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學習國學能給孩子帶來什麼改變
少兒國學教育,能為孩子帶來六大好處: 1.讓孩子輕松駕馭文字,過去上過私塾的老輩兒寫東西都非常有功底,所謂辭達意、文載道,再寫作文就簡單了。 2.讀過國學的孩子對歷史的感覺是形象的、感性的、立體的,比沒讀過的孩子對歷史的理解要深刻。 3.學過國學的孩子表達能力強,出口成章,在當今社會,不會有效...的溝通寸步難行。 4.古人雲「腹有詩書氣自華」,學習國學的孩子有氣質。 5.所謂「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接受過少兒國學教育的孩子從先賢那裡繼承智慧,辦事能力強。 6.學習國學能培養孩子的道德基礎,特別是在新時期,道德的力量更為重要。 7.孩子從小有大智慧、大格局、大胸懷,為未來做大事業奠定基礎。
❷ 學習國學經典到底有哪些好處
學習國學經典對於傳承我們的文明,增強民族凝聚力都起著重要作用,而且國學經典可以在以下方面讓孩子得到長足的提高。
人格優化,身心健康——經常誦讀經典的孩子,會養成孝順父母,懂禮貌,知禮儀,有教養的良好習慣。孩子的生活品位和人生內涵會在更高的起點上邁步,從而不僅身心健康,而且會使成功的幾率明顯增加。
專注力提高——經常進行誦讀經典的訓練,會逐漸形成精神集中專一、頭腦里少雜念、內心寧靜安詳的良好讀書習慣,從而使學習的效率和質量明顯提高。
語文能力增強——背熟《弟子規》、《三字經》、《千字文》、《易經》、《論語》、《大學》、《孝經》、《老子》、《中庸》、《孟子》、《文學啟蒙》等經典後,孩子的識字量將達到5000字左右。此後,孩子作文、發言時就會出口成章、引經據典,很有深度。
記憶力大大提升——經常背誦經典,孩子的記憶力將獲得明顯提高,50%的孩子能達到「過目不忘」的程度。一旦獲得了這種記憶能力,記憶任何科目的知識都會很輕松,並一生保持這種超越常人的記憶力。
閱讀興趣和能力大為提高——讀懂經典,孩子會形成博覽群書的習慣。許多誦讀經典的孩子,在6歲-10歲時,能主動找書讀。一個7歲前誦讀10部左右經典的孩子,可創造1年閱讀500冊到1000冊書的奇跡,從而視野開闊,智慧流溢,比不誦讀經典的孩子的智商高出許多倍。
促進親子關系,親子相長——許多經典是家長們也沒有接觸過的,因此,父母(包括爺爺奶奶)和孩子一起誦讀,除了能有效地促進家長和孩子的感情外,還能取得健腦、健身、緩解壓力、解除疲勞、提高文化層次的良好效益。
❸ 十條論語中關於孝的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為政第二》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學而第一》
子曰:「孝哉,閔子騫。人不間於其父母昆弟之言。」
——《先進第十》
曾子曰:「吾聞諸夫子:孟莊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與父之政,是難能也。」——《子張第十九》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就是說父母健在的時候,觀察他的志向,父母去世了,就要觀察他的行為,三年不更改父母的為人之道,那麼他的行為就能算是孝了。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則以喜,一則以憂。」就是說父母的年紀是不可以不知道的事情,我們一來對他們的壽命感到喜悅,一來又時時刻刻為他們的衰老而擔憂。
子曰:「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就是說父母在的時候,不要出門遠游,如果非得要遠游在話,就要有一定的方向。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以為孝乎。」是說,子夏問什麼是孝,孔子說:孝之難就在於孝敬父母的時候的臉色一定要和顏悅色。有好的食物,要首先拿來孝敬父母。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是說不要違背父母的意願。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是說對於父母最擔心是他們的身體健康。
❹ 國學經典的孝道文化
國學經典的孝道文化
中華民族自古就是一個尊老愛幼的民族,而孝敬老人更是我們世代相傳的傳統美德,自古就流傳著“百善孝為先”的經典語錄。然而生活在現代社會的我們很多人,卻把真正的孝曲解化了,狹隘化了。
孝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核心。國學中關於孝道的著作頗豐,論述也極為精闢。一部《論語》就有十九處明確提到了孝,《孟子》、《荀子》、《莊子》、《春秋》、《左傳》也都有很多關於孝道的闡述。儒家的《孝經》,佛家的《父母恩重難報經》,道家的《文昌帝君元旦勸孝文》、《呂祖勸孝文》等專著,更是觸及靈魂,影響深遠。現在,書店裡有很多關於國學的啟蒙讀物,比如《三字經》、《弟子規》、《增廣賢文》、《二十四孝圖解》、《千字文》等也都講有孝道。
此外,還有很多流傳於民間的格言箴語,影響既深且廣。比如:萬惡**為首,百善孝為先;子賢家業興,子孝父心寬;當家才知鹽米貴,養子方知父母恩;鴉有反哺之孝,羊有跪乳之恩;兒子遠道思親淚,不及高堂念子心;孝順還生孝順子,忤逆還生忤逆男;不信但看檐上水,點點滴滴照道來;養親切莫推躲,猶如只生一我;家有高堂,定比人強;家有一老,黃金活寶;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千經萬典,孝義為先等等。國學特別重視對弟子的孝道教育,主張從娃娃抓起。《孝經》第一章開宗明義明確指出:“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意思是說,孝是道德的根本和教育的源頭。國學經典《孝經》並不長,僅有1799字,分作十八章,列為儒學十三部基本典籍之一。歷史上有魏文帝、晉文帝、晉孝帝、梁武帝、梁簡文帝、唐玄宗以及清朝的順治、康熙、雍正皇帝等,他們也都紛紛為《孝經》作註解。歷史上,為什麼有如此之多的皇帝重視《孝經》呢?就是因為倡導孝道,能使人心地淳厚,安居樂業,有利於人際關系的和諧,更有利於國家的長治久安。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中國文化就是孝的文化。《論語》中有一句名言:“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人之本也。”這句話說的就是:孝順是做人的根本,人之善行莫大於孝。一個人如果做不到孝,其他的品質和人格也就無從談起。事實上,早在孔子之前孝道思想就已經產生了。遠在氏族部落社會,孝的意義就十分廣泛,是指對氏族中年長者要尊重、敬愛、贍養和祭祀。隨著家庭成為社會的基本單位,孝也由對氏族中老者的尊敬和贍養變成了對父母、爺奶的關愛和敬養,成為處理家庭內部關系的重要倫理規范。
