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孩子不孝順父母
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梁殲嘩候都喜歡說:「你看人家xxx,比你乖多了」。那麼問題來了,憑什麼別人家的孩子那麼好!
同事紅艷家裡的生活氛圍,是我長這么大見過的最「不正常」的一種情況。
半小時新聞
寧寧從小的學習成績很好,基本不用紅艷操心,問道有什麼妙招,紅艷說:「我們家晚上7點至7點半是新聞時間,老公會和孩子一起看新聞聯播,了解一些時事,也可以趁著空兒,給寧寧灌輸教育理念。」
聽到這兒,我的臉立馬紅到了脖子根,想起平時自己看偶像劇的時候,孩子還在書房寫作業呢~
從紅艷家裡出來,我百感交集,平時甜甜都是恭恭敬敬地喊我們「爸媽」,自己也一直都以「長輩」自居,很少和孩子平等相處,更別提與她對等地溝通與交流了。有時候自己對孩子沒耐心,反過來還要怪孩子不聽話,想想也是慚愧。
其實每個父母都可能犯這樣的錯誤,如果想讓孩子心平氣和地跟父母談知心話,那就先建立一個輕松愉悅、平等自由的家庭氛圍吧!總想著別人家的孩子好,不如先把自家孩子管管好!
❷ 不孝女的表現有哪些
「百善孝為先」的古語,我國一直高度重視孝道,這也是數百年來中華文化的傳承。和大多數父母一樣,每個人都希望看到他們努力工作的孩子。他們不僅可以在將來獲得成功,而且最重要的是要榮譽自己並服從長輩。
但是,將來的孩子是孝還是孝,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父母對孩子的教育程度,在孩子小的時候就可以看到一些事情。通常,在兒童時期具有這些表演的兒童大多是「白眼狼」。家長如發現,應及時指導和糾正。
什麼樣的孩子長大後不會表現孝順?
1.沒有榮譽
孩子們經常喜歡打他們的父母和長者,並在生氣時經常踢老年人。我並不總是考慮長輩,也不喜歡聽父母和長輩的意見。我有自己的風格,並且總是有自己獨特的風格。這樣的孩子從小就不會尊重長者,更不用說孝順長大了。
2.愛發脾氣
煩躁和易怒,他經常將自己的情緒帶給其他人,當父母批評時,他們會與父母交談。這個孩子可能是由叛亂引起的,也可能是由父母過度溺愛引起的。如果父母不及時幫助孩子擺脫這個問題,那孩子長大後肯定會變得更糟。
3.自私
無論如何都不要去想別人,即使父母也不例外。年輕時,您可能會認為您的孩子很可愛,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習慣將變得越來越嚴重。實際上,這些都是父母寵愛的結果。我將始終以自我為中心,因此長大後很難考慮父母,也不會尊重父母。
4.不負責任
習慣性地躲在別人後面,不願承擔自己的責任和義務。小時候,我聽了父母的安排。長大後,我聽聽愛人的安排。當我遇到麻煩時,我會自動退縮,所以當我的父母長大後,他們自然不願承擔撫養他們的責任。
如果孩子有這樣的表演,長大後通常很難服從父母和長者。但歸根結底,是因為父母的教育方式存在問題,會導致孩子表現各異,所以最好的解決辦法是在孩子還小的時候,父母就必須對其進行教育和指導。
父母應該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
1.不要寵壞
現在有很多家庭可能是獨生子女家庭,所以很多父母和長者特別寵愛孩子,希望為孩子們提供最好的服務,但是,孩子的家庭越多,孩子越懶惰,自私和自私,從而影響到孩子的生活。孩子的未來成長。
因此,父母一定不要因為愛而寵壞孩子。無論應節制地進行哪種愛,孩子的紀律都必須首先從不寵壞自己開始。這樣,孩子就不會被父母寵壞。
2.不要對孩子嚴厲
一些父母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變得更好。這樣的父母可以在教育子女的過程中對子女進行紀律,但是父母必須注意控制,不要因為子女而受到指責。高對孩子們太苛刻了,甚至似乎罵了孩子們。
暴力的父母只會讓他們的孩子想遠離,從而使孩子將來不再願意孝順父母。最好對孩子嚴格一點,但是即使太苛刻甚至責罵孩子也會使孩子完全叛逆。
❸ 不孝順父母一定不是好人,這種觀念是強盜邏輯,你認為呢
這句話存在以偏概全的問題。從“不孝順父母一定不是好人”這個角度上來看,雖然不能算強盜邏輯,但已是用片面的觀點看待整體問題的以偏概全,確實有失偏頗。為什麼這樣說呢?
