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佛孝順功德

佛孝順功德

發布時間:2023-03-28 14:40:21

① 佛說孝順父母的福德,大到不可思議

《本事經》里說:「世間聰慧人,恭敬於父母,恆時修供養,常生歡喜心」。意思是說,世間有智慧的人,都會對父母特別恭敬,恆時供養,讓父母心生歡喜。

釋迦牟尼佛在多部經典中宣說了子女孝順父母的福德。下列若干:

1.世間和出世間的恩德有四種:第一種就是父母恩。

2.母親對我的恩,我用一劫(百千萬億年)的時間來說也說不完。媽媽思念孩子,沒有什麼比得上。從懷孕開始十個月,行住坐卧受苦惱卻不能說出來。想要吃什麼穿什麼,雖然得到了也不歡喜,擔憂的心沒有一刻休息,一心就想著好好生下這個孩子。當遇到產難時,就像百千把刀來割。如果平安生下孩子,大家都歡歡喜喜,寶寶一聲哭啼,十個月受的苦,媽媽都忘光了,就像聽到美妙的音樂一樣快樂。寶寶睡在媽媽的肚子里,由媽媽的甘露泉喂養,這個恩德,就算高山也比這低,就算大海也比這淺。如果能夠隨順母親,不違背母親的心意,天人都要護念他,福德是無盡的。如果用一劫的時間,每天早、中、晚,割自己身軀的肉來養父母,這樣都不能報答父母對我一天的恩。

3.世界上誰最富有,誰最貧窮?家裡有媽媽在,這叫做富。媽媽不在,叫做窮。媽媽在的時候,叫做日中,媽媽不在了,叫做日落。媽媽在時,叫做月明,媽媽不在了,叫做黑夜。所以大家要好好孝養父母,這和供養佛的福德是一樣,沒有差別的。

4.有福的人,請一百個持戒高僧大德,一百個仙人,一百個朋友到裝滿七寶的地方,供養百千種上妙珍膳,垂瓔珞,以百寶庄嚴床卧具,以百葯治療病。就這樣做百千劫,這樣得到的福德,還不如一念孝順心,用一丁點東西,供養自己的父母,侍奉自己的父母,不如供養父母功德的百千萬分之一。

5.佛說:從地上積累珍寶,積累到二十八天,拿這么多珍寶去布施別人,不如供養自己的父母。

6.最大的善,不會大過孝;最大的惡,不會大過不孝。

7.世上要是沒有佛,好好侍奉父母,侍奉父母就是侍奉佛。

8.如果把父親放在左肩上,母親放在右肩上,這樣千萬年,衣被飲食,床座卧具,病瘦醫葯,即於肩上放屎尿,也報不了父母恩。

9.在家居士,如果不供養父母師長,這是「失意罪」。

10.修世間法的時候,要從供養父母師長里修。

11.我曾經因為四件事情舍棄我的生命,一是,為破眾生各種煩惱。二是,為了讓眾生平安快樂。三是,為了除掉自己貪著自己的身體。四是,為了報答父母生我養我的大恩。

12.我不但今天贊嘆孝順父母,我在無量劫中經常贊嘆的。

13.如果人少許供養父母,這樣獲得的福德無量,而少許不順父母,罪也無量。

14.有八種人,你要毫不猶豫的去布施:一父、二母、三佛、四弟子、五遠來之人、六遠去之人、七病人、八看病者。

15.有四種恩最難報答。一是父恩,二是母恩,三是如來恩,四是法師恩。所以供養這四種人,會得到無量福報。

16.用飯食供養賢聖,這不如孝順侍奉父母親。

17.我世世都奉持諸佛至孝之行,所以我德高福盛,然後成為天中之天,三界獨步。

18.世上的父母應該極親極愛的,可是眾生輕慢父母不尊重;我現在為了摧伏這種我慢,所以為此出家救護。

19.菩薩世世都用時令鮮果供養佛陀比丘和父母,菩薩世世都這樣對父母——如果父母睡著了,不敢吵醒父母,如果要叫醒父母,都用好聽的聲音。如果有好吃的,不會獨吃,總是先給父母吃。

