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國家孝順

國家孝順

發布時間:2023-03-25 21:01:39

A. 國家採取哪些措施弘揚 孝敬父母

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開展敬老愛老助老活動,是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好形式,是合民心、順民意的大好事。無數事實已經證明,一個人只要有了對父母的孝心,才會有對祖國的忠心和對人民的愛心。因此,重視孝親敬老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在全社會倡導敬老愛老助老風尚,是提高國民素質,化解社會矛盾,增強家庭親和力,強化民族凝聚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措施。對於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海口又快又好地發展,也有重要意義。
一、敬老愛老助老要從自身做起,從小事做起。我市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老齡化程度會越來越嚴重。白發銀浪必然對我市的經濟、社會和家庭帶來影響。我們必須樹立全局觀念、強化責任意識,採取切實應對措施,認認真真落到實處。孝敬父母,關愛老人,要從自身做起,從小事做起。一杯酒、一碗飯,點點滴滴見真情;一件衣、一床被,絲絲縷縷連愛心。做兒女的要常回家看看,哪怕是給父母刷刷筷子洗洗碗,搓搓背揉揉肩,老人也會樂在心裡笑開顏。對社會老人,也要熱心關愛,有錢出錢,有力出力,錦上添花,雪中送炭,為他們做好事,辦實事,幫助他們解決困難。只要人人敬老愛老助老,世界就會變成美好的人間。
二、全民動員,各界參與,廣泛深入開展敬老愛老助老活動。機關企事業,老中青少兒,社會各界,全市人民,都應積極參與敬老活動,努力營造「孝親老人光榮,虐待老人可恥」的輿論氛圍。要以孝敬父母、關愛老人為主題,組織為老人服務志願者隊伍,開展「敬老文化下鄉村」、「孝親敬老進千家」、「幫孤助老送溫暖」和為老年人讓座、為老年人指路、幫老年人過馬路等等活動,讓敬老之風吹遍椰城大地。
三、弘揚傳統美德,勇於同侵犯老年人合法權益的行為作斗爭。沒有父輩的辛勤勞動,就沒有後代的幸福生活,沒有革命前輩的流血犧牲,就沒有祖國的繁榮昌盛。老年人是社會的寶貴財富。他們的今天,就是年輕人的明天。老年人理應受到社會敬重和兒女關愛。可是,社會上還是有些人就是不尊重、不關愛老年人,更有甚者,極個別不孝子女,不講道德良心,屢屢侵犯老年人的合法權益,搶奪老人財物,甚至虐待打罵老人。對於這些丑惡現象,我們要勇敢地站出來,伸張正義,懲惡揚善,運用法律武器和道義力量,切實保護老年人的合法權益。

B. 中國式的「孝順」是不是一種道德綁架

個人認為已經成了道德綁架的一種。

很少人能接受「孩子和父母平等」但父母確實只是孩子法律上的監護人。這一點我就想說說我們家,我們家是提倡「孩子和父母平等」的家庭。雖然不被老人接受,因為我奶奶就是那種傳統思想,我經常叫我爸媽名字,她就會說你幹嘛這樣叫不禮貌之類的話。但是我爸媽認為在家庭關系之中,大家都是平等的關系,怎麼樣相處舒服就怎麼樣來。

像現在大多數家庭,子女一定要按照父母制定的路線才是「正確」的,你活著活著就不是自己了。

談孝順,理解上就是贍養父母盡心盡力,遵從父母意志。假如你遵從了父母,你的自主不就沒了嘛!讓你不去外地工作,不讓你去更遠的地方上大學。這時候,你是選擇遵從還是反抗呢!像這種家庭,是我都要選擇反抗了。但凡獨立了,父母叫你乖一點,你還不是當面一套背著一套?

