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不孝順的五個特徵是什麼
1、把父母的愛當作理所當然,絲毫不懂感恩
很多家長習慣性的大包大攬,把除了學習以外的所有事情都攬在自己身上。久而久之,孩子們就會認為除了學習以外的所有事情,都是父母理所應當為自己做的,所以在孩子的內心深處,他們總是認為父母不辛苦,總覺得父母喜歡做那些事情。
2、有什麼好吃的好喝的,只想著自己一個人
有的孩子遇到自己喜歡吃的東西,巴不得一口全部吃掉,根本不會想到分享一點點給別人。除非他吃膩了,不然是不會給父母吃的。如此自私自利的孩子,長大之後自然也就不會孝順父母了。
其實沒有天生不孝順父母的孩子,都怪父母錯誤的引導和教育把孩子推向了不孝順的深淵。所以,愛孩子請把握好尺度,不要覺得自己的無私就是對孩子好,很有可能正是因為你太過深沉的愛,把孩子逼得不孝順。
3、以自我為中心,只知索取不懂付出
很多家庭都喜歡把孩子當作富二代來培養。什麼都要追求品質,吃穿用都追求牌子,有的家長甚至捨不得給自己買上一百元的衣服褲子,卻給孩子買幾百元的衣物。明明家庭開銷入不敷出,但家長們卻總是對自己省吃儉用,卻對孩子格外大方。
長期在這種家庭環境下成長的孩子,容易養成以自我為中心的壞毛病,總感覺自己的一切花銷,家長都應該毫無怨言的滿足。
4、脾氣暴躁,稍微不滿意就喜歡動手動腳
不懂得如何控制自己情緒的孩子,往往喜歡把不滿和失落撒到父母身上。因為他總覺得父母」怕「自己,什麼都得聽自己的,所以父母就是自己的出氣筒,只要不開心了不高興了,哪怕把氣撒到父母身上,父母也會原諒自己,也不會跟自己計較。
脾氣暴躁的孩子,總喜歡打砸家裡的物品,喜歡罵父母,喜歡對父母動手動腳。總覺得父母是自己的奴隸,總覺得父母任何情況下都會跟自己妥協。
5、不和父母說話交流,除了要錢幾乎零溝通
生活中,總是有那麼一部分孩子,把父母當做自己的銀行,只有差錢的時候才會向父母開口,除此之外根本不把父母放在眼裡。
做父母的,不僅僅是在金錢上要做到恰當的滿足孩子,更要在思想引導上面讓孩子學會有教養。如果一個孩子,把撫養自己長大成人的父母都不放在心上,恐怕日後也不見得會孝順父母。
㈡ 一個母親脾氣暴躁特別不講理跟兒子大打出手兒子罵了母親是不孝道吧
這事情得從兩個方面來考慮,首先這個母親的態度是相當不好的,對兒子從小也是這個樣子,造成了兒子產生了逆反心理,但是兒子罵母親也是不對的,這違背了中國的孝道利益,值班知道里,所以這個事情要正確的去對待兒子,不能這樣子對待,可以去跟母親解釋,或者是所一些比較大的道理的事情,如果母親還不聽的話,那就可以找一些名師的人跟母親去說
㈢ 侍候母親發脾氣算孝順嗎
伺候母親,母親任性發脾氣,子女有時候受不了發一點脾氣也很正常,不能說不孝順。不過病人都容易引發情緒,做子女的應該多擔待一點。
㈣ 通常在小時候有哪四個特徵的孩子,長大以後都不孝順
孩子有以下行為表現,是不尊重父母、嫌棄父母的表現,不糾正將來很可能會不孝順
1.脾氣暴躁,對父母大喊大叫
現在的育兒觀念已經發生了一些變化,基本上家長也都不採用虎媽虎爸那種形式了,類似於「棍棒底下出孝子」這樣的話漸漸地也不被大家討論了。
這就導致很多家長現在過於溺愛孩子,尤其是祖輩們先天對孫輩的喜愛,也使得孩子越來越嬌生慣養,有一點點不順心就會大發脾氣,長輩們做的事情不合自己的意就大喊大叫。
