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關於孝順的一段對話

關於孝順的一段對話

發布時間:2023-03-30 13:48:37

⑴ 關於兒女孝順的文言文

1. 尊敬老人的古文有哪些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 2、挾泰山以超北海,此不能也,非不為也;為老人折枝,是不為也,非不能也。(莊子) 3、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

祖孫兩人,更相為命。(李密) 4、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孟郊) 5、將出牽衣送,未歸倚閣望。(黃遵憲) 尊老愛幼能使家庭更加和睦 1、子孝父心寬。

(陳元靚) 2、老年時像青年一樣高高興興吧!青年,好比百靈鳥,有它的晨歌;老年,好比夜鶯,應該有他的夜曲。(康德) 3、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孟郊) 4、母親的心是兒女的天堂。(義大利諺語) 5、我望著搖籃,我的兒子在成長,我沒有休息的權利!(何塞·馬蒂) 尊老愛幼能體現出個人的品德 1、老來受尊敬,是人類精神最美好的一種特權。

(司湯達) 2、對老年人的尊敬是自然和正常的,尊敬不僅表現於口頭上,而且應體現於實際中。(戴維·德克爾) 3、對父母養育之恩的報答,也是對人類勞動的尊重。

(俗語) 4、教育技巧的全部奧秘也就在於如何愛護兒童。(蘇霍姆林斯基) 5、與其批評孩子,不如做個榜樣。

(茹貝爾) 尊老愛幼重在關愛 1、必須拿出父母全部的愛、全部的智慧和所有的才能,才能培養出偉大的人來。(馬卡連柯) 2、沒有父母的愛培養出來的人,往往是有缺陷的人。

(馬卡連柯) 3、子女對父母有贍養扶助的義務。(俗語) 4、你不同情跌倒在地的老人,在你摔跤時也沒有人來扶助。

(印度諺語) 5、用毆打來教育孩子,不過和類人猿教養它的後代相類似。(馬卡連柯) 尊老愛幼應從身邊的小事做起 1、無情未必真豪傑,憐子如何不丈夫。

(魯迅) 2、莫把心愛的兒子留在你身邊,放他出外鍛煉才會名滿天下。(泰國諺語) 3、為了孩子,我的舉動必須非常溫和而慎重。

(馬克思) 4、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孟子) 5、子曰:孝,天之經,地之義,民之行也。(康熙)。

2. 關於孝敬的古文 古句 名言 名句 警句 文章 等

您好!孝子之養也,樂其心,不違其志。

——《禮記》 孝有三:大尊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禮記》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則以喜,一則以懼。——《論語》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憂。」

——《論語·為政》 父母之所愛亦愛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孔子 長幼有序。

——孟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

——孟子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孟子 惟孝順父母,可以解憂。

——孟子 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敘,朋友有信。——孟子 事,孰為大?事親為大;守,孰為大?守身為大。

不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聞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未聞也。孰不為事?事親,事之本也;孰不為守?守身,守之本也。

——孟子 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孟子 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

——孟子 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孟子 世俗所謂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博奕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鬥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孟子 無父無君,是禽獸也。——孟子 賢不肖不可以不相分,若命之不可易,若美惡之不可移。

——《呂氏春秋》 孝子不諛其親,忠臣不諂其君,臣子之盛也。——莊子 事其親者,不擇地而安之,孝之至也。

——莊子 禮者,斷長續短,損有餘,益不足,達愛敬之文,而滋成行義之美也。——荀子 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於孝,孝莫大於嚴父。

——《孝經·聖至章》 父母者,人之本也。——司馬遷 事親以敬,美過三牲。

——摯虞 父子不信,則家道不睦。——武則天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孟郊 內睦者,家道昌。——林逋 慈孝之心,人皆有之。

——蘇轍 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尊長前,聲要低,低不聞,卻非宜。

進必趨,退必遲,問起對,視勿移。——李毓秀 凡為父母的,莫不愛其子。

——陳宏謀 侍於親長,聲容易肅,勿因瑣事,大聲呼叱。——周秉清 長者問,對勿欺;長者令,行勿遲;長者賜,不敢辭。

——周秉清 重資財,薄父母,不成人子。——朱柏廬 失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雖然還有色有香,卻失去了根。

——老舍 母親是沒有什麼東西可以代替的。——巴金 在父母的眼中,孩子常是自我的一部分,子女是他理想自我再來一次的機會。

——費孝通 老年人猶如歷史和戲劇,可供我們生活的參考。——(古羅馬)西塞羅 開始吧,孩子,開始用微笑去認識你的母親吧!——(古羅馬)維吉爾 親善產生幸福,文明帶來和諧。

——(法)雨果 一個人如果使自己的母親傷心,無論他的地位多麼顯赫,無論他多麼有名,他都是一個卑劣的人。——(義大利)亞米契斯 年老受尊敬是出現在人類社會里的第一種特權。

——(法)拉法格 我們體貼老人,要像對待孩子一樣。——(德)歌德 在子女面前,父母要善於隱藏他們的一切快樂、煩惱和恐懼。

——(英)培根 母親,是唯一能使死神屈服的力量。——(前蘇聯)高爾基 世界上的一切光榮和驕傲,都來自母親。

——高爾基 一個老年人的死亡,等於傾倒了一座博物館。——高爾基 老人受尊敬,是人類精神最美好的一種特權。

——(法)司湯達 老年,好比夜鶯,應有他的夜曲。——(德)康德 所有傑出的非凡人物都有出色的母親,到了晚年都十分尊敬自己的母親,把他們當作最好的朋友。

——(英)狄更斯 在孩子的嘴上和心中,母親就是上帝。——(英)薩克雷 在這個世界上,我們永遠需要報答最美好的人,這就是母親。

——(前蘇聯)奧斯特洛夫斯基 就是在我們母親的膝上,我們獲得了我們的最高尚、最真誠和最遠大的理想,但是裡面很少有任何金錢。——(美)馬克·吐溫 共產主義不僅表現在田地里和汗水橫流的工廠,它也表現在家庭里、飯桌旁,在親戚之間,在相互的關繫上。

