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各地傳統節日(中秋節、春節、清明節、端午節。重陽節)的風俗習慣
中秋節的習俗:賞月,祭月,玩月,吃月餅,燒斗香,走月亮,曳石,買兔兒爺,廣州一帶「樹中秋」。
其他習俗:1、中秋婚育俗信,如:偷瓜送子、照月得子、乞月為媒、偷菜求郎等。
2、中秋敬老習俗
3、中秋觀潮、賞桂之俗
4、中秋吃「獸頭」,打響鞭之俗
5、中秋吃螃蟹、棗、栗子
春節習俗:1、守歲2、掃塵 3、祭灶神4、 貼春聯 5、貼窗花6、倒貼福字7、貼門神 8、掛貼年畫 9、拜年10、壓歲錢11、掛中國結12、放爆竹 13、春節舞龍14、祭祖15、逛廟會
清明節習俗:清明節習俗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煉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盪鞦韆
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鞦韆,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為鞦韆。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綵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打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游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踏青
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植樹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會規定,每年三月十二日為我國植樹節。這對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積極開展綠化祖國活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放風箏
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裡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象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後,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端午節習俗:懸鍾馗像:鍾馗捉鬼,是端午節習俗。在江淮地區,家家都懸鍾馗像,用以鎮宅驅邪。唐明皇開元,自驪山講武回宮,瘧疾大發,夢見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紅無襠褲,偷楊貴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繞殿而跑。大鬼則穿藍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問,大鬼奏曰:臣姓鍾馗,即武舉不第,願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後,瘧疾痊癒,於是令畫工吳道子,照夢中所見畫成鍾馗捉鬼之畫像,通令天下於端午時,一律張貼,以驅邪魔。
掛艾葉菖蒲:在端午節,家家都以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稱為艾人。將艾葉懸於堂中,剪為虎形或剪綵為小虎,貼以艾葉,婦人爭相佩戴,以僻邪驅瘴。用菖蒲作劍,插於門楣,有驅魔祛鬼之神效。
賽龍舟:當時楚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死去,於是有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是為龍舟競渡之起源,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屍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清乾隆二十九年台灣開始有龍舟競渡,當時台灣知府蔣元君曾在台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在台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香港有競渡,近來英國人也有仿效我國人作法,組織鬼佬隊,進行競賽活動。
