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傳統節日的由來
中國傳統節日,是傳統的節日。每月具體的傳統節日,參考: http://ke..com/link?url=_Oxmj
除夕:最早源於先秦時期的「逐除」。據《呂氏春秋·季冬記》記載: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以擊鼓的方式來驅除「疫癘之鬼」,來年才會無病無災。
春節:春節和新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來自農業,古時人們把谷的生長周期稱為「年」,《說文。禾部》:「年,谷熟也」。春節(夏歷新年)源自何時很難考究,不過一般認為起源於中國殷商時期的年頭歲末祭神、祭祖活動(臘祭)。
夏商時代產生的夏歷以月亮圓缺的周期(現稱朔望月,即後所述「陰月」)為月,一年劃分為十二個月,以不見月亮的那天(朔日)為月首,同時以冬至點回歸運動的周期(現稱回歸年或太陽年,即後所述「陽年」)為年,並設閏月調整陰月陽年。以正月朔日的子時(夜半)為歲首,即一年的開始,歲末年初要進行舊一年豐收的慶祝和新一年好收成的祈禱,於是產生一系列祭神、祭祖、慶祝、祈禱等活動。
「年」的名稱是從周朝開始的。至於歲首(一年開始)時間的確定(換言之,月序的排列)還與天文歷法有關(如前所述),傳說夏在寅月(今農歷正月),商在丑月(今農歷十二月),周在子月(今農歷十一月,即冬至所在月),秦在亥月(今農歷十月),到西漢才又恢復夏正,定寅月(今農歷正月)為歲首,一直沿用至今。
但古時的正月初一被稱為元旦、元日、新正等,直到中國近代辛亥革命勝利後,南京臨時政府為了順應農時和便於統計(其實指導農時的是夏歷的陽歷部分-二十四節氣),規定在民間使用夏歷(農歷),在政府機關、廠礦、學校和團體中實行公歷(紀年不用公元紀年法而用民國紀年法)。到新中國成立前夕,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上才正式把夏歷(農歷)新年定為「春節」,因而至今仍有許多人將過春節叫過年。
實際上古代的「春節」,是指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
元宵:中國古代歷法和月相有密切的關系,正月十五,人們迎來了一年之中第一個月滿之夜,這一天理所當然地被看作是吉日。早在漢代,正月十五已被用作祭祀天帝、祈求福佑的日子。後來古人把正月十五稱「上元」,七月十五稱「中元」,十月十五稱「下元」。最遲在南北朝早期,三元已是要舉行大典的日子。三元中,上元最受重視。到後來,中元、下元的慶典逐漸廢除,而上元經久不衰。
寒食節:春秋時已出亡多年的晉國公子重耳回國即位[即晉文公],封賞隨其逃亡的臣子,唯獨漏掉了介子推。介子推於是攜老母隱居綿山[今山西省介休市東南]。晉文公得知後欲加封賞,尋至綿山,找不到他,便想燒山逼他出來。但介子推不願當官,堅持不出,結果母子二人俱被燒死。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將綿山改為「介山」,立祠祭祀介子推,並把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全國禁動煙火,只吃冷食。後來便形成了在這天寒食、掃墓的風俗。
清明節:中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後來,由於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端午節: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著名愛國詩人,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准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葯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粽子。
七夕節:陰歷七月七日的晚上稱「七夕」。中國民間傳說牛郎織女此夜在天河鵲橋相會。所謂乞巧,即在月光對著織女星用綵線穿針,如能穿過七枚大小不同的針眼,就算很「巧」了。農諺上說「七月初七晴皎皎,磨鐮割好稻。」這又是磨鐮刀准備收割早稻的時候。
中元節 中元節在中國的民間又稱鬼節
中秋節:陰歷八月十五日,這一天正當秋季的正中,故稱「中秋」。到了晚上,月圓桂香,舊俗人們把它看作大團圓的象徵,要備上各種瓜果和熟食品,是賞月的佳節。中秋節還要吃月餅。據傳說,元朝末年,廣大人民為了推翻殘暴的元朝統治,把發起暴動的日期寫在紙條上,放在月餅餡子里,以便互相秘密傳遞,號召大家在八月十五日起義。終於在這一天爆發了全國規模的農民大起義,推翻了腐朽透頂的元朝統治。此後,中秋吃月餅的風俗就更加廣泛地流傳開來。
重陽節:陰歷的九月九日,是中國傳統的重陽節。同時也是中國的敬老節。在1989年,中國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為老人節,傳統與現代巧妙地結合,成為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老年人的節日。
冬至:在中國古代對冬至很重視,冬至被當作一個較大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而且有慶賀冬至的習俗。《漢書》中說:「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人們認為:過了冬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是一個節氣循環的開始,也是一個吉日,應該慶賀。《晉書》上記載有「魏晉冬至日受萬國及百僚稱賀……其儀亞於正旦。」說明古代對冬至日的重視。
臘八節:古代十二月祭祀「眾神」叫臘,因此農歷十二月叫臘月。臘月初八這一天,舊俗要喝臘八粥。傳說釋迦牟尼在這一天得道成佛,因此寺院每逢這一天煮粥供佛,以後民間相沿成俗,直至今日。
❷ 2022中元節有哪些禁忌
中元節在農歷七月十五日,部分在七月十四日。原是小秋,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 報告 秋成。一起來看看中元節有哪些禁忌?歡迎查閱!