20.人生世間,不孝父母,不敬沙門,不行仁義,不學經戒,不畏後世者,其人身死,當墮地獄。

21.眾罪最惡的,其中之一就是不孝父母。

22.如果不孝順父母,自己的東西都拿給妻子兒女,或者把父母的東西,自私給妻子兒女。父母好話,自己不肯聽從,甚至為護老婆而罵父母,這種人叫做「世間最大劫賊」。

23.不孝父母,輕慢尊長,將墮落三惡道。

24.想往生西方凈土,要修三種福。第一種就是孝順供養父母師長,不殺生,修十善業。第二種是受三皈依戒,不犯戒,不犯威儀。第三種是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經典,也勸別人讀。

25.得到大財物,要先供養父母師長和尚法師。

26.菩薩於無量阿僧祇劫,孝養父母,衣服飲食,房舍卧具,乃至身肉骨髓。因為這樣孝順供養父母的因緣,自致成佛。

27.眾僧是出三界的福田,父母是三界內的最大勝福田。

28.佛告訴迦葉長老說,眾生惱亂父母,讓父母心憂惱,得多病報。供養自己父母和病人,得少病報。對父母沒有愛敬心,得醜陋報;愛敬父母尊長,得端正報。

29.佛對阿難說,不管是出家人還是在家人,慈心孝順供養父母,這個功德殊勝難量。我過去世,慈心孝順,供養父母,甚至捨身肉濟救父母危急苦厄。我以這個孝順供養父母的功德上為天帝,下為聖王,乃至成佛,三界特尊,都是因為孝順父母的福報。