吃粽子:荊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飯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為恐魚吃掉,故用竹筒盛裝糯米飯擲下,以後漸用粽葉包米代替竹筒。
飲雄黃酒:此種習俗,在長江流域地區的人家很盛行。
游百病:此種習俗,盛行於貴州地區的端午習俗。
佩香囊:端午節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葯,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奪目。
重陽節習俗:登高,賞菊,飲桂花酒,喝菊花茶、吃菊花糕、睡菊花枕,吃重陽糕,插茱萸
㈡ 中元節吃雞蛋可以嗎 中元節吃雞有無問題
1、中元節這天是沒有規定什麼,可以吃什麼不可以吃的,吃雞蛋也是可以的。
2、中元節,是道教名稱,民間世俗稱為七月半、七月十四、祭祖節,佛教則稱為盂蘭盆節,其誕生可追溯到上古時代的祖靈崇拜以及相關時祭。
3、中元節習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燈、祀亡魂、焚紙錠、祭祀土地等。該節是追懷先人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盡孝。
4、中元節是流行於漢字文化圈諸國以及海外華人地區的傳統文化節日,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均是中華民族傳統的祭祖大節。
㈢ 清明節,重陽節吃什麼
羊肉面。「羊」與「陽」諧音,應重陽之典。面要吃白面,「白」是「百」字去掉頂上的「一」,有一百減一為九十九的寓意,以應「九九」之典。京城給九十九歲老人過生日叫「白壽」。有錢人家當日可舉行以羊肉為主的宴會,爆、烤、涮以至全羊席。秋天是羊兒最肥的季節,羊肉性暖,可以禦寒。
節蛋——清明吃雞蛋,如同端午節吃粽子,中秋吃月餅一樣的重要,每屆該日,此俗絕不可少。又清明節蛋,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畫蛋」,另一種則是「雕蛋」。前者可吃,後者則僅供玩賞而已。
㈣ 中國節日都吃什麼
1、中秋節
中秋節是傳統節日,這個節日必不可少的就是月餅,柿子,桂花,芋頭。在江浙地區還有吃螃蟹的習俗。
2、端午節
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吃粽子是特色,還有就是吃蒜頭的習俗。艾、菖蒲和蒜被稱為「端午三友」。
3、元宵節
農歷正月十五是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元夜、燈節,在這一天會吃湯圓,現在湯圓的種類也有很多,各種水果餡的。
4、春節
中國民間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傳統節日,它標志農歷舊的一年結束和新的一年的開始 。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春節會吃餃子,年糕(諧音「年高」),春卷,花生,雞鴨魚肉。
5、清明節
清明節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又叫踏青節,按陽歷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清明節會吃雞蛋、驢打滾、麵茶、青團子、暖菇包、饊(sǎn)子、朴籽粿(guǒ)、芥菜飯。
㈤ 二十四節氣要吃什麼
24節氣對應的食物如下:
立春,俗稱「打春」,習慣在這一天吃蘿卜、姜、蔥、面餅,稱為「咬春」;立春仍然有自己的食物,主要是春餅,蘿卜,五香板等。,而春卷在南方很受歡迎。
在北方下雨的舊習俗中,老百姓要吃面條、春餅、爆米花等。在這一天。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食物,但大多數都與龍有關。一般食品的名稱都加上「龍」的稱謂,如餃子叫「龍耳」;吃面叫吃「龍須」;吃米飯叫「龍的兒子」;吃餛飩叫吃桂圓。