提倡孝敬老人,“百善孝為先”、“孝不如順”可以理解,生活實際中是美好的願望。但說“天下無不是的父母”就過了,而且孝也不能愚孝。
所以,表述要准確。事實上不孝順父母的人也真不一定是壞人。
2.理是孝順的理
孝順,是順從父母之意願而去執行,但是東漢的趙岐在《十三經註疏》的批註是對孟子“不孝有三 ,無後為大”的解釋是:於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
兒女對父母的第一不孝就是看到父母有作出違背道德倫理,危害社會和他人的行為,不應該去支持,要做思想工作,勸說和制止他們有危害的行為,以免讓父母遭到別人的嫌棄。
所以說,孝順父母也包括要幫助父母中止不對的行為,不是盲目地孝順。
對父母盡孝是必須的,但好的傳統是靠人們自覺自願遵守並傳承的。對於善惡必須有正確的理解,並不是要靠壓服來順從。“不孝之人不可交”,針對的是真不孝的人,不是不順父母的人。
贊同孝道與一個家庭具體存在的情況是兩個概念。
“不孝順父母一定不是好人”的說法,確實存在強迫性邏輯思維。“你養我小,我養你老”、“母慈子孝”,孝順是相互的。
在外作惡多端,對父母十分的孝順的人有沒有,有。有個強拆民房的人,對母親非常孝順,母親要去拜佛,他馬上送去,還幫母親出錢開光物品。這樣的人是好人,還是壞人?
不孝順父母的人對外人好的也大有人在,在外面幫助別人,得到人們的好評。這樣的人是好人,還是壞人?
我們判斷事物不能像小孩子一樣,不黑即白,不白即黑,這種非此即彼的判斷本身是比較愚昧的,存在思維邏輯的問題,才會產生這種具有偏執的認識。
看事物不要絕對,不能非此即彼。那些從小虐待孩子、把孩子不當人對待的父母,孩子長大不孝順不一定就是壞人。
另外,不孝順也不是不贍養,這也是兩碼事。有的子女也贍養,能盡責任盡孝,但做不到噓寒問暖,被父母說成不孝,不見得是不孝。
現實生活中,做到真正的孝順是什麼樣子?孝不孝順的標準是什麼?是憑父母說,憑兒女說?還是憑外人說?只能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所以,“不孝順一定不是好人”說得太過,存在錯誤認知。孝順的人不一定是好人,不孝順的人不一定是壞人。
“不孝順父母一定不是好人”?說得過於絕對化。不能為了要讓人孝順,或是為了提倡孝順道就用這種偏激的邏輯一概而論,一刀切的說法反而讓人難以接受。
事實上不孝順也存在不得已的原因,比如國家利益至上的人,那些當兵、搞科研、堅持在一線崗位的人,沒法盡孝父母,就不是好人?