30.如果讓父母生氣,子女會遇到生活中的各種不順,牴觸頂撞父母,沖父母發脾氣,很快就會有不順。

願所有眾生都能夠孝順父母,供養父母。願我們把一切布施、一點一滴善行的功德全部都迴向給父母。願一切如母眾生皆能遠離痛苦煩惱,究竟解脫。

② 佛顯示個孝子怎麼做

佛教認為孝可分為三種層次:一般的甘旨奉養父母,使父母免於飢寒,只是小孝;功成名就光宗耀祖,使父母光彩愉悅,是為中孝;引導父母趨向正信,遠離煩惱惡道、了生脫死,使宗親得度,永斷三途展轉之苦,才是上上大孝。佛教認為克盡孝道,應該注意下面三點:
孝必須是長期的,而不是一時的
孝順父母應該長期不斷,源源不絕的奉養無缺,而不是憑一時情緒的喜惡,偶而給予飲食供養。譬如有人說幾年前我曾經買過兩罐奶粉孝養父母,不是也盡到孝道了嗎?幾年前的幾罐奶粉供養,如何報答父母的劬勞恩澤?父母以畢生歲月為我們獻出一切,最起碼我們也應該同等付出回報,不能終身膝下承歡,也應該長期侍奉湯葯。
孝必須是實質的,而不是表面的
孝順父母要在實際上解決父母的需要,使衣食住行沒有匱乏,生老病有所倚靠,百年喪葬沒有後慮。給予父母心理上的慰藉,精神上的和樂,而不是沽名釣譽,表面功夫,做給世人觀看的樣版故事。
孝順必須能全面的,而不是局部的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孝順應該從自己的親人做起,漸而擴充至社會大眾,乃至一切無量無盡的眾生。不僅要孝順自己的父母,更要澤被廣大的眾生父母,全心全力解決一切有情的煩惱,才是佛教理想中的至孝。
《末羅經》上說:「如地積珍寶,上至二十八天,悉以施人,不如供養父母。」以充滿天地,乃至二十八天,那麼眾多的珍寶奇玩來施捨他人,其中的功德都不如供養父母簞瓢之食的功德來得大,供養父母功德的殊勝,由此可以明了。從佛經上對孝道的贊嘆、強調,可以確定佛教對孝道思想的重視,只是佛教的孝順觀有別於儒家的注重在家的、世間的孝行完成,佛教主張孝道更應該是出家的、出世的孝心普遍。
《梵網經》上說:「孝名為戒,亦名制止。」孝順生身父母固然是孝,持戒不犯他人,以法制止身心行為,更是對有情眾生的孝順。因此孝的意義,並不限於對今生今世父母的孝思。當然愛由親始,對於父母的孝順是人子最基本的倫常綱紀。《大集經》上說:「世若無佛,善事父母,即是事佛。」生逢諸佛涅盤的末法時代,要將父母當作佛陀一般來侍奉尊重,因為父母的生養,我們才能得以保有人身,進而去追求佛陀所誨諭的慧命,人身具足,慧命成就,才能圓滿菩提,證得佛道。因此,要侍父母如佛陀,進而事一切眾生如如來。
佛教的孝道經證
孝道的思想,幾千年來深深影響著中國社會,過去為了表揚孝道,在中國歷史上,有所謂「二十四孝」的典範;在佛教里,也有許多感人的孝道經典,如有名的《地藏經》、《盂蘭盆經》、《父母恩重難報經》,根本就是闡揚孝道的經典。其他的三藏十二部之中,也經常可以看到佛教的孝親思想。譬如:
《心地觀經.報恩品》雲:「世間凡夫無慧眼,迷於恩處失妙果。五濁惡世諸眾生,不悟深恩恆背德。我為開示於四恩,令入正見菩提道。慈父悲母長養恩,一切男女皆安樂;慈父恩高如山王,悲母恩深如大海。若我住世於一劫,說悲母恩不能盡。」又雲:「世間悲母孕其子,十月懷胎長受苦,於五欲樂情不著,隨時飲食亦同然。晝夜常懷悲愍心,行住坐卧受諸苦,若正誕其胎藏子,如攢鋒刃解肢節。迷惑東西不能辨,遍身疼痛無所堪,或因此難而命終,五親眷屬咸悲惱。如是眾苦皆由子,憂悲痛切非口宣。若得平復身安樂,如貧獲寶喜難量,顧視容顏無厭足,憐念之心不暫舍。母子恩情常若是,出入不離胸臆前,母乳猶如甘露泉,長養及時曾無竭。慈念之恩實難比,鞠育之德亦難量,世間大地稱為重,悲母恩重過於彼。世間須彌稱為高,悲母恩高過於彼,世間速疾唯猛風,母心一念過於彼。」說明悲母的恩德重於大地,高過須彌。
《雜寶藏經》雲:「於父母所,少作不善,獲大苦報;少作供養,得福無量。當作是學,應勤盡心奉養父母。」揭櫫孝順的福德無量無邊,當盡心盡力孝養父母。
《未生冤經》雲:「夫善之極者,莫大於孝;惡之大者,其唯害親乎!長幼相事,天當佑之,豈況親哉!」敘述孝順者能得諸天護佑。
