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作文徽州名人的開頭
徽州大地抄人傑地靈物產襲豐富境內名山聳立秀水長流既我國著名旅遊勝地又人們理想居住地里孕育了燦爛徽文化江南大地上顆璀璨珍珠
生徽州草木養徽州石水徽州人看徽州總有些同情趣新安江橫江率水三江匯流之處有古樸而又時尚綜合商業街史稱老街作徽州人我特意隨父母游覽了條夜色下老街漫步淺褐色大塊石條鋪小路上看著川流息遊人月光映照下兩側酒樓茶館宅邸店鋪鱗次櫛比貨物五光十色種類繁多好派熱鬧景象牽著爸爸媽媽手彷彿又回了明清盛世繁榮興旺景象彷彿看見了文人街上吟詩作對商人公平交易真生痴絕處無夢徽州我們快來了街今天兒遊人特別多有老有少還有許多外國遊客被燒餅所吸引欣賞於宣紙毛筆歙硯徽墨些徽州文房四寶都爭先恐購買豎起大拇指直叫好作徽州人我還喜歡古舊牌匾和門樓窗欞上雕刻些牌匾上字蒼勁有力大字每筆每畫都蘊涵著經商人心血與悠遠歷史窗邊木雕十分精美人物栩栩生流光溢彩每人每物都精美令人贊絕口或許些細微之處徽州人索愛美麗吧
徽州人游老街品味著徽文化底蘊總會有些對家鄉自豪對家鄉眷戀走出東牌坊望著天空想起了郭老先生詩句:天上明星現了地上街燈亮了我想縹緲夜空定有美麗街市……
『貳』 徽州出的古今名人,越詳細越好
胡總書記(1942—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績溪人。
朱熹(1130—1200),中國南宋理學家,教育家;字元晦,號晦庵;婺源人。
陶行知(1891—1946),教育家。1891年10月18日生於安徽歙縣。
胡雪岩(1823—1885),著名徽商,人稱「紅頂商人」。名光墉,字雪岩,績溪人。
胡適(1891—1962),著名學者;原名嗣穈,學名洪騂,字希疆,後改名胡適,字適之,筆名天風、藏暉等;績溪上庄村人。
戴震(1724—1777),清代考據學家,思想家。字東原,休寧隆阜人。
方臘(?-1121年),北宋末年農民起義領袖。又名方十三,歙縣人,一說睦州青溪人。
程大位(1533—1606),明代數學家。字汝思,號賓渠,休寧率口人。
汪機(1463—1539),新安醫學奠基人。字省之,別號石山居士,祁門城內朴墅人。
吳承仕(1884—1939),經學家、古文字學家、教育家。字檢齋,歙縣人。
弘仁(漸江)(1610—1664),新安畫派創始人。俗姓江氏,名韜,字六奇,又名舫,字鷗盟,出家後取法名弘仁,號漸江學人、漸江僧。歙縣人。
汪士慎(?-1759),揚州八怪之一。字近人,號巢林,又號溪東外史,休寧人(一說浙江人,或歙縣人),流寓揚州。與金農相友善。筆墨習染,逐臻妙境。
畢升(?-約1051),北宋徽州(今安徽歙縣)人,活字版印刷術的發明者。
漸江(1610~1664) 俗姓江,名韜。字無智,號漸江。釋名弘仁。歙縣人。新安畫派創始人。
王茂蔭(1798-1865),安徽歙縣人,清代經濟學家,貨幣理論家。進士出身,歷任戶部、工部、兵部侍郎,並兩度出任御史。
黃賓虹(1865—1955):現代著名山水畫家和繪畫理論家。字相存,別號虹廬。歙縣人。是現代中國畫壇上成就卓著的一代宗師,為「新安畫派」的現代代表。
詹天佑(1861-1919)字眷誠,原籍安徽婺源縣人,鐵路工程師。
『叄』 有關徽州名人的故事
徽州歷史上人才輩出,很多在歷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都出自徽州這塊風水寶地,如發明活字印刷術的畢升、大名鼎鼎的新安畫派創始人漸江等,清光緒年間著名的「公車上書」,百名舉人中就有四位出自徽州!
方臘(?-1121):北宋末年農民起義軍領袖,歙縣人。出身貧苦,為反抗壓迫,1120年10月率眾在歙縣七賢村起義,後迅速移師睦州,舉行「漆園誓師」,痛斥黑暗朝政,改元「永樂」,自號「聖公」,建立農民政權。義軍戰火曾襲卷江浙皖贛六州52縣,影響很大,1121年夏被俘遇害。《宋史》有傳。
朱熹(1130-1200):南宋大學者,我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理學集大成者。字元晦,號晦庵、晦翁,別號紫陽。婺源縣人。1148年考中進士,曾任秘書修撰,定文閣待制等職。死後謚贈大師,封徽國公。仕途多坎坷,潛心治學。研究領域甚廣,在哲學、經學、教育、音韻、文學、地理、考古、自然科學等方面都有偉大貢獻,其思想體系在中國思想史上是以「致廣大,盡精微,綜羅百代」著稱。與程顥、程頤等共創的理學史稱「程朱理學」,為繼孔子之後在中國思想界影響七、八百年之久的正統官方哲學,遠涉海外,影響世界;重視教育,創辦書院,所撰《白鹿洞書院揭示》對後代教育事業影響深遠;著述巨豐,其中《四書集注》58卷是明清兩代科舉考試的「聖典」;常以「新安朱熹」署名著述,講學於徽州,從其弟子者眾,「朱子之學」也就構成了「新安理學」的開山之學,並進而構成徽州文化的理性內核。《朱史》有傳。
程大位:(1533-1606):明代著名數學家,珠算大師。字汝思。屯溪區人。少年經商,中年棄商歸里,專心著書。有感於商務往來中珠算的傳統籌碼計數法的不便,1592年著成《演算法統宗》17卷及1598年的簡明本《演算法纂要》4卷,詳述了傳統的珠算規則,確立了算盤用法,完善了珠算口訣;搜集了古代流傳的595道難題並記載了解題方法,堪稱中國16-17世紀數學領域集大成的著作。明末,日本人毛利重能將《演算法統宗》譯成日文,開日本「和算」之先河;之後,又流傳朝鮮、東南亞和歐洲,成為東方古代數學的名著,影響極大。
張小泉:(1626-?):明末清初著名制剪工匠。黟縣人。明崇禎年間,張小泉帶領兒子前往杭州開設「張大隆」剪刀鋪,並創造了獨樹一幟的嵌鋼制剪技術、產品很快暢銷全國,後為防假冒,以「張小泉」作為店名。「張小泉」剪刀在乾隆年間被列為貢品,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獲二等獎,新中國三次全國評比均獲第一名。
胡光墉(1823-1885):清代著名徽商。字雪岩。績溪縣人。早年在杭州經營錢庄,後協助左宗棠創辦福州船政局,依靠湘軍勢力在全國廣設當鋪和銀號,成為富甲江南的特大官商,紅極一時的「紅頂商人」。創辦「胡慶余堂國葯號」,為發掘中國葯學遺產作出了重大貢獻。
詹天佑(1861-1919):近代著名鐵路工程專家、中國鐵路事業的創始人。字春誠,徽州婺源縣人。早年家貧,後獲岳父資助赴歐洲留學。1905-1909年,主持建造了中國第一條自已設計自已施工的鐵路——京張鐵路,創造了不少施工新法,為中國培養了第一批鐵路工程專家,奠定中國鐵路事業基礎。
黃賓虹(1865—1955):現代著名山水畫家和繪畫理論家。字相存,別號虹廬。歙縣人。是現代中國畫壇上成就卓著的一代宗師,為「新安畫派」的現代代表。早年山水畫重在師法古代大師,中年以後重在師法自然,70歲後又畫風大變。作品深厚華滋,意境深遠,精於墨法,善用焦墨與濃墨,與齊白石並存稱為「北齊南黃」。在美術理論上,總結出「平、留、圓、重、變」五字筆法和「濃、淡、潑、焦、積、宿」七字墨法,具有較高的理論價值。精通詩詞。有《黃山畫家源流考》、《古畫微》、《畫學通論》等多種著述和繪畫作品傳世。
