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道教十戒孝順

道教十戒孝順

發布時間:2020-12-08 13:37:20

A. 道教清規的主要清規戒律

道教主要戒律有想爾九戒;五戒;十戒;碧玉真宮大戒規;孚佑帝君十戒;智慧上品大戒;智慧閉塞六情上品戒;智慧度生上品大戒;三洞眾戒文;三壇大戒及崇百葯、說百病等等。這些戒律的內容大同小異,只不過產生的時代不同,一些高道大德對戒律的觀點不同而已,但其目的都是一致的。下面將其主要者分述如下: 初真戒是人道者必須遵守的金科玉律,是入道的門戶,是修道的起點。初真戒有五戒、八戒、十戒和女真九介等。《初真戒說》里就制定初真的意義說得很詳細,目的就是樹立道心,弘道立德。
初真戒要求十惡不生,無思無為,一念修道,去掉凡心,以戒為師。
清代王常月著的《初真戒律》中,讓人道者先受三皈依戒:第一皈身,太上無極大道。永脫輪回,故曰道寶;第二皈神,三十六部尊經。得聞正法,故曰經寶;第三皈命,玄中大法律,不落邪見,故曰師寶。 初真真戒是初真戒的根基,是人道之初門,清心之良方,是出俗與人俗的樞紐,每人道者,必須牢牢領會其意。
五戒指:一、不得殺生;二、不得葷酒;三、不得口是心非;四、不得偷盜;五、不得邪淫。
這五戒是持身之本,護法之根,如果能以此五戒為對照,就能益算延齡,天神護佑,永脫五刑之苦,世世不失人身。
五戒後來發展成「八戒」。陸修靜在《受持八戒》中說:在匠戒之外加:六、不得雜卧高廣大床;七、不得普習香油,以為華飾;八飛不得耽著,以作倡伎。 持五戒者,校正身心,去除雜念,許受虛皇己尊所命初真十戒。十戒為:
第一戒者,不得不忠不孝,不仁不信,當盡節君親,推成萬物;第二戒者,不得陰賊潛謀,害物利己,當行陰德,廣濟群生;第三戒者,不得殺害含生,以充滋味,當行慈惠,以及昆蟲;第四戒者,不得淫邪敗真,穢慢靈氣,當守貞操,使無缺犯;第五戒者,不得敗人成功,離入骨肉,當以道助物,令九族雍和;第六戒者,不得讒毀賢良,露才揚己,當稱人之美善,不自伐其功能;第七戒者,不得飲酒食肉,犯律違禁,當調和氣性,專務清虛;第八戒者,不得貪求無厭,積財不散,當行節儉,惠恤貧窮;第九戒者,不得交遊非賢,居處穢雜,當慕勝己,棲集清虛;第十戒者,不得輕忽言笑,舉動非真,當持重寡辭,以道德為務。
這十戒,托虛皇天尊所命,能做到者,天神護佑,永脫—切苦腦。「十戒」注重道教徒的品德修養,要做到忠、孝、濟世、守身、節儉、利人、清修,作為修道養性的前提,潔身戒行的道德規范,能使道教徒品行端正,世人競向慕之、歸之。
道教特別講究廣濟群生,要迴光返照,與人為善,則廣施陰德,普濟群生,乃為人道之本。對貞操方面來講要獨拔常倫,頓息塵緣,斷絕色慾,精修道行,當證仙階,福及九祖,慶流一門。對於財物方面來講:夫人之貧富,命稟生初悉已前定,若生財有分,用盡還來,若胎骨受貧,廣求不富,能明此理,一切取覓付之自然,非己之財不妄取,非義之財不苟得。合得之財,隨分取可,不陷於貪求無厭之欲,能做到「十戒」的人,則心領神會,精神分明,修道積德之第一步成矣。 王常月在初真戒後面,還加上了女真九戒,作為道姑信女修持之戒,九戒為:一曰,孝敬柔和,慎言不妒;二曰,貞潔持身,離諸穢行;三曰,惜諸物命,慈愍不殺;四曰,禮誦勤慎,斷絕葷酒;五曰,衣具質素,不事華飾;六曰,調適性情,不生煩惱;七曰,不得數赴齋會;八曰,不得虐使奴僕;九曰,不得竊取人物。
道教經書上講只要能持戒修持,必生十善之家,不經地獄之若,精進修道,則名登紫府,位列仙班。 天仙大戒是三壇圓滿的最後一個大戒。三壇圓滿即為全真傳戒時以初真戒、中極戒、天仙大戒三戒為主的三壇傳授方式。持三百中極大戒毫無過犯者,方授天仙大戒。
初真戒、中極戒、天仙大戒,總稱為「三壇圓滿天仙大戒」道書上講受天仙戒者稱妙道師;受中極戒者稱妙德師;受初真戒者稱妙經師。 齋日也就是指齋月中某一天或祖師聖誕或有齋醮科儀等活動時,道教徒必須嚴格按照道教儀范所規定內容行事。
道教在制定戒律的同時,還特別設立了齋日,齋日是一月之中應持齋戒的日子。這一天必須嚴格遵守道教戒律,這樣舉行儀式時才能有天神護佑,才能有求必應,心神感應。
道教的齋日有十直齋日、八節齋日、三元齋日、四始齋日、三會齋日。
①十直齋日:每月一日,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十八日,二十三日,二十四日,二十八日,二十九日,王十日(小月可取二十七日)。
②八節齋日:立春日,春分日,立夏日,夏至日,立秋日,秋分日,立冬日,冬至日。
③三元齋日: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
④四始齋日:正月一日,四月一日,七月一日,十月一日。
⑤三會齋日:正月七日,七月七日,十月五日。
這些齋日是持戒做齋的特定時間,齋日里必須嚴格持戒、護戒,這樣才能真正以身正教化世人,以凈心感,化世人。
⑥違戒的處罰:違戒謂受戒道士違背所應受持的規戒條律。破戒謂道士受持規戒後重又違犯規戒。對違戒、破戒者,原本都有統一規定,後來各宮觀以清規作為處罰的標准,是以批評教育為主,直至催單(開除)。
⑦主要齋日:各全真廟宇中的齋日與傳統定製有些變化,十方叢林主要以農歷初一、十五及祖師聖誕日等作為齋日,子孫廟里還以傳統定製齋日為主。

