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仁義禮智信、忠信孝悌、禮義廉恥、忠恕:詞義、內涵、道德價值、缺失的危害
仁義禮智信」為儒家「五常」,孔子提出「仁、義、禮」,孟子延伸為「內仁、義、禮、智」,容董仲舒擴充為「仁、義、禮、智、信」,後稱「五常」。這「五常」貫穿於中華倫理的發展中,成為中國價值體系中的最核心因素。忠信孝悌:指孝順父母,尊敬兄長,忠於君主,取信於朋友的封建社會的應具備的道德標准。出自明·周楫的《西湖二集·祖統制顯靈救駕》:「凡遇人,只勸人以『孝悌忠信』四字。」 禮義廉恥:中國成語。 古人認為禮定貴賤尊卑,義為行動准繩,廉為廉潔方正,恥為有知恥之心。指社會的道德標准和行為規范。出自《管子·牧民》。
Ⅱ 仁、義、禮、智、信、忠、孝、悌、忍分別表示什麼
仁:愛人。
義:原指"宜",即行為適合於"禮"。
禮:孔子及儒家的政治與倫理范疇。
智:同"知",孔子的認識論和倫理學的基本范疇。
信:指待人處事的誠實不欺,言行一致的態度。
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孔子認為忠乃表現於與人交往中的忠誠老實。
孝:對父母的贍養,對父母和長輩的尊重。
悌:指對兄長的敬愛之情。
忍:忍耐。
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 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Ⅲ 仁、義、禮、智、信、忠、孝、悌、節、恕、勇、讓
(名詞解釋)仁 義 禮 智 信 忠 孝 悌 節 恕 勇 讓
[b]仁 [/b]
中國古代一種含義極廣的道德范疇。本指人與人之間相互親愛。孔子把「仁」作為最高的道德原則、道德標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個把整體的道德規范集於一體,形成了以「仁」為核心的倫理思想結構,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禮、知、勇、恭、寬、信、敏、惠等內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礎,是仁學思想體系的基本支柱之一。他提出要為「仁」的實現而獻身,即「殺身以成仁」的觀點,對後世產生很大的影響。《論語.顏淵》:「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又「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又《衛靈公》:「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莊子.在宥》:「親而不可不廣者,仁也。」清譚嗣同《仁學.界說》:「仁為天地萬物之源,故虛心,故虛識。」
[b]義 [/b]
本指公正、合理而應當做的。孔子最早提出了「義」。孟子則進一步闡棕了「義」。他認為「信」和「果」都必須以「義」為前提。他們把「義」他為儒家最高的道德標准之一。儒家把「義」與「仁」、「禮」、「智」、「信」合在一起,稱為「五常」。其中的「仁義」成為封建道德的核心。《論語.里仁》:「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又:「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孟子.離婁上》:「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
[b]禮 [/b]
中國古代社會准則和道德規范。春秋時的政治家子產最先把「禮」當作人們行為的規范。孔子也要求人的言行符合禮,這「禮」既指周禮的禮節、儀式,也指人們的道德規范。他對「禮」進行了全面的論述,提出了「克己復禮」的觀點;把「禮」當作調整統治集團內部關系的手段,當作治國治民的根本。荀子也很重視「禮」,把「禮」看作是節制人慾的最好方法。戰國末和漢初的儒家對「禮」作了系統的論述,主張用禮來調節人的情慾,使之合乎儒家的道德規范。
[b]智[/b]
智」,即智慧、聰明,有才能,有智謀。孔子認為,有智慧的人才能認識到「仁」對他有利,才能去實行「仁」。只有統治者才是「智者」,他們中絕大多數人都可成為「仁人」,而「小人」無智。儒家把「智」看成是實現其最高道德原則「仁」的重要條件之一。他們要實現「達德」,而要實現「達德」必須經過「知」的五個步驟,即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漢儒則把「智」列入「五常」之中。
