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重陽節的人文

重陽節的人文

發布時間:2023-03-29 18:04:33

重陽節的由來簡短100字

重陽節的由來簡短100字

重陽節的由來簡短100字。我們國家有著各種各樣的節日,而重陽節就是其中一個節日,每個節日都有著屬於自己的來歷。接下來就由我帶大家了解重陽節的由來簡短100字的相關內容。

重陽節的由來簡短100字1

古人在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這是重陽節作為秋季豐收祭祀活動而存在的原始形式。重陽節起始於上古,成型於春秋戰國,普及於西漢,鼎盛於唐代以後。

在民俗觀念中「九」在數字中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意,寄託著人們對老人健康長壽的祝福。19 89年,農歷九月九日被定為「敬老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2006年5月20日,重陽節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1)重陽節的人文擴展閱讀:

重陽節活動

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秋遊賞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飲宴求壽等習俗。傳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於重陽之日享宴高會,感恩敬老。登高賞秋與感恩敬老是當今重陽節日活動的兩大重要主題。

1、放紙鳶是南方過重陽節的主要習俗,民間過重陽節是以放紙鳶為主要特徵的。

2、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 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

重陽節的由來簡短100字2

重陽節,為農歷九月初九日。《易經》中把「九」定為陽數,九月初九,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

20xx年12月28日,全國人大會表決通過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法律明確規定每年農歷九月初九日(重陽節)為老年節。

重陽節喝酒的風俗

漢代就已有了菊花酒。魏時曹丕曾在重陽贈菊給鍾繇,祝他長壽。晉代葛洪在《抱朴子》中記河南南陽山中人家,因飲了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壽的事。梁簡文帝《採菊篇》中則有「相呼提筐採菊珠,朝起露濕沾羅懦」之句,亦採菊釀酒之舉。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箋》中仍有記載,是盛行的健身飲料。

重陽節很早就有喝菊花酒的習俗,但其起源有很多種說法,一說是起於上古,由杜康創造,另一說是起於漢初,源衡鋒自宮廷。但不論何種說法,將菊花和酒緊密聯系,並賦予文化內涵、影響深遠的是晉代陶淵明。陶淵明一生酷愛菊花和酒,他在《九日閑居》詩序中寫到:「余閑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於言」。魏晉之後唐代也盛行飲菊花酒。權德輿《嘉興九日寄丹陽親故》詩雲:「草露荷衣冷,山風菊酒香」。歷代文人雅士喜好菊花酒,這一方面和菊花酒的健身功益有關,另一方面也和士大夫對菊花人文風格的'大力推崇有著緊密聯系。

重陽詩詞鑒賞

秋登蘭山寄張五

北山白升攔毀雲里,隱者自怡悅。(面對北山嶺上白雲起伏霏霏,我這隱者自己能把歡欣品味。)

相望試登高,心隨雁飛滅。(我試著登上高山是為了遙望,心情早就隨著鴻雁遠去高飛。)

愁因薄暮起,興是清秋發。(憂愁每每是薄暮引發的情緒,興致往往是清秋招致的氛圍。)

時見歸村吵備人,沙行渡頭歇。(在山上時時望見回村的人們,走過沙灘坐在渡口憩息歇累。)

天邊樹若薺,江畔洲如月。(遠看天邊的樹林活象是薺菜,俯視江畔的沙洲好比是彎月。)

何當載酒來,共醉重陽節。(什麼時候你能載酒到這里來,重陽佳節咱們開懷暢飲共醉。)

作者:孟浩然(689-740)本名浩,字浩然,襄陽人。是盛唐山水田園詩派的主要作家之一。詩與王維齊名,號王孟。其詩每無意求工而清超越俗,正復出人意表,清閑淺淡中,自有泉流石上,風來松下之音。有《孟浩然集》。

重陽節的由來簡短100字3

重陽節的由來簡短

重陽節的起源主要有三個不同的說法,一是來源於《易經》中九之陽數相重,二是來源於古代豐收祭天的活動,三是來源於古代的祭祀火星儀式。

《易經》中九之陽數相重

在《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又為「極數」,指天之高為「九重」。九月初九,日與月皆逢九,是雙九,故曰「重九」,同時又是兩個陽數合在一起,故謂之「重陽」,所以這一天為重陽日。在中國古代人的觀念里,雙九代表著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寓意。因此古人都十分重視重陽節,每年在重陽節的時候都要舉辦隆重的宴會。

