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求描寫歷史上有名的古代女子的詩詞
木蘭詩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唯聞女嘆息。 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 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 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 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 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 可汗問所欲, 木蘭不用尚書郎,願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 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 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 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 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武則天
《臣軌》 夫修身正行①,不可以不慎。謀慮機權,不可以不密。憂患生於所忽②,禍害興於細微。人不慎密者③,多有終身之悔。故言易泄者,召禍之媒也。事不慎者,取敗之道也。明者視於無形,聰者聽於無聲④,謀者謀於未成。不困在於早慮,不窮在於早豫⑤。非所言勿言,以避其患;非所為勿為,以避其危。
【奉和聖制立春日侍宴內殿出翦彩花應制】
密葉因裁吐,新花逐翦舒。攀條雖不謬,摘蕊詎知虛。 春至由來發,秋還未肯疏。借問桃將李,相亂欲何如。 【九月九日上幸慈恩寺登浮圖,群臣上菊花壽酒】 帝里重陽節,香園萬乘來。卻邪萸入佩,獻壽菊傳杯。 塔類承天涌,門疑待佛開。睿詞懸日月,長得仰昭回。
【彩書怨】
葉下洞庭初,思君萬里餘。露濃香被冷,月落錦屏虛。 欲奏江南曲,貪封薊北書。書中無別意,惟悵久離居。
【駕幸三會寺應制】
釋子談經處,軒臣刻字留。故台遺老識,殘簡聖皇求。 駐蹕懷千古,開襟望九州。四山緣塞合,二水夾城流。 宸翰陪瞻仰,天杯接獻酬。太平詞藻盛,長願紀鴻休。 【駕幸新豐溫泉宮獻詩三首】 三冬季月景龍年,萬乘觀風出灞川。 遙看電躍龍為馬,回矚霜原玉作田。鸞旗掣曳拂空回,羽騎驂驔躡景來。隱隱驪山雲外聳,迢迢御帳日邊開。翠幕珠幃敞月營,金罍玉斝泛蘭英。 歲歲年年常扈蹕,長長久久樂昇平。
【游長寧公主流杯池二十五首】 逐仙賞,展幽情,逾昆閬,邁蓬瀛。 游魯館,陟秦台。污山壁,愧瓊瑰。 檀欒竹影,飆風日松聲。不煩歌吹,自足娛情。 仰循茅宇,俯眄喬枝。煙霞問訊,風月相知。 枝條鬱郁,文質彬彬。山林作伴,松桂為鄰。 清波洶涌,碧樹冥濛。莫怪留步,因攀桂叢。 莫論圓嶠,休說方壺。何如魯館,即是仙都。 玉環騰遠創,金埒荷殊榮。弗玩珠璣飾,仍留仁智情。 鑿山便作室,憑樹即為楹。公輸與班爾,從此遂韜聲。 登山一長望,正遇九春初。結駟填街術,閭閻滿邑居。 斗雪梅先吐,驚風柳未舒。直愁斜日落,不畏酒尊虛。 霽曉氣清和,披襟賞薜蘿。玳瑁凝春色,琉璃漾水波。 跂石聊長嘯,攀松乍短歌。除非物外者,誰就此經過。 暫爾游山第,淹留惜未歸。霞窗明月滿,澗戶白雲飛。 書引藤為架,人將薜作衣。此真攀玩所,臨睨賞光輝。 