠不僅可以提升氣質,還有鎮定安神、調節內分泌、長期佩戴能對身體有一定的保健作用。珍珠散發著溫潤的光澤,更能體現出媽媽們的溫柔。衣著時尚的媽媽們可以選擇簡單的款式,喜歡奢華的媽媽則可以購買珍珠配鑲鑽石的款式。普通的淡水珍珠項鏈價格在200到1000左右。珍珠越大,形狀越規則,光澤越好,其價格也越昂貴。
四、送銀飾:延年益壽

春節送銀飾給長輩也是不錯的選擇,延年益壽還能祛風濕。現代醫學認為:銀能殺菌消炎,排毒養生,延年益壽,長期使用,可以起到加速新陳代謝、增強抵抗力的作用。銀製品在一定范圍內能產生磁場,釋放大量的銀離子,激發能量,對人體具有保健的功效。老人經常佩戴銀飾品,對健康有百益而無一害。
銀飾還能祛風濕,很多上了年紀的老人都有風濕毛病,銀首飾有很好的去濕祛風濕、除濕熱功效。中醫療法中的針灸,所用的就是銀針。在四川的涼山地區,當地的彝族有個偏方,人們生病的時候,煮一個雞蛋,趁熱剝掉蛋殼,然後把蛋黃挖掉,放一塊銀在裡面,用熱毛巾包住雞蛋,在病人的太陽穴、兩只手碗內側以及肚劑眼上來回滾動,雞蛋涼了以後,把裡面的銀拿出來,可以看到銀表面已經變黑,說明它把病人體內的濕氣吸出來了。

4. 傳統節日習俗

1.除夕——農歷十二月二十九或三十
習俗 : 吃團圓飯,祭祀,熬夜守歲。
除夕人們往往通宵不眠,叫做「守歲」。除夕這一天,家裡家外都要打掃得乾乾凈凈,還要貼門神、貼春聯、貼年畫、貼窗花、貼福字。人們則換上帶喜慶色彩和帶圖案的新衣。

2. 春節——農歷正月初一
習俗:春節一般以吃年糕、餃子、湯圓、大肉丸、全魚、美酒、蘋果、花生、瓜子、糖果等為主;放鞭炮、給壓歲錢、拜年、走親戚、送年禮、上祖墳、逛花市、鬧社火等眾多活動,極盡天倫之樂。
春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一家人吃團圓飯,一起看春節晚會。

3. 元宵節——農歷正月十五
習俗:看燈、吃元宵、踩高蹺、猜燈謎
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其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為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中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所以關於元宵節的習俗在全國各地也不盡相同,其中吃元宵、賞花燈、舞龍、舞獅子等是元宵節幾項重要民間習俗。

4.寒食節——(清明節前一天)
習俗:起火燒飯、吃冷食
禁煙火,只吃冷食。並在後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鞦韆、蹴鞠、牽勾、斗雞等風俗,寒食節前後綿延兩千餘年,曾被稱為中國民間第一大祭日。寒食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唯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
在這段無火的時間里,人們必須准備足夠的熟食以冷昌沒碼食度日,即為「寒食」,故而得名「寒食節」。寒食節前後綿延兩千餘年,被稱為民間第一大祭日。

5. 清明節——(公歷4月5日前後)
習俗:掃墓、踏青。
春風拂煦清明節,踏青祭祖念先人。清明掃墓祭祀,緬懷先人寄託哀思,有利於弘揚孝道親情,喚醒家庭共同記憶,促進家庭成員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認同感。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踢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

6.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
習俗:吃粽子、賽龍舟。
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夏五、重五等。端午節是中國漢族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
端午節有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的習俗。這一天的活動現在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帶五色線,做香囊,門上插艾。

7.七夕節——農歷七月初七
習俗: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禮拜七姐、女紅
七夕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相傳農歷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婦女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故稱為「乞巧」。
婦女們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活動,禮拜七姐,儀式虔誠而隆重,陳列花果、女紅,各式傢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愛。

8.中元節:農歷七月十五
習俗:放河燈、祭祖、祀亡魂、焚紙錠等
意義:俗稱鬼節,祭祀先人、放水燈等。
中元節原是小秋,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因此每到中元節,家家祭祀祖先,供奉時行禮如儀。七月十五察李上墳掃墓,祭拜祖先。
傳說中元節當天陰曹地府將放出全部鬼魂,民間普遍進行祭祀鬼魂活動。凡有新喪的人家,按例要上新墳,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成為中國民間最大的祭祀節日之一。

