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大學生不孝順的原因

大學生不孝順的原因

發布時間:2023-03-20 16:04:47

① 為什麼現在的人不孝敬父母,是社會的原因,還是個人腦殘求答案,謝謝

你要聽實話么?我告訴你,現在的人不孝敬父母,是因為我們正在從農耕文明剝離。如果你看過歐美的電視就會知道,他們的父母和兒女的關系更淡薄,兒女長大後,父母千方百計要把兒女趕出家門。而中國正相反,中國人講究的是四世同堂,兒孫繞膝,這是老人們最滿足的事情。有個電影專門描寫了這中東西方的差異,有個法國少年被父母趕出家門,來北京生活,結識了一個中國女孩結婚了,然後他們和女孩的父母爺爺奶奶生活在四合院里,兒子的父母過來看兒子時,就驚奇的發現了中國人的家族式生活方式,這和他們西方的分居生活是完全不一樣的。
為什麼東方人會有四世同堂的習俗?那是因為我們是農耕文明,務農這種事情當然是由經驗最豐富的家長說了算,所以一家之長就是家庭的支柱,家族越大,老人越多,家族就越有理,這樣敬老的觀念就產生了!
很抱歉西方人是沒有敬老觀念的,你看過泰坦尼克號嗎?他們在最危險的時候,說的是什麼?孩子和婦女先上救生艇,有沒有說老人先上船的?沒有。中國人敬老不愛幼,西方人愛幼不敬老,這就是本性。西方是海洋文明,商業文明,講究的是貿易,公平,誠信。老人在這樣的社會組織下,沒有什麼特別的作用,所以也就沒有中國人那麼好的待遇。
也就是說,敬老這種觀念,很抱歉,不是與生俱來的。愛幼可能是每個人類的天性,每個人都會去本能的保護幼兒,哪怕這個孩子不是你自己的,但是很抱歉,敬老是只有農耕文明自己千百年來自我培養的意識,不是本能。那要說為什麼現在我們敬老的人少了,我要告訴你,因為我們現在種地的人少了,老人的作用沒有以前那麼明顯了……人類其實是很利益的一個種族,如果我們不能從老人那裡獲得更多生活的經驗,那本能的就會失去敬老這種習慣!

② 為什麼學歷越高越不孝順

當今社會,很多家長都覺得,自己的孩子似乎越來越不孝順了。

隨著孩子的年齡不斷增長,讀的書越多,孩子彷彿與家長開始有了更多的隔閡。

很多家長都痛心疾首的說道:「像養了白眼狼一樣,你將辛苦養育大了,他讀了書飛黃騰達了,開始不孝順你了,彷彿已經忘記了自己。」

③ 孩子不孝順的原因

如果孩子經常出現下面這4種舉動,長大後很可能會不孝順。

總是抱怨

孩子在家,總是表現出不滿,一會嫌飯菜難吃啦,一會又覺得自己的自己的衣服太舊,要求媽媽買新的。和同學之間相處也不好,總是抱怨誰性格不好,誰長得太丑之類的話。總之,父母在家就從沒聽過孩子聊開心的事。

和父母對話,最多的就是提要求,“媽媽你幫我買玩具吧”“爸爸你給我點零用錢吧”。父母覺得這樣的孩子雖然不貼心,至少不吵不鬧。

父母沒有發現的是,孩子的內心已經在漸漸變冷漠,他們和父母之間沒有愛的交流,愛本該是幸福、溫馨的,只對父母傳達不滿的孩子,談不上愛。沒有愛何來對父母孝順呢?


比如因為絆倒腳砸向牆壁摔倒,父母就會說“都是牆壁的錯,我們打牆壁好不好”,比如孩子走路摔倒,父母會說“都怪地,是因為地太硬才讓你受傷的”。

這種做法雖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制止小孩哭泣,卻在無形中培養了小孩逃避責任的情況。時間久了,等到孩子因為忙自己的生活而顧不上父母的時候,會不會逃避照顧父母的責任呢?