胡適(1891-1962):現代著名學者、社會活動家。字適之,績溪縣人。出身徽商之家,1910年留學美國,1915年成為實用主義哲學大師杜威的學生,1917年回國任北京大學教授。學識淵博,曾擁有三十多個博士頭銜;1917年發表《文學改良會議》,揭開中國現代文學革命運動的第一面;1918年加入《新青年》編輯部,大力提倡白話文,並撰寫現代第一部白話詩集《嘗試集》,成為新文化運動的領袖人物之一:1919年,接替陳獨秀主編《每周評論》,發表《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提出「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實用主義方法論,在全國影響極大;提出過「全盤西化「論點;抗戰期間曾出使過美國,代表蔣介石簽訂《中美互助條約》。政治上追隨國民黨,學術上是一代宗師,著述甚豐,治學方法上具徽派朴學遺風。
陶行知(1891-1946):著名教育家。原名文浚。乳名和尚,曾改名知行,再改名行知。歙縣人。1927年創辦南京曉庄師范,提出「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論體系。後又相繼創辦浙江省湘湖師范,江蘇淮安新安小學、山海工學團,並支持新安小學生組成新安旅行團。「一 二九」運動後,與沈鈞儒等發起組織上海文化界救國聯合會,任聯全會執行委員和常務委員。1946年與李公僕、史良等在重慶創辦大學,任校長。後回上海從事反內戰、反獨裁民主運動,1946年7月25日因勞累過度,患腦溢血逝世,毛澤東稱贊他為「偉大的人民教育家」。宋慶齡尊稱他為「萬世師表」。主要著作有《中國教育改造》、《古廟敲鍾錄》、《齋夫自由談》、《行知詩歌集》等。
戴震(1723-1777):清代大學者,著名哲學家、思想家、徽派朴學的創建及領袖 人物。字東原。屯溪人。徽商出身,1762年曾中舉人,後六次考進士,因皆思想與程朱理學不符未中。曾參加《四庫全書》修纂,授翰林院庶吉上。學識淵博,在哲學、天文、歷算、歷史、地理、經學、訓話、音韻等領域均有重大貢獻,為一代通儒和宗師,在中國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影響。其哲學思想是程朱理學之後反理學的啟蒙思潮的重要代表;朴學思想是作為了在中國學術史上有著重要地位的乾嘉學派中的皖派領袖人物,並由之開創徽派朴學。著作甚豐,主要著作有《原善》、《孟子字義疏證》、《儀禮考正》、《考工圖記》、《古歷考》、《水地記》、《勾股割圜記》等50餘種。《清史稿》有傳。
『肆』 徽州10個名人
歙縣(包含現在的黃山市徽州區以及黃山區湯口鎮):
畢升(活字印刷術發明者,他的後代(現住在歙縣的畢家村)保存下來的活字膠泥字現珍藏在安徽省博物館里);
王茂蔭(清朝貨幣理論家、財政學家,馬克思《資本論》中提到的唯一一位中國人,徽商代言人);
汪道昆(明代戲曲家、抗倭名將)
新安畫派領軍人:漸江(俗姓江,名韜,為僧後名弘仁)
羅聘(畫家,揚州八怪之一)
許國:少保兼太子太保、禮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
徽墨製作名家:程大約、方於魯、羅小華、曹素功、汪節庵、程君房等
徽商:鮑漱芳、汪應庚、汪廷璋、江春、程霖生、吳榮壽等
篆刻家:程邃、汪肇龍、巴慰祖、胡唐(四人號稱「歙中四子」);蘇宣、汪關 等
方臘(農民起義首領)
黃賓虹(畫家)
陶行知(教育家)
張曙(音樂家)
洪雪飛(昆劇、京劇女演員,阿慶嫂扮演者);
柯慶施(曾任上海市委書記)
黟縣:
張小泉(剪刀製作名家)
俞正燮(清代學者)
黃士陵(書畫篆刻家、篆刻「黟山派」開宗大師)
汪大燮(清末和民國初年,曾擔任外交總長和國務總理。)
金邦正(清華大學前身 清華學校校長)
舒綉文(表演藝術家,代表作《一江春水向東流》等);
徽商:汪蘭庭、汪汀甫、李宗煝、吳子敬等
休寧(含黃山市屯溪區):「中國第一狀元縣」,出了19名文武狀元,居全國各縣之首
朱升(向朱元璋提出「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九字方針);
程敏政(明代官員、學者,唐伯虎的主考官)
戴震(乾嘉學派代表人物、哲學家、思想家,今屯溪人);
程大位(明代商人、珠算家,著有《演算法統宗》,被日本人尊奉為「算神」,發明了世界上第一把捲尺,今屯溪人);
新安畫派 畫家:查士標、孫逸、汪之瑞等
汪士慎(畫家,揚州八怪之一)
朱簡(篆刻家)
吳魯衡(羅經大師)
汪延訥(戲曲家);
徽商:任福光,朱雲沾,汪松亮、汪穗中父子(香港十大財團之一)等;
徽墨製作名家:邵格之、葉玄卿、葉元英、汪時茂、汪次侯、吳天章、胡星聚、王麗文、葉拱輝、汪啟茂、汪斗山、王堯章、汪采章等
孫起孟(全國人大副委員長、教育家、社會活動家);
周詒春(清華大學奠基人、校長);
汪堃仁 (中國科學院院士);
祁門縣(中國御醫之鄉):
馬曰璐、馬曰琯兄弟(徽商)
程承津、程承海兄弟(徽商)
康達(徽商、近代瓷商、社會活動家)
方岳(南宋文學家、詩人)
汪機(明代名醫,新安醫學奠基人之一)
徐春圃(明代醫學家)
鄭之珍(戲曲家,著有《新編目連救母勸善戲文》)
張志和(詩人)
績溪縣:
汪華(隋末天下大亂之際,汪華為保境安民,起兵統領了歙州、宣州、杭州、饒州、睦洲、婺州等六州,建立吳國,自稱吳王,促進了當地各民族之間融合。後率土歸唐,唐高祖李淵授予上柱國、越國公、歙州刺史、總管六州軍政)
胡適(新文化運動領軍人)
胡宗憲(抗倭名將)
徽墨製作名家:胡開文、汪近聖等
徽商:胡雪岩、胡炳衡、汪自新、胡練九、吳興周等
汪靜之(詩人)
程良駿(科學家)
婺源縣:
朱熹(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
江永(經學家、音韻學家)
詹天佑(鐵路工程師)
何震(纂刻家)
汪鋐(明代抗倭將領)
徽商:鄭鑒源、詹福熙、詹廷墉等
徽墨製作名家:詹雲鵬、詹衡襄、詹彩臣、詹方寰、詹成圭、詹從先、詹俟三、詹子雲、餘子上、余福從、余方也、程靖友、程秀夫、王晉卿、查享吉、查森山等
程門雪(著名醫學家)
江謙(教育家)
另有,明代徽州漆器製作大師黃成,生卒年等信息不詳,所著《髹飾錄》是中國古代唯一流傳至今的漆工專著。
『伍』 徽州影響大的名人,舉出二十位
畢升 活字印刷術發明人
朱熹 南宋大學者,我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理學集大成者
戴震(版1723-1777):清代權大學者,著名哲學家、思想家、徽派朴學的創建及領袖 人物。字東原。屯溪人。
