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重陽節的傳說表達的願望是什麼
離別情
❷ 重陽節的意義是什麼
重陽節的意義在於敬老、團圓。
重陽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之一,在每年的九月初九,因為讀音和「久久」不謀而合,所以也被人們賦予了長壽的含義,在1989年的時候更是被定為「敬老節」,告誡人們要多關心身邊的老人。
在古代,九是非常尊貴的數字,它和「久」同音,表達了人們希望生命長久、長壽的美好願望,而在現代重陽節被定為「老人節」,倡導人們敬老、愛老。
重陽節各地的習俗
1、港澳
在港澳人的習俗中,清明為「春祭」,重陽為「秋祭」。重陽登高祭祖的傳統風俗延綿至今。在港澳地區,古老的重陽節,今已演變為一個多元化的節日。
2、廣西
隆安縣九月九日放任牛羊自行覓食,俗語說:「九月九,牛羊各自守」。 清明是春祭,重陽作為秋祭,重陽拜山是嶺南風俗之一,慎終追遠、顧本思源的傳統數千年來沿襲至今。
3、福建
海澄縣重陽節放風箏為戲,稱為「風槎」。相傳九月初九是媽祖羽化升天之日,鄉民多到湄洲媽祖廟或港里的天後祖祠、宮廟祭祀,求得保佑。
❸ 重陽節的習俗看出人們有哪些美好的願望
希望生活和和美美,沒有災難,沒有病痛,大家都可以健康生活。同時也希望老年人的身體健康,希望老年人有子孫陪伴在身邊,希望老年人在晚年不會太孤獨。這些都是重陽節的寓意。
❹ 重陽節的傳說表達的願望是什麼
重陽節表達的是希望家人親朋平安健康的意願,而恆景除瘟魔救鄉鄰的傳說表達的願望是弘揚民族文化和除惡為民的民族精神
❺ 重陽節的寓意是什麼
重陽節的寓意: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秋遊賞菊、佩插茱萸、祭神祭祖及飲宴求壽等習俗。
傳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於重陽之日享宴高會,感恩敬老。登高賞秋與感恩敬老是當今重陽節日活動的兩大重要主題。
1989年我國就將農歷的九月初九正式定為「中國老年節」,九九重陽敬老,除了必須回家,當然還有孝敬爸媽,在國家的大力推動,重陽節越來越受到全社會的關注。
各地習俗
福建海澄縣重陽節放風箏為戲,稱為「風槎」。相傳九月初九是媽祖羽化升天之日,鄉民多到湄洲媽祖廟或港里的天後祖祠、宮廟祭祀,求得保佑。
上海豫園於重陽節辦菊花會,以新巧、高貴、珍異三項評分定高下。近年上海市楊浦區開展「歡樂在重陽」敬老愛老系列活動。
婺源縣九月九日,篁嶺舉辦曬秋節。婺源篁嶺古村還保留較好的「曬秋」生產生活現象,秋季有大量新鮮蔬菜瓜果需要曬干貯藏,形成了蔚為壯觀的景象。
❻ 重陽節表達了人們什麼的願望
重陽節是雜糅多抄種民襲俗為一體而形成的漢族傳統節日。慶祝重陽節一般會包括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九九重陽,因為與「久久」同音,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意,況且秋季也是一年收獲的黃...
