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代學前家庭教育注重培養幼兒的哪些良好品質對我們有什麼啟示
一 家庭道德教育在中國古代德育中的特殊地位
在中國古代自然經濟的社會結構及其運作機制中,「家」既是社會生產的基本單元,也是社會生活的細胞 。「家」本初含義是以血緣親情為紐帶的「家庭」,其延伸為網路結構的社會關系——「家族」,進而拓展為 整個社會關系——「國家」。在中國文化的主幹——儒家文化的視野里,「家」即「小國」,「國」即「大家 」,「家」「國」一體。這種由家——家族——國家所構成的社會結構形式,是以血緣親情為紐帶的,因而「 家」不僅是社會經濟結構、政治秩序的基礎,也構成了社會精神文化的堡壘,成了人們道德生活的價值源泉。 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中國古代倫理道德的根基是家族本位,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家國一體」的社會關系, 是中國傳統道德關系及道德規范形成的根源。它在社會的顯層文化中便表現為血緣——宗法——等級三位一體 的政治倫理和倫理政治。在四書五經中,「齊家」和「治國」緊密相聯,「私德」和「公德」融合為一。在中 國古代倫理道德規范的建構中,逐漸形成了以「五倫」「三綱」為核心的道德價值體系和倫理秩序,並被儒家 稱為「天經地義」的綱常名教的核心。
中國古代文化特別是儒家文化,不僅在「家國一體」的宗法等級的基礎上形成了一系列倫理道德規范,而 且形成了一整套以「家國一體」為基礎的道德教育模式及方法。儒家非常重視家庭、家族在道德教育中的特殊 地位和重要作用,並把家庭、家族道德教育和社會、國家的道德教育以及學校道德教育(「師教」)緊密地結 合起來。以血緣關系為基礎、以親情感化為紐帶、「家」「國」結合、政教合一,構成了儒家道德教育理論和 實踐的基本特點之一。
儒家強調人生在世,要以「立德」為本,而「立德」要以「孝」為本。在家為「孝」,在國為「忠」。以 「孝」促「忠」,以血緣關系促等級秩序,以「齊家」作為「治國」「平天下」的重要環節。在儒家看來,在 家能孝悌者,在外必能忠義。人人若能在家知孝悌,在外知忠義,則「家齊」「國治」「天下平」了。《論語 》中說:「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 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註:《論語·學而》)孟子也說:「堯舜之道,孝悌而已矣。」(註:《孟子·告 子下》)孟子還說:「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親親,仁也;敬長,義也。 無他,達之天下也。」(註:《孟子·盡心上》)孟子還明確指出:「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註: 《孟子·離簍上》)這便是由血緣親情而廣推天下,從孩子的親親本能,到長大知敬其兄長,這便是「孝悌」 ,有這二者,便有了仁義,推而廣之,就可以處理好其他所有倫理關系了。《禮記》中講:「一家仁,一國興 仁;一家讓,一國興讓。」(註:《禮記·大學》)把家庭道德教育提高到關乎國家興衰存亡的高度。《呂氏 春秋》中也說:「人臣孝則事君忠,處官廉,臨難死。」(註:《呂氏春秋·孝行》)《孝經》則進一步把「 孝」當作道德規范的核心,認為「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註:《孝經·開宗明義章》)漢代以 後,統治者充分認識到「孝」對維護封建等級倫理秩序的重要性,紛紛倡導「以孝治天下」,並舉行了「舉孝 廉」、「彰孝子」、「九品中正」等各種提倡「孝」的活動。