黃賓虹(1865—1955):現代著名山水畫家和繪畫理論家。字相存,別號虹廬。歙縣人。是現代中國畫壇上成就卓著的一代宗師,為「新安畫派」的現代代表。漸江和尚 畫家 歙縣人 新安畫派創始人
胡適(1891-1962):現代著名學者、社會活動家。字適之,績溪縣人
陶行知 陶行知(1891-1946):著名教育家。原名文浚。乳名和尚,曾改名知行,再改名行知。歙縣人
胡雪岩 清代著名徽商 績溪縣人
王茂蔭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提到的唯一一位中國人 歙縣人
方臘 北宋末年農民起義軍領袖,歙縣人
程大位 明代著名數學家,珠算大師 屯溪區人
張小泉 明末清初著名制剪工匠。黟縣人
詹天佑(1861-1919):近代著名鐵路工程專家、中國鐵路事業的創始人。字春誠,徽州婺源縣人
汪道昆
『陸』 誰能提供一些關於徽州名人與黃山休寧五城茶乾的故事資料
徽州,你有沒有看過徽州宛娘的電視呢,裡面的人物講的就是安徽人的本性,對社會那種不屈不繞的精神,豆腐乾只是一種豆制食品,它的可以說是豆腐的代身。因為它的做都與豆腐的做法有一舉同工之處,我們那裡還有這么一故事,說一個女孩子為了自己的親人幾天幾夜沒有睡就是為了做一種豆腐,豆腐做出來之後呢,就放在那裡可是他們材裡面有一個壞蛋,也是同她們家一樣是做豆腐的,但是他們家做的豆腐上市場賣得沒有小女孩子家好,就到晚上趁一家睡著的時候這個壞蛋就把稻草還有破的衣服全部蓋到了這個豆腐上面了,到了第二天起床的小女孩把這些被子掀天一看全部都發了霉,小女孩看到這一幕就坐在那裡哭了起來,父母親聽到哭聲就問是怎麼回事,小女孩說你們自己看吧,結果父母看到了就說算了今天賣不成錢了,小女孩哭完之後就想到了一個方法,就去試了試,用油把這些發霉的豆腐炸成了一塊一塊的,炸好後就叫父母親還有一個弟弟嘗下味道,但是父母說這個炸了還可以吃嗎,不要吃壞了身體,小女孩子看到他們不敢吃就自己嘗了下,覺得味道比之前賣的豆腐還要好吃,父母弟弟看到也吃了一口,剛吃到嘴巴裡面就說好好吃哦,小女孩子就決定把這個豆腐拿到市場去賣,結果一拿到市去賣的時候大家都說,你今天不賣豆腐了呀,小女孩說我今天把豆腐改了一種做法,想讓大家也品嘗下,結果大有嘗了下說好好吃哦,一下子小女孩的豆腐乾賣完了,大家就問這個是什麼東西呀,當時也把小女孩問住了她還沒有想好取個名字呢,情急之下她就說這個也是豆腐只不是比豆腐幹了點,那就是豆腐乾。
『柒』 徽州府的徽籍名人
胡錦濤(1942—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績溪瀛洲鎮龍川村(坑口)人。
朱熹(1130—1200),中國南宋理學家,教育家;字元晦,號晦庵,婺源人,從小在歙縣外婆家長大。
陶行知(1891—1946),教育家。1891年10月18日生於安徽歙縣。
胡雪岩(1823—1885),著名徽商,人稱「紅頂商人」。名光墉,字雪岩,績溪人。
胡適(1891—1962),著名學者;原名嗣穈,學名洪騂,字希疆,後改名胡適,字適之,筆名天風、藏暉等;績溪上庄村人。
戴震(1724—1777),清代考據學家、音韻學家、思想家。字東原,休寧隆阜(今屬屯溪區)人。
方臘(?-1121年),北宋末年農民起義領袖。又名方十三,歙縣人。
程大位(1533—1606),明代數學家。字汝思,號賓渠,休寧率口人。
汪機(1463—1539),新安醫學奠基人。字省之,別號石山居士,祁門城內朴墅人。
吳承仕(1884—1939),經學家、古文字學家、教育家。字檢齋,歙縣人。
弘仁(漸江)(1610—1664),新安畫派創始人。俗姓江氏,名韜,字六奇,又名舫,字鷗盟,出家後取法名弘仁,號漸江學人、漸江僧。歙縣人。
汪士慎(?-1759),揚州八怪之一。字近人,號巢林,又號溪東外史,休寧人(一說歙縣人),流寓揚州。與金農相友善。筆墨習染,逐臻妙境。
畢升(?-約1051),北宋徽州(今安徽歙縣)人,活字版印刷術的發明者。
漸江(1610~1664) 俗姓江,名韜。字無智,號漸江。釋名弘仁。歙縣人。新安畫派創始人。
王茂蔭(1798-1865),安徽歙縣人,清代經濟學家,貨幣理論家。進士出身,歷任戶部、工部、兵部侍郎,並兩度出任御史。
黃賓虹(1865—1955):現代著名山水畫家和繪畫理論家。字相存,別號虹廬。歙縣人。是現代中國畫壇上成就卓著的一代宗師,為「新安畫派」的現代代表。
詹天佑(1861-1919):字眷誠,安徽婺源縣人,京張鐵路設計師。
柯慶施(1902-1965),歙縣水竹坑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曾任上海市委書記,中共華東局書記。
蘇雪林(1897—1999年):女,文壇巨匠。原籍安徽太平縣(今黃山市黃山區)嶺下村。
吳景超(1901-1968):字北海,社會學家,著有《第四種國家的出路》等社會學著作,安徽歙縣人。
洪雪飛(1942-1994),歙縣人,著名昆劇,京劇大師。
汪華(587年-649) ,歙縣登源(今績溪汪村)人,隋末毅然起兵奪歙、宣、杭、睦、婺、饒六州,保六州免遭兵刃,得割據之實,為政寬宏,政清人和,後被唐朝封為汪國公。
江瓘(1503--1565),字明瑩,安徽歙縣篁南人(今黃山市屯溪區屯光鎮南溪南)。著《名醫類案》12卷刊行於世,是我國第一部總結歷代醫案的醫學名著。
『捌』 有關徽州名人的故事
徽州文風昌盛,教育發達,孕育了燦爛輝煌的徽州文化。在社會、經濟、教育、哲學、經學、醫學、繪畫、藝術、印刷、雕刻、戲曲、文學、飲食、科技、工藝、建築等幾乎涉及社會文化生活的所有領域,徽州人占盡風流,貢獻卓著,文成風、學成派、商成幫、俗益雅,獨領風騷千百年。1999年底,黃山市舉辦了一次「千年徽州傑出歷史人物評選」,名列前十位的分別是:大教育家陶行知,大思想家朱熹,文化巨子胡適,大哲學家戴震,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大畫家黃賓虹,珠算大師程大位,新安畫派創始人漸江,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提到的唯一的中國人王茂蔭,「張小泉剪刀」的發明者張小泉等,他們都是由發達的徽州教育培養出來的傑出人才,不僅在徽州影響很大,在全國乃至全世界也都有重大影響。
畢 升
畢升(?—約1051),北宋著名科技家、活字印刷術的創始人,歙縣人。畢升是徽州一位沒有功名的布衣,一生喜愛鑽研技術。北宋慶歷年間,畢升有感於傳統雕板印刷的繁雜不便,潛心研究泥活字印刷技術,他發明了在粘土坯上刻字,一字一坯,然後燒硬的泥活字,使印刷工藝得到了質的飛躍,速度大大加快,錯字可以單獨更換,可以重復使用活字,實現了人類印刷史上第一次偉大的革命。宋代學者沈括在《夢溪筆談》中對畢升的業績有專門記載。
方 臘
