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重陽節登高習俗
登高
重陽最重要的節日活動之一,即是登高。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登高
早在西漢,《長安志》中就有漢代京城九月九日時人們遊玩觀景之記載。在東晉時,有著名的「龍山落帽」故事。據《晉書》中《孟嘉傳》載,九月重陽這天,晉朝大司馬桓溫及參軍大將孟嘉等人登上龍山(今湖北江陵縣西北的一座山),孟嘉觀賞山景,連帽被風吹走也不知道。桓溫叫人作文笑他,他也不示弱,作文答辯,一時傳為佳話。 南朝時,梁人吳均在《續齊諧記》中記載一個神異的故事:汝南人桓景,隨費長房游學,費長房要他在重陽這天讓家人各作絳囊,盛茱萸系臂,並登高,飲菊花酒,才可免禍。桓景照辦了,才逃脫災禍。這個故事,生動地反映出重陽時人們的避邪除災心理。 當然人們登高也不單是攀登而已,還要觀賞山上的紅葉野花,並飲酒吃肉,享受一番,使登高與野宴結合起來,更有吸引力。如隋時孫思邈《千金方·月令》:「重陽日,必以看酒登高遠眺,為時宴之游賞,以暢秋志。酒必采茱萸、菊以泛之,即醉而歸。」記隋代風俗,已與後世近似。在南宋的《夢粱錄》卷五載:「日月梭飛,轉盼重陽。……是日『孟嘉登龍山落帽,淵明向東籬賞菊』,正是故事。」南宋韓元吉《水調歌頭·九日》上片:「今日我重九,莫負菊花開。試尋高處,攜手攝展上崔嵬。放目蒼崖萬仞,雲護曉霜成陣,知我與君來。古寺倚修竹,飛檻絕尖埃。」描寫了重陽賞菊及登高觀景的韻致。 明清時,北京地區登高頗盛,《燕京歲時記》雲:「京師謂重陽為九月九。每屆九月九日則都人提壺攜楹,出都登高。南則天寧寺、陶然亭、龍爪槐等處,北則薊門煙樹、清凈化域等處,遠則西山八處。賦詩飲酒,烤肉分糕,詢一時之快樂也。」不論文人百姓,都喜歡登高後在山上野餐、烤肉食用。有些貴戚富家則帶上幕帳、烤具、車馬、樂器,登高台、土坡,架起幕帳、桌椅,大吃爆烤羊肉或涮羊肉,並唱戲奏樂,聽歌看舞。如清末慈禧太後,每年重陽於北海東的桃花山登高、野餐、烤肉,並架藍布圍障,防止閑人偷看。在玉淵潭釣魚台等處,也集中了不少登高之客。故宮御花園里也有登高之山。 又如廣州地區,遊客多於重陽登上白雲山,飲酒賦詩,熱鬧非凡,影響至今。在上海,附近無山丘,便把滬南丹風樓及豫園的大假山作為登高雅集之所,也很熱鬧。至民國年間乾脆又登二十四層高的國際飯店。而近代的北京香山、山東的牛山、江西南昌的滕王閣等等,也都是登高勝地。尤其是滕王閣,因了唐代王勃於重陽節時在閣上寫出千古名文《滕王閣序》,更聞名天下。至於湖北江陵龍山上的紀念晉代孟嘉落帽的落帽台古跡,也吸引著許多遊客。 由於重陽為秋節,節後草木開始凋零,所以有稱重陽節野遊活動為「辭青」,與三月春遊「踏青」之說法相對應。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記:「(重陽)有治看攜酌於各門郊外痛飲終日,謂之『辭青』。」這也是一個頗有詩意的名稱。 關於登高習俗的起源,有不同的說法: 一說可能源於古代對山神的崇拜,以為山神能使人免除災害。所以人們在「陽極必變」的重陽日子裡,要前往山上遊玩,以避災禍。或許最初還要祭拜山神以求吉祥,後來才逐漸轉化成為一種娛樂活動了。(古代認為「九為老陽,陽極必變」,九月·九日,月、日均為老陽之數,不吉利。故而衍化出一系列避不祥、求長壽的活動,並非如魏文帝曹丕所稱九為「宜於長久」之數。這是明代謝肇制《五雜咀》中的看法。 一說重陽時節,秋收已經完畢,農事相對比較空閑。這時山野里的野果、葯材之類又正是成熟的季節,農民紛紛上山採集野果、葯材和供副業用的植物原料。這種上山採集農民們把它叫做「小秋收」。登高的風俗最初可能就是從此演變而來的。至於集中到重陽這一天則是後來的事。那意思是以此作為一種象徵,起點提倡作用,正像春天宜於植樹,人們就定個植樹節的道理一樣。此外重陽節期間天氣晴朗,氣溫涼爽,適宜於登高望遠。
佩茱萸·簪菊花
重陽節有佩茱萸的風俗,因此又被稱為「茱萸節」。茱萸是重陽節的重要標志。重陽節時人們還喜歡佩戴菊花。茱萸雅號「辟邪翁」,菊花又名「延壽客」。
『貳』 重陽節為什麼登高有什麼典故嗎
九月初九重陽節,又稱為「重九節」或「老人節」。這一天,重陽佳節活動極回為豐富,有答登高、賞菊、喝菊花酒、放風箏、吃重陽糕、插茱萸等等。
