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孝敬父母屬於什麼禮儀

孝敬父母屬於什麼禮儀

發布時間:2023-03-30 06:59:29

孝敬父母屬於禮還是儀

屬於孝,忠孝禮儀廉恥里的孝

⑵ 孝親敬長是傳統美德嗎

孝親敬長是中華的傳統美德和良好風尚,關於傳統美德相關知識介紹如下:

1、中國傳統美德有孝敬父母、尊師敬長、團結友愛、立志勤學、自強不息、謙虛禮貌、誠實守信、嚴己寬人、人貴有恥、見義勇為、整潔健身、求索攻堅、勤勞節儉、見利思義、敬業盡責、清正廉潔、愛國愛民、天下為公等。傳統美德是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品質、崇高民族氣節、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禮儀的總和,也是我們民森氏族精神的精髓。

4、文明禮貌:禮儀之幫,尊重人,關心人,理解人,幫助人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好友德的又一個鮮明特性。「仁、義、禮、智、信」是傳統美德的基本要求,帶動整個道德的發展和社會道德水平的提升,在整個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中具有重要地位。

⑶ 孝德禮儀就是什麼

1、習行孝德。孝敬父母,是人類相生相養的自然情感,是青少年兒童一切良好專品德形成的道德基石。習行屬孝德,就是要求青少年兒童從孝敬父母、長輩入手,將日常活動與孝德文化緊密結合,鼓勵學生從小事入手,從身邊做起,以孝德情感、孝敬用語、孝親行動為重點內容,培育學生知恩、感恩、報恩的孝親情感和知孝、懂孝、行孝的敬養行為。
2、明禮知儀。「做人先學禮」,禮儀是人們共同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規范,是道德水平、文化修養、交際能力的外在表現,禮儀教育是人生的第一課。明禮知儀,就是要求青少年兒童從最基本的文明禮儀養成教育入手,培養學生形成寬容、謙讓、誠實、守信的待人態度,養成熱情、大方、禮貌、友好的文明行為習慣,樹立自律守信、潔身自好的廉潔意識,引導學生在校尊敬師長、友愛同學,在社會尊老愛幼、禮貌待人、尊重和扶助弱勢群體,進而培養學生明禮尚德、寬厚友善的良好品格。
踐行孝德禮儀是弘揚傳統文化 的表現方式。

⑷ 孩子與父母相處的禮儀

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感情是人類的天性。家庭之所以得以穩定,這兩代人之間的血緣關系是極其重要的因素。歷史上一般把這兩代人之間的禮儀稱為「父子之禮」。父子之禮又可分成兩層。子女對父母,主要是「孝」;父母對子女,則是「慈嚴」「教」這些內容。這兩層之中,歷來更強調的是「孝」。

先說「孝」。父母養育了子女,子女長大之後要報答父母的恩惠,對父母尊重並且在父母年邁時擔負起贍養父母的責任來,這就是「孝」。顯然,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然面傳統家禮所強調的「孝」,也有許多過頭的地方。我們知道,歷來在」孝」的後面一般總還要連著一個「順」字的。何謂「順」?《論語,為政)雲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論語·學而》雲:「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也就是說,要一切按照父母的意願去辦而不管這些意願是對是錯;甚至父親死了三年,做兒子的也還不可違背父親的意願。父親犯了罪,兒子要替他隱瞞。這就是「順」。用今天的觀念去評判,這顯然是行不通的。

傳統家禮對做子女的行為有種種約束,大致歸納起來有以下幾種:

尊重父母,順從父母。傳統家庭有家長,一般由父親或祖父擔任。家長在,家中小輩凡事均不可擅自作主,一概要請示家長。小輩還不可有私有財產,不可私設小灶等等。不過這一條後世也多有突破,比如在近代的江南農村,小輩不可有私有的房產、田產,但可以有私房錢。一些大家庭,雖然同住一個大宅,卻各房分灶;村 中一些公共事務,不以家宅為戶,而以灶為戶,稱為「灶戶」。這正是大家庭向小家變遷的一種過渡形式。家中卧室分配,父母住最好的,小輩不可僭越。座位,同樣有尊卑高下之分。