有個故事:一個家庭里有兩個兒子,大兒子自己有套房子,小兒子跟父母住一起。結果從父親走了之後,大兒子一直惦記家裡的兩套房產,一套為了給父親下葬買了,剩下一套大一點的房子。這時候,大兒子就開始一直惦記這套大房子了,裝模作樣的帶著母親有時候去吃吃飯,實際就是想套路母親將房子賣了,一分完錢就啥事也不管。但事實上呢,大兒子自己有套大房子,從來沒主動的說過接母親過去住。小兒子一直盡心盡力照顧母親,卻有時候被這個母親撈不到好。而且大兒子甚少給錢拿到家裡。你說小兒子很孝順了吧!但他的母親就是覺得大兒子好。我想說這樣的母親小兒子還能繼續孝順她,也是辛苦小兒子了。

現在的社會,在孝順這個問題上,真的不能盲目,應該有你自己的主見。就好像有時候你做再多事情,卻被一個什麼都沒做的搶去了風頭。我想說:孝順真的是道德綁架太嚴重了。



C. 亞洲哪個國家對老人最孝順

當我們流連韓劇舞台,欲罷不能、欲說還休時,其中深深打動我們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濃濃的家庭氛圍,那種對長輩的尊重、對晚輩的教導,時時處處閃現在韓國人的家庭生活中,讓我們禁不住對韓國人的孝道文化感受頗深。韓國作為我國的近鄰,是受孔孟儒家孝道學說影響最深的亞洲國家。在韓國,90%的國民認為,行孝是家和萬事興的基礎,也是做人的美德。只有在家庭中盡孝,在工作上才能敬業,對國家才能盡忠。「孝道」作為儒學文化的基石,在韓國社會精神文化生活中佔有主導地位,浸透在社會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個角落。在韓國,不盡孝就被人瞧不起,就無法在社會上立足。初聽此話,我多少有些半信半疑,但經過在韓國的一段親身體驗,的確感受到了「孝道」在韓國的歷史沉澱。 過年祭祖彰顯孝道 年俗是韓國人祭祖盡孝的最直接體現。每年春節期間,韓國也會出現「春節潮」。家中外出的人不管離家多遠,都要在正月初一之前趕回供奉祖先的長兄(或長子、長孫)家,參加祭祖的「茶禮儀式」。「茶禮」通常在正月初一的清晨舉行,儀式也頗為復雜。通常有「初獻」、「亞獻」、「終獻」三個祭祀形式,然後再由主祭者勸祖先和諸神進酒進食。待祖先諸神「酒足飯飽」後,祭祀祖先的供品才由全家享用,然後相互拜年。與中國人大為不同的是,韓國人拜年禮可是相當講究,不僅十分講排場,而且長幼有序,等級非常嚴格:長者盤膝而坐,晚輩在長者面前下跪叩頭。對成年晚輩,長者也會低頭彎腰答禮,以示敬意,對未成年晚輩雖免禮,但要給壓歲錢。平輩之間則是相互跪拜。除了給在世的老人拜年磕頭外,韓國家庭還要祭祀死去的親人,以盡其孝。我見到許多韓國家庭在祭祖後,都要帶上酒、菜,開車去郊外給先人上墳,盡管大雪皚皚,寒風刺骨,但盡孝卻一點也不受影響。 贍養父母長子承擔 韓國人之所以重視孝道,除歷史的積淀原因以外,從小就進行孝道的教育熏陶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在韓國,不僅中小學的教育重視孝道文化,每到寒暑假,社區里也會舉辦「忠孝教育」講座,向孩子們宣傳「忠、孝、禮」等傳統倫理道德。