——(前蘇聯) 馬雅可夫斯基 丑惡的海怪也比不上忘恩的兒女那樣可怕。——(英國)莎士比亞 仁愛和打人都先自家中開始。

——鮑蒙特和弗萊徹 慈善行及至親,但不應僅此為止。——富勒 作為一個人,對父母要尊敬,對子女要慈愛,對窮親戚要慷慨,對一切人要有禮貌。

——(美國)羅素 對孩子來說,父母的慈善的價值在於它比任何別的情感都更加可靠和值得信賴。——羅素 家庭的基礎無疑是父母對其新生兒女具有特殊的情感。

——羅素 還有什麼比父母心中蘊藏著的情感更為神聖的呢?父母的心,是最仁慈的法官,是最貼心的朋友,是愛的太陽,它的光焰照耀、溫暖著凝聚在我們心靈深處的意向!——馬克思 智慧之子使父親歡樂,愚昧之子使母親蒙羞。——所羅門 尊重他人的、有責任感的孩子,產生於愛和管教適當結合的家庭中。

——詹姆斯·多伯森 母羊要是聽不見她自己小羊的啼聲,她決不會回答一頭小牛的叫喊。——莎士比亞 黃昏,你把清晨驅散的一切收集回來;羊群歸棚,孩子回到母親身。

3. 關於孝順的文言文或古文及解釋 (有分加喔

東漢陸績,字公紀。六歲時,隨父親陸康到九江謁見袁術,袁術拿出橘子招待,陸績往懷里藏了兩個橘子。臨行時,橘子滾落地上,袁術嘲笑道:「陸郎來我家作客,走的時候還要懷藏主人的橘子嗎?」陸績回答說:「母親喜歡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給母親嘗嘗。」袁術見他小小年紀就懂得孝順母親,十分驚奇。

卧冰求鯉

原文

晉王祥,字休徵。早喪母,繼母朱氏不慈。父前數譖之,由是失愛於父母。嘗欲食生魚,時天寒冰凍,祥解衣卧冰求之。冰忽自解,雙鯉躍出,持歸供母。

譯文

晉朝的王祥,早年喪母,繼母朱氏並不慈愛,常在其父面前數說王祥的是非,因而失去父親之疼愛。繼母朱氏時常想吃鯉魚,但因天寒河水冰凍,無法捕捉,王祥便赤身卧於冰上禱告,忽然間冰裂,從裂縫處躍出兩尾鯉魚,王祥喜極,持歸供奉繼母。

4. 孝的文言文

陳情表

臣密言:臣以險

陳情表——母孫二人,更相為命。釁(xìn),夙(sù)遭閔(mǐn)凶。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行(xíng)年四歲,舅奪母志。祖母劉,愍(mǐn)臣孤弱,躬親撫養。臣少(shào)多疾病,九歲不行(xíng),零丁孤苦,至於成立。既無伯叔,終鮮(xiǎn)兄弟,門衰祚(zuò)薄(bó),晚有兒息。外無期(jī)功強(qiǎng)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僮(tóng),煢煢(qióng)孑(jié)立,形影相弔。而劉夙嬰疾病,常在床蓐(rù),臣侍湯葯,未曾廢離。逮(dài)奉聖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kuí)察臣孝廉,後刺史臣榮舉臣秀才。臣以供養無主,辭不赴命。詔書特下,拜臣郎中,尋蒙國恩,除臣洗(xiǎn)馬。猥(wěi)以微賤,當侍東宮,非臣隕(yǔn)首所能上報。臣具以表聞,辭不就職。詔書切峻,責臣逋(bū)慢。郡縣逼迫,催臣上道;州司臨門,急於星火。臣欲奉詔賓士,則劉病日篤(dǔ);欲苟順私情,則告訴不許:臣之進退,實為狼狽。伏惟聖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猶蒙矜(jīn)育,況臣孤苦,特為尤甚。且臣少仕偽朝,歷職郎署,本圖宦(huàn)達,不矜名節。今臣亡國賤俘,至微至陋。過蒙拔擢(zhuó),寵命優渥,豈敢盤桓(huán),有所希冀(jì)!但以劉日薄(bó)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母孫二人,更(gēng)相為命,是以區區不能廢遠。臣密四十有(yòu)四,祖母九十有(yòu)六,是臣盡節於陛下之日長,報養劉之日短也。烏鳥私情,願乞終養。臣之辛苦,非獨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見明知,皇天後土,實所共鑒。願陛下矜愍(mǐn)愚誠,聽臣微志,庶劉僥幸,保卒余年。臣生當隕首,死當結草。臣不勝犬馬怖懼之情,謹拜表以聞。文章來源於網路