所謂孝這個概念,其實就是最基礎的感恩心理。但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是虎毒不食子的。
大千世界,無奇不有,父母不值得孝敬的情況也有存在。可是要追根溯源,有些情況就與老人的教養方式有關,有的是對孩子太溺愛所致。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父母通過言傳身教直接影響孩子的言行舉止,孩子不孝順,父母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但父母完成了責任把孩子撫養長大,父母老了,不贍養父母,兒女不孝順父母的確實沒做得好。
所以,“不孝順父母的人一定不是好人”這個觀點,確實存在邏輯混亂,有行道德綁架之實,不分情況地一棍子打死一船人,是邏輯混亂的道德綁架。
3.孝順父母理所應當,但不能搞道德綁架
孝順父母無可爭議,但確實也有為一己私利打壓子女、無事生非、無理取鬧的父母。生而不養就是遺棄,老了子女不贍養,是因果報應。
凡事都有因果,有因必有果。孝順父母做得好的人,有愛心、善心、孝心。
父母不善,孩子從小就受父母行為觀念影響。父母怎麼對待爺爺奶奶的行為會深深的印在孩子腦海中,形成因果報應。
或者由於父母性格使然而使孩子小時侯並不快樂,而孩子大了認為這都是父母的罪過,沒考慮到這是父母本身的匱乏所致,這屬於是不能體諒父母的表現。
身為父母者在對待子女上做到大公無私,心無偏袒,一視同仁,教育子女時以身作則,父母做得好,兒女不用道德綁架也會孝順。
有些家庭會出現父子如仇讎的現象。像這種家庭就不能用統而概之的普世道德觀來對應。
這種個例屬於特例,不能用這種例子推翻整個普世道德觀。每個人不光有父母,可能還有子女,沒有人希望自己的子女不懂孝道,不尊重父母。
普世的道德觀是道德觀,特例是特例,不能一概而論。說事情最怕斷章取義,孝順也不能搞斷章取義的一刀切。
“下堂老母不贍養”是“男尊女卑”思想造成的。
人非聖賢,相信大多數父母都願意給孩子好的教育和影響。不能原諒父母過錯的人,需要調整心態,增加“同理心”,“可憐天下父母心”。
雖說不是所有父母都值得孝敬,但是你知道的也不一定就是事實,一定也有受別人影響的看法參雜其中。母親改嫁可能存在著不得以的苦衷,兒女要能體諒為母的苦楚。
“子不孝,父之過”,不行道德綁架的孝道。
望設身處地想想如果自己父母中有一方拋棄另一方和孩子,老了回來了讓孩子養老的事,孩子心裡有何感受?
自己沒有攤上無情無義,拋妻棄子,從未盡過撫養義務,卻胃口特大,貪心不足的父親的人,不要指責別人不孝。
事有多面,人有多樣。父母有教導孩子的責任,但本身有局限性沒法引導孩子,就要靠孩子自己努力改變自身。孝與不孝,不必道德綁架。
不論旁人怎樣說,需要的是自己努力做到問心無愧。
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真的別再用混亂的邏輯道德綁架孝道。
電視節目中那些對比十月懷胎的母親,拋妻棄子的老父更令人討厭。父親沒盡過養育責任,可老了老了,落魄至極卻涼薄之心不改,極盡惡行還振振有詞逼兒女贍養。不是當事人,永遠不能感同身受。
所以,道德綁架成就的只能是表面的孝,不能令人心服口服;用賭咒發誓的話威逼的孝不如順,是愚孝。
父母是山,給弱小的兒女以真切地依靠,父母是水,無私的滋潤著自己的孩子,這樣的父母兒女自然會孝順。
有書君覺得老話“百善孝為先,論心不論跡,論跡貧家無孝子”說得有道理。所有的善行首先講求的是孝,要看心中有沒有孝,而不能考究他的行為,如果考究行為的話,那麼許多人就沒法遵循孝道。
孝順父母包含著親情、感恩、尊重。作為兒女,父母是每個人小時侯的依靠,在這個世界上父母是最親的人,你可以因為無親情不感恩,但至少別侮辱父母,尊重父母是孝順父母最後的底線,也是做人的底線。
為了自己的後代不再受不良因素的影響,自己要做好父母的角色,要盡力做到孝,以此來改變家風,造福後代。
期望在子女和父母之間,建立一種相對民主的關系,遵紀守法形成良性循環,放棄愚孝。
❹ 四種表現的孩子長大不孝順
四種表現的孩子長大不孝順如下:自私自利,一味索取、沒有擔當,推卸責任、不守規矩,做事沒底線、不懂感恩。
1、自私自利,一味索取
