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你是怎麼孝順你的父母的
俗話說:「當家才知柴米貴,養兒方知父母恩」,我們往往在為人父母之後,才真正體會到父母養育之恩的偉大。在我們兒時的時候,父母對我們悉心照顧,任勞任怨,不怕臟不怕累,就怕我們不開心,就怕我們身體生病。童年時期,對我們耐心教導,培養我們成人;青年時期,對我們噓寒問暖,操心受累;一直到了中年,還要為我們日夜牽掛,所謂「母活一百歲,常憂八十兒」,真的是可憐天下父母心呀!光陰似箭,日月如梭,轉眼間,父母已經老了,輪到我們照顧父母了。小羊尚知跪乳,烏鴉尚知反哺,作為萬物之靈的人,更應該懂得孝順父母,這是人的本性,天經地義。
孝順父母,不僅僅是贍養父母,更重要的是態度,是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志。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現在的社會競爭激烈,年輕人壓力大,責任大,由於種種原因,往往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雖然不能堂前盡孝,但只要有那份孝心,父母也會心滿意足、眉開眼笑。下面總結了孝順父母的20種方式,做得越多越好!1、要記住父母的生日,有條件的話,回家和老人團聚,為他過個簡單的生日;沒條件的話,打個電話送去祝福,或者郵寄一件生日禮物。
2、有事沒事,都要經常給父母打個電話,嘮嘮家常,聊聊生活、工作。兒女打過來的電話,父母永遠不會嫌多,只怕你不打。
3、只要有閑暇的時間,可以不去旅遊,但一定要常回家看看。
4、過年回家後,不要忙著應酬,到處亂跑,多留點時間陪陪父母,他們才是最最需要你的人。
5、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做兒女的,要珍惜身體,注意健康,不要讓父母擔心憂慮。6、父母年歲大了,時日不多,有機會的時候,多給他們拍些照片,留個紀念。
7、老年人容易生病,每年或者每兩年幫父母體檢一次,了解他們的身體狀況。
8、趁父母身體健康,還能行動的時候,帶他們去旅遊。
9、無論多忙,接到父母的電話,都要語氣柔和,耐心聽他們講完,不要嫌父母啰嗦,表現出煩躁的樣子。
10、季節轉換的時候,要為父母准備好換季的衣物,老人怕冷,冬天要多准備保暖的用品11、老人牙口不好, 脾胃虛弱,給她們做飯,要燉爛一點,要熱一點,否則不易消化。
12、多學一些養生之道,並教給父母。我們中醫講究的是治未病,要在疾病未發之前,及時改變不正確的生活習慣,把疾病消滅在萌芽之中。
13、每年幫父母洗一次腳、捶一次背,或者梳一次頭、剪一次指甲、換洗一次衣服,這都是當初父母經常為我們做的。
14、要經常帶愛人和孩子回家,老人最缺的不是物質和金錢,而是親人的陪伴。
15、親手為父母做一道他們最喜歡吃的菜。從小到大,父母一直都是這樣對待我們的。16、如果父母生病了,一定要把照顧父母放在第一位。工作、學習再忙,都要放一放,不要當成推脫責任的借口。你再忙,能比漢文帝劉恆還忙嗎?人家母親一病就是三年,漢文帝日夜守護在母親床邊,親手煎葯,親自嘗,那可是一國之君呀!