方臘(?—1121),北宋末年農民起義軍領袖,歙縣人。方臘出身貧苦,以種地和箍桶為生。成年後,客居浙江淳安縣(宋屬睦州青溪),幫工度日。北宋末期,政局日益混亂,統治集團奢侈的生活和對外求和所耗費用大大增加了人民的負擔,百姓掙扎在水深火熱之中。方臘有感於朝政的腐敗,對不聊生的現狀異常憤慨,於是利用明教的信仰形式發動勞苦大眾,以武力反抗黑暗社會。1120年(宋徽州宣和二年)10月初,方臘率眾在歙縣七賢村起義後,迅速移師睦州,以幫源為義軍大本營,並舉行了「漆園誓師」,痛斥黑暗朝政,發布行動綱領,改元「永樂」,自號為「聖公」,正式建立了農民政權。當年12月,起義軍展開強勁攻勢,連克浙江建德縣、安徽休寧縣、歙州以及東南政治中心杭州,並以杭州作為新的指揮中心。方臘調度有方,在半年時間內將起義烽火燃到江浙皖贛四省,佔領了六州52縣,宋王朝一時大為驚恐,急派童貫帶兵15萬前往圍剿。1121年春,杭州失守,方臘退守青溪幫源基地。初夏,戰敗被俘,同年在河南開封遇害。
朱 熹
朱熹(1130—1200),南宋大學者,我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理學集大成者。字元晦,號晦庵、晦翁,別號紫陽,古徽州婺源人。1148年考中進士,曾任秘書修撰、寶文閣待制等職。死後謚贈大師,封徽國公。仕圖多坎坷,潛心治學。研究領域很廣,在哲學、經學、教育、音韻、文學、地理、考古、自然科學等方面都有偉大貢獻,他的思想體系在中國思想史上是以「致廣大、盡精微、綜羅百代」著稱。與程顥、程頤等共創的理學史稱「程朱理學」,為繼孔子之後在中國思想界影響七、八百年之久的正統官方哲學,遠涉海外,影響世界;重視教育,創辦書院,所撰《白鹿洞書院提示》對後代教育事業的影響深遠;著述巨豐,其中《四書集注》58卷是明清兩代科舉考試的「聖典」;常以「新安朱熹」署名著述,講學於徽州,從其弟子者眾,「朱子之學」也就構成了「新安理學」的開山之學,並進而構成徽州文化的理性內核。《宋史》有傳。
程大位
程大位(1553—1606),字汝思,號賓渠,休寧率口(今屯溪)人,自幼聰敏好學,尤喜數學。少時隨父外出經商,遨遊吳楚,博訪聞人達士,遇有「耆通數學者,輒造訪問難,孜孜不倦。」程大位在商務往來中,有感於傳統籌碼計數法的不便,決心編撰一部簡明實用的數學書以助世人之用。為實現自己的遠大抱負,不惜重金購求遺書。
四十歲時,倦於外游,便棄商歸故里,認真鑽研古籍,擷取名家之長,歷經二十年,於明萬曆壬辰年(1592)寫就巨著《演算法統宗》十七卷。其後六年,又對該書刪繁就簡,寫成《演算法纂要》四卷,成為後世民間算家最基本的讀本。《演算法統綜》詳述了傳統的珠算規則,確立了算盤用法,完善了珠算口訣,搜集了古代流傳的595道數學難題並記載了解決方法,堪稱中國16—17世紀數學領域集大成的著作。這兩部巨著是我國古代最完善的珠算經典之作,開創了珠算計數的新紀元,明末,日本人毛利重能(1592—1596年留學中國)將其譯成日文,開日本「和算」之先河。清代前期,該書又傳入朝鮮、東南亞和歐洲,成為東方古代數學的名著。
程大位的另一發明是「丈量步車」,以竹篾製作,類似今天的皮尺,上標長度單位,相對木尺是重大革新。
程大位故居坐落在黃山市屯溪區前園渠東9號,建於明弘治年間,由主樓、祀祖樓、賓園組成,是一座典型的徽派建築。1986年9月18日,程大位逝世380周年之際,修葺一「新」的故居被辟為紀念館。程大位的功績,為後世子孫所敬仰。清康熙後期,程氏族子孫在故居對門興建了覃思堂,以資緬懷瞻仰,1990年辟為珠算資料館。走進館中,猶如步入琳琅滿目的算盤城。金、銀、玉、石、瓷、象牙、硬木等質地無所不有,式樣囊括籌、珠、龜紋、八卦等數十種。最大者長1.75米,81檔,是屯溪老街「同德仁葯店」為配葯計算方便而用的櫃台算盤;為便於進行復雜的加減乘除混合運算,製造出一種五層梯形算盤,「步步高」的勉勵色彩暗含其中;最令人驚嘆的要數最小的銀戒算盤,長只13毫米,9檔,珠小如粟粒,針尖撥動自如;還有諸如針線包算盤、水煙筒算盤……
戴 震
戴震(1723—1777),清代著名思想家、學者,「乾嘉學派」的代表人物。字東原,休寧隆阜(今屯溪)人。戴震出身於貧寒之家,幼讀私塾,以過目不忘和善思好問著稱。傳說有一次,老師教授《大學章句》,愈聽愈覺得可疑,於是向老師發問:「此何以知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老師難以回答這個出乎意外的疑問,於是抬出朱熹這一權威,「這是朱文公說的」,意在告訴戴震不必再生疑問。不料,戴震仍發疑:「朱文公怎麼知道如此呢?」老師聽後,無言以答,嘆曰:「此非常兒也!」
18歲時,戴震因家境困難輟學,隨父前往江西南豐,以販布為生,其間曾一度在邵武設館講學。20歲返鄉,拜婺源名儒江永為師研究學術,並往南京族人戴瀚處學習八股時文。28歲補縣學諸生。33歲避仇人而入京城,寄居徽州會館,在艱苦環境下鑽研。1762年考中舉人。其後六次參加進士考試,由於思想觀念與程朱理學不盡吻合,均未及第。51歲時,經《四庫全書》總編纂紀昀推薦,入《四庫全書》館為專職纂修官。53歲被賜同進士出身,授翰林院庶吉士職務。不久,因為勞累過度而患病,又被庸醫誤診,不幸病逝於北京崇文門西的范氏穎園。靈柩由夫人率子運回故鄉,葬於休寧縣商山鄉幾山頭前。
戴震是中國思想史上具有重大影響的一代宗師,他學識淵博,天文、歷算、歷史、地理、音韻、訓詁……無不精通,當他初入京城時,在京著名學者紀昀、錢大昕、王鳴盛等人都為戴震學問的淵博而折服,「叩其學,聽其言,觀其書,莫不擊節嘆賞」,戴震的思想深度和學術水平無疑是中國十八世紀的高峰標志。然而,一代宗師的一生卻是悲劇性的,直到晚年已經譽滿海內時,仍然一貧如洗,他的學生段玉裁感嘆道:「先生之才,而不公卿,禮樂黼黼,以光太平。」戴震逝世後,學者王昶撰《戴東源先生墓誌銘》、錢大昕撰《戴震先生傳》、洪榜撰《戴東原先生行狀》、門生金壇、段玉裁編《戴東原先生年譜》,詳細地記述了戴震一生的坎坷和學業情況。戴震是「乾嘉朴學」的領袖,治學以訓詁名物入手,在精嚴考據的基礎上闡發義理,在很多方面都作出了創造性的貢獻。比如,他以《廣韻》為底本,創立古韻九類二十五部學說和陽、陰、入對轉達理論。他將《永樂大典》中《九章》等七種算經加以整理,撰《迎日推策記》一卷,總結了歷代的數學成果。
戴震一生遵循「由聲音文字求訓,由訓詁以尋義理」的方法,對經書和其它古代經典作了創造性的疏證,主要著作有:《原善》、《孟子字義疏證》、《禮儀考正》、《中庸補注》、《方言疏證》、《古歷考》、《考工圖記》、《水地記》、《勾股割圜記》、《緒言》等50餘種。戴震還主持纂修了《汾州府志》,成為後代修志人員參考的範本。後人揖有《戴氏遺書》16種59卷。《清史稿·儒林傳》有傳。
1924年,戴震誕辰二百周年時,在戴震故居——搖碧樓設立戴氏東源圖書館,後改成戴震紀念館。屯溪戴震公園就也以戴震命名。
王茂蔭