在我們小區,有一個故事廣泛傳播,有一位孩子,幼兒時,他去鄰居家玩,走的時候非要帶走鄰居小孩的玩具,如果不給,就硬搶;青年時,考試想要抄同學的答案,但是同學不給,一怒之下便撕爛了同學的答題卡;成家後,他想要賣掉父母的房子做投資,父母不願,於是他立即翻臉,與親生父母反目成仇,甚至對老人大打出手。
其實,孩子會變成這樣,不僅僅是他們自身的原因,究其根本,大多都是父母無私的愛失了分寸,才讓孩子越來越冷漠自私。也是父母們沒有趁早發現和糾正,才會讓孩子在這條路上越走越遠,最終苦了自己。
這類孩子,在小時候就會表現出明顯的不孝順的特徵,就比如說在商場里踢打媽媽,讓媽媽給他買玩具的孩子。明知道媽媽沒有衣服穿了,自己有一大把玩具,卻還是自私地要求媽媽先給他買玩具。
父母給予孩子的愛,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讓孩子的生命中住進陽光,心中才會更富有。
2、沒有擔當,推卸責任
心理學家弗洛姆說過,責任並不是一種由外部強加在人身上的義務,而是我們需要對我們所關心的事件做出反應。
湖北一名29歲的男子狀告父母「不養之罪」遭到熱議。這名男子雖然已經接近而立之年,但是他既不成家,也不工作,即便父母幫著找了工作,幹不了2天就覺得太累直接辭職了。每天只會躺在床上玩手機、睡覺,家裡的大小事毫不關心,啃老啃的心安理得。
在他的認知里,只要父母把他生下來,就算是自己沒出息,父母也應負責到底。從不關心父母是怎麼拚命幹活的工作,是怎麼為他工作的事情操心奔波。
談及兒子變成如今這樣,老母親悔恨道:「小時候,我幾乎從不讓他幹活,也不批評他,導致如今他肩不能扛、手不能提,都是慣出來的。」
所以,父母要留點心,要趁早放手,教會孩子承擔責任。小時候不學著承擔責任,長大後就不會對自己的人生負責,更不會對自己的父母負責。
3、不守規矩,做事沒底線
劉墉曾提到一個頗為深刻的道理,「你不捨得給孩子立規矩,就會有人給孩子長教訓。」沒有規矩的家庭,是罪惡的源頭;不守規矩的孩子,是災難的開始。
就比如,我們小區就有一位「熊孩子」,一開始,只是調皮地把每層電梯都按亮,到後來,竟然把按鈕上都吐上痰。物業和鄰居都找了孩子媽媽,孩子媽媽卻淡定地說:「他還只是個孩子啊,能有什麼壞心思!」
沒曾想,沒過多久,這位孩子就在樓下推倒了一名孕婦,詢問孩子原因時,孩子說:「我只是為了好玩啊~」
每當孩子犯錯時,我們總能聽到很多父母會這樣解釋:「他還只是個孩子」,父母的溺愛,成為了孩子不斷試探的底氣,從犯錯逐步走向犯罪;父母的放縱,讓孩子看不到做人做事的邊界,一步步墜入深淵。
無規矩不成方圓,小時候父母不教,長大了會有別人來教,而這個後果,可能需要父母來買單,也可能是父母承受不起的。
4、不懂感恩
有一次看到了一個視頻,在一家手機店內,男孩看中了某款手機,於是央求媽媽買給自己。由於男孩還在上學期間,媽媽認為給兒子買了手機會讓他沉迷游戲,耽誤學習,於是拒絕購買。
這一幕在很多人看來普遍且正常,但接下來的一幕卻讓店裡所有人都傻了眼。只見男孩在得知自己的需求無法被滿足後,瞬間對媽媽展開了暴力襲擊,不僅用手撕扯媽媽的頭發,用腳踹向媽媽肚子,還狠狠地用拳頭擊打媽媽頭部……
面對比自己矮了一截的兒子,媽媽卻沒有任何還手行為,她一直默默承受著兒子的暴打,還費力地抓住兒子的胳膊,試圖讓他停下來。
很多看到這一幕的網友都說,「這孩子再不管教就廢了,指望他將來贍養父母,愛護妻子都是不可能了。」
的確,一個對自己父母都能當眾毆打的孩子,長大後又怎會有仁慈之心,怎麼可能去孝順父母呢?不懂感恩的孩子,會把父母的愛當作理所當然,把父母的教育當作仇恨。教會孩子愛比教會他成績優秀更重要。
❺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孩子不孝順父母
越來越多孩子不孝順父母的常見原因是:
第一,現在生活越來越好了,父母對孩子都偏向寵溺,長期下去孩子就養成了一種「這一切都是理所應當」的認知,在孩子看來錢掙的很容易,也不會考慮別人的感受。
第二,因為整個社會的教育,都鼓勵孩子有自己的思想和主見,這個度一旦把握不好就會讓孩子變成以自我為中心的人,認為:父母不支持就是在反對和打擊自己。
第三,父母本身的言傳身教,不少為人父母的人對自己的爸媽不好,經常說罵、吵架你並且讓孩子聽到、見過,孩子在這種壞境的影響下怎麼可能懂得「孝順父母」四個字。
❻ 不孝順父母就一定不是好人,這種觀念是強盜邏輯,你認為呢
網上看到一個很有意思的說法,說不孝順父母的子女就一定不是什麼好人。所以我特意分析了自己的看法,大家看看覺得我分析的怎樣?
