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重陽節前夜廣州約13萬人登高,重陽登高是什麼傳統
簡單說來,重陽登高的傳統就是辟邪祈福,登高賞秋遙寄思念和尊老敬老
一切傳統,大多起源於巫祝信仰,執行於實際功效,然後不斷增加新賦概念繼而長存。我們按照這個思路去梳理重陽節的傳統。辟邪祈福是信仰部分的起源,登高賞秋是其實際功效,尊老敬老則是後世增加的新概念,我們現在最推崇的,大概也就是重陽節的尊老敬老這個部分,因此重陽節,又被稱作老人節。
關於遙寄思念,那大概是和王維寫的唐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我兒時第一次聽說重陽節,就是因為這首膾炙人口的詩歌,我相信,這種情況我不是一個人。
關於尊老敬老,這就源於九月九日,九的諧音,九九,也就是久久,加上重陽單獨拿出來可以解為重新恢復陽氣也就是生命力,那麼這就跟老年人聯繫上了。
延伸開去,重陽節,帶著父母長輩一塊兒去登高,既能健身又能賞美景。又體恤父母長輩的養育之苦,對他們多行比平時更多倍的孝敬。這就是尊老敬老的含義。
2. 九月九日重陽節有什麼習俗
賞菊、登高、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
重陽日,中國重陽節歷來就有賞菊花的風俗,所以古來又內稱菊容花節。農歷九月俗稱菊月,節日舉辦菊花大會,傾城的人潮赴會賞菊。從三國魏晉以來,重陽聚會飲酒、賞菊賦詩已成時尚。在中國古俗中,菊花象徵長壽。
重陽最重要的節日活動之一,即是登高。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2)今年廣州重陽節擴展閱讀:
廣州過重陽節,民眾登白雲山,賞秋、健身。吳川地過重陽節,享宴高會,擺敬老宴。懷集縣以重陽為元帝得道之辰,男女老少,傾城而出,賽神酬願,皆用大炮。連川重陽,童男童女皆至城外相聚答歌,州人圍觀。陽江市過重陽節放紙鳶,並系藤弓於紙鳶上,在半空中聲音十分嘹亮。
港澳在港澳人的習俗中,清明為「春祭」,重陽為「秋祭」。重陽登高祭祖的傳統風俗延綿至今。在港澳地區,古老的重陽節,今已演變為一個多元化的節日。
海南過重陽節有登高望遠、插茱萸、送「重陽糕」、「趕山貓」、洗艾葉水等習俗。
上海豫園於重陽節辦菊花會,以新巧、高貴、珍異三項評分定高下。近年上海市楊浦區開展「歡樂在重陽」敬老愛老系列活動。
3. 廣東重陽節吃什麼傳統食品
廣州重陽節吃一些比較進補的食品,像雞湯還有海鮮,螃蟹都是非常進補的,還會吃一些水果,蘋果,還有各種各樣的蔬菜來增強體力。除此還有栗子糕、菊花糕、菊花酒、羊肉面等。具體如下:
一、栗子糕。
廣東人過重陽節,栗子糕是不可缺少的,從名字上就能看出來,這種糕點其實就是栗子製作而成的。栗子蒸熟後碾碎成泥,然後再按照獨特的方法將其製成栗子糕。製作出來的栗子糕,不僅好看還好吃,別有一番風味,不管是大人還是孩子都喜歡吃。
二、菊花糕。
廣東人過重陽節,是一定要吃菊花糕的,這種傳統已經有100多年的歷史了。栗子糕吃起來是栗子的味道,那麼菊花糕吃起來則是菊花特殊的香味。這種糕點吃起來是入口即化的感覺,香甜松軟,吃完讓人意猶未盡。
三、菊花酒。
重陽節喝菊花酒應該是人人都了解的事情,這種習俗流傳了很久,傳說中還有著重陽節喝菊花酒。
在這天人們會採摘一些鮮嫩的菊花和一些枝葉,然後放到糧食中一塊來釀酒。但是這種酒第一年是不能喝的,人們往往會等到第二年重陽節的時候再拿出來喝。
四、羊肉面。
重陽節吃羊肉面,其中也有著非常好的寓意,在很多地方都有著這種習俗,更何況,秋冬季節吃羊肉也是非常滋補的。
五、螃蟹。
「秋風起,蟹腳癢」,秋天是吃螃蟹的季節,重陽節也是吃螃蟹的一天。在我國不少地方,重陽這天都是要吃螃蟹的。這個時候的螃蟹正肥美,滿膏滿黃,就連蟹肉也非常飽滿。
4. 廣東重陽節的風俗是什麼
清遠連州:抬大神
「抬大神」是清遠連州民間流傳的,大型的傳統儺戲、儺祭活動,在每年的重陽節舉行,至今已經有過千年的歷史,主要節目就是在節日當天村民們簇擁著各種鬼神像環鎮遊行,這種節目一來是為了登高助興增添風采,二來是可以驅邪。
陽江:風箏節
「北有濰坊,南有陽江」,陽江是中國風箏之鄉,放風箏已有1400餘年的歷史,還有「中國風箏之鄉」稱號。而如今陽江更是成為了國際性風箏賽事、風箏節的舉辦地。每年重陽節陽江都會在南國風箏場舉辦風箏文化節,邀請各地風箏代表隊來比賽,每年都會吸引上百萬群眾前來觀賞。