豐收祭天

重陽節的源頭,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在當時已有在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這是遠古時期,重陽節作為一種祭祀活動而存在的原始形式。 在西漢時,人們就有在九月九日插茱萸、喝菊花酒的習俗了。也就是在這個時候,有了重陽節求壽的習俗,同時還要舉辦大型的宴會。

古代的祭祀火星儀式

重陽節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儀式。江南部分地區有重陽祭灶的習俗,是家居的火神,由此可見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蛛絲馬跡。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早已經沒有祭火的習俗了,但是人們對九月因陽氣的衰減而引起的自然物候變化仍然有著特殊的感受,因此重陽節登高避禍的習俗就一直存在了。

重陽節在我國一直以來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每年重陽節的時候,家家戶戶都會很熱鬧,人們會有登高,賞菊、插茱萸、喝菊花酒等一些習俗。除此之外,現在的重陽節也是許多年輕人尊老愛老的節日。

重陽節的由來100字

古代,民間在該日有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唐人登高詩很多,大多數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重陽節的起源簡短

重陽節,起源於戰國時代,原是一個歡樂的日子。古人將天地萬物歸為陰陽兩類,陰代表黑暗,陽則代表光明、活力。奇數為陽,偶數為陰。九是奇數,因此屬陽,九月初九,日月逢九,二陽相重,故稱「重陽」。 這一天,正值仲秋季節,天高氣爽,是登高遠眺,舒暢胸懷的好時光。中國歷代許多文人雅士,每當此時,登上高處,一面飲菊花酒,一面吟詩取樂,留下無數詩篇。九月,嚴寒的冬關即將降臨,人們開始添置冬裝,他們也不忘在拜祭先人時燒紙衣,讓先人在陰間過冬。這一來,重陽節便演變為掃墓及為先人焚化冬衣的節日。

❷ 九月九節日的來歷

九月九即重陽節,又稱重九節、曬秋節、「踏秋」,漢族傳統節日。慶祝重陽節一般會包括出遊賞秋、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
節日起源:
其一:
重陽的源頭,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呂氏春秋》之中《季秋紀》載:「(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於神倉,祗敬必飭。」「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於天子。」可見當時已有在秋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饗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
漢代,《西京雜記》中記西漢時的宮人賈佩蘭稱:「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雲令人長壽。」相傳自此時起,有了重陽節求壽之俗。這是受古代巫師(後為道士)追求長生,採集葯物服用的影響。同時還有大型飲宴活動,是由先秦時慶豐收之宴飲發展而來的。《荊楚歲時記》雲:「九月九日,四民並籍野飲宴。」隋杜公瞻注雲:「九月九日宴會,未知起於何代,然自駐至宋未改。」求長壽及飲宴,構成了重陽節的基礎。
其二:
重陽節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儀式。
作為古代季節星宿標志的「大火」星,在季秋九月隱退,《夏小正》稱「九月內火」,「大火」星的退隱,不僅使一向以大火星為季節生產與季節生活標識的古人失去了時間的坐標,同時使將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產生莫名的恐懼,火神的休眠意味著漫漫長冬的到來,因此,在「內火」時節,一如其出現時要有迎火儀式那樣,人們要舉行相應的送行祭儀。古代的祭儀情形雖渺茫難曉,但還是可以從後世的重陽節儀中尋找到一些古俗遺痕。如江南部分地區有重陽祭灶的習俗,是家居的火神,由此可見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蛛絲馬跡。古人長將重陽與上巳或寒食、九月九與三月三作為對應的春秋大節。漢劉歆《西京雜記》稱:「三月上巳,九月重陽,使女游戲,就此祓禊登高。」上巳、寒食與重陽的對應,是以「大火」出沒為依據的。
隨著人們謀生技術的進步,人們對時間有了新的認識,「火歷」讓位於一般歷法。九月祭火的儀式衰亡,但人們對九月因陽氣的衰減而引起的自然物侯變化仍然有著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舊傳城,雖然世人已有了新的解釋。
重陽在民眾生活中成為夏冬交接的時間界標。如果說上巳、寒食是人們渡過漫長冬季後出室暢游的春節,那麼重陽大約是在秋寒新至、人民即將隱居時的具有儀式意義的秋遊,所以民俗有上巳「踏青」,重陽「辭青」。重陽節俗就圍繞著人們的這一時季感受展開。