放曠出煙雲,蕭條自不群。漱流清意府,隱幾避囂氛。 石畫妝苔色,風梭織水文。山室何為貴,唯餘蘭桂熏。 策杖臨霞岫,危步下霜蹊。志逐深山靜,途隨曲澗迷。 漸覺心神逸,俄看雲霧低。莫怪人題樹,只為賞幽棲。 攀藤招逸客,偃桂協幽情。水中看樹影,風里聽松聲。 攜琴侍叔夜,負局訪安期。不應題石壁,為記賞山時。 泉石多仙趣,岩壑寫奇形。欲知堪悅耳,唯聽水泠泠。 岩壑恣登臨,瑩目復怡心。風篁類長笛,流水當鳴琴。 懶步天台路,惟登地肺山。幽岩仙桂滿,今日恣情攀。 暫游仁智所,蕭然松桂情。寄言棲遁客,勿復訪蓬瀛。 瀑溜晴疑雨,叢篁晝似昏。山中真可玩,暫請報王孫。 傍池聊試筆,倚石旋題詩。豫彈山水調,終擬從鍾期。 橫鋪豹皮褥,側帶鹿胎巾。借問何為者,山中有逸人。 沁水田園先自多,齊城樓觀更無過。 倩語張騫莫辛苦,人今從此識天河。 參差碧岫聳蓮花,潺湲綠水瑩金沙。 何須遠訪三山路,人今已到九仙家。 憑高瞰險足怡心,菌閣桃源不暇尋。 餘雪依林成玉樹,殘霙點岫即瑤岑
楊貴妃
過華清宮
長安回望綉城堆,山頂千門次第開。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贈張雲容舞
新豐綠樹起黃埃,數騎漁陽探使回。 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來。
白香山《長恨歌》
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
回頭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
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
承歡侍寢無容暇,春從春遊夜專夜。
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
滿雪瑩《貂蟬賦》
呂布小兒董老賊,知其二人情生瑕。
司徒略微施手段,貂蟬便許兩人家。
美人為計凝眉愁,思前想後無心休。
一心思報王公恩,無意為國雪恨仇。
高貴典雅應為貂,歌聲婉約當屬蟬。
貂蟬之貌使月閉,不知王公情何堪?
董卓身邊裝嬌媚,呂布面前雙淚流。
挑撥離間堪稱首,心之堅韌可比銶。
萬綠叢中一點紅,女中豪傑大丈夫。
魚死網破鳳儀亭,泣不成聲言己蝜。
董卓試問下嫁否?貂蟬假意欲自刎。
以為美人真心待,哪知義子下手狠。
奉先為女不聽勸,公台無奈不再言。
白門樓前似無謂,只怨不納陳宮諫。
嬌兒從此無依靠,依欄回首面似笑。
心神縝密無人愛,可憐佳人多俊俏。
偶遇戰亂誤入蜀,心驚膽顫躲無處。
一代武聖關雲長,小女之心有歸屬。
鶯歌思享關公眸,嬌嗔欲奪雲長目。
終到金玉姻緣時,不知自己將入墓。
刀影不慎落倩影,身首異處可悲嘆。
無雙美女此下場,只因當時影落單。
七夕佳節情人聚,不知貂蟬魂何居。
我怨蒼天多無情,寧可隨風伴蟬去!
現代人詠貂蟬詩句《詠貂蟬》
不負司徒托,鋤奸救漢祚。
一出連環計,千秋美傳說。
——(上海)張志真
《某品「三國」小始祖 ---貂蟬》
任昂之女,名命紅昌 父兄戰死,母女流浪 陷於王府,賜名貂蟬 朝野混亂,董賊進犯 黎民罹難,天下迷漫 布兒勇狂,智謀內障 余軍皆分,各自拜禪 此舉帝慌,廷裂國散 董賊進尺,劣行橫蠻 王司巧計,故獻貂蟬 許婚布虎,色引卓狼 父子反仇,鳳儀拔桿 終最得策,門庭董亡 貂蟬從布,匿於戰亂 後隨混戰,兵分三方 劉曹孫權,各守三壇 白門吊屍,是布命殘 蟬迫隨操,將於許昌 操敗於備,受恩雲長 謝贈關公,赤兔與蟬 羽受寶馬,落其紅昌 後傳蟬世,自刎羽旁 亦有別論,脫發廟堂 後有雜曲,身匿深山 何路言傳,某心皆傷 若問三國,始祖貂蟬
西施詠 ——王維
艷色天下重,西施寧久微?