↓ ↓ ↓點擊獲取更多「中元節」相關內容 ↓ ↓ ↓
中元節節日由來
中元節禁忌幾點睡
中元節的風俗有哪些
中元節的來歷和傳說
中元節的文化內涵與禁忌
中元節有哪些禁忌1
1、姓名勿直呼晚上不要穿戴綉有自己姓名的衣物,以免元神被附身,另外最好避免連名帶姓的直呼別人名字,否則一旦給好兄弟聽到後,會趁機取走他的三魂六魄,同時若聽到有人喊自己的名字時,也千萬不要立刻回頭或回應。
2、別拍肩膀從靈學的角度來說,人的身上有三把火,分別在頭及兩個肩膀上,所以鬼月的時候最好不要隨便拍別人的頭及肩,以免熄掉他身上的火,讓好兄弟有機可乘。
3、不可吹口哨,當心好兄弟喜歡你;經過墳地時,口中要不斷默念「對不起,打擾了!」並保持肅穆不可吹口哨,以表示對好兄弟的尊重。
4、不可去危險水域戲水, 傳說 中「水鬼」會找人當替死鬼,以便投胎。
5、不可偷吃祭拜的祭品,與鬼爭食,恐遭來厄運。
6、床頭不掛風鈴,因風鈴會招陰;也不玩碟仙。住家門口前別種容易卡陰的榕樹,另外屋子內也別亂掛風鈴,不玩碟仙、不上陰廟,這樣可以減少陰靈上身的可能。
7、夜晚少去荒郊野外或偏僻的地方,八字輕的人怕會撞見好兄弟。
8、地上的零錢及紅包袋,不要亂隨便撿起來;不要隨便撿起路邊的錢,因為這些錢可能是好兄弟們的,要不然這些就是冥婚招親用的。
9、路經喪事場所,嘴裡及心裡不可有不敬的念頭或言語。
中元節有哪些禁忌2
中元節,就是每年的農歷七月十五,又稱「七月節」、「七月半」,與 除夕 、 清明 節、 重陽節 ,並稱為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儒釋道三家,在這一天都是節日,只是名稱不同。道教稱為「中元節」;儒家稱為「祭祖節」;佛教則稱為「盂蘭盆會」。關於中元節的傳說,道教中的《修行記》記載:「七月中元日,地官下降,定人間善惡,道士於是夜誦經,餓節囚徒亦得解脫」。相傳到農歷七月初一這一天,閻羅王會打開鬼門關,把陰間的鬼魂放出來。有子孫、後人祭祀的鬼魂回家去接受香火供養;無人奉祀的孤魂野鬼,就到處游盪,自己尋找東西吃。等到七月的最後一天,這些鬼魂重返陰間,鬼門關重新關閉。
從儒家來講,中元節的祭祀內涵,則是從慈悲、仁愛的角度出發,有兩層意思:一是弘揚懷念祖先的孝道之風;二是發揚推己及人、樂善好施的義舉。佛教的盂蘭盆節,則起源於《大藏經》記載的「目連救母」的 故事 。佛陀弟子中,神通第一的目犍連尊者,不能救度自己過世的母親,所以就向佛陀請教。佛陀就授意目犍連:到結夏安居的最後一日,也就是農歷七月十五這一天,盆羅百味,供養僧眾,功德無量,可憑此慈悲心,救度其亡母。目犍連依教而行,母親最終獲得食物,得到救助。
一、中元節有幾天農歷7月15這一天是中元節,但一般在這天的前後兩天都要注意。農歷七月十五中元節,但有些地方,如南方地區是七月十四日。道教稱這個節日為中元節,佛教稱為盂蘭盆節,民間俗稱鬼節,七月半。古時節日的慶祝活動從農歷七月初一開始,直到七月三十日,長達一個月。
