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重陽節做米糕活動

重陽節做米糕活動

發布時間:2023-03-30 01:11:05

1. 宋代重陽節習俗 花樣繁多的重陽糕

每年九月初九的重陽節,我國民間有登高、佩戴茱萸、吃重陽糕、飲重陽酒等富有趣味的習俗,這些節俗基本上都經過數個朝代的豐富輪頃和發展,一直延續到今天。那麼就讓老黃歷為你介紹,宋代重陽節吃重陽糕的習俗。

宋朝的重陽糕分為很多種:最簡單的叫「面糕」,用麵粉拌糖,燙面蒸熟,切成菱形大塊,最後用胭脂點色;稍復雜一些的叫「黃米糕」,一半麵粉,一半糜子,加糖,加豆沙,分層鋪放在模子里,灑上水,灑上油,上籠蒸熟,最後用柏枝裝飾。
還有一種「棗栗糕」,用米粉、麵粉、棗泥、栗黃(板栗煮熟、去殼、去膜、搗泥)混合,作為糕餡兒,底層用米糕墊底,頂層用石榴裝飾,蒸熟之後,片成薄片,再拼出花式圖案;又有一種「餌公式糕」,做法不詳,但主料是黑黍米、棗泥和豆沙汪桐滑。
現代江浙人過重陽,喜歡在重陽糕上插小旗,這其實也是宋朝遺風。《東京夢華錄》載:「都人重九前一二日各以粉面蒸糕,更相遺送,上插剪綵困臘小旗。」可見宋朝市民也有用小旗來裝飾重陽糕以增添喜慶色彩的喜好。
但宋朝人不僅僅在重陽糕上插小旗,還喜歡在大號重陽糕之上,疊置一些造型奇特的小重陽糕,例如捏成小鹿形狀的糕點和捏成大象造型的糕點,前者叫「食鹿糕」,寓意來年「食祿」,也就是可以做官的意思;後者叫「萬象糕」,寓意「萬象高」,意思是萬事如意,運程一年比一年高。
另據南宋金盈之《新編醉翁談錄》記載,九月初九天剛剛亮的時候,大人早早地蒸好重陽糕,先切一片放涼,等到孩子起床,將這片重陽糕和一枚柿子貼到孩子頭上,讓孩子掰著吃,寓意為「百事高(掰柿糕)」。
了解更多星座網路、八字姻緣、八字事業、婚姻運勢、財神靈簽、情感合盤、看另一半、八字測算、姓名速配、一生運勢、復合機會,您可以在底部點擊在線咨詢(僅供娛樂):http://www.adxqd.com/xz/

2. 重陽節的風俗作文

在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作文吧,作文是由文字組成,經過人的思想考慮,通過語言組織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文體。你知道作文怎樣寫才規范嗎?以下是我整理的重陽節的風俗作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重陽節的風俗作文1

我們都赤裸裸而來,沒有誰天生富有,沒有誰天生貧窮。人生旅途中,是攫取是放棄,是拒絕是接受,全在老人的指引,心靈的抉擇。

有人醫治老人,千金散盡;有人贍養老人,不惜重金。有人信奉「百善孝為先」;有人恪守「一闖孝義生死關」。有人選擇善待老人,有人選擇拒絕贍老。美與丑,善與惡,全在一念之間,遺臭萬年還是流芳百世,系於一瞬。

孝敬的太多太多,只想告訴你,選擇孝敬,不要讓迷霧遮住雙眼,讓污垢蒙蔽心靈,為老人,為自己,捧一顆清純、孝敬之心。

孝敬和判逆之間,介子推為母而死,選擇光榮;李魁隻身劈虎報母仇,選擇德昭後世;香九齡為父暖被,王文以身喂蚊。孝敬可以幫助你成就很多很多。做個有價值的,無愧生命無愧社會的真正的人,人們也會贈與你回報。

一個在暴風雨中求生的人,會奮不顧身挽救老人的性命;一個在沙漠里跋涉的人會毅然解下腰間最後一壺水給老人;但也有人把老人騎在身下,作威作福;有人由一個孝子蛻化成逆子;有人為省錢使老人變勞力;有人為分房分田,打老人,罵老人,一失足成千古恨。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不要走錯了方向啊!田地、房屋、金錢,生不帶來,死不帶去,要那麼多幹嘛呢?到頭來,反而一無所有,甚至老人,甚至生命,即使痛悔,即使改過,又賺得了幾把同情淚?也沒有人再來幫助你。

如果你是雄鷹,就選擇敬老;如果你是沙鷗,就懂得贍養;如果你是麻雀,就會自覺服侍長輩;如果你是一個人,就更應該懂得尊敬長輩,孝敬老人。

如果你是你,一個不願失去人格,一個不甘平庸,不會腐蝕的你,就做個清純無比的你,捧上如雪的孝心干凈、漂亮,拋開一切污穢,所有自私,學會孝敬老人,善待老人。

如果孝敬變為傳統,世界將更美好。你會發現,自己很美,老人很美;你會知道,孝敬是滿足,付出是快樂。選擇孝敬老人吧!行動就是證明!

重陽節的風俗作文2

一個值得愛的人,肯定是一個懂得愛的人;一個懂得愛的人,才會有一顆善良的心和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

農歷九月九日,是我國傳統的重陽佳節。秋高氣爽,人們登高,可強健體魄,調劑身心;是發揚我國傳統孝道和報本思源的美德。

我的爺爺今年已經快8旬,但還是一直為我們操盡了心。爺爺的臉上深深地刻下一道道細細的皺紋,且在那稀疏的頭上,長滿了白花花的頭發。而他那雙手也結出厚厚的老繭!