17、如果已經結婚,夫妻要相敬如賓,和睦相處,互相尊重對方的老人,不要讓老人擔心,更不要讓老人傷心。
18、任何情況下,對待父母都要和顏悅色,恭恭敬敬,不要給父母臉色看,更不要頂撞父母、辱罵父母。
19、兄弟姐妹之間,要和睦相處,互相幫助,兄友弟恭,兄弟同心,父母才會心安。
20、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尊敬、愛護他人的老人,就等於尊敬、愛護自己的老人,如果大家都能尊老、愛老,社會就會更加和諧,生活就會更加美滿幸福。
② 我們應該如何陪伴父母,孝順父母呢
父母是我們成長中最重要的人物,他們為我們的生活提供了很多支持和幫助。在他們晚年需要我們的時候嘩握,我們應該回報他們的關愛和牽掛。多陪伴父母是一個表達我們愛和感激之情的方式。
作為一個過來人,我將提供一些建議,以幫助工作後的人們如何更好地陪伴他們的父母。
1.保持聯系無論你在多遠的地方工作,都要保持與父母的聯系。在工作繁忙的時候,可以每周打電話或微信視頻,讓他們知道你的近況。這樣可以幫助你們之間的關系更加緊密,也可以使父母感到更加安心和關心。
2.尊重父母父母可能不總是理解你的工作和生活,但請尊重他們的觀點和經驗。如果他們提供建議或指導,請耐心地聽取並認真考慮。盡可能避免與他們產生不必要的沖突,保持良好的溝通和尊重關系。
3.關注他們的健康隨著年齡的增長,父母的健康可能會有所下降。作為他們的子女,我們應該關注他們的身體和心理健康。如果可能,每年定期安排體檢,並確保他們遵循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如果他們有任何健康問題或疾病,請確保他們及時就醫並得到適當的治療。
4.提供財務支持如果你經濟條件允許,可以為父母提供財務支持,幫助他們判岩減輕經濟負擔。這可以包括支付醫療費用、購買必要的葯品和日常生活支出等。如果你不能直接提供財務支持,可以考慮幫助他們申請亂沖慶社會福利和醫療援助等。
5.幫助他們社交隨著年齡的增長,很多父母可能會感到孤獨和無助。作為他們的子女,我們應該幫助他們建立和維護社交圈子。可以鼓勵他們參加社區活動、老年人俱樂部和志願者組織等,讓他們有機會結識新朋友並豐富他們的生活。總之,作為工作後的子女,我們應該盡力為我們的父母提供支持和陪伴。通過保持聯系、尊重他們、關注他們的健康、提供財務支持和幫助他們社交等方式,我們可以幫助父母享受幸福的晚年。
6.傾聽他們的故事父母有著豐富的人生經歷和知識,我們可以從他們身上學到很多東西。當他們願意分享他們的故事時,我們應該耐心地傾聽,體會他們的經驗和智慧。
7.參與他們的生活盡可能參與父母的生活,包括他們的家庭聚會、生日和紀念日等。這些活動是家庭成員之間的重要聯系和紐帶,也可以讓父母感受到我們的關愛和關心。
8.尊重他們的自主權盡管我們希望為父母提供幫助和支持,但我們也要尊重他們的自主權。在做決策時,我們應該考慮到他們的意見和需求,並尊重他們的選擇和決定。
最後,我們應該意識到,陪伴父母不僅僅是一種責任和義務,也是一種榮耀和幸福。當我們以愛和尊重對待他們時,我們不僅可以讓他們感到幸福和滿足,也可以為自己帶來更多的人生意義和價值。
③ 結婚了怎麼孝敬父母
1. 女人結婚以後如何孝敬父母
現代社會,交通通訊十分便捷,結婚後如果你遠離父母,仍然可以以多種方式孝敬父母。
及時給愛你疼你時時刻刻牽掛你的父母送去一份關愛。 如果你的父母無依無靠自理能力差:你可以好好和老公溝通,把父母接到身邊來。
直接照應他們。 如果你的父母有自理能力。
他們樂意在老家生活:你應該經常和他們通話,多說一些讓他們開心愉悅的話題。讓他們能夠及時舒緩牽掛你思念你的心情。
節假日,和老公一起回家看望他們。帶上一些他們愛吃的食品或生活用品,多陪他們說說話,向他們回報你們的工作、學習、生活中的趣聞軼事,讓他們和你們一起高興! 其實,現在做父母的並不缺少物質。