走路,小輩不可擋道,要自覺靠邊、落後。小輩出門要稟告,回家也要稟告。父母吩附辦的事要用心記下,不時檢查是否辦妥。辦不了的要婉言解釋,一般情況下即使父母的吩咐有所不妥,也得曲從,一概照辦。父母有過錯,小輩不可指責,要勸說也得低聲下氣。反過來,父母發怒要打罵子女,那是家常便飯,做小輩的自然不可頂撞。有個民間故事說,舜小時候,他的後娘常打他,他從不喊痛,也不哭。有一次,舜卻哭了。後娘問他為什麼哭?他說:「娘平常打我都很痛,今天打上去一點也不痛。我哭娘年紀大了,打不動了,都是兒子不孝之故。」所以傳統社會里就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天下無不是的父母。」父母有過錯,子女要幫著隱瞞,更不可在外人面前非議父母。

在子女的婚姻大事上,歷來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成規。不是自由戀愛,而是父母包辦。父母喜歡的子女就得喜歡,父母不喜歡的子女就得不喜歡。漢樂府民歌《孔雀東南飛》中焦仲卿和他的妻子劉氏的悲劇,南宋大詩人陸游和他的妻子唐豌的悲劇,都不是他們自己造成的。他們夫妻相愛,就是因為父母不喜歡這個媳婦,才把他們拆散了。這樣的例子在傳統社會里是舉不勝舉的。

昏定晨省,也是一種重要的傳統家禮。天剛亮,小輩要先起床,穿戴整齊,到父母卧室去問安。有時還得為父母按摩搔癢,並幫助老人起床,侍候他們洗、飲食然後才可以退下來自己吃早飯。傍晚,又要為父母安頓好床鋪。

父母生了病,又有侍疾之禮。做子女的在父母生病期間要少喝酒吃肉,不可彈琴唱歌,更不可放聲大笑,一舉一動都得有憂心仲的樣子。子女要把別的事都暫時擱在一邊,自己一直陪在父母病榻邊上,為之請醫生治病,做到衣不解帶,親嘗湯葯盡可能滿足病人的要求。「二十四孝」中就說到了許多這樣的故事,諸如王樣卧冰「孟宗哭竹都是說孝子為了給病中的父母弄吃的,而居然感動上,出現了奇跡,發展到後來,亞有孝子為了給父母治病面割下自己身上的肉來給父母當葯吃的,就更加有些荒唐了。

父仇子報,是傳統家禮中的特殊內容。《禮記·曲禮上》雲:「父之仇,弗與共載天、」通常所說的不共藏天之仇,起初指的就是殺父之仇。春秋戰國時候,子報父 仇的事例特別多。著名的元雜劇《趙氏孤兒》就說了這樣一個故事:晉國權臣屠岸賈殘殺趙盾全家,還要斬草除根,四處搜捕孤兒趙武。趙家門客程要和公孫杵日冒死定計救出趙武,撫養成人。後來由趙武報了這殺父之仇。又如,伍子胥的父親被楚平王殺死,伍子背逃到吳國,帶兵伐楚,佔領了楚國都城。這時楚平王已死,伍子背還要挖開墳墓,鞭屍三百,這又是一個子報父仇的故事。歷代統治者為了提倡拳道,在法律上也開了口子,認為孝子殺死了殺父的仇人,應該表揚而可以不定罪,這就更加助長了這種風氣。傳統社會里宗族之間的械鬥,也常是與此有關的冤冤相報,世代不絕,又成為一種弊端。此外,禮書上對父子之道還有許多繁綢的要求,比如說:父母在,為子的不可遠游,外出不可登高,不可臨淵,不可走小路,乘小舟,不能在暗處辦事,更不能為朋友賣命。之所以有這些要求,據說是出於這樣的考慮:一則,子女的身體是父母給的不可輕易受傷,受傷了就對不起父母;二則,如果做了醜事,會給父母丟臉;三則,自己有了三長兩短,今後誰來侍候父母?古代,父母把家族香火的延續寄託在兒子身上,做兒子如果不生男孩,就等於絕了種,斷了根。所以不生男孩就是最大的不孝,比損毀自己的身體還要嚴重,孟子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孫綽也說:「三千之責,莫大無後。總面言之,那時候的孝道一切都是為父母這一方考慮的。發展到極端,父母殺死了子女,居然也不算犯法;而如果子女殺死父母,那當然是大逆不道,非但要判以極刑,社會論也是會大加撻伐的。父母恩深,兒女情長。正確處理與父母的關系,是人生的一件大事。處理欠當,就有可能留下終生的遺憾與父母相處,有一些基本禮儀是必須遵循的

