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古今中外尊敬長輩、孝敬長輩的故事有哪些
子路尊敬長輩的故事
子路,春秋末魯國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稱.尤其以勇敢聞名.但子路小的時候家裡很窮,長年靠吃粗糧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飯,可是家裡一點米也沒有,怎麼辦?子路想到要是翻過幾道山到親戚家借點米,不就可以滿足父母的這點要求了嗎?
於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嶺走了十幾里路,從親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噴噴的米飯,子路忘記了疲勞.鄰居們都誇子路是一個勇敢孝順的好孩子.
黃香尊敬老人的故事
黃香,東漢人,少年時就善於寫文章,當時的人稱頌他:「天下無雙,江夏黃香.」但黃香最難能可貴的,還是他很小就知道孝敬父親.
黃香9歲時母親去世了.他十分悲傷,就把對母親的思念和愛全部傾注到父親身上.
冬夜,天氣寒冷.黃香就先鑽到父親的被窩里,躺一會兒才回到自己的床上睡覺.
夏天夜裡很熱,黃香就手執蒲扇,對著父親枕席使勁扇著.
黃香長大後,朝廷覺得他是個人才,讓他擔任魏郡太守.有一年,魏郡遭受特大水災,百姓苦不堪言.黃香拿出自己的錢財賑濟災民,百姓沒有不感動的.
B. 孝敬長輩的簡短的故事
孝敬長輩的簡短的故事有:
1、滌親溺器:黃庭堅,北宋分寧(今江西修水)人,著名詩人、書法家。雖身居高位,侍奉母親卻竭盡孝誠,每一天晚上,都親自為母親洗滌溺器(便桶),沒有一天忘記兒子應盡的職責。
2、哭竹生筍:孟宗,三國時江夏人,少年時父亡,母親年老病重,醫生囑用鮮竹筍做湯。適值嚴冬,沒有鮮筍,孟宗無計可施,獨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少頃,他忽然聽到地裂聲,只見地上長出數莖嫩筍。孟宗大喜,採回做湯,母親喝了後果然病癒。之後他官至司空。
3、扼虎救父:楊香,晉朝人。十四歲時隨父親到田間割稻,忽然跑來一隻猛虎,把父親撲倒叼走,楊香手無寸鐵,為救父親,全然不顧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盡全身氣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最後放下父親跑掉了。
4、恣蚊飽血:吳猛,晉朝濮陽人,八歲時就懂得孝敬父母。家裡貧窮,沒有蚊帳,蚊蟲叮咬使父親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吳猛總是赤身坐在父親床前,任蚊蟲叮咬而不驅趕,擔心蚊蟲離開自已去叮咬父親。
5、卧冰求鯉:王祥,琅琊人,生母早喪,繼母朱氏多次在他父親面前說他的壞話,使他失去父愛。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帶侍候,繼母想吃活鯉魚,適值天寒地凍,他解開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躍出兩條鯉魚。繼母食後,果然病癒。王祥隱居二十餘年,後從溫縣縣令做到大司農、司空、太尉。
6、棄官尋母:朱壽昌,宋代天長人,七歲時,生母劉氏被嫡母(父親的正妻)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神宗時,朱壽昌在朝做官,以前刺血書寫《金剛經》,行四方尋找生母,得到線索後,決心棄官到陝西尋找生母,發誓不見母親永不回。最後在陝州遇到生母和兩個弟弟,母子歡聚,一齊回到,這時母親已經七十多歲了。
C. 孝敬父母的故事典故
孝敬父母的故事典故如下:
1、老萊娛親。春秋時,楚國有位隱士,名叫老萊子。這個老萊非常孝順父母,對父母體貼入微,千方百計討父母的歡心。為了讓父母過得快樂,老萊特地養了幾只美麗善叫的鳥讓父母玩耍。他自己也經常引逗鳥兒,讓鳥兒發出動聽的叫聲。父親聽了很高興,總是笑著說:「這鳥聲真動聽!」老萊見父母臉上有笑容,心裡非常高興。
