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什麼是孝親敬老怎麼理解孝親敬老的意思
1、孝親敬老是指孝敬父母,尊敬長輩。孝親敬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先輩傳承下來的寶貴精神財富。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孝親敬老的傳統美德,也因此被世人譽為「誠信禮儀之邦」。「孝親敬老」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華,更是當今世界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家庭價值自信。
2、父母恩情似海深,人生莫忘父母恩。孝親敬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先輩傳承下來的寶貴精神財富。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孝親敬老的傳統美德,也因此被世人譽為誠信禮儀之邦。孝親敬老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華,更是當今世界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家庭價值自信。
② 孝親敬長的內容是什麼
孝親敬長的內容是以下這些:
1、慈孝之心,人皆有之。——蘇轍
釋義:孝道是每個人都有且必須要懂,要去孝順。
2、出入扶持須謹慎,朝夕伺候莫厭煩。出自《勸報親恩篇》。
釋義:父母出入(門)要小心攙扶,早晚伺候父母不要厭煩。
3、慢人親者,不敬其親者也。出自《三國志·魏書》。
釋義:不尊敬別人父母的人,肯定也不會敬重自己的父母。
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孟子《孟子·梁惠王上》
釋義:敬愛自己的長輩,進而也敬愛別人的長輩;愛撫自己的孩子,進而也愛撫別人的孩子。(這樣)天下就可以在掌心中隨意轉動(要統一它就很容易了)。
5、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敘,朋友有信。——孟子
出自《孟子》
釋義:父子之間要相親相愛,君臣之間要有適當規則,夫婦之間要有內外之別,長幼之間要有尊卑秩序,朋友之間要有誠信。
孝親敬長相關語句:
弟子入則孝,出則弟。
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於孝,孝莫大於嚴父。
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
呼喚應聲不敢慢,誠心誠意麵帶歡。
好飯先盡爹娘用,好衣先盡爹娘穿。
孟子曰:「親親,仁也;敬長,義也。
勞苦莫教爹娘受,憂愁莫教爹娘耽。
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信,德之厚也,忠,德之正也。曾參中夫四德者也。
妻賢夫禍少,子孝父心寬。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③ 孝親敬老的意義是什麼
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先輩傳承下來的寶貴精神財富,一種良好情感的傳承與發展。孝親敬老的意思是孝敬老人、敬愛老人、親近老人。「孝親敬老」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華,是當今世界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
孝親敬老的意義是什麼
我們如今的成長離不開當年長輩的辛勤養育,辛勤教導。
「孝」最核心的內涵是子女對父母應盡的義務,包括尊重老人,關愛老人精神及物質生活。
孝文化所強調的對父母的愛心、感恩之心,是一個人道德行為的開端,是道德教育的根基所在。
④ 孝親敬老是什麼意思
中華民族文化傳統絕該繼承和發揚.孝親敬老美德更是精髓, 更應該繼續發揚光大,這是每個人應盡的義務,是良心的要求。
「孝」是中國文化中最悠久、最基本、最重要、影響最深遠的傳統倫理觀念。在《孝經》中,「孝」被開宗明義地肯定為「德之本」和「教之所由生者」,並被儒家視為「仁之內核」。 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祖孫兩人,更相為命。
幾千年來,「磕頭」、「跪拜」「昏定晨省」「披麻戴孝」「守靈」等儀式一直承載著中華民族「孝」文化的內容。而當代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家,更是嚴格保留了很多的傳統孝道儀式和規范。例如在韓國,每年春節家家戶戶都要在正月初一之前趕回供奉祖先的長兄或長子、長孫家,參加祭祖的茶禮儀式並相互拜年。拜年時,長者盤膝而坐,晚輩在長者面前下跪叩頭,長者對成年晚輩低頭彎腰答禮。
「一定的內容必須通過一定的形式才能表現出來。」夏學鑾並不否定當代青少年在春節時給父母磕頭的意義。他說,有選擇地恢復一些體現家庭長幼尊卑倫理關系的傳統社會儀式還是必要的,弘揚孝道需要藉助具體的形式。其實孝道的核心是要突出「感恩」思想,理解磕頭後面的價值取向才是真正重要的。表達愛心的形式是多元的,每一個老人內心感到溫暖的形式也是不一樣的, 孝悌並稱不可偏廢;二是無違父母;三是為父母守孝;四是在家盡孝,在國必忠。
把孝親當作責任、義務,與從孝親獲得幸福,兩者是可以統一起來的。並且前者正是後者的源頭活水。對於具備起碼道德水準的人來說,想到父母把自己拉扯成人所吃的千辛萬苦,所擔的虛驚實怕,所投的真疼至愛,倘不能盡孝心,必深感負疚而痛苦;如能盡孝心,使父母衣食豐足,身體康健,精神愉快,一句話,生活幸福,自己難道不會因此感到欣慰和幸福嗎?
《二十四孝圖說》講,孔子的弟子子路,因家貧經常吃糠咽菜,「為親負米百里之外」。老人去世以後,他「南遊於楚」,「積粟萬鍾」,「列鼎而食」,但卻慨然嘆道:現在即使再想回到吃糠咽菜、「為親負米」的歲月,也辦不到了。子路之作此慨嘆不是因為他有吃糠咽菜的特殊癖好,而是因為他在失去了孝親的可能性之後,對於孝親這樣一種天倫之樂,產生了強烈的懷念。國無憂,民無憂,滿月青山景色幽。春風盪九洲。 衣不愁,食不愁,最是神州尊白頭。高風萬古流。在許多忠孝難以兩顧的人的心中,不能孝親或不能經常孝親,是一大遺憾。所以一有孝親的機會,他們便總是盡量彌補———在彌補責任欠缺的同時,也彌補幸福的失落。正是鴉有反哺之義,羊有跪乳之恩。
有一種人生觀是以使別人獲得幸福為幸福的。既然一個人可以從使別人獲得幸福中獲得自己的幸福,那麼,他能因自己孝親使親人獲得幸福而也感到幸福,有什麼說不通呢?承認孝親是福,說到底,也就是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
在當前形勢下,「孝道」包含著對父母和長輩的順從、尊敬和理解。順從是「孝道」的第一境界,聽話、不惹父母生氣就可以說是孝順了;尊敬體現在對父母和長輩的日常態度和行為上,比如吃飯讓長輩先動筷子,出門要和父母打招呼,告訴去向和回家時間等等;理解更多的是指對「可憐天下父母心」的理解,即使父母說錯了,自己受了點小冤枉,也不要當場頂嘴,要暫時接受,等事後再行解釋。挾泰山以超北海,此不能也,非不為也;為老人折枝,是不為也,非不能也。
孝親敬老應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題中之義,是社會進步的表現。讓我們共同行動起來,在全社會大興孝親敬老之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