人生在世,談及孝順父母給父母養老的問題,相信超過百分之九十的子女都會聲音嘹亮表示,為人子女不孝順父母那還是人嗎?可放眼生活,現實當中子女孝順父母的比例真的有那麼高嗎?
是人都會說孝順父母天經地義,然後再順口說一些連自己都聽不進去的大道理,彰顯自己的人設在別人面前有多孝順父母。其中說得最多的詞應該是“百善孝為先”。
試問一個只會指責別人,不會理解實際困難的人,他對父母能好到哪裡去?真正的孝順,從不高高在上評判別人,而是在自己做好以後,懂得裡面的不易理解他人的困難。
要是說不孝順的子女大逆不道,理應道德上譴責,甚至可以按照法律來教育,我都覺得沒毛病。非要說他們不是好人,那我就覺得夠不上,這可不是在替他們狡辯,不顧父母的感受。
而是想告訴大家,看問題要學會從表面和實質出發看才能理智理解,情緒化的混淆視聽永遠得不出一個正確的答案。
寫在最後:
人就是這樣,總能對別人指指點點,對自己的責任問題推三阻四,給自己找太多合理的理由。
真正懂得孝順父母的子女,從不在意別人怎麼看待自己,只要父母高興自己問心無愧就好,人生如此夫復何求。
❼ 學歷越高的人越容易不孝順父母,這是真的嗎
孝順是一種本能,而且孝順和一個孩子的學歷幾乎是沒有關系的。如果說這個孩子從小接受的教育足夠完善的話,那麼無論他的學歷有多麼高,他依舊會做出孝順父母的舉動,可是如果這個孩子本身就沒有被教育好的話,那麼就算這個孩子有著再高的學歷,依舊不會尊重自己的父母。
其實大家如果能夠拋開學歷的偏見來看待這個孩子的話,就會發現這些孩子對於父母付出的也很類似,所以說根本就不存在著不孝順的狀態。大家之所以會覺得不孝順是因為期待值過高,並且大家對於孝順的定義也是完全不同的。有些人覺得陪伴著父母是孝順,有些人覺得給父母提供充足的物質基礎是孝順,不同的孝順定義出來的孩子也是完全不同的。
❽ 為什麼有的子女不孝順父母
當今社會,越來越多孩子不孝順父母的常見原因是:
第一,現在生活越來越好了,父母對孩子都偏向寵溺,長期下去孩子就養成了一種「這一切都是理所應當」的認知,在孩子看來錢掙的很容易,也不會考慮別人的感受。
第二,因為整個社會的教育,都鼓勵孩子有自己的思想和主見,這個度一旦把握不好就會讓孩子變成以自我為中心的人,認為:父母不支持就是在反對和打擊自己。
第三,父母本身的言傳身教,不少為人父母的人對自己的爸媽不好,經常說罵、吵架你並且讓孩子聽到、見過,孩子在這種壞境的影響下怎麼可能懂得「孝順父母」四個字。
要改善孩子不孝順父母的情況,需要父母注意以下問題:
1、身教是言傳道理之本
道理,之所以擁有穿越時空的魅力而被廣泛引用,是因為它言之有理、精闢易懂。但是,我們與孩子講道理的目的是什麼?是希望孩子能領悟道理的精粹,並轉化成自己日常行為的規范。
簡而言之,我們講道理,不是為了讓孩子記住,而是要達成內化的效果。所謂內化,就是要把道理變成「理論輸入、行動輸出」的完整過程,而最好的內化驅動力,就是父母言行一致的身教。
從父母真實行動所獲得的感悟,才是對孩子具有真正實踐價值的知識體系,才能夠為孩子的個人成長提供強大的驅動力,才能夠讓父母在孩子心中建立信服力。
2、真心走進孩子的世界
走心的父母,往往會留意孩子平時會提起的同學的名字,並且了解孩子之間所發生有趣的事情。然後在節假日或者在孩子生日的時候,爸爸媽媽主動邀請與孩子要好的幾位小朋友到家裡玩,為孩子們准備小玩具、小點心、陪伴孩子一起玩、為孩子拍照;對於年齡稍大的孩子,爸爸媽媽可以為幾位孩子策劃一場讀書會、英語角或者分享會,讓孩子在開心和愉悅的氛圍中學到更有趣的知識。
善於為孩子出謀劃策的爸爸媽媽,更容易與孩子成為知心朋友,孩子更願意與主動的父母並肩前行。
3、要善於處理與孩子之間的矛盾