老萊其實也不小了,也年過70。一次,父母看著兒子的花白頭發,嘆氣說:「連兒子都這么老了,我們在世的日子也不長了。老萊害怕父母擔憂,想著法子讓父母高興。他專門做了一套五彩斑斕的衣服,走路時也裝著跳舞的樣子,父母看了樂呵呵的。
一天,他為父母取漿上堂,不小心跌了一跤。他害怕父母傷心,故意裝者嬰兒啼哭的聲音,並在地上打滾。父母還真的以為老萊是故意跌倒打滾的,見他老也爬不起來,笑著說:萊子真好玩啊,快起來吧。
2、嚙指痛心。
曾參在少年時家貧,常入山打柴。一天,家裡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參忽然覺得心疼,知道母親在呼喚自己,便背著柴迅速返回家中,跪問緣故。母親說:「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咬手指盼你回來。」曾參於是接見客人,以禮相待。
3、百里負米。仲由早年家中貧窮,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飯食,卻從百里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親。父母死後,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國去,隨從的車馬有百乘之眾,所積的糧食有萬鍾之多。坐在壘疊的錦褥上,吃著豐盛的筵席,他常常懷念雙親,慨嘆說:「即使我想吃野菜,為父母親去負米,哪裡能夠再得呢?」孔子贊揚說:「你侍奉父母,可以說是生時盡力,死後思念哪!」
4、聞雷泣墓。王裒的父親王儀被司馬昭殺害,他隱居以教書為業,終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晉臣。其母在世時怕雷,死後埋葬在山林中。每當風雨天氣,聽到雷聲,他就跑到母親墳前,跪拜安慰母親說:「裒兒在這里,母親不要害怕。」他教書時,每當讀到《蓼莪》篇,就常常淚流滿面,思念父母。
5、卧冰求鯉。王祥生母早喪,繼母朱氏多次在他父親面前說他的壞話,使他失去父愛。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帶侍候,繼母想吃活鯉魚,適值天寒地凍,他解開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躍出兩條鯉魚。繼母食後,果然病癒。
D. 古今中外孝敬長輩的故事。
子路尊敬來長輩的故事
子路,春秋末源魯國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稱。尤其以勇敢聞名。但子路小的時候家裡很窮,長年靠吃粗糧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飯,可是家裡一點米也沒有,怎麼辦?子路想到要是翻過幾道山到親戚家借點米,不就可以滿足父母的這點要求了嗎?
於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嶺走了十幾里路,從親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噴噴的米飯,子路忘記了疲勞。鄰居們都誇子路是一個勇敢孝順的好孩子。
黃香尊敬老人的故事
黃香,東漢人,少年時就善於寫文章,當時的人稱頌他:「天下無雙,江夏黃香。」但黃香最難能可貴的,還是他很小就知道孝敬父親。
黃香9歲時母親去世了。他十分悲傷,就把對母親的思念和愛全部傾注到父親身上。
冬夜,天氣寒冷。黃香就先鑽到父親的被窩里,躺一會兒才回到自己的床上睡覺。
夏天夜裡很熱,黃香就手執蒲扇,對著父親枕席使勁扇著。
黃香長大後,朝廷覺得他是個人才,讓他擔任魏郡太守。有一年,魏郡遭受特大水災,百姓苦不堪言。黃香拿出自己的錢財賑濟災民,百肌姬冠肯攉廄圭詢氦墨姓沒有不感動的。
E. 古今中外有哪些孝敬父母的故事,請列舉
1、東漢時的黃香,是歷史上公認的「孝親」的典範。黃香小時候家境困難,10歲失去母親,父親多病。悶熱的夏天,他在睡前用扇子趕打蚊子,扇涼父親睡覺的床和枕頭,以便讓父親早一點入睡。