9.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
習俗:賞月、吃月餅
中秋祭月,在我國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賞月的風俗來源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輕松的歡娛。「民間拜月」則成為人們渴望團聚、康樂和幸福,以月寄情。
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

10. 重陽節——農歷九月初九。
習俗:登高、插茱萸。
重陽節,又稱重九節、曬秋節、「踏秋」,為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日,中國傳統節日。慶祝重陽節一般包括出遊賞秋、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
重陽與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傾室而出,重陽這天所有親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災」。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11.冬至:每年12月21、22日或23日
習俗:吃餃子,吃湯圓,喝羊肉湯
意義:冬季的開始,祭天祭祖。
過了冬至,耐哪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是一個節氣循環的開始。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地區在這一天則有吃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的習慣。各個地區在冬至這一天都要祭天祭祖。

12.臘八節:農歷十二月初八
習俗:吃臘八粥、臘八蒜、臘八面
意義: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
臘八節的到來,就意味著離中國傳統的春節越來越近了,濃濃的年味,在空氣里蔓延開來。在這個芳香彌漫的臘月時分,品一碗熱乎乎的臘八粥,不僅養生,更寓意豐收美好。

13.祭灶:農歷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
習俗:除塵、吃灶糖
意義:灶王爺上天的日子。
臘月二十三小年也被視為過年的開端,祭灶節在古代其地位僅次於中秋節,古時在外做官、經商或讀書者,都要在祭灶日前趕回家團圓,吃自家做的祭灶糖果,以求灶神祈福、全家來年平安。

中國的傳統節日,承載著神話、傳說、天文、地理、術數、歷法、等人文與自然文化內容。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的一個重要的組成。

5. 中國各民族的風俗習慣及節日

漢族:「春節」「清明」「端午」「中秋」「除夕」 「重陽節」「冬至」「七夕」等

彝族:傳統節日以「火把節」最為隆重,此外,還有「密枝節」「插花節」等 服飾多彩多姿,可區別的近百種,典型的是三色裙 葬禮有土葬,火葬等 民間崇拜「萬物有靈」和祖先神靈的原始宗教活動,少數人信仰佛教,道教,基督教和天主教。 實行嚴格的一夫一妻小家庭制,有搶婚的遺俗

白族:「三月街」「本祖節」「火把節」等都教為隆重 服飾各地不同,男子一般頭纏白色或藍色包頭,身著白色對襟衣和黑領褂,下穿白色長褲。婦女躲穿白色上衣,外套紅,黑,紫色絲絨領兆毀褂,下著白色或藍色寬褲,頭戴綉花,印花 彩色毛巾,胸前掛以「三須」,「五須」等銀飾 婚姻為一夫一妻小家庭制。 葬禮元代以前盛行火葬,後改為土葬,葬儀比較隆重

哈尼族:「十月年」 崇尚黑色,喜用自己織染的青黑色小土布做衣服。男子多穿對襟上衣 和長褲,以黑布薯猜念或白布包頭 老年人多戴瓜皮帽。婦女服飾因地而異,較多地保持了本民族的特色。 喜酸,辣食品。 實行一夫一妻制,流行姑表優先婚配習俗。人死實行棺木土葬。 喜愛音樂,能歌善舞,喜隨身帶著樂器。

壯族:「三月三」服飾上,男子與漢族無太大區別,女子則五花八門,各有特色。多穿無領左衽上衣,下著寬腳褲,束花圍腰。節日有吃五色飯,五色蛋的習俗,婦女愛嚼檳榔。實行棺木土葬,善歌舞。

傣族:節日多與宗教活動有關,主要有「關門節」「開門節」「潑水節」 潑水節為傣歷新年,屆時舉行潑水,劃龍船,放高升等活動 人死後一般實行土葬,少部分實行水葬。男子著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短衫,婦女著窄袖短衣和筒裙,喜歡酒和酸辣食品,婦女有嚼檳榔的習慣。普遍愛好歌舞。民歌多由「贊哈」演唱。舞蹈以「孔雀舞」和「象腳鼓舞」著名。 傣族村寨多臨江河建築,竹籬環繞,各戶自成院落。干欄式建築是傣族住房的特點。傣族基本上全民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