番禺:登高
重陽節當然少不了登高賞菊,番禺人把登高看做是一種免災避禍的活動。在番禺周圍有蓮花山、白雲山、大夫山、滴水岩、十八羅漢山等登山之處,很多人在重陽節前夜就開始登山,並准備好帳篷露營,等待第二天觀賞日出。
佛山:秋祭
佛山的秋祭有上千年歷史。在古代秋祭,人們會登山掃墓,祭奠祖先,如今佛山的秋祭是每年秋色歡樂節的一部分。活動當天,秋祭作為歡樂節的開場大戲,在佛山祖廟舉行,屆時會有儀仗入場、上祭品、敬香、切燒豬等傳統重陽節祭祖習俗。除此以外,還會有鍾鳴鼓、宣讀祭文、祭祀舞蹈等表演。
台山:牛肉墟
牛肉墟本來只是台山水步鎮山口墟的一個特定的墟日,每逢重陽節開墟。後來政府決定把開墟時間提早到九月初一,於是每年這個時候都會有大批珠三角遊客前來牛肉墟買牛肉、吃牛肉。從2008年開始,牛肉墟每年都舉辦牛肉節,每年節日期間都會吸引超過10萬的遊客遠道而來。
韶關:浸菊花酒
在粵北客家地區,客家鄉民們稱重陽節為「九月節」,最為獨特的習俗是浸菊花酒。這是一個中原古俗,現在流傳的地區已經很少。在節日當天,村民們會上山採摘野菊,摻和在釀酒的糧食中一起醞釀,直至第二年的重陽節再把酒拿出來全家一起暢飲。
惠州:放紙鷂
放紙鷂是惠州人過重陽節的主要習俗。惠州民謠中唱道:九月九,是重陽;放紙鷂,線愛長。本來放風箏一般在春天,但是由於當地重陽節期間秋高氣爽,風力適中,所以成為了最佳風箏時節。
5. 重陽節習俗
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秋遊賞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飲宴求壽等回習俗。傳承至今答,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於重陽之日享宴高會,感恩敬老。登高賞秋與感恩敬老是當今重陽節日活動的兩大重要主題。
重陽節是指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日,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易經》中把「九」定為陽數,「九九」兩陽數相重,故曰「重陽」;因日與月皆逢九,故又稱為「重九」。九九歸真,一元肇始,古人認為九九重陽是吉祥的日子。
據現存史料及考證, 重陽節的源頭,可追溯到上古時代。古時季秋有豐收祭天、祭祀大火星活動。《呂氏春秋·季秋紀》有載,古人在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這是重陽節作為秋季豐收祭祀活動而存在的原始形式。重陽節起始於上古,成型於春秋戰國,普及於西漢,鼎盛於唐代以後。
6. 廣東重陽節的風俗是什麼
廣州
番禺人把重陽節登高的習俗看作是免災避禍的活動。每當重陽來臨,人們便三五成群或全家結伴來到蓮花山、白雲山、大夫山、滴水岩、十八羅漢山等登山覽勝。許多都是在重陽日到來的前夜就開始登山,並備好食物和帳篷,露宿山頂,等待日出。
連川
在重陽節這一天,童男童女皆至城外相聚答歌,州人圍觀。南雄府九月九日請茅山道士建王母會,想求取子嗣的青年婦女都會前來參加。陽江市重陽節放紙鳶,並系藤弓於其上,在半空中聲音十分嘹亮。臨高縣民重陽節早起,大家齊聲高喊「趕山貓」,以此為安和富利之吉兆。
懷集
廣東懷集縣以重陽為元帝得道之辰。男女老少,傾城而出,賽神酬願,皆用大炮。隆安縣九月九日放任牛羊自行覓食,俗語說:「九月九,牛羊各自守」。
清遠
清遠連州保安鎮的重陽「大神」盛會已持續千百年。每到重陽日家家戶戶貼門對,村村寨寨結綵門。盛會最引人注目的是「抬大神」、「踩八卦」、「搖高神」、「扮故事」等節目。
佛山
佛山重陽節祭祖的習俗,叫做「秋祭」,舊時的重陽節,掃墓人士大多以家庭為單位,帶上祭品上山拜祭先人。而今的重陽節則由上山掃墓祭祖演變為家中祭祖。
惠州
重陽放紙鷂是惠州民間特有習俗。其來由無從考究。但從惠州的領南氣候觀之,時間上似乎頗為恰當。重陽前後秋高氣爽,勁風不斷,人們按傳統習俗要登山登高,進行戶外活動,此時放紙鷂,天時地利人和,是頗多為適合的。
7. 廣州茂名重陽節習俗
廣州茂名重陽節有什麼習俗?