寒冷的冬夜,他先鑽進冰冷的被窩,用自己的身體暖熱被窩後才讓父親睡下。冬天他穿不起棉襖,為了不讓父親傷心,他從不叫冷,表現出歡呼雀躍的樣子,努力在家中造成一種歡樂的氣氛,好讓父親寬心,早日康復。
2、董永少年喪母,與父親董公相依為命。年齡稍微長大一點後就下田勞動來贍養父親。董永因為家裡貧窮經常幫人做工謀生。農活忙的時候,他常用小車推著多病的父親到田頭樹蔭下,邊做農活邊照應董公,鄰里鄉親都誇他是個大孝子。
後來,董公病故,董永因家中貧困,無錢安葬父親,於是就到西溪鎮上大財主曹長者家賣身為奴,得錢葬父。
3、包拯少年時便以孝而聞名,性直敦厚。他在宋仁宗天聖五年中了進士,當時28歲。先任大理寺評事,後來出任建昌知縣,因為父母年老不願隨他到他鄉去,包公便馬上辭去了官職,回家照顧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們的叫口稱頌。
4、陳毅見久別的母親,心裡很激動,上前握住母親的手,關切地問這問那。過了一會兒,他對母親說:「娘,我進來的時候,你們把什麼東西藏到床底下了?」母親看瞞不過去,只好說出實情。陳毅聽了忙說:「娘,您久病卧床,我不能在您身邊伺候,心裡非常難過,這褲子應當由我去洗,何必藏著呢。」
母親聽了很為難,旁邊的人連忙把尿褲拿出,搶著去洗。陳毅急忙擋住並動情地說:「娘,我小時候,您不知為我洗過多少次尿褲,今天我就是洗上10條尿褲,也報答答不了您的養育之恩!」說完,陳毅把尿褲和其它臟衣服都拿去洗得乾乾凈凈,母親欣慰地笑了。
5、閻元明從小就孝順父母,是遠近聞名的孝子。太和五年,閻元明被任命為北隋郡太守,元明因為赴任遠離家鄉,不能奉養母親,甚是悲痛。母親也很捨不得元明離開自己到外地就任,日夜落淚,以致失明。元明強忍悲痛向皇帝上書,請求歸家侍奉母親,皇帝准許元明回家侍養母親。
母親得知皇帝准許元明回家養親,眼睛馬上就復明了。母子二人情深至切,以致如此。後來,刺史呂壽恩把元明的事情上奏皇上,皇帝下詔州郡,下令表彰元明孝行,並准他母親頤養天年之後再出仕。母親故去,服喪過後,元明依然悲傷,每逢忌日都慟哭不止,鄰居都很為他感動。
F. 古今中外有許多孝敬長輩的故事,誰能幫我
「馮玉祥買肉孝父」的故事.
馮玉祥將軍不僅是個著名的愛國將領,還是個遠近聞名的孝子.
舊社會當兵是個苦差事,當兵的經常發不上軍餉,逢五排十還要打靶.每到打靶的日子,父親念其年幼身弱,總想方設法給兒子湊幾個小錢,讓他買個燒餅充飢.可懂事的小玉祥看到家裡日子艱難,父親又傷了腿,正需補補身子.但如果不要這錢,父親會生氣.於是他就把父親給的錢一個不花,攢了起來,過些天再把自己平時省下的一點餉錢湊在一起,到肉店買了二斤豬肉,請假回家給父親燒了鍋燜豬肉.父親見後頓時生疑,便質問這肉的來歷.馮玉祥深知父親的嚴厲,只好如實道來.聽後老父親一把拉過懂事的孩子,一句話也說不出,眼淚撲籟籟地掉了下來.
像這樣孝敬父母的典型事例不勝枚舉,當今許多有高尚情操的青少年,也是孝敬父母、孝敬長輩的好楷模.這種把孝心獻給長輩,把愛心送給別人的好人好事,匯成了一首首人間完美溫馨的愛的樂章,奏出了時代的強音.
宋代,江南有一孝女名叫張菊花.七歲那年,母親不幸病逝,父親續娶.菊花沒有因此而分辨生養之別,對待繼母恭敬.她的繼母卻居心不良.一天,其父外出做生意,繼母乘機將她賣給人家作婢女.事有湊巧,菊花的父親在回歸途中,偶遇菊花.父女相逢,悲喜交加.當父親問她為何落此地步時,菊花含淚不語,生怕連累繼母,在父親追問下,不得已才告之.父親聽後大吃一驚,當即將菊花贖了回來.三日後父女回到家.其父見到後妻,十分惱怒,欲將其休掉.菊花見狀,當即下跪為繼母求情,父親終被其孝心感動,方才罷休.繼母沒有生子.其父去世後,菊花對待繼母和父親在世時一樣孝敬.
因此世人有詩頌曰:
一片奉心如石堅,一身被鬻亦依然;
情深跪動恕寬母,純孝並齊閔子騫.
、挨杖傷老
漢朝時,大梁有個叫韓伯愈的人,本性純正,孝敬父母,是一位著名的孝子.他的母親對他管教很嚴格,稍微有點過失,就舉杖揮打.有一天伯愈在挨打時,竟然傷心哭泣.他母親覺得奇怪,問道:「往常打你時,你都能接受,今天為什麼哭泣?」伯愈回答道:「往常打我我覺得疼痛,知道母親還有力氣,身體健康,但是今天感覺不到疼痛,知道母親身體衰退,體力微弱.所以傷心禁不住流下了淚水.並不是疼痛不甘心忍受.」說明了他非常孝敬母親.