王茂蔭(1798—1865),字椿年,號子懷,清代財政學家。歙縣杞梓里人,後移居雄村義成。清道光十二年(1832)進士,歷任戶部主事、御史、戶部右侍郎、左副都御史、工部侍郎、吏部右侍郎等職務。王茂蔭在京歷任三朝,居官30年,不攜眷屬隨任,一直獨居宣武門外歙縣會館,以兩袖清風、直言敢諫而聞名。1864年,因為母親去世離職返鄉,1865年在家鄉病逝。
王茂蔭是一位非常有見解的財政專家,他曾在戶部任職多年,並主管過錢法堂事務,因而對幣制改革一直非常關注,能夠針對不同的社會財政狀況,提出一些切實可行的緩解財政危機的方法。1851年,王茂蔭獻《條議鈔法折》,建議發行由銀號出資替政府負兌現責任的絲織鈔幣,以解決財政困難,被朝廷否決。1853年又兩上條疏請改幣制,均遭駁回。他提出的兌現大清寶鈔和戶部官票的主張,反對鑄造當百、當五百、當千等項大錢的主張,對保持社會穩定、遏制通貨澎脹有一定的作用。他一針見血地指出:「官能定錢之值,而不能限物之值,錢當千,民不敢以為百;物值百,民不難以為千。」對物價規律和貨幣投放之間的關系有著較為清醒的認識。但是,王茂蔭的這些建議,遭到急於填充國庫的咸豐皇帝的嚴斥,指責他「為商人指使,不關心國事」,並將他調離戶部崗位。
王茂蔭的貨幣改革方案,被俄國使節寫進《帝俄駐北京公使館關於中國的著述》里。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第一篇附註中,記述了王茂蔭提出「兌現」主張而受指斥的事。王茂蔭著述有《王侍郎奏議》10卷及《皖省褒忠錄》。《清史稿》有王茂蔭傳。
詹天佑
詹天佑(1861—1919),近代著名鐵路工程專家、中國鐵路事業的創始人。字春誠,徽州婺源人。早年家貧,後獲岳父資助赴歐洲留學。1905—1909年,主持建造了中國第一條自己設計施工的鐵路——京張鐵路,創造了不少施工新法,為中國培養了第一批鐵路工程專家,奠定中國鐵路事業基礎。
賽金花
賽金花(1864—1936),原名鄭彩雲,晚年又名曹夢蘭,黟縣龍江鄉鄭村人。賽金花出生於蘇州,父親是一位貧窮的轎夫。父親病逝後,少年賽金花為生計所迫,被迫為娼。不久,因色藝雙全而又善解人意成為蘇州名妓。其後,歙縣籍狀元洪鈞奉命出使德、俄、荷、奧四國,原配何夫人拒絕隨行,洪鈞於是花錢將賽金花買來做妾,充為公使夫人出行。在德國等地,賽金花學會了德、英等語言,並憑借自己的伶俐和美貌獲得了德國上層人士的青睞。
洪鈞離任回國後,不久即去世。狀元府的遺老遺少們,不願讓這位曾經當過妓女的小妾來辱沒他們顯赫的門庭,便將賽金花趕出家門。賽金花輾轉來到北京,重操妓業。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慈禧太後倉惶西逃。八國聯軍大肆燒殺劫掠,一個偶然機會,賽金花與舊日相識、聯軍統帥瓦德西接上了頭,兩人同居數月,並經常乘馬並行於市。京城人稱「賽二爺」。在賽金花的勸說下,瓦德西加強了對部隊的約束,減少了妄殺亂掠的惡形,一時賽氏門前車水馬龍,貴族子弟紛紛拜她為乾娘,李鴻章也派兒子李經才面見賽金花,請她設法促成早日簽定和約。慈禧太後回到北京後,民間有「妓女救駕」的輿論,一些人爭相訪問賽金花,更有一些好事者寫出了諷刺詩:「千萬雄兵何處去,救駕全憑一女娃;莫笑金花顏太厚,軍人大可賽過她。」
「庚子事變」後,清廷感到顏面大傷,於是以虐待婢女為由,將賽金花發配回原籍黟縣。此後,賽金花又嫁給一位曹姓人士為妾,曹死後被族人驅逐,重返京津為鴇謀生。賽金花晚景凄慘,行同乞丐。1936年,賽金花貧病交困,死於北京居仁里,終年67歲。
目前,黃山鼎泰旅遊發展有限公司正投資修復賽金花故居。故居計劃佔地40餘畝,除了依據原貌恢復的賽金花舊居,還有體現徽派建築、「三雕」經典的賽氏祖居,用於展示珍貴圖片、表演當地小調的展覽廳和 徽派園林。故居的修復,將
向人們展現出那段可歌可泣的人物歷史和徽派園林
黃賓虹
黃賓虹(1865—1955),歙縣潭渡村人,我國近代傑出的畫家和繪畫理論家。名質,字朴存,別號予向、虹叟、虹廬,因家鄉建有賓虹亭,中年更名賓虹。
黃賓虹出生於浙江金華(父親在金華經商),1876年,13歲的黃賓虹回歙縣應童子試,此後,在故鄉陸陸續續生活了30餘年。在此期間,黃賓虹曾積極投身反清革命活動,發生了一些頗富傳奇色彩、耐人尋味的故事,在家鄉廣為傳頌。他上書康有為、梁啟超,坦然陳述變法主張,他與譚嗣同在貴池相會,共商變法大計。戊戌變法失敗後,譚嗣同等仁人志士被殺害,賓虹大聲疾呼:「韃虜不除,國家不可為也!」後又去蕪湖,參加陳獨秀等人組織的「安徽公學」任教習,與同盟會骨幹柏文蔚、陳去病、汪鞠友多有聯系。此後還借紀念明末思想家黃宗羲為名,與清末翰林許承堯一起在歙縣縣城新安中學堂組織「黃社」,聯絡革命力量,訓練有志青年忠心報國。1907年,為了給革命黨籌集經費,賓虹將一位曾經給太平軍鑄過錢的李師傅帶回家中,秘密鑄造銅圓,眼看就要鑄成時,卻被人告發,只得匆匆拆毀機器,告別家人隻身逃往上海。
在上海期間,黃賓虹專心從事藝術實踐和藝術理論研究,曾與鄧實等人合編畫報《神州國光集》和《美術從書》,並在上海各藝術院校擔任教授。1937年移居北平,從事美術和故宮的文物鑒定工作。北平淪陷後,拒絕與日偽政府合作,閉門著述,研習畫藝。1948年秋,應聘擔任杭州國立藝術專科學校教授,定居於西湖棲霞嶺。1949年以後,歷任上海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央美院民族美術研究所所長、中央美院華東分院教授等職,曾被華東軍政委員會文化部授予「中國人民優秀的畫家」榮譽稱號。
黃賓虹是現代畫壇上成就卓著的一代宗師,作為「新安畫派」的後起之秀,他早年山水畫受李流芳、程邃、程正揆和髡殘影響較大。中年以後,藝術立場從著重師法古代大師轉到重在師法自然之上,從50歲到70歲,他遍游名山勝境,九上黃山、五上九華、四上泰山,留下了數以萬計的寫生圖稿。70歲以後,畫風大變,作品渾厚華滋、意境深邃,卓然自成一大家,以精於墨法,善用焦墨和濃墨著稱,與齊白石並稱為「北齊南黃」。在美術理論上,黃賓虹根據自己多年的實踐,總結出了「平、留、圓、重、變」五字筆法和「濃、淡、破、潑、焦、積、宿」七字墨法,具有較高的理論價值。
除水墨丹青外,黃賓虹在詩詞、書法、篆刻等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詣。柳亞子贊他「詩才不亞於畫才」。篆刻方面,是國內聞名的秦漢印璽收藏大家,多年浸潤其中,出手不凡。書法、文物鑒定、美術史等領域也都建樹頗高。黃賓虹一生著述和繪畫作品很多,代表性的有:《黃山畫家源流考》、《古畫微》、《畫學通論》、《虹廬談畫》、《賓虹草堂藏印》、《賓虹畫語錄》、《賓虹詩草》、《黃賓虹畫集》等。
潭渡黃賓虹故居懷德堂建於清朝中期(1718年),現辟為 「黃賓虹紀念館」。黃賓虹熱愛祖國,他將畢生收藏的書籍1800餘冊,印本、拓本、碑帖270餘種,古文物、古印、銅器、玉器、瓷器、磚瓦硯580餘件,古今名家書畫 2320 余件,自作書畫5700餘件,還有手稿和遺物,總計達萬件之多,全部捐獻給國家。他同樣愛家鄉,71歲高齡,還回到故鄉省親掃墓,並常在畫幅下方加蓋「黃山山中人」印章,永誌不忘可愛的故鄉。