5. 關於慈孝的古文,最好的文言文的

《二十四孝》講的都是孝道的故事,你選擇吧,有的是糟粕。

例如郭巨埋兒,這樣的不可信,也不能行教育之用。一、孝感動天虞舜 虞舜。

瞽搜之子。性至孝。

父頑母囂。弟象傲。

舜耕於歷山。有象為之耕。

有鳥為之耘。其孝感如此。

帝堯聞之。事以九男。

妻以二女。遂以天下讓焉。

系詩頌之。 詩曰對對耕春象。

紛紛耘草禽。嗣堯登帝位。

孝感動天下。 二、親嘗湯葯西漢文帝劉恆 西漢文帝。

名恆。高祖第三子。

初封代王。生母薄太後。

帝奉養無擔母嘗病三年。帝目不交睫。

衣不解帶。湯葯非親嘗弗進。

仁孝聞於天下。系詩頌之。

詩曰仁孝聞天下。巍巍冠百王。

母後三載玻湯葯必先嘗。 三、嚙指心痛周朝曾參 周。

曾參。字子輿。

事母至孝。參曾採薪山中。

家有客至。母無措參不還。

乃嚙其指。參忽心痛。

負薪以歸。跪問其母。

母曰。有客忽至。

吾嚙指以悟汝耳。後人系詩頌之。

詩曰母指方纏嚙。兒心痛不禁。

負薪歸未晚。骨肉至情深。

四、單衣順母周朝閔子騫 周。閔損。

字子騫。早喪母。

父娶後母。生二子。

衣以棉絮。閔損。

衣以蘆花。一日。

父令損御車。體寒失鞭。

父察知其故。欲出後母。

損曰。母在一子單。

母去三子寒。後母聞之。

卒悔改。系詩頌之。

詩曰閔氏有賢郎。何曾怨後娘。

車前留母在。三子免風霜。

五、負米養親周朝子路 周仲由。字子路。

家貧。嘗食黍薯之食。

為親負米百里之外。親歿。

南遊於楚。從車百乘。

積粟萬鍾。累褥而坐。

列鼎而食。乃嘆曰。

雖欲食黍薯之食。為親負百里之外。

不可得也。有詩為頌。

詩曰負米供甘旨。寧辭百里遙。

身榮親已沒。猶念舊劬勞。

六、賣身葬父漢朝董永 漢董永家貧。父死。

賣身貸錢而葬。及去償工。

途遇一婦。求為永妻。

俱至主家。主令織布三百疋。

始得歸。婦織一月而成。

歸至槐陰會所。遂辭永而去。

有詩為頌。 詩曰葬父貸孔兄。

仙姬陌上逢。織布償債主。

孝感動蒼穹。 七、鹿乳奉親周朝郯子 周。

郯子。性至孝。

父母年老。俱患雙目。

思食鹿乳。郯子乃衣鹿皮。

往深山群鹿之中。取鹿乳供親。

獵者見而欲射之。郯子俱以情告。

乃免。有詩為頌。

詩曰親老思鹿乳。身穿褐毛衣。

若不高聲語。山中帶箭歸。

八、行佣供母後漢江革 後漢江革。少失父。

獨與母居。遭亂。

負母逃難。數遇賊。

或欲劫之去。革輒泣告有母在。

賊不忍殺。轉客下邳。

貧窮裸跣。行佣以供母。

母使身之物。莫不畢給。

有詩為頌。 詩曰負母逃危難。

窮途賊犯頻。告知方獲免。

佣力以供親。 九、懷橘遺親後漢陸績 後漢陸績。

字公紀。年六歲。

至九江見袁術。術出橘待之。

績懷橘二枚。及跪拜辭墮地。

術曰。陸郎作賓客而懷橘乎。

績跪答曰。吾母性之所愛。

欲歸以遺母。術大奇之。

有詩為頌。 詩曰孝悌皆天性。

人間六歲兒。袖中懷橘實。

遺母報深慈。 十、乳姑不怠唐朝唐夫人 唐。

崔南山曾祖母長孫夫人。年高無齒。

祖母唐夫人。每日櫛洗升堂。

乳其姑。奶不粒食。

數年而康。一日玻長幼咸集。

乃宣言曰。無以報新婦恩。

願子孫婦。如婦之孝敬足矣。

有詩為頌。 詩曰孝敬崔家婦。

乳姑晨盥梳。此恩無以報。

願得子孫如。 十一、恣蚊飽血晉朝吳猛 晉。

吳猛。年八歲。

事親至孝。家貧。

榻無帷帳。每夏夜。

蚊多潛膚。恣取膏。

雖多不驅之。恐其去以而噬親也。

愛親之心至矣。有詩為頌。

詩曰夏夜無帷帳。蚊多不敢揮。

恣取膏血飽。免使入親幃。

十二、卧冰求鯉晉朝王祥 晉。王祥母喪。

繼母朱氏。不慈。

父前數譖之。由是失愛於父母欲食鮮魚。

時天寒地凍。祥解衣。

卧冰求之。冰忽自解。

雙鯉躍出。持歸供母。

有詩為頌。 詩曰繼母人間有。

王祥天下無。至今河上水。

留得卧冰模。 十三、為母埋兒漢朝郭巨 漢。

郭巨家貧。有子三歲。

母嘗減食與之。巨謂妻曰。

貧乏不能供母。子又分父母之食。

盍埋此子。及掘坑三尺。

得黃金一釜。上雲官不得齲民不得奪。

有詩為頌。 詩曰郭巨思供親。

埋兒為母存。黃金天所賜。

光彩照寒門。 十四、搤虎救父晉朝楊香 晉。

楊香年十四。常隨父豐往田間獲粟。

父為虎曳去。時楊香手無寸鐵。

