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有關重陽節的習俗、故事、古詩、傳說、來歷。急!!!
東漢時,汝南縣里有一個叫桓景的農村小夥子,父母雙全,妻子兒女一大家。日子雖然不算好,半菜半糧也能過得去。誰知不幸的事兒來了。汝河兩岸害起了瘟疫,家家戶戶都病倒了,屍首遍地沒人埋。這一年,桓景的父母也都病死了。
桓景小時候聽大人們說:「汝河裡住有一個瘟魔,每年都要出來到人間走走。它走到哪裡就把瘟疫帶到哪裡。桓景決心訪師求友學本領,戰瘟魔,為民除害。聽說東南山中住著一個名叫費長房的大仙,他就收拾行裝,起程進山拜師學藝。
費長房給桓景一把降妖青龍劍。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不分晝夜地練開了。轉眼又是一年,那天桓景正在練劍,費長房走到跟前說:「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來。你趕緊回鄉為民除害。我給你茱萸葉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讓你家鄉父老登高避禍。」
桓景回到家鄉,召集鄉親。把大仙的話給大夥兒說了。九月九那天,他領著妻子兒女、 鄉親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葉子每人分了一片,說這樣隨身帶上,瘟魔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來,每人啄了一口,說喝了菊花酒,不染瘟疫之疾。他把鄉親們安排 好,就帶著他的降妖青龍劍回到家裡,獨坐屋內,單等瘟魔來時交戰降妖。
不大一會兒,只聽汝河怒吼,怪風旋起。瘟魔出水走上岸來,穿過村莊,走千家串萬戶也不見一個人,忽然抬頭見人們都在高高的山上歡聚。它竄到山下,只覺得酒氣刺鼻,茱萸沖肺,不敢近前登山,就又回身向村裡走去。只見一個人正在屋中端坐。就吼叫一聲向前撲去。桓景一見瘟魔撲來,急忙舞劍迎戰。鬥了幾個回合,瘟魔戰他不過,拔腿就跑,桓景「嗖」的一聲把降妖青龍劍拋出,只見寶劍閃著寒光向瘟魔追去,穿心透肺把瘟魔扎倒在地。
此後,汝河兩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魔的侵害了。人們把九月九登高避禍、桓景劍刺瘟魔的事,父傳子,子傳孫,一直傳到現在。從那時起,人們就過起重陽節來,有了重九登高的風俗。
⑵ 關於重陽節的古詩
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
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
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里霜.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日齊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但將酩酊酬佳節,不作登臨恨落暉.
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
九月十日即事
(唐)李白
昨日登高罷,今朝再舉觴.
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
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唐)盧照鄰
九月九日眺山川,歸心望積風煙.
他鄉共酌金花酒,萬里同悲鴻雁天.
蜀中九日
(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鄉台,他席他鄉送客杯.
人情已厭南中苦,鴻雁那從北地來.
九日作
(唐)王縉
莫將邊地比京都,八月嚴霜草已枯.
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無.
九日
(唐)楊衡
黃花紫菊傍籬落,摘菊泛酒愛芳新.
不堪今日望鄉意,強插茱萸隨眾人.
奉和九日幸臨渭亭登高得枝字
韋安石
重九開秋節,得一動宸儀.
金風飄菊蕊,玉露泣萸枝.
睿覽八紘外,天文七曜披.
臨深應在即,居高豈忘危.
醉花蔭
(宋)李清照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銷金獸.
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於長安還揚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賦韻
(南朝 陳)江總
心逐南雲逝,形隨北雁來.
故鄉籬下菊,今日幾花開?
沉醉東風 重九
(元)關漢卿
題紅葉清流御溝,賞黃花人醉歌樓.
天長雁影稀,月落山容瘦.
冷清清暮秋時候,衰柳寒蟬一片愁,
誰肯教白衣送酒.
九日
(明)文森
三載重陽菊,開時不在家.
何期今日酒,忽對故園花.
野曠雲連樹,天寒雁聚沙.
登臨無限意,何處望京華.