❸ 重陽節的起源是什麼

重陽節源自天象崇拜,起始於上古,普及於西漢,鼎盛於唐代以後。

據現存史料及考證,上古時代有在季秋舉行豐收祭天、祭祖的活動;古人在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這是重陽節作為秋季豐收祭祀活動而存在的原始形式。唐代是傳統節日習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時期,其主體部分傳承至今。

歷史演變

古老傳統節日的起源與上古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及天象、歷法等人文與自然文化內容有關,蘊含著祗敬感德、禮樂文明深邃文化內涵。

重陽節有著久遠的歷史源頭。古時南北各地風俗各異,先秦時期,各地習俗尚未融合流傳,重陽節習俗活動鮮見於文字記載。現存有關重陽節俗的文字記載,最早見於《呂氏春秋》之《季秋紀》,有載古人在九月豐收祭饗天帝、祭祖的活動。據考證,重陽節的源頭,可追溯到上古時代,古時有在季秋拜神祭祖禮俗活動。

❹ 什麼是重陽節的來厲丶習俗、傳說故事

重陽節,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為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日。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秋遊賞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飲宴求壽等習俗。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秋遊賞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飲宴求壽等習俗。傳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於重陽之日享宴高會,感恩敬老。登高賞秋與感恩敬老是當今重陽節日活動的兩大重要主題。

❺ 重陽節源於哪位歷史人物

重陽節源於老子。道家奉為經典的《易經》中,把奇數視為陽數,偶數視為陰數,陽數中「九」又被視為「極陽」,九月九日是兩個「極陽」相遇,所以稱作「重陽」。陽又表示鋼,重陽是「二鋼相逢」而相剋,所以被視為「厄日」,登高和系茱萸,目的是為了「解厄」,重陽習俗由此而來。

重陽節」名稱見於記載卻在三國時代。據曹丕《九日與鍾徭書》中載:「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5)重陽節的人文擴展閱讀

古老傳統節日的起源與上古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及天象、歷法等人文與自然文化內容有關,蘊含著祗敬感德、禮樂文明深邃文化內涵。重陽節有著久遠的歷史源頭。古時南北各地風俗各異,先秦時期,各地習俗尚未融合流傳,重陽節習俗活動鮮見於文字記載。現存有關重陽節俗的文字記載,最早見於《呂氏春秋》之《季秋紀》,有載古人在九月豐收祭饗天帝、祭祖的活動。

「重陽節」之名稱記載,始見於三國時代;至魏晉時,節日氣氛漸濃,出現了賞菊、飲酒習俗的文字記載,倍受文人墨客吟詠;到了唐代被列為國家認定的節日。重陽節在歷史延續過程中雜糅了多種民俗為一體,隨著時代的發展,重陽節的文化內涵不斷延展豐富。

❻ 重陽節來歷是什麼節

重陽節是中國傳統節日,節期為每年農歷九月初九。「九」數在《易經》中為陽數,「九九」兩陽數相重,故曰「重陽」;因日與月皆逢九,故又稱為「重九」。九九歸真,一元肇始,古人認為九九重陽是吉祥的日子。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秋遊賞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飲宴祈壽等習俗。傳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於重陽之日享宴高會,感恩敬老。登高賞秋與感恩敬老是當今重陽節日活動的兩大重要主題。[1][2][3][4][5]

重陽節源自天象崇拜,起始於上古,普及於西漢,鼎盛於唐代以後。據現存史料及考證,上古時代有在季秋舉行豐收祭天、祭祖的活動;《呂氏春秋·季秋紀》中收錄,古人在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這是重陽節作為秋季豐收祭祀活動而存在的原始形式。唐代是傳統節日習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時期,其主體部分傳承至今。重陽祭祖民俗相沿數千年,是具有深刻意義的一個古老民俗。重陽節與除夕、清明節、七月半並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4][5][6][7][8]