B. 道教戒律大全

道教約束道士思想言行,防止「惡心邪欲」,「乖言戾行」的條規。初期戒律簡約,主旨為戒貪欲、守清靜。兩晉南北朝時期,由上清派、靈寶派、新天師道等沿襲佛教戒律,並汲取儒家名教綱常觀念而制定"五戒"、「八戒」、「十戒」和其他戒律。其內容除五戒、八戒與佛教基本相同外,十戒中尚列有"不得違戾父母師長"、「不得殺生屠害」、「不得叛逆君王」、「不得淫亂骨肉」、「不得毀謗道法」、「不得污漫靜壇」等。《老君想爾戒》為早期天師道戒,《說十戒》和《思微定志經十戒》為上清、靈寶派之戒律,《老君說一百八十戒》為新天師道之戒律。
金代全真道出,邱處機開創傳戒制度,公開設壇說戒,廣收門徒。凡願入道者必須受戒方能為道士。清初,全真龍門派傳戒道士王常月撰《初真戒律》,與《中極戒》、《天仙大戒》合稱「三堂大戒」。凡從他受此三戒之道士,須經百天戒期。
元明之際,戒律之外又出現清規。戒律為警戒於事前的行為准則,清規則是對犯律道士的懲處條例,它仍襲於佛教。《正統道藏》和《道藏輯要》所收《全真清規》與清代北京白雲觀所訂清規,均按道士所犯過失之輕重,分別處以跪香、催單(勸離)、革出(逐出)、杖革(杖責逐出)以及火化(處死)等。
現存道教戒律主要收入《正統道藏》三洞之戒律類。《雲笈七簽》和《道藏輯要》亦有收錄。較著者有《太上經律》、《洞玄靈寶天尊說十戒經》、《太上老君經律》、《天仙大戒》、《初真戒》、《中極戒》等。