⑶ 2019-09-09
詩詞作品賞析二則
一
《立冬遣懷》賞析
空無居士
北方的風先生近作《七律.立冬遣懷》,無論思想境界還是藝術造詣方面,都是難得佳作。為了便於賞析,全詩抄錄如下:
立 冬 遣 懷
北方的風
重陽才去又臨冬,年至古稀楓葉濃。
昔日曾憐端硯墨,今朝痴愛小園松。
炎涼世界盧生夢,冷暖人間暮色彤。
造化無私酬宿老,銀裝素裹賦驤龍。
這首七言律詩,真可謂情景交融,事理圓通,心聲蘊藉,神韻性靈。我們就來逐聯賞析。
首聯出句:「重陽才去又臨冬,」交代了時令節候,重陽節也就是老年節剛剛過去,立冬節又到了,馬上就開始進入冬天了。多少年老詩人寫這個主題,總是悲秋更懼冬,常常流露出頹唐靡廢的情緒,多多的是「無可奈何花落去,」的感嘆。微信老友群聊時,一些什麼「人生哲理」呀!「好好活著真言」呀!「追求長壽秘訣」呀!東拼西湊的順口溜,真是目不暇接。可是,北方的風先生這首詩中,卻絲毫找不到那種人雲亦雲的嗟嘆情緒,讀後給人以振奮之感。首聯對句:「年至古稀楓葉彤。」正是位於較高的人生視角,樂觀明朗地表達人生態度,希冀老有所為。諺語「十月里有小陽春」,楓葉色韻更濃,霜葉紅於二月花嘛!首聯,作為律詩的內容結構「起、承、轉、合」的起始,就用時令節候與詩人自身年歲及自然景物,含蓄地表達心態及人生觀價值觀,把這次限韻詩,必用的韻字「濃」發揮得淋漓盡致,賦予了無窮的意味,簡直是不用都不行,更能體現出詩人深厚的文字功底與嫻熟的創作技巧。
頷聯,作為律詩的思想內容承接部分,有多種方法與技巧。可以「直接」、「轉接」、「倒插」、「旁引」等多種手法,但一定要與首聯起始吟詠內容緊緊相關,並起到主題深入發展的作用。本詩作者用「昔日」、「今朝」,從時空的縱向擴展,又用「曾憐」與「痴愛」進行回憶與抒發當下,情感始終沒有變。只不過年輕時注重刻苦讀書勤奮寫作,而如今已年逾古稀體弱多病,動筆雖然不如過去勤,但是人生閱歷更加豐富,創作經驗更加老道,熱愛藝術熱愛生活的情感更加濃重。由「端硯墨」寫作雅興,到「小園松」品格修養,正可謂德高望重造詣精深且多才多藝的詩壇領袖純真寫照。最讓人佩服的「憐」燃答輪與「愛」兩字雖然同義,且位於重要音節上,但作者卻分別用了「曾」、「痴」做修飾,時空迥異,在此聯的皮信對仗中並無「合掌」之感,實乃技巧與功夫所致。
頸聯在律詩中大多都是轉折作用,使主題內容作橫向擴展,意境空間更加廣闊。有些詩友作品思想內容真不錯,文字功夫也不欠,起、承、銜接也緊湊,就是轉不出去,並且語言缺乏跳躍性,顯得格局狹小,只是一條線,形成不了面,更談不上立體空間。更有甚者,寫雞就說雞,寫鴨就說鴨,使人有足不出院,老死家中的感覺。賦、比、興三種手法只用賦,不善用比興,實難入詩道。古代封建社會的閨閣千金,礙於封建禮教儀規,還會用「頻呼小玉原無事,只要檀郎認得聲。」來傳情呢(哈哈哈哈)!這還是表面的現象,詩能到這樣的含蓄境地,就相當優秀了,可是宋代的高僧就是用這兩句艷詩使其弟子開悟,「認得聲」,那更可謂吟詩入道了,是更高的妙用了。本詩作者的 頸聯,一下子跳躍到了「炎涼世界」與「冷暖人間」,真是意境開闊,並且感覺自然連貫。這里並不象有些作品,一談到「炎涼」「冷暖」就看破紅塵而悲觀厭世,而用「盧生夢」也就是黃粱夢的典故,充分認識到世界如夢如幻,人生如寄如客,把功名利祿視若煙雲。但作者所採取的是積極的人生態度,「暮色彤」,表達出作者忘我無私、樂於奉獻的高尚人生觀與價值觀。由於詩作者極強烈的真、善、美思想意識游於筆端,並且用「盧生夢」與「暮色彤」的半句寬對,把頸聯出句與對句句首的「炎涼」與「冷暖」舉晌合掌嫌疑感消失得無影無蹤。並且利用這兩個近義詞,已在字位上自然形成了反對的特點,更加開闊和深化了詩的意境。
北方的風先生已經七十四歲高齡,還患有多種老年疾病,卻一心投入到我縣的文化事業,為詩社培養新人嘔心瀝血,為京劇票友聯誼會奔走南北。見其詩而知其人,我們常常被他的精神和人格所感動和鼓舞。這首七言律詩,頷聯、頸聯對仗工整,節奏鮮明,旋律跌宕回轉,運用高超的藝術手法,化腐朽為神奇,令人沒有理由不嘆服。
尾聯是收尾,一定要與主題相合。出句緊緊連接頸聯,「炎涼世界」與「冷暖人生」只是多數人的一種主觀認識而已。作者明確吟出了大自然的造化是無私的,不偏不倚的,充分映射出詩作者唯物主義世界觀與豁達胸懷。「酬宿老」是一句感恩情調的樂觀主義歌詠,意境頗深,妙極了,自然回到了原來主題,與「濃」「彤」物象相照應,老有可為,老友可樂,老有奉獻。「銀裝素裹」,是北國冬季風光特色,多麼凈潔無瑕,多麼空曠澹遠的境界啊?冰雪世界,卻不著「雪」字,正可謂意在言外之妙用。「賦」,寫作嘛!詩人的天性嘛!「驤龍」,驤,馬昂首奔跑的姿態,龍,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徵,字面意義不難理解。這里是詩人喻以振興家鄉文化事業的理想和目標,言已盡而意無窮。驤龍,就是龍馬精神,不但意義明確,造詞也不生澀,且很順暢。古人常常把龍與馬聯系在一起,其根源要追溯到《周易》,乾卦是易之首,是易之蘊,是整個周易的關鍵。乾卦代表「天」,其爻用龍作比喻,「說卦傳」中又有「乾為馬」的文字,都是比喻。而網路上有些詩作生搬硬套,東拉西拽,詞不達意,生吞活剝,羅列物象,令人費解,不知所雲。還有的滿篇標語口號,堆積文字,直白淺陋,並無多少藝術價值。這兩類作者,若有機會讀到北方的風先生作品,應當得到很好的感悟(也包括我)。