那麼,兒女到底該怎樣孝敬父母呢?國學經典《論語》中有詳細的行為准則。孔子說:“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凡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孔子要求子女對父母要做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他還說:“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孔子特別重視精神方面的孝,這一點在物資豐實,衣食無憂的今天,顯得更為重要。子游問孝,孔子說:“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子夏問孝,孔子說:“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孔子認為,作為兒孫僅僅做到了滿足老人的飲食需求是不夠的,還要更好地滿足老人的精神需求,注意父母最需要的心靈慰藉。
在古代交通不便,出門五十里外當天就回不得家,故要求孩子“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就是說,父母在時,不要去得太遠;無奈,如果一定要遠行,事先要告知父母自己去的地方,多長時間能回來。然而,如今時代變了,交通方便了,兒女外出經商打工已成為必然。此時,作為不得不外出的兒女要懂得,在父母眼裡,子女的陪伴和關切比物質的豐盛更為重要。歌曲《常回家看看》之所以能唱紅大江南北,就是由於它蘊含了極其深厚的情感。作為在外工作的兒女,如果實在做不到“常回家看看”,也要盡可能做到常常往家裡打電話,讓父母能夠常常聽到兒女的問候。
倡導孝道實際上就是用德行來影響政治,提升德治與法治的.理政效能。《孝經》主張用孝教化百姓。指出“教民親愛,莫善於孝;教民禮順,莫善於悌。”對人們“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為父母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君者也。”只有這樣,社會才能更加穩定,才能形成“民用和睦,上下無怨”的良好局面。
自漢代以後,“以孝治天下”的學說貫穿中國封建歷史的全過程。西漢的“舉孝廉”政策,應該說是儒家孝道常說影響力巨大的證據。孔子說:“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意思是說,凡是對父母孝敬的人,大都是忠君愛國的人,大都是遵紀守法的人。儒家忠孝一體的思想,被歷代政治家所採用。漢之李陵、宋之岳飛、諸葛亮臨危授命於姜維等等,皆因其“事母至孝”。
據報道,某省委組織部提拔任命幹部,加上了孝與不孝的條件和內容,此舉得到了許多百姓的認同。有位記者指出,不孝的人不僅黨和國家不能用,連朋友也不可交。試問一個連生養自己的父母都不愛不敬的人,他能赤膽忠心為黨為國嗎?他能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嗎?他能對朋友言而有信嗎?《孝經》把孝分為三個層次:一是“小孝”,能孝敬自己的父母;二是“大孝”,能孝敬天下所有人的父母;三是“至孝”,能成為聖賢,普利天下眾生。
簡而言之,人人都要有兒孫,人人都要做父母。正是這一代接一代的繁衍,才構築**類歷史的長河,因而有了社會,有了財富,有了文明。孝是人類繁衍之所系,孝是人類幸福之所系,孝是人類進步之所系。當然,研究和弘揚國學的孝道思想,要與時俱進,要與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相融合,不能死板地遵守那些已過時的教條教義,也不能過分絕對,鑽牛角尖,造成對民族精神的傷害。
;❺ 孩子們學習國學的好處有哪些
培養孩子良好的思想品德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有很多有價值的原則是教人做人做事的:“人不知為,不為君子乎?”“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和“言必信,行必果”......孩子們在閱讀這些句子的時候,不僅能讀會寫,還能潛移默化地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及其蘊含的美德,培養良好的人文素質、心理素質、道德品質和生活素養。增強語言能力讀國學可以幫助孩子認識更多的單詞,打好語文基礎。
孩子既學會了“語文”,又學會了“語文”,融為一體,為寶寶今後學習語文課程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培養了寶寶良好的閱讀意識、閱讀興趣和閱讀習慣。為和諧奠定道德基礎往往是中國經典的精髓,這些作品對和諧生活的塑造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其中道德基礎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孝順,二是尊師,讓孩子通過學習國學明白孝敬父母、親人、老師的道理。讓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目前大部分學生都是獨生子女。由於家庭的親情,父母的疏忽,社會環境的影響,很多孩子養成了不良的行為習慣:自理能力差,依賴性強;內心不成熟,缺乏毅力;任性,獨立,不考慮別人的感受。
❻ 為什麼現在越來越多人開始重視國學了國學教育有哪些好處
國學知識是我國幾千年來文化知識的精華部分,學習國學知識,可以陶冶個人情操,拓展個人知識儲備,提升思想境界。開展國學教育,對於個人來說,可以凈化心靈,減少煩惱;對於社會來說,可以幫助樹立良好社會風氣,提高道德水準。
❼ 關於孝敬老人的國學句子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作者:孟郊)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作者:孟子)
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作者:孔子)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作者:孔子)
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作者:劉婷婷)
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作者: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