❼ 重陽節的風俗寓意是什麼
1、賞菊及寓意:菊花,又叫黃花,屬菊科,品種繁多。我國是菊花的故鄉,自古培種菊花就很普遍。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黃。
2、登高:重陽最重要的節日活動之一,即是登高。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登高所到之處,沒有統一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3、佩茱萸:重陽佩茱萸的習俗在唐代至南北朝最為盛行,人們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毀銀於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裡面佩帶,稱為茱萸囊,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
4、放紙鷂:放紙鷂是惠州過重陽節的主要習俗,換句話說,惠州民間過重陽節是以放紙鷂為主要特徵的。紙鷂即現在的風箏,風箏是五代以後的稱謂,五代之前,北方習慣稱紙鳶,南方則多叫鷂子,惠州的紙鷂稱謂很明顯是保留了五代以前的古老名稱,且有南北混合的味道。
5、飲菊酒:重陽佳節,我國有飲菊花酒的傳統習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
6、吃重陽糕:重陽的飲食之風中最有名的就橘裂是吃糕。在北方,吃重陽糕之風尤盛。糕與高諧音,吃糕是為了取吉祥之意,因而受到人們的青睞。
7、重陽節的寓意在於敬老、團圓。重陽節在每年的九月初九,在圓余閉古代,九是非常尊貴的數字,它和久同音,表達了人們希望生命長久、長壽的美好願望,而在現代重陽節被定為老人節,倡導人們敬老、愛老。
❽ 九月九日登高的傳聞這個傳說表達了什麼樣的願望
表達了人們 「避邪除災」的願望。
登高避災之說法始於東漢,當時河南有個叫桓景的術士認為這一天里會有瘟氣降臨,人們要離開自己的家,盡可能到高處去,才能平安。
南朝梁吳均《續齊諧記》記載,汝南桓景隨費長房游學累年,長房謂曰:「九月九日,汝家中當有災。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絳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飲菊花酒,此禍可除。」景如言,齊家登山……然而,《續齊諧記》不過是一部志怪書,連作者自己也沒有把它視作史實 。
桓景避災的傳奇故事,在社會上造成了影響,東漢後,九月初九登高避疫之訛傳,年復一年地流傳下來。
農歷九月九日,是我國傳統的重陽節,又名重九節、登高節、菊花節、茱萸節。我國古代把九定為陽數,農歷九月九日,月日並陽,兩陽相重,兩九相疊,故名「重陽」,又名「重九」。
漢末曹丕在《九月與鍾繇書》中說:「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 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與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據史料考證,重陽節始於遠古時期,成型於春秋戰國,普及於西漢,鼎盛於唐代以後。現存關於重陽節的文字記載,最早可追溯到先秦典籍《呂氏春秋》之《季秋紀》。
至魏晉時,節日氣氛漸濃,倍受文人墨客吟詠,到了唐代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
❾ 九月九日「登高」的傳聞表達的願望是什麼
表達了人們 「避邪除災」的願望。
登高,指重九登高的習俗。這一活動具有陶冶情操、鍛煉體魄的特點,故屬節令性的一種民俗體育活動。古人登高,一般在每年農歷九月九日重陽節之日進行,但也不限於九月九日,也有農歷正月初七和十五日登高的風俗。
起因
登高活動由來已久。《楚辭·九懷》中有記載暮秋登高的篇章:「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憭栗兮若在遠行。登山臨水兮送將歸,泬寥兮天高而氣清,寂謬兮收潦而水清」。
漢承楚俗,由此逐漸衍成重陽登高的習俗。據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載,早在漢高祖劉邦時,就有重陽登高的做法:「三月上巳,九月重陽,士女游戲,就此祓禊、登高。」據北宋宋敏求的《長安志》記載,漢朝以長安為京城,在長安的附近有一個小高台,每到重陽節,人們便會紛紛登上小高台,欣賞秋天的美景,因為所登的山為小高台,故有「登高」之說。
(9)重陽節的願望是擴展閱讀
重陽節的傳說
東漢時期,汝河有個瘟魔,只要它一出現,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喪命,這一帶的百姓受盡了瘟魔的蹂躪。
一場瘟疫奪走了恆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差點兒喪了命。恆景病癒後辭別了妻子和鄉親,決心訪仙學藝,為民除掉瘟。恆景訪遍名山高土,終於打聽到東方一座最古老的山上有一個法力無邊的仙長,在仙鶴指引下,仙長終於收留了恆景,仙長教他降妖劍術外,又贈他一把降妖劍。恆景廢寢忘食苦練,終於練出了一身武藝。
這一天仙長把恆景叫到跟前說:「明天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來作惡,你本領已經學成該回去為民除害了」仙長送了恆景一包茱萸葉,一盅菊茯酒,並且密授避邪用法,讓恆景騎著仙鶴趕回家。
恆景回到家鄉,初九的早晨,他按仙長的叮囑把鄉親們領到了附近的座山上,然後發給每人一片茱萸葉,一盅菊花酒。中午時分,隨著幾聲怪叫瘟魔沖出汝河,瘟魔剛撲到山下,突然吹來陣陣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氣。瘟魔戛然止步,臉色突變,恆景手持降妖劍追下山來,幾回合就把溫魔刺死劍下,從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風俗年復一年地傳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