[b]信 [/b]
儒家的倫理范疇。意為誠實,講信用,不虛偽。「信」既是儒家實現「仁」這個道德原則的重要條件之一,又是其道德修養的內容之一。孔子及其弟子提出出「信」,是要求人們按照禮的規定互守信用,藉以調整統治階級之間、對立階級之間的矛盾。儒家把「信」作為立國、治國的根本。漢儒把「信」列入「五常」之中。《論語.學而》:「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信近於義,言可復也。」《左傳.宣公二年》:「麂退,嘆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賊民之主。不忠;棄君之命,不信。有一於此,不如死也。』觸槐而死。」
[b]忠 [/b]
儒家的道德規范。孔子所說的「忠」,是指和別人的一種關系,盡力幫助別人叫做「忠」。「忠」又特指忠君。對長輩能盡孝道也是「忠」。孔子把忠當作實行最高道德原則「仁」的條件。孟子也把「忠」視為重要的道德規范,即指把好的道理教給別人。漢以後出現了「三綱」,「君為臣綱」規定了臣民對君主須絕對「忠」,忠君便成為天經地義、永恆的倫理教條。《論語.子路》:「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
[b]孝[/b]
儒家的倫理范疇。主要指敬奉父母、善事父母。儒家認為孝是各種道德中最根本的。孝是維護封建宗法等級制在家庭關系中的表現,在長期的封建社會中,「孝」一直視為最高的美德,束縛了人們的思想。《孝經.開宗明義》:「夫孝,始終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又《三才》:「子曰: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論語.為政》:「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b]悌[/b]
儒家的倫理范疇,指敬愛兄長,順從兄長。常與「孝」並列,稱為「孝悌」。儒家非常重視「孝悌」,把它看作是實行「仁」的根本條件。《論語.學而》:「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孟子.滕文公下》:「於此有焉:入則孝,出則悌。」
[b]節[/b]
氣節和節操。1、社會指一個人在政治上、道德上的堅定性。對內,氣節表示對一定的政治制度、政治理想和道德理想的堅定信仰。對外,氣節則指在國家和民族遭到外敵侵犯時,能挺身而出,以國家民族利益為重,堅持斗爭。乃至獻出個人生命。《荀子.君子》:「節者,死生此者也。」2、又稱「貞節」。為封建時代約束婦女的道德規范。即要求婦女謹守閨門,不與男子接觸,婚後要「從一而終」,夫死不得再嫁,要為丈夫終身守節,甚至殉夫。《二程遺書》卷二二下:「然餓死事極小,失節事極大。」魯迅《墳.我之節烈觀》:「我依據以上的事實和理由,要斷定節烈這事是:極難,極苦,不願身受。然而不利自他,無益社會國家,於人生將來又毫無意義的行為,現在已經失了存在的生命和價值。」
[b]恕[/b]
中國古代的倫理道德觀念。「恕」要求推己及人,自己不想做的事,不強加給別人。在孔子的有關倫理學說中,「忠」與「恕」是並列的。因「恕」而得「忠」,為「忠」以行「恕」。「忠恕」是實行「仁」的方法,是「仁」的內容。同時又是孔子思想的一貫之道。《論語.里仁》:「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朱熹集註:「盡己之謂忠,推己之謂恕。而已矣者,竭盡而無余之辭也。」又《衛靈公》:「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b]勇[/b]
儒家的倫理范疇。指果斷、勇敢。孔子把「勇」作為施「仁」的條件之一。「勇」必須符合「仁、義、禮、智」,而且不能「疾貧」,才能成其為勇。《論語.憲問》:「仁者必有勇。」又《陽貨》:「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又《子罕》:「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b]讓 [/b]
指謙讓、禮讓。對人的謙讓是中華民族的一種傳統美德。《孟子.公孫丑上》:「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Ⅳ 儒家的核心思想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用英語怎麼說