為了以後能夠培養出來更優秀的孩子,也為了自己以後能安享晚年,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就要對他們進行正確的教育。假如沒有教育好,孩子不孝順,或者是有什麼更大的毛病,不僅對孩子自己、對整個家庭、甚至是對整個社會都是不好的。
㈤ 老和父母生氣是不是不孝順
是很不孝順,畢竟是自己父母,多孝敬父母,不要和父母爭吵,父母也是為了孩子好的,體諒父母的心情,理解父母吧,
㈥ 女兒不孝順的表現是什麼
不孝女兒的十大徵兆:
1、不懂感恩
父母對孩子平時的照顧、愛護等,這都是父母對孩子的恩情。如果在孩子看來成了理所當然,不懂得去感恩父母,平常別人對他疼愛和給予,孩子也不會懂得感恩。這也是孩子長大後不孝順發出的信號,父母要引起重視。
孩子從一出生就是一張白紙,長大後會成為怎樣的人,都和家猜閉悄庭教育有著密切關系。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家長們不能剝奪孩子實踐的機會。
當孩子想嘗試一下做家務,當孩子想幫父母洗洗腳,家長們千萬不能拒絕孩子的好意,因為這些舉動其實就是他們懂得感恩的實踐過程,是他們人生路上必不可少的重要課程。
2、霸佔東西
長大後不孝順的孩子佔有欲也比一般孩子要來得強。例如:家裡還有個妹妹,媽媽買了兩個蘋果,而他兩個蘋果都霸佔了。
如果父母縱容了孩子這樣的行為,一味地滿足孩子的佔有欲,會讓孩子不懂得分享的快樂,長大以後容易養成自私的性格,從而不孝順。
3、不懂付出,只知索取
長期在這種家庭環境下成長的孩子,容易養成以自我為中心的壞毛病,總感覺自己的一切花銷,家長都應該毫無怨言的滿足。
於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們的慾望也越來越高,習慣了攀比,習慣了炫富,當家長沒有能力滿足自己的時候,他首先想到的是家長無能,卻不是自己太過分。
自私自利的孩子穗渣往往不懂付出,想要他們將來孝順父母恐怕也就成了一種奢侈。無數個案例告誡我們:愛孩子不能盲目滿足,必須要有原則才行!
4、脾氣暴躁
孩子有這些思想,都是受家長的影響。有的家長脾氣很暴躁,在孩子小時候總喜歡靠打砸物品或者打罵孩子來發泄情緒,於是長期態彎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孩子,也就學會了模仿父母的行為。
等到他覺得自己長大了,他就開始反抗,開始以同樣的方式「回報」父母。
5、頂撞父母
當孩子不孝順也是有信號預示著孩子將來孝順與否的。當孩子做錯了事情,父母給孩子講道理時,孩子隨意頂嘴,甚至做出一些過激的行為惹父母生氣時,這預示著孩子父母有一定的逆反心理,長大一定不會懂得孝順父母。
6、習慣推卸責任
孩子習慣推卸責任,總愛把自己做的錯事推給別人,摔碎東西了就怪爸媽紡織地方不對,摔倒了就怪路面不平,反正自己就是沒有一點錯,也完全聽不得別人說他,不然就滿地打滾哭鬧。
這些也是家長慣出來的,當孩子在做錯事,家長別再以「他年齡小」為借口擋回去了,而是讓孩子承擔做錯事相應的後果。
7、自私心理嚴重
阿正小時候,經常喜歡說一句話,就是「這是我的」。有時候,表叔家的二小子來找阿正玩,阿正卻不讓對方碰自己的玩具,直喊道「這是我的」。
有時候,爸爸買了好吃的,結果家人要一起吃的時候,阿正卻表示「這是我的」,不讓其他人染指。