重陽節,起源於戰國時代,原是一個歡樂的日子。古人將天地萬物歸為陰陽兩類,陰代表黑暗,陽則代表光明、活力。奇數為陽,偶數為陰。九是奇數,因此屬陽,九月初九,日月逢九,二陽相重,故稱「重陽」。
此時,正值仲秋季節,金秋送爽,丹桂飄香,是登高遠眺,舒暢胸懷的好時光。中國歷代許多文人雅士,每當此時,登上高處,一面飲菊花酒,一面吟詩取樂,留下無數詩篇。
重陽節又是「老人節」,老人們在這一天或賞菊以陶冶情操,或登高以鍛煉體魄,給桑榆晚景增添了無限樂趣。
九月,嚴寒的冬關即將降臨,人們開始添置冬裝,他們也不忘在拜祭先人時燒紙衣,讓先人在陰間過冬。這一來,重陽節便演變為掃墓及為先人焚化冬衣的節日。
『叄』 關於重陽節登高的詩句
1九月九日憶山來東兄弟
(唐)自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2、九日齊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但將酩酊酬佳節,不作登臨恨落暉。
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
3、九月十日即事
(唐)李白
昨日登高罷,今朝再舉觴。
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
4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唐)盧照鄰
九月九日眺山川,歸心歸望積風煙。
他鄉共酌金花酒,萬里同悲鴻雁天。
5、蜀中九日
(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鄉台,他席他鄉送客杯。
人情已厭南中苦,鴻雁那從北地來。
『肆』 古代重陽節登高的淵源是怎樣的
據說在東漢時,燕趙有一個叫桓景的小夥子,他早年父母雙全,後來娶了妻子,妻子也給他生了幾個孩子。不過妻子和孩子再加上他,也是一大家子的人,這都要靠他一個人養活,因此生活過得很是拮據。
桓景的日子雖然不算好,但無災無難的時候,一家子半菜半糧也能過得去。誰知不幸的事兒很快就來了,這一年,汝河兩岸害起了瘟疫,家家戶戶都有人病倒了。很快,桓景的妻子也都染了病,整日躺在床上,不能動彈。
桓景小時候聽大人們說過,汝河裡住有一個瘟魔,他每年都要出來到人間走走,他走到哪裡就把瘟疫帶到哪裡。
桓景為了救自己的妻子,決心去拜師學本領,想要戰瘟魔,救活妻子,同時也可以為民除害。他聽說東南山中住著一個名叫費長房的大仙。
桓景便請求鄰居幫忙照顧他的妻子孩子,自己則收拾行裝,起程進山拜師學藝去了。
等桓景到了東南山中,費長房收下了桓景,還給他一把降妖青龍劍。桓景每日早起晚睡,披星戴月,不分晝夜地練起武來。
轉眼又是一年,那天,桓景正在練劍,費長房走到他跟前說:「今年九月初九,汝河瘟魔又要出來了。你可以回鄉為民除害了,不過我要給你茱萸葉子一包,菊花酒一瓶,你把這些給你的家鄉父老們,讓他們登高避禍。」
桓景回到家鄉等到九月初九那天,他領著妻子兒女、鄉親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高山。桓景把茱萸葉子給每個人都分了一片,並告訴鄉親們要隨身帶著茱萸葉子,瘟魔就不敢近身了。
桓景又把菊花酒倒了出來,讓每個人都喝了一口,因為師父告訴他,人若是喝了菊花酒,就不會再被染上瘟疫了。等桓景把鄉親們和家人都安排好,他就帶著降妖青龍劍回到家裡,獨坐在屋內等著瘟魔來時與他交戰。
不一會兒,只聽汝河怒吼,怪風旋起。瘟魔出水走上岸來,他穿過村莊,走千家串萬戶卻也不見一個人。瘟魔覺得很是奇怪,他抬起頭卻望見人們都在高高的山上歡聚。
瘟魔很生氣,他大吼一聲竄到山下,只覺得菊花酒味很是刺鼻,還有茱萸葉子讓他無法忍受。瘟魔不敢近前登高了,他就回身向村裡走去。
沒多久。瘟魔見到一個人正在家裡端坐著,好像是在故意挑釁自己。瘟魔吼叫一聲向前撲去。
桓景一見瘟魔撲來,他急忙舞劍迎戰。因為桓景學得了武藝,鬥了幾個回合之後,瘟魔戰不過他,便拔腿就跑。桓景「嗖」的一聲把降妖青龍劍拋出,只見寶劍閃著寒光向瘟魔追去,最終將瘟魔扎倒在地了。
此後,汝河兩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魔的侵害了。人們把九月初九登高避禍和桓景劍刺瘟魔的事,父傳子,子傳孫,一直傳了下去。從那時起,人們就開始過起了重陽節,同時也有了重陽節登高的風俗。