有詩頌曰:
體念母親情至忱,母棰輕重甚關心;
一朝知母力衰退,頓起心酸淚濕襟.
、負米養親
周朝,有個叫仲由的人,字子路.家裡很貧窮,時常在外面採集藜藿等野菜當食物.而子路為了贍養父母雙親,常常到百里以外的地方背回米來,盡到自己的孝心.父母去世以後,子路南遊到楚國.楚王非常敬佩恭慕他的學問和人品,給子路加封到擁有百輛車馬的官位.家中積餘下來的糧食達到萬鍾之多.但是子路仍然不忘父母的勞苦,感嘆說:雖然希望再同以前一樣生活,吃藜藿等野菜,到百里之外的地方背回米來贍養父母雙親,可惜沒有辦法如願以償了.
有詩頌曰:
負米供甘旨,寧辭百里遙;
身榮親已沒,猶念舊劬勞.
九、聞雷泣墓
戰國時魏國有一個名叫王裒的人,侍奉他的母親特別孝道.他母親在世的時候,生來就很膽小,懼怕雷聲,王裒經常在打雷的時候,到母親身邊給其壯膽.母親去世後,王裒把他埋葬在山林中寂靜的地方,一到刮風下雨聽到震耳的雷聲,王裒就奔跑到母親的墳墓前跪拜,並且低聲哭著告訴道:「兒王裒在這里陪著您,母親不要害怕.」
G. 古今中外孝順故事
還有什麼比父母心中蘊藏著的情感更為神聖的呢?父母的心,是最仁慈的法官,是最貼心的朋友,是愛的太陽,它的光焰照耀、溫暖著凝聚在我們心靈深處的意向!下面是我為您整理的古今中外孝順 故事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古今中外孝順故事篇一:許世友五跪慈母
許世友未到10歲時父親便去世了,母親更加辛勤勞動。一天,許世友到山上挖野菜回家晚了,母親迎著寒風站在村口等他,他一陣心酸,流出了眼淚,心疼地跪在地上對母親說:“娘,俺曉得你最疼俺,俺這一輩子不管有沒有出息,一定盡心奉養您!”
許世友16歲那年,誤傷了一個地主的兒子,地主勾結官府到處追捕他。一年後,許世友悄悄回到家中,跪在母親面前,喊了一聲:“娘,俺走後,讓您老受苦了!”
許世友投身革命斗爭之後,反動派對他恨之入骨,曾幾次抄他的家,許世友的母親被迫帶著兩個女兒逃到外鄉。一次在行軍路上,許世友偶而碰到正在沿街乞討的母親和妹妹,難過得淚如泉涌,一下子跪在母親的面前,泣不成聲:“娘,孩兒不孝,連累您老人家無處安身……”
1949年,許世友已是山東軍區司令員。不久,許世友便接來了年邁的母親。當飽經風霜的母親從吉普車里走出來的時候,許世友叫了一聲:“娘!”隨後當著數十名官兵的面,淚如泉涌,跪在了地上。母親心疼地說:“孩子,快起來,一個大將軍怎麼能當著這么多部下跪我一個老太婆!”許世友卻說:“我當再大的官,還是您的兒,您老就讓我多跪會兒吧,這樣我心裡好受些!”