一)孝敬父母孔子的一位學生曾經問他:「老師,你經常講孝敬父母,是不是指在衣食住行方面供養父母,並且經常讓他們高興?「孔子搖頭答道:「不是。如果說供養和寬慰父母就是孝敬,那我問你:忠實的僕人為主人勞作,討主人歡心。是不是也是孝敬?孝敬父母不是因為要報答父母,而是一種浮朴而又真摯的情感提倡孝敬父母,並不是要人愚孝。知道父母的錯誤,最好是委婉含蓄地加以暗示,引導他們自己去發現問題。如果這種方式不能奏效,就應該非常禮貌、和顏悅色地直接指出,或者請他們信得過的長輩來勸說。總之,父母有錯誤,千萬不能採取強硬措施,更不能傷害父母的情感和身體

(二)關心父母父母養育子女,並不是為了將來子女如何報答自己。但是,和所有的人一樣, 父母也需要關心,尤其需要子女的關心。有一個流傳很廣的故事:有一位老人,辛苦了一輩子,把兒子養大成人,並且還幫助兒子把孫子也養大了。然而,自己卻病倒了,躺在床上,下不了地。有一天,兒子進來對他說:「爹,你現在只吃飯,不幹活,對這個家沒有什麼用處了,我看還不如把你扔了吧!」兒子不顧老人的苦苦哀求,把老父親裝在筐子里。背到後山的懸崖邊,要把老人從懸崖上推下去。這時,老人的孫子在後面提醒道:「爹,筐子得留著將來你老了,我還要用它來裝你呀!」老人的兒子嚇了一跳,他只好又把老人背回家,好生奉養。誰都有衰老的一天,誰都有需要子女關心的日子。人一輩子有兩件大事:養兒育女,養老送終。這是社會的規律誰都不應該迴避關心體貼父母。尤其要留心老人的健康狀況,這是對父母最大的關心。疾病是老年人最大的麻煩。越是身體不好的人,越需要子女的關心。對有病的父母。定要悉心照料他們的衣食起居,隨時噓寒問暖,給予老人更多的關心。成年的子女,除了完成自己的工作外,還要主動挑起家庭的重擔,為父母分憂,盡量減輕父母的負擔。讓辛苦了大半輩子的父母享受一下清閑

三)體諒父母父母為了事業和家庭,為了子女而辛勤地工作。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會逐漸衰老,可能就沒有過多精力關注自身的穿著修飾,或許還會產生某些不良的生活習慣。作為晚輩要設身處地地替他們考慮,充分理解和體諒父母,時時注意關心父母的健康和生活。有些人不知道年老多病的痛苦,嫌棄父母的節儉小氣,對父母要態度,這樣的子女,必會遭到他人的鄙視。作為子女,孝敬父母,關心父母,體諒父母,幫助父母,是最基本的禮儀要求讓父母生活幸福,自己也會感到無比快樂。能夠做一個使父母幸福的子女,你的人生也就成功了一半。

四)問候父母的禮儀在家庭生活里,子女對父母及時、關切的問候,是尊重和體貼父母的實際表現也傳達了晚輩對長輩的牽掛之情。父母在忙碌紛繁的日常生活之餘,如果能得到兒女一個充滿愛心、溫馨甜蜜的同候父母的疲憊、煩惱,甚至病痛,都會在像春風一般的親情關懷中消失殆盡。