二、中元節的意義農歷7月15日是中元節,但從7月14至16日,都是鬼門關打開的時間,鬼門開,主要是讓游離於陰間的鬼魂可以重返陽間,跟自己的親人見面,從佛教講,打開鬼門關也是佛祖的慈悲,讓很多心願未了的鬼能夠得以圓滿的解脫陽間的牽掛和遺憾,能夠悔悟、放下,能夠最終脫離苦海。所以在佛教中,7月15日叫做「佛歡喜日」。在這幾天里,心懷恭敬即可。即便你不信鬼神,但是不可任意詬病,詆毀神鬼。
三、中元節的傳統禁忌中元節禁忌-夜遊八字弱的人在鬼節這一天千萬不要夜遊,因為這一天鬼門關大開 ,幽魂孤鬼都出來游盪,如果讓他看到了陰氣沉重的你,說不定會把你誤認為是同伴,將你邀請回家做客。中元節禁忌-非特定場台燒冥紙冥紙是燒給鬼兄弟的,金紙是燒給神的,在鬼節這一天大多數人們都會提前為路過的鬼己弟燒些紙錢,然後等到隔天再來收拾殘局。因此,燒冥紙的結果只會招來更多的鬼兄弟,通常都會同一時間同一地點,千萬不可以非特定場合時間燒冥紙。
中元節有哪些禁忌3
七月十五是中元節,本是祭祀祖先超度亡魂、地官赦罪之節日。
但民間有言:七月初一鬼門開,七月十四鬼亂竄,認為七月是「鬼月」,夜晚、野外陰氣重,中元節前後更甚,尤其是七月十四的晚上。
那麼鬼節禁忌都有哪些呢?
鬼節禁忌30條
1、床頭掛風鈴
風鈴容易招來好兄弟,而睡覺的時候是最容易被鬼魂入侵的時刻。
2、夜遊
八字輕的人千萬不要夜遊,否則只會自找麻煩。
3、非特定場合燒冥紙
冥紙是燒給好兄弟的,金紙是燒給神的,燒冥紙的結果只會招來更多的好兄弟。
4、偷吃祭品
這些是屬於好兄弟的食物,未經過他們的同意就動用,只會替自己招來難以解決的厄運。
5、吹口哨
晚上吹口哨,當心好兄弟喜歡你
6、喊名字
夜遊的時候千萬不要叫出名字,盡量都以代號相稱,以免被好兄弟記住你的名字。
7、 游泳
此時好兄弟會和你玩鬼抬腳的游戲,一不小心,命就被抬走了。
8、亂看
好兄弟喜歡躲起來嚇人,萬一亂看被嚇到了,就是他們入侵你最好的時候。
9、榕樹放在家門口
因為榕樹是聚陰的植物,同時也是好兄弟的最愛,除非你希望好兄弟來家裡坐坐。
10、熬夜
人氣最虛的時候是在深夜,鬼氣最旺的時候也是在深夜,相較之下,誰會贏。
11、靠牆
好兄弟平時喜歡依附在冰涼的牆上休息,此舉很容易引起鬼上身。
12、撿路邊的錢
這些錢是用來買通牛頭馬面的,如果侵犯了他們東西,就很容易被他們教訓。
13、輕易的回頭
當走在荒郊野外或人煙稀少的地方時,覺得『好像』有人叫你,不要輕易回頭,那可能是好兄弟。
14、不能隨地勾肩搭背
人的身上有3把火,頭頂一把,左右肩膀各一把,只要滅了其中1把,就容易被好兄弟上身。
15、拖鞋頭朝床的方向
好兄弟會看鞋頭的方向來判斷生人在哪裡,如果鞋頭朝床頭擺,那麼好兄弟就會上床和你一起睡。
16、筷子插在飯中央
這是祭拜的模式,就好比香插在香爐上,此舉只會招來好兄弟來與你分享食物。
17、不能一個人
一個人容易引起好兄弟的覬覦,是真的。
18、晚上拍照
此舉動容易將靈界的朋友一起拍進來,然後帶回家。
19、玩碟仙
平常時刻玩碟仙就很容易發生事情,更何況在這鬼節時分。
20、拖鞋整齊的放床邊
在外旅行時,拖鞋整齊的放在床邊,會招來靈界朋友的好奇,造成他們的鬧床。
21、忌半夜晾衣服
濕衣服容易讓游離電波黏著在上面,不容易脫身,在鬼魂四處出沒的鬼月里,半夜晾衣服就像在設陷阱抓鬼,它不找你麻煩找誰?
