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孩子如何孝順父母
諸位朋友大家晚上好,我們剛剛提到的是父子關系,父子關系裡面最重要的就是孝道,這個「孝」字是會意字,是一個「老」跟一個「子」,合在一起就成了一個孝字。老是指上一代,子是指下一代,上一代跟下一代融成一體叫一個孝,所以上一代跟下一代密不可分。我們看這個字就好像一個兒子背著一個老子,所以上一代念念想著如何栽培好下一代,才能對他的父母、他的祖先有所交代,甚至於是對社會教出一個好孩子,也是對社會有所交代。而孩子念念背著父親,也就是說念念把奉養父母的責任扛在肩上,時時想著父母,如何讓父母更快樂,生活更圓滿。所以古代的孝子確確實實他那個存心都能夠時時刻刻念著父母。 古代有一個很有名的孝子曾子(曾參),他有一次上山去砍柴,剛好他的朋友來找他,古代朋友來找可能都是走了二天、三天很長的路才到。他母親為人特別忠厚,想著朋友這么找來,這么遠來,那假如又沒見到曾參,這樣對朋友很不好意思。馬上她就往自己手上扎了一針,這一針紮下去,曾參馬上覺得心痛,馬上覺得一定是母親出事了,趕快快步趕回家裡來。結果一回家,看到他母親話還沒講,馬上跪下來說:母親,到底有什麼事,為什麼我的心一陣痛?結果母親才跟他解釋,因為有朋友過來,我想趕快叫你回來,所以我才這么做。所以古代為人子女的人確確實實是念念想著父母。 那我們現在想一想,我們自己對父母有沒有這樣的態度,為什麼沒有?我們回想一下小時候有沒有人教我們要孝順?沒有人教。每天腦子里想什麼?可能念念想的是自己。我們常常會跟小朋友說,小朋友,你母親喜歡吃什麼東西?他們都說不知道。結果我就問小孩子,我說:媽媽知不知道你喜歡吃什麼?他們說當然知道,有什麼、有什麼,講了好幾樣。我說你看媽媽念念為你想,都知道你想吃什麼,媽媽這么照顧你,你是怎麼樣去回饋母親的,居然連母親想吃什麼都不知道。 「親所好,力為具」,父母喜歡的東西我們要盡心盡力去拿給父母,奉養父母。所以我們就跟小朋友說,以後買東西的時候先買什麼?先買母親喜歡吃的東西。藉由這個對比讓他們去感受到母親這么愛護我們,我們卻連這么生活的基本都不了解。所以古代人有這樣的孝心也是取決於他們的父母有做出好榜樣,再加上教育當中以孝道為根本,從小就教他孝。甚至於是鄰里鄉黨互相之間看到孝子都會非常的佩服尊敬,甚至於效法,所以當時候的社會風氣也很好。現在確實在社會上要聽到孝子容不容易?很不容易!所以我們現在已經斷了二、三代,必須從頭開始。 如何引導孩子盡孝道,在我們的教學當中,常常會從母親整個懷孕到生產,接著養育的整個過程,讓他去體會母親的恩德,所謂知恩者才能報恩,知恩才能報恩。所以我們一開始就會跟小朋友說,佛陀有一次經過一個地方,看到地上有一堆白骨,佛陀就先頂禮,跟這些白骨頂禮。頂禮完之後學生就問:佛陀,你為什麼跟這一堆白骨頂禮?佛陀就說;這些白骨可能都是我們過去的祖宗,我們應該對祖宗禮敬。拜完這一堆白骨之後,佛陀就叫學生把這兩堆骨頭比較黑的分一堆,比較白的骨頭分一堆。學生就問:這兩堆骨頭為什麼會一邊比較黑、一邊比較白?佛陀接著就說:這一堆黑的骨頭是母親的骨,因為母親在懷胎的過程,整個胎兒的營養都要從母親的身體當中抽出來,所以鈣質流失很多。然後因為整個養育過程非常操勞,所以母親身體就會日漸憔悴,而且在整個懷胎過程是十個月的時間,十個月懷胎是幾十斤重,非常辛苦。 我們做了一個活動,就是把一個雞蛋交給一個孩子,讓他們在那一天當中保護這一顆雞蛋。諸位朋友,結果怎麼樣?結果雞蛋幾乎是全軍覆沒。他們保護這個雞蛋差不多三分鍾又忘記了,漸漸就會蹦蹦跳跳,所以這么一蹦蹦跳跳,雞蛋馬上就破掉了。我們藉由這個體會跟學生講,你看你們保護一個小小的雞蛋一天都保護不了,而母親保護你這么大的一個自己的小孩,保護多久?