勤勞慣了的許母,在城裡住了不到一個月,便住不下去了。1959年春天,許世友思母心切,請假後起程返家。他看到母親背著柴草,馬上快步跑過去,接過母親背上的柴草,然後跪倒在母親面前,說:“娘,您這么大年紀了還上山砍柴,兒心裡實在難過啊!”直到母親答應再也不去砍柴了,許世友才起身。
古今中外孝順故事篇二:馮玉祥的“悼母詩”
馮玉祥不僅是一位著名的愛國將領,還是一個有名的大孝子。馮玉祥將軍一生對母親非常孝順,母親病故之後,他痛苦傷心地大病了一場。從此以後,每逢自己過生日便閉門謝客,不吃飯,有時實在餓得頭昏心慌也只在晚上吃上一頓飯,以此來紀念母親的生養之恩。1945年,他寫了一首《十月懷胎》的悼母詩:
娘懷兒一個月不知不覺,娘懷兒兩個月才知其情,娘懷兒三個月飲食無味,娘懷兒四個月四肢無力,娘懷兒五個月頭暈目眩,娘懷兒六個月身重如山,娘懷兒七個月提心吊膽,娘懷兒八個月不敢笑談,娘懷兒九個月寸步艱難,娘懷兒十個月才到世間。
為了將這首悼母詩“銘刻在心,永世不忘”,馮玉祥將軍請人把詩特意刻在石碑上。
這首詩情真意切,通俗純朴,字字句句洋溢著一片敬母、愛母、惜母之情,感人肺腑,令人敬佩,給人教誨,至今仍廣為流傳。
古今中外孝順故事篇三:孟佩傑——恪守孝道的平凡女孩
童稚的年歲,她一力撐起幾經風雨的家。她的存在,是養母生存的勇氣,更是激起了千萬人心中的漣漪。命運對孟佩傑很殘忍,她卻用微笑回報這個世界。
五歲那年,爸爸遭遇車禍身亡,媽媽將孟佩傑送給別人領養,不久也因病去世。在新的家庭,孟佩傑還是沒能過上幸福的生活,養母劉芳英在三年後癱瘓在床,養父不堪生活壓力,一走了之。絕望中,劉芳英企圖自殺,但她放在枕頭下的40多粒止痛片被孟佩傑發現。“媽,你別死,媽媽不死就是我的天,你活著就是我的心勁,有媽就有家。”
從此,母女二人相依為命,家中唯一的收入來源是劉芳英微薄的病退工資。當別人家的孩子享受寵愛時,八歲的孟佩傑已獨自上街買菜,放學回家給養母做飯。個頭沒有灶台高,她就站在小板凳上 炒菜 ,摔了無數次卻從沒喊過疼。
在同學們的印象中,孟佩傑總是來去匆匆。她每天早上六點起床,替養母穿衣、刷牙洗臉、換尿布、喂早飯,然後一路小跑去上學。中午回家,給養母生火做飯、敷葯按摩、換洗床單……有時來不及吃飯,拿個冷饃就趕去學校了。晚上又是一堆 家務活 ,等服侍養母睡覺後,她才坐下來做功課,那時已經九點了。“女兒身上最大的特點是有孝心、愛心和耐心。”劉芳英說,如果有來生,她要好好補償女兒。為配合醫院的治療,孟佩傑每天要幫養母做200個仰卧起坐、拉腿240次、捏腿30分鍾。碰上劉芳英排便困難,孟佩傑就用手指一點點摳出來。
2009年,孟佩傑考上了山西師范大學臨汾學院。權衡之下,她決定帶著養母去上大學,在學校附近租了間房子。大一那年暑假,孟佩傑頂著炎炎烈日上街發 廣告 傳單,拿到工資後的第一件事就是買養母最愛吃的紅燒肉。
“我只不過做了每個女兒都會做的事。”不少好心人提出過幫助,都被孟佩傑婉拒了,她堅持自己照顧養母。孟佩傑的 畢業 願望是當一名小學老師,安安穩穩,與養母簡單快樂地生活。
猜你喜歡:
1. 古今中外感恩勵志故事
2. 古今中外感恩父母故事
3. 中外名人感恩小故事精選
4. 中外名人感恩小故事
5. 古今中外名人勵志故事
H. 古人孝敬父母的故事
1、打虎救父
晉朝時,有一位叫楊香(今河南沁陽人)的孝子,十四歲的時候就經常跟著父親去田裡收割莊稼。 有一天,突然一隻老虎把他的父親銜去。當時楊香手無寸鐵,但他深深地知道必須去救自己的父親,
於是不顧自身的危險,立即爬上虎背,緊緊扼住老虎的脖子,老虎終於鬆口逃走。他的父親也就脫離虎口,保全了性命。 有詩頌曰:
深山逢白額,努力搏腥風;
父子俱無恙,脫身虎口中。
2、綵衣養親
唐朝有個姓楊的人,家貧如洗,但十分孝道,靠討飯養其父母。故人們叫他楊乞。他所討食物,都帶回家中奉獻雙親。父母沒有嘗過,他雖然飢餓也不敢先嘗。如有酒時,就跪下捧給父母,等父母接過杯子即起來唱歌跳舞就像小孩子一樣,使父母快樂。
有人憐憫他窮困,勸他給人家打工,用所得收入養親。楊乞答道:「父母年邁,若為人家打工,離家太遠,就不能及時奉侍他們。」聽的人感到他真是個孝子。後來父母去世了,他又乞討棺木安葬。每逢初一、十五,就拿著食物去墓前哭祭。有詩贊曰
乞酒奉親盡禮儀,高歌跳舞學嬌姿;
娛親精彩引歡笑,滿室春風不斷吹。
(8)古今中外孝敬長輩的故事50字擴展閱讀:
《二十四孝故事》是中國元朝成書的一本宣揚傳統儒家孝道的蒙養讀物,其中選輯了為封建王朝所稱頌的自上古至宋代的24個孝男孝女的事跡,敘之以文,詠之以詩,繪之以圖,目的在於「用訓童蒙」即培養兒童的封建孝德,並在民間廣泛流傳。在舊社會,可以說是家喻戶曉,人人皆知。
歷史上傳承下來的《二十四孝故事》,必須要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進行辨證的歷史的分析。其中確實有值得繼承和弘揚的內容,但也有糟粕。值得繼承和弘揚的是——對父母的敬愛和關心、發自內心的事奉父母的精神。
在《二十四孝故事》中,幾乎都具有這種精神,這種精神具有它永恆的價值,這就是《二十四孝故事》的核心與精華所在。我們讀《二十四孝故事》,當以同情之心去了解古人。他們也許並非看重形式,讓後人件件照辦,而是想通過這些故事,告訴我們人世界還有「孝」之一字!
I. 五則孝敬長輩的歷史故事
子路春秋末魯國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勇敢、孝順聞名。但子路小的時候家裡很窮長年靠吃粗糧野菜等度日。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飯,可是家裡一點米也沒有怎麼辦?子路想到:要是翻過幾道山到親戚家借點米不就可以滿足父母的這點要求了嗎。於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嶺走了十幾里路從親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噴噴的米飯子路忘記了疲勞。鄰居們都誇子路是一個勇敢孝順的好孩子。我們要學習子路孝敬父母的好品質。
東漢時的黃香是歷史上公認的「孝親」的典範。黃香小時候家境困難,10歲失去母親父親多病。悶熱的夏天,他在睡前用扇子趕打蚊子扇涼父親睡覺的床和枕頭以便讓父親早一點入睡。寒冷的冬夜,他先鑽進冰冷的被窩用自己的身體暖熱被窩後才讓父親睡下。冬天他穿不起棉襖,為了不讓父親傷心他從不叫冷,表現出歡呼雀躍的樣子,努力在家中造成一種歡樂的氣氛,好讓父親開心早日康復。黃香真是我們學習的好榜樣啊。
舜,傳說中的遠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華,號有虞氏,史稱虞舜。相傳他的父親瞽叟及繼母、異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讓舜修補谷倉倉頂時,從谷倉下縱火,舜手持兩個斗笠跳下逃脫;讓舜掘井時,瞽叟與象卻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脫。事後舜毫不嫉恨,仍對父親恭順,對弟弟慈愛。他的孝行感動了天帝。舜在厲山耕種,大象替他耕地,鳥代他鋤草。帝堯聽說舜非常孝順,有處理政事的才幹,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他;經過多年觀察和考驗,選定舜做他的繼承人。舜登天子位後,去看望父親,仍然恭恭敬敬,並封象為諸侯。
漢文帝劉恆,漢高祖第三子,為薄太後所生。高後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聞於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母親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葯,他親口嘗過後才放心讓母親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興禮儀,注意發展農業,使西漢社會穩定,人丁興旺,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他與漢景帝的統治時期被譽為「文景之治」。
閔損,字子騫,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門中以德行與顏淵並稱。孔子曾贊揚他說:「孝哉,閔子騫!」(《論語·先進》)。他生母早死,父親娶了後妻,又生了兩個兒子。繼母經常虐待他,冬天,兩個弟弟穿著用棉花做的冬衣,卻給他穿用蘆花做的「棉衣」。一天,父親出門,閔損牽車時因寒冷打顫,將繩子掉落地上,遭到父親的斥責和鞭打,蘆花隨著打破的衣縫飛了出來,父親方知閔損受到虐待。父親返回家,要休逐後妻。閔損跪求父親饒恕繼母,說:「留下母親只是我一個人受冷,休了母親三個孩子都要挨凍。」父親十分感動,就依了他。繼母聽說,悔恨知錯,從此對待他如親子