《四十二章經》雲:「凡人事天地鬼神,不如孝其親矣,二親最神也。」昭示為人子女孝順父母勝於敬事天地鬼神。
《心地觀經.報恩品》雲:「世間一切善男女,恩重父母如丘山,應當孝敬恆在心,知恩報恩是聖道。若人至心供養佛,復有精勤修孝養,如是二人福無異,二世受報亦無窮。」可見孝養父母的福德與供佛相等。
《菩薩睒子經》雲:「人有父母,不可不孝,道不可不學。濟神離苦,後得無為,皆由慈孝學道所致。」說明慈孝與學道,是成佛的基礎。
《孝子經》雲:「佛告諸沙門:睹世無孝,唯斯為孝耳。能令親去惡為善,奉持五戒,執三自歸,朝奉而暮終者,恩重於親乳哺之養,無量之惠。若不能以三尊之至,化其親者,雖為孝養,猶為不孝。」告誡眾生:不能化親,猶為不孝。
《父母恩難報經》雲:「父母於子,有大增益,乳哺長養,隨時將育,四大得成。右肩負父,左肩負母,經歷千年,正使便利背上,然無有怨心於父母,此子猶不足報父母恩。若父母無信,教令信,獲安隱處;無戒,與戒教授,獲安隱處;不聞,使聞教授,獲安隱處;慳貧,教令好施,勸樂教授,獲安隱處;無智慧,教令黠慧,勸樂教授,獲安隱處。」佛陀苦切勸勉大眾:引導父母獲安隱處,以報親恩。
《本事經》雲:「假使有人,一肩荷父,一肩擔母,盡其壽量,曾無暫舍,供給衣食,病緣醫葯,種種所須,猶未能報父母深恩。所以者何?父母於子,恩極深重:所謂產生,慈心乳哺,洗拭將養,令其長大,供給種種資身眾具,教示世間所有儀式,心常欲令離苦得樂,曾無暫舍,如影隨形。父母於子既有如是所說深恩,當雲何報?若彼父母於佛法僧無清凈信,其子方便示現、勸導、贊勵、慶慰,令生凈信。若彼父母無清凈戒,其子方便示現、勸導、贊勵、慶慰,令其受持清凈禁戒。若彼父母無有多聞,其子方便示現、勸導、贊勵、慶慰,令其聽聞諸佛正法。若彼父母為性慳貪,不樂布施,其子方便示現、勸導、贊勵、慶慰,令修勝慧。其子如是,乃名真實報父母恩。」闡述真實報答父母深恩的方法。
《五分律》雲:「時畢陵伽婆蹉父母貧窮,欲以衣供養,而不敢,以是白佛。佛以是事集比丘僧,告諸比丘:『若人百年之中,右肩擔父,左肩擔母,於上大小便利,極世珍奇衣食供養,猶不能報須臾之恩。從今聽諸比丘,盡心盡壽供養父母。若不供養,得重罪。』」出家人雖然出家,但是並沒有放棄對於父母的供養孝順。
《賢愚經》雲:「一時,佛在羅閱只竹園精舍。爾時,世尊而與阿難著衣持缽,入城乞食。時有老翁老母,兩目既盲,貧窮孤苦,無止住處,止宿門下。唯有一子,年始七歲,常行乞食,以養父母。得好果菜,其美好者,供養父母;余殘酸澀,臭穢惡者,便自食之。爾時,阿難見此小兒雖為年小,恭敬孝順,心懷愛念。佛乞食已,還到精舍。
「爾時,世尊為諸大眾演說經法。阿難於時長跪叉手,前白佛言:『向與世尊入城分衛,見一小兒慈心孝順,共盲父母住城門下,東西乞食。所得之物,飲食菜果,其美好者,先以供養其老父母;破敗臭穢,極不好者,便自食之。日日如是,其可愛敬。』佛語阿難:『出家在家,慈心孝順供養父母,計其功德,殊勝難量。所以者何?我自憶念過去世時,慈心孝順供養父母,乃至身肉濟救父母危急之厄。以是功德,上為天帝,下為聖主,乃至成佛,三界特尊,皆由是福。』」演述受人敬重者,皆由孝德所致。
《睒子經》雲:「佛告阿難:『吾前世為子仁孝,為君慈育,為民奉敬,自致成為三界尊。」說明佛陀由仁孝故,成三界之尊。
《分別經》雲:「父母世世放舍,使我學道。累劫精進,今成得佛,皆是父母之恩。人慾學道,不可不精進孝順。」陳述眾生一切成就,皆來自父母的恩德,因此,為人子女者,必須精進孝順。
《盂蘭盆經》雲:「善男子!若有比丘、比丘尼、國王、太子、王子、大臣、宰相、三公、百官、萬民、庶人,行孝慈者,皆應為所生現在父母、過去七世父母,於七月十五日、佛歡喜日、僧自恣日,以百味飲食安盂蘭盆中,施十方自恣僧。願使現在父母壽命百年無病,無一切苦惱之患;乃至七世父母離餓鬼苦,得生天人中,福樂無極。佛告諸善男子善女人:是佛弟子修孝順者,應念念中常憶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當以孝慈憶所生父母,乃至七世父母,為作盂蘭盆,施佛及僧,以報父母長養慈愛之恩。」教導後世眾生作盂蘭盆報答父母養育慈愛之恩。