一開始,媽媽還覺得這是阿正可愛的表現,但是隨著阿正慢慢長大,自私的情況越來越嚴重,媽媽這才意識到,孩子不是可愛,是自私。
8、懶惰成性
還有,那些懶惰成性的孩子,其長大後也很有可能不體貼、孝順父母,也可能養成巨嬰、啃老族。
這類孩子自小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什麼事情也不會做也懶得去做,漸漸他們將喪失動手、成就的快感,過成渾渾噩噩的人生,很可能養成一個毫無鬥志、自理能力的「廢人」。
9、讓老人獨守空巢
現在的很多年輕人,寧願在外面和自己的朋友一起玩,也不願意陪伴自己的父母。
10、什麼都依靠父母
作為子女,什麼都依靠父母,這就是最大的不孝。
㈦ 有時候不願聽父母的嘮叨,和他們發脾氣,像我這樣的人是不是不孝順
不是的,這是你性格決定的,做兒女的都不願意聽父母嘮叨,和他們發脾氣,所以不能證明你就不孝順。謝謝望採納,謝謝……
㈧ 兒子今年30了不孝順而脾氣大怎麼辦
首先,你要搞清楚孩子發脾氣的原因。其次,你要盡量從孩子的角度看問題。比如,你是否太「專權」了,什麼都說了算,讓孩子感覺不到自主和成就感,如果是這樣的話,你不妨在一些無關大局的事情上讓他做決定。教他如何做出正確的決定,這也是他真正成長的開始。
最重要的是,在孩子發脾氣時,你一定要把握住自己,不要急躁。如果他不願洗澡,你不妨讓他再玩一會,但不能放棄讓他洗澡。切記讓步要有理、有利、有節,讓步不能過大,也不能過於頻繁,否則,他很可能會養成用發脾氣與你討價還價的習慣。
一般來說,孩子越大,發脾氣就會越加頻繁和具有分裂性,而且難於控制。最好的策略是用以往行之有效的辦法,如對待剛會走路的孩子,帶他到寂靜的地方去,叫他表達自己的感情,待平靜後再與他談曾經發生過什麼,為什麼。
如果孩子長在4歲到5歲時還繼續發脾氣,你一定不要跟著生氣。這時,你可以告訴他你是如何疲勞和心煩,幫助他認識到這種行為如何不好,千萬不要對他進行身體或口頭上的侵犯,要耐心,耐心,再耐心。切記,在教育孩子方面決沒有捷徑可走。
就像與成人交往一樣,在孩子發脾氣時不要與他爭論不休。你可以把這當作是孩子提高語言技巧的機會,誘導他把發脾氣的原因說出來,一定要沉住氣傾聽他的解釋。即便是孩子錯了,也不要在火頭上與他理論,一定要等到孩子火氣消失以後,再與他談話,指出他方才所做的有什麼不對之處。
如果孩子一次發脾氣的時間超過15分鍾,或一天發三次以上脾氣的話,你就應該尋求專業心理醫生或兒科醫生的幫助了。
㈨ 敢對父母大吼大叫的子女是不是以後都不孝順
敢對父母大吼大叫的子女是不是以後都不孝順
敢對父母大吼大叫的子女是不是以後都不孝順,家長千萬不能忽略孩子的心理健康,當然孩子的身體健康也是很重要的,下面分享敢對父母大吼大叫的子女是不是以後都不孝順
如果你從小被父母吼到大,每次接父母電話心裡就會恐懼,他們永遠給你帶來負能量,如果你經歷過這些,也許你就不會這么覺得了。只有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他們才能感受到被吼的滋味,才知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但是也不能說以後不會孝順父母的,這兩者是沒有關系的。
經常受到父母大吼大叫的孩子,會有什麼樣的後果?