小時候,爸媽工作很忙,就把我託付在了爺爺家。從小,我覺得爺爺的話好多,好嘮叨,我上了幼兒園,他總是千叮嚀、萬囑咐。想不到上了小學,還是喋喋不休,要注意安全、和同學和好、要聽老師的話……

不管風吹雨打,放學時,您總是出現在我的視線里,這么多年來,為我遮風擋雨。

而在家裡,爺爺總是不讓我干這不讓我干那,總是說:「小孩子家的,學好你的課本知識,這些我來就好啦,去去去,快去做你應該做的事!」

爺爺每天在忙碌著,每當我一放學,他都給我准備可口的點心,生活上無微不至地照顧著我。半夜怕我著涼,經常起來給我蓋被子。

隨著年輪的增長,我心更上一層樓,爺爺的愛,讓我學會了做人,明白了學習的目的。當然,感恩不能只停留在口頭上,也要付諸行動。爺爺喜歡喝茶,我每天將為她沏一壺香飄四溢的茶,為他那被歲月壓彎的脊樑,揉揉背!學習上,用優異的成績來感恩。在生活中,爺爺教會了我許多,這么多年來,是您教會了我生活的'常識!

爺爺,您生命的秋天,是楓葉一般的色彩,不似春光勝似春光,時值霜天季節,卻格外顯得神采奕奕。

在重陽節之際,祝:爺爺您重陽節快樂,健康長壽!也祝天下所有的爺爺奶奶健康長壽!

重陽節的風俗作文3

重陽這一天,艷陽高照,我們約好去登山。

挺掃興的是,一大早太陽就這么灼灼逼人,烈日當空,雖然時值深秋,卻宛若盛夏,前一天滿滿的興致減了大半了,因為重陽節之故,又這么一大幫人組織起來登山,所以還是努力讓自己堅持到山頂。

一路上,無心領略沿途風景與前幾次有無變化,只顧著隨上山的人流不斷向上攀登,到得好漢坡的公路上已是10:20,我們在路邊坐下休息,這時,有身著運動裝的參賽者,從山下陸續跑來,看他們的樣子已很累了,這應該是跑在最後邊的幾位了,有揮著旗的負責人跟在他們後邊減著:加油、不求名次只求堅持到底。

休息過後,繼續,走至好漢坡,臨時設的露天舞台旁圍有很多人,一手持話筒的主持人站在台中,詢問台下哪位是年紀最大的長者,要請上台來做采訪。最後,請到一位老爺爺登台做訪。我遠遠聽著,有些好玩,便走過去,站到前排,看個究竟去。

那位爺爺說,他今年七十九,一年要登七次梧桐山。

主持人問爺爺,為什麼獨自一人登山。

爺爺答,同兒子孫子一起來的,他們還在下邊還沒上來,爺爺要比他們早20分鍾登上山。

聽到這,台下嘩然,掌起四起。

爺爺接著說,他每次登上梧桐山後,都要作詩一首,今天也作了七絕兩首,要念給我們聽聽。

聽到這,我來了興致,給爺爺熱烈鼓掌。有趣,有趣。

爺爺的兩首詩第一首隻念了一遍,第二首主持人又念了一次,我只記了個大概,如下:

一笑(諧音,是否是這兩字不得而知,我猜這前兩字應該是爺爺的名諱)老叟七十九(這句忘了)

滿頭白發心不老,七登梧桐意興高。

後續未及聽完,同伴要繼續登頂了,因為怕正午的陽光更強,那時爬山更熱。所以,雖然有點留戀,還是走了。

重陽節的風俗作文4

菊花,又叫黃花,屬菊科,品種繁多。我國是菊花的故鄉,自古培種菊花就很普遍。菊是長壽之花,又為文人們贊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徵,所以人們愛它、贊它,故常舉辦大型的菊展。菊展自然多在重陽舉行,因為菊與重陽關系太深了;因此,重陽又稱菊花節,而菊花又稱九花。賞菊也就成了重陽節俗的組成部分。宋代《東京楚華錄》卷八:「九月重陽,都下賞菊,有數種。其黃、白色蕊者蓮房曰『萬齡菊』,粉紅色曰『桃花菊』,白而檀心曰『木香菊』,黃色而圓者『金齡菊』,純白而大者曰『喜容菊。無處無之。

明代,在《陶庵夢憶》中記載有:「兗州紹紳家風氣襲王府。賞菊之日,其桌、其炕、其燈、其爐、其盤、其盒、其盆盎、其看器、其杯盤大觥、其壺、其幃、其褥、其酒;其麵食、其衣服花樣,無不菊者夜燒燭照之,蒸蒸烘染,較日色更浮出數層。席散,撤葦簾以受繁露。」

清代賞菊,如《燕京歲時記》:「九花者,菊花也。每屆重陽,富貴之家,以九花數百盆,架度廣廈中前軒後輕(軒輊,車前高後低叫軒,前低後高叫軒,比喻高低優劣),望之若山,曰『九花山子』。四面堆積者,曰『九花塔』。」在《清嘉錄》中記蘇州賞菊活動說:「畦菊乍放,虎阜花農,已干盎(古代腹大口小的器皿)百盂擔入城市。居人買為瓶洗供賞者,或五器七器為一台,梗中置熟鐵絲,偃仰能如人意。或於廣庭大廈堆壘千百盆為玩者,縐紙為山,號菊花山。而茶肆尤盛。」另如《金瓶梅》、《浮生六記》等書中也有賞菊之記載。至今,重陽節期間,各大公園也仍組織大型菊展,並將菊縛紮成各類動植物,人物等造型,十分美觀。

重陽節的風俗作文5

時間驕傲,它從不為誰停留,就這樣瀟灑甩手而去,翩翩而來。又是一年重陽到,雙九是陽數最大,所以也有敬老一說。現在也比較重視重陽節,主要敬老了。雖然重陽登高賞菊、遍插茱萸、飲酒吃糕是習俗,也是紀念活動中的重要內容,但是其中更為重要的也許是重振敬老之風吧。有一天我們也都會老去,我們也會需要人照顧。我們還年少,我們也可以為老人家做一些事情。