所以,韓國人從小就認為孝敬老人、贍養父母是一種天經地義的神聖義務,一種必備的美德。在贍養父母方面,韓國自古就有由長子負責贍養的規矩,約定俗成,流傳至今。如果長子先於老人去世,則老人由次子贍養,以此類推。據有關資料統計,目前仍有60%的韓國人認為父母應由長子負責贍養,而中國只有28%的人認可。 過去,長子在贍養父母時,父母都和長子一家住在一起,所以四世同堂的家庭在韓國隨處可見。如今時過境遷,隨著社會現代化進程的加快,這種幾代共居的大家庭正日益減少,父母的贍養費也多不再由長子負責,而是實行子女均攤,但長子仍起著「召集和組織」的作用。對於韓國人的孝道,筆者從本社區鄰居的言行上,就有所領會。鄰居中有一戶姓「梁」的人家,共有兄妹四人,長子是社區中公認的大孝子,他是個企業家,目前他與父母雖不同住,但在贍養問題上,可一點也不含糊。每年春節、中秋等重大節日,他都要招呼弟妹給父母請安、送禮,平時則常到父母家幫助干一些家務。春秋天氣好的時候,還要帶父母出去郊遊。有一年,梁先生在中國考察,正趕上春節。雖然公務繁忙,又遠距千里,他仍然買了機票在正月初一趕回漢城,召集全家給父母拜年。梁先生認為:「花些錢是小事,但盡孝是大事。我作為長子就要給弟妹們做個好榜樣。」他還透露說:「他公司中有一位姓金的同事,也是家中的長子,娶了媳婦忘了父母,鄰居背後指責他是『不孝之子』。這個人原本挺能乾的,公司總部准備提拔他為課長,後來公司里聽聞他對父母盡孝不夠,怕此事傳到社會上影響公司的聲譽,乾脆把他辭退了。」韓國人認為,一個國家公務員如果不孝敬父母,不管你的能力有多大,業績有多顯著,也很難得到提拔重用。因此,人們都把給父母行孝與為國家盡忠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並形成了輿論的壓力。 男人舊習 婆媳不和 眾所周知,韓國男人通常不下廚,有一種「君子遠離庖廚」的舊習,而這種舊習又常常受到公婆的默認,並因此導致許多兒媳婦與公婆的不和。韓國婦女一般結婚後都辭職回家,當上地道的「家庭主婦」。例如,每逢春節、中秋節,家庭主婦都得幾天幾夜圍著鍋台轉,累得腰酸背痛,而丈夫卻一點忙也幫不上。此時,如果兒媳稍有怨言,婆媳就會碰出不和的火花。但近年來,這種情況有所改變,許多年輕女性結婚後仍繼續工作,丈夫下廚已不再是丟面子的事情了。 「孝道」產品 企業賺錢 由於韓國舉國上下重視「孝道」,在經濟生活中也出現了花樣繁多的「孝道」產品,這也是韓國孝道的一大特色。每逢重大節日,韓國廠商都爭先推出孝敬老人和父母的產品。其中最受歡迎也最暢銷的是無公害的保健食品。西瓜經特殊處理,上面隱約出現一個「喜」字;一套精美的點心盒上印著一個「孝」字等等。為表彰企業為國家經濟發展做出了貢獻,韓國還設立了「孝子」企業獎。 總之,「東方的儒教文明」,在韓國可以說無處不在。有一份民意調查,問:「東方的儒教文明能成為現代社會普遍認同的指導理念嗎?」被調查的韓國人贊成的比例高達90%。由此也就不會奇怪現代韓國人為何仍如此恪守「孝道」,為何如此堅守及時行孝的倫理觀念了。