苗族:「花山節」 實行一夫一妻小家庭制,部分地區有四代,五代同堂的父系大家庭。有姑舅表優先婚和轉房等習俗。實行棺木土葬。

僳僳族:「刀桿節」「闊時節」 男子穿短衣,外著麻布大褂,左腰佩刀,右腰掛箭包;婦女穿綉花上衣,麻布筒裙。喜戴紅白料珠,珊瑚,貝克等飾物 住房多為「千腳落地」的木板房和竹篾笆房。婚姻以一夫一妻的小家庭為主,但仍有姑舅表優先婚制等習俗。 人死後,親友要帶酒肉弔唁並繞屍歌舞,唱「尼莫」歌,實行土葬,在墳前懸掛弩弓,織麻布工具隨葬品。

回族:節日主要有「聖紀節」「開齋節」「宰牲節」 信仰伊斯蘭教,在居住較集中的地方多修建「清真寺」。 主要在本民族內通婚。人死後,要請阿一般早亡午葬,沐浴完畢用白布裹屍,移置木匣內,實行土葬,由阿率親友出殯,妻不送葬

拉祜族:主要節日「擴塔節」 婦女服裝具有青藏高原婦女服裝的特點,多穿黑布開岔很高的長袍,除衣領和開岔都鑲綉彩色花邊和銀泡,下穿筒裙或長褲。西雙版納有的婦女剔光頭發,包黑色頭巾,戴大耳數困環,胸前佩掛「普巴」(大角牌)。男子裹黑頭巾,穿黑色無領大襟衫和長褲,外出時佩刀。 婚姻為一夫一妻制,有刀妻方居住3年的習俗。夫婦不和睦,可請人出證,饒斷絲線,即可離異。 人死後根據性別,年齡和輩份放置屍體,實行火葬,部分地區採用土葬,墓坑方位一般以丟雞蛋占卜選定。信奉原始宗教,崇拜多神

佤族:主要節日「崩南尼」 婚姻為一夫一妻制,有姑表優先婚配習俗。人死後實行土葬。男子常用黑布或紅布包頭,身穿無領短衣,寬大短褲,赤足,身佩長刀,頸戴藤圈,有紋身習俗。婦女穿無領短衣,下著圍裙,小腿裹布,並在腰腿套足藤圈。遇到重大事情要剽牛。

納西族:主要節日「棒棒會」「螺馬會」 男子服飾大體與漢族相同,婦女著右衽大襟寬袖上衣,外加坎肩,腰系百褶圍腰,下穿長褲,披羊皮披肩,用彩色絲線紡織7個精美圓形圖案,象徵「披星戴月」,表示勤勞之意。

瑤族:主要節日「盤王節」 婦女著無領大襟上衣,下著長褲,短裙或百褶裙,最愛在衣襟,袖口,褲腳鑲邊處綉上精美的圖案花紋,發結細辮,圍以五彩細珠,佩戴銀制頭釵,頭針,耳環,頸圈,銀牌,手鐲等飾物。男子亦畜發盤髻,以青布或紅布包頭,穿無領對襟長袖衣,外加坎肩,下著寬褲。男女青年社交自由,一般通過節日唱歌建立感情,徵得父母同意即可成親,但不與他族通婚。家庭組織一夫一妻制,多行姑表婚。 男子成年後舉行民間製作的精美刺綉,桃花,蠟染,瑤錦等手工藝品最負盛名,信仰多神,崇拜祖先。

藏族:節日多與宗教有關,主要節日「藏歷年」葬俗有天葬,水葬,土葬,火葬等多種,信仰藏傳佛教。每逢節日,都有民族歌舞和騎馬比賽。

景頗族:「目腦節」是其傳統民族節日。男子喜穿黑色對襟圓領上衣,包頭巾上綴有花邊圖案和彩色小絨球,外出時常佩帶筒帕,長刀。婦女穿黑短上衣和棗紅色羊毛花筒裙,頸掛料珠項圈,或銀制圓片和海貝,花紋色彩鮮艷。還在腰,頸,腕,足戴有塗過紅,黑色油漆的藤圈,有錢的人,往往腰纏數十圈。

布朗族:主要節日「關門節」「開門節」 喜吃酸筍,酸菜,酸肉之類食物。男子穿對襟短衣,下穿黑藍色肥腿長褲。有紋身習俗,在四肢,胸,腹部都刺染有各種花紋。 人死即速葬,按年齡輩份大小,分高,中,低三台疊葬在一起。