我想到的,大多數人都會想到:無非給老人們捶捶背,推推腰,或者是幫著干點家務,除了這些,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也不會再讓我們幹些什麼了。平常,老人們總是最疼我們。有好吃的自己捨不得吃就留給我們;有好喝的自己捨不得喝就留給我們;我也從沒見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經常給自己添件新衣,卻拿來兒女穿舊了的衣服穿;也從沒見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很揮霍的買許多貴重的東西從來都是能省下就省下,卻把剩下的錢給我們買零食;更沒見過爺爺奶奶哪一天接我放學誤了點,常常就是有病也要挺著,不讓我們在校門口乾著急。

說到這兒,我不免有想到了一些不好的情景。秋天天氣轉冷,奶奶總是問我:「穿那麼少,冷不冷?」這時我便會不耐煩地轉過頭去,煩躁的說上一句:「不冷不冷。」心裡還不住的埋怨奶奶!」往往我來不及聽爺爺說完這句話,就插上一句:「知道了,知道了!」就覺得整天聽著一句話,耳朵都快聽出繭子來了。

不知我的這些表現是不是刺痛了您的心,如果是這樣的話,就請原諒我這個孫女的不孝和不懂事。

談了那麼多,其實歸根結底就是要理解老人,尊敬老人。想想哪個老人不想得到晚輩的重視與尊重呢?雖然我們不可能有太多的資金與精力去給全體老年人一個溫馨、舒適的家園,但我們可以從身邊的老人做起,用自己一點一滴的愛去感動他們。最後,祝全社會所有老年人,身體健康,長命百歲,兒孫滿堂,安享晚年!

重陽節的風俗作文6

農歷九月九日,是我國的重陽節。重陽節正是秋高氣爽的時節,每年的重陽節媽媽都要帶我去爬南山。

重陽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流傳了很多年。重陽節的傳統風俗有五種,一是登高,那正是秋高氣爽、景色宜人,也是爬山的好季節,既可以陶冶情趣,又有益於健康。二是登高的人要佩戴茱萸,茱萸是一種帶有濃烈香味的植物,可以驅趕蚊蟲,茱萸還可以製作葯酒,養身祛病。三是飲酒賞菊。農歷九月正是菊花盛開的時候,觀賞千姿百態的秋菊,喝幾杯菊花酒,也是重陽節快樂事。四是吃重陽糕。人們把糧食做成白嫩可口的米糕,謂之重陽糕,而「糕」又與「高」諧音,所以吃了重陽糕就可以步步升高。五是開展尊敬老人的活動,從古至今重陽敬老之風綿延不絕。

為什麼重陽節有這么多風俗習慣呢?原來在很久很久以前,河南汝河有個瘟魔,只要它一出現,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喪命,這一帶的百姓受盡了折磨。有一個青年叫恆景,他決心出去訪仙學藝,為民除害。恆景不畏艱險找到了法力無邊的仙長,經過勤學苦練,終於練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藝。一天仙長對恆景說:「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來作惡,你本領已經學成,應該回去為民除害了」。仙長送給恆景一包茱萸葉,一瓶菊花酒,並且教他避邪的用法,讓恆景趕快回家去。恆景回到家鄉,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長的叮囑把鄉親們領到了一座山上,發給每人一片茱萸葉,一杯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備。中午時分,隨著幾聲怪叫,瘟魔沖出汝河,突然聞到陣陣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氣,便不敢往前,臉色大變,這時恆景揮著降妖寶劍追下山來,一下就把瘟魔刺死了。從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插茱萸、飲菊花酒的風俗就年復一年地流傳下來了。

現在的重陽節也是「老人節」,這一天我在家還給外公外婆盛飯、講笑話、彈琴給他們聽,做了很多敬老愛老的事情,大人們都很開心。重陽節不僅讓我們登高望遠,身心愉快,還讓我們懂得了要關心老人,真是一個有意義的節日!

重陽節的風俗作文7

從縣城坐個多小時的車,再走十七、八里的山路,就到了楊家灣——這就是我的家鄉。

楊家灣有二、三十家人,我家住在寨子的中央。由於爸爸、媽媽待人和藹,所以來我家拉家常的人特別多,我家也自然成了聚會點。

對於大自然我沒有多大的欣賞能力,但我只知道楊家灣草青、水綠、山可愛。近年來,經常看到許多外地人來我們這里什麼寫生、照相、吃農家飯等等,還不時聽到他們在議論什麼「原始風貌」、「世外桃源」等好多我們聽不懂的語言。

家鄉的節氣很多,小朋友們最愛過節氣,但我最喜歡的是重陽節。

每年的九月,糧食收獲,糯谷進倉,大人們就開始忙碌起來。

「重陽不打粑,老虎要咬媽」,那幾天大人們碰到就愛說這句話。聽說「老虎要咬媽」,我們小孩非常害怕,但看到他們嬉笑的臉色,我就知道是逗我們玩的。

初八的晚上開始泡起糯米,第二天大清早就上zhènɡ,我們只知道拚命的往灶里加柴。糍粑是非常耗柴的,蒸了快兩個小時,糯米飯的清香已經由廚房溢進堂屋再散到院壩。我們認為已經蒸好了,但老爸老媽此時才開始搗炒香的黃豆。待它全部變成細面面了,又加上一大包白糖。豆面制好了,他們就起zhènɡ,把雪白的糯米飯倒進ì窩。ì窩是大力士的樂園,你有多大的力都可以盡情往裡使。大概有半個多小時,糯米飯完全變成了糍粑,此時男女老少就開始動起手來。

農家人從不吝嗇,糍粑好了,總是對著周圍的人家高喊大叫「我家糍粑好了,我家糍粑好了」,希望有更多的人分享這種無盡的喜悅。

夕陽照在山坡上,金黃的石蒜花光彩奪目。「走啊走啊走啊走,走到九月九……」楊家灣的大大小小都愛唱這首歌,而那「重陽不打粑,老虎要咬媽」的古老歌謠將隨風而散,為此,我真的有些感到惋惜。

而今,九月九又要來到了,朋友,來楊家灣嘗嘗我們的糍粑吧!