陶行知
陶行知(1891—1946),現代著名平民教育家,原名文浚,曾用名知行,歙縣黃潭源村人。15歲入學讀書,先後就讀於歙縣崇一學堂、杭州廣濟醫學堂、金陵大學文學系。1914年赴美國伊利諾大學主修市政學,後轉入哥倫比亞大學攻讀教育學。1917年回國後,歷任南京高等師范學校教授,東南大學教育系主任,北京中華教育改進社主任幹事、南京安徽公學校長等職。1923年,發起組織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1927年,在南京郊區創辦了試驗鄉村師范學校——曉庄師范,並提出了「社會即教育」、「生活即教育」、「教學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論。1932年,創辦了山海工學團、生活教育社和國難教育社,提倡「小先生制」主張教育深入民間,為民眾服務、為抗日救國服務。1944年10月參加中國民主同盟,當選中央常委和教育委員會主任,主編《民主教育》雜志和《民主》周刊。1946年1月,在中共南方局支持下,與李公僕等人在重慶創辦社會大學,並擔任校長。同年7月25日,因積勞成疾逝於上海。
陶行知畢生從事平民教育事業,提出「以教人者教己,在勞力上勞心」的口號,並且真正做到身體力行,同貧苦學生同勞動、同甘苦。在曉庄師范的茅屋禮堂兩旁有一副對聯:「和馬牛羊雞犬豕做朋友,對稻梁菽麥黍稷下功夫。」體現了陶行知面對工農大眾的教育方針。陶行知成名以後,生活依然儉朴,他曾自撰了「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對聯自勉。鑒於陶行知崇高的精神境界和創造性的工作業績,毛澤東稱贊他為「偉大的人民教育家」,宋慶齡尊稱他為「萬世師表」。 聯合國確定的世界十大文化名人,第一位就是陶行知,蘇格拉底排第二位。
為了紀念陶行知,歙縣崇一學堂舊址被建成了陶行知紀念館,成為安徽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供後人瞻仰。
胡 適
胡適(1891—1962),字適之,現代著名學者、社會活動家。績溪縣人。出身徽商之家,1910年留學美國,1915年成為實用主義哲學大師杜威的學生,1917年回國任北京大學教授。常識淵博,曾擁有三十多個博士頭銜;1917年發表《文學改良芻議》,揭開中國現代文學革命運動的第一頁;1918年加入《新青年》編輯部,大力提倡白話文,並撰寫現代第一部白話詩集《嘗試集》,成為新文化運動的領袖人物之一;1919年,接替陳獨秀主編《每周評論》,發表《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提出「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實用主義方法論,在全國影響極大;提出過「全盤西化」論點;抗戰期間曾出使過美國,代表蔣介石簽訂《中美互助條約》。政治上追隨國民黨,學術上是一代宗師,著述豐厚,治學方法上具有徽派朴學遺風。
胡適故居坐落在績溪縣上庄村內,建於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正屋南向,磚木結構,二進三間兩廂,「回」形通轉樓。佔地208平方米,建築面積350平方米。門面二柱單門一樓式,上嵌磚雕、鴟吻。門前黑底金字「胡適故居」木牌,當代書法家沙孟海題。前進堂前擺設「身行萬里半天下,眼高四海空無人」,錢君陶書。東西分列茶幾、靠背椅,壁間掛胡適直系親屬圖表。西部是胡適和江冬秀結婚房間,房內有木床、桌、椅、櫥、凳等。前廂房是胡適童年讀書處。東部房間連廂房為胡覺(胡適二兄)使用。正廳兩廂房展出胡適家書手稿和部分著作、胡氏宗譜、海內外名士所贈字畫、詩詞和胡適「全家福」照片。後堂堂前掛胡適父親鐵花畫像,東側有胡適生母馮順娣照片。堂上高懸朱底金字巨匾「持節宣威」四字,為邑人程東屏書,款落「績溪縣長朱亞雲贈,民國三十一年」。當時胡適出任駐美大使,這四字意在勉勵他銜命持節,不忘國威。故居內12扇落地隔扇門陰刻蘭花,4塊窗欞板刻花草題字,為墨模高手胡國賓作。其中有一幅題有「蘭為王者冠,不與眾草伍」。故居還陳列有胡適各個時期的照片,胡適手書范縝《神滅論》立軸,張之洞贈胡鐵花帽筒,胡鐵花七星劍、誥命箱及從台灣帶回的海螺。
張 曙
張曙(1909—1938),原名恩襲,歙縣坑口柔嶺下人。1926年考入上海藝術大學音樂系,後又轉入南國藝術學院和上海國立音樂學院學習。先後參加南國社和左翼戲劇家聯盟等進步文藝團體,在田漢、蕭友梅的指導下,進步很快。學生時代,因積極參加進步的文藝活動,曾兩次被國民黨當局羅織罪名,投入監獄。1933年參加「蘇聯之友社」,與聶耳、呂驥等共同組織中國新興音樂研究會、歌曲研究會。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次年,被黨組織派往長沙,以教書為掩護,積極開展抗日宣傳活動,創作《抗日進行曲》、《還我河山》、《保衛國土》等表現人民強烈救國熱情的歌曲。1938年在武漢至桂林的途中,遭敵機轟炸不幸遇難。周恩來曾評價:「張曙先生之可貴在於和聶耳同為文化戰線的兩員猛將。」
張曙創作了200多首革命歌曲,也曾以優美的歌聲抒發對美麗故鄉的眷戀之情,如《日落西山》中唱道:「日落西山滿天霞,對面來了個俏冤家,眉兒彎彎眼兒大,頭上插了一朵山茶花……」無論詞、曲,都洋溢著朴實無華的徽派情韻,活靈靈地勾勒出新安江兩岸的美麗風光。
『玖』 徽州岀什麼名人
汪華(587-649),唐越國公,字國輔,歙州華陽鎮登源人(今績溪縣瀛洲鎮大廟汪村),徽學大師葉顯恩教授稱之為「古徽州第一偉人」,被尊為徽州地方神或地域神。
朱熹(1130-1200),字元晦,號晦庵,徽州婺源人,中國南宋理學家,教育家。
朱升(1299-1370),字允升,徽州休寧溪口人,明初,為翰林學士,與修女誡。為朱元璋重要謀士,提出了「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三策。
汪機(1463-1539),字省之,別號石山居士,徽州祁門城內朴墅人,新安醫學奠基人。
汪鋐(1466-1536),徽州婺源人,縱橫官場三十餘年,一生歷任十七職,官至太子太保,吏部尚書兼兵部尚書,是明代唯一同掌吏兵二部權利的人。抗擊了葡萄牙人對東南沿海的侵略,取得了中國歷史上最早抗擊殖民侵略的勝利。
汪直(?-1559年),大明南直隸徽州府歙縣人,又名五峰,號五峰船主;明代海上貿易商人,著名海盜,在火槍傳入日本的事件中為關鍵人物而有較大歷史知名度。明政府的海禁政策使得海上貿易中斷,汪直召集幫眾及日本浪人組成走私團隊,自稱徽王,但最終因為失控而釀成倭寇之亂,被兵部尚書胡宗憲、巡按浙江御史王本固誘殺。