另外,北方的風先生音樂造詣極深,京劇曲譜的視唱,不是任何懂一點音樂的人都能辦到的,並且皮黃的各種板式腔調完全精通,對東北二人轉也有相當的研究。難怪先生的詩詞作品,讀來朗朗上口,極有音樂感,這都是我們要用相當的功夫來學習的。
以上只是個人讀後的一點點膚淺認識,又難免限於偏頗,為使先生雅作不被曲解,望詩友們斧正。
⑷ 重陽節的詩是什麼
《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唐·盧照鄰
九月九日眺山川,歸心歸望積風煙。
他鄉共酌金花酒,萬里同悲鴻雁天。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十日即事》
唐·李白
昨日登高罷,今朝再舉觴。
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
《蜀中九日》
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鄉台,他席他鄉送客杯。
人情已厭南中苦,鴻雁那從北地來。
《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
宋·李清照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
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⑸ 重陽節的介紹
重陽節的介紹
每當秋高氣爽、菊花飄香的時節,我們又一次迎來了一個特殊的節日——重陽節。你對於重陽節的了解有多少呢?以下是我搜索整理的關於重陽節的介紹,歡迎查看閱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想了解更多相關信息請持續關注我們應屆畢業生培訓網!
關於重陽節
重陽節,又稱重九節、“踏秋”,漢族傳統節日。慶祝重陽節一般會包括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
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日,也是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的節日 。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
重陽節日期
重陽節是幾月幾日:每年農歷九月初九。
重陽節的由來
據有關資料記載,重陽節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春秋戰國時期。屈原在《遠游》詩中就有“集重陽入帝宮兮”的詩句。但這里的“重陽”是指天,還不是指重陽節;三國時期曹丕在《九日與鍾繇書》中則明確寫出了重陽的飲宴了:“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到了魏晉時期有了賞菊、飲酒的習俗,這在陶淵明的作品中有所體現;到了唐代,重陽節才被定為正式節日。從此以後,全國上下一起慶祝重陽節,並且在節日期間進行各種各樣的活動。到了明代,九月重陽,皇宮上下要一起吃花糕慶祝,皇帝要親自到萬歲山登高,以暢秋志。到了清代,這種風俗依舊盛行。
晉代文人陶淵明在《九日閑居》詩序文中說:“余閑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於言”。這里同時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晉時期,重陽日已有了飲酒、賞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
到明代,九月重陽,皇宮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慶賀,皇帝要親自到萬歲山登高,以暢秋志,此風俗一直流傳到清代。
重陽節習俗
金秋送爽,丹桂飄香,農歷九月初九日的重陽佳節,活動豐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插茱萸等等。
除了登高、插茱萸、簪菊花等習俗外,中國各地還有很多饒有興趣的風俗。