先處理情緒再處理問題,是家庭教育的首要前提。當發現孩子犯錯的時候,爸爸媽媽不能瞬間火冒三丈,先深呼吸,按捺自己並在心裡反問自己「孩子為什麼會犯這個錯?是因為沒有意識到?是因為對之前的約定遺忘了?還是對這個事情的重視程度不夠?」,先找出問題的症結所在,再找解決辦法。
當孩子面對自己的錯誤,有抵觸的情緒時,爸爸媽媽可以選擇冷處理,不急著分出「我是你非」,讓孩子的情緒穩定之後,再找適合的機會和切入點與孩子針對問題進行溝通,充分了解孩子抵觸情緒產生的緣由、一而再再而三犯錯的原因。
❾ 孩子孝順不孝順,關鍵在於父母,尤其是受母親的影響,您認同嗎
我覺得有一定影響,但是不能說完全取決於父母的影響,一個人的成長受到影響的因素很多,有外在因素也有內在因素,父母雖說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但不一定是起決定性因素的人。
認同。每個孩子從出生到懂事前都是一張白紙,怎麼寫怎麼畫那就看家長的了,言傳身教,以身作則不是瞎說的。家庭裡面母親對孩子的影響很重要的。
我不太認同。孩子孝順不孝順雖然受父母影響,但還受環境影響,還與受教育有關。有些孩子從小嬌生慣養習慣了,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從來不體諒父母的苦,認為這是應該的,久而久知,養成了好吃懶做的習慣,更別提孝順父母了。而有些孩子的父母不孝順老人,但孩子很孝順,是因為在學校或者受環境中的影響,認識到不孝順父母是不對的,所以,父母不孝順,孩子很孝順的也有。
雖然說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但是也受教育和環境的影響。孩子的認知決定了孩子孝順不孝順,並不是說父母孝順,孩子就一定孝順,父母不孝順,孩子就一定不孝順。孩子在學校受的教育和 社會 環境 的影響也很重要。
這是我個人的觀點,友友們,你們認為我說的對嗎?在評論區發表一下你的意見。
認同,因為孩子來到這個世上,陪伴他最多的是父母,尤其是母親,隨著孩子慢慢的長大,父母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孩子都看在眼裡,潛移默化在心裡,所以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要樹立好的榜樣,那以後孩子長大成人了也會學著父母的樣,孝順老人,孝順父母。
認同,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們最好的老師
不要把孩子不聽話的原因歸結於母親,孩子的好壞和家庭的成長環境有直接責任。父母的一言一行都都是孩子的榜樣,也就是說,種什麼因得什麼果。
當然認同了,孩子在幼年時期相對依賴母親是天性,一直到初中前,收到母親的影響都大於父親。
這不能一概而論吧,關鍵要看孩子從小受誰的影響比較多。如果爺爺奶奶帶的孩子,或者單親家庭跟爹長大的孩子,跟母親關系不大。當然,古話說得好,娶妻娶賢,有個賢惠的老婆才能有個和美的家庭。
還是比較認同的。耳儒目染,言傳身教時間一長,孩子不管是思想還是行為都會跟著學。我的父母非常孝順爺爺奶奶,還有外公外婆,我們幾個子女長大了,也非常孝順,村裡人都非常羨慕,說我父母有福氣。
孩子孝順受母親影響比較大,這是潛易默化的,如母親對自已的老人好,孩子從小會看到,也會學到的,所以做夂母的應給孩子做榜樣,做個孝順老人的父母。
❿ 為什麼學歷越高越不孝順
當今社會,很多家長都覺得,自己的孩子似乎越來越不孝順了。
隨著孩子的年齡不斷增長,讀的書越多,孩子彷彿與家長開始有了更多的隔閡。
很多家長都痛心疾首的說道:「像養了白眼狼一樣,你將辛苦養育大了,他讀了書飛黃騰達了,開始不孝順你了,彷彿已經忘記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