胡宗憲(1512-1565),字汝貞,徽州績溪人,嘉靖十七年進士,明代抗倭名將。
殷正茂(1513-1592),字養實,徽州歙縣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進士,授行人,擢兵科給事中。
汪道昆(1525-1593),字伯玉,徽州歙縣人。嘉靖二十六年進士,明代文學家。擅長武略,曾協助戚繼光抗擊倭寇,所著元雜劇有《高唐夢》、《五湖游》、《遠山戲》、《洛水悲》等。
許國(1527-1596),字維楨,徽州歙縣人。嘉靖四十四年進士,歷仕嘉靖、隆慶、萬曆三朝。曾任內閣次輔,萬曆十二年以雲南「平夷」有功,晉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學士。
程大位(1533-1606),字汝思,號賓渠,徽州休寧率口人。明代數學家。
何如寵(1569-1642),字康侯,號芝岳,桐城人,祖籍徽州婺源。明神宗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進士,如寵為官清廉,深得在朝官員信賴,官至少保、戶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明末一代首輔、宰相)。
弘仁(1610-1664),徽州歙縣人,新安畫派創始人。俗姓江氏,名韜,字六奇,又名舫,字鷗盟,出家後取法名弘仁,號漸江學人、漸江僧。
張小泉(1626-?),徽州黟縣會昌鄉人,著名徽商。其父張思家,自幼在以「三刀」聞名的蕪湖學藝。後在黟縣城邊,開了個張大隆「剪刀鋪,前店後家。明崇禎年間,張小泉率子張近高到杭州大井巷生產祖傳剪刀。由於採用浙江龍泉好鋼作原料,又經過精心製作,打出來的剪子鋒快耐用,取牌名張大隆剪刀,清康熙二年,改名「張小泉」剪刀。
汪士慎(?-1759),字近人,號巢林,又號溪東外史,徽州休寧人(一說浙江人,或歙縣人),流寓揚州,揚州八怪之一。與金農相友善。筆墨習染,逐臻妙境。
江永(1681-1762),字慎修,又字慎齋,徽州婺源江灣人。清代著名的經學家、音韻學家、天文學家和數學家,皖派經學創始人。
戴震(1724-1777),字東原,徽州休寧隆阜人。清代考據學家,思想家。
金榜(1735-1801),字輔之。乾隆三十七年頭榜狀元,任翰林編修。
曹振鏞(1755-1835),字儷生,徽州歙縣人。乾隆四十六年進士,入選庶吉士,任翰林編修。嘉慶二十五年九月任軍機大臣,道光朝,任武英殿大學士。
鄭復光(1780-1862),字元甫,徽州歙縣人。清代科學家,精通數理和機械製造,著有《鏡鏡冷痴》。
王茂蔭(1798-1865),清代貨幣理論家,道光朝進士。曾任戶部右侍郎兼管錢法堂事務,著有《王侍郎奏議》11卷。字椿年,歙縣杞梓里人,馬克思《資本論》中唯一提到的中國人。
張頌賢(1817年-1892年),字竹齋,徽州休寧人,清康熙年間遷居南潯(今湖州南潯鎮),財富之巨被稱為南潯四象之一。據傳他的財富僅次於劉家,佔四象之第二位。初以彈棉花為業,父張維岳始從商,在南潯華家橋附近開設糕團店,繼開小醬園。張維岳有兩個兒子,張頌賢為老二。張頌賢善經營,鴉片戰爭後,從事絲業,全力經營輯里絲出口業務,並在南潯、上海開設了「張恆和絲行」,營絲不數年發家,遂成巨富。在南潯東建大住宅,宅後古東墅故址造花園,取名東園,俗名張家花園。
胡雪岩(1823-1885),名光墉,字雪岩,徽州績溪人,著名徽商,人稱「紅頂商人」。
謝正安(1838-1910),字靜和,著名徽商,徽州歙縣人,黃山毛峰創始人,創辦的「謝裕大」茶行居徽州五大茶行之首。謝正安在上海漕溪路創辦第一家裕大茶行,所以真正的黃山毛峰產地就是黃山漕溪,黃山毛峰由他命名。後來為了紀念,所以上海有了漕溪路。
詹天佑(1861-1919),字眷誠,祖籍徽州婺源,鐵路工程師,中國第一條鐵路修建人。
『拾』 徽州10個名人
徽州名人
徽州歷史上人才輩出,很多在歷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都出自徽州這塊風水寶地,如發明活字印刷術的畢升、大名鼎鼎的新安畫派創始人漸江等,清光緒年間著名的「公車上書」,百名舉人中就有四位出自徽州!在此我們精選了千年徽州名人十五位,讓大家對人傑地靈的徽州有更一層的了解。
畢升(?—約1051):北宋著名科技家、活字印刷術的創始人,歙縣人。畢升是徽州一位沒有功名的布衣,一生喜愛鑽研技術。北宋慶歷年間,畢升有感於傳統雕板印刷的繁雜不便,潛心研究泥活字印刷技術,他發明了在粘土坯上刻字,一字一坯,然後燒硬的泥活字,使印刷工藝得到了質的飛躍,速度大大加快,錯字可以單獨更換,可以重復使用活字,實現了人類印刷史上第一次偉大的革命。宋代學者沈括在《夢溪筆談》中對畢升的業績有專門記載。
方臘(?-1121):北宋末年農民起義軍領袖,歙縣人。出身貧苦,為反抗壓迫,1120年10月率眾在歙縣七賢村起義,後迅速移師睦州,舉行「漆園誓師」,痛斥黑暗朝政,改元「永樂」,自號「聖公」,建立農民政權。義軍戰火曾襲卷江浙皖贛六州52縣,影響很大,1121年夏被俘遇害。《宋史》有傳。
朱熹(1130-1200):南宋大學者,我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理學集大成者。字元晦,號晦庵、晦翁,別號紫陽。婺源縣人。1148年考中進士,曾任秘書修撰,定文閣待制等職。死後謚贈大師,封徽國公。仕途多坎坷,潛心治學。研究領域甚廣,在哲學、經學、教育、音韻、文學、地理、考古、自然科學等方面都有偉大貢獻,其思想體系在中國思想史上是以「致廣大,盡精微,綜羅百代」著稱。與程顥、程頤等共創的理學史稱「程朱理學」,為繼孔子之後在中國思想界影響七、八百年之久的正統官方哲學,遠涉海外,影響世界;重視教育,創辦書院,所撰《白鹿洞書院揭示》對後代教育事業影響深遠;著述巨豐,其中《四書集注》58卷是明清兩代科舉考試的「聖典」;常以「新安朱熹」署名著述,講學於徽州,從其弟子者眾,「朱子之學」也就構成了「新安理學」的開山之學,並進而構成徽州文化的理性內核。《朱史》有傳。
汪機(1463-1539):字省之,別號石山居士,祁門城內朴墅人。其家世代行醫,祖父汪輪、父親汪渭均為名醫。汪機少時勤攻經史,後因母長期患病,其父多方醫治無效,遂拋棄科舉功名之心,隨父學醫。他努力鑽研諸家醫學經典,取各家之長,融會貫通,醫術日精,很快便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不僅治癒了母親頭痛嘔吐的疾病,且「行醫數十年,活人數萬計」,醫學著述十餘部,《明史李時珍傳》說:「吳縣張頤、祁門汪機、杞縣李可大、常熟繆希雍,皆精醫術」,為當時名冠全國的4位醫學大師。