22、忌披頭散發睡覺
鬼月時,到處都是在外游盪的孤魂野鬼,如果披頭散發,小心被它們誤認為同類,硬要叫你起來聊天。
23、生理期的禁忌
民間認為婦女同胞在生理期間身體不潔,諸如動工、祭祀等事情都不宜在場觀看,以免觸犯神靈,導致不幸,或使得工事無法順利進行。姑且不論這種說法有無根據,但女性同胞在生理期間真的會因為身體狀況導致自身磁場不穩定,容易受到其他強大磁場的影響,所以還是要多謹慎。
24、忌半夜慶生
七月生的人,不可在半夜慶生,如果在此時慶生,多半會出現一些不認識的(人)一起唱生日快樂歌,還是改到白天慶祝比較好。
25、忌捕捉蜻蜓及螽斯
民間認為這兩種昆蟲是鬼魂的化身,胡亂捕捉它們,小心引鬼上門。
26、忌說鬼字
中元普渡這一天,鬼魂幾乎傾巢而出,無所不在,尤其是普渡法會的現場,肯定是「鬼」滿為患。所以在中元普渡時,最好謹言慎行,除了忌說「鬼」字之外,也別口不擇言胡亂說話,小心鬼魂就在你身邊。
27、忌亂踩冥紙
冥紙是獻給鬼魂的祭品,在焚燒時,鬼魂們會聚集在旁邊搶拾,如果你在焚燒冥紙的時候亂踩亂跳,難保不會阻礙到它們的行動,鬼魂們生氣之餘,自然會對你不利。
28、忌亂拍他人肩頭
這項禁忌跟民俗有關,民間認為每個人身上都有三把火,聚在兩肩及頭頂上,會讓鬼魂不敢近身。因此,在鬼魂最多的中元普渡時隨意亂拍他人肩頭,豈不是想拍熄對方的火,讓鬼魂找他的麻煩?
29、拜門口
七月初一,(鬼門)一開,所有獲准可以返回陽間探親的孤野鬼,將會自陰間一擁而出,四齣搶食供品。因此,在鬼月的第一天下午,家家戶戶都要在自家門前擺供祭祀,稱之為(拜門口)。
由於只是讓途經的好兄弟小歇吃食,祈別入求它們屋侵擾家人,所以不用提供太過豐盛的供品,通常只需做到下列的幾件事即可:
1、供拜五味碗、糕、粿。
2、在供品上各插一炷香,並祝禱好兄弟們享用後繼續上路
3、焚燒若干銀紙及經衣。
30、放水燈
早年的放水燈活動,多半都是將水燈放入河中,所以又叫作(河燈)。因為當時的河燈多半是用木片或紙片做成蓮花型的底座,將蠟燭放置在蓮座中順流而下,所以也叫作荷花燈。
放水燈的原始用意,是體恤淹死在水域里的亡魂,怕它們找不到路回家,所以特別在普渡前一天晚上,盛大舉行放水燈的儀式,希望能藉由水燈的帶領,讓亡魂們得以循著水燈返回陽間享用普渡祭品。
中元節有哪些禁忌相關 文章 :
中元節有哪些禁忌相關文章:
★ 中元節有哪些禁忌
★ 中元節必須知道的禁忌有哪些
★ 關於中元節八大禁忌是什麼?