從佛陀的教誨中,不難看出佛教對於孝道的重視,佛陀不僅教育弟子們要孝順當世父母,更要孝順七世父母,乃至一切眾生父母,佛陀本身多生多世更是孝道的實踐者。《涅盤經》說釋迦牟尼佛之所以能夠修得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金剛之身,是因為佛陀於無量阿僧只劫之中,恭敬三寶,孝養父母,因此今世才能感得如此殊勝的果報。經上更說:「若有男女依母教,承順顏色不相違,一切災難盡消除,諸天擁護常安樂。」孝順父母,不僅今世可以免除災難,為天人所護念愛敬,更可為來生種下圓滿佛道的因緣,怎麼能夠不欣喜去力行實踐呢?更何況孝親敬親,本來就是基本的人倫之道,人道若有虧損,妄想佛道有成,實在是痴人說夢,愚昧顛倒!
佛門中的大孝行為
大孝釋迦尊
佛陀不但教育弟子們要孝順父母,本身更是孝道的實踐者。
佛陀的父親凈飯王去世了,出殯時佛陀也參加了諸位王子抬棺的行列,親自為父王抬扶棺木。佛陀為了報答母後摩耶夫人的生育之恩,特地以神通到忉利天宮為母親說法三個月。佛陀為了感激姨母大愛道夫人的撫養恩惠,廣開方便慈悲法門,允許五百位釋迦種族的女眾出家,佛教終於有了比丘尼的教團。佛陀為了成就目犍連尊者救母於倒懸的孝心,宣說《盂蘭盆經》,為後世弟子辟出一條孝親的法門捷徑。
歷代高僧的孝道
中國歷代高僧也有不少感人的孝親事跡:隋朝的敬脫法師一頭擔荷母親,一頭挑負經典,雲游四海,隨緣度眾。南朝齊道紀法師一面躬親侍奉母親衣著飲食、大小便利,一面樂說佛法不倦,有人要代為照顧他的母親,道紀法師卻婉拒說:「生養我的母親應該由我親自來孝順,怎麼好麻煩他人代勞呢?」他的孝行因此感化不少的道俗信眾。唐朝的子鄰法師由於母親不信三寶,死墮惡道,子鄰法師於是悲泣禮拜阿育王塔,終於使母親得生忉利天宮。唐睦州陳尊宿在黃檗禪師那兒開悟,後來住在開元寺,自己織作蒲鞋,賣給過路行人,以所得薄財奉養年老的母親,因此人人都稱他為陳蒲鞋。出家人雖然割愛辭親,但是出家人對於賜予人身的父母,更能感念他們的恩德,因此出家人的孝親反而超越一般的世人。「永懷親恩,今生有緣今生度;本無罪性,此心能造此心消。」是佛門中對於出家弟子的警策誨訓。