D. 為什麼中國人以孝為先

中國孝文化源遠流長,在中國歷史上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孝」作為一種文化體系、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變遷而發展的,而在當代孝文化作為一種最基本的親親關系,應該也可以發揮它應有的當代價值,有助於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中國傳統孝文化是在華夏數千年歷史中孕育、誕生和發展起來的。
黑格爾曾說過「中國純粹建築在這一種道德的結合上,國家的特性便是客觀的家庭孝敬。」
中國傳統孝文化歷經了古時期的萌芽、西周的興盛、春秋戰國的轉化、漢代的政治化、魏晉南北朝的深化、宋明時期的極端化直至近代的變革,是在中國長期的歷史發展中積淀而成的。
孝文化是一個復雜的文化現象,從不同的視角來審視可以得出不同的結論。在當代,我們不能對其作簡單的二元對立分析,而要從孝文化的歷史與內涵中重新審視其當代價值。
孝作為一種社會意志是隨著人類社會的產生而產生的。
先秦:孝道的形成與確立
在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有「率見昭考,以孝以享」之語,充分說明了孝之原始意義。人們在生產勞動,與大自然的不斷斗爭中,為乞求平安而進行的一種尊祖敬宗的祭祀活動。
殷商、西周是傳統文化的開端和創造時期,也是孝觀念的初步形成和確立時期。
殷人把祖先視為喜怒無常、令人懼怕的鬼神,他們對祖先的祭祀更多的是一種宗教意義上的祈求,並沒有更多的倫理內涵。
到了西周,人們依然對祖先進行虔誠而隆重的祭祀,不過與殷人不同的是,周人對祖先的祭祀既是一種宗教行為和政治行為,又包含著濃厚的敬仰、追念等血緣親情,是一種倫理行為。
值得注意的是,西周孝觀念除了祭祀祖先這層含義之外,還增添了奉養父母的新意義。
祭祀祖先是貴族的特權,奉養父母作為平民的義務,使孝觀念向著「子德」的方向演進,並逐漸取代祖先祭祀,成為後世孝道德主要內容。
春秋戰國時期,儒家文化開創者孔子在其思想理論中豐富和發展了孝文化的內涵,提出了「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的觀點,「仁」是眾德之總,而「孝弟」則又被視為眾德之源、之總的「本」,其地位在整個傳統理論中升到了核心,同時確立了「孝」對於所有人的道德要求的普遍性,「孝」也從此成為協調親子關系的倫理規范,並成為古代社會宗法道德的基礎。
孟子提出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觀點,並指出,「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其天下太平。」還進一步強調「事親,事之本也」,認為尊親、事親是人生最大的事情。
孔孟對孝的論述,已經涉及到後世孝道的方方面面,從而確立了傳統孝道的基本面貌。
漢魏隋唐:「以孝治天下」
漢代是中國帝制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全面定型的時期,也是孝道發展歷程中極為重要的一個階段,它建立了以孝為核心的社會統治秩序,它把孝作為自己治國安民的主要精神基礎。隨著儒家思想體系獨尊地位的確立,孝道對於維護君主權威、穩定社會等級秩序的價值更加凸顯,「以孝治天下」的孝治思想也逐漸走向理論化、系統化。
《孝經》、《禮記》以及「三綱」學說集中體現了孝治理論的風貌。
孝道由家庭倫理擴展社會倫理、政治倫理,孝與忠相輔相成,成為社會思想道德體系的核心,「以孝治天下」也成為貫徹兩千年帝制社會的治國綱領。
西漢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以孝治國」的王朝,並實施了一些舉措,提倡和推行孝道。
例如,除西漢開國皇帝劉邦和東漢開國皇帝劉秀外,漢代皇帝都以「孝」為謚號,稱孝惠帝、孝文帝、孝武帝、孝昭帝等等,都表明了對朝廷的政治追求。
除此以外,西漢也把《孝經》列為各級各類學校必修課程,還創立了「舉孝廉」的官吏選拔制度,把遵守、踐行孝道與求爵取祿聯系起來,這成為孝道社會化過程中最強勁的動力。
魏晉至隋唐五代七百餘年,孝道觀念雖然時而淡薄時而強化,但各朝統治者都堅持漢代孝道的基本精神,比如「舉孝廉」作為察舉的主要內容之一,一致為後世所承襲沿用,清代的「孝廉方正」仍是進宮入仕的重要途徑。
其間最值得強調的就是孝道向法律領域的全面滲透,憑借法律力量推行孝道,進而實現對整個社會的控制,這也是「以孝治天下」的重要方法。
宋元明清:孝道走向極端化、愚昧化
宋元明清時期,程朱理學成為社會正統思想,理學家認為孝道是與生俱來的、先天的倫理屬性,兒子孝順父母是天經地義、不可違抗的,與此同時孝道的專一性、絕對性、約束性進一步增強,對父母無條件順從成為孝道的基本要求,「父母有不慈兒子不可不孝」成為世人的普遍信念,孝道進一步淪為強化君主獨裁、父權專制的工具,在實踐上走向極端愚昧化。
族權的膨脹和愚孝的泛濫,就是孝道畸形發展的具體表現,如「族必有祠」、「家法伺候」等等。後來的「割股療親」就是愚孝發展到極致的產物,這時孝道被異化到面目全非的地步。
近代:孝道的變革與社會適應
近代社會,尤其到了晚清民初,隨著中國現代化的步伐加快,西方文化的漸漸侵入,民主、自由的思想開始深入人心,人民的自覺性和主體意識不斷增強,一大批文化先驅站在時代的高度,從自然人性的角度來揭露封建孝文化的專制性、絕對性。
「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受到嚴厲批判的傳統孝文化開始洗去塵封多年的封建專制性,轉而向新型孝文化發展。
在此引導下人們的時代意識、社會意識逐漸增強,許多人沖破家庭的牢籠和羈絆,站在時代前列,以天下和社會為己任,為民族盡其大孝。比如,在抗日戰爭時期,國共兩黨都曾以儒家忠孝道德作為動員、團結民眾抗擊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精神力量和思想武器。