還值得一提的是宋明理學家張載,他把「孝」看 作是宇宙根本原則的體現,帶有本體論的特徵,並認為奉行「孝道」是道德的根本。他說:「乾稱父,坤稱母 。……民,吾同胞;物,吾與也。大君者,吾父母宗子;其大臣,宗子之家相也。」(註:張載《正蒙·西銘 》)意思是說,天下所有人皆為天地之子女,天為人父,地為人母,大家都是同胞兄弟,萬物是人的朋友,帝 王是父母的長子,大臣是其管家。因而,人要「孝」天地父母,就要尊敬其長子,尊重其管家。這便在美好溫 馨的「親情」中為封建統治秩序及統治者作了最好的辯護,為封建等級道德尋得了本體論的基礎。誰要是不服 從帝王及其群臣,就是叛經背道,是天地父母的「逆子」。
為了貫徹「家國一體」的血緣等級道德規范,歷代思想家還編制了一系列以「孝」促「忠」的各種「家訓 」典籍。如:《韓詩外傳》中記有周公誡子伯禽的典故,《國語》中有父文伯母誡子的《母訓》,《論語》中 孔子教子鯉的記載,漢代有馬援的《戒先兄子嚴敦書》、鄭玄的《戒子書》、班昭的《女誡》、蔡邕的《女訓 》等,三國時有諸葛亮、劉備的《戒子書》,魏晉時有稽康的《家誡》、陶淵明的《與子儼等疏》,南北朝時 有著名的《顏氏家訓》,唐代有柳@①的《家訓》,宋代有司馬光的《家儀》、《家范》、陸游的《放翁家訓 》、朱熹的《朱子家訓》、《家禮》,元末明初有鄭濤的《鄭氏規范》,明代有曹端的《家規輯略》、袁了凡 的《訓子言》、朱伯廬的《治家格言》,清代有陳確的《新婦譜補》、曾國藩的《家書》等。至於《三字經》 中「孟母教子」和《增廣賢文》中的治家格言,更可謂是家喻戶曉了。《三字經》講「子不教,父之過」,《 增廣賢文》講「訓子須從胎教始,端蒙必自《小學》初。養子不教如養驢,養女不教如養豬」。上述「家訓」 類書在宋元明清時期刻版成書,廣傳於世,影響甚大。
二 中國古代家庭道德教育的內容和方法
簡單地說,中國古代家庭道德教育的內容是以「家國一體」為基礎的封建宗法等級道德規范。擇其要者, 包括:
1.在父母子女關繫上,要求父母「慈」,子女「孝」。《顏氏家訓》中說:「父母威嚴而有慈,則子女畏 慎而生孝矣。」在「慈」與「孝」的關繫上,中國傳統道德更強調的是「孝」。「三綱」中「父為子綱」,權 利向「父」傾斜,以至於被極端化為「父叫子亡,子不能不亡」。關於「孝」的內涵,中國傳統道德有詳盡的 界說。孔子認為孝子應該「無違」於父母,應該「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註:《論語 ·為政》)孔子還指出,「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註:《論語·里仁》)《禮記》中說:「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註:《禮記·祭義》)又 說:「從命不忿,微諫不倦,勞而無怨,可謂孝矣。」(註:《禮記·坊記》)《孝經》中說:「孝子之事親 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五者備矣,然後能事親。」(註:《 孝經·紀孝行章》)等等。
2.在夫妻關繫上,要求「夫義妻順」。《左傳》中說:「夫和而義,妻柔而正。」(註:《左傳·昭公二 十六年》)管子說:「為人夫者,敦@②以固;為人妻者,勸勉以貞。」(註:《管子·五輔》)但在「夫義 妻順」中,中國傳統道德更強調的是「妻順」。孔子在《論語》中說「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禮記》中把 「男帥女、女從男」當作「夫婦之義」。「三綱」中「夫為妻綱」,權利向「夫」傾斜,中國傳統道德中對婦 女提出了「三從」(在家從父,及嫁從夫,夫死從子)「四德」(婦德、婦言、婦容、婦功)的要求。男子特 別是顯貴男子可以妻妾成群,婦女則必須「從一而終」;男子可以隨意「休妻」,妻子卻不能提出離異,更不 得改嫁。《大戴禮記》規定「婦有七去」,即丈夫在以下七種情況下可以「休妻」:「不順父母,去;無子, 去;淫,去;妒,去;有惡疾,去;多言,去;盜竊,去。」連多說話都「去」。中國古代社會給婦女規定了 很多道德誡條,包括「纏足」這一殘無人道的要求。董仲舒等還從夫為陽、妻為陰,陰應奉陽來為「夫為妻綱 」作本體論上的論證。重男輕女是中國傳統道德的基本價值觀念之一。