十個月,所以非常辛苦。懷胎到後期的時候,躺都躺不舒服,覺都睡不好。十個月之後要生產,那更是很辛苦,也很痛苦。 生產的痛比癌症還痛,在產房裡面有一些生產用的床,在床上有兩根很粗的鋼柱,諸位朋友,為什麼有那兩根鋼柱?痛的時候可以拉一下,可以撐一下,把這個痛轉移到拉力當中來,所以相當辛苦。我們跟小朋友說那兩根鋼柱已經彎掉了,什麼樣的力量讓鋼柱彎掉?是母親生產痛的力量連鋼柱都拉彎了,所以這兩根鋼柱見證了母親生產的辛苦、辛勞。我們會接著跟小朋友說,母親生完產之後有沒有說痛死我了,還是她孩子長大之後,她會跟孩子說我生你的時候痛死了,有沒有這樣子講?都沒有。縱使她經歷了這么痛的痛苦,但是生完產之後第一個念頭是什麼?念頭是想著孩子健不健康,孩子現在如何。所以母親對孩子的關懷,連這么痛的痛苦她都能夠放下,這是母親生產的恩德。 等孩子生下來了,那更辛苦。所以我們有一個家長就說,她說懷孕還沒生下來以前,覺得希望趕快把孩子生下來;生完產之後,覺得很想把孩子再送回去,別生了。為什麼?因為生下來之後更辛苦,甚至於連覺都睡不好。我記得我那個小外甥,他一歲以前很多時間都在我們家待著,有時候晚上不睡覺在那裡吵,家裡的人是輪番上陣,一個換一個,因為手都快抱斷了。我也成了這個行列之一,但是我幾乎半個小時手都快斷了。所以確確實實母親養育孩子真是很辛苦、很辛苦。 孩子生出來母親要哺乳,就要趕快吃很多營養的東西來提供孩子。在懷孕期間很多的母親因為身體不適,也會常常嘔吐。但是這些母親還是勉強自己要把食物吞下去,為什麼?因為想著這些營養要吃下去才能讓胎兒更健康,所以在這整個生下來之後的養育工作,也是讓母親非常勞累。我聽我爺爺說,我母親生我們三個,那我們三個孩子都要哺乳,母親早上還得上班,所以早上上課上到第二節課,還要馬上利用下課時間趕回家裡來喂我們三個小孩吃奶,吃完之後馬上又跑回學校教書。我母親說她在養育我們小時候,常常下課時間太累了,一打鍾整個人就趴下來,就在講桌上睡著了。她說不知道有多少節課都是她的學生把她搖醒,老師上課了。確確實實又要工作、又要當母親、又要把家裡的事都能夠打理好,確實相當辛苦。 所以我們在引導的過程當中,讓孩子去理解到他們的整個成長都是讓母親非常辛苦,讓他能夠去感念母親對他們的恩德。很多的孩子在聽的過程也會很感動,甚至於有一些孩子眼淚都會掉下來。那我們進一步會引導小孩,我們既然知道母親的恩德,就應該懂得去報恩當一個孝子,那如何當一個孝子?是不是長大之後賺大錢給母親花?買大房子給母親住?這個太遙遠了。所以我們引導孩子是讓他能夠從當下開始落實在生活當中,引導孩子你拿一個拖鞋也是幫母親一個忙,甚至於幫母親拖拖地,幫母親分憂解勞,這都是盡一份孝心。 在教如何落實孝道最好的教材就是我們的《弟子規》,所以告訴孩子說只要你做到《弟子規.入則孝》的一條,就是盡了一份孝心。從哪裡開始盡?我們《弟子規》第一句話說到「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從對父母講話的恭敬態度開始紮根,開始做起。像《弟子規》裡面有一句「冬則溫,夏則凊」,這個「冬溫夏凊」的典故是東漢有一位讀書人叫黃香,他的母親比較早過世,所以他就跟他父親獨自生活。因為父親的身體不大好,所以他就很體恤父親的狀況,冬天的時候因為天氣比較涼,他就先躲到被窩裡面去把被子弄暖和;夏天比較熱,他就先用扇子把床搧涼,再請父親上來睡,點點滴滴都是在觀察父母的需要在哪裡。 我們會進一步引導孩子,黃香看到了父母會冷、會熱,所以他懂得去做這一些工作。諸位小朋友,我們父母生活當中還有哪一些需要,我們應該盡心盡力去做到。我們會進一步引導他們,他們就會去思考。有時候在教孩子的過程,常常懂得用一些問題去讓他感受。