1。每天起床後,一聲問候不能省「爸,早安!「媽,早上好!」晚上睡覺前,也別忘了向父母說:「媽,睡個好覺!」爸,時間不早了,早點休息吧!」

2。當父母生病的時候,在悉心照顧、端葯送水的同時,更應該注意問候呢您就放心吧!」用兒女的親情和關愛緩解父母的病痛,減輕他們的心理所亭「爸,好點了嗎?好好休息,很快就會好的。」「媽,你想吃點什麼?家裡有3逢年過節時,在向同學、親友祝福的同時,可別忘了自己的父母每個人都應向父母說上一聲:「爸、媽,新年好!」融洽的家庭關系更增加了節日的喜慶氣氛,讓父母享受到生活的美好,品味到人生的天倫之樂4每逢父母親的生日或母親節、父親節時,應送上一件有意義的小禮物,獻上「爸,祝您工作順利事業成功!」「祝媽生日快樂,水遠年輕、漂亮!」等等,這些深切的祝福問候語會讓父母感到快樂和安慰(五)規勸父母的禮儀家庭生活中,有時發生一些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問題是我們應該怎樣得體地去處理、化解這些矛盾。

家庭矛盾,有時來自父母之間,有時是父母與自己產生矛盾。而這些矛盾的產生有的是由於自己的過錯,而有的卻是父母的過錯。由於父母的過錯面出現矛盾時,應當怎樣規勸父母呢?

1。處處為父母看想俗話說:「家家都有一本難念的經。」生活工作的艱辛,人情世故的復雜,使每個家庭都承受著不同程度的壓力。父母也是普普通通的人,面對繁雜瑣碎的生活,也有心情煩躁的時候,當然免不了發脾氣或發生摩擦。作為子女,要學會調和矛盾,遇上父母有失誤時切不可得理不讓人,與父母大吵大鬧或對其不理不睬。這樣做只會適得其反,深深傷害父母的心。

2。運用委婉的方式規勸父母作為兒女,無論何時都應該對父母保持足夠的尊重,即使是長輩由於一時的藏忽,言行有所失誤時,同樣應該使用委婉商量的方式規勸父母,以幫助他們改正錯誤,解決矛盾。當然,假如家庭出現矛盾確實是因為家長的行為過失所致,這時候,問題可就不是慕耐心或解釋所能解決的。但父母畢竟是長輩,學識和經驗都比我們豐富,對他們進行規勸,便要特別講究禮儀,不可說得太直太露,咄咄逼人有的父母通情達理,有了過失時,容易接受兒女的規勸;有的父母比較固執,明明錯了,卻硬是不肯承認,或是知錯卻不圖悔改。碰上這種情況,又該怎麼辦呢這個時候,我們更不應和父母吵鬧,則應開動腦筋,想出巧妙的辦法,有策略地提醒、規勸父母。不論我們採取什麼樣的策略,只要我們的動機是關心和愛護老人的做法是禮貌和婉轉的,終究會奏效。

⑸ 1、家庭成員禮儀涵蓋哪些您認為孝敬父母長輩應該怎樣做

人員禮儀涵蓋哪些?因為削減負擔的就是必須做好家裡的一些事物和一些說話的禮貌問題,對老人是比較尊敬的。

⑹ 禮貌寶寶學禮儀篇之孝敬父母

禮貌寶寶學禮儀篇之孝敬父母

禮貌寶寶學禮儀篇之孝敬父母,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每個孩子從小都應該學習,具體要怎樣讓孩子明白,並且能夠實踐,下面一起來看看,禮貌寶寶學禮儀篇之孝敬父母。

禮貌寶寶學禮儀篇之孝敬父母1

孝敬父母是我國的傳統美德,在家庭倫理中佔有重要的位置,是保持家庭穩定的基本條件,也是學生的重要行為准則之一。

大家熟悉的陳毅元帥對母親就十分孝敬。一次,陳毅出訪歸來,途經老家成都,探望病中的老母。剛到家,恰好看見母親換下的一條尿褲。母親看見陳毅進門『,急忙把尿褲藏在床下。陳毅見了,上前對母親說:「娘,您把啥藏到床底下了?」娘只好說出了實情。陳毅聽後,感慨地說:「娘,你久病在身,我無法伺候您,心裡已有說不出的難受,我小時候,你不知給我洗過多少尿褲啊!兒子怎麼做也難報答您的養育之恩啊!」說著就把母親的尿褲洗了。

我們小朋友也要孝敬父母,平時應該做到:

1、要聽從父母長輩的教誨,不辜負他們的殷切期望,別惹他們生氣。聽父母長輩對自己講話時,要坐好或站直,不能東張西望,心不在焉。

2、自己的事情要盡量自己做,除此之外,還要幫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以減輕父母的勞苦。

3、有好吃的東西要謙讓,先讓父母吃,千萬不能自己搶先獨占。

4、當父母休息時,不要把電視或廣播的音量開得很響,說話聲和腳步聲都要輕,以免影響他們。

5、發現父母長輩身體不舒服時要主動關心,主動問候,必要時主動遞茶、送飯、拿葯。

6、受到父母批評應虛心接受,不要頂嘴,努力照著去做。如有委屈,應耐心地向父母解釋、說明。

禮貌寶寶學禮儀篇之孝敬父母2

尊敬長輩的禮儀,孝敬父母,尊敬長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因而對待父母、對待長輩,要懂得孝敬、尊敬。那麼如何去做才能表達自己的孝敬、尊敬之意呢?這就要講究一定的禮儀禮節。

(一)認識對長輩的稱呼。如何稱呼自己的父母和其他長輩,可以看出一個人有沒有禮貌。正確地稱呼。我們先來認清親屬之間的關系。父親的'長輩;爺爺、奶奶??母親的長輩;外公、外婆?

1、親切地稱呼。稱呼自己的父母或且其他長輩要親切,在有些情況下,不但要親切,而且要主動稱呼,如爸爸、媽媽下班回來了,一進門要主動走上前去,「爸爸(媽媽)回來啦!」「爸爸(媽媽)辛苦了」

(二)外出和回家外出時,外出時一定要先和家裡講明去哪裡,和誰一起玩,什麼時候回家,並徵得家裡的同意。如有特殊情況回家要晚一些必須打電話通知家裡,以免家裡人擔心。

(三)聽從父母的教導。古人雲;「養不教,父之過」。父母對你有一片養育之恩,把你從手抱的娃娃開始漸漸養大,總希望你能成為祖國的棟梁,總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希望,往往時時處處對你進行教育。教育,是對你的關心和愛護,作為子女應該虛心聽取,樂意接受,有錯就改。

(四)自己的事自己做,是指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應該自己去做,如整理書包,收拾書桌,洗涮小件衣物。做這些事情可以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培養自己的生活自理能力。

⑺ 六禮六儀的內容是什麼

六禮六儀的內容包括:1、儀容儀表之禮;2、言談舉止之禮;3、待人接物之敏襪禮;4、文明出行之禮;5、文明餐寢之禮;6、成長六儀之禮。

我國從古至今都是一個禮儀之邦,很多禮儀禮節從古代一直傳承到現在。我們常說的六禮六儀的內容包判簡括哪些部分呢?下面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詳細內容

⑻ 中國傳統禮儀是怎樣尊重父母的

每一位子女,都應該從點滴做起,孝敬父母:
1.主動關心、問候父母。
在家裡,子女要向父母勤問候、主動問候,表達對長輩的尊重、關心和體貼。早上要向父母問好,晚上要向父母問安;父母外出或下班也要問候。父母工作勞累之餘,如果能得到你一個充滿愛心、關懷的問候,那麼,他們的疲憊、煩惱,甚至病痛,都會在春風一般的親情關懷中頓時消失。當父母生病的時候,在端茶送水的同時,應時時加以勸慰、問候。過新年或每逢母親節、父親節時,要向父母及時問候和祝福。

2.聽從父母的教誨。
孝和順總是相聯系的,沒有順也就沒有孝。孝敬父母,就應該聽從父母的正確教誨,不應隨便頂撞父母,有不同想法可以和父母商量,但要講道理。

3.關心父母的健康。
當父母勞累時,子女應及時關心父母,請父母休息一下;當父母外出時,子女應提醒父母是否遺忘東西或注意天氣變化;當父母有病時,應主動照看,煎葯、喂葯、問寒、問暖,多說寬慰話和陪同就醫。