1、原生家庭的原因
家庭對於孩子的重要性是所有父母都知道的,孩子的最初的學習就是通過模仿父母得來的。如果孩子的父母平時經常對孩子大吼大叫的話,孩子也會學習父母這樣的語言神態,將來長大之後也會和父母一樣脾氣暴躁,對自己的孩子大吼大叫。
正如蘇珊.福沃德在《原生家庭》里說,沒有歸還的,便會轉移。如果你不想辦法解決自己對父母的恐懼,愧疚和憤怒,你將會把它轉移到自己的配偶和子女身上。
2、把孩子當成發泄的對象
作為孩子父母的人都是中年人的年紀了,進入社會也是有些時間了,在社會上難免會有很大的壓力,在家中又要面對家庭的壓力,處理不好心情的話,是很容易情緒失控的。因此,家庭往往會成為他們發泄的一個地點,尤其是對孩子。
對孩子發泄情緒體現了心理學上的"踢貓效應",就是不斷的向比自己弱或者是等級抵禦自己的對象發泄不滿情緒,之後就會產生連鎖反應。孩子就是在發泄生物鏈的低端,沒有反抗的能力,只能是接受父母的情緒。
3、教育方式錯誤
對於現在社會來說,以前的棍棒教育無法適應現在的社會,弊端顯露無疑。但是還是有一些父母會使用,其中,有的父母是因為自己從小就是接受這樣的教育。他們從小就沒有被溫柔的對待,自然不知道該怎麼溫柔的對待自己的孩子。這些父母愛孩子的方式就是在傷害孩子,這是一種錯誤的想法。
那些經常受到父母大吼大叫的孩子,會有什麼樣的後果?
在國外有一本兒童繪本《大嗓門媽媽》,在繪本中以擬人的方式,描繪了小企鵝在受到媽媽吼叫之後身體四分五裂,散落在各個地點,最後被媽媽找到縫了起來。
繪本中的描繪的,正是現在一些對孩子大吼大叫的父母最後得到的後果,小企鵝雖然被縫合了,但是卻不在完整。就像孩子被父母大吼大叫的孩子那樣,雖然在之後的日子裡會與父母和解,但是內心的創傷是無法痊癒的。
美國麥克萊恩醫院精神病學副教授 Martin A、Teicher ,用10多年的研究證明了這一點,他們發現父母的言語攻擊會對孩子產生長期傷害。如果父母經常用言語辱罵孩子,向孩子吼叫,哪怕事後的再溫柔的安撫,都不會消除負面影響,並且對孩子產生的傷害無法逆轉。
Teicher和其團隊 掃描了21個18-25歲成年人的大腦,他們曾經都遭受過嚴重的言語暴力,他發現父母的言語暴力會增加左側顳上回的灰質體積,增值達到14%(顳上回區域和言語智商有關)。
父母言語暴力越多,這個區域的增加體積越大。而正常人這個區域的體積和血流量會逐漸減少。父母的言語暴力包括對孩子長期的大吼大叫、侮辱、威脅、貶低、取笑,斥責等。
那麼父母在生活中該怎麼做來管理好自己的情緒,避免對孩子大吼大叫呢?