C. 道教收門徒有什麼規矩

道教約束道士思想言行,防止「惡心邪欲」、「乖言戾行」的條規。版
初期戒律簡約,權主旨為戒貪欲,守清靜。兩晉南北朝時,由上清派、靈寶派、新天師道等沿襲佛教形式,並汲取儒家名教綱常觀念,制定五戒、八戒、十戒和其他戒律。五戒、八戒是基本戒條,內容與佛教基本相同。十戒則更加突出了忠孝仁信思想。《老君想爾戒》為早期天師道戒。《說十戒》和《思微定志經十戒》為上清、靈寶派之戒。《老君說一百八十戒》為新天道之戒。全真道邱處機開創傳戒制度。清初全真道龍門派道士王常月撰《初真戒律》,與《中極戒》、《天仙大戒》合稱三堂大戒,為道教主要戒律。明清之際,因習佛教,道教戒律之外又規定了道教清規,即對犯律道士的懲處條例。現存道教戒律主要收入《正統道藏》三洞之戒律。

D. 道教有什麼戒律嗎!

道教的戒律用於約束道士的言行思想,要求入道者戒掉貪欲、守好清規。道教的戒律剛成立之初,由於還不夠完善,所以戒條較簡單。隨著道教的不斷發展,後來還加入了「五戒」、「八戒」、「十戒」等戒律。道教的五戒、八戒與佛教的戒律有點相似。另外,十戒還要求道士不得殺生,不得逆反父母師長,不得叛逆君王,不得毀謗道法,不得在靜壇污言謾罵等等。

道教的戒律內容多數大同小異,由於產生的時間不同,所以戒律中的觀點會有點不同。
道教的主要戒律有:想爾九戒、五戒、九真戒、初真戒、中級大戒、天仙大戒等。
其中,想爾九戒又稱「道德尊經想爾戒」、「老君想爾戒」。想爾九戒是正一派的主要戒律之一。

五戒是指老君五戒。五戒要求戒酒、戒殺、戒淫、戒盜、戒妄語。五戒又稱太上老君演說之戒,規定籙生弟子受完三戒之後,還要受五戒。道教指出,五戒為持身之本,持法之根,五戒缺一則命不成。

九真戒又稱「九真妙戒」。九真戒是為亡者所持的戒律。
初真戒有五戒、八戒、十戒和女真九戒等。初真戒是修道的起點,要求道教弟子十惡不生,無思無為。道教弟子要收去凡心,以戒律為師,用心修道。初真五戒是初真戒的基礎,是道教弟子出俗和入俗的關鍵。道教要求每個入道的弟子首先要遵守初真五戒的戒律。初真五戒要求道教弟子:不殺生、不吃葷、不喝酒、不偷盜、不邪淫、不口是心非。

初真五戒發展到後來,變成了初真八戒。初真八戒在初真五戒的基礎上,又加入了:不得普習香油、不得雜卧高廣大床、不得耽著。

初真十戒是在初真五戒的基礎上,再要求道教弟子去除雜念,校正身心。
女真九戒是在初真戒之後再加上的戒律。女真九戒是道站信女修持的戒律。
道教弟子在初真戒時毫無過失,從未犯錯者,才授予中級大戒。
而天仙大戒是三壇圓滿的最後一個大戒。道教弟子三壇圓滿需滿足初真戒、中級大戒和天仙大戒。只有在中級大戒時毫無過失,從未犯錯者,才授予天仙大戒。

E. 道教的基本教義有哪些

道教是東漢復中葉產生制的一種宗教,而道家則是春秋戰國時期形成的一個哲學派別,
所以兩者是不同的.但道教吸收了道家的一些重要范疇及其思想,構成它的理論基
礎,而且又奉道家的創始者老子為教祖,其他道家諸子後來也被封為道教的尊神,
所以,兩者又有密切的聯系.因些,後世也有把道教稱作道家的.
道教在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很多派別,其信仰,教義也雜而多端,各派不盡相同.
綜觀歷代道教諸派的學說,都把"道"作為其信仰的核心,道教各派的教義皆由此推
演而來.析而言之,主要有以下的幾個方面:
一. "道"是道教的最高信仰."道"是虛無的無的本體,是天地萬物的根源,是超
時空的永恆存在."道"是唯一的.
二. 老子是"道"的化身,"道"可以演化成眾多的天神.地祗和人鬼.
三. "道"可因修而得.人通過修煉各種道術能使神與"道"合,即為得道.
四. 得道的人可有各種神通,可長生,成仙.