他們最需要的是精神上的關愛和享受。結婚後,不管你的小家在他們附近還是遠在他鄉。
只要你時時刻刻把他們放在心上。只要你注意常和他們聯系,多給他們關心:多做一些能夠為他們分憂解難的實實在在的事情就是對他們最貼心的孝敬! 祝你成功!祝你的父母健康長壽。
2. 農村兩女出嫁後,如何做到孝順的贍養父母
親情是一個人善心、愛心和良心的綜合表現;孝敬父母,尊敬長輩,是做人的本分,是天經地義的美德,也是各種品德形成的前提,因而歷來受到人們的稱贊。
試想,一個人如果連孝敬父母,報答養育之恩都做不到,誰還相信他是個"人"呢?又有誰願意和他打交道呢?《新三字經》里有一句:"能溫席,小黃香,愛父母,意深長。"其中提到的小黃香是漢代湖北省一位孝敬長輩而名留千古的好兒童。
他九歲時,不幸喪母,小小年紀便懂得孝敬父親。每當夏天炎熱時,他就把父親睡的枕席扇涼,趕走蚊子,放好帳子,讓父親能睡得舒服;在寒冷的冬天,床席冰冷如鐵,他就先睡在父親的床席上,用自己的體溫把被子暖熱,再請父親睡到溫暖的床上。
小黃香不僅以孝心聞名,而且刻苦勤奮,博學多才,當時有"天下無雙,江夏黃童"的贊譽。在人的一生中,父母的關心和愛護是最真摯最無私的,父母的養育之恩是永遠也訴說不完的:吮著母親的乳汁離開襁褓;揪著父母的心邁開人生的第一步;在甜甜的兒歌聲中入睡,在無微不至的關懷中成長;災災病病使父母熬過多少個不眠之夜;讀書升學費去父母多少心血;立業成家鋪墊著父母多少艱辛。
可以說,父母為養育自己的兒女付出了畢生的心血。這種恩情比天高,比地厚,是人世間最偉大的力量。
如果人類應該有愛,那麼首先應該愛自己的父母,其次才能談到愛他人,愛集體,愛社會,愛祖國……孝敬父母,不但要很好地承擔對父母應盡的贍養義務,而且要盡心盡力滿足父母在精神生活、情感方面的需求。特別對年邁的父母,更要精心照顧,耐心安慰。
就說現在城市裡的大多數老人,雖然兒孫滿堂,在生活上不愁吃穿,不缺錢花,但是孩子因為工作的緣故幾乎都不在身邊,平時恐怕很少見面,所以,在他們的感情上最渴望的是能與所有的親人團聚。不是有首歌中唱到"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幫媽媽捶捶後背,揉揉肩,老人不求子女為家做多大貢獻,只求個平平安安,團團圓圓"所以將來不管我們走到哪裡,都要記著爸爸、媽媽。
3. 結婚後怎麼處理和對方父母關系
情況一:經常看到雜志上或者電視劇中說,男(女)結婚以後 就不養父母了,以前也在電視上聽說過一個男的,婚後唯妻子是從,什麼也不聽父母的,多次為了妻子和父母 吵架,最後妻子挑撥離間,把癱瘓在床的老母親活活餓死了,幾天後才知道。
這樣的人父母養了他們這么多年,養條狗也通人性啊!情況二:有的人結婚後還是跟以前一樣,照樣孝敬父母,對老婆或者老公好,但是有的母親怕媳婦搶走了兒子,處處和媳婦做對,而丈夫又處處聽從婆婆的,從而使夫妻兩人的關系惡化,最近因此分手的人也不在少數。在這里不是要說結婚後男的怎麼怎麼樣,只是看到這樣的事情了,隨便說說,女的例子可能也有,看過一本小說,是蒲菖寫的相思門,大意是一女的為報殺父和殺哥之仇,找到了仇人卻愛上了他,多年後原來當初哥並沒有死,並且以為妹妹多年忍辱負重為的就是將來親手殺了仇人,於是正好找上門來,想一起殺了他。
結果愛情戰勝了親情,為了做丈夫的好妻子,她做了親手殺人哥哥的妹妹,報不了父仇的女兒。看完了雖然小說是假的,但是這樣的事情的真實性,我估計還是有的吧。
因此想討論一下,結婚或者關系確實以後你會怎麼樣處理和父母之前的關系呢?也不是出現了一些問題才這樣想的,只是想知道大家怎麼想的。
剛開始有對象時,有什麼事情都是聽父母的,因為還沒達到互相信任的程度,慢慢感情深了以後,就覺得有些事情處理起來挺的,我是有這樣的感覺不知道大家是怎麼樣想的有沒有遇到這樣的問題?。