J. 古今中外,孝順的故事,
1、孝感動天舜,傳說中的遠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華,號有虞氏,史稱虞舜。相傳他的父親瞽叟及繼母、異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讓舜修補谷倉倉頂時,從谷倉下縱火,舜手持兩個斗笠跳下逃脫;讓舜掘井時,瞽叟與象卻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脫。
事後舜毫不嫉恨,仍對父親恭順,對弟弟慈愛。他的孝行感動了天帝。舜在厲山耕種,大象替他耕地,鳥代他鋤草。帝堯聽說舜非常孝順,有處理政事的才幹,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他;經過多年觀察和考驗,選定舜做他的繼承人。舜登天子位後,去看望父親,仍然恭恭敬敬,並封象為諸侯
2、賣身葬父董永,相傳為東漢時期千乘(今山東高青縣北)人,少年喪母,因避兵亂遷居安陸(今屬湖北)。其後父親亡故,董永賣身至一富家為奴,換取喪葬費用。
上工路上,於槐蔭下遇一女子,自言無家可歸,二人結為夫婦。女子以一月時間織成三百匹錦緞,為董永抵債贖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蔭,女子告訴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幫助董永還債。言畢凌空而去。因此,槐蔭改名為孝感。
1962年,陳毅出國訪問回來,心中掛念身患重病的母親,於是抽空前去探望。陳毅之母年老體弱,加之身患重病,癱瘓在床,大小便已經無法自理。陳母看到兒子回來,自然是十分高興。但是轉念又想到自己剛剛換下來的尿褲還在床尾,於是就悄悄讓人塞到了床底下。
3、陳毅幫母親洗尿褲
陳毅公事繁忙,久不在母親身邊,自然是十分想念,拉著母親的手,左看右看。說了一會兒體己話,陳毅問母親,在他進來的時候,把什麼塞到了床底下。陳母見瞞不過兒子,只得向陳毅坦白,那是她剛換下的尿褲。
陳毅一聽,忙說:「娘,您病了這么久,而我卻不能陪伴在您的身邊孝敬您,本來就已經很難受了,這褲子根本就不必藏,理應由我來洗。」說著,就要去拿褲子。
旁人一看,就搶著去洗。陳毅見狀,說道:「我小的時候,您給我洗了不知道多少尿褲,我就是洗再多也無法報答您的恩情啊。」於是,陳毅就把褲子以及換下的臟衣服拿出去,全部洗干凈了。陳母看著兒子,感到非常欣慰。
這就是陳毅孝順母親的故事。陳毅雖是一國的領導,但是在面對母親的時候,卻和一般的兒子沒有什麼不同。陳毅與一般人一樣,時刻牢記著要孝順母親,為不能常伴母親身側而感到愧疚。
4、親嘗湯葯
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了西漢政權。劉邦的三兒子劉恆,即後來的漢文帝是一個有名的大孝子。劉恆對他的母親皇太後很孝順,從來也不怠慢。有一次,他的母親患了重病,這可急壞了劉恆。他母親一病就是三年,卧床不起。
劉恆親自為母親煎葯湯,並且日夜守護在母親的床前。每次看到母親睡了,才趴在母親床邊睡一會兒。劉恆天天為母親煎葯,每次煎完,自己總先嘗一嘗,看看湯葯苦不苦,燙不燙,自己覺得差不多了,才給母親喝。劉恆孝順母親的事,在朝野廣為流傳。人們都稱贊他是一個仁孝之子。
5、魯迅孝敬父母
魯迅一生剛正不阿,他從來都是心口如一,從不違心地屈從別人,唯有在家庭中他對母親妥協過。魯迅二十多歲時,母親做主給他定了親,並於1906年夏把他從日本召回來,逼他結婚。
魯迅對這樁包辦婚姻雖極為不滿,但又不願刺痛母親屢遭創傷的心,只好屈從了。魯迅曾說:「當時正處在革命時代,以為自己死無定期,母親願意有個人陪伴,也就隨她了。」
魯迅工作以後,首先在生活上給母親以關心和照顧,盡量使母親過得舒適、安樂一些。他在北京與母親同住期間,雖然工作忙,時間緊,但為了不讓母親感到寂寞,每天晚飯後都要到房間與她聊天。
平時,魯迅在出門之前,總要先到母親屋裡說聲:「阿娘,我出去哉!」回來後,也一定去母親處說聲:「阿娘,我回來哉!」還時常帶回些母親喜歡吃的小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