3.在兄弟姊妹關繫上,要求「兄友弟恭」。兄要對弟友善,弟要對兄悌恭。但在中國古代社會實行的是長 子繼承製,在「兄友弟恭」上權利向兄長傾斜。父若不在了,弟要視兄為「父」。中國傳統道德強調「長幼有 序」,內含著「幼」對「長」的服從,這是宗法等級制的倫理秩序之一。中國古代思想家把「孝」「悌」並列 ,當作諸德之要,以此推治天下。
2. 讀《孔子家訓》如何做人、做事、學習讀後感300字
孔子可謂桃李滿天下,為人師表了,他弟子三千,賢弟子七十二人,
孔子的精神理念是獨一無二的,他是教育家,思想家,他教育弟子真情,
循循善誘,所以在育人方面有卓越的表現
3. 學習弟子規跟朱子家訓之後寫一篇題目自擬的讀後感關於怎麼為人處世的作文
首先,挫折幫助你成長。人的成長過程是適應社會要求的過程,如果適應得好,就覺得寬心和諧;如果不適應,就覺得別扭、失意。而適應就要學會調整自己的動機、追求和行為。一個人出生時;根本不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正是通過鼓勵、制止、允許、反對、獎勵、處罰、引導、勸說,甚至身體上的體罰與限制才學得舉止與行為的適應和得當,學會在不同環境、不同時間、不同對象、不同規范條件下調整行為。反之,從小無法無天的孩子,一旦獨立生活就會被淹沒在矛盾和挫折之中。
其次,挫折增強你的意志力。現在的青少年長期生活在被服務的環境中,從進小學到讀 大學,直到工作選擇,都由父母去承受壓力,因而他們對各種困難體驗都不深,缺乏忍耐 力,沒有堅強的意志,一且遇到挫折就被擊垮了。實際上生活中許多輕度挫折,是意志力的 「運動場」,當你大汗淋漓地跑完全程,克服了生活的挫折,就會獲得愉快的體驗。心理學家把輕度的挫折比作「精神補品」,因為每戰勝一次挫折,都強化了自身的力量,為下一次應付挫折提供了「精神力量」。
面對苦難和挫折,你要抬起頭來,笑對它,相信「這一切都會過去,今後會好起來的」。希望是不幸者的第二靈魂。嚮往美好的未來,是困難時最好的自我安慰。在多難而漫長的人生路上,我們需要一顆健康的心,需要絢爛的笑容。苦難是一所沒人願意上的大學,但從那裡畢業的,都是強者。
當我面對挫折的時候,我知道如何將眼中的色板調暖。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它是一本書,封面和封底是別人設計的,而裡面的內容要靠自己、用心血與勤勞的汗水去書寫。挫折也只是書中短小篇幅中的一頁,更多的是勝利的汗水與微笑。
當我面對挫折的時候,我對自己說:「永不放棄」。太陽正是因為永不放棄,才最終沖破地平線光耀萬里;小草正是因為永不放棄,才不計星星點點,最終綠滿大地。
當我面對挫折的時候,我不會哭泣。生活如此美好,為什麼要讓淚水成為它的戰俘呢?花季不相信眼淚,與其讓它隨挫折而落下,不如化作將來那勝利微笑中閃光的淚花。
當我面對挫折的時候,我會用一顆快樂的心平靜地面對。快樂是我最寶貴的財富,它教會我如何去面對每一次挫折所給我帶來的痛苦,「痛苦並快樂著」恰如其分的概括了我們的生活,有誰不是在痛苦中尋找快樂呢!有誰不是一邊受傷,一邊學著堅強呢!懂得了這一點,挫折中的痛苦才顯得更有意義,我們才會更好地珍惜生活中的快樂。
當我面對挫折的時候,只有一句話在鼓勵著我,「寶劍鋒自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我想說「我愛挫折,我喜歡與挫折面對面。」
挫折告訴我太多太多……總之,挫折只不過是人生漫長旅途中的一塊小小的拌腳石,摔倒後只要能堅強地爬起來,前途就將會是一片光明!