4. 女兒出嫁後如何孝敬父母不會讓婆家不高興
首先要和老公溝通一下,說出你的想法和難處,爭取他的支持。雖然說自己有能力掙錢,但現在畢竟有了自己的小家,老公的支持很重要喲。
第二要讓婆家人明白兩邊的父母都是一樣的,如果婆家有了難處自己也會責無旁貸。這個就要靠自己平時的表現了,而不是一連句話就能解決的。特別是對自己的婆婆一定要好,設身處地的替她著想,常陪她逛逛街,偶爾買點衣服之類的。千萬別偏心,應當讓婆婆有充分的優越感。關系一好,什麼都好說。
只要老公支持,你就可以先按你們商量的結果做。和婆婆慢慢培養感情,以後再讓她們慢慢知道也不遲。
切忌:別背著婆家人,特別是老公,往娘家拿錢或是拿東西,一旦被他們發現就會讓他們對你產生不信任感,而這種感覺一旦形成就很難改,你說什麼、做什麼都會讓人覺得你有事瞞著。吵吵鬧鬧也就難免了喲。
5. 怎樣去孝敬老公的父母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所以天下孝順的順序是:
第一孝順自己,第二孝順夫妻兒女,第三孝敬老人
原因:沒有第1還說什麼2和3?沒有第2你成老人後誰來孝敬你?第1和2都好了,不做第3,將來後人會孝敬你嗎?
我們這地方的傳統:父母管孩子生活到結婚吃完滿月酒,老人就算完成任務。
什麼是親、什麼是孝?把錢當做流水,水從高處往低處流就是親,就是孝;反過來就是不親、不孝!
如果父母有能力自己生活,過年過節探望即可,如果父母能力不能自立了,養活他們即是孝
奉送婚姻守則:給夫妻、父母、子女
一句話:學習做丈夫妻子、父母兒女、翁岳婿媳、兄弟姐妹。因為大家都沒有經驗。大家都需要學習。
如何幸福生活:當成一家人,大家一家親;索取不奉獻,至親也不親!【莫讓愛成為負擔】
父母子女如何做:親嚴姻慈。
④ 如何教育孩子孝敬父母有哪些方法
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做人的起碼規范,不會孝敬父母的人,在社會上就不會寬容別人。那麼如何教育孩子孝敬父母呢?以下是我分享給大家的教育孩子孝敬父母的方法,希望可以幫到你!
教育孩子孝敬父母的方法
1.讓孩子知道父母為孩子和家庭付出的辛苦
讓孩子了解父母通過勞動給自己的一切是用心血汗水換來的,要百倍珍惜,並要有感激之情。父母應根據孩子的年齡,所提出的問題,決定讓他們了解家庭經濟問題到什麼程度。家境困難的,使孩子了解家庭的經濟狀況,懂得生活應該儉朴,與父母共同克服困難;家庭富裕的要讓孩子知道富裕更是父母辛勤勞動換來的,要在學習、品德上努力上進,珍惜父母的勞動所得。
2.父母要以身作則,培養孩子的責任感
父母要用自己的行動去教育孩子。父母怎樣對待長輩,孩子將來就會怎樣對待父母。當孩子明白他有為家人的歡樂、幸福出一份力,並能自覺地為維護家庭利益而努力,甚至限制自己的一些需要和願望時,孩子的家庭責任感就已經建立起來了。
家庭責任感是社會責任感的基礎。社會責任感是一種高尚的感情,它要求個人處理任何事情都要考慮到對社會、對公共利益的影響,並自覺抵制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
要把孩子的家庭責任感擴大為社會責任感,父母要以身作則給孩子做出榜樣。比如父母可以引導孩子關心爺爺、奶奶、伯父、伯母、堂兄妹、表兄妹等親屬,當知道他們當中有人生病了,帶上孩子去探望,當他們求助時,盡自己所能給以幫助。然後引導孩子尊敬老師、關愛同學、鄰居,進而關心幫助社會上不相識的人。
3.讓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