惟知有父而不知有身。踴躍向前。

搤持虎頸。虎亦靡然而逝。

父方得免於害。有詩為頌。

詩曰深山逢白額。努力搏腥風。

父子俱無恙。脫身饞口中。

十五、棄官尋母宋朝朱壽昌 宋。朱壽昌七歲。

生母劉氏。為嫡母所妒。

復出嫁。母子不相見者五十年。

神宗朝棄官入秦。與家人訣。

謂不尋見母。誓不復還。

後行次同州得之。時母年已七十有餘。

有詩為頌。 詩曰七歲離生母。

參商五十年。一朝相見後。

喜氣動皇天。 十六、嘗糞憂心南齊庚黔婁 南齊。

庚黔婁為孱陵令。到縣未旬日。

忽心驚流汗。及棄官歸。

時父疾始二日。醫曰。

欲知愈劇。但嘗糞。

苦則佳。黔婁嘗之。

甜。心甚憂之。

至夕。稽顙北辰。

求以身代父死。有詩為頌。

詩曰到縣未旬日。樁庭遘疾深。

願將身代死。北望起憂心。

十七、戲綵娛親周朝老萊子 周。老萊子至性孝。

奉養二親。備極甘脆。

行年七十。言不稱老。

常著五彩斑斕之衣。為嬰兒戲於親側。

又常取水上堂。詐跌卧地。

作嬰兒啼以娛親。有詩為頌。

詩曰戲舞學驕痴。春風動綵衣。

雙親開口笑。喜氣滿庭幃。

十八、拾桑供母漢朝蔡順 漢。蔡順少孤。

事母至孝。遭王莽亂。

歲荒不給拾桑。以。

6. 兒子的孝順閱讀短文中寫了關於父子之間的哪些事情

踏實而欣慰:作為長年在外的兒子,能有機會做點孝順父親的事,既是一種責任,也是一種補償,所以內心感到踏實而欣慰.好一陣後才說:兒子已經是城裡人、文明人、愛干凈的人,這樣的臟活不忍心再讓他去干.表現了一種淳樸的、濃濃的父愛.這段主要運用細節描寫的手法來表現文章主題.例如語段中「慢慢扶」、「輕輕……脫」、「小心翼翼地左拭右擦」等處的動作描寫,寫出了「我」對父親照顧得非常細膩,表現了兒子對父親無微不至的愛;同時文中對父子二人對話的描寫,表現了父子之間的互相體諒.文章就是這樣表現了「父子情深」這個主題的.。

⑵ 求高手對於《論語》中四則問孝的論語做一下賞析!!!

一、「孟懿子問孝」。

孔子說,孝就是不要違逆。

孟懿子可能沒懂孔子的意思,沒答話,總之這對話就結束了。他不答話,孔子後面一肚子話就沒法倒出來。所以他要找別的地方倒出來,才能把這話流傳出去。「樊遲御」,樊遲給孔子駕車,孔子就跟樊遲聊天。

孔子對樊遲說:「孟孫氏問孝於我,我跟他說,孝就是不要違逆。」

樊遲問:「先生此話怎講呢?」

孔子說:「父母在的時候,事之以禮。父母去世的時候,葬之以禮。每年的祭祀,也不違背禮節,這就是孝。」

孔子這里,主要是指葬禮、祭禮,你若太簡略,是不孝。若太過分,則陷父母於不忠不義,也是不孝。

「孟懿子」,是魯國大夫,三家之一,孟孫氏宗主。他問孔子什麼是孝。孔子這回答,本來是專針對他的,因為「三家」是大夫級別,當時三家的葬禮祭禮,都經常僭越,有時用魯公之禮,有時甚至用天子之禮。這就是不孝,也是亂政,魯國之亂也由此而起。

二、孟武伯問孝。

孟武伯,就是上一條孟懿子的兒子,他也來問孔子什麼是孝。

孔子說,就是讓父母只需要為你生病操心。意思是說能做到自己不要讓父母為你操心,就是孝了。只有這個生病,偶爾是免不了的,但也只有你生病的時候,父母為你憂心,其他都不需要。

今天來說,你工作、結婚、買房子都不用父母操心,更不用擔心你學壞吸毒什麼的,對你的任何事情都放心,最多就你生病的時候憂心一下。能做到這一點,你不用為父母做什麼,你已經很孝了。

三、子游問孝。

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孔門十哲」之一,吳國人。孔子稱贊他:「吾門有偃,吾道其南。」也就是說有了子游,孔子的學說才得以在南方傳播。

孔子回答說:「今天的孝子,說能食衣住行供養父母,就是孝。那犬馬不也一樣能養老哺幼嗎?如果沒有敬,只是養,和犬馬有什麼區別?」

這就是「孝敬」一詞的來歷,要有孝,必先有敬,敬在心裡,孝在行動。

所以不要光是給父母寄錢就是孝了,要能養,還要能敬。年輕人認為自己比老人懂得多,輕視老人,沒有敬心、敬意也是不孝。

四、子夏問孝。

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門十哲」之一。

孔子說,最難是臉色!永遠保持和顏悅色。有事的時候,年輕人搶著干,不讓老人操勞。有酒食,先為長者陳設奉上,讓長者先吃。難道這就算孝了嗎?