百善孝為先,孝敬父母的禮儀
父母生病後都有求助心理,特別渴望子女親人能為自己提供種種方便,從心理上得到安慰和滿足。父母得到子女的照顧、體貼後,看到子女被自己所拖累,內心深處又會感到不安和痛苦,存有矛盾心理。因此,在此時我們更應主動關心、體貼父母的病痛,在講話的態度、語調、方式上都要比平時更為親切和藹,盡可能在精神上消除父母的痛苦和不安。

當父母因病痛而情緒不佳時,要格外小心謹慎,切不要為了父母的某些不恰當的話或舉動就與他們起爭執,要理解病人的煩躁心情,要忍讓。「久病床前無孝子」,當父母需要長期照顧時,更須事事處處表現出耐心,用自己的行動消除父母的顧慮。

4.理解父母。
俗話說:「樹老根多,人老話多。」老人因為年紀大,說話比較啰嗦,有些事情翻來覆去要說好幾遍,我們應該充分理解這種生理現象,而不該表示厭煩,嫌老人啰嗦,也不能粗暴地打斷老人的絮絮叨叨,更不能對他們的嘮叨不理不睬,否則就會令他們感到傷心。

5.分擔父母的憂慮。
孝心是前進的動力。孝敬父母,就應該嚴格要求自己,體諒父母的艱辛,盡可能少讓他們為自己操心,主動為父母分憂解難。在父母生病或有困難時,盡力去關心照顧父母、協助父母。同時,在父母生病期間,要自己照顧好自己,離家外出時應及時向父母匯報情況,注意安全。有孝心的孩子,應該做到:懂禮貌,責己嚴,為父母分憂解難。

6.參與家務勞動。
父母養育了我們,我們應該為他們做的事太多

⑼ 尊敬父母的禮儀有哪些

道德把敬重父母列入規范,法律把贍養父母定為准繩,輿論將虐待父母作為譴責對象。那麼,尊重父母應講究哪些禮儀呢?以下幾點是必須遵循的:

1.孝敬父母
首先要尊敬孝順。每一個人都是父母從小拉扯大的,都傾注了父母的大量心血,父母到了晚年,做兒女不僅要有物質上的贍養,還要有精神上的安慰。
如逢年過節,在向同學、親友祝福的同時,不要忘記自己的父母;在父母的生日,以及父親節、母親節之際,應送上一件有意義的小禮物,獻上深切的祝福,讓父母享受到生活的美好,品味到人生的天倫之樂。

2.關心父母
父母養育子女,並不是為了將來子女如何報答自己。但是,和其他人一樣,父母也需要關心,尤其需要子女的關心。誰都有衰老的一天,誰都有需要子女關心的日子。人一輩子有兩件大事:生兒育女,養老送終。這是社會的規律,誰都不應該迴避。
關心體貼父母,尤其要留心老人的健康狀況,這是對父母最大的關心。疾病是老年人最大的麻煩,越是身體不好的人,越需要子女的關心。對有病的父母,一定要悉心照料他們的衣食起居,隨時噓寒問暖,給予老人更多的關心。成年的子女,除了完成自己的工作外,還要主動挑起家庭的重擔,為父母分憂,盡量減輕父母的負擔,讓辛苦了大半輩子的父母享受一下清閑。

3.體諒父母
父母為了事業和家庭,為了子女而辛勤地工作。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會逐漸衰老,可能就沒有過多精力關注自身的穿著修飾,或許還會產生某些不良的生活習慣。作為晚輩,要設身處地地替他們考慮,充分理解和體諒父母,時時注意關心父母的健康和生活。
另外,不要干涉父母的私事。父母有自己的社會、人情、利益開支,更有自己的思想感情,子女應為父母的幸福著想,支持理解他們。

禮儀精髓:
管好衣食住行就是真正的孝敬了嗎?當然不是,管好衣食住行只是孝敬父母的一個方面。另外,最更要的是關心父母的內心世界,讓老人快樂順心地生活。這是一個子女對父母最重要的禮儀。