★ 關於中元節的十大禁忌
★ 中元節禁忌有哪些
★ 中元節有什麼禁忌
★ 中元節有什麼禁忌
★ 中元節的禁忌有哪些
★ 中元節是什麼節日由來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com/hm.js?";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❸ 浙江台州的民俗是什麼
1、台州亂彈
原本叫做黃岩亂彈,它形成於明末清初,是浙江著名的四大亂彈之一,被文化部列為中國318個地方劇種之一。台州亂彈唱腔十分豐富,以亂彈為主,兼唱崑曲、高腔、徽調、詞調、灘簧等,是全國少有的多聲腔亂彈劇種之一。2006年,台州亂彈被國務院確定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2、黃沙獅子
黃沙獅子以舞、武結合和高超演技名揚四方,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和鮮明的地域民俗特色,是漢族民間精湛武藝和傳統舞獅表演的完美結合,黃沙獅子的表演由舞獅、武藝、鑼鼓三個部分綜合穿插組成。舞獅表演分上半坦、下半坦二套30多個動作。
3、坎門花龍
源於玉環坎門漁村。是一個具有500多年傳承歷史的民間舞蹈,舞蹈熱烈而奔放。每逢節慶活動,漁民們都會自發地組織花龍滾舞活動,表達祈求幸福平安的美好願景。
4、小人節
是溫嶺市民間信仰的典型代表,被譽為我國民間乞巧文化的「活化石」,最早可追溯到北宋時期,當時福建移民相繼遷徙至溫嶺石塘、箬山一帶,將在閩南盛行的「七夕」習俗也帶來並傳承至今。
5、三門祭冬
是傳承於三門縣各鄉鎮聚族而居村落之中、在冬至舉行的隆重而庄嚴的拜冬祭祖民俗活動。由取長流水、禱告祈天、祭祖、演祝壽戲、行敬老禮、設老人宴及與之伴生的相關民俗文化組成,具有鮮明的地方和區域文化特色,是保存至今的冬至節氣民俗活動的代表。
2014年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2016年11月30日,包括三門祭冬等在內的「二十四節氣」,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❹ 中元節能出門嗎
中元節這天晚上盡量不要出門,尤其是不能帶小孩子出門。
中元節,是道教名稱,民間世俗稱為七月半、七月十四(另一說七月十五)祭祖節,佛教稱為盂蘭盆節。節日習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燈、祀亡魂、焚紙錠、祭祀土地等。中元節的產生可追溯到上古時代的祖靈崇拜以及相關時祭。
七月乃吉祥月、孝親月,七月半是民間初秋慶賀豐收、酬謝大地的節日,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稻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該節是追懷先人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盡孝。
❺ 中國的傳統節日及民俗風俗
1.除夕——農歷十二月二十九或三十
習俗 : 吃團圓飯,祭祀,熬夜守歲。
除夕人們往往通宵不眠,叫做「守歲」。除夕這一天,家裡家外都要打掃得乾乾凈凈,還要貼門神、貼春聯、貼年畫、貼窗花、貼福字。人們則換上帶喜慶色彩和帶圖案的新衣。
2. 春節——農歷正月初一
習俗:春節一般以吃年糕、餃子、湯圓、大肉丸、全魚、美酒、蘋果、花生、瓜子、糖果等為主;放鞭炮、給壓歲錢、拜年、走親戚、送年禮、上祖墳、逛花市、鬧社火等眾多活動,極盡天倫之樂。
春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一家人吃團圓飯,一起看春節晚會。
3. 元宵節——農歷正月十五
習俗:看燈、吃元宵、踩高蹺、猜燈謎
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其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為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中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所以關於元宵節的習俗在全國各地也不盡相同,其中吃元宵、賞花燈、舞龍、舞獅子等是元宵節幾項重要民間習俗。
4.寒食節——(清明節前一兩天)
習俗:吃冷食
禁煙火,只吃冷食。並在後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鞦韆、蹴鞠、牽勾、斗雞等風俗,寒食節前後綿延兩千餘年,曾被稱為中國民間第一大祭日。寒食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唯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
在這段無火的時間里,人們必須准備足夠的熟食以冷食度日,即為「寒食」,故而得名「寒食節」。
5. 清明節——(公歷4月5日前後)
習俗:掃墓、踏青。