重陽節的風俗作文8

今天是九九重陽節,又稱「老人節」,家鄉要進行一年一度的民間活動——煉火。聽媽媽說煉火之前還有表演,而且媽媽也要去參加表演。

晚飯過後,我懷著一顆快樂的心來到煉火場。抬頭一看,煉火場那塊地方放著一堆木炭,木炭旁邊有一大塊地方空出來,上面鋪著一塊布。五點三十分,表演時間到了,首先是花頭台,然後是腰鼓,第三個節目是舞蹈,接著我媽媽也出場了,她們表演的是紅色娘子軍,穿著整齊的軍裝走出來,手中拿著一把玩具槍,演得多麼精彩!

節目表演很快結束了,人們在那空地上盼著、等待著。那些工作人員把火堆用工具往中間推,然後生起來。那堆火從遠處看去就像一座火山。火越來越旺,人群也多起來了,有些人站在火堆旁,有些站在山上,還有些人拿來梯子站在梯子上,真是人山人海。

八點左右,煉火活動終於開始了,勇士們到小河邊把腳給洗了,領頭的「勇士」在桌子上說著話,好像為煉火的「勇士」祈求神仙保佑,領頭的祈求完畢,向火堆的四個方向噴了一口水,然後勇敢地沖了過去,後面的「勇士」們相繼沖過了火堆。第二次沖鋒時,領頭的又飛快地沖過了熊熊的烈火,後面的人用他們的工具——鐵鍬把烈火往兩邊翻,翻的時候總有一群群火苗冉冉升起,沖過去時也會有一些火苗升上天空,好像成千上萬只螢火蟲在空中飛來飛去,似乎那些「螢火蟲」也在為那些勇士們鼓掌。煉火漸漸接近尾聲,我們只好戀戀不舍地離開煉火場。回到家裡,我還在不斷地回憶這次煉火的場景。

煉火是我們家鄉的一種民間活動,它能吸引全國各地的來客,據老人們說,能去邪,保一方平安,讓家鄉的人們一年四季安居樂業,開開心心地生活在美麗的山村土地上。

重陽節的風俗作文9

九月初九重陽節,又稱為「重九節」,是一個紀念先人及掃墓的節日。

重陽節,起源於戰國時代,原是一個歡樂的日子。古人將天地萬物歸為陰陽兩類,陰代表黑暗,陽則代表光明、活力。奇數為陽,偶數為陰。九是奇數,因此屬陽,九月初九,日月逢九,二陽相重,故稱「重陽」。

這一天,正值仲秋季節,天高氣爽,是登高遠眺,舒暢胸懷的好時光。中國歷代許多文人雅士,每當此時,登上高處,一面飲菊花酒,一面吟詩取樂,留下無數詩篇。

九月,嚴寒的冬關即將降臨,人們開始添置冬裝,他們也不忘在拜祭先人時燒紙衣,讓先人在陰間過冬。這一來,重陽節便演變為掃墓及為先人焚化冬衣的節日。

重陽節和其他傳統節日一樣,是家人團聚的佳節;也是一個紀念祖先的家人。在新加坡,仍有一部分會館保留重陽節祭祖的習俗,叫做「秋祭」。

其他人士可以在這一天選擇較有傳統意義的慶祝方式,比如一家人或與友好相約到戶外活動,既可享受大自然的風光,又能聯絡親友之間的感情。

農歷九月初九,月日均是九數,雙陽相重,故名重陽節。重陽節作為一個以娛樂為主的節日,主要節俗活動是登高、賞菊、喝菊花酒、插茱萸、還要吃糕。

秋送爽,丹桂飄香,農歷九月初九日的敬老節,活動豐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插茱萸等等。

登高:在古代,民間在重陽有登高的風俗,故敬老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唐代文人所寫的登高詩很多,大多是寫敬老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還有吃「重陽糕」的習俗。

3. 重陽糕的做法

重陽糕是怎樣製作
1、重陽糕是怎樣製作

原料:粳米粉、糯米粉、豆沙、乾果、果脯、糖、油、清水。

做法:將粳米粉、糯米粉、白糖、油、清水一起攪拌,揉搓成干濕適中的鬆散的粉狀;將攪拌好的粉靜置一段時間,充分吸收水分後過篩成細粉;取糕屜,平鋪清潔的濕布,放入一半的糕粉抹平,放入鍋中先蒸5分鍾;取出糕屜鋪上一層豆沙抹平,再倒入另一半糕粉抹平,表面撒上各色乾果、紅綠果脯肉,放入鍋中繼續蒸約20分鍾;將蒸熟的糕取出,用刀切成菱形,漂亮美味的重陽糕就做好啦!

2、重陽糕的食用指南

由於吃重陽糕有不少禁忌,很多人不適合食用,節日的氣氛未免有些被破壞,這時候,如果懂得選擇適合自己的重陽糕,也不是完全不能吃的。高脂血症、冠心病患者可以選擇不含豬油的重陽糕;胃腸功能不好的人可以自己製作一些經過發酵的重陽糕;胰腺炎患者可以選擇清淡的、脂肪含量少的重陽糕;糖尿病患者可以製作一些不加糖的椒鹽品種的重陽糕等等。

3、重陽糕的營養價值

粳米:粳米能提高人體免疫功能,促進血液循環,從而減少高血壓的機會;粳米能預防糖尿病、腳氣病、老年斑和便秘等疾病;粳米米糠層的粗纖維分子,有助胃腸蠕動,對胃病、便秘、痔瘡等療效很好。糯米粉:糯米含有蛋白質、脂肪、糖類、鈣、磷、鐵、維生素B1、維生索B2、煙酸及澱粉等,營養豐富,為溫補強壯食品;具有補中益氣,健脾養胃,止虛汗之功效,對脾胃虛寒,食慾不佳,腹脹腹瀉有一定緩解作用;糯米有收澀作用,對尿頻,盜汗有較好的食療效果。

