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重陽節茱萸妙用

重陽節茱萸妙用

發布時間:2023-03-14 17:14:46

重陽節插茱萸是為了什麼

重陽節插茱萸是中國民俗,傳說有辟邪作用,重陽節與茱萸的關系。舊時民間節日風俗,流行於黃河中下游、淮河、長江流域等地。每年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時,民間采茱萸插戴頭上,亦有用茱萸製成囊佩帶的,俗信能驅邪治病。

茱萸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山茱萸科的山茱萸,一種是芸香科植物吳茱萸,因為產於吳地(今江浙一帶)質量最好,因而得名,也叫越椒或艾子,它是一種常綠小喬木,樹幾乎可以長到一丈多高,葉為羽狀復葉,初夏開綠白色的小花,結實似椒子;秋後成熟。果實嫩時呈黃色,成熟後變成紫紅色。

(1)重陽節茱萸妙用擴展閱讀

茱萸主要有兩種植物,一為「茣茱萸」,一為「山茱萸」,還有「食茱萸」,前兩種皆入葯。吳茱萸是芸香科植物吳茱萸的未成熟乾燥果實。別名:辟邪翁。其入葯治病,始載於漢代成書的《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性熱,味辛、苦,有小毒。葯用前須用甘草煮水加以炮製,可減其毒性。入肝、脾、腎經。

功能:舒肝下氣、溫中散寒、燥濕助陽。主治厥陰頭疼、胸腹脹滿、嘔吐吞酸、陽虛泄瀉、肝鬱筋攣、寒疝、腳氣。清末《驗方新編》載:將吳茱萸搗碎加米醋貼敷腳心上端湧泉穴,可治療口舌生瘡、肝陽上亢頭暈、頭疼(高血壓)。

現代醫葯科學研究,其果實中含生物鹼:吳萸鹼、吳萸次鹼、羥基吳茱萸鹼,並有吳茱萸烯等揮發油成分。葯理作用:鎮痛,升高體溫,收縮子宮,抑菌,消炎,殺蟲、抑制胃腸潰瘍,升高血清G.P.T和G.O.T.,抑制胃腸功能推進,抗缺氧,延長凝血時間,抑制血栓形成。

② 唐代時期,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十分普遍,這有何養生之意

古代還風行九九插茱萸的習俗,所以又叫做茱萸節。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於是人們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或磨碎放在香袋裡,還有插在頭上的。唐代就已經如此,歷代盛行。
茱萸氣味辛辣芳香,而性溫熱,有驅寒驅毒的作用。所以,重陽節插茱萸有除惡氣、禦寒等作用。並且茱萸還有暖胃燥濕等功效,是六味地黃丸成分之一。
所以,重陽節這一天除了按照習俗插茱萸之外,不妨製作茱萸酒或飲用茱萸茶,有補益肝腎和健脾胃等功效。

③ 重陽節為什麼要插茱萸

進入到十月之後,也就到了人們期盼已久的國慶節,但是在十月里還有一個節日是不容錯過的,那就是重陽節,那麼你知道重陽節為什麼要插茱萸嗎?小編就給大家解答一下,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歡迎閱讀!
一、重陽節為什麼要插茱萸
據說在重陽節的時候插茱萸可以辟邪求吉,躲避災禍,所以就有了重陽節插茱萸的習俗了。
重陽節又叫做茱萸節。茱萸入葯,可制酒養身祛病。古人把山茱萸作為祭祀、避邪之物,在戰國時期,茱萸就是一種十分受人們歡迎的植物了,人們會把它做成各種各樣的東西戴在身上。
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於臂,或做香袋把茱萸放在裡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由此可見,在重陽節的時候,茱萸可以說是人們不可缺少的一種東西了。
文人們於重陽結伴外出登高賞茱萸,尤其在唐代,白居易、杜甫、寒山等幾十位詩人均有吟唱重陽登高及插茱萸的詩。最為膾炙人口的是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詩曰:「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由此可見,不僅是一些普通的百姓,茱萸在一些文人墨客的眼中也是一種十分重要的東西,是重陽節的必備之物。
茱萸是一種中草葯,常綠小喬木,有驅蟲祛濕、逐風邪的作用,並能消積食,治寒熱。茱萸原本名叫山萸,相傳在戰國時期,趙王有頸椎病,一位姓朱的御醫就是用茱萸治好了趙王的病,之後趙王就將山萸更名為山朱萸,後演變為茱萸。
民間認為九月九日也是逢凶之日,多災多難,所以在重陽節人們喜歡佩帶茱萸以辟邪求吉。重陽節除了插茱萸的習俗之外,民間還有登高望遠,喝菊花酒、賞菊、吃重陽糕、踏青等一些習俗。隨著社會的發展,重陽節也逐漸成為了一個人們尊老愛老的節日。
二、九九重陽節意義
重陽節又稱:登高節、茱萸節、重九節、老年(人)節。重陽節在每年農歷的九月九日,是漢族的傳統節日,因《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
重陽節的美食就是重陽糕,重陽糕有一則來源甚早的說法,《南齊書》卷九上說,劉裕篡晉之前,有一年在彭城過重陽。一時興起,便騎馬登上了項羽戲馬台。等他即位稱帝後,便規定每年九月九日為騎馬射箭、校閱軍隊的日子。據說後來流行的重陽糕,就是當年發給士兵的干糧。
九月九日重陽節也正是菊花盛開的時候。我國是菊花的故鄉,自古培種菊花。菊是長壽之花又為人們所贊賞為凌霜不屈的對象且又為辟邪的象徵,所以人們愛它、贊它,自古有說法,重陽節又稱菊花節。所以賞菊也正是應了那時候的風景。
新中國成立後,重陽節又叫"老人節",1989年,我國重陽節正式定名為老人節。每年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定為全國的敬老日。中華民族素有尊老敬老傳統美德,重陽節前後,黨和政府以各種形式開展敬老活動,比如召開座談會、老人宴、銀發旅、搞體檢、贈禮品、幫勞動等等。
重陽節的意義,其實很簡單,不過是國家體恤老人的一個節日,所以又稱「老人節」,大概也希望在外的遊子都能回家陪伴父母爺爺奶奶,這應該才是重陽節的意義。
三、重陽節的風俗
1、插茱萸
古人認為茱萸能夠祛除疾病,帶來庇護。所以在重陽節的時候,會採集來茱萸,有的直接插在門前,而有的會經過簡單的加工,製作成香囊,佩戴在身上。
2、登高
重陽節時節不僅僅菊花盛開,而且天高氣爽,更是適合登高,從古代,民間就有重陽有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叫「登高節」,唐代文人所寫的登高詩篇也很多。
3、吃花糕
重陽節敬老,登高以避災,"糕"與"高"同音,又有"步步高升"、"壽高九九"之含義,所以"重陽花糕"成了普受歡迎的節日食品,重陽吃花糕始於西漢,當時稱為"蓬餌",亦即黍糕。
重陽節吃花糕的起因,緣於重陽登高習俗,有山的地方可爬山登高,而無山可爬的地方,就想法找彌補和替代的辦法,因"糕"與"高"諧音,就出現了吃花糕的習俗。
4、菊花酒
重陽佳節,中國有飲菊花酒的傳統習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漢代就已有了菊花酒,魏時曹丕曾在重陽贈菊給鍾繇,祝他長壽。