這不算。《禮記・祭義篇》說:「孝子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深愛父母的孝子首先要態度溫和,態度溫和了才會對父母和顏悅色,和顏悅色了就會對父母有真誠的笑容。

所以對父母的臉色也是由內而外散發出來的,婉容必須源自高答於內心。面對父母的時候臉上假笑,背過臉去就心裡怨恨一下:真麻煩。這是要不得的,這是大不敬,大不孝。

(2)關於孝順的一段對話擴展閱讀:

從「問孝」看孔子的因材施教

孟懿子問孝的時候,父母叢桐早已不在人世,想要在父母膝前盡孝是不可能的,因此孔子主要是從父母去世後應怎麼做來談孝,於是才有了「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的回答。且孟懿子作為大夫,卻以下犯上,公然攻伐魯昭公,迫使昭公出逃,這顯然已經違背了君臣之禮。

因此,我們有理由可以相信,孔子之所以在孝的問題上獨獨對孟懿子強調「禮」,很可能是想藉此一語雙關訓誡孟懿子要依禮戚鄭慧行事,不可越禮,父子如此,君臣也是如此。不難看出,孔子的因材施教並不僅局限於就事論事的「教」上,有時還可以表達其政治上的立場和觀念。

而孟懿子的兒子孟武伯,相傳他驕奢淫逸、聲色犬馬,且有諸多不義之行。直至今日仍傳有其「食言而肥」的臭名。因此,對於他的問孝,孔子答:「父母唯其疾之憂」,即父母對孩子除了健康其他沒有什麼需要擔心的,這就是孝。

而孟武伯恰恰相反,他既謚號為「武」,想必生前好勇、好鬥,在身體上應該沒有什麼疾病需要父母過多擔心。但是在其他方面,如德行、名聲,他需不需要父母擔心呢?這就需要孟武伯好好反省了。

⑶ 百歲母親和兒子對話曾感動無數網友,這番對話為何能引發共鳴

之所以這段對話能夠引起很多網友都共鳴,是因為大家在他們母子對話當中,都體會到了母子之間的情分,並且讓很多人都感覺到非常的感動。兩個人之間的對話也能夠很准確的去反映現在生活當中的一些真實情況,所以讓很多有過類似遭遇的人都能夠引發共鳴。

很多長輩在年邁的時候都會出現相關的病症,那這個時候就需要大家細心的去照顧,並且要很耐心的去呵護自己的長輩。在這樣的情況下,作為子女所付出的也是非常多的,因此,很多網友也都覺得比較贊同男子的這個做法。

⑷ 論語中關於父慈子孝的句子

1、甜不過蜂蜜,親不過母女。



2、做人就像蠟燭一樣,有一分熱,發一分光,給人以光明,給以溫暖。

3、孝是流水,上代截流,下代乾涸。——字嚴

4、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憂。」——《論語·為政》

5、子孝子之養也,樂其心,不違其志。——《禮記》

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孟子

7、母愛是世上無與倫比的偉大力量。這種愛凝聚成了我的`勤奮毅力和意志,它永遠閃耀在我青春的光芒之中。

8、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孟子

9、生前厚養實為孝道;歸後薄葬真乃賢兒。——《格言集錦》

10、一日為師,終身為父。

11、青山悲吟聲聲淚,聲聲呼嚴父;碧水苦訴字字血,字字哭慈母。——《對聯集錦》

12、母親在家事事順。

13、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孟郊

14、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信,德之厚也,忠,德之正也。曾參中夫四德者也。——《家語·弟子行》

15、重情輕物,厚養薄葬。——字嚴

16、在孩子的心中,母親就是上帝。

17、父母之所愛亦愛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孔子

18、人們聽到的最美的聲音來自母親,來自家鄉,來自天堂。

19、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論語·為政第二》。

20、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出自(春秋)《孟子·梁惠王上》

21、夫孝者,百行之冠,眾善之始也。——《後漢書》

22、惟孝順父母,可以解憂。--孟子

23、長幼有序。——孟子

24、父母之所愛亦愛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孔子

25、子曰:「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論語·里仁第四》

⑸ 百善之先,孔子論孝

百善孝為先。「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對父母尊長而言的必備德行。生命的延續是人類得以前行的必要條件,我們的生命來虧高源自父母,父母養育我們長大,盡最大可能地讓我們獲得好的成長。對此,我們應該感恩並做以回饋,於是做人的德行開端就是從孝開始。動物中尚有「烏鴉反哺」「羊羔跪乳」,更何況我們人類呢?

如何做到孝呢?《論語》中關於「孝」的論述有好幾處,其中有四則,讓人感觸最深。第一處是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孔子在論述某個事物或者道理的時候,不是一以貫之,而是「看人下菜碟」,針對不同的對象給出不同的回答。在這一對話里,孔子說「孝」是「無違」,強調了「禮」,這是因為孟懿子所屬魯國三桓,而三桓對魯國國君,最缺的就是禮,他們基本架空了國君,是實際的掌權人。所以,孔子有此回答。而「無違」和「禮」在今天對待父母上也是可取的。有時,我們會因為爸媽是家人,就隨性而為,對他們的話想聽就聽,不想就充耳不聞,甚至惡劣反對。這不能說是做到了「孝」吧?哪怕我們心裡不認同爸媽的道理和做法,面上能做到「無違」和「禮」,相信,父母都會開心很多,讓他們開心,就是我們的孝心。而死葬、祭祀如果也能按照禮來進行,則能銷態將「孝」延續,也能有效地形成感恩孝順的良好家風傳承,從而積淀起家族底蘊。

第二處是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孟武伯是孟懿子的兒子。此處解釋有兩種,一是說憂慮父母之疾,一是說父母憂慮孩子之疾。楊伯峻先生採用了第二種說法,認為如何做到「孝」呢,就是不要讓父母擔心自己的健康。個人覺得第二種解釋更好,憂慮父母疾病是大多數人都能做到的,而為了不讓父母憂心自己的疾病而努力愛護自己,卻不是大家所能意識到的。「身體發膚受之父母」,傷在兒身,痛在母心。孩子的一點點不舒服都能引發父母的深深擔憂,那麼,愛護自己,能讓父母免除這種擔憂,不正是更深層次「孝」的表現嗎?