重陽糕的民族文化寓意
重陽糕,也叫花糕或重陽花糕,是我國傳統的節日糕點;顧名思義,乃夏歷九月初九重陽節的節物。此糕的製作方式和食用習俗,因地而異,關於它的源起和民俗文化的寓意,也有多種說法。

一般認為重陽糕源起重陽節登高的習俗。據南朝梁吳均《續齊諧記》載稱,漢代時,汝南人桓景師從費長房學仙。某日,費長房告訴學生:九月九日有大災降臨你家,可教家人縫制布囊,內盛茱萸,系之臂上,屆時登山飲菊花酒,災禍可消。桓景依言行事,果然無恙。後人仿效,遂形成插茱萸等一整套重陽節俗。約自宋代起,重陽節食「重陽糕」的習俗正式見於載籍,如吳自牧《夢粱錄》卷五記臨安(杭州)重九之俗:「此日都人店肆以糖面蒸糕……插小彩旗,名『重陽糕』度其原意,是一般市民因受都市地貌和物產資源的限制,欲登高避禍或採集茱萸多有不便,故以食糕代替登高(糕)、以插紙旗代替插茱

4. 重陽節到,登高吃糕,盤點山西最有特色的糕

「重陽」,陰歷九月初九,古人以九為陽數,故稱九月初九為重陽節。慶祝重陽節一般會包括出遊賞秋、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

作為一個宅宅加吃貨

重陽節的種種習俗到我這里

也就只能看到吃重陽糕了

更何況,老祖宗都說了

「民以食為天」

吃,乃天下第一要事!

重陽糕,由登高引申而來。重陽登高,傳說可避禍祈福。而條件限制無法登高或不想登高的人,就在家中吃糕。

民間俗信,「糕」與「高」諧音,古人有百事皆高之說,作為節日食品,最早是慶祝秋糧豐收、喜嘗新糧的用意,之後民間才有了登高吃糕,意為步步高升。

山西過重陽在飲食上很有特色,

這天要吃水餃、莜麵蒸餃和重陽糕。

這里重點說重陽糕,

山西人稱之為「花糕」「發糕」「菊糕」,

吃重陽糕的風俗在宋代已經十分普遍,明清沿襲。

山西是麵食之鄉,

重陽糕是山西麵食糕點傳統品種之一,

用棗泥、銀杏、松子、杏等為餡,

每鋪一層面夾層餡,共九層,

象徵「九重天」;

也有的在糕點上做兩只小羊,

寓意「重陽」。

至今山西仍然重視「糕」的諧音,

每逢重陽,各家各戶都會吃糕,

孩子們放學或下班回來,

媽媽都會端上來一盤糕,

喊你吃糕嘍。

如果顧不上吃,她們就會很不高興,

非得逼你吃,哪怕是一口。

在麵食之鄉的山西,

糕的吃法也是花樣繁多。

因製作方法不同,

有素糕、油糕之分;

因所用原料不同,

又有糯米糕,黍米糕、白面糕之稱;

因餡料不同,

又有菜糕、豆沙糕、棗泥糕之別。

糕主要由黃米面做成,

具有"黃、軟、筋、香"四大特點,

吃的方法有兩種,

一是"素糕",二是"油炸糕"。

做素糕時,需將黃米淘干凈,磨成黃米面,放在盆里用水拌成 圪垯 狀,在籠屜上一層一層的蒸,圪垯狀的黃米面在蒸汽中漸漸呵成,這時黃糕已經香味四溢。

將熱氣騰騰呵成一大塊的糕餅倒進瓷盆,雙手蘸一點涼水,在這塊未成型而又燙手的黃糕上使勁搗,搗好了就是素糕。這時動作一定要快,雖說燙手,但不能懈怠,一定要盡量保持它的溫度,等它涼了就發僵了,吃素糕、包炸糕就不好了。

搗好黃糕後,再趁熱抹上一層胡麻油,以防黏盆和外表乾裂。這時大功告成,成了真正的黃糕,油光光、金燦燦、香噴噴,直令人饞涎欲滴。

油炸糕則比較講究,油炸糕必須具備個兒小、皮兒薄、花樣多的特點,其花樣品種分豆餡、糖餡、菜餡三種。

豆餡有小豆、豇豆、扁豆、芸豆四種;糖餡有紅糖、白糖兩種,另外各加青紅絲、玫瑰、核桃仁、果脯等;菜餡有綠豆芽、山葯、胡蘿。

黍,這種最古老的食物,

也在山西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播種生根發芽收獲,

並不斷演繹成這最美的舌尖味道!

糕餅胚是用黍子磨成面,稱為糕面,加入少量水拌和一下,放入蒸鍋蒸半小時,蒸好後加入適量植物油和水,揉成面團。擀成半厘米厚的面片,鋪一層去核棗泥捲成的。

由於這道甜點現炸現吃才好吃,因此一般人家裡總是提前做好放到冰箱里,隨吃隨用。

棗介糕,

對於山西陽泉來說是家喻戶曉的 美食 。

以其美味和特色,

營養已成為陽泉 美食 的代表之一,

是外地人到必須品嘗的陽泉地道 美食 。

棗介糕是用黃米面和棗做的, 過程簡單卻難以拿捏,所以說想要做好棗介糕是一門很深的技術。一般的老師傅經過幾十載的摸索,才能掌握火候,拿捏好和面的「度」。

糯米糕,

是以糯米和乾果混合而成的傳統類糕點。

糯米糕還特別好吃,

很多老人和小孩都特別喜歡吃這一道糕點,

把糯米蒸熟,放在陰涼處晾乾,邊晾邊揉搓,使顆粒散開存放,用時將米粒油炸。

把白糖與糖稀按比例搭配,熬成糖漿,把油炸糯米花粘連在一起,壓平,上面鋪一層熟面,與白糖按比例配製的白霜,待冷卻後切成長方形塊即可食用。

山西晉北、晉中地區氣候寒冷,

作物主要以各種粗雜糧為主,

因此這里的油炸糕一般用黃米面製作;