重陽節在歷史發展演變中雜糅多種民俗為一體,承載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在民俗觀念中「九」在數字中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意,寄託著人們對老人健康長壽的祝福。2006年5月20日,重陽節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重陽節的「重陽」之名稱由來,得名於古籍《易經》中的『陽爻為九』。在《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又為「極數」,指天之高為「九重」。「九」為老陽,是陽極數,兩個陽極數重在一起,九九歸一,一元肇始,萬象更新。因此古人認為重陽是一個值得慶賀的吉祥日子。在古代有飲宴祈壽之俗。九月初九,日與月皆逢九,是謂「兩九相重」,故曰「重九」,同時又是兩個陽數合在一起,故謂之「重陽」。明代張岱著《夜航船》雲:「九為陽數,其日與月並應,故曰「重陽」。

重陽節與除夕、春節、清明、端午、七月半等均是中國傳統的祭祖節日,祭祖是主要節日做節的一大主題。中國古代屬於農耕社會,農業文明,是極其重視祖先經驗的一種文明形態。中華民族自古就有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禮俗觀念,有著逢年過節祭祀祖宗的習俗,以示孝敬、不忘根本。[17] [18]

重陽節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重陽登高習俗源於此時的氣候特點以及古人對山嶽的崇拜。登高「辭青」也是源於大自然中的節氣,重陽節登山「辭青」與古人在陽春三月春遊「踏青」相對應。

❼ 重陽節的傳說

相傳在古代,有一個魔每年的九月九日都會出來作惡,殘害無辜人民的生命。此時有一個青年叫桓景,他決定遠走他鄉,拜師學藝回來打敗這個魔。桓景費盡千辛萬苦終於找到一位道長願意收留,因此桓景便留在了道長身邊學藝。

有一天,道長告訴桓景,在今年的九月九日當天桓景一家會有危險,因此讓他快點回家並帶上裝有茱萸的布袋,帶著一家老小登到高處飲菊花酒來消災。等到桓景回到家之後,讓父老鄉親每一個人都拿上茱萸,在登高處等待著魔的出現。

果然魔最後終於出現了,但是當魔聞到茱萸和菊花酒的味道時,卻遲遲不敢上前傷人,因此桓景便趁機殺掉了魔,保護了大家的安全。從此重陽節便流傳登高、插茱萸、飲菊花酒的習俗,其中飲菊花酒被人們當做長壽酒飲用。

重陽節的歷史演變

古老傳統節日的起源與上古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及天象、歷法等人文與自然文化內容有關,蘊含著祗敬感德、禮樂文明深邃文化內涵。重陽節有著久遠的歷史源頭。

古時南北各地風俗各異,先秦時期,各地習俗尚未融合流傳,重陽節習俗活動鮮見於文字記載。現存有關重陽節俗的文字記載,最早見於《呂氏春秋》之《季秋紀》,有載古人在九月豐收祭饗天帝、祭祖的活動。

據考證,重陽節的源頭,可追溯到上古時代,古時有在秋季舉行豐收祭天、祭祖等活動。

❽ 重陽節的來歷是什麼

重陽佳節,寓意深遠,人們對此節歷來有著特殊的感情,今天的 重陽節 ,被賦予了新的含義。那麼你知道重陽節的來歷是什麼嗎?下面我就來解答一下大家的疑問。

重陽節的來歷是什麼

重陽的源頭,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呂氏春秋》之中《季秋紀》載:「(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於神倉,祗敬必飭。」「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於天子。」可見當時已有在秋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饗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

漢代,《西京雜記》中記西漢時的宮人賈佩蘭稱:「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雲令人長壽。」相傳自此時起,有了重陽節求壽之俗。這是受古代巫師(後為道士)追求長生,採集葯物服用的影響。同時還有大型飲宴活動,是由先秦時慶豐收之宴飲發展而來的。《荊楚歲時記》雲:「九月九日,四民並籍野飲宴。」隋杜公瞻注雲:「九月九日宴會,未知起於何代,然自駐至宋未改。」求長壽及飲宴,構成了重陽節的基礎。