第三處是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子游是孔門七十二賢弟子中唯一南方弟子,經常向孔子請教學問,被譽為「南方夫子」。孔子在向子游說「孝」時,用了對比舉例,將這個問題解釋得十分形象、深刻。

供養父母,是每個孩子的義務。於是父母需要錢了就給錢,父母需要照顧了,就管好一日三餐,能做好這些,基本就會被人誇贊孝順了。可是,在孔子看來,這並不是「孝」。家裡的牲畜也能獲得供養,區別在哪裡呢?尤其是當下,不少家庭里的寵物獲得的供養標准那是非常高的。所以,孔子說,不能用「有養」來判定是否「孝」,而應該看是否有「敬」,那麼,對待父母,我們做到「敬」了嗎?

第四處是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孔子認為,有事情,年輕人效勞,有酒餚,長者先吃喝,這是很容易做到的事,都不是真正的孝。而不好做到的「孝」是在父母面前經常有愉悅的容色。《禮記》里說:念知「孝子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一個深愛父母的孝子,那麼他在父母面前必定是有柔順謙和的儀容。每天都對父母有愉色,有婉容,我們做到了嗎?

百善孝為先,人人都會成為被「孝」者,那麼,如果人人都盡量向「孝」靠近,我們的未來應該會更加幸福吧!

⑹ 可以體現孝心的一段對話100字左右

最美孝心少年觀後感(一)
愛的指引,帶我們眾里尋你;孝的承諾,溫暖了你我的心。
一段思念一點憂傷,一點違心一笑一段離別往事,狂妄的病魔無情地撕咬著人性,痛楚迷茫,時時牽絆著幾十個天真的兒童。人們都說孝心會感動天和地,無知或告鋒的我認為止增笑耳,千里尋你讓我看見了人性中的那一束光芒,那深深的源於內心的震撼。
黃鳳、吳林香、邵帥、龍花、徐沁燁、趙文龍、路玉婷、高雨欣、林章羽和何秀巡姐弟、王芹秀是這次頒獎的主人公。他們用單純、善良的孝行詮釋著血濃於水的親情,對於在蜜汁里生活的我們有何言對他們品頭論足?只不過是「萬愛千恩百苦,疼我孰知父母?母儀垂則輝彤管,婺宿沉芒寂夜台。」的一種全新的擔當,無論我們如何的體會,不變的讓然是那可望而不可及的孝道。
孟子曰:「世俗所謂不孝者五:隋其四支,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博奕好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鬥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完美的詮釋了溢於言表的孝道,我也知道我們在現在的生活中也做不到這些驚天動地的事,無非衫晌是在早上向他們恭恭敬敬得道聲早安,無他耳。
我們要孝敬的太多太多,只想告訴我們自己,選擇孝敬,不要讓迷霧遮住雙眼,讓污垢蒙蔽心靈,為老人,為自己,捧一顆清純、孝敬之心。一顆清純的,聖潔的心…
有人醫治老人,千金散盡;有人贍養老人,不惜重金。有人信奉「百善孝為友物先」;有人恪守「一闖孝義生死關」.有人選擇善待老人,有人選擇拒絕贍老。美與丑,善與惡,全在一念之間,遺臭萬年還是流芳百世,系於一瞬。
最美孝心少年,帶來的不是幾個精彩的片段,而是靈魂的洗滌…
最美孝心少年觀後感(二)
今天晚上我們全家和電視機里的觀眾一起流著眼淚看完《2013最美孝心少年》的頒獎典禮。身邊總有一些人,會讓你感動;總有一些人,讓你感同身受;總有一些物質,能夠填滿

⑺ 孔子論語中關於「孝順父母」的句子和翻譯

春秋·孔子《論語》中關於「孝順父母」的句子為:子曰:「色難。有事內,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容饌,曾是以為孝乎?」

白話釋義:孔子說:「(當子女的要盡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對父母和顏悅色,僅僅是有了事情,兒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飯,讓父母吃,難道能認為這樣就可以算是孝了嗎?」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是一部以記言為主的語錄體散文集,主要以語錄和對話文體的形式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審美、道德倫理和功利等價值思想。

(7)關於孝順的一段對話擴展閱讀:

《論語》的思想主要有三個既各自獨立又緊密相依的范疇:

倫理道德范疇——仁,社會政治范疇——禮,認識方法論范疇——中庸。仁,首先是人內心深處的一種真實的狀態,折中真的極致必然是善的,這種真和善的全體狀態就是「仁」。

孔子確立的仁的范疇,進而將禮闡述為適應於仁、表達仁的一種合理的社會關系與待人接物的規范,進而明確「中庸」的系統方法論原則。「仁」是《論語》的思想核心。

⑻ 《天道》中丁元英關於孝道的理解

背景:丁父突發疾病,處於病危階段,並且很有可能脫離病危之後也會成為植物人,丁元英力主如果斷定成為植物人後就拔掉氧氣管,大哥和三妹還有母親都不理解,爆發了一場矛盾。

