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鄭伯克段於鄢中庄公是真的孝還是別有用心
你好!
別有用心,從以下看出:
「姜氏欲之,焉辟害?」
這句話表面上看鄭庄公很聽從母親的話,是個孝心。不過稱呼卻是用姜氏。足見鄭庄公的偽孝。
僅代表個人觀點,不喜勿噴,謝謝。
2. 傳說中鄭庄公挖地道與母親見面,這是為什麼呀
鄭庄公挖地道與母親見面是因為:當年母親偏心於庄公的弟弟,兩人謀劃造反,等到庄公的弟弟自殺後,母親被拘禁起來,庄公氣憤的說「不到黃泉不再見面」,而後來庄公思母心切,不得已挖地道與母親見面。
後來等到事情過去了一段時間,漸漸平息了之後,鄭庄公慢慢的思念起母親來,想起她的救母之恩。可是苦於當時說的話,不好違背。臣子潁考叔看出了庄公的心思,對庄公說,何不在兩地挖一條地道,從地道里穿過去,就能見到母親了。等到母子相見,兩人終於重歸於好。
3. 鄭庄公掘地見母是政治考量還是孝心使然
庄公的母親非常不喜歡庄公,甚至做出慫恿庄公弟弟去造反這種事情。如果她不回是庄公的母答親的話,早就要殺頭了。而庄公說以後都不見她也應該只是氣話,特地征詢臣子如何可以見母親,又不會違反自己以前那些「諾言」,只好出此下策。不應該說是作秀,畢竟血濃於水,說什麼都是自己的母親。肯定是有親情在裡面的。
4. 庄公克段於鄢 庄公是真孝還是假孝
當然是假孝順,庄公的一切手段都只是在大義的名下進行厲害算計,完全沒有親情的存版在。
鄭伯權克段於鄢記敘了發生在公元前722年5月,鄭庄公在鄢打敗其弟共叔段的歷史事件。意思是說共叔段不遵守做弟弟的本分,所以不說他是庄公的弟弟;兄弟倆如同兩個國君一樣爭斗,所以用「克」字;稱庄公為「鄭伯」,是譏諷他對弟弟失教;趕走共叔段是出於鄭庄公的本意,不寫共叔段自動出奔,是史官下筆有為難之處。表現人物所用手法:
1,細節描寫突出人物性格:
「庄公寤生」使姜氏受驚,由此厭之,表現了姜氏乖戾偏狹。潁考叔「食舍肉」既寫出了其純孝,更突出了其聰慧機敏,「隧而相見」則表現了庄公與統治階級宣揚的孝道的虛偽可笑。
2,襯托手法的運用,使人物性格更為鮮明生動。
以共敘段的貪婪妄和愚昧無知,襯托庄公的老謀深算;以姜氏的昏憒和隨心所欲,映襯庄公的精明和藏而不露;蔡仲和公子呂為國除害的迫切心情,襯托出庄公的城府之深,手段高明。
3,潁考叔的「純孝」反襯庄公的不孝與虛偽。
5. 鄭伯克段於鄢中庄公是真的孝還是別有用心
別有用心,「姜氏欲之,焉辟害?」這句話表面上看鄭庄公很聽從母親的話,是個孝心。不過稱呼卻是用姜氏。足見鄭庄公的偽孝。
《鄭伯克段於鄢》是春秋時期史學家左丘明創作的一篇散文。這篇文章主要講述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鄭庄公同其胞弟共叔段之間為了奪國君君權位而進行的一場你死我活的斗爭。鄭庄公設計並故意縱容其弟共叔段與其母武姜,其弟驕縱,於是欲奪國君之位,庄公便以此討伐共叔段。
庄公怨其母偏心,將母親遷於潁地,後來自己也後悔了,又有潁考叔規勸,母子又重歸於好。全文語言生動簡潔,人物形象飽滿,情節豐富曲折,是一篇極富文學色彩的歷史散文。
(5)庄公掘地見母是不是真的孝順擴展閱讀
文章以時間先後順序為線索,記敘鄭國王室內部勢力之間的權力之爭,既涉及政治、軍事利益,也牽涉到母子情、手足情,讀來扣人心弦。首先寫庄公寤生,使姜氏受到驚嚇,姜氏因而喜愛次子段。段在母親的暗中支持下,謀奪君王之位,逐步擴張他的勢力。
庄公靜觀其變,外似寬厚實則胸懷殺機。矛盾沖突越來越明朗、尖銳,最後達到高潮:鄭伯討伐叔段,段逃奔到共,姜氏被放逐在城潁。文章線索清晰,有明線、暗線,也有主線、次線。段的擴張勢力是明線,鄭庄公的欲擒故縱是暗線。
明線被安排成次線,暗線卻被寫成主線,鄭伯的所作所為成為直接敘述的對象。兩條線索在文章開端分頭發展,到「公伐諸鄢」,才交織在一起,並引出新的一條線索:鄭伯與姜氏的母子關系,最後以母子和好如初為結局。脈絡清晰,結構完整,作者的敘事能力是相當高超的。
文章精彩之處在於對人物的刻畫惟妙惟肖,形象生動。鄭庄公老謀深算,城府極深。他對母親和胞弟的陰謀,早已心知肚明,卻一直按兵不動,擺出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的姿態,欲擒故縱,最後師出有名。
作為國君,他精明強干,運籌帷幄,對事情的發展洞若觀火,是一位深謀遠慮的政治家;但作為兄長,他對胞弟的越軌行為,不及時加以教導和勸阻,卻一味放縱,終於釀成母子決裂、手足相殘的慘劇,他的陰險狠毒的丑惡面目,被暴露無遺,史官對此也深為不滿。
庄公最後將母親囚禁在城潁,「既而悔之」,在大臣潁考叔的設計安排下,母子兩人在隧道中相見,關系恢復如初,庄公當時說:「大隧之中,其樂也融融!」他的另一個性格——虛偽,也被揭露出來。其他人物,也塑造得栩栩如生。
姜氏飛揚跋扈,任性妄為,助子為虐,最終嘗到了自己釀成的苦果;段則愚蠢、貪婪,在母親的縱容下,驕縱成性,狂妄自大。在尖銳的矛盾沖突中,人物形象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這篇文章把整個事件的起因、經過和結局交代得清清楚楚,且記敘了人物的行為,刻畫出了人物的性格,還融入了作者的政治說教,表達了作者的政治理想,真正達到了微而顯、婉而辯、精而腴、簡而奧的辯證統一。
文章僅七百餘字,結構完整緊湊又波瀾起伏,塑造的人物形象生動傳神,顯示出了較高的藝術水平。全文語言生動簡潔,人物形象飽滿,情節豐富曲折,是一篇極富文學色彩的歷史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