由此可見,一個人是否孝順,並不是完全由先天性格所致。父母如果想要長大後孩子成為孝順的人,在孩子還小的時候,注意他們的行為習慣是否有錯誤。

以上4種舉動,你家孩子中了嗎?如果有,請及時糾正過來。只要方法得當,每個人都可以擁有美好的品質。

④ 女大學生不給父母打錢,是不孝順嗎

上學期間沒有經御飢濟來源的兒女是否應該給父母贍養費應該是看現實情況。孩子上大學,有些父母認為這是子女應該自己承擔的責任。那麼,上學期間沒有經濟來源的兒女應該給父母贍養費,這個問題需要從多個方面來考慮。一是父母給予子女經濟支持的鎮緩返原因是出於愛心和責任感,這種行為是應該被尊重和感激的。畢竟,父母在子女成長的過程中付出了大量的時間,精力和金錢,為子女提供了安全和保障。如果子女在上學期間沒有經濟來源,父母給予一定的經濟支持是合理的,這也是對父母辛苦付出的一種回報。二是子女在上學期間沒有經濟來源,本身就是一種短暫的狀態。大學是個人成長和發展的重要階段,家庭應該為子女提供必要的經濟支持和關懷,讓他們專心學習、發展自己的才能,如果父母不能給予足夠的哪旦支持。子女的學業和發展就會受到影響,這也會影響整個家庭的未來發展,但是,要注意的是,子女在上學期間沒有經濟來源,並不意味著他們可以不勞而獲。父母應該鼓勵子女自力更生,通過打工、獎學金等方式解決經濟問題。同時,子女也應該珍惜機會,認真學習,盡快找到自己的職業道路,減輕父母的經濟負擔。三是上學期間沒有經濟來源的兒女應該給父母贍養費這個問題,應該以具體情況為准。在父母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給予子女一定的經濟支持是理所當然的。但同時,子女也應該盡自己的努力去解決經濟問題,而不是依賴父母的支持。在相互尊重和理解的基礎上。如果兒女在上學期間沒有經濟來源,也沒有能力承擔生活費用,父母應該給予經濟支持,這是應盡的贍養義務。四是父母在兒女成年之前應該承擔贍養兒女的責任。直到兒女有經濟來源或者獨立生活能力為止。當兒女沒有經濟來源,且在學習期間,贍養費用主要包括生活費、學費、住宿費、交通費等,這些費用需要父母負擔。如果父母無力承擔這些費用,可以通過借貸、勤工儉學等方式尋求支持。五是對於那些拒絕上學或者在學校不努力學習的兒女,情況則有所不同。這種情況下,父母可以拒絕支付贍養費用。因為贍養義務不僅僅是提供經濟支持,更重要的是要讓兒女有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和教育。

⑤ 為什麼我心裡一點也不想孝敬父母呢求原因。

你好!
這樣的問題關鍵是人迷失了自己孝心,被利害的心控制了。聽完幸福人生講座就可以啟發孝心。

⑥ 長大後孩子不孝順,基本上和父母這4個原因有關

都說養兒防老,因此相比所謂愛情的結晶,這一點才更重要。孩子也是家裡的核心焦點人物,雖然二胎三胎政策放開,但是如今現實家庭生活中,大部分家庭還是獨生子女,每家生一個自然是若珍寶。

所以在孩子的生活和教育方面,家庭都是非常重視的。都說可憐天下父母心,不難發現,即便自己付出了全部的心血,卻換來一個和自己對著乾的孩子。

我們每個人不管多大年紀,終究都會為人父母,假如說未來你的子女不懂感恩,不知孝順那麼大多出於父母身上這幾個原因。

低情商的父母

低情商的人很難同理心,也不會在意他人的感受,自己想到什麼就說什麼,尤其面對自己的孩子,更是直言不諱表現自己的真性情,孩子的心靈是脆弱的,在不經意間傷了他的自尊,又或者他無意間孩子潛移默化學習了父母的表達方式,就註定在成年後,用雷同的方式去和你進行互動。

所以提高情商是勢在必行的事,那不僅僅是為了讓他人喜歡自己認可自己,提升自己的 社會 可塑空間,更是對自己子女最好的保護和言傳身教。

很少得到父母的關心愛護,尤其母親的呵護

孩子的內心是是脆弱敏感的,大多數孩子普遍的特徵就是缺乏安全感。從開始的無憂無慮活潑開朗,漸漸在成長過程當中變得低沉,不太願意說話。孩子的改變大多或和父母的愛有關。

在這遇到困難挫敗恐懼的時候,不僅得不到父母的關心,愛護,體諒,支持以及幫助,反而受到的是指責,埋怨,奚落,甚至否定。這樣的孩子漸漸地就感覺自己是孤軍奮戰,沒有人認可保護的,所以會變的內向甚至自卑。

行為主義者認為,人的所有行為都與本能需要有關,比如說飢餓,乾渴和避免痛苦存在關聯。由於母親能夠更好滿足這種需求,所以嬰兒和母親之間的親密關系,會在母親喂養嬰兒的過程中不斷得到強化。因而,媽媽是孩子最大的安全感來源,但當孩子無法獲取,就會加大內心的不安。

