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孝心獻老人作文500字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是中華民族傳統的美德。親情是一個人善心、愛心和良心的綜合表現。孝敬父母親是做人的本分,是天經地義的美德,也是各種品德形成的前提,因而自古受到人們的稱贊。人,從生命誕生那一刻起,父母親就開始傾訴自己畢生的心血來澆灌兒女這棵生命之樹。但我們卻常常看到這樣的家庭生活鏡頭:吃過飯後孩子扭頭看電視或出去玩耍了,父母親卻在那裡忙碌著收拾碗筷;家裡有好吃的東西,父母親總是先讓孩子品嘗,孩子卻很少請父母親先吃;孩子一旦生病,父母親便忙前忙後,百般關照。而父母親身體不適時,孩子卻很少問候。凡此種種,值得憂慮。結合當前開展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金秋季節,白樂鎮少先總隊發出倡議,在我鎮全體少先隊員中開展「我為父母親獻愛心」活動,具體內容為:第一,在學習上要勤奮,積累知識,苦練本領,成為國家、社會有用之才,是對父母親的最大回報。第二,在生活上決不能和同學比吃、比穿、比玩。第三,多與父母親交流,理解他們在工作中,社會中及家庭中的艱辛。第四,對長輩,尤其是對父母親,要有禮貌,不隨便插話,不打斷他們講話,在平時態度上盡量平和,說話和氣,態度和藹。第五,聽從父母親教導,關心父母親健康,分擔父母親憂慮,參與家務勞動,不給父母親添亂。第六,我們這次活動至少做的一件事是:抽時間為父母親洗一次腳,讓他們體會到子女的孝心。作為父母親,我們也有責任教育好自己的子女,俗話說:「子不孝父之過」。因此,我們要以身作則,父母親本人要做孝敬長輩的楷模。孩子對待父母親的態度,直接受父母親對待長輩態度的影響。我們平時要多幫老人做些家務,同老人共聚同樂,盡一份子女應盡的責任和義務。如此日長時久,孩子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也會逐漸養成尊敬長輩、孝敬父母親的好習慣。父母親可參考以下內容教育孩子:第一,要嚴格要求孩子。現在,不少的家庭中孩子是「小太陽」,家長卻變成圍著孩子轉的月亮、侍從,這就為孩子形成以我為中心的小霸王性格提供了土壤,更談不上培養孝敬父母親的好習慣了。因此,我們要讓孩子明白自己與父母親的關系,知道父母親是長者、是家庭生活的主事人,而不能顛倒主次,任孩子在家庭里逞強胡鬧。第二,要讓孩子了解父母親為他和家庭所付出的辛苦。父母親應當有意識地經常把自己在外工作和收入的情況告訴孩子,說得越具體越好,從而讓孩子明白父母親的錢得來不易。自然,孩子會逐漸珍惜自己的生活,也會從心底里產生對父母親的感激和敬重。第三,要從小事入手訓練培養孩子孝敬父母親的行為習慣。要求孩子每天要問候下班回家的父母親;當父母親勞累時,孩子應主動幫助或請父母親休息一下;當父母親外出時,孩子應提醒父母親是否遺忘東西或注意天氣變化話、替他們接待客人等。孩子應承擔必須完成的家務勞動,哪怕是吃飯時擺筷子。根據孩子的年、能力、學習情況合理分配,具體指導,耐心訓練,熱情鼓勵。這樣不但有利於孩子養成家務勞動的習慣,也有利於孩子不斷增強孝敬父母親的觀念:「父母親養育了我,我應為他們多做事。」道德建設,從小事做起,從孝敬父母親做起。讓我們共同呼喚:中華美德快回來吧!
❷ 500個字的孝敬老人書信
從前有個老人,跟他的兒子、兒熄和孫子住在一起。老人老得連路都走不動了,他眼睛花,耳朵也背,雙膝還經常不停地發抖。老人無法照料自己,每當他坐在餐桌前吃飯的時候,湯匙也握不穩,常常會把菜湯撒在桌布或地上。兒子和媳婦都嫌棄他。
有一回,老人吃飯時,又把湯撒了一地,碗也摔碎了。媳婦大為生氣,指著老人的鼻子大聲嚷道:你怎麼吃的飯!天天把湯和別的東西撒一地,還把碗都給摔碎了!盡給我添亂。你知道我一天多忙嗎,想把我累死呀!」於是,他們不許老人上桌吃飯了。吃飯時,他們把他趕到灶後的角落裡,給他一隻瓦盆,瓦盆里只有一點點飯菜。老人每頓飯都吃不飽,還得經常挨罵。老人傷心極了,常常一個人在灶後的角落偷偷眼淚。
有一天,老人的手顫抖得連那隻瓦盆都端不穩了,瓦盆掉到地上打碎了。兒媳婦沒完沒了地訓斥他,老人一聲不吭,只是不住地嘆氣。夫妻倆商量:咱這爹,什麼都能被他摔碎,長此下去,咱得花多少錢給他買碗買盆呀,得想個辦法,什麼東西是不容易摔碎的呢?對了,用木頭給他做個碗。於是,兒子找來了一快木頭,開始動手做木碗。一會兒工夫,木碗就做好了。媳婦正想把碎木片清除出去,老人四歲的小孫子跑了過來,他把地上的碎木片拾掇到了一起。「你這是干什麼?要這些沒用的碎木片做什麼用?」老人的兒子問。「我要把這些碎木片做成一隻木碗,留著它,等我長大了,就把它拿出來給爸爸媽媽吃飯用。」聽到這話,兒子和媳婦相互對視了一會兒,先是一臉苦笑,最後哭了起來。他們似乎終於明白了:自己的所作所為,兒子都是看在眼裡,記在心上的。
從此,他們不再將老人趕到角落裡吃飯,而且,即使老人潑了點什麼,他們也不再說什麼了。慢慢地,他們對老人越來越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