⑽ 為人子女應該如何孝敬父母

第一,經濟供養,生活照料。大家都知道,每一位父母為撫養子女成人,付出了不知多少的心血與辛勞,當父母進入晚年,作為子女,應該盡力供養,生活上細心照料。通過觀察研究,人們發現有些禽獸也知恩行孝,所謂「鴉有反哺之義,羊有跪乳之恩」。社會學家的研究表明:人類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就在於人懂得孝道,能夠實踐孝道,所以人為萬物之靈。反之,如果有人不明孝道,不重孝道,那就不配做一個人!因此,作為父母,應該經常帶上孩子,買點東西探望父母,即使是父母的收入比我們的多,也要這樣做,因為父母再富有也是他們的,我們給他們再少也代表一份的心意,而且如果父母的經濟條件更好,他們也會以其他方式支持兒女的,更為重要的是,我們要為我們自己的孩子作好榜樣。

第二,關懷體貼,精神慰籍。贍養扶助老人,除了經濟上供養、生活上照料外,還要從精神上關心、安慰老人,使他們享受「天倫之樂」,讓他們心情舒暢,精神有所寄託,幸福地歡度晚年。從某種意義上說,老人對子女在精神上的要求,會比物質上的要求更為重要和迫切。只有做到關懷體貼,精神慰籍才算真正的孝。正如孔子的一個學生游來問孝,孔子回答說,現在的所謂孝,只能說養活爹娘而已,連狗、馬都能得到飼養,如果不敬重孝順父母,那養活爹娘和飼養狗馬有什麼區別呢。孔子這里提出的問題,值得我們深思。對父母如果沒有恭敬之心,僅僅解決父母吃飯問題,這不是孝的含義。要做好從精神上關心、安慰老人,使老人心情愉悅舒暢,並不是十分容易的事。這要求在家庭生活中,要注意有事多同老人商量,多聽取並尊重他們的意見,多照顧他們的興趣和愛好;老人思想苦悶時,多給以安慰溫存,想方設法為他們排憂解愁;天氣變化,多注意噓寒問暖;生日節日,向他們慶賀祝福。如果我們能這樣對待自己的父母,那我們的孩子以後也一定能這樣對待我們。

2.從現在抓起,從小事抓起,做到愛嚴相濟,用父母對子女的愛去激發孩子對長輩的愛心與孝道
愛護子女是父母的天性。愛,是教育孩子的感情基礎,又是打開孩子心靈的一把鑰匙。只有在愛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長大後才會更懂得去愛別人。因此,我們在在愛父母的同時也要愛我們的孩子,但只有「愛得其所」,才能讓子女在潛移默化中感受到感動、感染和感化,並轉化為前進的動力,否則就會變成溺愛,最終害了孩子。

要怎樣才算對子女「愛得其所」呢?有兩個字不容忽視:一是「遠」。二是「嚴」。
遠,就是要對孩子的長遠前途,明天的幸福負責。有些父母寧願自己節衣縮食,也要讓孩子穿得光鮮,吃得甜美,玩得愉快,過得舒適。這是一種以天然性為主體的「常情」,而不是關心孩子健康成長,開創事業的「深情」,未曾著眼於為了孩子的未來而進行意志、性格和心理品質的培養。這種愛是膚淺的、貧血的,對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長缺乏足夠的營養,點燃不起他們對生活對未來無比熱愛與嚮往的火焰。只要把對子女的深情體現在對孩子有計劃地、創造性地培養與訓練之中,對孩子塑造成什麼樣的人才有早期設計的藍圖,並且灌注大量的心血,精雕細刻地塑造孩子的心靈,使孩子在成人與成才之路上一步一個腳印地前進,才算是理智的愛,長遠的愛,有道德的愛。

嚴,就是在教育上有高標準的要求。「嚴」和「愛」是辨證的統一,對子女要恰當地掌握好嚴和愛的分寸,才能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古語說:「君子之愛人也以德,小人則以姑息」,姑息就是不嚴。從現狀看,姑息已成為對子女教育的一大禍害。其突出的表現:一是縱容,使孩子從小失去自理自製的能力,言談舉止缺乏正確的准繩,導致行為放盪,嚴重的還會陷入越軌違法的源潭。二是遷就,不管是非好壞,孩子有求必應,甚至對子女一些不良的思想習氣,也視若無睹,聽之任之,使孩子扭曲心靈,性格畸形發展。家長也因此而漸漸喪失對子女管束、約制、啟發、誘導的權威與作用。三是袒護,為子女的不良行為諸多辯解,歪曲真相,轉嫁責任;對反映情況的教師、親人、旁人表示反感和抱怨。使孩子有恃無恐,做壞事的膽子越來越大,導致誤入歧途,貽誤青春。