朝為越溪女,暮作吳宮妃。
賤日豈殊眾,貴來方悟稀。
邀人傅脂粉,不自著羅衣。
君寵益嬌態,君憐無是非。
當時浣紗伴,莫得同車歸。
持謝鄰家子,效顰安可希?
【韻譯】:
艷麗的姿色向來為天下器重,
美麗的西施怎麼能久處低微?
原先她是越溪的一個浣紗女,
後來卻成了吳王宮里的愛妃。
平賤時難道有什麼與眾不同?
顯貴了才驚悟她麗質天下稀。
曾有多少宮女為她搽脂敷粉,
她從來也不用自己穿著羅衣。
君王寵幸她的姿態更加嬌媚,
君王憐愛從不計較她的是非。
昔日一起在越溪浣紗的女伴,
再不能與她同車去來同車歸。
奉告那盲目效顰的鄰人東施,
光學皺眉而想取寵並非容易!
大喬 小喬
杜牧 —— 赤壁
折戟沉沙鐵未銷,
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
銅雀春深鎖二喬。
昭君《怨詞》
秋木萋萋,其葉萎黃,有鳥處山,集於芭桑。
養育毛羽,形容生光,既得行雲,上游曲房。
離宮絕曠,身體摧藏,志念沒沉,不得頡頏。
雖得委禽,心有徊惶,我獨伊何,來往變常。
翩翩之燕,遠集西羌,高山峨峨,河水泱泱。
父兮母兮,進阻且長,嗚呼哀哉!憂心惻傷。
⑵ 九九重陽節的簡單資料
重陽節,又稱重九節、曬秋節、「踏秋」,中國傳統節日。慶祝重陽節一般會包括專出遊賞秋屬、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日,與除夕、清明節、中元節三節統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的節日。
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重陽與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傾室而出,重陽這天所有親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災」。
重陽節的來歷:
農歷九月九日,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重陽節,又稱「老人節」。因為《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古人認為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並且從很早就開始過此節日。
九九重陽,因為與「久久」同音,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意,況且秋季也是一年收獲的黃金季節,重陽佳節,寓意深遠,人們對此節歷來有著特殊的感情,唐詩宋詞中有不少賀重陽,詠菊花的詩詞佳作。
⑶ 重陽節的來歷
重陽節,又稱重九節、曬秋節、「踏秋」,中國傳統節日。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日,與除專夕、清明節屬、中元節三節統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的節日。
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重陽與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傾室而出,重陽這天所有親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災」。
1989年農歷九月九日被定為老人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2006年5月20日,重陽節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曰重陽,也叫重九。
⑷ 關於重陽節詩句
作為傳統節日,在重陽節,古人有登高、插茱萸、祭祖等習俗,這些習俗構成了中國人共同的節日記憶。詩人們用詩詞記錄重陽節,他們或欣喜、或悲傷,穿越千年之後,依然能打動你我。所以我整理了幾首關於重陽節的古詩:
1、《採桑子 重陽》
作者:毛澤東
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
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
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里霜。