教育孩子盡早學會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並參與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這樣可以使孩子從中體驗父母的辛苦,減輕父母的負擔。
4.教會孩子同情、體諒和憐憫別人
父母要從小教育孩子眼中有人,學會理解父母,讓孩子明白每個人都有權歡樂、幸福,孩子不僅應知道自己有需要和願望,還應想到父母和親人的需要和願望。
父母要教會孩子對人有同情心,告訴孩子為了實現父母和親人的願望,可以適當地限制或放棄自己的部分需要和願望,比如父母應堅持讓孩子把好吃的先讓給長輩;與孩子一同上街購物,要求孩子幫助拎些東西;父母下班回家,應主動讓父母安靜休息,當家裡條件不許可時,限制自己的某些需要與願望等等。
5.具體要求和訓練孩子孝敬父母的行為
教育孩子孝敬父母不是抽象的說教,而是有具體內容的訓練。如教孩子學會根據性別年齡稱呼“叔叔”、“阿姨”、“老爺爺”、“老奶奶"等;聽父母說話時要認真,眼睛不東張西望,不插嘴;父母批評時不頂嘴,不任性;在家要當父母的小幫手;要知道父母的生日,主動為父母祝賀生日;有好吃的,先讓父母嘗等等。孩子從小事做起,天天訓練,就可以形成習慣。
孩子不孝敬父母的原因
一、父母的溺愛使孩子內心無愛
現在的很多孩子都是獨生子女,他們從出生那天起,就把全家的目光都吸引過來了。全家人視其為掌上明珠,真可謂“捧在手裡怕摔了,含在嘴裡怕化了”。如果用畫圖表示,那麼圖上的箭頭都是指向孩子的,這就是現在很多家庭中大人對孩子的愛。孩子在這種溺愛的環境中長大,導致以自我為中心,缺乏責任感,只知道接受愛,而不懂得付出愛。孩子內心沒有愛,就無法去愛他人,也就不懂得孝敬父母。案例中的巍巍不懂得孝敬長輩,就與家長的溺愛有關。
二、父母重智輕德使孩子問題多
家庭教育的主要內容應是“以德育人”,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自然觀和道德觀,從而建立起實現其自身發展的思想道德基礎。但事實上,家長大都希望孩子將來從事文化、教育、科研或醫務工作,對孩子智育方面的關注大大超過德育方面。這種“重智輕德”的後果是十分嚴重的,一些孩子“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教科書”,沒有把學會做人當作自己的首要任務,當然也就不會顧及如何孝敬父母。
三、父母對長輩的不孝影響了孩子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搖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榜樣是最有效的教育“工具”。孩子對待父母的態度,直接受父母對待長輩態度的影響。孩子在家庭的日常生活中,和父母朝夕相處,日夜為伴,尤其是未成年的孩子對父母的依賴性、模仿性更強。父母待人接物、對待爺爺奶奶的態度等,孩子都看在眼裡,記在心上。這種影響是在無意識中產生的,其作用也最直接、最深刻、最持久。案例中,巍巍對父母和爺爺奶奶不敬的表現,就是父母對爺爺奶奶不敬的翻版。
四、家長用自己的行動抵消了言語教育的效果
有些家長在言語上要求孩子體諒父母,孝順長輩,而在實際行動中,卻沒有嚴格要求孩子,如在長輩面前,總是先將好吃的食品拿給孩子吃,家長常常抱怨孩子不孝順父母,實際上是自己說一套做一套導致的。案例中,巍巍的父母用自己的行動抵消了言語教育的效果。
五、家長忽視了從點滴小事培養孩子的孝心
家長要教育孩子孝順父母,必須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長期培養,點滴做起。讓孩子在家庭生活中,逐步具備孝順父母的美德。案例中,巍巍的父母很少下廚房,七十多歲的奶奶不僅要做好飯菜,飯後還要洗碗刷鍋、打掃廚房,巍巍的父母不幹家務活,巍巍更不做這些事情,培養巍巍孝敬父母就成了一句空話。