晉南地區盛產小麥,

油炸糕一般以白面製作,

尤以鄉寧白面油糕最為著名。

鄉寧油糕用白面經過開水燙,包入餡料製作而成,以「皮脆肉軟,味道甜美」而享有盛名。

圓如餅,形似鼓,色如銅,香味撲鼻。

糕不僅在重陽,

在任何喜慶宴席上都有它的身影,

常常可以聽到人們念叨著要吃,

哪怕是傳統的黃米面油糕,

也會脫口而出「步步高升」或「步步登高」,

說明重陽糕的文化寓意早已融入山西人的信仰風俗之中。

END

5. 我們如何傳承重陽節習俗

重陽節為農歷九月初九,是魏晉以後興起的節日。
「重陽」、「重九」之名,肇於三國時代。主要有五種傳統習俗。一是登高,此時秋高氣爽、景色宜人,正是游歷的好季節,既可以陶冶情趣,又有益於健康。二是插茱萸,可驅秋蚊滅蟲害。三是飲酒賞菊。農歷九月正是菊花盛開之時,觀賞千姿萬態的秋菊,喝幾盅菊花酒,也重陽節的樂事。四是食重陽糕。人們把糧食製成白嫩可口的米糕,謂之重陽糕,而「糕」又與「高」諧音,食之謂可步步高升。五是開展敬老活動,從古至今重陽敬老之風綿延不絕。

如何傳承重陽節習俗,自然是一代一代習俗相傳;文字記載也是重要的傳承媒介。可以說,文字記載與習俗相傳是相輔相成的。
重陽節最早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呂氏春秋·季秋紀》載:「(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於神倉,祗敬必飭。」「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於天子。」可見當時已有在秋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饗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後來屈原的《遠游》中寫道:「集重陽入帝宮兮,造旬始而觀清都。」當然這個重陽還是祭天、祭祖活動,不是後來興起的九九重陽節。
三國時期曹丕寫下的《九日與鍾繇書》句子:「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這里明確了重九、重陽的特殊意義。「九九」與「久久」諧音,而「九」在數字中最大,有長久、長壽之意,又適逢秋收的黃金季節,故以享宴高會。其活動范圍已擴大了。
到了魏晉時期有了賞菊、飲酒的習俗。陶淵明以隱居、作詩、飲酒、愛菊出名;後人效仿他,遂有重陽賞菊的風俗。讀陶淵明的作品就有所體驗。
到了唐朝時,重陽節才被定為正式節日。插茱萸和簪菊花是重陽節的重要習俗,唐代已經很普遍。茱萸香味濃,有驅蟲去濕、逐風邪的作用,並能消積食,治寒熱。民間喜歡佩帶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還被人們稱為「辟邪翁」。人們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或磨碎放在香袋裡,稱為茱萸囊,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因此,重陽節又被稱為「茱萸節」。除了佩戴茱萸,人們也有頭戴菊花的。從此以後,全國上下一起慶祝重陽節,並且在節日期間進行各種各樣的活動。
到了明代,九月重陽,皇宮上下要一起吃花糕慶祝,皇帝要親自到萬歲山登高,以暢秋志。
到了清代,這種風俗依舊盛行。
總之,重陽節這一天的活動豐富多彩,一般包括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

中國政府在1989年將每年的這一天定為「老人節」、「敬老節」的。每到這一日,各地都要組織老年人登山秋遊,交流感情,鍛煉身體。不少家庭的晚輩也會攙扶年老的長輩到郊外活動。

6. 上海的地道小吃之一「崇明糕」是怎麼做的

「崇明糕」是怎麼做的?

步驟

1.灶邊上放一圈笑握厚濕布,鍋上燒上水

2.把兩種米粉,所有輔料放一起混均

3.蒸籠事先浸水,用油塗均

4.下面放個盆,混合米粉用碗放進去,一整塊一整塊放不會漏下去

5.等水開,把蒸籠放在鍋上蒸

6.等下一層熟了,再放一層繼續蒸,等熟了再一層,直到放滿

7.最後蓋上布和蓋子再蒸會

8.等全熟後拿到桌上翻過來取掉蒸籠

9.最後用兩根線把糕分成四塊

10.等第二天硬了點可以進一步切分

「你是哪裡的啊?」「我是上海的啊。」「喲,上海哪裡的啊。」「上海崇明的啊。」「啊?崇明島也算上海啊?」「崇明島不算上海,算廣州啊。」這幾乎是大多數人對崇明島的印象。