根據心理學家卡倫.萊維奇和安德魯.夏特的研究,父母要提升情緒復原力
面對父母的大吼大叫,孩子從不跟家長記仇,是因為知道離不開
小麗脾氣暴躁,尤其是遇到了困難的事情時難免會情緒失控,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也能夠成為壓垮小麗的最後一根稻草,小麗的女兒剛剛兩歲,孩子乖巧可人,可是小麗卻總因為一點小事情對女兒大吼大叫。
小麗加班很晚才回到家,回家之後女兒正吃飯,她看到媽媽回來了,女兒直接跑到媽媽身邊,嚷嚷著要讓媽媽喂自己吃飯。
小麗說自己剛回來有點累,可是女兒卻總是不依不饒,一直纏著媽媽,看到女兒不講理的樣子,小麗瞬間火冒三丈,將女兒吼了幾句。
女兒看到媽媽生氣,瞬間哭了起來,這時奶奶在外面聽到了動靜,於是將孩子抱在懷里安慰她說,「不哭了,媽媽太壞了,咱們不跟她玩了,不要媽媽了。」
本來奶奶是想要用這種方式安慰孩子,可是不曾想孩子卻從奶奶的懷中掙脫下來,跑到媽媽的身邊,抱著她的大腿說我要媽媽,媽媽我錯了,看到孩子像小貓一樣跑到自己的懷里撒嬌,小麗的怒氣也消失了大半。
其實不管家長怎麼對待孩子,孩子從來不會跟家長記仇,為什麼會這樣?其背後的原因讓人心酸。
面對吼自己的父母,孩子不和父母記仇,大多是因為這些令人心酸的原因
孩子離開父母不能生存
孩子年齡尚小離開父母之後根本沒有立足之地,他們害怕離開父母,即使被父母打罵之後依然會依賴父母。
有些時候孩子並不是不怨恨父母,在內心裡孩子也有怨氣,但是自己能力弱小,沒有反抗的.資本,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頭,在自己處於絕對劣勢的情況下,不得不做出妥協。
孩子對父母的愛可以超越一切
孩子受到了父母的責罵,內心自然也是不開心的,可是想要讓孩子離開父母,甚至不要父母了,他們是做不到的,畢竟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人。
孩子對父母的愛可以超越人世間的一切,血脈相連,絕不是幾句責罵的話語就能夠割斷的。
孩子安全感不足,需要從父母那裡獲得安全感
孩子從小安全感不足,需要在父母的身邊才能擁有安全感,即使從父母那裡受到了責罵,也往往會再次跑進父母的懷抱尋找安全感。
很多情況下父母吼了自己,孩子也會忍不住靠近父母,甚至拉拉父母的手,因為唯有在父母的身邊,他們才能夠有足夠的安全感。
父母經常吼孩子,會對孩子帶來哪些負面的影響
孩子會下意識認為自己不夠優秀
孩子對於自我缺乏全面的認知,他們對於自己的評價,往往來源於父母對自己的態度,父母經常吼自己,即使孩子很優秀,也往往會在內心裡不斷的否定自己。
孩子不斷的努力,努力到無能為力,可是依然需要面對父母的大吼大叫,在孩子看來,不管自己有多努力,依然得不到父母的肯定,內心會產生失落感。
孩子會自卑
一個擁有自卑心理的人,即使你給了他全世界,他仍然無法感到富足,父母總是吼叫孩子,孩子認為自己低人一等,難免會在內心裡產生自卑心理。
長大後即使他們什麼也不缺,內心始終有一個空缺,他們認為自己不配擁有更好的東西,不敢嚮往美好的東西。
他自己也會變成一個喜歡吼別人的人
孩子生活在對父母大吼大叫的環境中,也會變成一個喜歡責罵、吼叫別人的人,甚至會出現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情況。
有時孩子也不喜歡父母這種吼叫人的方式,不知不覺中,他們又變成了父母的樣子,他們想要從這種不悅的方式中解脫出來,可是卻毫無頭緒。
父母情緒容易激動,應該如何改正呢?