挫折像風,它也許會吹迷你的雙眼,讓你看不清航向,遠離了明天擁抱太陽的航線;它也許會鼓起你的風帆,使你乘風破浪,駛向成功的彼岸。
4. 有關做人之道文章!急需!~
1.《顏氏家訓》。北齊,顏之推早傳家業,歲時聽講老莊之學,因「虛談非其所好,還習《禮》、《傳》」,生活上「好飲酒,多任縱,不修邊幅。」他博覽群書,為文辭情並茂,得梁湘東王賞識,19歲就被任為國左常侍。後投奔北齊,歷20年,累官至黃門侍郎。公元577年 ,北齊為北周所滅,他被征為御史上士。公元581年 ,隋滅北周,他又於隋文帝開皇年間,被召為學士,不久以疾終。依他自敘,「予一生而三化,備苶苦而蓼辛」。嘆息「三為亡國之人」。傳世著作有《顏氏家訓》和《還冤志》等。《顏氏家訓》共二十篇,是顏之推為了用儒家思想教訓子孫,以保持自己家庭的傳統與地位,而寫出的一部系統完整的家庭教育教科書。這是他一生關於士大夫立身、治家、處事、為學的經驗總結,在封建家庭教育發展史上有重要的影響。後世稱此書為「家教規范」。
2.《鄭氏規范》。據《宋史R26;孝義傳》記載,鄭氏家族出於河南滎陽,初遷於徽州歙縣,再遷於遂安、浦江。到達浦江縣以後,世代篤行孝義,累世同居不分財,被世人推崇備至。而《元史》特別強調,鄭氏家族「冠、婚、喪、葬,必稽朱熹家禮而行」,顯示鄭氏正是受朱熹新儒學影響才在360餘年中歷經宋元明三朝而累世同居,繁衍成舉國聞名的「義門」。
獲得如此成就的關鍵一點是其那部以朱熹家禮為宗旨的家訓——《鄭氏規范》。它規定了家族中人的生活起居、生產經營、冠婚喪祭的各個方面的行為規范,不僅維系大家族內部幾代人的和睦相處,而且維系大家族與鄉鄰之間的和睦相處。明朝初年,退休後的宋濂,出於對同鄉鄭氏家族的仰慕,為《鄭氏規范》的寫了一篇序言,說這部家訓如果能夠推廣,必然會起到厚人倫、美教化的榜樣效應。宋濂的推薦,使得《鄭氏規范》身價百倍,廣為流傳,從家族走向社會。能與之分庭抗禮的各類家訓,恐怕只有《顏氏家訓》、《袁氏世范》與《朱子家訓》了。
3.《袁氏世范》。袁采,生年不詳,卒於1195年,字君載,信安(今浙江常山縣)人。
宋孝宗隆興元年(1163年)進士,官至監登聞鼓院。淳熙五年(1178),任樂清縣令。在樂清縣令任上,為官剛正,並重建縣學,纂修《樂清縣志》十卷,後被稱為樂清最早的縣志。袁採的著述中,以治家格言之作《袁氏世范》最受世人推崇。《四庫全書提要》曰:其書於立身處世之道反復詳盡,所以砥礪末俗者極為篤摯,明白切要覽者易知易從,固不失為《顏氏家訓》之亞也。成書以來700多年間多次刊布,在西方漢學界也引起重視,並有譯本。
《袁氏世范》共三卷,分睦親、處己、治家三門。卷一睦親,主要講家庭和睦相處的道理和方法;卷二處己,論述個人修養、為人處世之道,對人一生當中經常遇到的富貴貧賤、成敗得失等都作了哲理性的闡述;卷三治家,是持家興業的一些道理,亦頗精彩。這本書論述立身處世之道不同與一般著述,其語頗有見地,且深入淺出,極具趣味,極易領會和學習。
《袁氏世范》一書的論理並不像其他古代修身齊家的書那樣古板正統,相反,袁采思想非常激進,甚至敢於反傳統。他是從實用和近人情的角度來看待立身處世的原則的,而不是像一些老學究那樣,把四書五經、孔孟之道那一套倫理強加在人們頭上。譬如,袁採的《袁氏世范》提倡家庭的成員應該是平等的,父子兄弟之間都是平等的,可以保持各自的性格特點,即便是家中的長輩,也要以自己超乎別人的修養來樹立自己的威信,而不能壓服別人;子女也沒必要屈從長輩的權威。
《袁氏世范》里有許多句子確實都是金玉良言,如:「小人當敬遠」;「厚於責己而薄責人」;「小人為惡不必諫」;「家成於憂懼破於怠忽」;「party人不善知自警」等等,不勝枚舉。《袁氏世范》傳世之後,很快便成為私塾學校的訓蒙課本。歷代士大夫都十分推重該書,都將它奉為至寶。
4.《朱子家訓》。此《朱子家訓》實際應為《朱子治家格言》,與宋朝朱熹的《朱子家訓》是不同的,應該分清楚。《朱子家訓》是「經典誦讀口袋書」的一種,又名《朱子治家格言》、《朱柏廬治家格言》,是以家庭道德為主的啟蒙教材。作者朱柏廬(1617-1688)作者朱用純,字致一,自號柏廬,江蘇省崑山縣人,生於明萬曆四十五年(1617)。其父朱集璜是明末的學者。名用純字致一是明末清初江蘇崑山人,自幼致力讀書曾考取秀才志於仕途。清入關明亡遂不再求取功名,居鄉教授學生並潛心程朱理學主張知行並進一時頗負盛名。康熙曾多次徵召,然均為先生所拒絕。著有《刪補易經蒙引》、《四書講義》、《勸言》、《恥耕堂詩文集》和《愧納集》。