春風拂煦清明節,踏青祭祖念先人。清明掃墓祭祀,緬懷先人寄託哀思,有利於弘揚孝道親情,喚醒家庭共同記憶,促進家庭成員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認同感。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踢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
6.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
習俗:吃粽子、賽龍舟。
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夏五、重五等。端午節是中國漢族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
端午節有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的習俗。這一天的活動現在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帶五色線,做香囊,門上插艾。
7.七夕節——農歷七月初七
習俗: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禮拜七姐、女紅
七夕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相傳農歷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婦女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故稱為「乞巧」。
婦女們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活動,禮拜七姐,儀式虔誠而隆重,陳列花果、女紅,各式傢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愛。
8.中元節:農歷七月十五
習俗:放河燈、祭祖、祀亡魂、焚紙錠等
意義:俗稱鬼節,祭祀先人、放水燈等。
中元節原是小秋,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因此每到中元節,家家祭祀祖先,供奉時行禮如儀。七月十五上墳掃墓,祭拜祖先。
傳說中元節當天陰曹地府將放出全部鬼魂,民間普遍進行祭祀鬼魂活動。凡有新喪的人家,按例要上新墳,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成為中國民間最大的祭祀節日之一。
9.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
習俗:賞月、吃月餅
中秋祭月,在我國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賞月的風俗來源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輕松的歡娛。「民間拜月」則成為人們渴望團聚、康樂和幸福,以月寄情。
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
10. 重陽節——農歷九月初九。
習俗:登高、插茱萸。
重陽節,又稱重九節、曬秋節、「踏秋」,為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日,中國傳統節日。慶祝重陽節一般包括出遊賞秋、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
重陽與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傾室而出,重陽這天所有親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災」。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11.冬至:每年12月21、22日或23日
習俗:吃餃子,吃湯圓,喝羊肉湯
意義:冬季的開始,祭天祭祖。
過了冬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是一個節氣循環的開始。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地區在這一天則有吃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的習慣。各個地區在冬至這一天都要祭天祭祖。
12.臘八節:農歷十二月初八
習俗:吃臘八粥、臘八蒜、臘八面
意義: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
臘八節的到來,就意味著離中國傳統的春節越來越近了,濃濃的年味,在空氣里蔓延開來。在這個芳香彌漫的臘月時分,品一碗熱乎乎的臘八粥,不僅養生,更寓意豐收美好。
13.祭灶:農歷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