陝北在重陽節白天是收割、打場,晚上月上樹梢,人們喜愛享用蕎麥面熬羊肉。待吃過晚飯後,人們三五成群地走出家門,爬上附近山頭,點上燈火,談天說地,待雞叫才回家。夜裡登山,人們都會摘幾把野菊花,回家插在女兒頭上,以之辟邪。
在山東北部,人們於重陽節吃辣蘿卜湯,有諺語道:“喝了蘿卜湯,全家不遭殃”。
在浙江,紹興人在重陽節這一天互相拜訪。桐廬人備豬羊以祭祖,稱為秋祭,同時也在重陽節包粽子,互相饋贈,稱為重陽粽。
在江蘇,南京人以五色紙鑿成斜面形,連綴成旗,插於庭中。常州人重陽節吃一種叫做“駱駝蹄”的麵食。無錫人重陽節吃重陽糕、九品羹。
在河北香河,重陽節這天,有姻親關系的家庭會相互送禮,稱為“追節”。有的地方兒童於重陽節放紙鳶為戲。有的地方境內無山,民眾多於重陽節上城樓登高。
在湖北,重陽節這天要釀酒,傳說此日所釀之酒最為清冽,且久藏不壞。
民俗專家表示,種種趣味盎然的重陽習俗,體現了人們追求幸福生活的樸素情感,也給我國的民間節日增添了豐富多樣的色彩。
重陽節的傳說
相傳在東漢時期,汝河有個瘟魔,只要它一出現,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喪命,這一帶的百姓受盡了瘟魔的蹂躪。一場瘟疫奪走了青年桓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點畢命。病癒之後,他辭別了心愛的妻子和父老鄉親,決心出去訪仙學藝,為民除掉瘟魔。桓景四處訪師尋道,訪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終於打聽到在東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個法力無邊的仙長,桓景不畏艱險和路途的遙遠,在仙鶴指引下,終於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個有著神奇法力的仙長,仙長為他的精神所感動,終於收留了桓景,並且教給他降妖劍術,還贈他一把降妖寶劍。桓景廢寢忘食苦練,終於練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藝。
這一天仙長把桓景叫到跟前說:“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來作惡,你本領已經學成,應該回去為民除害了”。仙長送給他一包茱萸葉,一盅菊花酒,並且密授辟邪用法,讓他騎著仙鶴趕回家去。
桓景回到家鄉,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長的叮囑把鄉親們領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發給每人一片茱萸葉,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備。中午時分,隨著幾聲怪叫,瘟魔沖出汝河,但是瘟魔剛撲到山下,突然聞到陣陣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氣,便戛然止步,臉色突變,這時桓景手持降妖寶劍追下山來,幾個回合就把溫魔刺死劍下,從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風俗年復一年地流傳下來。
重陽節放假安排
重陽節不屬於我國放假節日之內。
重陽節祝福簡訊
1、重陽將來到,快樂步步高。人間重晚晴,殷殷寸草心。霜葉紅勝花,歲歲好年華。莫道桑榆晚,幸福金不換。願你重陽享安康,吉祥伴身旁。
2、秋來天氣漸轉涼,不知不覺近重陽,溫馨問候情意長,真誠關懷存心房,秋菊艷艷多欣賞,秋雨瀟瀟添衣裳,秋風送去我祝福,幸福永伴你身旁!預祝重陽踏秋快樂!
3、九九重陽將到,登一登高山,心情舒暢,健康久久;望一望遠方,愜意逍遙,開心久久;插一插茱萸,驅邪避凶,好運久久;賞一賞菊花,眼界大開,愉悅久久;發一發祝福,情誼綿綿,幸福久久。預祝你重陽開懷,幸福永久!
4、遠也好,近也好,只要牽掛就好;平淡也好,富貴也好,只要健康就好;霜降也好,重陽也好,只要問候就好;電話也好,信息也好,隨著我的祝福,你幸福就好。
5、家裡的老人好“九”不見,我心裡“九九”想念,問候直上“九”霄,祝福依然“九”遠,費了“九”牛之力,湊足“九”個“九”。在重陽佳節即將到來之際,預祝天下老人重陽節快樂,幸福長“九”。
6、凋零的不是那季節,而是花朵;成熟的不是那果實,而是歲月;南飛的不是那大雁,而是心情;牽掛的不是那日子,而是朋友。重陽節,氣候變,請注意健康!
7、聖旨到:今日重陽節,又稱老人節,凡頭銜帶“老”的人,必須互相問候,如:老公老婆、老哥老弟、老姐老妹、老爸老媽、老闆老大、老友老伴……欽此!