《朱子家訓》通篇意在勸人要勤儉持家安分守己,講中國幾千年形成的道德教育思想,以名言警句的形式表達出來,可以口頭傳訓,也可以寫成對聯條幅掛在大門、廳堂和居室,作為治理家庭和教育子女的座右銘,因此,很為官宦、士紳和書香門第樂道,自問世以來流傳甚廣,被歷代士大夫尊為「治家之經」,清至民國年間一度成為童蒙必讀課本之一。《朱子家訓》僅522字,精闢地闡明了修身治家之道是一篇家教名著。其中,許多內容繼承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優秀特點,比如尊敬師長,勤儉持家,鄰里和睦等,在今天仍然有現實意義.
朱熹《朱子家訓》原文:
君之所貴者,仁也。臣之所貴者,忠也。
父之所貴者,慈也。子之所貴者,孝也。
兄之所貴者,友也。弟之所貴者,恭也。
夫之所貴者,和也。婦之所貴者,柔也。
事師長貴乎禮也,交朋友貴乎信也。
見老者,敬之;見幼者,愛之。有德者,年雖下於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雖高於我,我必遠之。
慎勿談人之短,切莫矜己之長。仇者以義解之,怨者以直報之,隨所遇而安之。
人有小過,含容而忍之;人有大過,以理而諭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人有惡,則掩之;人有善,則揚之。處世無私仇,治家無私法。
勿損人而利己,勿妒賢而嫉能。勿稱忿而報橫逆,勿非禮而害物命。
見不義之財勿取,遇合理之事則從。
詩書不可不讀,禮義不可不知。子孫不可不教,童僕不可不恤。
斯文不可不敬,患難不可不扶。守我之分者,禮也;聽我之命者,天也。人能如是,天必相之。
此乃日用常行之道,若衣服之於身體,飲食之於口腹,不可一日無也,可不慎哉!
全文僅僅五百多字,然而上自士大夫,下至普通百姓,幾乎家喻戶曉,人人能夠背誦,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
5.朱熹《家訓》。朱熹(1130-1200年)中國南宋著名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詩人。字元晦,後改仲晦,號晦庵。別號紫陽,徽州婺源(今屬江西)人,漢族。朱熹是宋代理學的集大成者,他繼承了北宋程顥、程頤的理學,完成了客觀唯心主義的體系。認為理是世界的本質,「理在先,氣在後」,提出「存天理,滅人慾」。朱熹學識淵博,對經學 、史學、文學、樂律乃至自然科學都有研究。其詞作語言秀正,風格俊朗,無濃艷或典故堆砌之病。
朱熹的《家訓》,奉行「格物致知,實踐居敬」的教育理念,寥寥數百字,卻全面闡述了中華文化中關於做人的准則:仁、義、禮、智、信。
【原文】君之所貴者,仁也。臣之所貴者,忠也。子之所貴者,孝也。兄之所貴者,友也。婦之所貴者,柔也。
事師長貴乎禮也,交朋友貴乎信也。見老者,敬之;見幼者,愛之。有德者,年雖下於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雖高於我,我必遠之。
慎勿談人之短,切莫矜己之長。仇者以義解之,怨者以直報之,隨遇而安之。人有小過,含容而忍之;人有大過,以理而諭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人有惡,則掩之;人有善,則揚之。
處世無私仇,治家無私法。勿損人而利己,勿妒賢而嫉能。勿稱忿而報橫逆,勿非禮而害物命。見不義之財勿取,遇合理之事則從。
詩書不可不讀,禮儀不可不知。子孫不可不教,僮僕不可不恤。斯文不可不敬,患難不可不扶。
守我之分者,禮也;聽我之命者,天也。人能如是,天必相之。此乃日用常行之道,若衣服之於身體,飲食之於口腹,不可一日無也,可不慎哉!