重陽節主要習俗

1、飲重陽酒、菊花酒

重陽節很早就有喝菊花酒的習俗,但其起源有很多種說法,一說是起於上古,由杜康創造,另一說是起於漢初,源自宮廷。但不論何種說法,將菊花和酒緊密聯系,並賦予 文化 內涵、影響深遠的是晉代陶淵明。陶淵明一生酷愛菊花和酒,他在《九日閑居》詩序中寫到:「余閑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於言」。魏晉之後唐代也盛行飲菊花酒。權德輿《嘉興九日寄丹陽親故》詩雲:「草露荷衣冷,山風菊酒香」。歷代文人雅士喜好菊花酒,這一方面和菊花酒的健身功益有關,另一方面也和士大夫對菊花人文風格的大力推崇有著緊密聯系。

當然茱萸和菊花並不是完全分開的,茱萸也可以吃,菊花也可以插。如《夢梁錄》雲:「今世之以菊花茱萸浮於酒飲之,蓋茱萸名辟邪翁,菊花為延壽客,姑假此兩物服之,以消陽九之厄。」而杜牧在《九日齊山登高》詩:「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可見除了飲菊花酒之外還有簪菊花的習俗,而茱萸除了可以插在頭上之外還可以吃,也可以佩帶於臂或用香袋把茱萸放在裡面佩帶等。這種習俗後來發展成各種變俗,如重陽節在門窗上掛菊花枝葉或貼剪紙,或者把彩繒剪成茱萸、菊花形狀來相贈佩帶等。

2、登高嘯詠、群聚宴飲

登高是重陽節的典型習俗,無論是驅邪祈壽還是宴飲狂歡,古人過重陽節一般都將其和登高這一習俗緊密結合在一起。登高是一項古老的活動,它首要的是和先民的狩獵、採集等活動有關,後來慢慢地與人類關於祭祀、山神崇拜、登高避禍、登高升仙等認識或活動發生聯系,從而賦予登高一種特殊含義。

重陽節寓意

重陽節是在每年農歷的九月初九。雙九重疊,所以也稱「重九」。為什麼稱為「重陽」呢?古時候,以二、四、六、八、十為陰數,以一、三、五、七、九為陽數,九為陽數中最大。古籍(易經)上有:「以陽爻為九。」兩陽相重,因此又稱「重陽」。

新中國成立後,重陽節又叫"老人節",1989年,我國重陽節正式定名為老人節。每年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定為全國的敬老日。中華民族素有尊老敬老傳統美德,重陽節前後,黨和政府以各種形式開展敬老活動,比如召開座談會、老人宴、銀發旅、搞體檢、贈禮品、幫勞動等等,豐富多彩。多數地方還組織老年人登山秋遊,開闊視野,交流感情,鍛煉身體,培養人們回歸自然,熱愛祖國大好山河的高尚品德。

一些地方的群眾也有利用重陽登山的機會,祭掃祖墓,紀念先人。莆仙人以重陽祭祖者比 清明 為多,故俗有以三月為小清明,重九為大清明之說。由於莆仙沿海,九月初九也是媽祖羽化升天的忌日,鄉民多到湄洲媽祖廟或港里的天後祖祠、宮廟祭祀,求得保佑。


重陽節的來歷是什麼相關 文章 :

★ 重陽節的來歷簡介

★ 重陽節的來歷和傳說

★ 重陽節的來歷和習俗簡介

★ 重陽節的傳說及來歷

★ 關於重陽節的來歷

★ 重陽節的來歷

★ 重陽節的來歷和意義

★ 關於重陽節來歷

★ 重陽節來歷的典故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com/hm.js?";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

❾ 重陽節傳統節日風俗

重陽節傳統節日風俗

重陽節傳統節日風俗,中國有很多的傳統節日,九月初九又稱之為重陽節,每個重要的節日我們都會有一些傳統的習俗一起看看,我收集的關於重陽節傳統節日風俗的相關內容,歡迎大家閱讀。

重陽節傳統節日風俗1

1、飲重陽酒、菊花酒

重陽節很早就有喝菊花酒的習俗、但其起源有很多種說法、一說是起於上古、由杜康創造、另一說是起於漢初、源自宮廷。但不論何種說法、將菊花和酒緊密聯系、並賦予文化內涵、影響深遠的是晉代陶淵明。陶淵明一生酷愛菊花和酒、他在《九日閑居》詩序中寫到:「余閑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於言」。魏晉之後唐代也盛行飲菊花酒。權德輿《嘉興九日寄丹陽親故》詩雲:「草露荷衣冷、山風菊酒香」。歷代文人雅士喜好菊花酒、這一方面和菊花酒的健身功益有關、另一方面也和士大夫對菊花人文風格的大力推崇有著緊密聯系。