「雨水節,回娘家」是川西地區流行的節日習俗。這時,出嫁的女兒回家看望父母。典型的禮物叫「肉罐頭」,就是把豬蹄、雪花豆、海帶放在砂鍋里燉,然後用紅紙、紅繩封住壇口,送給父母,以示對父母養育之恩的感謝和敬意。
蟄,古時候在蟄的日子,人們會用香和艾草熏房子的四個角落。
節氣蟄伏時乍暖還寒,氣候乾燥。因為梨生津止渴,所以人們有被蟄了就吃梨的習俗。在山東省的一些地區,人們在復活節這天在院子里用火爐燒煎餅;在陝西,有的地區被蟄後要吃炒豆角;在山西雁北,農民在冬眠的日子吃梨,這意味著與害蟲告別。
春分,「春分吃春菜」的老民俗,春菜是野生莧菜的一種,又名青蒿。江南地區流行賞牛、祭百鳥的習俗。
按照老北京的習俗,為了避邪祈福,春分要在驢上打滾。驢卷有著非同尋常的起源。單看它的加工材料,包括大黃米粉、黃豆、紅豆沙、白糖、香油、桂花、青紅絲、瓜子仁,就足以滿足營養膳食指南中對食材多樣化的要求。其生產分為三個步驟:制坯、拌餡和成型。煮熟的「驢打滾」裹著豆粉,金黃色,豆香甜甜,入口綿軟,風味獨特。是老少皆宜的美食。
清明,清明節,江南一帶吃青粽子的風俗習慣。綠色餃子是由一種名叫「紙漿麥草」的野生植物搗碎並擠出汁液製成的。然後,取這種汁,和乾的純糯米粉揉在一起,然後包餃子。南北各地都有吃痱子(古稱冷器)的飲食習俗。
由於寒食節和清明節的結合,一些地方仍然保持著清明節吃冷食的習慣。在山東,即墨吃雞蛋和涼糕;萊陽、招遠、長島吃雞蛋、涼高粱米。
穀雨,對於漁民來說,穀雨節是一種民間祭祀大海的習俗。根據穀雨南方採茶的習俗,傳說穀雨這一天喝茶,可以清火辟邪,明目。所以不管什麼天氣下穀雨,人們都會去茶山摘些新茶喝。
北方穀雨有吃香椿的習俗。香椿樹在穀雨前後發芽,此時香椿醇香爽口,營養價值很高。據說雨前的香椿嫩如絲。香椿食用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漢代已遍布全國,達官貴人、文官都可以享用。
在長夏的舊農村,紅豆、黃豆、黑豆、綠豆、綠豆等五色豆與白粳米混合煮成「五色米」,後來演變成糯米與日本豆肉、莧菜黃魚湯一起煮,稱為「長夏米」。
用紅茶或核桃殼煮成的雞蛋,稱為「長夏蛋」,互相餵食。用彩色線編織雞蛋套,掛在孩子的胸前或窗簾上。一般小孩子玩吃蛋打蛋的游戲,都是靠長夏蛋作為玩法,把蛋殼打得結實但不碎就贏了。俗話說「長夏胸上有蛋,子不得夏。」還有兒童用的五色絲繩,稱為「長夏繩」。
周樹小滿:小滿日的苦菜秀。苦菜是中國最早的食用野菜之一。本草綱目:(抱莖小苦蕒)長期服務,安心養氣,輕身抗衰老。在醫學上,抱莖小苦蕒用於治療發燒,古人用它來醒酒。
寧夏人喜歡煮苦菜,涼涼的,用鹽、醋、辣油或蒜泥拌著吃,涼涼的,辣辣的,吃饅頭和米飯,大大增加了人的食慾。黃米湯也可以用來把苦味的葯材腌製成黃色,吃起來酸酸甜甜,清脆爽口。也有人用開水熬制苦味的葯材,擠出苦味的汁液,用來煲湯、做餡、炒菜、煮麵,各有各的風味。
芒種是指小麥等芒種作物的成熟。芒果節崇拜花神的習俗。芒果季節有煮梅子的習俗,這個習俗從夏朝就有了。李子有很多種烹飪方法。簡單的就是用糖煮或者和梅子干混合均勻,讓梅子汁浸出。用鹽煮它們或者將它們與干李子混合均勻以使李子汁浸出也是有用的。更優雅的是在其中加入紫蘇。
產於中國北方的梅子非常有名。當它與甘草、山楂和冰糖一起烹飪時,酸梅湯是最佳的夏季產品。
夏至,「冬至嬌子夏至面」,好吃的北京人講究夏至吃面,夏至日照最長,所以中國紹興有「好好玩,夏至好好玩」的俚語。在舊社會,人們無論貧富,都會在夏天祭祀祖先,俗稱「行夏至」。
除了常規的供品,還特別加了一盤普思餅。當時夏收後,新麥上市。因有當日吃面條的習俗,故有「冬至夏至餛飩面」的諺語。也有做麥糊的,就是把麥糊和小麥粉混合,攤起來做煎餅烤,也嘗出點新意。
酷暑,過去民間有「吃新米」的習俗,就是在酷暑過後,農民把新割的米磨成米,煮一頓飯,供大神和祖先祭拜,然後大家品嘗新酒。據說「吃新東西」就是「吃新東西」,是酷暑節後的第一個新的一天。一般城市買少量新米用陳米煮飯,加上新上市的蔬菜等。所以民間有個說法,暑吃小米,暑吃五穀。
炎炎夏日,中國民間有喝茶、曬姜、燒香、喝羊肉湯的習俗。
二十四節氣說,「這是一個炎熱的夏天,在六月中旬。暑,暑,分大小,月初小,月中大,現在猶熱。」其氣候特點是:「竇指丙為大暑,斯天氣比小暑強得多,故名。
廣東很多地方都有夏天高溫吃仙草的習俗。仙草又名仙草、仙草,是一種重要的葯食兩用植物資源,因其神奇的解暑功效而被稱為仙草。曬干莖和葉後,可製成仙草,在廣東稱為涼粉,是一種消暑甜點。在中國北方,吃面條、餃子、雞蛋等的習俗。在炎熱的夏季很受歡迎。