父母學會正確對待壓力
由於工作和生活的壓力大,很多父母因為一點點的小事情就能夠情緒崩潰,看到孩子之後,難免會忍不住吼孩子,孩子年齡小,很容易會成為父母的出氣筒。
其實家長應該要學會正確的對待壓力,和朋友一起聚會、唱唱歌、外出旅遊等等都可以釋放壓力,家長應該要學會正確對待壓力,決不能將壓力轉嫁到孩子身上。
父母學會換位思考
父母總是認為自己不容易,父母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依然會淚流滿面,孩子年齡尚小,必須要依賴父母才能生存下去,不管父母做了什麼,他們都只是敢怒不敢言。
父母應該學會換位思考,懂得孩子的感受,從而調整自己的行為,不要讓原本並不和諧的親子關系雪上加霜,家長試著理解孩子,給予孩子足夠的關愛。
對孩子降低要求
很多家長總是認為自己的孩子做的不夠好、不夠努力,他們眼裡都是別人家孩子的優點,自己孩子的缺點。
其實孩子本身就是不完美的,只是家長給孩子定的要求太高了,如果能夠適當降低要求,或許家長眼裡的孩子會更可愛。
孩子不必要非得要考第一,孩子也沒有必要非得變成大家口中那個別人家的孩子,只要他們是開心快樂的,只要他們懂得自己肩上的責任,那麼孩子即使沒有成為別人家的孩子,又有什麼關系呢?我們想要的就是一個開心快樂健康成長的孩子。
家長吼孩子是一種很常見的事情,孩子都不會跟父母記仇,父母是自己的依靠,一旦離開了父母,自己將會無法生存,父母應該要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體諒孩子的不容易,給予孩子更多的關愛,讓孩子健康茁壯成長。
敢對父母大吼大叫的子女 實際上是爹媽的言傳身教
小明今年五歲,已經上幼兒園一年了,但是今年小明的幼兒園生活特別不開心,老師發現班上的小朋友都不願意跟小明說話,做游戲也不願意和小明一組,老師發現了這樣的現象,就叫來了班裡最懂事的孩子詢問,小朋友表示之所以不願意和小明一起玩是因為小明經常對著小朋友們大喊大叫。
老師一聽立刻明白了是怎麼一回事兒,於是叫來了小明的媽媽,小明的媽媽表示自己平時的確非常的喜歡對孩子大吼大叫,以為覺得孩子一點都不害怕,自己也就覺得沒什麼了,沒想到孩子會學自己。
針對這個問題,有的青少年回答說:「如果你從小被父母吼到大,每次接父母電話心裡就會恐懼,他們永遠給你帶來負能量,如果你經歷過這些,也許你就不會這么覺得了。只有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他們才能感受到被吼的滋味,才知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所以說,孩子如果喜歡大吼大叫,那一定是父母言傳身教,從一個孩子的行為就能見識到這個家庭的教育如何。從小就在父母的大吼大叫下成長的孩子,會變得很膽小,做什麼事情都害怕會被父母責罵,從而畏首畏尾的。最後就什麼都不敢去做,連跟其他的小朋友一起玩也不敢,漸漸得變得越來越內向,只想自己躲在角落的一邊玩自己的玩具。在長大後,不敢去嘗試各種事情,害怕會失敗,很沒有自信。
專家們認為家長在提高嗓門之前應該三思而後行,沒有完美的孩子,他們都頂嘴,忽視家務,和兄弟姐妹吵架,孩子的行為超過正常,這意味著即使是最有耐心的父母也會大吼大叫。但是,父母必須注意對孩子說的話。有些父母認為:用言語說話可能不會造成傷害,因為我們沒有打孩子,所以不會造成傷害。但是,心理傷害遠遠比身體傷害更嚴重。
㈩ 和父母脾氣合不到一起是不是就是不孝順
也不抄能這么說,因為父母和子女在年齡之間上有差距,存在著代溝,受教育的程度和現在社會的適應狀況都是不一樣的,父母和子女之間並不是都是非常合到一起的,那麼就得有一方順從另一方,如果不是什麼原則問題,盡量要順著父母的意思。作為子女,盡量要孝順父母。不要跟父母總體沖突。因為他們畢竟老了,有些事情他們不如年輕人想得開。他們是穩中求發展,而年輕人往往都比較沖動。多聽老人的也是有一定好處的。因為老人畢竟是有經驗。孝順孝順,多為老人著想,為他們提供衣食無憂的環境條件,同時在。心理上思想上經常要疏導他們,給他們足夠的愛去讓他們享受美好的晚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