有一些孩子就會說母親可能會餓、可能會渴的時候,我們馬上懂得倒杯水,拿些東西給她吃。甚至於父母親下完班回來覺得很累,這個時候我們可以學習如何按按摩,替父母服務服務。相信縱使你的技術不是很好,你有這一份孝心,母親一定會覺得很舒服、很安慰。所以從生活當中的需要去引導孩子。《弟子規》當中又有說到「出必告,反必面」,我們為人子女處處不能讓父母操心,所以到哪裡去一定要告訴父母。你的所作所為能夠讓父母安心,這就是在盡一份孝道。 《弟子規》又說「事雖小,勿擅為」。我們常常問孩子哪一些事不能夠擅自去做,做了之後會讓父母蒙羞,或者會讓父母擔心的事?小孩子其實反應都很好,他們會常常提到的是一些不禮貌的事不能做,一些會讓自己危險的事情不能做。所以透過我們這樣去引導,孩子的孝行就會點點滴滴落在他的家庭當中,落在他的生活當中,這才是把德行落到實處上。所以教導孩子孝,絕對不是一天、二天的功夫,必須要透過你在生活當中點點滴滴的引導跟提醒。所以我們很多的老師他教《弟子規》、教孝,都是堅持半年以上,讓孩子整個行為都上軌道,把這份孝心完全的內化成他的存心。 教孝當中,我們剛剛提到有一點很重要,就是為人父母者一定要以身作則,為人子在孝順父母當中,我們可以從幾個角度來思考、來用心,從哪幾個角度?從奉養父母的身,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志,還有養父母的智慧。我們說養父母之身代表父母的身體健康,我們要時時懂得去關懷,在古書當中記載,差不多六十歲以上的老人我們就要把他當小孩一樣關懷照顧。老人家在晚年比較容易覺得孤寂、孤獨,而身體也比較虛弱下來。所以我們要能夠常常體恤父母的身體狀況,然後盡這一份孝心,給我們的孩子當好榜樣。像在目前春秋之際,溫度變化特別大,這個時候假如我們沒有辦法回到家裡,就應該打一通電話問問父母有沒有這些禦寒的衣服,棉被夠不夠。這通電話一打,你的孩子在身旁都能感覺到你處處關懷父母的身體,他能感受到為人父母的孝心。 再來父母的健康時時能夠去注意到。而關懷父母的健康還要有正確的知識才行,正確的知識。我們來思考一下,父母假如生病了怎麼辦?看醫生,直覺反應都是看醫生。看什麼醫生?其實中國人對於身體來講最重視的是治未病(還沒生的病),而不是治已病。所以中國人特別注重的是養生的方法,絕對不要等到生病了才來預防,那就很辛苦。我們思考一下,有哪一個人高血壓送到醫院去,然後高血壓好了,有沒有?有沒有哪一個糖尿病患到西醫去看,然後看到最後糖尿病好了?有沒有哪一個癌症病患到西醫去看後來說癌症好了?西醫看的都是把你的症狀解除掉。比方說高血壓,高血壓因為血管塞住了,塞住了很不舒服,所以那個葯一吃下去,你的血管馬上怎麼樣?擴張,這個血液就稍微流過去。所以你就沒有好像快不行,好像塞住了,血管就擴充下去。所以我們常常看到心臟病患都怎麼樣?趕快拿葯來,那個葯吃下去是症狀解除了,但是他的血管一天一天就鬆弛掉,到最後血管就壞掉,所以都只是把症狀解除掉而已。 到最後我們去看一下,假如你四、五十歲就開始跟著西葯吃的人,葯要吃多久?要吃一輩子。所以我們看一看很多老人家出去旅遊的時候,包包裡面會放很多什麼?東一包、西一包都是西葯。當我們的父母親晚年都是伴隨著這些葯物在生活,日子好不好過?不好過,所以我們應該去研究更多正確的養生之道,來讓父母的身體真正不需要依靠這些西葯,這樣才是正確的方向。平常要多叮嚀父母親不可以吃太咸,不可以吃太油,多在這一方面提醒他。然後在飲食當中讓他了解多吃蔬菜水果,因為健康的身體是弱鹼性的狀態,而肉類食物都是酸性的,所以久而久之體質就酸化。有一句話叫酸性體質是萬病的根源。所以我們應該引導父母養生之道,讓身體慢慢趨於弱鹼性,身體狀況才會好。不然我們思考一下,你所有的內臟把它泡在酸的東西裡面會怎麼樣?