2、《九日齊山登高》
作者: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但將酩酊酬佳節,不用登臨恨落暉。
以上就是關於重陽節比較有名十首詩句,為便於對重陽節的詩句的理解,下面擴展介紹一下關於重陽節的小知識:
1、重陽節的來歷:
重陽節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節期在每年農歷九月初九日。因為「九」數在《易經》中為陽數,「九九」兩陽數相重,故曰「重陽」;因日與月皆逢九,故又稱為「重九」。
2、重陽節的慶祝方式:
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采中草葯、擺敬老宴、吃重陽糕、制葯酒養生、飲菊花酒等活動。傳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登高賞秋與感恩敬老是當今重陽節日活動的兩大重要主題。
⑸ 酥糕美酒細品嘗賞完桂花賞菊黃是張志珍的詩句嗎
重陽節(張志真)
酥糕美酒細品嘗,賞完桂花賞菊黃。
親友同登清涼閣,望斷晴空雁一行。
⑹ 關於重陽節的古詩詞
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
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
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里霜。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日齊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但將酩酊酬佳節,不作登臨恨落暉。
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
九月十日即事
(唐)李白
昨日登高罷,今朝再舉觴。
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
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唐)盧照鄰
九月九日眺山川,歸心望積風煙。
他鄉共酌金花酒,萬里同悲鴻雁天。
蜀中九日
(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鄉台,他席他鄉送客杯。
人情已厭南中苦,鴻雁那從北地來。
九日作
(唐)王縉
莫將邊地比京都,八月嚴霜草已枯。
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無。
九日
(唐)楊衡
黃花紫菊傍籬落,摘菊泛酒愛芳新。
不堪今日望鄉意,強插茱萸隨眾人。
奉和九日幸臨渭亭登高得枝字
韋安石
重九開秋節,得一動宸儀。
金風飄菊蕊,玉露泣萸枝。
睿覽八紘外,天文七曜披。
臨深應在即,居高豈忘危。
醉花蔭
(宋)李清照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銷金獸。
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於長安還揚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賦韻
(南朝 陳)江總
心逐南雲逝,形隨北雁來。
故鄉籬下菊,今日幾花開?
沉醉東風 重九
(元)關漢卿
題紅葉清流御溝,賞黃花人醉歌樓。
天長雁影稀,月落山容瘦。
冷清清暮秋時候,衰柳寒蟬一片愁,
誰肯教白衣送酒。
九日
(明)文森
三載重陽菊,開時不在家。
何期今日酒,忽對故園花。
野曠雲連樹,天寒雁聚沙。
登臨無限意,何處望京華。
⑺ 古典詩詞中「菊花」這個意象
古典詩詞中「菊花」的意象:孤傲高潔,頑強不屈,直面霜寒,綻放生命。
菊花歷來被視為孤標亮節、高雅傲霜的象徵,代表著名士的斯文與友情。菊花因其在深秋不畏秋寒開放,深受中國古代文人的喜歡,多有詩文加以贊美,如東晉大詩人陶淵明著有「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名句。
菊花有其獨特的觀賞價值,人們欣賞它那千姿百態的花朵,奼紫嫣紅的色彩和清雋高雅的香氣,尤其在百花紛紛枯萎的秋冬季節,菊花傲霜怒放,它不畏寒霜欺凌的氣節,也正是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精神的體現。