普米族:主要節日「大過年」 蘭坪,寧蒗等地普米族過年要為十三歲兒童舉行「穿褲子(裙子)」成年禮儀式。

怒族:「新年節」 男女均穿用麻布織的衣服,成年男子穿長衣短褲,喜佩腰刀,肩背弩弓及獸皮箭包。瀘水,福貢的怒族婦女喜穿右大襟上衣,下著長裙,喜在衣裙上加許多花邊,在頭和胸部佩帶珊瑚,瑪瑙,貝殼,料珠等飾品,喜戴銅耳環。貢山怒族婦女則只佩胸飾。怒族人民製作的怒毯,怒斯(怒碗),轉扇,花挎包,弩箭和陶器等手工藝品,譽滿怒江流域和瀾滄江流域。

阿昌族:主要宗教節日有「進窪」,「出窪」,「燒白柴」,「潑水節」 民族傳統節日「窩樂節」 男子喜藍白或黑色上衣,下穿黑色褲子。已婚婦女一般穿長褲,盤辮於頂。喜食酸味,婦女有嚼煙和蘆子的習慣,俗以齒黑為美。

德昂族:節日有「進窪」,「出窪」,「做擺」和「燒白柴」等 男子著黑布圓領大面襟上衣,纏黑色或白色包頭,有紋身習俗,一般在手臂,大小腿和胸部刺以動植物圖案或傣文經咒。少年喜戴大耳墜和銀項圈。婦女穿開禁短衣,纏包頭,戴銀飾及彩色玻璃珠,束腰箍,紮裹腿,下身穿綉有彩色線條的筒裙(不同顏色線條表示族內不同支系)。

基諾族:「特弁開」 男子穿白色無領對襟棉布上衣,衣背後多綉衣圓形彩色光芒圖案,下著寬大白褲。婦女上穿對襟無領圓褂,其上鑲有七色紋樣圖形,短褂外罩一件貼身衣兜,均刺綉著精美的圓形銀飾花樣;下穿黑白相間的短裙,頭戴披風式尖頂白帽。 很尊敬長老,老年婦女地位很高。每個村寨有一個「卓巴」(寨父),一個「卓生」(寨母)管理村社內部事務。

蒙古族:傳統節日是「那達慕大會」 男子穿長袍和圍腰,婦女衣袖上綉有花邊圖案,上衣高領。

布依族:「六月六」 男女穿對襟短衣或長衫,頭纏草藍色或白色方格頭巾。婦女穿右大襟
上衣,下著長褲,外套蠟染百褶長裙。 善歌舞,在社交場合和青年男女談情說愛時,常常用歌表達自己的感情。

獨龍族:「卡雀哇」 一般穿紅黑白直條相交的麻布或棉布衣,男子下穿短褲,習慣用麻布一塊從左肩腋下斜拉至胸前,袒露左肩有臂,女子多在腰間系染色的細藤圈作裝飾。過去有紋面習俗。男子衣著均較簡朴,不戴帽。婦女多披發,跣足。

水族:「客端節」 男子穿大襟無領藍布衫,戴瓜皮小帽,老年人著長衫,頭纏黑布包頭,腳裹綁腿。婦女穿青黑色圓領右襟寬袖短衣,下著長褲,結布圍腰,穿綉花青布鞋。 善於紡織,染布,崇尚黑色和藏青色。 在節慶期間,喜跳銅鼓舞和蘆笙舞,做五色飯宴客,男女喜飲白酒,甜酒。