F. 我想信奉道教,應該注意些什麼呢

(一)道教主要戒律
道教主要戒律有想爾九戒;五戒;十戒;碧玉真宮大戒規;軍佑帝君十戒;智慧上品大戒;智慧閉塞六情上品成;智慧度生上品大戒;三洞眾成文;三壇大戒及崇百葯;說百病等等。這些戒律的內容大同小異,只不過產生的時代不同,一些高道大德對戒律的觀點不同而已,但其目的都是一致的。下面將其主要者分述如下:
(1)想爾九戒:即「老君想爾戒」,又稱「道德尊經想爾戒」。戒文源出於《老子道德經想爾注》,分上中下三品,共九條。上品戒文是:行無為;行柔弱;行守雌勿先動。中品戒文是:行無名;行清靜;行諸善。下品戒文是:行無欲;行知止足;行推讓。想爾九戒體現了老子《道德經》的宗旨。正一法師認為,能持上品戒者,可望位登仙班;能持中品戒者,可以延年益壽;能持下品戒者,可以避免夭傷。想爾九戒成為正一派的主要戒律之一。
(2)五戒:即老君五戒,托稱太上老君演說之戒。第一戒殺,第二成盜,第三戒淫,第四戒妄語,第五戒酒。道教規定,籙生弟子受三戒後,再受五戒,五戒與三戒會為八戒。五戒在天為五緯,天道失戒則視災異;在地為五嶽,地道失戒則百穀不成;在數為五行,五數失成則水火相薄,金木相傷;在治為五帝,五帝失戒則祚夭身亡;在人為五臟,五臟失戒則性發狂。五戒失一則命不成。《太上老君戒經》中說:「是五戒者持身之本,持法之根。善男人,善女人,願樂善法,受持終身不犯,是為情信。」即清信弟子、清真弟子所受戒律。
(3)九真戒:亦稱「九真妙戒」,為亡者所持之戒。系九天帝君親口宣說,佩奉者升入九天,輕侵者墮入九地。《道法會元》卷二O稱,「九真戒者,宣告亡靈,奉戒專心,克臻妙道。」據《北帝伏魔神咒妙經》卷六稱,此戒內容為:一者敬讓,孝養父母;二者克勤,忠於君王;三者不殺,慈救眾生;四者不淫,正身處物;五者不盜。推人損己;六者不咳,凶怒凌人;七者不詐,諂賊害善;入者不驕,傲忽至真;九者不二,奉成專一。《無上玄元三天玉堂大法》謂:
世人若能受九真妙戒,佩受救苦長生寶籙,生在之日,受之福報,壽齡綿遠,運盡數終,不趨輪回,直上丹天。
(4)動真戒:初真戒是人道者必須遵守的金科玉律,是人道的門戶,是修道的起點。初真戒有五戒、八戒、十成和女真九戒等。《初真戒說》里就制定初真戒的意義說得很詳細,目的就是樹立道心,弘道立德。
初真戒要求十惡不生,無思無為,一念修道,去掉凡心,以戒為師。
清代王常月著的《初真戒律》中,讓人道者先受三皈依戒:第一皈身,太上無極大道。永脫輪回,故曰道寶;第二皈神,三十六部尊經。得聞正法,放日經寶;第三皈命,玄中大法律,不落邪見,故曰師寶。
①初真五戒:初真五戒是初真戒的根基,是人道之初門,清心之良方,是出俗與人俗的樞紐,每人道者,」必須牢牢領會其意。
五戒指:一、不得殺生;二、不得葷酒;三、不得口是心非;四、不得偷盜;五、不得邪淫。
這五戒是持身之本,護法之根,如果能以此五戒為對照,就能益算延齡,天神護佑,永脫五刑之苦,世世不失人身。
五戒後來發展成「八戒」。陸修靜在《受持八戒》中說:」在五戒之外加:六、不得雜卧高廣大床;七、不得普習香油,以為華飾;八、不得耽著,以作倡伎。
②初真十戒:持五戒者,校正身心,去除雜念,許受虛皇天尊所命初真十成。十戒為:
第一戒者,不得不忠不孝,不仁不信,當盡節君親,推成萬物;第二戒者,不得陰賊潛謀,害物利己,當行陰德,廣濟群生;第三戒者,不得殺害含生,以充滋味,當行慈惠,以及昆蟲;第四戒者,不得淫邪敗真,穢慢靈氣,當守貞操,使無缺犯;第五戒者,不得敗人成功,離人骨肉,當以道助物,令九族雍和;第六成者,不得讒毀賢良,露才揚己,當稱人之美善,不自優其功能;第七戒者,不得飲酒食肉,犯律違禁,當調和氣性,專務清虛;第八戒者,不得貪求無厭,積財不散,當行節儉,惠恤貧窮;第九戒者,不得交遊非賢,居處穢雜,當慕勝己,棲集清虛;第十戒者,不得輕忽言笑,舉動非真,當持重寡辭,以道德為務。
這十戒,托虛皇天尊所命,能做到者,天神護佑,永脫一切苦腦。「十戒」注重道教徒的品德修養,要做到忠、孝、濟世、守身、節儉、利人、清修,作為修道養性的前提,潔身戒行的道德規范,能使道教徒品行端正,世人竟向慕之、歸之。
道教特別講究廣濟群生,要迴光返照,與人為善,則廣施陰德,普濟群生,乃為人道之本。對貞操方面來講要獨拔常倫,頓息塵緣,斷絕色慾,精修道行,當證仙階,福及九祖,慶流一門。對於財物方面來講:夫人之貧富,命稟生初悉已前定,若生財有分,用盡還來,若胎骨受貧,廣求不富,能明此理,一切取覓付之自然,非己之財不妄取,非義之財不苟得。合得之財,隨分取可,不陷於貪求無厭之欲,能做到「十戒」的人,則心領神會,精神分明,修道積德之第一步成矣。
③女真九戒:王常月在初真戒後面,還加上了女真九戒,作為道站信女修持之戒,九戒為:一曰,孝敬柔和,慎言不妒;二曰,貞潔持身,離造穢行;三日,借諸物命,慈憋不殺;四曰,禮誦勤慎,斷絕葷酒;五日,衣具質素,不事華飾;六曰,調適性情,不生煩惱;七日,不得數赴齋會;八日,不得虐使奴僕;九日,不得竊取人物。
道教經書上講只要能持戒修持,必生十善之家,不經地獄之若,精進修道,則名登紫府,位列仙班。
(5)中極大戒:中極戒是元始天王授給太上高聖道君,以傳太微天帝及太極高仙。此減共三百條,稱「中極三百大成」。中極戒的內容非常詳細,從言行舉止到傳授戒第,無所不包,可謂道教最為詳細的戒律之一。但中極成中有的內容已不適應時代要求,則應區別對待。持初真戒時能毫無過犯,方許接中極戒。
(6)天仙大戒:天仙大戒是三壇圓滿的最後一個大戒。三壇圓滿即為全真傳戒時以初真戒、中極戒、天仙大戒三戒為主的三壇傳授方式。持三百中極大戒毫無過犯者,方授天仙大戒。
道書上講受天仙戒者稱妙道師;受中極威者稱妙德師;受初真戒者稱妙經師。
(7)齋日:齋日也就是指齋月中某一天或祖師聖誕或有齋醒科儀等活動時,道教徒必須嚴格按照道教儀范所規定內容行事。
道教在制定戒律的同時,還特別設立了齋田,齋田是一月之中應持齋戒的日子。這一天必須嚴格遵守道教戒律,這樣舉行儀式時才能有天神護佑,才能有求必應,心神感應。
道教的齋田有十直齋日、八節齋日、三元齋日、四始齋日,三會齋日。
①十直齋日:每月一日,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十八日,二十三日,二十四日,二十八日,二十九日,三十日(小月可取二十七日)。
②八節齋日田:立春日,春分日,立夏日,夏至日,立秋日,秋分日,立冬日,冬至日。
③三元齋日田: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
④四始齋日:正月一日,四月一日,七月一日,十月一日。
⑤三會齋日:正月七日,七月七日,十月五日。