1939年3月12日,國防最高委員會頒布的《國民精神總動員綱領及實施辦法》中指出「唯忠與孝,是中華民族立國之本,五千年來先民所遺留於後代子孫之寶,當今國家危機之時,全國同胞務必竭忠盡孝,對國家盡其至忠,對民族行其大孝。」
1939年4月26日,中國共產黨的《為開展國民精神總動員告全黨同志書》指出「一個真正的孝子賢孫,必然是對國家民族盡忠盡責的人,這里唯一的標准,是忠於大多數與孝於大多數,而不是反忠於少數和孝於少數。違背了大多數人的利益就不是真正的忠孝,而是忠孝的叛逆」,在這里,孝成為民族團結、興旺的精神基礎,成為中華民族凝聚力的核心。
孫中山先生曾經說過「現在世界中最文明的國家,講到孝字,還沒有像中國講到這么完全。所以孝字更是不能不要的……要能夠把忠孝二字講到極點,國家便自然可以強盛。」
從歷史的不斷發展中我們可以看到,傳統孝文化在促進國家和諧、人際關系和諧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E. 孝順與國家的哪條治國理論有關

孝順於治理國家的理論存在,善有關。百善孝為先。成為一個遵紀守法的好人,善人首先要從孝順做起。

F. 為什麼我國文化要比世界上其他國家都更重視「孝」

為什麼我國文化要比世界上其他國家都更重視“孝”?

中國文化比其他國家更加重視孝道,是因為受儒家文化和社會階級的影響。孝道文化講求要孝順,尊重父母,從中也體現了一種長幼有序的概念,而我國提倡的百善孝為先,也就充分體現了我們自古以來就對這一文化的重視。中國在古代有著幾千年封建君主專制的歷史,“君王為上,百姓為下”是當時社會的現狀,而孝道文化中體現的長幼有序的次序感對於維護階級的固化和君王的統治十分有用。因此,各朝的君王們很多都是倡導著要孝治天下,要求天下的百姓要孝敬天子;官臣們要孝敬軍王。孝道一直以來是我國的一種美德文化,其中的一些思想是有助於提升自身的修養的,是有積極意義的。但在一些朝代過度濫用儒家文化來保證統治就導致了一些對“孝”的曲解,從而發展出來了我們所說的“愚忠”、“愚孝”,這是我們現代社會應該舍棄的部分。

G. 為什麼「孝」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傳統美德

因為孝是中華民族傳統倫理中最基本的道德准則,最樸素的價值觀念
1、「孝」含四種文化形態 折射中國傳統文化和傳統道德總體特徵。
孝不僅是一個人對父母、對祖先、對社會的一種道德責任和道德義務,更是一種自我道德完善,以及自我人生價值的實現,它實質上是要求一個人終生修養道德,報效社會,報效國家。
中國古代社會的現實和特點使孝文化的思想從事親、尊敬長輩、厚待親友進一步深化為對君主的忠誠、對國家的忠心、對社會的責任,「小孝事親,大孝事國」成為孝文化的深層內涵。在古代社會,孝不僅僅是子女對父母的一種愛敬的情感,更是每個人為人處世都必須遵循的基本准則,是做人的根本。它不僅僅用來協調家庭中父母與子女的關系,還延伸到社會領域、政治領域,用來協調整個社會當中年輕人與年老人、君主與臣下、上級與下級、地位尊貴的人與身份卑賤的人之間的關系,用來維系和強化古代社會的等級秩序。孝對於古代社會、古代中國人有著無與倫比的特殊意義。
2、孝文化深深融入中華民族血液中 是別於西方文化的根本標志
千百年來,孝深深地融入中華民族的血液中,流淌不息,永不停歇,這股文脈給中華民族注入生命活力;孝深深地紮根於中華民族的文化土壤里,根深蒂固,成為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力量。孝文化對古代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等各方面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也正是因為這樣的影響,使得孝文化變得異常豐富、復雜,以致成為中國文化有別於西方文化的根本標志,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

