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重陽節為什麼會有登山的習俗
重陽節來源於道教的一個神仙故事:東漢時,汝南縣里有一個叫桓景的農村小夥子,父母雙全,妻子兒女一大家。日子雖然不算好,半菜半糧也能過得去。誰知不幸的事兒來了。汝河兩岸害起了瘟疫,家家戶戶都病倒了,屍首遍地沒人埋。這一年,桓景的父母也都病死了。桓景小時候聽大人們說:「汝河裡住有一個瘟魔,每年都要出來到人間走走。它走到哪裡就把瘟疫帶到哪裡。桓景決心訪師求友學本領,戰瘟魔,為民除害。聽說東南山中住著一個名叫費長房的大仙,他就收拾行裝,起程進山拜師學藝。費長房給桓景一把降妖青龍劍。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不分晝夜地練開了。轉眼又是一年,那天桓景正在練劍,費長房走到跟前說:「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來。你趕緊回鄉為民除害。我給你茱萸葉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讓你家鄉父老登高避禍。」桓景回到家鄉,召集鄉親。把大仙的話給大夥兒說了。九月九那天,他領著妻子兒女、鄉親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葉子每人分了一片,說這樣隨身帶上,瘟魔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來,每人啄了一口,說喝了菊花酒,不染瘟疫之疾。他把鄉親們安排好,就帶著他的降妖青龍劍回到家裡,獨坐屋內,單等瘟魔來時交戰降妖。不大一會兒,只聽汝河怒吼,怪風旋起。瘟魔出水走上岸來,穿過村莊,走千家串萬戶也不見一個人,忽然抬頭見人們都在高高的山上歡聚。它竄到山下,只覺得酒氣刺鼻,茱萸沖肺,不敢近前登山,就又回身向村裡走去。只見一個人正在屋中端坐。就吼叫一聲向前撲去。桓景一見瘟魔撲來,急忙舞劍迎戰。鬥了幾個回合,瘟魔戰他不過,拔腿就跑,桓景「嗖」的一聲把降妖青龍劍拋出,只見寶劍閃著寒光向瘟魔追去,穿心透肺把瘟魔扎倒在地。此後,汝河兩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魔的侵害了。人們把九月九登高避禍、桓景劍刺瘟魔的事,父傳子,子傳孫,一直傳到現在。從那時起,人們就過起重陽節來,有了重九登高的風俗. 重陽登高,是節日主要習俗。歷代以來,漢族官民到九月九日全都成群結隊去爬山。住在江南平原的百姓苦幹無山可登,無高可攀,就仿製米粉糕點,再在糕面上插上一面彩色小三角旗,藉以示登高(糕)避災之意。 "登高"受人重視,特別是受老年人重視的另一個原因,是"高"有高壽的意思,因此人們認為"登高"可以長壽。 歷代詩人都喜歡重陽登高賦詩,唐代(618-907)大詩人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方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遠客思鄉之情,深切感人。 重陽節還有插茱萸,飲菊花酒等風俗。茱萸,也叫越椒,是一種中葯植物,氣味辛烈,中國古人認為折以插頭,可以防止惡濁邪氣的侵襲;燃熏後可以避蟲咬,在這"百足之蟲,死而未僵"之時,熏佩以避之,猶似端午節熏雄黃一樣,是很符合傳統衛生習慣的。菊花是中國一種歷史悠久的名花,除重陽賞菊外,還具有食療價值。因而古人在食其根、莖、葉、花的同時,還用來釀酒。晉代菊花酒製法是:"採菊花莖葉,雜秫米釀酒,到次年九月始熟,用之。" 重陽花糕是用粳米製成的一種節令美食,在重陽節食用。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的意義。 今天的重陽節,被賦予了新的含義,在1989年,我國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為老人節,傳統與現代巧妙地結合,成為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老年人的節日。
㈡ 重陽節為什麼登山
九九重陽,早在春秋戰國時的《楚詞》中已提到了。屈原的《遠游》里寫道:「集重陽入帝宮兮,造旬始而觀清都」。這里的「重陽」是指天,還不是指節日。三國時魏文帝曹丕《九日與鍾繇書》中,則已明確寫出重陽的飲宴了:「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晉代文人陶淵明在《九日閑居》詩序文中說:「余閑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於言」。這里同時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晉時期,重陽日已有了飲酒、賞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