這段情節的演繹並沒有出現在原作者豆豆的原作《遙遠的天國》中,據了解是豆豆作為編劇之一為下文事情演變更加的合理另外增加的橋段。

這這段關於孝道孝順的對話中,對於目前的我們來說依舊是語出驚人的丁元英解釋自己的說這些的話理由,和自己對於孝看法。其中有很多可能違背大多數家庭或者父母眼中的孝道,甚至還可能背上大逆不道的罪名,但是具體到底如何還是需要通過對應元英的話深刻的揣摩才能理解,這里需要簡單對丁元英介紹一下,引用韓楚風的話: 是個明白人 。 這個明白的是看透了人世間的事物本質,和對人性的理解,還有一段在五台山上與大師討論佛家,丁元英是個人已經踩到得道門檻的人,可見其修為。

接下來就欣賞一下這一段飽受爭議的對話:

大哥 :住院11天了,上呼吸機也5天了,我們來商量商量攤錢的事。

丁元英: 如果是攤錢的事,我就不參與了。

大哥 :為啥,你憑啥不參與。

丁元英 :我只知道他是我的爹,他還是誰的爹我不知道。

大哥 :你這是啥話呀。你不知道他也是我爹嗎?你不知道她也是丁秋紅(三妹)的爹嗎?

丁母 :哎呀你們兩個真的是一對冤家,那麼大的人了有什麼話不能好好說嘛!

大哥 :我看見他就別扭,從來就沒從他嘴裡聽到過一句人話,你幾年不回一趟家,一進門就打聽怎麼讓咱爸死,那是人話嗎?你跟人家醫生說錢不是問題,那人家還不往死了給你用高價葯,現在呼吸機血透機用上了連空氣過濾儀都用上了,你以為你是誰啊,咱是不是有了倆錢就非的這么燒啊!

三妹 :二哥,那你說一下你那句話是什麼意思嘛,我是真的沒聽懂。

丁元英 :我不是跟大哥置氣,是好好說的,大哥現在說的事攤錢的事,如果我知道咱爹不僅是我爹還是你們的爹, 那就一定會想到分攤責任,否則心裡就會不平衡 ,只要你是個人就會這么想。我和大哥都在外面,如果秋紅再給父親端茶倒水的時候也這么想,他也是你們的爹,那麼這碗水就端不下去了,結果就是咱爹喝不上水了。

大哥 :秋紅照顧父母,將來遺產都是她的。

丁元英 :那沒有遺產的父母就應該扔牆頭上了。 講責任本來就已經錯了,說孝順再加個美德就更錯了,那應該是血緣關系的本來,本該如此。 孝順到底是個什麼東西,是美德,是非得把所有干凈地全都弄臟了才踏實的東西。

大哥 :我說不過你,你就說你該咋辦吧。

丁元英 :原則上說父親的醫療費和可能的長期醫護可能的後事所發生的費用都由我來負擔,為什麼說原則上說呢?因為他也是你們的爹,這裡面有一個感情表達的問題,如果大哥覺得秋紅照顧老人挺辛苦,想放幾個錢表達一下心情也可以。

大哥 :你那是有錢,你要是沒錢呢,沒錢你也會這么說嗎?

丁元英 :沒錢的子女多了辦到哪裡是哪裡,盡心盡力是標准,辦到什麼程度不是標准。

三妹 :什麼時候了,你們兩個就不要再吵了,二哥,你在北京給的那些錢不就是為了兩個老人准備的,現在還多,現在還是說一下眼前該怎麼辦嘛。

丁元英 :爸還在病危階段,先搶救生命,爸的左手還有反應,現在不能確定是病危的無意識還是植物人的無意識,不到確定是植物人的最後一刻絕不能放棄,如果過了病危階段確定是植物人了那就停止繳費,我就把氧氣罐自拔了。

大哥 :就算是植物人,也不能把氧氣罐拔了,我是長子這個家輪不到你說話,我們不能讓別人說我們做兒女的不孝順,不能讓人家背後戳脊樑骨,別說家裡還有點錢了,就是砸鍋賣鐵也得保住爸的這一口氣。

丁元英 :注意我下面說的話只針對我自己,如果我孝順的口碑是以我父親的痛苦和尊嚴為條件的話,我就真的不知道我是個什東西了。

大哥 :你也注意了,你的是個東西,是以要咱爸的命為條件。

丁母 :元英啊,那可是你爸,拔罐子這種絕情的話你也說的出口。養兒防老,他落就落了這么個下場,自己的親生兒子要給他拔管子,生兒育女還有什麼用啊!

丁元英 :媽,如果你養兒就是為了防老,那就不要說母愛有多麼的偉大了,您養來養去就是為了交換,等不等價還兩說呢,碰到我這么個不孝順的您就算賠了。

以上就是關於丁父住院階段兄妹三人爆發的一場爭論,主人公丁元英也因此飽受爭論,但是在我看來他是因為在看透了事務的本質之後,依據事務本質的客觀規律去做事,不違背事務的客觀規律。好多人會批判這種話語沒有人情味,但是有一點不可否認的卻是這些話完全講在了點子上,無懈可擊的,只能使用所謂的親情去道德綁架,去束縛。

⑼ 莊子:「孝」不是「仁之本」,至仁無親

相信你一定讀過《論語》,裡面寫道「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由此看來在儒家思想里認為」孝順,是仁的根本「。

但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莊子卻持不同的意見,他甚至認為「至仁無親」。

莊子為什麼會這樣說呢?