滿族:「春節」「清明」「端午」「中秋」「除夕」等 有祭天,祭祖風俗,孝敬長輩,重視禮節規矩。

6. 三月三是什麼風俗啊

三月三有兩種風俗:
1,我們這邊說的呢是,三月三回娘家,死了丈夫塌了天。就是你不能回娘家,否則對你老公不好。
2,三月三,好日子,家家戶戶接閨女」,碭山風俗。
其實,有關「三月三」的民俗民風,全國各地都有記載。象「曲水流觴」、「祭祀宴飲」、「蘭湯沐浴」等都是它的內容。但「接閨女回娘家」,恐怕只是淮北一帶盛行,碭山猶甚。
中國的農歷,一三五七九為單月,月份與日數重疊,為節。如一月初一,春節;三月初三,重三節(也有叫桃花節、潑虧虛賣水節的);五月初五,端午節;七月初七,鵲橋節(也有叫巧節、情人節的);九月初九,重陽節。
至於三月初三閨女回娘家的來歷,在我們當地有兩種傳說:一說三月初三是「惡日」,應避之。據《宋書·禮志》中記載:「平原人徐肇,於三月初得三胞胎女嬰,至三月三日,俱亡。一村人引以為怪,從此,每逢此日,都相攜去水邊涮洗」或外出以避邪氣。另一種說法是:天宮中的王母娘娘,每年的三月初三,都要去蟠桃園內賞花,七個閨女也都出閣隨從。早先本仙女思凡,偷偷飄落人間與董郎相配,就是在三月初三,被王母擊鼓招回天宮的。(所以,一過三月三,再下雨就有雷聲了)。如此遙遠的路程,都阻擋不住閨女回娘家,何況人間呢?
三月三,正值清明前後,在淮北,是南北冷暖氣流頻繁交會的時候,天氣偏濕,自古就有「清明時節雨紛紛」的說法。在這一段不太心的空閑中,閨女回趟娘銷逗家,理所當然。在碭山一帶,還流傳著這樣的民謠:「老天爺,別下了,留著幹路回娘家。娘家遠,騎上毛驢打上傘,娘家近,穿著鄉鞋柱著棍。」看樣子,不管路途如何,都得回家住上幾天。
三月三回娘家,關鍵是接。因為它的來歷,畢竟與「惡」與「悲」有關。再加上清明前後,正是「舊墳添新土,白日飛黑錢」的祭亡時節,陰陽交錯,必須得由娘家哥或娘家侄來接,以免路上遭遇不測。實在忙不過來的,閨女也可帶著自己的男孩回來,但要折根桃條作以避邪。有首兒歌證明了這一習俗:「大槐樹,槐樹槐,槐樹底下搭戲台,人家的閨女都來了,俺的閨女咋不來,說著說著來到了,滿臉淚水直發呆,俺是娘的心頭肉,娘不接俺俺也來……」

農歷三月初三,古稱「上巳日」,是古人出門踏青的日子,也是去年男女在野外相會,表達愛意的好時機。
在古代,三月三個非常重要的節日,唐代杜甫的《麗人行》就是寫這個節日的盛況的: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譽雹人——————。
可惜,宋代以後禮教漸嚴,男女私會不被容許,這個節日也日趨沒落,最終被人們遺忘。踏青也改在清明進行。
不過,幸好西南少數民族仍然保持了三月三這一節日風俗。
在這一天,闔族男女全體盛裝出動,舉行歌會,狂歡終日,其盛況頗似唐代。
「三月三」是黎族最盛大的傳節日。每年農歷三月初三的時候各縣、鎮、鄉、村都要舉行隆重的歡慶活動。會場一般設在開闊的橡膠林里,頭上綠葉蔽天,腳下「葉毯」鋪地,幽邃、涼爽、安謐。難怪「三月三」就成了當地人自由選擇配偶而被稱為「愛情節」。

傳說遠古時 代,聚居於昌化江畔的黎族百姓遭受了一次大洪災。只有一對戀人坐在大葫蘆瓢里倖免於難,被漂流到燕窩嶺邊。三月初三,洪水退去,倆人結為夫妻。男耕女織, 生兒育女,相濡以沫,辛勤勞作,又漸漸使黎族繁衍發展起來。後人奉他們為祖先,每逢三月三便隆重紀念。

節日里男女老少身著盛裝,帶著糕點、粽子,小夥子們 捕魚,姑娘們做飯烤魚,然後把祭品供於有天妃和觀音 化石的岩洞口。拜祭畢,青年們來到活動會場,進行射 箭、爬竿、摔跤、拔河、盪鞦韆等。夜幕降臨,岸邊燃 起堆堆篝火,小夥子撐開花傘,姑娘們的銀飾及貝殼飾物在火光下閃閃爍爍。男女青年都會飲酒對歌跳舞狂歡至深夜。情歌婉轉,舞蹈漸起,由平緩抒情而進入歡樂奔放。

有時一對對情人悄悄離開篝火旁, 小夥子把耳鈴掛在姑娘耳朵上,把鹿骨做的發釵插在姑 娘的發髻上,姑娘把自己親手精心編織的七彩腰帶系於情郎腰間,雙方信誓旦旦,相約明年三月三不見不散。 因三月三從其來歷和主要活動內容來說,都與婚戀有關,故而也稱為愛情節。