當然茱萸和菊花並不是完全分開的、茱萸也可以吃、菊花也可以插。如《夢梁錄》雲:「今世之以菊花茱萸浮於酒飲之、蓋茱萸名辟邪翁、菊花為延壽客、姑假此兩物服之、以消陽九之厄。」而杜牧在《九日齊山登高》詩:「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可見除了飲菊花酒之外還有簪菊花的習俗、而茱萸除了可以插在頭上之外還可以吃、也可以佩帶於臂或用香袋把茱萸放在裡面佩帶等。這種習俗後來發展成各種變俗、如重陽節在門窗上掛菊花枝葉或貼剪紙、或者把彩繒剪成茱萸、菊花形狀來相贈佩帶等。

2、登高嘯詠、群聚宴飲

登高是重陽節的典型習俗、無論是驅邪祈壽還是宴飲狂歡、古人過重陽節一般都將其和登高這一習俗緊密結合在一起。登高是一項古老的活動、它首要的是和先民的狩獵、採集等活動有關、後來慢慢地與人類關於祭祀、山神崇拜、登高避禍、登高升仙等認識或活動發生聯系、從而賦予登高一種特殊含義。

3、重陽騎射、重陽競射

先秦九月舉行大規模田獵和軍事操練的習俗、在漢代以後也得到流傳。據《南齊書》記載、南朝宋武帝劉裕規定九月九日為騎馬射箭、檢閱軍隊的日期——而這可能就是後世「沙場秋點兵」的起源。[12]而後世流行的重陽糕相傳就是當年發給士兵干糧的遺制。到了唐代、「重陽騎射」發展成「重陽競射」、成為唐宋時期一項重要的重陽節競技習俗、據說當時的王公貴族都樂此不疲。

重陽節傳統節日風俗2

1、登高

登高最初的意義或是躲避災禍、後來也有強健身體、觀賞美景等目的、登高望遠、會使人想起遠方的親人、這樣又有思親的含義。唐朝大詩人王維有一首《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七絕詩:「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反映的就是重陽登高、插茱萸和思念親人的情況。

從農時節氣來說、在霜降前後、晝暖夜涼、風清氣爽、楓葉紅時、依然是戶外活動的好時機。秋風蕭瑟、落葉紛紛、長空雁叫、其聲悲戚、此時登高、感悟人生、真會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道教登高有接近天的意思、渴望得道成為永生的神仙。

登高與野炊結合起來、則是重陽節發展過程的一種時尚。重陽出遊、親近自然、觀賞自然、感激自然、回歸自然、帶上食品飲料、家人團聚、親戚相伴、友人相邀、鄰居相應、遠離喧囂、拋去煩惱、徜徉山水之間、品嘗美味佳餚、當是其樂融融的。

2、賞菊

九月稱「菊月」、正是菊黃蟹肥時。百花凋零、唯菊花凌霜開放、一團團、一簇簇、千姿百態的花朵、清新高雅的神韻、使秋日多了生氣、多了艷麗的色彩、令人賞心悅目。節日舉辦菊花大會、傾城的人潮赴會賞菊。從三國魏晉以來、重陽聚會飲酒、賞菊賦詩已成時尚。菊花以黃色為主、秋季屬金、金為黃色、黃色菊花不僅合於九月時令、更是重陽佳節觀賞菊花的主色。菊花又以其素雅堅貞、凌霜傲骨為文人士大夫所欣賞。古代未婚女子稱為「黃花閨女」、言其金貴和高雅、女孩在重陽節、不但賞菊、還要戴菊、「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杜牧詩)。文人墨客還有重陽畫菊、贈菊、詠菊的習俗。