到明代,九月重陽,皇宮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慶賀,皇帝要親自到萬歲山登高,以暢秋志,此風俗一直流傳到清代。
重陽節的傳說
和大多數傳統節日一樣,重陽節也有古老的傳說。
相傳在東漢時期,汝河有個瘟魔,只要它一出現,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喪命,這一帶的百姓受盡了瘟魔的蹂躪。
一場瘟疫奪走了青年恆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點兒喪了命。病癒之後,他辭別了心愛的妻子和父老鄉親,決心出去訪仙學藝,為民除掉瘟魔。恆景四處訪師尋道,訪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終於打聽到在東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個法力無邊的仙長,恆景不畏艱險和路途的遙遠,在仙鶴指引下,終於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個有著神奇法力的仙長,仙長為他的精神所感動,終於收留了恆景,並且教給他降妖劍術,還贈他一把降妖寶劍。恆景廢寢忘食苦練,終於練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藝。
這一天仙長把恆景叫到跟前說:「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來作惡,你本領已經學成,應該回去為民除害了」。仙長送給恆景一包茱萸葉,一盅菊花酒,並且密授避邪用法,讓恆景騎著仙鶴趕回家去。
恆景回到家鄉,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長的叮囑把鄉親們領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發給每人一片茱萸葉,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備。中午時分,隨著幾聲怪叫,瘟魔沖出汝河,但是瘟魔剛撲到山下,突然聞到陣陣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氣,便戛然止步,臉色突變,這時恆景手持降妖寶劍追下山來,幾個回合就把溫魔刺死劍下,從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風俗年復一年地流傳下來。梁人吳均在他的《續齊諧記》一書里曾有此記載。
後來人們就把重陽節登高的風俗看作是免災避禍的活動。另外,在中原人的傳統觀念中,雙九還是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意思,所以後來重陽節被立為才老人節。
㈢ 為什麼重陽節會有爬山的這個風俗
重陽糕是重陽節的應時食品,就如同元宵節吃元宵,中秋節吃月餅一樣。重陽糕是用麵粉加上棗、栗子或其它乾果蒸製成的,上面插有小彩旗。明清的時候,人們吃重陽糕頗有講究,還伴有一個小小的禮節。在九月初九這日清晨,長輩們將重陽糕切成薄片,放在未成年子女的額頭上,口中還祝福道:「願我的孩子事事皆高。」這是取「糕」與「高」同音,表達了人們對兒女的殷切祝福。人們認為在重陽節這天,登高吃糕,也就象徵著未來的日子步步皆高。
㈣ 一句話表現節日特色(重陽節:拄杖登山,老夫聊發少年狂。)
清明節: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清明節:古墓花影白楊樹,盡是生死離別處
清明節: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
清明節:三月里來是清明,桃紅柳綠百草青;別家墳上飄白紙,我家墳上冷清清
端午節: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
端午節: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端午節:五月五日天晴明,楊花繞江啼曉鷹
端午節:鼓聲漸急標將近,兩龍望標目如瞬
植樹節:一分山地萬回栽,笑有年年捷報來!歸鳥猶棲荒野里,敢期綠樹蔭陽台?
植樹節:植樹造林,千秋萬代
五四青年節:我要用吶喊, 抖掉那附著在大好河山上的污泥腐瓦;我要用熱血, 融化那將要凝凍的江河湖川.