程大位(1533-1606):明代著名數學家,珠算大師。字汝思。屯溪區人。少年經商,中年棄商歸里,專心著書。有感於商務往來中珠算的傳統籌碼計數法的不便,1592年著成《演算法統宗》17卷及1598年的簡明本《演算法纂要》4卷,詳述了傳統的珠算規則,確立了算盤用法,完善了珠算口訣;搜集了古代流傳的595道難題並記載了解題方法,堪稱中國16-17世紀數學領域集大成的著作。明末,日本人毛利重能將《演算法統宗》譯成日文,開日本「和算」之先河;之後,又流傳朝鮮、東南亞和歐洲,成為東方古代數學的名著,影響極大。
漸江(1610~1664):明末清初畫家。僧人,俗姓江,名韜,字六奇,又名舫,字鷗盟,安徽歙縣人。明末諸生,家貧,事母以孝聞。明亡,清兵入歙,即入福建武夷山中。清順治三年(1646)南明隆武政權滅亡後,即削發為僧,法名弘仁,字無智,別名漸江。後復返歙縣,住在黃山披雲峰下的太平興國寺。除了飽覽黃山勝景外,他的游蹤曾到宣城、蕪湖、南京、揚州等地,並一游廬山。漸江雖出家為僧,而心常懷故國,題畫詩中,時常流露出家國身世之感,富有民族思想感情。漸江善畫山水,從宋人入手,後學元四家,尤其是深得倪瓚的筆意。
張小泉(1626-?):明末清初著名制剪工匠。黟縣人。明崇禎年間,張小泉帶領兒子前往杭州開設「張大隆」剪刀鋪,並創造了獨樹一幟的嵌鋼制剪技術、產品很快暢銷全國,後為防假冒,以「張小泉」作為店名。「張小泉」剪刀在乾隆年間被列為貢品,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獲二等獎,新中國三次全國評比均獲第一名。
戴震(1723-1777):清代大學者,著名哲學家、思想家、徽派朴學的創建及領袖 人物。字東原。屯溪人。徽商出身,1762年曾中舉人,後六次考進士,因皆思想與程朱理學不符未中。曾參加《四庫全書》修纂,授翰林院庶吉上。學識淵博,在哲學、天文、歷算、歷史、地理、經學、訓話、音韻等領域均有重大貢獻,為一代通儒和宗師,在中國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影響。其哲學思想是程朱理學之後反理學的啟蒙思潮的重要代表;朴學思想是作為了在中國學術史上有著重要地位的乾嘉學派中的皖派領袖人物,並由之開創徽派朴學。著作甚豐,主要著作有《原善》、《孟子字義疏證》、《儀禮考正》、《考工圖記》、《古歷考》、《水地記》、《勾股割圜記》等50餘種。《清史稿》有傳。
王茂蔭(1798-1865):馬克思在其巨著《資本論》中唯一提到的中國人。馬克思是這樣提到王茂萌的:清朝戶部右侍郎王茂蔭向天子上了一個奏摺,主張暗將官票寶鈔改為可兌現的鈔票。在1854年4月的大臣審議報告中,他受到嚴厲申斥。他是否受到笞刑,不得而知。審議報告最後說:「臣等詳閱所奏……所論專利商而不便於國。」(《帝俄駐北京公使館關於中國的著述》,卡爾·阿伯爾博士和阿·梅克倫堡譯自俄文,1858年柏林版第1卷第54頁)馬克思的這段話見於人民出版社1975年6月中文第1版《資本論》第1卷第146- 147頁的注釋。
胡光墉(1823-1885):清代著名徽商。字雪岩。績溪縣人。早年在杭州經營錢庄,後協助左宗棠創辦福州船政局,依靠湘軍勢力在全國廣設當鋪和銀號,成為富甲江南的特大官商,紅極一時的「紅頂商人」。創辦「胡慶余堂國葯號」,為發掘中國葯學遺產作出了重大貢獻。
詹天佑(1861-1919):近代著名鐵路工程專家、中國鐵路事業的創始人。字春誠,徽州婺源縣人。早年家貧,後獲岳父資助赴歐洲留學。1905-1909年,主持建造了中國第一條自已設計自已施工的鐵路——京張鐵路,創造了不少施工新法,為中國培養了第一批鐵路工程專家,奠定中國鐵路事業基礎。
黃賓虹(1865—1955):現代著名山水畫家和繪畫理論家。字相存,別號虹廬。歙縣人。是現代中國畫壇上成就卓著的一代宗師,為「新安畫派」的現代代表。早年山水畫重在師法古代大師,中年以後重在師法自然,70歲後又畫風大變。作品深厚華滋,意境深遠,精於墨法,善用焦墨與濃墨,與齊白石並存稱為「北齊南黃」。在美術理論上,總結出「平、留、圓、重、變」五字筆法和「濃、淡、潑、焦、積、宿」七字墨法,具有較高的理論價值。精通詩詞。有《黃山畫家源流考》、《古畫微》、《畫學通論》等多種著述和繪畫作品傳世。
胡適(1891-1962):現代著名學者、社會活動家。字適之,績溪縣人。出身徽商之家,1910年留學美國,1915年成為實用主義哲學大師杜威的學生,1917年回國任北京大學教授。學識淵博,曾擁有三十多個博士頭銜;1917年發表《文學改良會議》,揭開中國現代文學革命運動的第一面;1918年加入《新青年》編輯部,大力提倡白話文,並撰寫現代第一部白話詩集《嘗試集》,成為新文化運動的領袖人物之一:1919年,接替陳獨秀主編《每周評論》,發表《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提出「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實用主義方法論,在全國影響極大;提出過「全盤西化」論點;抗戰期間曾出使過美國,代表蔣介石簽訂《中美互助條約》。政治上追隨國民黨,學術上是一代宗師,著述甚豐,治學方法上具徽派朴學遺風。
陶行知(1891-1946):著名教育家。原名文浚。乳名和尚,曾改名知行,再改名行知。歙縣人。1927年創辦南京曉庄師范,提出「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論體系。後又相繼創辦浙江省湘湖師范,江蘇淮安新安小學、山海工學團,並支持新安小學生組成新安旅行團。「一·二九」運動後,與沈鈞儒等發起組織上海文化界救國聯合會,任聯全會執行委員和常務委員。1946年與李公僕、史良等在重慶創辦大學,任校長。後回上海從事反內戰、反獨裁民主運動,1946年7月25日因勞累過度,患腦溢血逝世,毛澤東稱贊他為「偉大的人民教育家」。宋慶齡尊稱他為「萬世師表」。主要著作有《中國教育改造》、《古廟敲鍾錄》、《齋夫自由談》、《行知詩歌集》等。
張曙(1909—1938):原名恩襲,歙縣坑口柔嶺下人。1926年考入上海藝術大學音樂系,後又轉入南國藝術學院和上海國立音樂學院學習。先後參加南國社和左翼戲劇家聯盟等進步文藝團體,在田漢、蕭友梅的指導下,進步很快。學生時代,因積極參加進步的文藝活動,曾兩次被國民黨當局羅織罪名,投入監獄。1933年參加「蘇聯之友社」,與聶耳、呂驥等共同組織中國新興音樂研究會、歌曲研究會。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次年,被黨組織派往長沙,以教書為掩護,積極開展抗日宣傳活動,創作《抗日進行曲》、《還我河山》、《保衛國土》等表現人民強烈救國熱情的歌曲。1938年在武漢至桂林的途中,遭敵機轟炸不幸遇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