怎樣培養孩子養成孝敬父母的習慣
第一,要建立合理的長幼有別的家庭關系。"合理的長幼有別"與封建家長制、一言堂是不同的。所謂"合理",是指全體家庭成員(包括子女)之間首先是民主平等的,父母要尊重孩子的獨立人格,尤其是在處理孩子自己的事情時,一定要充分聽取他們的意見,盡可能按他們合理的意願辦事。同時,家庭又是一個整體,不能各自為政,總要有人當家"長",來"領導"家庭,管理指導家庭全體成員的生活。父綆是家庭生活的供養者,而且他們有豐富的生產經驗,自然應當成為家庭的核心和主事人。孩子(尤其是未年人)應當在父母的指導幫助下生活、學習。
現在,不少的家庭中,孩子是"小太陽",家長卻變成圍著孩子轉的月亮、侍從,這就為孩子形成以我為中心的小霸王性格提供了土壤,更談不上培養孝敬父母的好習慣了。因此,我們要讓孩子明白自己與父母的關系,知道父母是長者、是家庭生活的主事人,而不能顛倒主次,任孩子在家庭里逞強胡鬧。
第二,要讓孩子了解父母為他和家庭所付出的辛苦。現在不少孩子不知道父母工作情況,不知道父母的錢是怎樣得來的,只知道向父母要錢買這買那,認為父母給孩子吃好、穿好、用好是天經地義的。這樣的孩子怎麼會從心底里孝敬父母呢?為此,父母應當有意識地經常地把自己在外工作和收入的情況告訴孩子,說得越具體越了,從而讓孩子明白父母的錢得來不易。自然,孩子會逐漸珍惜自己的生活,也會從心底里產生對父母的感激和敬重。
第三,要從小事入手訓練培養孩子孝敬父母的行為習慣。教育子女孝敬父母的一般要求是:聽從父母教導,關心父母健康,分擔父母憂虎,參與家務勞動,不給父母添亂。要把這些要求變為孩子的實際行動,就應當從日常小事抓起。如關心家長健康方面:要求孩子每天要問候下班回家的父母親;當父母勞累時,孩子應主動幫助或請父母休息一下;當父母外出時,孩子應提醒父母是否遺忘東西或注意天氣變化;當父母有病時,孩子應主動照護,多說寬慰話,替他們接待客人等。
孩子應承擔必須完成的家務勞動,哪怕是吃飯時擺筷子。根據孩子的年齡、能力、學習情況,合理分配,具體指導,耐心訓練,熱情鼓勵。這樣不但有利孩子養成家務勞動的習慣,也有利於孩子不斷增強孝敬父母的觀念:"父母養育了我,我應為他們多做事。"
第四,要以身作則,父母本人要做孝敬長輩的楷模。孩子對待父母的態度, 直接受父母對待長輩態度的影響。有一個故事是值得借鑒的。從前有一對中年夫婦對年邁的父母很不教順,他們把老人攆到一間破舊的小屋裡居住,每頓飯用小木碗送一些不好吃的東西給老人。一天,他們看到自己的兒子在雕刻一塊木頭,就問孩子刻的是什麼,孩子說:"刻木碗,等你們年紀大時好用。"這時,這對中年夫婦猛然悟,把自己的父母請回正屋同自己一起居住,扔掉了那隻小木碗,拿出家晨最好吃的東西給老人吃。小孩因此也轉變了對他們的態度, 從此一家三代和睦生活。
可見,父母的榜樣,對孩子的影響有多大。現在中年夫妻冷落自己父母的情況還是存在的。有些中年夫妻不僅不照顧自己的父母,反而千方百計"刮"老人們的財物,這給自己孩子的影響更不好了。因此,我們不得要管好自己的小家庭,還要時刻不忘照顧年邁的父母親,決不能添了兒子就忘了老子。如果說平時因居住地較遠,工作較忙不能和老人朝夕相處,那麼在休假日要盡量抽時間帶上孩子去看望老人,幫老人做些家務,同老人共聚同樂,盡一份子女應盡的責任和義務。如此日長時久,孩子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也會逐步養成尊敬長輩,孝敬父母的好習慣。
猜你喜歡:
1. 父母如何教育孩子
2. 孩子在家父母如何教育孩子
3. 父母在家裡應該如何教育孩子
4. 怎麼教育孩子感恩父母的方法
5. 好的父母是怎麼教育孩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