當一個人意識到凡事只能靠自己的時候,成長過程中內心就會發生極大甚至扭曲的變化,因為他只有自己保護自己,所以蜷縮在自己的世界裡,欠缺與人溝通,更且缺乏同理心,因為在他無助的時候從來沒有人關心過他。

他不願,也不懂得如何與人相處給予別人需要的愛,所以哪怕他是孝順父母的此刻,他也不知道怎樣表現是愛。他從沒得到過,又怎麼懂得如何去給予。

素質較低的父母

孩子是父母的縮影,更是父母的復印件,這個復印件出的問題,必然是原件存在原因。

所以說我們只看到了眼前對待孩子不孝,甚至進行辱罵的態度,卻忽視了可能他從小,父母就這樣對自己的,或者父母就是這樣為人處世的方式。

有很多父母從小對孩子非打即罵,覺得這是威嚴教育。帶口語,言談舉止間更是不懂的自律,罵罵咧咧出口成臟,認為這是真性情,卻不知道無意間已經根深蒂固造成了孩子素養的反面教育,雖然在某一個階段他並不認同父母,但無可奈何的還是遺傳了父母的基因,變成了自己並不喜歡的樣子。

所以說每個媽寶男(女)的背後必定有一個大包大攬的母親,而一個素養低下不懂得孝順的孩子,背後的原因則是源於他父母對待他的教育和影響所造成的不幸。

性格強勢的父母

面對性格強勢的父母,孩子會出現兩個階段,要不就是恐懼到了極點,顯得懦弱,要不就是叛逆到了極限,凡事和你對著干,小時候可能他能力不足,但在長大後終於有了可以說不的權利,從而產生的改變。

他不是不愛自己的父母,反而可能就是因為愛,所以曾經有著太多的失望。可孩子也不是放棄父母,而是產生的逆反心理和不知道該怎麼去愛的無力。所以哪裡是他不孝順,他已經不再和敢和父母說話表達,又談什麼不懂感恩?

這個世界上最難的工作莫過於父母,任何職業,崗位,做不好最多會失業,賠本,亦或者宣布破產,但一個父母如果失敗了,毀掉的是一個人的人生。所以代價最為慘痛,那是一個家族的代價。

而我們又會一代代重復延續著錯誤的教育理念,周而復始,惡性循環,我們想做什麼事,又或者想有成就,都會去看看書,考個證,但在做父母前呢?有多少人真的去自修過父母必修課?幾乎沒有,沒有與生俱來的父母,任何角色都需要學習和實踐。

《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書中說過,在處理與孩子溝通的問題時,控制,放任,賄賂威脅都是家長常用的方法,這些不同類型的教育方法都有一個嚴重的缺陷,那就是可能導致孩子無法以恰當的方式來表達 情感 和進行溝通,從而無法建立起與父母與孩子的親密關系。

孩子也就無法得到家庭關系所帶來的歸屬感和安全感,與這些方法相比, 情感 引導的教育方法更加充滿愛也更符合邏輯和人性,因為只有 情感 引導,父母才會把這些棘手的情況當成了解孩子內心世界的好機會,並且對孩子的情緒給予同情和理解,在溝通中增進親子關系,進而提高孩子的情商和溝通。

書中透視現實問題,非常實用地詮釋了 育兒 方法,身為父母要做子女真正的標桿,點燃孩子的價值感,發現亮點給予肯定和表揚,而對於一些不恰當的言行,則要給予一定的干涉。

很多父母待子女成人才高呼逆子,覺得自己養了個白眼狼,其實世界上沒有壞孩子,只有不會教孩子的父母 。

文/感情中轉站

(作者:筱雨,心理咨詢師,專注 情感 領域,擅長戀愛關系挽回修復,婚姻矛盾分歧,以及原生態家庭導致心靈創傷療愈,孤獨的人生旅程,傾聽你的委屈和壓力,幫來訪者提升兩性相處的技巧,挽回自己的愛人,經營好自己的感情,努力成為更幸福的人。)

⑦ 學歷越高越容易不孝順父母不孝順背後的原因值得父母反思

很多人說,學歷越高的人越容易不孝順父母嗎?