5. 要有禮貌要尊重長輩的詩句有嗎
關於這方面的詩句和名言警句如下,僅供參考:
1、長者問,對勿欺;長者令,行勿遲;長者賜,不敢辭。——周秉清
2、世俗所謂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博奕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鬥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
3、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孔子
4、要知親恩,看你兒郎;要求子順,先孝爹娘。——《四言》
5、重資財,薄父母,不成人子。——朱柏廬
6、做為一個人,對父母要尊敬,對子女要慈愛,對窮親戚要慷慨,對一切人要有禮貌。——羅素
8、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孔子
9、事親以敬,美過三牲。——摯虞
10、你希望子女怎樣對待你,你就怎樣對待你的父母。——伊索克拉底。
11、親善產生幸福,文明帶來和諧。——(法)雨果
12、呼喚應聲不敢慢,誠心誠意麵帶歡。——《勸報親恩篇》
13、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大學》
14、母親,是唯一能使死神屈服的力量。——(前蘇聯)高爾基
15、孝子不諛其親,忠臣不諂其君,臣子之盛也。——莊子
16、事其親者,不擇地而安之,孝之至也。——莊子
17、親親,仁也;敬長,義也。——《孟子·盡心上》
18、家貧知孝子,國亂識忠臣。——《名賢集》
19、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尊長前,聲要低,低不聞,卻非宜。進必趨,退必遲,問起對,視勿移。——李毓秀
20、所有傑出的非凡人物都有出色的母親,到了晚年都十分尊敬自己的母親,把他們當作最好的朋友。——(英)狄更斯
21、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孟子
22、我們體貼老人,要像對待孩子一樣。——(德)歌德
23、孝子親則子孝,欽於人則眾欽。——林逋《省心錄》
24、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李毓秀《弟子規》
25、父子不信,則家道不睦。——武則天
26、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孝經》
27、孝子事親,不可使其親有冷淡心,煩惱心,驚怖心,愁悶心,難言心,愧恨心。——袁采
28、父母之所愛亦愛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孔子
29、母親是沒有什麼東西可以代替的。——巴金
30、年老受尊敬是出現在人類社會里的第一種特權。——(法)拉法格
名言警句如下:
1. 要問如何把親孝,孝親不止在吃穿;孝親不教親生氣,愛親敬親孝乃全。——《動報親恩篇》
2. 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孝經》
3. 我們體貼老人,要像對待孩子一樣。——(德)歌德
4. 有難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子夏
5. 孝子親則子孝,欽於人則眾欽。——林逋《省心錄》
6. 孝順還生孝順子,忤逆還生忤逆兒。 ——《增廣賢文》
7. 孝敬父母經常可以代替最高貴的感情。
8. 親親,仁也;敬長,義也。——《孟子·盡心上》
9. 時時體貼爹娘意,莫教爹娘心掛牽。——《勸報親恩篇》
10. 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信,德之厚也,忠,德之正也。曾參中夫四德者也。——《家語·弟子行》
6. 我家的好家風好家訓的故事
我的家是成千上萬個家庭中很普通的一個,父母都在當地一家工廠上班,平時也很忙。但卻是幸福的,快樂的。面對挫折時,我們不會氣餒;面對不足,我們可以知足;面對失誤,我們會一起分析原因……
我家的勤勞之風。我出生於農村,小時候就和山坡莊稼打交道,隨著小麥,稻子一次次的豐收,我也漸漸長大。現在雖然身在城市,可我那顆鄉下勤勞朴實之心還是沒變。所以在家裡一有時間,我也會受父母的影響,幫助做些家務。我幫媽媽晾衣服,拿著掃把掃地,爸爸則在一旁整理桌上的東西,一家人顯得十分默契,最終房間會被我們打掃得一塵不染。
我家的智慧之風。我和爸爸媽媽經常在茶餘飯後進行些智力小游戲。比如說一些含動物的四字成語啦,描寫春天,花朵的四字詞語等。這不,游戲又開始了,我脫口而出:「馬到成功。」媽媽反應很快:「一馬當先。」爸爸也加入了:「老馬識途。」我不慌不忙道:「井底之蛙。」媽媽接著說:「亡羊補牢。」爸爸也不假思索:「聞雞起舞。」又到我了:「龍馬精神。」看了這些,你是不是也覺得好玩?你的家庭有智慧之風么?