習俗:除塵、吃灶糖
意義:灶王爺上天的日子。
臘月二十三小年也被視為過年的開端,祭灶節在古代其地位僅次於中秋節,古時在外做官、經商或讀書者,都要在祭灶日前趕回家團圓,吃自家做的祭灶糖果,以求灶神祈福、全家來年平安。
中國的傳統節日,承載著神話、傳說、天文、地理、術數、歷法、等人文與自然文化內容。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的一個重要的組成。
❻ 濮院鎮的民俗風情
濮院自古風俗淳厚,崇禮重恥。一年之中,有諸多節日,各具旨意。每屆除夕,合家團聚,喜辭舊歲;元旦降臨,爆竹喧天,歡度新春。或者選擇良辰,燒香祀祖,祭天拜地、祈求賜予福澤,俾使商賈獲利、五穀豐登;或則同宗共族,鄰里好友,相互往來,為婚嫁吉祥作慶賀等,相沿成習。 春節農歷正月初一子夜零點開始放爆竹,以迎新年。早晨吃甜湯團,以取團團圓圓、甜甜蜜蜜之意。也有吃長壽面,意在長壽。初二開始,親友之間互相走訪拜年。
元宵農歷正月十五又稱燈節,古時稱上元節。IHD,-}有迎龍燈、賽龍舟等習俗,還有吃湯圓的習俗。新年到元宵為止。
二月二農歷二月初二民間有吃撐腰蘿卜撐腰糕(年糕)之習。兒童競放風箏,里人集資演戲酬神(土地神)以取樂。
三月三農歷三月初三,婦女采野菜花插頭上,有人夏不頭暈之說。清康熙庚子辛丑間(1720-1721),三月三日有佑聖會,屆時糜費千金、艤舟萬計,男女咸集,娛樂一時。
清明4月5日清明節前一日稱清明夜,吃螺獅,將空殼拋在瓦上,名日挑青。清明日吃清明團子,互送親友。清明前後十天,家家祭祖上墳。
立夏5月6日立夏日,居家老小均吃麻球。據說可避蚊蟲叮咬。還有燒野米飯,用磚頭、瓦片在露天(最好是在樹下,對准鳥窩)搭成灶。以白米加竹筍、新蠶豆、肉等做成。傳說食後可不疰夏。
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吃棕子,吃雄黃豆。門前懸菖蒲、艾葉。用雄黃在兒童額上寫「王」字,穿五毒衣,以驅邪。
六月十九農歷六月十九日相傳為觀音成道日。里人有進香、買魚蝦放生的習俗。
六月七乞巧相傳農歷七月初七夜有牛朗織女鵲橋相會之說。此夜可以從「天河」觀看牛朗織女星相移近,里人以為一樂。舊時也有少女學針線乞巧。在七夕傍晚,將預先做好的一隻小綉花鞋,放在茅坑(廁所)邊,口中念念有詞:「坑缸娘娘獨腳仙,教我姑娘好針線。」也有以瓜果懸於庭前,是夜如有蜘蛛繞之謂之「得巧」。還有將風仙花淘成汁,染指甲,據說七月七染,會「染牢」。
中元節農歷七月十五俗稱中元節,舊時從十二至十六祭死者亡魂。七月三十農歷七月三十日傳說是地藏王菩薩誕生。這天傍晚家家戶戶插香燭於地,謂插蠟燭;以木屑拌油放在瓦上點燃,名日走路香;用磚疊成塔狀點香其上,稱燈塔;用紙燈放入水面,隨其漂流叫放水燈。現少數人在當日仍插燭於地。
中秋農歷八月十五月亮圓,人稱中秋佳節。是日吃月餅、南瓜、南瓜籽。半夜看月華,舊時東岳廟有賞月會。
重陽節農歷九月九日。民間喜吃赤豆糯米飯,文人喜賞菊飲酒吟詩。
冬至12月12日冬至節前一日稱冬至夜,以酒菜、紙錠祭亡靈。冬至日有吃什麼補什麼之說。
臘月二十三送灶農歷十二月二十三俗稱小年夜。開始掃屋塵、備年貨;燒赤豆糯米飯祀灶君,用紅紙做的紙轎送灶神;以冬青柏枝繞在麻梗上叫「節節高」;用麥牙糖塗在灶君的「嘴上」,讓灶神上天為人間說好話。
除夕農歷十二月最後一,俗稱年三十。以雞、魚、肉、年糕祀神,稱請年土地。加熱團聚吃年夜飯。是夜通宵達旦謂守歲。飯後長輩給晚輩小孩壓歲錢。此夜任憑果殼丟滿地不掃。 南宋以來,濮院鎮民間多以蠶桑和織綢絹為生,勤於機杼,故留有關於蠶桑的習慣風俗。
正月祀田柴用長竹一株,將稻柴四面扎縛,豎於田間或空地,又用蘆葦蓋棚,在棚中祀田祖、蠶花諸神,由巫者唱歌,夜間爆竹、花筒齊放,過後舉火送神,以預祝來年田蠶好收成。同時也藉此為樂。養蠶這是和絲綢發展密切相關的。臘月十二蠶生日,舊時蠶娘娘(春蠶農婦)常用米粉作繭圓祀灶,叫蠶圓戲。有歌日:「黃金白金鴿卵圓,小鍋炊火湯沸然,今年生日粉
蠶大,來歲山頭十萬顆。」現在灶已不祀,但養蠶期間的一些話語諱忌很講究。比如筍不叫筍,叫了蠶要「損」,吃薑不叫姜,叫了蠶要「僵」。忌說「茶」字,因「茶」與「蛇」同音(濮院土話)。
「酥羊大面」為濮院鎮傳統飲食,冬春之季各家飯菜館均有出售。羊肉選用當年生的「花窠羊」(取其肉質嫩,膻氣少,山羊最佳,湖羊較次),宰殺褪毛後(不剝皮),洗凈斬成小塊,每塊四市兩左右,疊人大鍋內,每鍋盛八十塊左右,佐PJ,適量醬油、白糖、紹酒、老薑和紅棗(也有放幾個蘿卜的),急火燒滾後改用文火,一般燜過半夜,於次日凌晨便皮酥肉爛,香氣四溢。面條用鎮上制面作坊當天搖制的細水面(粗細似線香),人滾開水大鍋里一煮即行撈出(俗稱健面),放入盛有羊肉原湯的大碗內,覆上酥羊大肉(喜肥喜瘦可自挑)一塊,並隨意撒上一些蔥、蒜或辣椒末,就可食用。羊肉酥香肥嫩,香味濃郁,面條軟潤而富有彈性,湯汁稠厚,油光粼粼,色香味俱佳。
❼ 有哪些中國傳統節日和習俗
1、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
習俗:吃粽子、賽龍舟。
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夏五、重五等。端午節是中國漢族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