3、飲菊花酒

「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由屈原的《離騷》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知道早在戰國時就有餐飲菊花的風俗。菊花是我國常用中葯、具有疏風、清熱、明目、解毒之功效。菊花在秋日冷霜中開放、氣味芬芳。人們認為它是延年益壽的佳品、古人稱菊花為「延壽客」。在菊花含苞待放的時候、人們便將其花蕾莖葉一起採摘下來、和黍米一起釀製成酒、等到第二年九月初九重陽節的時候開壇飲用。飲菊花酒可以活血行氣、延遲衰老、延年益壽、還可以避災免難、長期飲用、對身體有極大好處。民間更多的是飲菊花茶、菊花味苦平、「久服、利血氣、輕身、耐老延年」。

4、插茱萸

插茱萸的習俗起源很早。茱萸、又名越椒、艾子、別名「避邪翁」。是一種葯用植物、有益於內臟。晉朝的時候、人們就已認識到它的葯用價值、並開始種植。重陽時節、人們折下茱萸插在室內各處和頭上、據說這樣可以抵禦寒冷、躲避災難。隋唐時茱萸的作用被誇大、成為驅邪的神物。飲茱萸酒、佩茱萸囊、戴茱萸花、室內插茱萸辟邪蔚成風氣。宋朝以後、插茱萸的風俗逐漸淡薄。茱萸已不再被視為神物、僅僅是作為葯材使用了。隨著重陽民俗重心從辟邪消災轉到延年益壽、插茱萸這一風俗漸漸式微。

5、吃重陽糕

重陽糕是重陽節的應時食物、就如同元宵節吃元宵、中秋節吃月餅一樣。重陽糕是以米粉麵粉為原料、加上棗、栗子、石榴籽或其它乾果蒸製成的.。講究的重陽糕要做九層、象徵寶山、上面做兩只小羊、兆九九重陽。在糕上插一些小紙旗、代替茱萸、置蠟燭燈、用點燈、吃糕、諧意「登高」。最初、吃重陽糕有辟邪和祭祀的寓意、之後、重陽糕演變為一種對美好生活的祝福。糕點上裝飾紅棗、栗子、有傳統的早生貴子意義、是祈子的象徵物。明清的時候、在九月初九這日清晨、長輩們將重陽糕切成薄片、放在未成年子女的額頭上、口中還祝福道:「願我的孩子事事皆高。」這是取「糕」與「高」同音、表達了人們對兒女的殷切祝福。人們認為在重陽節這天、登高吃糕、也就象徵著未來的日子步步皆高。

重陽節傳統節日風俗3

一、插茱萸

古代有在九月九日插茱萸的習俗、所以重陽節又叫茱萸節。茱萸香味濃郁、有驅蟲去濕、去除風邪的作用、也有消積食、治寒熱的功能、可以入葯、也可以制酒養生祛病。所以在重陽節這一天、人們有佩帶茱萸或者登高望遠時插茱萸的習俗、還可以將茱萸當作禮物送給親朋好友、以求辟邪求吉、延年益壽。

二、飲菊花酒

菊花酒清涼甘美、有明目、補肝氣、安腸胃、利血、治頭昏、降血壓、減肥之功效、是強身益壽的佳品。飲菊花酒、早在漢魏時期就已經開始盛行。在我國民俗中、人們在菊花盛開之時、採集菊花的莖葉、與穀物摻在一起釀酒、等到來年九月九日飲用。

三 、登高望遠

在重陽節這一天、民間有一個普遍的習俗、就是人們要在這一天外出登高望遠。關於它的來源、有兩種說法。

1、古代人們崇拜山神、認為「九九老陽、陽極必變」、所以在九月九日、要前往山上登高望遠、祭拜山神以求吉祥、後來逐漸演化為一種娛樂活動。

2、重陽時節、農忙秋收大多已經結束、這時候老百姓比較清閑、山裡的野果、葯材又是成熟季節、所以人們這時候就會去山上採集野果、葯材等等、後來逐漸將活動集中到重陽這一天、演變成重陽節登高望遠的習俗。

四、賞菊花

在九九重陽節期間、各種各樣的菊花正是盛開的時候、觀賞菊花自然就成為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除了觀賞明目繁多的菊花、同時還會點燃菊燈、舉辦酒宴、樂鼓並作、大慶重陽節。

五、吃重陽糕

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是九月九日重陽節的代表性食品。作為節日食品、最早是為了慶祝糧食豐收、喜嘗新糧。因為「高」與「糕」諧音、有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後來才有了重陽節登高吃糕的習俗。