④ 重陽節為什麼要插茱萸 茱萸是什麼

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盯兆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於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裡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

重陽節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除了佩帶茱萸,人們也有頭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經如此,歷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凶穢,以招吉祥」。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鬧則橋。宋代,還有將彩繒剪成茱萸、菊花來相贈佩帶的。

茱萸是一種落葉小喬木,開小黃花,果實橢圓形,紅色,味酸,可入葯。果實稱「萸肉」,俗名棗皮,供葯用,味酸澀,性微溫,為收斂性強壯葯,有補肝腎止汗的功效。生長於溫暖地帶,分布於中國大部分地區,朝鮮、日本也有分布。

(4)重陽節茱萸妙用擴展閱讀

傳說:

汝南人桓景隨費長房學道。一日,費長房對桓景說,九月九那天,你家將有大災,其破解辦法是叫家人各做一個彩色的袋子,裡面裝上茱萸,纏在臂上,登高山,飲菊酒。

九月初九這天,桓景一家人照此而行,傍晚回家一看,果然家中的雞犬牛羊都已死亡,而全家人因外出而安然無恙。於是茱萸「辟邪」便流傳下來。

⑤ 唐代時期,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十分普遍,這有何養生之意

插吳茱萸的習俗始於東漢,流行於晉代。重陽節插吳茱萸的習俗在唐代非常普遍。古人認為山茱萸能驅除疾病,帶來庇護。所以重陽節的時候會採集山茱萸,有的直接插在門前,有的簡單加工做成香囊,還可以用來釀酒保健。

山茱萸的別稱「驅邪」是重陽節的重要象徵。人們認為重陽節插吳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者戴在手臂上,或者做成香包。把山茱萸放進去戴上。叫考努斯的眼袋,頭上插著東西。古人認為重陽節爬山插吳茱萸可以驅蟲、防潮、防風。於是人們把山茱萸戴在胳膊上,或磨成香囊,或戴在頭上。大部分是婦孺穿的,有些地方也有男士穿的。

閱讀全文

與重陽節茱萸妙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征地養老保險該交嗎 瀏覽:460
在京社保12年到達退休年齡 瀏覽:633
兒子不孝順自己 瀏覽:891
硒使人長壽 瀏覽:672
50歲以上的招工網 瀏覽:809
以後醫院的醫生改制後養老怎麼交 瀏覽:442
北京市退休人員工資 瀏覽:184
大健康體檢業務員是做什麼的 瀏覽:872
養老最高境界是什麼 瀏覽:448
50歲全國 瀏覽:718
老年人都檢查項目 瀏覽:570
安徽社會養老保險繳費標准 瀏覽:374
送母親去養老院小視頻 瀏覽:213
八十年代養老金多少錢 瀏覽:356
居家養老院有哪些 瀏覽:264
預備黨員政審父母離異怎麼辦 瀏覽:155
口腔醫院體檢哪個好 瀏覽:127
貴陽市靈活就業人員退休年齡 瀏覽:393
老年人全身出現紅點怎麼回事 瀏覽:425
學雷鋒日敬老院 瀏覽: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