H. 我國傳統孝文化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孝道思想 孝道是中華民族的兩大基本傳統道德行為准則之一,另一個基本傳統道德行為准則是忠。幾千年來,人們把忠孝視為天性,甚至作為區別人與禽獸的標志。忠孝是聖人提出來的,卻不是聖人想出來的。它是我國古代長期社會實踐的歷史產物。 從秦漢開始,我國就建立了多民族統一的大國,建成它並維護它要有兩條保證。第一條,要保證對廣土眾民的大國高度集權的有效統治;第二條,要使生活在最基層的個體農民,安居樂業,從事生產。高度集中的政權與極端分散的農民雙方要互相配合,減少對立,在統一的國家協調下,才能從事大規模跨地區的工業建設、文化建設,防止內戰,抵禦外患,救災防災。個體農民從中受到實惠,則天下太平。 農業生產是中國古代社會根據自然環境的合理選擇。家庭是中國古代一家一戶的基層生產組織,從而構成社會的基本細胞。小農生產的家庭對國家有納稅的義務,國家有保護小農的責任, 「國」與「家」的關系協調的好,則天下治,反之則亂。保證實現國家、君主有效統治的最高原則是「忠」;鞏固基層社會秩序,增加鄉黨鄰里和睦,父慈子孝的最高原則是「孝」。中國古代社會最基本細胞是家庭,因而,忠孝二者相較,孝比忠更基本。 《十三經》中的《孝經》把孝當作天經地義的最高准則。後來北宋的張載作《西銘》,在《孝經》的基礎上,融忠孝為一體,從哲學本體論的高度,把倫理學、政治學、心性論、本體論組成一個完整的孝的體系。對中華民族的發展,增強民族凝聚力,形成民族價值觀的共識,起了積極作用,功不可沒。 「五四」以來,有些學者沒有歷史地對待孝這一社會現象和行為,出於反對封建思想的目的,把孝說成罪惡之源,是不對的,因為它不符合歷史實際。 孝道是古代社會歷史的產物,不能看作是古代聖人想出來專門限制家庭子女的桎梏。 古代農業社會,政府重道德倫理,體恤天下為人父母之心懷,所以有「父母在不遠游」的古訓;孝道貫穿始終,父母在世時要孝順,亡故後常思念父母的養育恩德,為子女做榜樣固有「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的訓條。子女剛出生時父母日夜守護,任勞任怨,真心切切,子女懂事後對父母要「晨昏定省」。設身處地,將心比心,體恤父母的用心良苦,所以有「天下無不是父母」。 進入現代社會,我國社會結構正在轉型過程中,社會老齡化現象對孝道研究提出了新課題。我國推行計劃生育政策,出現大量獨生子女。子女有贍養父母的義務。新型家庭一對夫婦要照顧兩對父母,傳統觀念規定的某些孝道行為規范,今天有孝心的子女難以照辦。當前社會保障制度尚不完善,無論父母或者子女,家庭仍然起著安全港灣的作用。 今天對孝道的理解和詮釋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新形勢,幾千年來以家庭為基礎培育起來的、深入到千家萬戶的傳統觀念,需要從理論到實踐進行再認識。這一課題關系社會長治久安,更關繫到民族興衰。只要群策群力,假以時日,深入研究,必有豐厚的成績。 孝文化根據地 孝感動蒼穹——荊楚「孝文化」 湖北孝感,因董永行孝感天而得名,是全國惟一一個以孝命名,又以孝傳名的城市。 在古代中國的二十四大孝子中,漢代「賣身葬父」的董永和「扇枕溫衾」 的黃香,三國時「哭竹生筍」的孟宗,三大孝子均出自孝感。孝感,可謂「孝子之淵藪也」。 「孝」字源於中國古代的甲骨文,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其原義為「奉先思孝」。儒家道統認為「孝」是百行之首,《論語》載:「孝梯也者,其為仁之本輿!」 在孝感,上自耄耋老者,下至懵懂學童,問到「孝感」地名由來,都能娓娓道來,「因為古代這里出了幾個大孝子,孝行感天,所以叫『孝感』」。 孝感在1500年前建縣時定名「孝昌」,乃「孝子多矣」;而後改名「孝感」,乃取董永行孝感天之意。 「葬父貸孔兄,仙姬陌上逢;織線償債主,孝感動蒼穹」。這是《二十四孝》中董永一節的記述,也是千百年來流傳不息的神話傳說的古文記載之一,只是後世在原故事的基礎上加入了許多世俗的情愛纏綿,使得故事的主題由原來的「孝感動天」變成了現在的「情愛纏綿」。 董永墓,黃香墓,孟宗哭竹處……光陰流轉,以上歷史遺跡多不復存。1984年,孝感人在相傳董永賣身的付員外家址,修起一座仿古式建築——董永公園。瑤池仙境、槐蔭古樹、理絲橋、升仙台、孝子祠等景觀,再現了董永孝敬老人、勤勞朴實的精神風貌。 1996年,為進一步挖掘、弘揚孝文化,在董永公園「孝子祠」里,又塑立了「二十四孝」蠟像。沐浴淳樸的孝德古風,孝感孝文化歷久彌新。 古風新貌:移小孝為大孝 孝感以孝傳名。僅據明、清《孝感縣志》記載,孝感史冊留名的孝子就有493人,孝德古風盛行不衰。 傳承古代孝文化,必須「揚棄」。古代孝文化中包含的「父慈子孝」、「敬老愛幼」、「明禮誠信」、「與人為善」等,具有永恆的價值。曾當選孝感「十大孝子」的劉青枝,一人「撐四家、養八老」;傾情孝親敬老的余漢江,7年來共計捐款達500萬元,今年元月8日被評為「全國孝親敬老十大楷模」,蜚聲華夏。 中華孝文化是歷史對孝感的饋贈。近年來,孝感社會各界孝文化研究如火如荼,2003年10月,《孝感——孝子之鄉》畫冊編印發行;《孝感文化研究》、《孝感孝文化》、《孝感孝子》三部99萬字的孝文化系列文集,去年10月全部出版;去年7月開始,孝感學院在校報開辟《中華孝文化研究》專欄,使孝感成為繼濟南之後,我國第二個中華孝文化研究基地…… 目前,孝感市有關部門正著手准備,將「董永」品牌申報為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以芭蕾舞形式重排《天仙配》的工作,也在緊密籌備中。 孝感人給「孝」注入了新的時代內涵:小孝為父母,大孝為人民;移小孝為大孝,替天下兒女盡孝心!