位於長江口的崇明島是我國第三大島,其絕大多數地區都屬於上海管轄,這里物產豐饒,除了大閘蟹與山羊之外,還有很多地方小吃,比方說糯而不粘的崇碰畢慶明糕。



江南與江北沿江一帶,都是著名的魚米之鄉,盛產稻米,所以千百年來也都有蒸年糕吃的相關傳統,崇明島也不例外,島上巨大的米糕,被外地人稱作崇明糕,是很出名的地方小吃。

其實所謂的「崇明糕」,就是崇明島這個地方所出產的米糕,在過去往往都是比較盛大的節日還有特別的日子裡,人們才會做來吃的米糕,其最大的特色,就是十分巨大,如同磨盤。



崇明糕的製作,首先就是要選用當年出產的稻米,而且必須的本地出產剛剛豐收的新米,只有這樣才能做出糯香彈牙,又很有嚼勁的崇明糕,用陳米的話,是做不好的。

採用一定的比例,將稻米與水混合浸泡至少兩個小時,讓米粒充分吸收水分,使其變漲,到了第二天才能夠將其打成粉,要磨得非常細膩才可以,只有這樣才能讓糕軟糯好吃。



在製作的時候,米粉越細越好,但是與此同時也有個很大的問題,那就是太細的粉不容易蒸熟蒸透,火候是很難把握的,因此這就要靠製作者的經驗是否充足了。

等米粉打碎磨成粉以後,就要加入白糖、紅糖,還有各種剁碎的紅棗、紅豆、瓜子仁,還有五花八門的甜蜜餞兒,以適量的清水攪拌,適當揉捏以後,才能用來製作崇明糕。



等到一切准備就緒了,就可以直接上鍋蒸了,而蒸糕使用的都是豆類秸稈,因為這樣的柴火更容易掌控火候,不容易讓火力太猛烈,或者讓火力不夠,使得蒸糕失敗。

崇明糕需要用旺火沸水不斷蒸制,要等糯米粉的顏色變得半透明的時候,加入肉絲與桂花等等剩下的輔料點綴在上頭,直到糕蒸熟,還要蓋著蓋子燜一陣子,這樣才能完成製作。



據說,以前的崇明糕並非是一種年糕,而是重陽糕,是在重陽節的時候吃的,北方的重陽糕都是用麵粉做,崇明島則用米粉,一般一個崇明糕,米粉加上輔料,能達到三十斤的樣子。

根據典籍的記載,清朝時期的崇明一帶就有在重陽節製作巨大如同磨盤的米糕的習慣,而除了重陽節之外,當地人在臘月過年的時候,也會製作崇明糕,是人們所鍾愛的 美食 。



崇明糕有個很大的特色,就是大,一個正宗的崇明糕做出來,跟老磨盤似的,當地人還要用這個巨大的崇明糕祭祀祖先神靈,然後將其切分,讓所有人一起享用。

按照蒸制方法不同,崇明糕分成松糕、糯糕與蒲鞋底糕三種,松糕要切片吃,口感酥鬆,糯糕酷似年糕卻絲毫不粘牙,而蒲鞋底糕則摻入了玉米粉、高粱粉等粗糧,不太好吃。



崇明糕之中,最受歡迎的就是糯糕,尤其是豬油百果糕,使用當地的米粉與白糖還有各種乾果蜜餞之類,吃起來又油糯又香甜,無論大人還是孩子,都非常喜歡。

以前條件不好的時候,一塊崇明糕就是非常好的食物了,如今數乎生活條件好起來以後,當地依舊保留著蒸制崇明糕的風俗,而崇明糕也成為了崇明這個地方的一個地域特色的 美食 。


崇明糕是怎麼做的:

製作崇明糕首先就需要把食材都清洗干凈,放到鍋中,再加入適量的水慢慢的煮,大概煮20分鍾左右就把花生放進去,再繼續煮上20分鍾,然後再把蜂蜜核桃搭配在一起攪拌均勻,蜜棗剪成小塊狀,粘米粉糯米粉混合在一起,加入適量的水攪拌均勻,有一些小團狀需要捏開,然後再過篩一下,蒸籠上面鋪上一塊蒸布,再放上不粘紙,撒上一些粉,大概需要蒸上幾分鍾左右,等到凝結以後就可以把材料放進去均勻的鋪好,再撒上一層藕粉繼續蒸,等到粉凝固以後再繼續加料,再加粉繼續蒸,等到第3層粉凝結在一起以後就可以再繼續加,最後一層蒸好以後用濕布蓋好,然後蒸上10多分鍾,放涼壓緊以後把布立馬掀掉,否則變涼以後想要拿下來就比較困難,放涼後就可以把它切成塊狀來吃,味道非常好,外觀看上去和牛扎糖比較相似,但口感是完全不一樣的。

製作崇明糕需要先選擇一些質量好的白米糯米,按照一定的比例搭配好,這樣製作出來的崇明糕才不會太膩,口感才能更好,把米配好以後清洗干凈,最好放在水裡面浸泡一下,然後再把水分瀝干,浸泡好以後就可以使用機器把米打成粉,打粗一些就容易蒸熟,但口感不會那麼好,打細一些就需要花費更長的時間,但口感會更加細膩。崇明糕裡面需要添加很多輔料,像紅糖白糖一定不能少,還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添加一些瓜子,松茸,豬油,桂油,果脯絲,蜜餞,紅棗或者核桃仁,然後就需要開始蒸,把蒸汽的力度調整好,蒸籠上面鋪上一塊布,然後就可以把粉先鋪上一層,放上輔料以後刮平,蒸好以後再鋪上一層粉,再放輔料,大概蒸4次左右就可以了,這樣製作出來的崇明糕非常糯,吃起來又不會很膩,不會粘牙,用上面這種方法來製作,能夠讓崇明糕的味道更好。

崇明糕的來歷:

崇明糕是甜糯糕裡面的一種,是用糯米大米製作而成的,崇明糕吃起來甜度適中,選材方面又比較考究,是寶島崇明的特色小吃,也是一種飲食文化,有著非常長的 歷史 。製作崇明糕從配米,浸泡,打粉,活料,蒸熟都非常有考究,每一步都需要細心做,這樣才能把崇明糕製作得更加美味。

崇明糕的營養價值:

崇明糕是崇明特色小吃,它有硬的和松的兩種,如果是松糕那麼就可以吃冷的,如果是硬糕就需要加熱以後再吃,也可以和酒釀搭配在一起製作成酒釀糕絲來吃,配比也非常好,它裡面有糯米成分,能夠達到滋補身體效果,能夠起到止汗,健脾暖胃,補虛作用,對於脾胃虛寒所引起的食慾下降,反胃等問題有很好的改善作用,如果有妊娠腹墜脹以及氣短沒有力氣等症狀,那麼都可以適當的吃一些崇明糕來緩解。

崇明糕裡面還含有澱粉,維生素b,鐵元素,鈣質,糖類物質,脂肪以及蛋白質,能達到滋補身體作用,適當的吃一些崇明糕能夠起到輔助治療疾病作用,活血疏筋以及美容,提神的作用就非常好。還可以達到保護頭發,明目補腦益智效果,所以在日常生活中適當的吃一些崇明糕還是非常不錯的。

崇明糕的食用禁忌:

崇明糕有很好的功效與作用,當然它也有一些食用禁忌,要了解清楚,不管是鹹的甜的,裡面的鈉元素以及碳水化合物含量都比較豐富,如果有高血脂,腎臟疾病,糖尿病,體重肥胖問題就不要吃得太多,一定要控制好食用量,如果有腹脹,黃疸,咳嗽發熱,濕熱痰火旺盛問題也不能吃得太多,否則會讓身體不舒服的症狀更加嚴重。