菊花歷來被視為孤標亮節、高雅傲霜的象徵,代表著名士的斯文與友情。菊花因其在深秋不畏秋寒開放,深受中國古代文人的喜歡,多有詩文加以贊美,如東晉大詩人陶淵明著有「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名句。
【古今菊花詩】
唐·元稹《菊花》
秋絲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
晉·陶淵明《和郭主簿》:
芳菊開林耀,青松冠岩列。 懷此貞秀姿,卓為霜下傑。
唐太宗《賦得殘菊》:
階蘭凝暑霜,岸菊照晨光。 露濃希曉笑,風勁淺殘香。
細葉抽輕翠,圓花簇嫩黃。 還持今歲色,復結後年芳。
唐·杜甫《雲安九日》:
寒花開已盡,菊蕊獨盈枝。 舊摘人頻異,輕香酒暫隨。
唐·白居易《詠菊》:
一夜新霜著瓦輕,芭蕉新折敗荷傾。 耐寒唯有東籬菊,金粟初開曉更清。
唐·吳履壘《菊花》
粲粲黃金裙,亭亭白玉膚。 極知時好異,似與歲寒俱。
墮地良不忍,抱技寧自枯。
唐·李商隱《菊花》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黃。 陶令籬邊色,羅含宅里香。
幾時禁重露,實是怯殘陽。 願泛金鸚鵡,升君白玉堂。
宋·蘇軾《趙昌寒菊》
輕肌弱骨散幽葩,更將金蕊泛流霞。 欲知卻老延齡葯,百草摧時始起花。
宋·楊萬里《詠菊》
物性從來各一家,誰貪寒瘦厭年華? 菊花白擇風霜國,不是春光外菊花。
宋·范成大《重陽後菊花》
寂寞東籬濕露華,依前金屋照泥沙。 世情幾女無高韻,只看重陽一日花。
宋·陸游《九月十二日折菊》
黃花芬芬絕世奇,重陽錯把配萸技。 開遲愈見凌霜操,堪笑兒童道過時。
宋·梅堯臣《殘菊》
零落黃金蕊,雖枯不改香。 深叢隱孤芳,猶得車清觴。
宋·朱淑真《菊花》
土花能白又能紅,晚節猶能愛此工。 寧可抱香枝頭老,不隨黃葉舞秋風。
金·元好問《賦十月菊》
秋香舊入騷人賦,晚節今傳好事家。 不是西風若留客,衰遲久已退梅花。
明·沈周《菊》
秋滿籬根始見花,卻從冷淡遇繁華。 西風門徑含香在,除卻陶家到我家。
明·唐寅《菊花》
故園三徑吐幽叢,一夜玄霜墜碧空。 多少天涯未歸客,盡借籬落看秋風。
董必武《賞菊》
名種菊逾百,花開麗且妍。 秋容圃外淡,春意眼前旋。
造化功誰與?勤勞智自專。 賞心邀客共;歌詠樂延年。
陳毅《秋菊》
秋菊能傲霜,風霜重重惡。 本性能耐寒,風霜其奈何!
王如亭〔菊城吟〕
獅龍氣象竟飛天,再度輝煌任自威!淡巷濃街香滿地,案頭九月菊花肥。
楊東彪《野菊花》
褪去浮華和雕飾
天的寬闊和地的無垠
渲染雲朵落地的快樂
以太陽的微笑迎接太陽的微笑
飽滿的對話
碰撞出一縷縷寧靜的目光
質朴的對白無需言語
往往是由一朵啟程
被風輕拂或卷動
都一樣跑滿山坳
雨水賦予了純凈的血
纖細的枝
同樣是昂頭的脊樑
詩人叩動生活
舒展曠野
卻遺落了曠野的魂
別樣的精彩
在背離塵囂的地方濕潤
現代(上海)張志真《詠菊華》
任憑白露無情霜,甘願捨身送秋涼。雖無蜂蝶勤光顧,熏得晚秋處處香。
【紅樓菊花詩】
《紅樓夢》里菊花詩可為一絕,請欣賞紅樓藝苑內的菊花詩
憶菊
悵望西風抱悶思,蓼紅葦白斷腸時。空籬舊圃秋無跡,瘦月清霜夢有知。
念念心隨歸雁遠,寥寥坐聽晚砧痴。誰憐我為黃花病,慰語重陽會有期。
----蘅蕪君
訪菊
閑趁霜晴試一游,酒杯葯盞莫淹留。霜前月下誰家種?檻外籬邊何處秋?
蠟屐遠來情得得,冷吟不盡興悠悠。 黃花若解憐詩客,休負今朝拄杖頭。
----怡紅公子
種菊
攜鋤秋圃自移來,畔籬庭前故故栽。昨夜不期經雨活,今朝猶喜帶霜開。
冷吟秋色詩千首,醉酹寒香酒一杯。 泉溉泥封勤護惜,好知井徑絕塵埃。
----怡紅公子
對菊
別圃移來貴比金,一絲淺淡一叢深。蕭疏籬畔科頭坐,清冷香中抱膝吟。
數雲更無君傲世,看來惟有我知音!秋光荏苒休辜負,相對原宜惜寸陰。
----枕霞舊友
供菊
彈琴酌酒喜堪儔,幾案婷婷點綴幽。隔坐香分三徑露,拋書人對一枝秋。
霜清紙帳來新夢,圃冷斜陽憶舊游。傲世也因同氣味,春風桃李未淹留。
----枕霞舊友
詠菊
無賴詩魔昏曉侵,繞籬欹石自沉音。 毫端蘊秀臨霜寫,口角噙香對月吟。
滿紙自憐題素怨,片言誰解訴秋心? 一從陶令平章後,千古高風說到今。
----瀟湘妃子
畫菊
詩余戲筆不知狂,豈是丹青費較量?聚葉潑成千點墨,攢花染出幾痕霜。
淡濃神會風前影,跳脫秋生腕底香。莫認東籬閑采掇,粘屏聊以慰重陽。
----蘅蕪君
問菊
欲訊秋情眾莫知,喃喃負手叩東籬:孤標傲世偕誰隱?一樣開花為底遲?