在初秋,民間有預測初秋冷熱天氣的習俗。有民間諺語:長夏種茄子,立秋吃茄子。初秋是吃茄子的好時候。立秋放瓜、蒸茄子脯、香糯湯等。前一天在院子里晾了一晚上,在初秋的時候把它們吃了。
經過一個痛苦的夏天,人們往往會減輕一點體重。伴著秋風,胃口大開,想吃點好的,補充一點營養,彌補夏天的損失。北方人稱之為「貼秋肥」。
盛夏熬制涼茶的習俗自唐代以來一直流行。夏天的時候,家家戶戶都有炒涼茶的習慣。先去葯店配個方子,然後在家煎茶喝,也就是吃點秋天的「苦」;除此之外,老福州在盛夏吃的另一種食物是白丸子;南京人的傳統飲食習俗是在「夏季」吃鴨子。
鴨子,尤其是南京江寧湖熟區的鴨子最受歡迎。據悉,那裡的鴨子味甜性涼,肥瘦皆宜。如果沒有時間,老南京人會去熟食店買半隻鴨子回家;有時間的人會在家裡燉「蘿卜鴨鍋」或者做「紅燒鴨塊」送給鄰居。這就是俗話說的,夏天送鴨子,沒人生病。
在白鹿、蘇南、浙江老南京有釀造白鹿米酒的習俗。舊時代,千年到了江浙一帶的農村,家家釀酒待客,還有人經常帶著千年米酒進城。
湖南白露有喝米酒的習俗。每年白鹿原節,家家戶戶都以被稱為「土酒」的白鹿原米酒待客,甘甜溫潤,最適合秋天。白露酒以糯米、高粱等五穀為原料,微甜,故稱「白露米酒」。
福州人在白鷺吃桂圓的習俗由來已久,認為桂圓很補。蘇州會吃一些石榴、銀杏、梨等。滋陰潤肺;我也會吃一些鰻魚(鰻魚)。這個時候的鰻魚最肥美,也是品嘗的最佳時機。所以蘇州有「白鷺鰻首霜蟹」的說法;民間白鹿原認為,一年四季吃紅薯絲和紅薯絲後吃紅薯可以防止胃酸,所以舊時農民在白鹿原節吃紅薯是習俗。
嶺南地區的秋天。以前秋分那天,全村人都去摘秋菜,一種野莧菜。採摘下來的秋菜一般都是用魚片「卷湯」,稱為「秋湯」。在南京,流行吃「桂花鴨」,用普通的鹽水鴨,用桂花調味。
寒露已近重陽節,菊花盛開。為了祛除秋燥,一些地區有喝「菊花酒」的習俗。寒露的另一大習俗是吃螃蟹。古詩日:「九月團臍十月尖,握爪飲菊。」
民間也有「九女十男」的諺語。螃蟹肉質細嫩,味道鮮美,是一等珍貴的水產品。"立秋核桃白露梨,寒露柿子紅皮."軟柿子要到秋天才成熟,所以漢魯人也有吃柿子的習慣。
在初霜的這一天,中國許多地區都有吃柿子的習俗。在當地人看來,它不僅能禦寒保暖,還能強健筋骨。這是很好的初霜食品。初霜也有很多習俗,雲南、廣西都有初霜節。壯族人講究吃湯圓,殺鴨,祭祖,唱歌,慶祝豐收。
初霜時,菊花盛開。這時,人們還會舉行菊花會,表達對菊花的喜愛和崇敬。
立冬,閩中俗稱「過冬」,意為立冬「過冬」。在福建潮汕地區,立冬吃甘蔗和炒香米。在汕頭,人們在初冬吃由蓮子、蘑菇、栗子、蝦、胡蘿卜等做成的香米。這些是溫熱的食物。在北方,初冬的習俗是吃餃子,因為餃子看起來像耳朵。人們認為吃了它們,冬天耳朵就不會涼了。
小雪,民間有「冬天腌制,留著過冬」的習俗。小雪過後,氣溫驟降,天氣變得乾燥,正是加工臘肉的好時機。小雪節後,一些農民開始製作香腸和臘肉,並等到春節才能享受美味。在中國北方,大多數人在小雪季節吃羊肉火鍋。在南方的一些地方,還有在農歷十月吃巴贊的習俗。
大雪,俗話說「小雪腌菜,大雪臘肉」。舊時每逢大雪節,在南京的一些地方,家家戶戶都開始准備臘肉,稱為「咸貨」。
加入八角、桂皮、花椒、白糖等。放入大鹽的鍋中,翻炒。炒好的椒鹽完全冷卻後,塗抹在魚、肉、輕禽的內外,反復揉搓,直至肉的顏色由鮮轉暗,表面滲出液體。然後把肉和剩下的鹽放進罐子里,用石頭壓住,放在陰涼背光的地方。半個月後取出,加水燒開鹵汁。
撇去浮沫,將干禽肉放入缸中,一層一層,倒入鹵水,然後壓在大石頭上,十天後取出,掛在旭日的屋檐下晾乾(邱炳君:中國人的二十四節氣)。
至於北方民族,這個時候已經相當冷了。比如包頭有句俗話「小雪殺豬,大雪殺羊」。大雪時節到了,就是殺豬准備年貨的時候了。這個時候,無論誰宰殺牲畜,親戚朋友都會過來幫忙,主人會准備食物、酒和配菜做晚餐。所以小雪和大雪季節是家人親友敘舊聯系的時候。
冬至被認為是一個大節日。有一種說法是冬至大如一年,有慶祝冬至的習俗。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餛飩的習俗,南方地區則有冬至這一天吃湯圓、長面的習慣。
冬至在蘇州、吳,是周朝立法遺留下來的,以冬至之夜為一年的結束,所以冬至是過年。蘇州人在冬至期間有很多飲食習慣,比如名字很優雅的「團圓飯」,比如蛋餃、豆芽、粉條、金鏈子、魚等等。
冬至吃湯圓,又稱「冬至團」,在江南尤為流行。據史料記載,明清時期就有這種習俗。在過去,上海人最注重吃湯圓。「圓」是「圓滿」、「團圓」的意思,象徵著家庭和睦、吉祥如意。