重陽節又名重九節。以為農歷九月九日重陽節。雙九合並,故作重九。每個地方在重陽的時候都會有登高,賞菊類似的習俗。那麼在廣州茂名,重陽節的習俗有沒有哪些跟別的城市不一樣的呢?
重陽登高是廣州茂名人的一種習俗。古人認為,二陽相重,是大吉大利之日,重陽登高則可圖個吉利因此在廣州茂名,重陽節是一年中的一個大節日。以往重陽節人們主要是登高,掃墓,放紙鷂(即放風箏)。20世紀70年代後,重陽登高之風日盛,放紙鷂的習俗已很少見,掃墓者也大為減少,而以登山游樂為主,每當重陽來臨,人們便三五成群或全家結伴來到白雲山、越秀山、登山覽勝。有許多青年在重陽前夜就開始登山,並備好食物和帳篷,露宿山頂,等待日出,以賀重陽。
廣州茂名重陽節習俗之登高
賞月是中秋節的重要活動,而登高則是重陽節必不可少的活動內容。重陽登高之俗,早在戰國便已有發端,到了西漢,便漸漸成為一種習俗,並且還增添了佩榮萸,飲菊花酒等習俗。
據梁朝吳均(續齊諧記》中說,在古時候,汝南縣有個叫桓景的人,跟隨費長房游學多年。一旦,長房對恆景說:「九月九日你們家裡要有大的災難,應該馬上回家,讓家裡每個人都做一個絳色袋子,裡面裝上茱萸,把袋子系在胳膊上,然後登高、飲菊花酒,就可逢凶化吉。」
桓景按著長房的話去做,帶領全家人登山遊玩。到了晚上回家,看見雞、狗、牛、羊全部暴死。長房聽後說:「這是由這些家畜代災了。」東漢年間,這個故事傳開,從此,每逢農歷九月初九,人們為取吉利和避災消禍、長壽不老,都競相登高,登高的風俗也就興起來了。
重陽節登高之風,到了唐代已很盛行。許多詩人為此寫了不少詩篇。唐代詩人邵大震的一首詩雲:「九月九臼望遙空,秋水秋天生夕風。寒雁一向南飛遠,遊人幾度菊花叢。」反映了當時登高之風的盛行。
登高習俗在全國都很流行,可在平原地區,人們都無「高」可登,於是,有人就想了一個代替的辦法,九月九日做糕吃,取「糕」「高」同音,吃糕便表示登高消災了。到了現在,各地仍有重陽吃花糕的習俗。
在古時,最初的花糕是用植物葉子和米面製成。唐宋時盛行吃花糕,其製作就更加考究,相傳武則天曾令宮女採集百花和米搗碎,蒸制花糕。明代製作盒子般大的花糕,接出嫁的女兒回家過節,重陽節又得名「女兒節」。農歷九月是豐收的季節,有人也把重陽花糕稱為「豐糕」。
廣州茂名重陽節習俗之賞菊
菊花又名黃花,屬菊科,花色品種繁多。重陽時節,正值菊花怒放,幽香清芳,賞菊就成了一件時令習俗。我國古人曾有許多賞菊詩詞。如晉代陶淵明,唐代杜甫等都有佳句名篇流傳。至清代,重陽節前後還舉行菊花大會,傾城人去觀賞菊花。現代,各地也有以菊展為賀,用菊花擺制色彩鮮艷的各種圖案,畫家當場作畫,觀眾絡繹不絕,熱鬧非凡。
廣州茂名重陽節習俗之插茱萸
茉萸,即「越椒」、「艾子」,是一種常綠灌木,春開紫色花,秋結紫黑色實,人葯釀酒,有濕中、止痛、理氣等功效,可治便秘、吐瀉、腹痛、遺精、消化不良等症。插萊萸可治病防疾,唐朝詩人王維有「每逢佳節倍思親」、「遍插茱英少一人」之詩,可見古人已有插茱萸之俗。此外,自古先民還於重陽之日,飲茉萸甘菊之酒。
金秋送爽,丹桂飄香,農歷九月初九日的重陽佳節,活動豐富,情趣盎然,有登高、插茱萸、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等等。
在古代,民間在重陽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唐代文人所寫的登高詩很多,大多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還有吃「重陽糕」的習俗。
廣州茂名重陽節習俗之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於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裡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重陽節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除了佩帶茱萸,人們也有頭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經如此,歷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凶穢,以招吉祥」。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宋代,還有將彩繒剪成茱萸、菊花來相贈佩帶的。
廣州茂名重陽節習俗之賞菊並飲菊花酒
重陽節正是一年的金秋時節,菊花盛開,據傳賞菊及飲菊花酒,起源於晉朝大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後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文人士大夫,還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和陶淵明更接近。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之風盛行,當時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種,千姿百態。民間還把農歷九月稱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陽節里,觀賞菊花成了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清代以後,賞菊之習尤為昌盛,且不限於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陽節前後最為繁盛。、
廣州茂名重陽節習俗之吃重陽糕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松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