這些齋日是持戒做齋的特定時間,齋日里必須嚴格持戒、護成,這樣才能真正以身正教化世人,以凈心感化世人。
⑥違戒的處罰:違成謂受戒道士違背所應受持的規戒條律。破戒謂道士受持規戒後重又違犯規戒。對違戒、破戒者,原本都有統一規定,後來各宮觀以清規作為處罰的標准,現在基本是以批評教育為主,直至推單(開除)。
⑦現行主要齋日:現在各全真廟宇中的齋日與傳統定製有些變化,十方叢林主要以農歷初一、十五及祖師聖誕日等作為齋日,子孫廟里還以傳統定製齋日為主。
(二)道教主要儀范
(1)早晚功課:
早晚功課是全國現有兩大派全真、正一派的早晚必修課。早晚課約起於南北朝以後。住觀道上每日卯酉二時上殿作課,誦念香贊、開經偈、凈心咒、凈口咒、凈身咒以及《清靜經》、《玉皇心印妙經》等經,唱贊禮拜,一是修真養性,二是祈禱崇拜,三是堅定道心,四是為了體現宮觀道風的管理。早晚功課現在各常住都按傳統定製早晚上殿。
(2)全真傳戒:
傳戒,又稱開期傳戒。指從開壇傳戒到傳戒圓滿的整個過程。道士出家,初入道觀者為道童,在子孫廟拜師學經,等到了十方叢林開壇傳戒之時,子孫廟的師父便薦其赴叢林受戒。
道教全真傳戒,是從金元全真教出現以後,長春真人邱處機逐根據道教已有的戒律,訂立了道教全真傳戒儀范。清順治年間,全真龍門派第七代律師王常月方丈又創全真叢林,在北京白雲觀首次公開設壇傳戒。他承襲全真派戒法科儀,講說《初真戒》、《中級戒》、《天仙大戒》,合稱「三壇圓滿大戒」。王常月說:「學道不持戒,無緣登真籙。」傳戒時,戒壇一般分為三期進行。傳戒由十方叢林的方丈負責,稱為「傳戒律師」,又調傳戒本師。
傳戒期間經過「考偈」:受戒弟子分清名次,按《千字文》次序排號,傳戒圓滿後,編入《登真籙》。獲得戒名後,自願遵守戒律不犯規戒,經審查合格,發給「戒牒」,以為憑據。
(3)正一授籙
「籙」通常指記錄有關天官功曹、十方神仙名屬,召役神吏,施行功法術的牒文。正一道士只有得受法籙,才能名登天曹,才能有道位神職。有了道位神職的道士,其齋醮中的章詞,才能奉達天庭,才能得到神靈護佑,反之齋醮章詞無效。
道士受籙之後,籙牒中拔付受籙者有護身將帥,協助受籙者在主持齋醮時,斬妖除邪。拔度生靈,救濟困厄。未受籙受職,就無權遣神役鬼。
「受籙」的意義是「戒除情性,止塞愆非,制斷惡根,發生道業,從凡入聖,自始及終,先從戒籙,然始登真。」
道士受籙後,頒發給職券牒文,以證其所得之法職,名所錄之神界,以通達神靈。簡稱為「職牒」。
(三)建國後的傳授戒籙
(1)全真恢復傳戒制度
全真傳授戒法,自元朝邱長春真人訂立傳戒儀范始,已有七百多年歷史。清康熙年間王常月方丈在白雲觀開「三壇大戒」,廣度弟子,全真道風大振。
後來由於戰亂,一度停止。1947年在四川成都二仙庵舉行過後,一直未舉行。為了弘揚全真優良傳統,1989年在北京白雲觀舉行了建國後第一次全真傳戒活動。有75名全真道士參加了受戒活動,其中乾道佔60%,坤道佔40%,絕大部分為青年道士。
通過傳戒活動,使戒子們學到了道教知識,提高了道德素質,有益於個人修持和道風的弘揚。
為適應新時期全真派發展的需要,中國道教協會於1995年11月在四川青城山舉行了建國後第二次傳戒活動,全國各名山宮觀的求戒弟子400餘人參加了這次傳戒活動。
這次傳戒活動歷時20多天,規模空前。經過戒壇審核,發給戒子「凈戒牒」,以及《初真戒》、《中極戒》、《天仙大戒》、《守戒必持》等經書律文