I. 現代中國式的「孝順」是否也算是一種道德綁架

現代中國式的“孝順”就是一場道德綁架,在中國的傳統觀念當中一直信奉著“百善孝為先”,所以孝順在中國的歷史長河當中是被放在首要位置的,但是掙脫固有思想來看中國式“孝順”,這就是封建社會遺留下來的陋習。

其實這個問題真的很難解決,如果選擇了孝順,那麼自己將失去真愛,如果選擇真愛將傷到父母的心。於是周邊的人都會勸你放下自己的選擇。順從父母的意願。這就是赤裸裸的道德綁架,因為現在講究人人平等,父母和孩子是一樣的,我們承認確實父母的養育之恩大過天,但是每一個人都有選擇權利且權利平等,我們要孝順,但絕對不是愚孝。在社會中我們不要用孝順來定義善惡好壞,更不要用孝順對他人進行道德綁架。

J. 中國的孝道觀念有哪些

1、養親與敬親
養親是子女對父母的最基本義務,是基於人的報恩觀念而產生的。每個人都是由父母所生,又是因父母的精心照顧而長大成人,這種生命創造及養護的客觀事實使人類產生了報恩意識,即在自己的父母年老之後要竭盡全力贍養父母,盡「反哺」義務。

2、順親與諫親
敬親,不僅表現在態度上對父母長輩和悅,在行為上事之以禮,而且更為深層的是要順從父母長輩的意志,唯命是從,所以常看到孝順連用。

「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論語.學而》)順就是要聽從父母的話,按父母的意志辦事,凡事以父母的標准為標准。

