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孝字的本意是什麼
上半部分為「老」字的簡寫 下半部分為子 意思就是一個孩子扶著(背著)自己的老人 撫養自己的老人即為「孝」
2. 孝的本意是什麼
1、孝順:孝子;盡孝。
2、舊時尊長死後在一定時期內遵守的禮俗:守孝。
3、喪服:穿回孝;戴孝。
4、姓。
組詞答:孝道、孝子、孝服、不孝、盡孝、孝女、弔孝、重孝、孝衣、熱孝、謝孝、穿孝、掛孝、孝武、滿孝、孝悌、孝陵。
(2)孝順的本意是什麼擴展閱讀
孝筆畫
部分詞語解釋:
1、孝子:[xiào zǐ]
對父母孝順的兒子。
2、孝服:[xiào fú]
孝衣。
3、不孝:[bù xiào]
不孝順。
4、盡孝:[jìn xiào]
(對父母和長輩)努力履行孝道。
5、孝女:[xiào nǚ]
對父母孝順的女兒。
3. 孝的本意是什麼
孝字目前只在甲骨文五期發現一例,(可參考《殷墟甲骨文實用字典》)
字形從老省即「耂」,表示長者老人;從子,在老之下。
順從侍奉老者長輩當為孝的本義。
4. 孝的本義是什麼呢
順從。
孝或孝道、孝順,是儒教傳統提倡的行為,指兒女的行為應尊重父母、家裡的長輩以及先人的良心意願,不至於行差踏錯而使他們蒙羞,是一種穩定倫常關系表現。所謂「百行孝為先」,反映中華民族極為重視孝的觀念。
孝是儒家家庭倫理的核心,且很多故事皆以「孝順」為主圖,《廿四孝》是這些故事中最為知名的其中之一。華人彼此間常常會很有不一樣的宗教信仰,但孝順的觀念在華人之間是共通的,據史學者裴達禮所言,對家庭的尊重的觀念,是各種信仰的華人間唯一的共通點。
釋義
孝的一般表現為孝順、孝敬、孝養、孝承等。孝指為了回報父母的養育,而對父母的肯定,從而尊重父母的指令,基本上不違背父母的意願行事。但若父母行為有所偏差時,就應規勸,不可盲從父母的命令,以免陷父母於不義。
(4)孝順的本意是什麼擴展閱讀:
孝道與政治利用
「孝」是儒學倫理道德的核心內容之一。孔孟時期,出現了假託孔子之言,闡發儒家孝道觀的經典著作《孝經》。歷代儒學之士都大力宣揚孝道,帝王也利用孝道來為自己的統治服務,常宣稱「以孝治天下」;這二者的合力在民間的影響就是《二十四孝》的產生和流傳。
「孝」被古代帝王利用來為他們的統治服務。這樣,「孝」就由道德范疇擴展到了政治范疇。《孝經》開篇即有:「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大雅》雲:『無念爾祖,聿修厥德。』」,闡明了通過「事君」而達到「立身」的孝道,才是宣揚孝道的真正目的。
《大學》的「八目」即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大學》載:「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於國;孝者,所以事君也,……」
統治者利用孝道來教化百姓,就是修其身的過程。向廣大民眾宣揚孝行,就是希望以此影響人們,以齊其家。而這兩項措施最終都是為了達到治國平天下的目的。
《二十四孝》的故事大都取材於西漢經學家劉向編輯的《孝子傳》,也有一些故事取材《藝文類聚》、《太平御覽》等書籍,但不少是泯滅人性,不盡情理的愚孝,且含有大量迷信色彩和佛教因果論的思想。漢朝以後開始強調「忠臣必於孝子之門」.