3.持之以恆,把孝道教育貫徹始終,形成良好家風,保持父母一致,家校一致,代際一致。

家風,是家庭成員思想觀念、道德品質、行為習慣與生活方式的綜合體現,是家庭成員在長期共同生活中形成的風氣與氛圍。它對每一個家庭成員的成長與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清看兩個在全球著名的實例:
美國有個嘉納塞·愛德華家族,這個家族的老主人是一位博學多才,注重修養的神學家。他的子孫都以這位德高望重、多才識廣的先人為立德立行的楷模,形成了一代一代往下傳的優良家風。迄今8代,他的子孫中有1人當過副總統,1人任過大使,20多人先後當選國會議員,12人當過大學校長,100多人任過大學教授,60多人當過醫生,13人當過報刊雜志的主編或負責人。

與他同時代的另一位美國人馬科斯·朱克是一個賭徒、酒鬼,他迄今也有8代後嗣。然而他的子孫中卻有200多人成了流浪兒或乞丐,7人因殺人被判死刑,63人作姦犯科被囚於監獄,400多人因酗酒而致殘廢或夭折。

是先天的遺傳基因在其作用嗎?不,是看似無形卻有形的家風,在潛移默化中發生這巨大的感染與影響。

要形成良好的家風,必須保持父母一致。夫妻之間能互相配合,孩子也容易增長孝心。父親對孩子說說母親懷孕及對孩子的愛護,母親多說父親對孩子的付出。千萬不能在孩子面前數落父親,因為這么一講,孩子對父親就很難再生起恭敬心。一個先生,一個父親,連孩子都瞧不起,他就很容易自甘墮落。

家校一致(親師合作,父母跟老師要能密切配合)

代際一致(家長要與祖輩多溝通交流)

4.充分利用各種傳媒的宣教作用對孩子進行引導,使形成觀念,養成習慣,從小培養孝心。

我們重視電視、報刊、網路等各種傳媒的宣教作用,客觀公正的對傳媒信息做出是非評判,如:如有的夫妻不睦,使子女從小缺乏溫暖和愛心;有的打牌賭博,影響子女學習;有的不尊重和關心老人,帶給子女負面影響;有的自私刻薄,專橫粗俗,使子女心靈受到傷害污染,等等。通過與孩子的討論評價,不僅反思了自我,從中接受了教育,而且為孩子的家庭孝道教育創造了良好的氛圍和環境。

孝,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是一切聖賢教育的核心,是做人之根本,是家庭幸福的源泉。「忠臣出孝子之門」,國家的棟梁,來自於孝子。弘揚孝道,是利國利世利民的事。希望我們每一個人不但做到自己是孝子,而且還能把孩子培養成為孝子,建設美好幸福的家庭。

閱讀全文

與孝敬父母屬於什麼禮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重陽節三清 瀏覽:926
孝順的品質的詞語 瀏覽:583
社保關系轉移退休前多久 瀏覽:20
岳飛孝敬母親的故事 瀏覽:236
老人肺心衰竭腳底發紫還能活多久 瀏覽:6
雲和縣老年大學畫圖班 瀏覽:533
安徽潁上建潁鄉孝敬父母勞動模範 瀏覽:867
養生館如何做外賣 瀏覽:179
水利部老年大學電話6 瀏覽:450
台灣安心養老院 瀏覽:666
貴州交3000農村養老保險領多少 瀏覽:449
70歲以上老人日本 瀏覽:692
欽州市老年大學電話地址 瀏覽:46
有多少父母對孩子很不好的 瀏覽:637
80歲癱瘓老人政府有補貼嗎 瀏覽:522
冬至在養生方面注意什麼 瀏覽:968
離婚後如何處理父母的關系 瀏覽:395
太平養老保險公司待遇節假日獎金 瀏覽:823
孝文帝孝順的故事 瀏覽:188
養老院意見箱內容怎麼填 瀏覽: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