學歷和孝順之間真的有關系嗎?我身邊就有一個真實而暖心的案例。

表姐的伯伯90年代初去了美國,和很多出國鍍金的人一樣,剛過去時的生活同樣十分艱辛。

夫妻兩人在站穩腳跟之後,就把大兒子接了出去,又過了幾年表姐的奶奶也被接去了美國。

表姐的伯伯在國外讀到了博士後,在美國是中產階級,把老太太接到美國之後,如今已經過了二十多年,而這位大伯也成了大家口中的別人家的孩子。有出息、學習好、孝順。

因為在很多人看來,老太太其實可以不用接出國,因為家裡還有一個小兒子,在說老太太當年已經六十多歲,一個農村老太太,大家都覺得沒有必要出國了。

但是這位伯伯的做法卻恰恰相反,在自己站穩腳跟之後就把自己的母親接去了美國,這讓村裡的老太太們無比羨慕,別說村上,這個楷模在整個鎮上都有名氣。


出國之後,老人家經過幾年也逐漸適應了美國的生活,幾年前回到自己的村子,和村上的那些老姐妹聊天,老太太皮膚白皙,人看著也更加年輕。再看看農村老太太,瘦、黑、腰背都挺不直。這種反差,讓老人家的優越感更加明顯。大家都說老人家生了個好兒子,一個孝順兒子。

兩年前,老人摔了一跤,年紀大了,卧床不起,雖然十分想回到老家,但是考慮到醫療條件,兒子最終還是決定讓媽媽呆在美國。

這是我身邊的一個真實故事,也可以看到孝順和學歷真的關系不大。 之所以會說學歷越高越不容易孝順父母,是因為很多子女和父母對孝順的理解不一樣,正是這種不一樣,讓子女和父母越走越遠。

學歷越高越容易不孝順父母,這里的孝順多建立在孩子對父母的言聽計從上。

2年前,北大學子出國留學,拉黑父母十年,一時間傳遍全網。

這位北大學子叫王猛,高考狀元,北大畢業,去國外留學讀了研究生,卻最終拉黑父母十年,12年沒有回家過春節。

為了和父母斷絕關系,王猛寫了一篇15000字的長文控訴父母對自己的傷害。

在他15000字的信中,回顧了自己長達30年被父母的「肆意操控」。

他說自己內向、敏感、不擅交際,是 因為母親一直傾向於把自己關在家裡,按自己的喜好包辦事情。

他說從小到大所有的衣服都按照父母的喜好來包辦,自己沒有選擇的權利。小學一二年級,學校文藝匯演要穿短褲,母親不由分說讓自己穿長褲。

他說自己小學喜歡奧數,但是媽媽不贊同他上奧數,自己上完奧數,放學回家文件夾被劃壞並塗抹,媽媽看見了不但沒有安慰他,反而說,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吧。

為了逃離父母他考上了北大,但是發現依然沒有逃脫父母的「控制」,父母讓他給大姨打電話,大姨甚至和王猛的同學打電話了解他情況。

因為父母從小到大的控制,王猛自卑、不善於交際、動手能力差,北大畢業後好幾個工作都做的並不順利。

王猛的覺醒是在出國讀研究生後,為了弄明白自己到底怎麼了,他選擇了心理學專業,在學校的心理咨詢中心,咨詢師說他 幾乎有了創傷性應激障礙的所有症狀。

王猛的父母覺得非常冤枉,自己把孩子養大送進最高學府,孩子卻對自己視如仇人。他的父親認為即使有問題,他17歲就出門讀書,也是在他人生後半部分經歷的不順造成的。但是這對父母一直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問題究竟在哪裡。


這世間大多愛都以聚合為目的,只有父母對孩子的愛,最終以分離為目的。

很多父母不理解這句話,他們一直把孩子當做自己的附屬比如王猛的父母。父母對孩子的孝順的標準是你服從我,就是孝順,但是讀書多的孩子,他們內心往往更有力量,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嘗試著獨立解決問題,這樣的過程中孩子們會慢慢形成邊界意識。

如果一件事大家可以保存不同想法,那麼可以和平相處。相反如果有一方非要控制另一方,結果就是被控制的那一方難受。

所謂的不孝順也就會在此時出現。

正是因為年輕人和父母對於孝順的理解不同,最終導致他們的行為不同,從而矛盾產生。 孩子所謂的不孝順只是擁有獨立意識,不願再去服從父母。

孩子大了,擁有自己的獨立意識,不再屈從於父母,這是孩子成長的標志,很多父母卻把這看成是不孝的開始。

朋友的老公和公婆關系很差,就是因為自己爸爸總找在政府部門工作的兒子辦事,結果兒子一看到父親就掉頭走掉,父親嘴裡最常說的是:別人家都能辦,怎麼到了你就不能。

所以我們經常能夠聽到父母罵子女:你翅膀硬了,敢不聽我的話了。

作為父母我們應該明白,孩子幸福,父母才會幸福,孩子的孝順不應該是對自己的話言聽計從,真正的孝順是也是建立在彼此平等、彼此尊重的基礎上。


在《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這本書里,作者提到了被動父母和主動父母,主動父母會看到孩子的成長而高興,被動父母會焦慮、害怕。