這些內臟很快就會退化掉。我們都聽不到內臟在呼喊,都聽不到它們說我都快不能呼吸了,把我泡在這么酸的體液裡面。 所以父母親這些養身的正確觀念,也要透過我們點點滴滴給他們的引導,給他們的積累,他們才懂得如何養身。在看醫生方面,我個人比較贊成看中醫,中醫是治本不是只有治標。所以現在這個時代人都聽騙不聽勸,認假不認真。以醫學來講,去看一個中醫,他把你的脈完之後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告訴你這個要調養半年才能夠把身體調好。很多人一聽半年怎麼樣?嚇得半死,我哪有這么多的時間來調養,結果西醫告訴他一針打下去馬上舒服,他很高興,就馬上打下去了。但是這往後他就必須依靠針、依靠葯來過日子,而且後面的副作用特別大。所以我們自己要真正有正確的知識才能夠讓自己健康,也才能夠讓父母得到身體的健康。 再來養父母之心,就是你時時能夠關注到父母的心情,比方說媽媽打一通電話給你,然後東聊西聊,結果你也聽出來是母親在想念我們,這個時候不等母親開口,應該主動回家去看看。有一些老人家不只是想念自己的孩子而已,還想念小孫子,這個時候我們能夠體恤到父母的這一份心,趕快回家看看。我們有一個老師她在今年元宵節來聽中國文化的課程,聽了之後她非常歡喜,我每一次看她在上課的時候都是非常專注,只要講到一些聖賢的故事,她馬上振筆疾書把它記下來。結果經過三個月之後,有一天她就走向前來,聽課聽了三個月她從來沒跟我講過話,三個月之後才走上講台來,跟我請教了一個問題。那我就先問她,我說:您聽課三個月了,怎麼從來沒跟我談過話?她說:蔡老師,我看你太忙、太辛苦了,我不想打擾你。我們一聽很感動,她的心時時能體恤別人。
2. 孝敬父母的事情有哪些
有空常回家看看,回家多陪伴父母聊天,不是做甩手掌櫃坐在這里等吃等喝,要幫助做飯做菜,在父母生日的時候給他們送禮物,禮物不在貴重豪華,心意到了就行。孝敬父母就是這么簡單。用心就能做到。
3. 孝順父母的具體做法
1、悅親。悅親是養親的第一要訣,使父母常生歡喜心,可以增進他們的健康,這是壽親之道。在父母前萬不可有愁容,更不可有怨言,無論我們的環境是順還是逆,都應該克制感情,以悅親為主。對於「父母之所愛,亦愛之,父母之所敬 亦敬之,」這是孝順父母應該有的態度。
2、幫父母做家務。佛說:孝順父母是最大的福田,我們在為父母做家務,其實是在為自己培植福報。想要學業順利、事業發展、婚姻幸福、都要先在父母這塊福田上下功夫,努力耕作。現在很多的年輕人,大多數都在外地和父母在一起的時間並不多,那就更要珍惜這難能可貴的機會,多為父母做家務分擔辛勞。
3、禮敬父母。佛經中常說:父母是家裡的兩尊佛,我們要向禮敬佛陀,那樣禮敬父母,在父母面前要和顏悅色,要知道我們的每一次頂撞,不耐煩,都會極大的減損我們的福報。永遠都不要和父母說:煩死了,真啰嗦,說了你也不懂,別問了等等這樣的話。這種行為言氣最傷父母的心,切記,在任何時候要控制自己的情緒,控制自己的行為,要禮敬父母,尊重父母體會他們的感受。
4. 十個孝順父母的行為
孝順父母的行為,包括幫父母做一些家務,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幫母親刷碗掃地,自己把房間整理得很工整,作業不拖拉,很及時給母親倒水等等。
5. 孝敬父母需要做什麼
孝敬父母要來做的太多了.首先要在自自己有時間的時候回家看看.陪父母聊天,幫父母洗衣服,作飯,收拾家務,還可以幫助已經年老的父母剪指甲,洗澡,經常幫父母做做身體按摩也很不錯的.有條件的還可帶父母去旅遊.最重要的就是一定要遵紀守法,踏實做事,不要在外惹是生非,免得讓父母擔心.在每個重要的節日里,盡量要跟父母一起過.多買一些父母喜歡吃的東西.好多的哦....