8、再美的日子,沒人關懷就是遺憾,也許祝福只是一種形式,卻能給我們帶來溫馨——所以我們都不吝嗇寄給彼此關心,一樣的日子,一樣的牽掛,祝重陽愉快!
9、秋天註定是一個思念的季節,恰逢重陽節的到來,思念變作了雙份。窗前的落葉風幹了記憶,願秋雁將我無限的祝福寄託,祝你重陽節快樂,願幸福的陽光灑遍你生命的每個角落!
10、喝了一杯重陽酒,許了一個小心願,願你幸福‘酒酒’,吃了一口重陽糕,送了一個小祝願,願你生活步步‘糕’,插了一枝小茱萸,發了一個小宿願,願你快樂有‘萸’,重陽節,願你吉祥如意。
;⑹ 九月九日重陽節.在這一天里人們有登高,佩戴茱萸飲菊花酒的習俗習慣是什麼應什
插茱萸,登高,吃年糕。
⑺ 重陽節詩社叫什麼
相忘詩社。在重慶節詩社成為相忘詩社,相或梁忘詩社是一個以相生、相愛、相知、相契、相忘為宗旨,以易讀、易懂圓仿、易記為創作理念,以順心、成言、達境、瞬才、感靈為創作原則,並以逍遙自由橘團纖、相忘於江湖為精神向導,和以發揚尚古之風、創作易懂之詩為目的的大眾的非專業性詩歌原創與交流組織。
⑻ 北方人過重陽節的風俗是什麼
1、河北香河縣九月九日,有姻親關系的家庭是會互相送禮,稱為「追節」。永平府以重陽的天氣占未來晴雨。重陽節若下雨,這幾個日子也都會下雨。典周縣境內無山,縣民多於重陽節上城樓登高。
2、山東昌邑北部人家於重陽節吃辣蘿卜湯,有諺語道:「喝了蘿卜湯,全家不遭殃」。鄄城民間稱重陽節為財神生日,家家烙焦餅祭財神。鄒平則在重陽祭祀范仲淹,舊時,染坊及酒坊也在九月伍團九日祭缸神。滕州出嫁不到三年的女兒,忌回娘家過節,有「回家過重陽,死她婆婆娘」的說法。
3、陝西西鄉縣重陽節,親友以菊花、菊糕相饋贈。士子以詩酒相賞。據說婦女此日以口采茱萸,可以治心疼。陝北過重陽在晚上,白天是一整天的收割、打場。晚上月上樹梢,人們喜愛享用蕎面熬羊肉,待吃過晚飯後,人們三三兩兩地走出家門,爬上附近山頭,點上火光,談天說地,待雞叫才回家。夜裡登山,許多人都摘幾把野菊花,回家插在女兒的頭上,以之避邪。
4、重陽節,江蘇南京人家以五色紙鑿成斜面形,連腔啟橘綴成旗,插於庭中。長洲縣重陽節吃一種叫做「駱駝蹄」的麵食。無錫縣重陽節吃重陽糕、九品羹。
5、上海豫園於重陽節辦菊花會,以新巧、高貴、珍異三項評分定高下。
6、浙江紹興重陽節互相拜訪,旁空除非親友家有喪事,才往靈前哭拜。桐廬縣九月初九備豬羊以祖,稱為秋祭。同時也在重陽節綁粽子,互相饋贈,稱為重陽粽。古代江浙一帶,民間在重陽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唐代文人所寫的登高詩很多,大多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⑼ 重陽節是什麼節日
重陽節,是中國傳統節日,節期為每年農歷九月初九。「九」數在《易經》中為陽數,「九九」兩陽數相重,故曰「重陽」;因日與月皆逢九,故又稱為「重九」。九九歸真,一元肇始,古人認為九九重陽是吉祥的日子。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秋遊賞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飲宴祈壽等習俗。傳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於重陽之日享宴高會,感恩敬老。登高賞秋與感恩敬老是當今重陽節日活動的兩大重要主題。
重陽節源自天象崇拜,起始於上古,普及於西漢,鼎盛於唐代以後。據現存史料及考證,上古時代有在季秋舉行豐收祭天、祭祖的活動;《呂氏春秋·季秋紀》中收錄,古人在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這是重陽節作為秋季豐收祭祀活動而存在的原始形式。唐代是傳統節日習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時期,其主體部分傳承至今。重陽祭祖民俗相沿數千年,是具有深刻意義的一個古老民俗。重陽節與除夕、清明節、七月半並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
重陽節在歷史發展演變中雜糅多種民俗為一體,承載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在民俗觀念中「九」在數字中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意,寄託著人們對老人健康長壽的祝福。2006年5月20日,重陽節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