因為大部分父母都是被動型父母,看到孩子的成長第一感覺不是高興而是害怕。

父母要認識到,不是學歷越高的人越容易不孝順,而是學歷越高的人越獨立,越容易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控制」,越發容易不遵從父母的意願。

真正應該反思的是父母,做主動型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長,才能跳出這狹隘的思維怪圈。

⑧ 為什麼有的人很孝順,而有的人卻很不孝 什麼原因

有的人孝順,而有的人不孝,這和家庭有很大的關系,因為父母的教育占據很大部分,三觀正的父母教育出來的孩子往往都是懂得孝順父母的,而且也和自己的經歷有關!

⑨ 學歷越高的人越容易不孝順父母嗎

學歷越高,承擔的社會責任越多
縱觀中國上下五千年的發展史,估計大家也發現了規律所在,但凡能扛起家國重任的,無一不是知識文化水平高超之人,文人會謀略,武將懂兵法。到了現代社會,雖然沒了過去的老一套標准,但社會的總體發展還是依靠知識分子們,高學歷的孩子就在其中。
然而每個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尤其是腦力工作者,當他把一天的大腦運轉都花費在工作或者學習上的時候,就沒有多餘的精力分攤給父母了。下班寧願癱在床上,也不接受來自父母的噓寒問暖。

思想層次差距大,交流少
這時候有網友說了,父母的親情本該是治癒孩子疲倦的良葯,怎麼到你口中成了壓力般的存在了呢?這就說到了重點:隨著孩子學歷的提高,跟父母早已不在同一文化層面上了,思想和三觀上存在巨大差距,交流反而容易激發矛盾。
現實中,我見過太多因為學歷高就與年少同窗疏遠的案例,倒不是因為清高自傲,而是話不投機。哪怕是民國時期著名才女張愛玲,也曾直接對老友表達過「受不了跟你在一起總是聊過去,彷彿現在的我死了一樣。」
雖然親情要比友情粘度高,但隨著交流的減少,父母也會逐漸聽不懂或不明白孩子在想什麼,而學歷高、見多識廣的孩子,也會逐漸對父母隱瞞自己的真實感受,以免被指責。久而久之,父母便會覺得孩子不孝順,其實孩子並非不孝,而是父母要求太高罷了。

​離家遠,親情由濃轉淡
當然,最重要的原因是因為高學歷的孩子大多會就職於超一線城市,比如我表姐,就職於上海,一年最多回兩趟家,一次五一,一次十一,親情自然不勝以往。
都說距離會產生美,但對於親情來說,距離只會讓親情濃轉淡。對比之下,學歷不高的孩子不受專業限制,大多在父母身邊就能就業,也難怪網上都說「成績好的孩子是國家的」了。

⑩ 作為一個大學生都不懂得孝順怎麼辦

作為一個大學生,不懂得孝順,是父母教育的失敗,是學校教育的失敗。父母應該馬上著手進行教育。

閱讀全文

與大學生不孝順的原因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重陽節的來歷30字以下 瀏覽:595
體檢心電圖哪些不過關什麼情況 瀏覽:201
烏拉特街區居民養老保險怎麼交 瀏覽:837
快樂的重陽節中預作文500字 瀏覽:300
村官沒有養老保險 瀏覽:408
玻璃廠老人住哪裡 瀏覽:727
養生知識做直播怎麼講 瀏覽:706
新余養老機構有哪些 瀏覽:368
安陽市開發區敬老院 瀏覽:864
孝順家政 瀏覽:337
開養生館需要准備什麼物資 瀏覽:615
蘭州市靈活就業人員養老保險 瀏覽:820
鋼筋工工人退休年齡 瀏覽:774
重陽節工會慰問金申請報告 瀏覽:427
小熊養生壺面板開關鍵在哪裡 瀏覽:869
重陽節在哪一年哪一月 瀏覽:234
長壽竹的別稱 瀏覽:327
達到退休年齡能補繳養老保險 瀏覽:380
英國父母年薪多少 瀏覽:992
老人輪椅怎麼開視頻 瀏覽: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