五四青年節:因為那束精神的火炬穿雲破霧,燃盡蒼茫;因為那面思想的旗幟摧枯拉朽,迎風飄揚
五四青年節:用堅強與自信去駕馭驚濤駭浪;用勤勞與智慧去開創美好航程
五四青年節:在構建和諧韶冶的征途上,我們快馬加鞭,無私奉獻,讓人生的價值在崗位上升華
五四青年節:我們用熱情去驅逐陰翳,我們用雙手去開創未來,沐浴著新世紀的陽光雨露,賓士在建設小康社會的大道上
中秋節: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中秋節:星稀月冷逸銀河,萬籟無聲自嘯歌
中秋節:何處關山家萬里,夜來棖觸客愁多
中秋節:明月高掛天正中.團團圓圓把今朝
㈤ 重陽節;拄杖登山,老夫聊發少年狂。仿寫;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春節
小妹語文還湊合,見笑。
清明節,踏青掃墓,往事如煙祭先人。
端午節,同賽龍舟,家家團聚品香棕。
中秋節,團圓賞月,圍桌共賞團圓月。
春節,辭舊迎新,走親訪友賀新年。
呵呵,還行吧。
㈥ 重陽節登山是重陽節前一晚還是重陽節那晚
重陽節登高是在九月九日當天進行,但也不限於九月九日,也有農歷正月初七和十五日登高的風俗。重陽節登高的風俗歷史悠久。古代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
重陽登高習俗源於此時的氣候特點以及古人對山嶽的崇拜。登高「辭青」也是源於大自然中的節氣,重陽節登山「辭青」與古人在陽春三月春遊「踏青」相對應。
據文獻說,「登山祈福」的習俗在春秋戰國時期已流行。登高的地點,沒有統一的規定,登高所到之處大抵分為登高山、登高樓、抑或是登高台。高風俗其由來大致有四:其一是源於古人的山嶽崇拜;其二是源於「清氣上揚、濁氣下沉」的氣候;其三是源於登高「辭青」;其四是源於附會上一個荒謬傳說「桓景登山避災」。
(6)重陽節登山比賽精彩擴展閱讀
遠古時古人對山嶽的崇拜,形成「登山祈福」習俗。西漢戴聖《禮記·祭法》:「山林川穀丘陵,能出雲,為風雨,見怪物,皆曰神。」
文獻記載古人對山既敬畏又充滿崇拜,「登山祈福」的習俗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已流行開來。在西漢,《長安志》中就有漢代京城九月九日時人們遊玩觀景之記載。
重陽節登高避災之神話傳說的故事背景發生在東漢,傳說當時汝南(今河南上蔡西南)有個叫桓景的術士認為這一天里會有瘟氣降臨,人們要離開自己的家,盡可能到高處去,才能平安。
㈦ 有關重陽節爬山的作文
一塊重陽糕,一束鮮花,一句祝賀語……這些都是重陽節必備的東內西。然而今天在我家容中,沒有鮮花,沒有重陽糕,卻依然回盪著親情的暖意。
今年的重陽節不知不覺已經來臨了。那天我來到學校,同著對我說:「今天是重陽節哎……」我這才發現,重陽節已經到了。回到家裡,我第一眼就看見了正在炒菜的奶奶。我想去向他祝賀,可是話還沒說出口就收了回去。我有些不好意思,又有些緊張。終於等到了吃飯的時候,奶奶在端菜,我鼓起勇氣,終於說出了那句早已練了數百編的話:
「奶奶……」不知怎麼的,我突然變得吃口起來。
「怎麼了」奶奶問。
「今……今天是重陽節,祝您節日快樂。」我終於說出了那句話。
「謝謝。」奶奶說。
雖然只有三言兩語,但仍然充滿了親情。奶奶的語氣雖然很平靜。但我能看出她其實很高興。吃飯的時候,奶奶的話很多,還一個勁兒地叫我吃菜。我也特別興奮,不止是為什麼。
晚飯後,我會房做作業。我記得奶奶和爸爸在外面竊竊私語,還不時傳來爽朗的笑聲。我好像隱約聽到奶奶說:「……這孩子真的長大了……」