我家的感恩之風也是名不虛傳的,從小爸爸就經常對我說:「一個人要知足,要知道感恩,孝順長輩回報他人。」父母都是很有孝心的人,所以在這個方面,他們給我做了很好的榜樣。爺爺奶奶每次來我家時,爸爸總是會給他們添茶倒水,我也學著爸爸的樣子給其它客人添飯還會偶爾給客人們送上幾句祝福語,客人們看我這么懂事,不由得連連稱贊。
我的家裡有著各式各樣的風,幽默,樂觀,勤勞,感恩……有了它們,我的家才更和諧經,更美麗,更幸福。
7. 朱子家訓中為人處世要少說話的句子
朱子家訓 (清·朱用純)
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外整潔.
即昏便息,關鎖門戶,必親自檢點.
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
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
自奉必須儉約,宴客切勿流連.
器具質而潔,瓦缶勝金玉;飯食約而精,園蔬愈珍饈.
勿營華屋,勿謀良田.
三姑六婆,實淫盜之媒;婢美妾嬌,非閨房之福.
童僕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艷妝.
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
居身務期質朴,教子要有義方.
莫貪以外之財,莫飲過量之酒.
與肩挑貿易,毋佔便宜;見窮苦親鄰,須加溫恤.
刻薄成家,理無久享;倫常乖舛,立見消亡.
兄弟叔侄,須分多潤寡;長幼內外,宜法肅辭嚴.
聽婦言,乖骨肉,豈是丈夫;重資財,薄父母,不成人子.
嫁女擇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勿計厚奩.
見富貴而生諂容者,最可恥;遇貧窮而作驕態者,賤莫甚.
居家戒爭訟,訟則終凶;處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勿恃勢力而凌逼孤寡;毋貪口腹而恣殺性禽.
乖僻自是,悔誤必多;頹惰自甘,家道難成.
狎昵惡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則可相依.
輕聽發言,按知非人之譖訴,當忍耐三思;
因事相爭,焉知非我之不是,須平心再想.
施惠無念,受恩莫忘.
凡事當留餘地.得意不宜再往.
人有喜慶,不可生妨忌心;人有禍患,不可生喜幸心.
善欲人見,不是真善,惡恐人知,便是大惡.
見色而起淫心,報在妻女;匿怨而用暗箭,禍延子孫.
家門和順,雖饔飧不濟,亦有餘歡;
國課早完,即囊橐無余,自得其樂.
讀書志在聖賢,非徒科第;為官心存君國,豈計身家.
守分安命,順時聽天.為人若此,庶乎近焉.
8. 曾國藩家訓中的「徒循外為人」 是什麼意思
就是看東西要專心致志,不要東看西看,最後浪費了時間什麼收獲也沒有
9. 做人誠實守信,做事腳踏實地!這句家訓下面的空白處該
忠誠老實,就是來要實自實在在、言行一致;就是要吃苦在前、享受在後;就是要廉潔奉公、無私奉獻。要觀其言,更要察其行,不是誇誇其談、投機取巧,而是腳踏實地、努力拚搏,言行必果。為人公心為本,處事公道為先;就是要旗幟鮮明地堅持原則、摒棄私情;就是要堅持正氣,言行正派,以實為實,堅持對的,反對錯的,始終保持浩然正氣。
10. 家訓徵集: 家訓是一個家庭對子孫立身處世、持家治業的教誨,也是先輩留與後人為人處世的寶典。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