③ 釋迦摩尼佛說:因我慈孝,故今世成佛,對父母慈孝到底有多重要

不管是宗教還是非宗教的家庭倫理關系中,慈孝父母都是擺在首位的倫理。

二十四孝之親嘗湯葯

上慈下孝是家庭最基本的倫理規范,對老年人的奉養,不僅僅是物質上的保障,父母、長輩依然需要感受子女對他們的那份關愛之惰;同樣,子女也依然渴望向父母、長輩表達他們的那份敬愛之心,只有這祥,雙方的心理才能獲得更大的滿足,而生活才可能真正美滿。

④ 佛教如何看待孝順

生死只是幻想

當老和尚得道的時候 他的父親 不僅僅是當時的 而且生生世世的父母都可以得到超生 得到比他短暫承歡膝下更大的利益

何來有罪之說?眾生只能看到眼前 不能用慧眼觀見輪回真相

所以有此錯覺

在佛教中最提倡孝道 它有多種表現方式 :

供養父母身 心以及慧命

最重要而且最殊勝的就是慧命的供養

阿彌陀佛

⑤ 佛門說孝順父母就可以改變命運,是不是真的

存好心,做好事。
人在做,天在看。
如果孝順父母不改變命運,你就不孝順了嗎?
父母給予我們生命,把我們帶到這個世界上,含辛茹苦地撫養我們成人。
孝順,是必須的。

⑥ 佛是如何看待父母之恩的

信佛者禮贊佛祖舍小家為眾生,是大慈悲;非佛者認為佛連父母養育之恩都拋棄,是假情懷。那麼,佛祖本人是如何看待父母養育之恩的?

父母之恩若此,故佛說眾生「背恩不順令,其父母生怨念心。母發惡言子即隨墮,或在地獄餓鬼畜生」不孝順父母的人,連如來也不能救……

⑦ 佛說,兒女為什麼要孝順父母

佛教是很重視孝順長輩與父母的。

如《盂蘭盆經贊述》中記載:「經曰欲度父母報乳哺之恩者述曰。第二明其述孝有二。一述孝心。二述孝事。此述孝心也。曩裁我母生我勞悴。懷恩既重。理須酬報。是以阿含經雲。佛告諸比丘。常念孝順供養父母。涅槃經雲。寧於一日受三百鑽以鑽其身。不應起一念惡心向於父母。何以故。父母恩重故。依末羅經。母懷子十月。如負太山之重。乳哺三年。育養之恩。號天罔報。縱令從地積聚珍寶上至二十八天。悉以施人。所得功德。不如供養父母一分功德也。」

可以看出佛陀對孝心和孝事是非常贊同的,認為父母生我養我,恩重如山,理應報答。因此在阿含經中也說,我們要常思念,孝順,供養父母。涅槃經中也說,寧願自身受三百鑽,也不應對父母起一個惡念,因為父母恩重難報,母親懷胎十月,如負泰山之中,哺乳三年養育之恩,用盡一生也難報,即使用地上乃至二十八重天的所有珍寶用來布施他人,所得到的功德不如供養父母的一分功德。

閱讀全文

與佛孝順功德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重陽節三清 瀏覽:926
孝順的品質的詞語 瀏覽:583
社保關系轉移退休前多久 瀏覽:20
岳飛孝敬母親的故事 瀏覽:236
老人肺心衰竭腳底發紫還能活多久 瀏覽:6
雲和縣老年大學畫圖班 瀏覽:533
安徽潁上建潁鄉孝敬父母勞動模範 瀏覽:867
養生館如何做外賣 瀏覽:179
水利部老年大學電話6 瀏覽:450
台灣安心養老院 瀏覽:666
貴州交3000農村養老保險領多少 瀏覽:449
70歲以上老人日本 瀏覽:692
欽州市老年大學電話地址 瀏覽:46
有多少父母對孩子很不好的 瀏覽:637
80歲癱瘓老人政府有補貼嗎 瀏覽:522
冬至在養生方面注意什麼 瀏覽:968
離婚後如何處理父母的關系 瀏覽:395
太平養老保險公司待遇節假日獎金 瀏覽:823
孝文帝孝順的故事 瀏覽:188
養老院意見箱內容怎麼填 瀏覽: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