圃露庭霜何寂寞?鴻歸蛩病可相思? 休言舉世無談者,解語何妨話片時。
----瀟湘妃子
簪菊
瓶供籬栽日日忙,折來休認鏡中妝。長安公子因花癖,彭澤先生是酒狂。
短鬢冷沾三徑露,葛巾香染九秋霜。高情不入時人眼,拍手憑他笑路旁。
----蕉下客
菊影
秋光疊疊復重重,潛度偷移三徑中。窗隔疏燈描遠近,籬篩破月鎖玲瓏。
寒芳留照魂應駐,霜印傳神夢也空。珍重暗香休踏碎,憑誰醉眼認朦朧?
----枕霞舊友
菊夢
籬畔秋酣一覺清,和雲伴月不分明。登仙非慕庄生蝶,憶舊還尋陶令盟。
睡去依依隨雁斷,驚回故故惱蛩鳴。醒時幽怨同誰訴:衰草寒煙無限情!
---瀟湘妃子
殘菊
露凝霜重漸傾欹,宴賞才過小雪時。蒂有餘香金淡泊,枝無全葉翠離披。
半床落月蛩聲病,萬里寒雲雁陣遲。明歲秋風知相會,暫時分手莫相思!
----蕉下客
菊花是我國十大名花之一,全國各地幾乎隨處可見。菊花的品種多姿多彩,還帶有一抹淺淡宜人的馨香,而且功用非凡,是一種葯食同源的常見花卉,我國自古就有賞菊、吃菊的習慣,一直綿延了數千年。 菊花宴成為一種獨具特色的健康飲食!菊花為多年生草本植物,葉子有柄,卵形,邊緣有鋸齒,秋季開花。原產我國,久經栽培,目前品種很多。其中白菊花可作為飲料,這就是我們生活中常喝的「菊花茶」。有時也在白菊花中加些茶葉,起到調味的作用。
花語
菊花經歷風霜,有頑強的生命力,高風亮節,因陶淵明採菊東籬下,菊花由此得了「花中隱士」的封號。在日本,菊花是皇室的象徵。菊花的顏色多種多樣,含意也不盡同。
黃色的菊花:淡淡的愛
白色的菊花:在中國哀輓之意,一般用於追悼死者的場合;在日本,則是貞潔、誠實的象徵。
暗紅色的菊花:嬌媚
菊花象徵久長:菊花在秋季開放,故為秋的象徵,人們甚至把九月稱「菊月」,因為菊與「據」同音,「九」又與「久」同音,所以菊花也用來象徵長壽或長久;並且以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這一天採的菊花更有意義,多用其精製菊花茶,更有人將這一天採的菊泡陳年米酒,或者是用菊花沐浴,皆取「菊水上壽」之意。
如果在一個畫面上畫有菊花和九個鵪鶉,因為「鵪」的發音與「安」相同,就有「九世居安」的意思。
菊與松樹畫在一起,叫做「松菊永存」,表示祝願接受此畫的人長壽。
還有人把一隻蟈蟈兒畫在菊花之上,因「蟈」與「官」同音,即表示祝願別人長久(九)占據官位,其畫名為「官居一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