❿ 重陽節為什麼叫重陽節

重陽節,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節期在每年農歷九月初九日。「九」數在《易經》中為陽數,「九九」兩陽數相重,故曰重陽,因日與月皆逢九,故又稱為「重九」。

九九歸真,一元肇始,古人認為九九重陽是吉祥的日子。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拜神祭祖及飲宴祈壽等習俗。傳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登高賞秋與感恩敬老是當今重陽節日活動的兩大重要主題。

重陽節源自天象崇拜,起始於上古,普及於西漢,鼎盛於唐代以後。
據現存史料及考證,上古時代有在季秋舉行豐收祭天、祭祖的活動;古人在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這是重陽節作為秋季豐收祭祀活動而存在的原始形式。
唐代是傳統節日習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時期,其主體部分傳承至今。

重陽祭祖民俗相沿數千年,是具有深刻意義的一個古老民俗。重陽節與除夕、清明節、七月半並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重陽節的主要寓意
農歷九月九日,為傳統的重陽節,又稱「老人節」。

因為《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

重陽又稱「踏秋」與三月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傾室而出,重陽這天所有親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災」,插茱萸、賞菊花。自魏晉重陽氣氛日漸濃郁,為歷代文人墨客吟詠最多的幾個傳統節日之一。

在民俗觀念中,九九重陽,因為與「久久」同音,包含有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寓意。

重陽節的發展史
20世紀80年
中國一些地方把夏歷九月初九日定為老人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中國政府在1989年將每年的這一-天定為「老人節」、「敬老節」。
清代
明代的風俗依舊盛行
明代
九月重陽,皇宮.上下要一起吃花糕慶祝,皇帝要親自到萬歲山登高,以暢秋志
宋代
重陽節更為熱鬧,《東京夢華錄》 中曾記載了當時北宋重陽的盛況。也記載有南宋宮廷「於八日作重九排當」,以待翌日隆重遊樂一番。明代,皇宮中宦官宮妃從初一-時就開始吃花糕。九日重陽,皇帝還要親自到萬歲山登高覽勝。唐朝
重陽節被定為正式節日。從此以後,宮廷、民間一起慶祝重陽節,並且在節日期間進行各種各樣的活動。
晉代
陶淵明在《九日閑居》詩序文中說:「余閑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於言」。這里同時提到菊花和酒。魏晉時期有了賞菊、飲酒的習俗。三國時代
「重陽節」名稱見於記載卻在三國時代。據曹丕《九日與鍾繇書》中載:「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漢代
過重陽節的習俗漸漸流行。相傳漢高祖劉邦的妃子戚夫人遭到呂後的謀害,其身前一位侍女賈氏被逐出宮,嫁與貧民為妻。賈氏便把重陽的活動帶到了民間。賈氏對人說:在皇宮中,每年九月初九日,都要佩茱萸、食篷餌、飲菊花酒,以求長壽。從此重陽的風俗便在民間傳開了。
春秋戰國時期重陽節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重陽節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春秋戰國時期。戰國時代,重陽已受到人們重視,但只是在帝宮中進行的活動。

閱讀全文

與重陽節的人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重陽節三清 瀏覽:926
孝順的品質的詞語 瀏覽:583
社保關系轉移退休前多久 瀏覽:20
岳飛孝敬母親的故事 瀏覽:236
老人肺心衰竭腳底發紫還能活多久 瀏覽:6
雲和縣老年大學畫圖班 瀏覽:533
安徽潁上建潁鄉孝敬父母勞動模範 瀏覽:867
養生館如何做外賣 瀏覽:179
水利部老年大學電話6 瀏覽:450
台灣安心養老院 瀏覽:666
貴州交3000農村養老保險領多少 瀏覽:449
70歲以上老人日本 瀏覽:692
欽州市老年大學電話地址 瀏覽:46
有多少父母對孩子很不好的 瀏覽:637
80歲癱瘓老人政府有補貼嗎 瀏覽:522
冬至在養生方面注意什麼 瀏覽:968
離婚後如何處理父母的關系 瀏覽:395
太平養老保險公司待遇節假日獎金 瀏覽:823
孝文帝孝順的故事 瀏覽:188
養老院意見箱內容怎麼填 瀏覽: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