應該是崇明出的米糕。米糕,以前上海郊區每到過年,家家戶戶都會做的,而且不叫做,交鏨糕,要鏨很多,切好曬干,一直要吃到春天。

崇明糕沒有統一定製,換個崇明人就會做出不一樣的崇明糕。

以下步驟僅供參考,請自由發揮。

1、糯米粳米3比7,粉碎機打碎,參入5%的白糖,不喜歡甜可以不參。

2、找一蒸籠,先鋪上布,然後鋪上打碎的米,鬆鬆垮垮別壓太實,想練嚼勁的可以壓實。

其中隨意摻雜一些乾果,本人喜歡南瓜籽和葡萄乾。你們隨意。乾果一般不超過20%

3、蒸一小時,可多不可少。

7. 重陽節我國有吃米糕的風俗嗎

重陽糕亦稱「花糕」,漢族重陽節食品。流行於全國大部分地區。因在重陽版節食用而得名。南朝權時已有。多用米粉、果料等作原料,製法因地而異,主要有烙、蒸兩種,糕上插五色小彩旗,夾餡並印雙羊,取「重陽」的意思,現在仍流行。亦稱「花糕」、「菊糕」、「發糕」等。為重陽節的傳統食品。以米粉、豆粉等為原料,發酵,更點綴以棗、栗、杏仁等果饢、加糖蒸制而成。起於唐代以前,至宋工,汴京(今河南開封)、臨安(今浙江杭州)及各地十分盛行,在為普遍的習俗。糕的製作,品種各目繁多,其上並插彩旗,極受兒童的喜愛。此後一直盛行不衰,直至近代。

8. 重陽節桂花糕多存在於什麼地區呢為什麼很多地區都沒有吃重陽糕的習俗呢

重陽糕也稱為「花糕」,是一般重陽節食品類。多見於江浙滬地域,全國各省市地域不太時興。為了能美觀大方中吃,他們把重陽糕做成五顏六色,也要在糕表面灑上一些木樨花,因此重陽糕也叫桂花糕。

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重陽》:「前一二日,各以湯粉蒸米糕遺送,上插剪綵儀式小旗,摻飣果子,如石榴子、栗子黃、銀杏樹、松籽之肉類食品。則以粉作獅子座蠻王之狀,放置糕上,此謂獅蠻。」宋吳自牧《夢梁錄.九月》:「這一天都人店肆,以糖、面蒸米糕,內以豬牛肉、家鴨為絲簇飣,插小彩旗,各日重陽糕。」宋縝密《武林舊事.重九》:「都人是月……且各以菊糕為饋,以糖肉秫面句式雜糅為此,上縷肉片鴨餅,綴以榴顆,標以旗子。又作蠻王獅子座於上,又糜栗為屑,合以純蜂蜜,服裝印花脫餅,認為果餌。」明劉侗、於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場》:「九月九日……餅面種棗栗其面,星辰然,曰花糕。糕肆准紙旗子,曰花糕旗。父母家必迎女來食花糕。」明謝肇浙《五雜俎》引呂公忌曰:「九月天亮時,以片糕搭子女頭額,更祝曰:『願兒百事可樂俱高。』此古代人九月作糕之義。」

9. 哪些風俗與尊老敬老有關呢

中國的很多風俗都與尊老敬老有關,比如說清明節祭掃就是與尊老敬老有關,還有中秋節的團聚,還有春節,把老人叫到家裡吃飯都屬於是。
與尊老敬老有關的風俗如下:
1、重陽節;
2、出門時應與老人道別;
3、見面時應鞠躬行禮;
4、吃飯時家庭之中最年長者先動筷子;
4、為長輩倒酒或茶時,應起立鞠躬而倒;
5、敬酒時應先敬長者;
6、長輩敬酒時,你要說「謝謝」;
7、上座時應年長者先坐,按輩分依次而坐;
只要一心一意孝順尊敬自己的老人,習俗就不重要了。老人需要的其實並不是什麼禮節與習俗,老人需要的只是做晚輩的理解與孝敬,只要你多抽時間關心老人,耐心地聽老人的心裡話就夠了。
(9)重陽節做米糕活動擴展閱讀:
敬老愛老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在人們進入老齡階段、病殘、喪偶、喪失勞動能力、超過退休年齡而無法工作或生活無法自理的老人家,能夠得到家庭、社會的贍養: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樂、老有所為、老有所教、老有所學、老有所依、老有所終。
從歷史文化傳承來說,尊老敬老愛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別的民族咱們不管不論,但是中華民族之所以是中華民族,之所以血濃於水,之所以歷盡滄桑生生不息,之所以「人情味」非常濃厚,尊老敬老愛老是一個重要方面。

閱讀全文

與重陽節做米糕活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重陽節三清 瀏覽:926
孝順的品質的詞語 瀏覽:583
社保關系轉移退休前多久 瀏覽:20
岳飛孝敬母親的故事 瀏覽:236
老人肺心衰竭腳底發紫還能活多久 瀏覽:6
雲和縣老年大學畫圖班 瀏覽:533
安徽潁上建潁鄉孝敬父母勞動模範 瀏覽:867
養生館如何做外賣 瀏覽:179
水利部老年大學電話6 瀏覽:450
台灣安心養老院 瀏覽:666
貴州交3000農村養老保險領多少 瀏覽:449
70歲以上老人日本 瀏覽:692
欽州市老年大學電話地址 瀏覽:46
有多少父母對孩子很不好的 瀏覽:637
80歲癱瘓老人政府有補貼嗎 瀏覽:522
冬至在養生方面注意什麼 瀏覽:968
離婚後如何處理父母的關系 瀏覽:395
太平養老保險公司待遇節假日獎金 瀏覽:823
孝文帝孝順的故事 瀏覽:188
養老院意見箱內容怎麼填 瀏覽: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