天尊保佑你!!

G. 道教有哪幾大戒律和應行的善業

我是個道士
道教主要戒律有想爾九戒;五戒;十戒;女真戒;天仙大戒;碧玉真宮大戒規;軍版佑帝君十戒權;智慧上品大戒;智慧閉塞六情上品成;智慧度生上品大戒;三洞眾成文;三壇大戒及崇百葯;說百病等等。
http://..com/question/13090172.html?si=1 可以看看

十善:一孝順父母,二忠事君師,三慈心萬物,四忍性容非,五諫凈蠲惡,六損己救窮,七放生養物,種諸果林,八道邊舍井,種樹立橋,九為人興利除害,十讀三寶經律,恆奉香花供養之具。

佛道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仙道貴生,無量度人
福生無量天尊

H. 道教的戒律!

道教約束道士思想言行,防止「惡心邪欲」,「乖言戾行」的條規。初期戒律簡約,主旨為戒貪欲、守清靜。兩晉南北朝時期,由上清派、靈寶派、新天師道等沿襲佛教戒律,並汲取儒家名教綱常觀念而制定"五戒"、「八戒」、「十戒」和其他戒律。

其內容除五戒、八戒與佛教基本相同外,十戒中尚列有"不得違戾父母師長"、「不得殺生屠害」、「不得叛逆君王」、「不得淫亂骨肉」、「不得毀謗道法」、「不得污漫靜壇」等。

《老君想爾戒》為早期天師道戒,《說十戒》和《思微定志經十戒》為上清、靈寶派之戒律,《老君說一百八十戒》為新天師道之戒律。

(8)道教十戒孝順擴展閱讀

道教禁忌是在中國古代民間禁忌和原始道教信仰的基礎上逐漸形成的。無論參訪道門,或是旅遊觀光,均應注意道門禮儀和其中的禁忌。本文將對一些道門禁忌略作介紹。

道教的宗教活動,又稱為「齋醮」,是道教信仰的表現形式。道教進行宗教活動的醮壇,是神靈降至之所,既神聖又庄嚴。因此,圍繞醮壇的法器和活動等,自然也十分聖潔,並由此產生了諸多禁忌。壇場禁忌,總的精神就是:諸多穢不可入壇。

也就是說,道教在舉行迎真祈福道場時,切不可有吊喪、問病、畜產等不潔之物進入道場。親臨醮壇之人,主要是道士,也不能不有諸多禁忌。

據《醮三洞真文五法正一盟威成儀·醮後諸忌第十三》,齋醮諸忌略有七條,即勿飲酒;勿食五辛;勿與別人同坐;勿視死看生;勿嗔怒;勿悲哀;勿見血。此外,醮壇中人尤應忌食牛肉。

道教在舉行宗教活動時,不僅要有清靜的醮壇,而且道士本身也應保持清凈之身。在行儀式之前,道士通常要齋戒沐浴,潔凈身心。道士沐浴時忌俗人見浴。所以沐浴須在密室中進行,而且忌用不潔之水。

道教祀神時常用香、花、燈、水、果五種祭品奉獻於神壇之上,稱為齋供。對於齋供中的五種供品,各有規定和禁忌。香是道士及信徒通感神靈之物。

道士要上香,信眾求神也要上香,上香時,持香者要手指干凈,切忌「信手拈香,觸以腥穢」;現代供神之花,常以梅、蘭、菊、竹四季之花為上品,次為水仙、牡丹、蓮花。

敬神所用鮮花,首重清香芬芳,全無芳香者,或香味強烈、令人生厭者,忌用於敬神;醮壇所用之燈,須用一色芝麻油燃點,忌用六畜脂膏之油,否則會觸穢神靈;道門稱奉獻齋壇之水為七寶漿。