但如果認為,只要是長輩的,無論在一切情況下都是對的,並且要求子女在任何情況下都要絕對服從,顯然是片面的。那麼當父母長輩有過錯時,子女應怎麼辦呢?儒家倫理給出了答案,即子女要委婉諫諍。孔子主張「事父母幾諫」(《論語.里仁》)即委婉勸諫。

3、喪親與祭親
孝的基本含義是「善事父母」,它包括「事生」和「事死」兩個層面,後者是前者的繼續和延伸,它表達了子孫對逝去長輩的敬重和思念。「事死」是傳統孝觀念中非常重要的一項內容。

「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中庸》)意思是,侍奉死者如同侍奉生者,侍奉已亡者如同侍奉現存者,這是孝的最高表現。

4、立身、立功,以顯父母

百善孝為先。因此,立身行道的一切幾乎都被看作是孝。要立身必須首先存身,即保全自己的身體。「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孝經.開宗明義章》)意思是說,自己的身體是父母遺留下來的,如果毀傷了自己的身體就等於毀傷父母的遺體,就是不孝。

傳統孝觀念不僅要求子女立身,而且在立身的基礎上要立德、立言、立功,子女們寒窗苦讀,躋身仕途,求取功名,為的是秉承父志,善繼善述,實現父母對子女的希望,為的是保持家風淳樸,維護家道興旺,光宗耀祖,光大宗門,這是傳統孝道對子女在家庭倫理范圍內的最高要求。

(10)國家孝順擴展閱讀:

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孝道文化在中國歷史發展過程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1、修身養性。從個體來講,孝道是修身養性的基礎。通過踐行孝道,每個人的道德可以完善。否則,失去孝道,就失去做人的最起碼的德性。因此,儒家歷來以修身為基礎。在今天,倡導孝道,並以此作為培育下一代道德修養的重要內容仍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融合家庭。從家庭來說,實行孝道,可以長幼有序,規范人倫秩序,促進家庭和睦。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穩定則社會穩定,家庭不穩定則社會不穩定。故此,儒家非常重視家庭的作用,強調用孝道規范家庭。在新時代,強調子女尊敬和贍養老年父母具有同樣重要的作用。

3、報國敬業。孝道推崇忠君思想,倡導報國敬業。在封建時代,君與國有時候是同一個意思。據此,儒家認為,實行孝道,就必須在家敬父母,在外事公卿,達於至高無上的國君。雖然其對國君有愚忠的糟粕,但蘊藏其中的報效國家和愛國敬業的思想則是積極進步的。

4、凝聚社會。儒家思想產生於亂世。孝道的思想可以規范社會的行為,建立禮儀的一些制度,調節人際關系,從而凝聚社會,達到天下一統,由亂達治。客觀地講,孝道思想為封建社會維持其社會穩定提供了意識形態,為中國的一統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5、塑造文化。中華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於諸子百家,歷代都有損益變化,但孝道的思想和傳統始終統領著幾千年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方向。中華民族文化之所以能夠同化無數外來文化,其根本原因在於孝道文化。

閱讀全文

與國家孝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寧波養老保險退休金怎麼算 瀏覽:343
60歲膝蓋疼 瀏覽:527
gay日片肉多推薦 瀏覽:474
朋友跟父母吵架了該怎麼回復 瀏覽:137
返聘退休人員法律規定 瀏覽:64
女主重生男主當兵姓陸 瀏覽:134
和60歲老公生子 瀏覽:308
蕪湖老年大學2018招生 瀏覽:743
有什麼現在看電影的網址 瀏覽:989
應征入伍韓國倫理片 瀏覽:277
音樂之聲主角英文名 瀏覽:511
申請養老機構建設應准備哪些資料 瀏覽:965
泰國電影男人和女鬼在車里搞 瀏覽:261
黃軒教蒙古女孩談戀愛是哪部劇 瀏覽:199
一部電影多少g 瀏覽:591
老年人拉韌帶視頻 瀏覽:287
愛情電影網 近所奧達 瀏覽:461
大尺度男男電影推 瀏覽:425
柏林漂流在線觀看完整版 瀏覽:229
泰國自閉症電影叫什麼 瀏覽: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