7. 老人過生日送銀手鐲好嗎

老一輩的應該都比較喜歡銀手鐲的,前段時間我奶奶過生就在百年寶誠給她買了一個,她笑得合不攏嘴,說銀手鐲好,她喜歡,

8. 不同的民族民俗活動

1、三月三:「三月三」是布依族在農歷三月初三舉辦的傳統節日,以祭祀社神和給自己祖先掃墓為主要形式,前後持續時間達三十天之久。布依族「三月三」具有宗教文化、感恩文化、楓香文化的內容,每家都做五彩的花米飯來祭祀社神和先祖,通過「掃墓掛青」來感恩帶吵自然、祖先和社會,體現民族的團結友愛的精神。

布依族三月三的核心文化價值是祭祀和感恩。該民俗是布依族傳統生活中集中又充分的體現,從中可以發現布依族的價值觀、文化方式、社會關系結構、審美情趣等方面的文化原型。

2、螞拐節:主要流行於廣西西北部紅水河流域的東蘭縣境內。壯族人部把剞擁柞螞拐。螞拐節,又叫青蛙節、蛙婆節,也叫「螞拐歌會」。

傳說中,他們認為掌管風雨的不是龍王,而是青蛙女神。是紅水河畔壯族人民的重要節日,猶以東蘭縣長江、金谷、隘洞、東蘭等鄉鎮為盛,每年正月初一至二月初期間舉行,內容主要有找螞拐(小青蛙)、祭螞拐、孝螞拐、葬螞拐以及山歌對唱、敲銅鼓比賽和跳面儺舞等。青年男女還通過在「螞拐節」上對唱山歌找到自己心儀的戀人。

3、潑水節:潑水節是展現傣族水文化、音樂舞蹈文化、飲食文化、服飾文化和民間崇尚等傳統文化的綜合舞台,是研究傣族歷史的重要窗口,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潑水節展示的章哈、白象舞等藝術表演有助於了解傣族感悟自然、愛水敬佛、溫婉沉靜的民族特性。

同時潑水節還是加強西雙版納全州各族人民大團結的重要紐帶,對西雙版納與東南亞各國友好合作交流,對促進全州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4、開齋節:維吾爾族等民族的節日,阿拉伯文『Id al-Fitr的意譯,音譯「爾德·費圖爾」。亦稱「肉孜節」或「小節」。與「宰牲節」同為伊斯蘭教兩大節日。時間在伊斯蘭教歷10月1日。穆斯林在萊麥丹(第9月)全月齋戒,齋月最後一日尋看新月,見月次日開齋,即為開齋節;如未見咐睜新月,則繼續封齋,節期順延,一般不超過3天。

5、四月八:四月八日,是中國甘肅、貴州、廣西、湘西、桂北、廣東等地的漢(客家)、苗、布依、侗、瑤、壯、彝、土家、仡佬等民族的傳統節日,各地節日內容不盡相同,主要與農事有關,在這一天人們會舉行各種歡慶儀式,不僅表達豐收的喜悅,還促進了民族間的文化衡行歲交流。

閱讀全文

與重陽節活動銀飾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什麼是養生之道健康飲食 瀏覽:76
大於60歲的老年常見運動系統疾病 瀏覽:855
男方帶女友回家見父母代表什麼 瀏覽:97
深山白發老人猜什麼 瀏覽:415
重陽節養老院慰問簡報 瀏覽:876
城市65歲以上老人有多少 瀏覽:370
廣西省哪個城市適合養老物價低 瀏覽:705
河南調整基礎養老金 瀏覽:102
老年人鑲牙活動 瀏覽:609
失地農民養老保險15年一共交多少錢 瀏覽:204
60歲老人為什麼臉突然浮腫 瀏覽:397
以後事業單位的退休金不如企業員工拿得多 瀏覽:455
老年公寓應急預案流程 瀏覽:589
男孩最大多少歲不能與父母一起睡 瀏覽:29
朝陽產業中的養老產業有哪些 瀏覽:509
無手續老年公寓的處理 瀏覽:24
松北區潤福老年公寓 瀏覽:19
教老年人微信活動形式 瀏覽:916
臨清市交多少養老金 瀏覽:312
染色體檢查掛什麼科要多少錢 瀏覽: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