此水忌用生水及不潔之水;道教所用的供果必須是「時新果實,切宜精潔」,忌用石榴、甘蔗之類及穢泥之物。除此之外,食過之物、冬瓜、蕃石榴、芭樂、李子、單碗菜也都不能用於祭神。

燒香敬神是道教的一種信仰行為。所謂敬香者不可不誠,其禁當然就不可不忌。道教燒香禁忌主要有:忌戊日燒香;忌雙香祀神,道教祭神一般多以三柱香為准;忌用右手捻香,須左手持香,右手護香;忌以口嚙香,也就是不能用嘴叼香;燒香忌回顧,要心神專一;忌用灶中火燃香。

道門內部具有濃郁的神聖氛圍和宗教色彩,衣有衣的要求,食有食的講究,都不能夠隨心所欲,我行我素。道教服飾禁忌內容很多,主要包括:忌穢褻法服;忌法服不潔、形儀慢黷;忌衣服雜色;忌衣飾華美、與俗無別;忌法服借人等等。

在飲食方面,道教養生之道的一個很重要的內容就是飲食禁忌。道教特別強調對於酒、肉及五辛之菜等的禁絕。現今,道教兩派之中,全真恪守古訓,苦心厲志,不立家室,禁絕葷辛;而正一則允許成家,除齋醮活動期間,一般不禁絕葷辛飲酒,但求心凈而已。

參訪宮觀時也有一些禮儀應該注意。一是和道士「招呼」的禮儀。同道士打招呼,不能用佛教的「合十」禮儀,而要用「拱手」禮儀。拱手就是兩手抱拳。二是見了道士不得問壽。即不得問道士的年齡。

三是燒香的禮儀。各地道觀習俗不同。有的地區,可以在神壇前燃燭燒香和焚化紙制「元寶」等。有的地區,只能在道觀指定的蠟台、香爐和焚爐中燃燭、燒香、焚紙。有的地區,則只允許燒香祀神,而沒有燃燭等其他習俗。

四是叩首的禮儀。重大的道教醮儀,主祭道士都用中國傳統的三跪九叩儀。如果入門問禁,入鄉隨俗,可以在神壇前行鞠躬禮。

道教宮觀是道士生活、修道和舉行各種道教活動的重要場所,無論道內道外,都要保持道觀的清靜、整潔和庄嚴,切忌有任何不合禁戒的言行。比如說,進入道觀,應當衣冠整齊,注重形儀,不可光身赤腳,也不可高聲喧嘩。

特別是全真道士茹素吃齋,入全真道觀決不能夾帶葷菜。正一道士平日可以吃葷,惟逢齋必須吃素,因此,在香期內入正一道觀,也不能帶放葷菜。以上所談的禁忌,雖然並非道教禁忌的全部內容,但也包涵了其中的主要方面。

I. 道教和佛教有何不同,道士也有清規戒律嗎

道教重點在今生,主抄要是「修身襲養性,與天同壽,長生不老」;
佛教今生來世都修,重點在來世,主要是「明心見性,解脫生死,超越輪回」。
無論佛道,都是有自己的清規戒律的,譬如最基本的五戒,佛教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道教幾乎一模一樣,唯有「不飲酒」是「不酗酒」而已。

閱讀全文

與道教十戒孝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寧夏長壽棗 瀏覽:207
養生館技師怎麼挑選 瀏覽:81
試述老年人用葯的原則 瀏覽:80
交養老保險知乎 瀏覽:34
體檢腫瘤二項是什麼 瀏覽:901
山西養老院政策 瀏覽:997
老年人綉花棉襖 瀏覽:519
東莞養老保險繳費 瀏覽:312
花園路附近有沒有老年大學 瀏覽:413
葯流多久做染色體檢查 瀏覽:58
省幹部養老院 瀏覽:194
武漢公務中人退休工資 瀏覽:453
老人助殘卡哪裡發 瀏覽:764
包河養老的有哪些 瀏覽:501
基本養老金溫州 瀏覽:497
億森林養老院地址 瀏覽:340
長壽區和璧山 瀏覽:667
老年人模特男 瀏覽:359
老年人突然腿抽筋怎麼辦 瀏覽:297
駕校學車體檢哪些項目 瀏覽: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