這時我國漢代道教關於重陽登高的一個神話故事,這是在南北朝時期著名文學家吳均所著的《續齊諧記·九日登高》中記載的,原文是這樣的:
汝南桓景隨費長房游學累年。長房謂曰:「九月初九汝家中當有災,宜急去,令家人各做絳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飲菊花酒,此禍可除。」景如言,齊家登高。夕還,見雞犬牛羊一時暴死。長房聞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初九登高飲酒,婦人帶茱萸囊,蓋始於此。
在我國古代,九月初九重陽節時,人們登高、野宴、佩戴茱萸,歷代相沿最後成為習俗。重陽節又稱「登高節」,在這一天,人們登高望遠,思念親人。正如王維在詩中所說:「每逢佳節倍思親」那樣
原來,我國古代把九叫做「陽數」,農歷九月初九,兩九相重,都是陽數,因此人們就稱這一天為「重陽」。
重陽節里最重要的節日活動之一,就是登高。人們在那一天登高所到之處,沒有統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或者登高塔。
早在西漢,《長安志》中就有漢代長安九月初九時,人們登高遊玩觀景的記載。
在晉代時,據史書《晉書》中《孟嘉傳》中的記載,九月重陽這天,晉朝大司馬桓溫及參軍大將孟嘉等人登上龍山,孟嘉觀賞山景,連帽子被風吹走也不知道。桓溫叫人作文笑他,他也不示弱,作文答辯,一時間傳為了佳話。
如隋時著名醫師孫思邈在他所寫的《千金方·月令》中,就有這樣的記載:
重陽日,必以看酒登高遠眺,為時宴之游賞,以暢秋志。酒必采茱萸、菊以泛之,即醉而歸。
可見,這些隋代的風俗,已經與後世很相近了。其實,重陽節除了在登高時野宴烤肉以外,還有吃「重陽糕」的習俗。
當然重陽節登高賞菊、飲菊花茶、喝菊花酒,也是約定俗成的習俗之一,重陽節的菊花茶便是來源於東晉詩人陶淵明,因為他愛菊自怡,後人便以此陶冶身心。
我國古代關於重陽節登高的文獻記載很多,晉代著名文學家和詩人的陶潛在他所寫的《移居》詩中說:「春秋多佳日,登高賦新詩。」
還有,唐代著名詩人王維在他所寫的《九月初九憶山東兄弟》中,就詳細地寫到了關於重陽節登高和插茱萸的習俗,詩寫道: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當然,也有唐代著名詩人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詩中的名篇。詩寫道: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還有,南宋時期詞人韓元吉所寫的《水調歌頭·九日》中上片寫道:
今日我重九,莫負菊花開。試尋高處,攜手攝展上崔嵬。放目蒼崖萬仞,雲護曉霜成陣,知我與君來。古寺倚修竹,飛檻絕塵埃。
這詞便是描寫了南宋時期,詞人韓元吉重陽賞菊及登高觀景的韻致。此外,清代文學家顧張思所寫的《土風錄》卷一中說:
古人登高不止是在重陽那天。石虎《鄴中記》:「正月十五有登高之會。桓溫參軍張望有《七日登高》詩,韓退之有《人日城南登高》詩,蓋即《老子》所雲『眾人熙熙,如登春台」之意。
『伍』 關於重陽節登高、飲酒的詩詞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版人。
這是重陽登高的詩句
九月十日即事
昨日登高罷,今朝再舉觴。
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
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
九權日黃花酒,登高會昔聞。
霜威逐亞相,殺氣傍中軍。
橫笛驚征雁,嬌歌落塞雲。
邊頭幸無事,醉舞荷吾君。
九月九日登玄武山
唐 盧照鄰
九月九日眺山川,歸心歸望積風煙。
他鄉共酌金花酒,萬里同悲鴻雁天。
重九日宴江陰
唐 杜審言
蟋蟀期歸晚,茱萸節候新。
降霜青女月,送酒白衣人。
高興要長壽,卑棲隔近臣。
龍沙即此地,舊俗坐為鄰。
九日登高
唐 王昌齡
青山遠近帶皇州,霽景重陽上北樓。
雨歇亭皋仙菊潤,霜飛天苑御梨秋。
茱萸插鬢花宜壽,翡翠橫釵舞作愁。
漫說陶潛籬下醉,何曾得見此風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