朋友孝敬父母需要做什麼?還可以去22222222222
6. 孝順父母具體要做的事
孝順父母要做的第一件事:延續香火。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延續香火是我們作為子女應該做的第一件孝事,其實作為人類來說,延續種族也是我們的責任和義務,所以要孝順父母一定要結婚成家,而且不能做丁克一族。
孝順父母要做的第二件事:順父母的意。其實孝順孝順,說白了還是要順著父母的意思,父母對的我們要聽要順從,父母不對的,當時也不要立馬反對,要給父母一定的空間和時間,在過後告知父母。
孝順父母要做的第三件事:常回家看看。現在的年輕人大多數奔波在外地,不管是出生的城市還是出生在農村,我們都應該常回家看看,看看自己的父母,看看自己的家,陪父母聊聊天,看看電視也是孝順的表現。
孝順父母要做的第四件事:帶著父母旅行一次。小時候父母拉著我們的小手走過大街小巷,長大後我們要拉著父母的手看看山川河流。這是孝順父母,也是讓父母更好的度過晚年。
孝順父母要做的第五件事:親自下廚給父母做一次飯,最少一次。父母用自己的雙手和汗水以及心血養育了我們,我們也要回饋父母,讓父母享受天倫之樂,頤養天年,更多的還是我們親自去做,父母會更欣慰。
孝順父母要做的第六件事:給父母洗腳,並說一句:我愛你。有時候我們不善於想自己的父母說愛,但是我們應該說,這么多年了應該說,就想小時候一樣,還要給自己的父母洗洗腳,為他們帶來安慰和舒心。
7. 子女應該為父母做些什麼 孝順父母的10件事
1,多陪陪他們,2,抽時間聊聊天啊!
3,一定要打個電話問健康啊!
4,不要讓他們擔心錢的問題內。容
5,現在給他們置辦年貨,讓他們安心過年。
6,逢年過節,及時回家看望老人。
7,回到家裡可以幫老人下廚,或者自己做飯跟老人一起吃。
8,到家的時候可以及時注意老人的身體健康狀況,排除隱患。
9,如果有兄弟姐妹,大家一起相約看望老人。
10,解決老人的後顧之憂,讓老人樂得逍遙,活得舒心。
8. 孝順父母能做哪些是
我認為孝順父母最能做到的就是應該是順從父母,對父母不要太過於強勢。
9. 孝敬父母可以做哪些事
回家給父母洗一次腳
母親過生日時,送她一張卡片
母親節,送媽媽一束康乃馨
父親節,送父親一份小禮物
給媽媽一個吻
給爸爸一個擁抱
敬爸爸一杯酒
帶父母去做一次檢查
給年老的父母准備一枝拐杖
給父母買件事上鮮艷的衣服
學一種樂器,給父母彈奏一曲
幫母親改正一種習慣
和父親做一次心靈的溝通
絕對不要說傷害父母的話
幫父母完成一件心願
天涼了,告訴父母添件衣服
輕輕的攬住母親的肩頭
握握母親的手
和父母一起看小時候的相冊
對父母說:「我愛你」!
..................
................
還有很多的。。。。。
羊有跪乳之恩,烏鴉尚有反哺之孝,父母健在是做兒女的福,生命就有了根,靈魂就有了歸宿,不管那人到多大一旦他失去了自己的父母他一樣會成為孤兒!願天下所有為人子女的能夠善待自己的雙親!願天下所有做父母的健康幸福!
莫做遲孝之人,莫行假善之事
1、親人在世的時候,請一定要好好的愛他們。不要等到他們永遠的走了,才開始無盡的悔恨與思念。記住,我們都長大了,多一些快樂給父母,少一些擔心給他們!
2、當你做好事的時候,請不要想將來是否能得到好報,如果這樣,你不是在做好事,而是在做生意!其實,當你給一個老人讓座時,這件事本身已讓你得到了快樂,這已是回報。所以叫助人為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