讀完《莊子·天運》下面的這段卜衫對話,相信你就能找到原因:

宋國一個名叫「盪」的太宰盪問莊子什麼是仁。

莊子回答說:「虎狼也有仁愛之心。」

太宰盪聽不明白,於是問莊子說:「你為什麼這樣說呢?」

莊子回答說:「即使是虎狼,他們父子之間相互親愛,為什麼就不能說他們有仁愛之心呢?」

太宰盪又問:「那至仁是什麼呢?」

莊子回答說:「至仁無親(最高境界的『仁』,是沒有親愛)。」

太宰盪說:「我聽說,沒有親就不會有愛,沒有愛就不會有孝,說最高境界的仁就是不孝,可以嗎?」

莊子說:「不是這樣。孝根本不足以說明至仁。當然,這並不是批評行孝不對,而是說只是行孝離至仁太遠了。用恭敬的態度來行孝容易,以愛的本心來行孝困難;用愛的本心來行孝相對容易,用超越愛的忘親境界來行孝就實在是太難了,只有這樣才是至仁,才符合孝之道。」

從莊子和太宰盪上面的這段話,你可以領悟到「孝」其實是分層次的:

最低層次的「孝」,是用型圓腔恭敬的態度來行孝,這是世俗最強調的一種行孝方式。

在《論語》里,有4個人曾經問過孔子什麼是「孝」。

孔子給孟懿子的答案是「無違。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孔子給孟武伯的答案是「父母唯其疾之憂」;

孔子給子游的答案是「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孔子給子夏的答案是:「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孔子給這4人的回答表面上看起來內容不太一樣,但實質上都強調「敬」。

然而,在莊子看來,孔子所提倡的「敬」,是把長輩凌駕於後輩之上。這導致很多父母要求孩子必須按照自己的命令行事,否則就冠以「不孝」的罪名;這也導致了腔配很多孩子盲從父母的意見,變成了愚孝之人。

莊子認為這種「孝」是值得商榷、離仁相差甚遠的。

中層次的「孝」,是用「愛」來行孝。

在《論語》里寫道,孔子說「仁者,愛人」。

在他看來,有「仁」就有「愛」,而基於《論語》里的另一觀點:「孝是仁之本」,你可以由此推理出「孝」需有「愛」。

然而,在莊子看來,多少愚孝,以愛之名。比如很多父母認為自己愛孩子,事事都為孩子著想,要求孩子必須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事,不然就是不孝;這也導致很多孩子覺得自己要愛父母,就要什麼事情都只想著父母,而沒有了自己,不然就是不孝。

莊子認為這樣的「孝」,在重人情的中國社會往往矯枉過正,離仁也相差很遠。

最高層次的「孝」,是用「忘親」的態度來行孝。

言下之意就是你對父母的好,是超越倫理輩分的,是一種忘掉對方是你的雙親、發自自然天性的對他們的好。

這種對父母的好,沒有任何的功利心,是人性本善的回歸。

只有這種回歸人性本善的行為,才是「至仁」,才是「道」!

對於什麼是「仁」,你的看法是怎樣的呢?歡迎在下面留言和我互動。

⑽ 為政篇中問孝的對話反映了孔子怎樣的教育思想

第一則孟懿子問孝,孔子認為事奉父母由始至終都應該以禮為標准,即無違於禮,這才是孝。這是談孝的原則。
第二則孟武伯問孝,孔子認為父母只為兒女的疾病擔憂,所以做兒女的要體會父母的愛子之心,以孝報答父母。這是談孝的原因。也是孔子從弟子的內心深處激發弟子行孝。
第三則子游問孝,孔子認為養父母沒有敬,則與養犬馬沒有區別。這是談孝的關鍵。
第四則子夏問孝,孔子認為事奉父母的時候保持和顏悅色很難,為父母做事,讓父母享用酒食不是真正的孝。這是談孝的困難。
非復制啊。其實我只是在翻譯,沒有說到孔子的教育思想啊。
這四則論孝應該反應了孔子這樣的思想:只有以禮為原則行孝,並在孝中有敬梁悉中和保持和顏悅色才是真正的孝。孝是仁的基礎,只有做到真正的孝才能做一個真正的仁者。只是簡單地說一下我的理解啊。其實論語包含的理是很深的,要橡山看古代思想家為論語做的註解才能深刻理解論語,深刻理解儒家哲學。
另外我覺得學論語關鍵是要做到,而不只是說或者講道理,只有做到了,才能讓自己陸戚,讓國家,讓民族受益。只是嘴上說說而沒有做到,不但得不到益處,還會導致空談誤國。要實幹才能興邦啊。謝謝!

閱讀全文

與關於孝順的一段對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重陽節三清 瀏覽:926
孝順的品質的詞語 瀏覽:583
社保關系轉移退休前多久 瀏覽:20
岳飛孝敬母親的故事 瀏覽:236
老人肺心衰竭腳底發紫還能活多久 瀏覽:6
雲和縣老年大學畫圖班 瀏覽:533
安徽潁上建潁鄉孝敬父母勞動模範 瀏覽:867
養生館如何做外賣 瀏覽:179
水利部老年大學電話6 瀏覽:450
台灣安心養老院 瀏覽:666
貴州交3000農村養老保險領多少 瀏覽:449
70歲以上老人日本 瀏覽:692
欽州市老年大學電話地址 瀏覽:46
有多少父母對孩子很不好的 瀏覽:637
80歲癱瘓老人政府有補貼嗎 瀏覽:522
冬至在養生方面注意什麼 瀏覽:968
離婚後如何處理父母的關系 瀏覽:395
太平養老保險公司待遇節假日獎金 瀏覽:823
孝文帝孝順的故事 瀏覽:188
養老院意見箱內容怎麼填 瀏覽: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