小寒,每到小寒節氣,飲食上「小寒」節氣中的一個重要民俗就是吃臘八粥。《燕京編年史》記載:「臘八粥以黃米、白米、糯米、小米、菱角、紅豇豆、去皮棗泥等煮成。,並外染以紅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子、松子、白糖、紅糖、索索葡萄。」感冒後臘八粥也是臘八節吃,然後年味越來越濃。
寒性節氣里有很多習俗,比如糯米、臘八粥、飯、黃豆芽等。據《津門雜記》記載,舊時天津有微寒吃黃豆芽的習俗。黃豆芽是天津的特產,是用白菜芽做的。冬至過後,剪去白菜的莖葉,只留下白菜的心,離地兩寸左右,蓋上肥料,不透氣,半個月後食用。又脆又嫩。
漢族有不同的飲食習俗,比如老北京吃「涼糕」,廣東吃糯米飯,南京吃雞湯,安徽吃炸春卷。寒冷的季節,人們忙著撤去舊裝飾品,腌制年菜,准備年貨,因為中國人最重要的節日春節就要到了。在此期間,北方人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日子——臘八,也就是農歷十二月初八。
這一天,人們用穀物、花生、栗子、紅棗和蓮子熬一鍋香甜可口的臘八粥,這是過年時人們不可缺少的主食。
㈥ 河南的傳統節日有哪些
河南民俗節日,你知道幾個?別具一格的節日(二月初二)
農歷二月初二,是漢族的傳統節日。民間認為,這天是龍欲升天的日子,故稱「龍抬頭節」 或「青龍節」。這天,河南農村的婦女一般都不動剪刀,不做針線活,怕動了刀剪傷龍體。 按老年人的說法。這是為了表示對龍的尊敬。在這個節日里,人們到田野里采野菜,包餃子,煎煎餅,炒黃豆,煎臘肉,蒸棗饃,改善生活成為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
在眾多的食俗活動中,這天攤煎餅和吃炒豆的人最多。民間認為,這天是東海龍王的生日, 煎餅是龍王的胎衣。吃煎餅,是為龍王嚼災,扔煎餅,是為了掩埋龍王的胎衣。
每到農歷二月初二,人們都有要炒玉米、炒黃豆。
端午節(五月初五)
農歷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端午節。在河南民間,端午節的起源有兩種說法,一說是 為了紀念屈原,一說源於田文端午立新規。 伴隨著生動有趣的傳說,河南的端午習俗越發顯得豐富多采。有民謠這樣說:「五月五, 麥子熟,包好粽子過端午。」說明包粽子、吃粽子,是河南端午節里一項重要的民俗活 動。從形狀上說,其它省市有袋粽、角粽、錐粽、菱粽、筒粽、秤錘粽和九子粽等,而 河南主要是角粽,有三個角的,也有四個角的。
河南為什麼要包角粽呢?據說當初屈原投江之後,每到五月五日屈原的祭日,人們都把 米飯扔到河裡紀念屈原。一天晚上,有人夢見屈原面黃肌瘦,就連忙上前詢問。原來, 百姓投往河裡的米飯,都被魚鱉蝦蟹吃掉了。屈原無食充飢,所以日漸消瘦。他左思右 想,不知怎樣才能不讓魚鱉蝦蟹吃米飯。屈原告訴他,如果用箬竹葉包飯,做成尖角的 角黍(即粽子),魚鱉蝦蟹見了,以為是菱角,它們就不敢再吃了。那人醒後,就把此 夢轉告給鄉鄰。第二年的端午節,人們就照夢中屈原說的方法去做。不久,屈原又托夢 給那人,感謝人們送去的粽子。後來,人們都這樣去做,漸漸形成了包角粽的習慣。
㈦ 重陽節老人吃什麼
面條,雞蛋,代表長壽
㈧ 重陽節古人在這個節日里有什麼習俗
重陽節的習俗
金秋送爽,丹桂飄香,農歷九月初九日的重陽佳回節,活動豐答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插茱萸等等。
登高
在古代,民間在重陽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
吃重陽糕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 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
賞菊並飲菊花酒
重陽節正是一年的金秋時節,菊花盛開,據傳賞菊及飲菊花酒,起源於晉朝大詩人陶淵明。
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
除了以上較為普遍的習俗外,各地還有些獨特的過節形式。
㈨ 請告訴我除了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節外還有什麼習俗
過年除夕,春節,七夕(情人節),三月三吃雞蛋,立春,農歷小年,七月十五(鬼節祭祖),嘗新節(南方水稻雙搶後嘗今年的第一次米),農歷的二十四節氣都算,少數民族的主要有火把節,盤王節,潑水節,宰特節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