㈧ 求一張重陽節登山照
如今「裝模作樣」照相、插茱萸、喝菊花酒、等習俗淡沒了,放風箏、轉風車、吃菊花糕、登高爬山的習俗仍盛行。古人說的「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和登高」習俗,四樣流傳到現在剩下兩樣。大概因為現代衛生條件大大改善,不用佩茱萸防蟲防蚊,消毒除疫了;喝菊花酒不符合現代人健康飲食觀念,再說想喝酒的人,也等不及到重陽才喝一次酒。因而只剩食蓬餌和登高爬山,實是在情理之中。
那麼,「食蓬餌」是什麼東西呢?《說文》古籍雲:「餌,粉餅也。」餌的原料是米粉,米粉有稻米粉和黍米粉兩種,黍米有黏性,兩者和合,鄭玄的《周禮.天官.籩人》說:「合蒸曰餌。」黍為五穀之長,黍在古代是待客與祭祀的佳品。九月黍谷成熟,人們以黍米為應時的嘗新食品,《隋書.五行志》記述的童謠中唱:「七月割禾傷早,九月吃糕正好。」在中國節俗中,節令食品往往佔有特殊的位置,人們總是以歲時節日作為向神靈獻祭的專門時間,新收獲的食物自然是最好的祭品,用新收獲的黍稻做的糕點是重陽秋祭的祭品,也是民眾分享神惠的時令佳品。因而,唐人重陽食糕稱麻葛糕,宋時已習稱「重陽糕」。由於糕面有多種裝飾,重陽糕在明清以後多稱為「花糕」。糕在漢浯中的諧音「高」,糕就成為「生長、向上、進步、高升的象徵。」
深圳人許多是由中原分別經粵北、粵東再輾轉遷徙過來的,也帶來北方以及嶺南各地重陽節吃菊花糕的習俗。菊花糕主要原料為糯米粉、白沙糖和豬油搓勻蒸熟,簡單易做,軟韌香甜;大小如銅錢,糕邊壓齒印,形如菊花。其實,舊時吃菊花糕是真正用菊花做的。因為古人篤信菊花「辟邪」、「長壽」。《本草綱目》:說「菊,春生夏茂,秋花冬實,備受四氣,飽經霜雪,花槁不零,味兼甘苦,性稟平和。」古人從菊花能散風、解熱、平肝治病功能,引伸到益壽延年,《風土記》說「漢武帝宮人賈佩蘭,九日佩茱萸、飲菊花酒,令人長壽。」《神仙傳》說「康風子服甘菊花、柏實散,乃得仙。」 唐代更有「無菊不重陽」之風。人們從九月賞菊、頭上插菊、香包藏菊、發展到喝水泡菊、做菊花糕、釀菊花酒,從追求怡悅身心,到追求健康長壽。民間流傳上千年的飲菊花茶之俗,蓋源於此也。
深圳人重陽節的另一個習俗,就是盛行登高爬山。
民間傳說登高的原意,在於躲避災難。農歷九月,已步入初寒,人們不僅在蕭瑟秋風中感受到季節的冷暖變化,而且在夏冬時氣的升降中,稍不適應,則會感染風寒。這樣,重陽時節在古代被視為危險的時期。在神秘的陰陽觀念居支配的年月里,九九重陽,意味著陽數的極盛,凡事盛極必衰。因此,九九重陽之日,有如五月五日一樣是令人生畏之災日。古人為了避開這一不吉之日,就採用了一種超乎尋常的行為,以外出登高野遊的方式,脫離有可能發生災禍的日常時空。在古人那原始的信仰里,認為由室內到室外的空間移動,即能化解生存的危機,這種登高避禍的方式,在古代節俗中常常出現,有如正月十五登高等。登高習俗可能最初起源於居住平川的人家,凸顯於平地的高山,在原始居民觀念中屬於神奇之地,登臨高處,意味著接近了天神,因此也就易於獲得福佑;這種登高習俗,後來隨著人口的流動而傳播到全國。
九月重陽,秋高氣爽,登高極目,無限風光。多少文人墨客,留下描繪重陽登高之詩句,最為膾炙人口的數李白的「九日天氣晴,登高無秋雲。」,岑參的「強欲登高處,無人送酒來。」,邵大震的「九月九日望遙空,秋水秋天生夕風。」等等。深圳古人重陽秋日也有游梧桐山、羊台山、福永鳳凰岩等名勝,然後詩興大發的。現選錄一首清康熙《新安縣志.藝文》記載本邑知縣鄭文炳大人的七律詩《秋日游鳳凰岩》:
「浮嵐飄渺留芳跡,遠隔塵環開絕壁,煙光一片接滄溟,萬仞芙蓉削天碧。奇情勝概近蓬瀛,石室玲瓏紫雲盈,松風澗水調絲管,瑤草琪花照眼明。鳳翔千仞周八極,一覽德輝暫棲息,軒翥寧同凡鳥群,文采欲絢青山色。何時振翼五雲邊,梧葉秋風漫自憐,只今佳氣復繚繞,丹穴應知勝昔年。登臨竟日窮幽境,驚風颯颯輕裾冷,菊叢綴玉帶晴暉,古峽寒潭照秋影。徘徊展眺物華新,腳踏芒鞋破綠茵,扶筇直上飛雲頂,舉手不覺摩蒼穹。醍醐漫倒和煙吸,帶醉狂歌山鬼泣,達人對鏡須曠觀,牛山何必空於邑。仙岩靈秀豈尋常,英髦接踵爭翱翔,賡歌雜還葉韶華,群羨海邦多鳳凰。」
200多年前,除了我們的縣太爺秋遊鳳凰岩外,還有布政司祈順登高梧桐山,留下古詩《梧桐山》;本邑知縣黃成元游蛇口南山,寫有七律詩詞《赤灣晚眺》等。
㈨ 重陽節登山有含義
重陽節又稱登高節。在這一天,人們登高望遠,思念親人。正如詩中所說:「每逢佳節 倍思親。」那麼重陽節是怎麼來的呢?
原來,我國古代把九叫做「陽數」,農歷九月九日,兩九相重,都是陽數,因此稱為「重 陽」。重陽節來源於道教的一個神仙故事: 東漢時,汝南縣里有一個叫桓景的農村小夥子,父母雙全,妻子兒女一大家。日子雖然不算好,半菜半糧也能過得去。誰知不幸的事兒來了。汝河兩岸害起了瘟疫,家家戶戶都病倒了,屍首遍地沒人埋。這一年,桓景的父母也都病死了。
桓景小時候聽大人們說:「汝河裡住有一個瘟魔,每年都要出來到人間走走。它走到哪裡就把瘟疫帶到哪裡。桓景決心訪師求友學本領,戰瘟魔,為民除害。聽說東南山中住著一個名叫費長房的大仙,他就收拾行裝,起程進山拜師學藝。
費長房給桓景一把降妖青龍劍。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不分晝夜地練開了。轉眼又是一年,那天桓景正在練劍,費長房走到跟前說:「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來。你趕緊回鄉為民除害。我給你茱萸葉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讓你家鄉父老登高避禍。」
桓景回到家鄉,召集鄉親。把大仙的話給大夥兒說了。九月九那天,他領著妻子兒女、 鄉親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葉子每人分了一片,說這樣隨身帶上,瘟魔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來,每人啄了一口,說喝了菊花酒,不染瘟疫之疾。他把鄉親們安排 好,就帶著他的降妖青龍劍回到家裡,獨坐屋內,單等瘟魔來時交戰降妖。
不大一會兒,只聽汝河怒吼,怪風旋起。瘟魔出水走上岸來,穿過村莊,走千家串萬戶也不見一個人,忽然抬頭見人們都在高高的山上歡聚。它竄到山下,只覺得酒氣刺鼻,茱萸沖肺,不敢近前登山,就又回身向村裡走去。只見一個人正在屋中端坐。就吼叫一聲向前撲去。桓景一見瘟魔撲來,急忙舞劍迎戰。鬥了幾個回合,瘟魔戰他不過,拔腿就跑,桓景「嗖」的一聲把降妖青龍劍拋出,只見寶劍閃著寒光向瘟魔追去,穿心透肺把瘟魔扎倒在地。
此後,汝河兩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魔的侵害了。人們把九月九登高避禍、桓景劍刺瘟魔的事,父傳子,子傳孫,一直傳到現在。從那時起,人們就過起重陽節來,有了重九登高的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