梁元帝有《上忠臣傳表》:「資父事君,實曰嚴敬,求忠出孝,義兼臣子。」梁元帝也寫過《孝德傳》。唐代賀知章也依此例撰寫過《孝德傳》,他提到過沈景筠一代孝子,「事親至孝,其母畏雷,每潮雨至,則焚香拜祝,真誠格天,迅雷不作。」
後來他的母親去世後,每雷發,則奔墓前號哭雲:「景筠在此」。
5. 孝字的本義是什麼
釋義:
1、孝順:孝子。盡孝。
2、舊時尊長死後在一定時期內遵守的禮版俗:守孝。
3、喪服:權穿孝。戴孝。
4、姓。
組詞:孝衣、守孝、掛孝、孝順、孝女
(5)孝順的本意是什麼擴展閱讀:
1、孝衣
居喪時穿的白色布衣或麻衣。《兒女英雄傳》第二十回:「你前日給我做的那件孝衣可還在手下?」亦稱「 孝衣裳 」。
2、守孝
尊親死後,服滿以前,居住在家,斷絕娛樂和交際,以示哀思,稱「守孝」。吳玉章 《從甲午戰爭前後到辛亥革命前後的回憶》一:「那時我的母親剛死去不久,我的二哥正和我一起在家守孝。」
3、掛孝
亦作「掛孝」。戴孝。周立波 《暴風驟雨》第二部二三:「瞅她,還掛孝呢!」4、孝順
原指愛敬天下之人、順天下人之心的美好德行。後多指盡心奉養父母,順從父母的意志。 老舍 《柳家大院》:「可是,爸爸『文明』,兒子也自然是要孝順了,打吧!」
5、孝女
有孝行的女子。魯迅 《彷徨·肥皂》:「一個是姑娘,看去該有十八九歲了……和一個六七十歲的老的,白頭發,眼睛是瞎的,坐在布店的檐下求乞。大家多說她是孝女,那老的是祖母。」
6. 孝的本意是什麼
我感覺是多點陪伴,多點時間,多點感恩。比金錢更大的回饋是我們平平安安,父母健健康康,開心快樂,
7. 孝的意義是什麼
孝是中華文化傳統提倡的行為,指兒女的行為不應該違背父母、家裡的長輩以及先人的良心意願,使他們不至於行差踏錯,是一種穩定倫常關系表現。所謂「百善孝為先」,反映中華民族極為重視孝的觀念。孝的一般表現為孝順、孝敬等。孝順指為了回報父母的養育,而對父母的肯定,從而遵從父母的指點和命令,按照父母的意願行事。
「孝」作為一個倫理觀念正式提出是在西周。在西周,孝的含義有:一、尊祖敬宗。施孝(盡孝)的方式主要是祭祀,在宗廟通過奉獻供品祭祀祖先,盡孝的對象是死去的人,這帶有一定的宗教形式。二、傳宗接代。在西周人看來,祖先是我輩的生命之所生,因此,崇拜祖先就是把祖先的生命延續下去,生生不息。《易經》:「先祖者,類之本也,無先祖,惡出?」
中國自西周開始就開始有孝道。影響最廣的,是以孟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而最讓人熟悉的就是——《孟子·離婁上》:「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原文是「孟子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把孟子的話翻譯成現代漢語,意思是:「不孝有三種,以不守後代之責為大。舜沒有告知父母就結婚了,這就是無後,但君子以為,和告知了差不多(因為舜出家在外,而且是堯要把女兒嫁給他)。」也就是說,孟子的原話里,並不是大眾所謬傳的——不生孩子就是不孝。而是認為最不孝的,是對長輩沒有盡到後代的責任。孟子原話中並沒有說其它的兩種不孝是什麼。
後來漢代趙岐寫了《十三經注》。闡述了他個人對於孟子這段話的理解:「於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窮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後為大。」
翻譯成現代文:一味順從,見父母有過錯而不勸說,使他們陷入不義之中,這是第一種不孝,即最大的不孝;家境貧窮,父母年老,自己卻不去當官吃俸祿來供養父母,這是第二種不孝;不娶妻生子,斷絕後代,這是第三種不孝。
可見趙歧也不是說斷絕後代為最不孝。他認為最不孝的就是容忍父母去干不義之事,而作為後代不勸說。後又經過不明真像的群眾以訛傳訛,就有了如今的這種錯誤解釋。翻看原文可以得知,我們的理解如同「秀才認字認半邊」。
正因為這種誤傳,而使得封建社會中識字不多的老百姓都信以為真,把「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都曲解為「沒有傳宗接代是最大的不孝」。在「忠孝」為主題的封建時代,這句話就有了無上的魔力。老百姓為了不斷後,無論世家還是貧民,都無所不用其極。隨之產生的便有過繼等一系列特殊的社會現象。
雖然孔孟是一道,但是孟子時代的儒家思想,已經較孔子時代的有一些進步了。從儒家學者趙歧所說的不孝的第一條,即最不孝——「阿意曲從,陷親不義」就可以看出一味順從,見父母有過錯而不勸說,使他們陷入不義之中,這是第一種不孝。而在孔子時代,孝和忠的表現,就是哪怕明知道長輩有錯,也要認可,不能指出。不管父母說的對與錯,都要全盤接受,不得反抗。由此可見,孔子思想對人倫(人權)的壓制。從現代的眼光看,儒家對孔子的修正、補充是一種進步。
對於第二條,也是與孔子時代的思想相背道。孔子的思想是認為「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此庶人之孝也。」
如此看來,「無後」反而排在第三位,並不是什麼真正的「為大」。我們可以通過孔、孟儒家思想的發展,看出「不孝」定義的發展。當然,孟子的 《離婁上》也好,孔子的《孝經》也好,其所宣揚的孝道,與當時的政治利用也不無關系。所以現代社會看待孝這個問題,要辯證的看待。
8. 孝的本義是什麼
孝(xiào)的本義是「順從」。漢傳統文化裡面的孝是以「敬」為前提的,對內心的內「敬」最好的表達容就是「順」,「順」就是趨向同一個方向,即「孝順」、「孝敬」。
9. 孝順的意義是什麼
我覺得這兩個字各有其意義,順是一個底線吧,比如不違逆長輩的意願,別說人家不愛內聽的話,人家讓做什容么,你不願意可以不吭聲,但別招人生氣。就是這個意思。我覺得我們大家都應該好好理解這一層意思,當發生矛盾時,盡量委婉,溫和地化解,盡量不觸怒長輩。所謂上行下效,一個人的對父母親友的言行,很容易就會影響到孩子,這個是有繼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