仁:love, affection, humaness義:Justice, Righteousness禮:Etiquette智:Knowledge信:Integrity恕:tolerance孝:Filial piety悌:Fraternal love順便說下,儒家的核心思想就是仁和義專,其他都是在屬仁和義之上的發展,服從於仁和義。當他們與這兩者發生沖突時,都應該讓位。比如忠於國家和孝敬父母,哪個重要?很多人會回答忠於國家。但是對原始儒家來講,孝敬父母遠比忠於國家要重要。如果你在孔子面前大談「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這種理論時,結果肯定是被孔子開出去。因為按照孔子的觀點,如果父母行為有違仁義,子女不僅不能聽父母的,而且有義務去阻止。
Ⅳ 儒家思想的核心: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 日本學到的是什麼
勞力者伺於人,勞心者治於人與先入為主的思想…
Ⅵ 中國的孝,悌,忠,恕,愛,敬
孔子認為孝悌是家庭生活中最大的事,人應該對長輩孝(尊敬、服從),對平輩和下回輩悌(友愛);忠恕是社會生活中答最大的事,人應該對上級忠(忠誠),對同級和下級恕(寬恕)。孔子的「仁」還要求統治階級互相親愛、互相敬重
Ⅶ 為什麼中國自古以來便推崇「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有人說這是儒家的核心內容。
這個是中國古代一種含義極廣的道德范疇。並不是單指儒家的思想和內容,事實上它在中國古代是一種自我約束和約束他人的道德體系一樣的存在,相當於現在的規章制度,不具有法律效益,只不過古代的人們把這個看的比律法還要重要就是了。
仁:
孔子把「仁」作為最高的道德原則、道德標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個把整體的道德規范集於一體,形成了以「仁」為核心的倫理思想結構,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禮、知、勇、恭、寬、信、敏、惠等內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礎,是仁學思想體系的基本支柱之一。他提出要為「仁」的實現而獻身,即「殺身以成仁」的觀點,對後世產生很大的影響。《論語.顏淵》:「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又「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又《衛靈公》:「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莊子.在宥》:「親而不可不廣者,仁也。」清譚嗣同《仁學.界說》:「仁為天地萬物之源,故虛心,故虛識。」
義:
本指公正、合理而應當做的。孔子最早提出了「義」。孟子則進一步闡棕了「義」。他認為「信」和「果」都必須以「義」為前提。他們把「義」他為儒家最高的道德標准之一。儒家把「義」與「仁」、「禮」、「智」、「信」合在一起,稱為「五常」。其中的「仁義」成為封建道德的核心。《論語.里仁》:「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又:「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孟子.離婁上》:「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
禮:
中國古代社會准則和道德規范。春秋時的政治家子產最先把「禮」當作人們行為的規范。孔子也要求人的言行符合禮,這「禮」既指周禮的禮節、儀式,也指人們的道德規范。他對「禮」進行了全面的論述,提出了「克己復禮」的觀點;把「禮」當作調整統治集團內部關系的手段,當作治國治民的根本。荀子也很重視「禮」,把「禮」看作是節制人慾的最好方法。戰國末和漢初的儒家對「禮」作了系統的論述,主張用禮來調節人的情慾,使之合乎儒家的道德規范。
智:
智」,即智慧、聰明,有才能,有智謀。孔子認為,有智慧的人才能認識到「仁」對他有利,才能去實行「仁」。只有統治者才是「智者」,他們中絕大多數人都可成為「仁人」,而「小人」無智。儒家把「智」看成是實現其最高道德原則「仁」的重要條件之一。他們要實現「達德」,而要實現「達德」必須經過「知」的五個步驟,即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漢儒則把「智」列入「五常」之中。
信:
儒家的倫理范疇。意為誠實,講信用,不虛偽。「信」既是儒家實現「仁」這個道德原則的重要條件之一,又是其道德修養的內容之一。孔子及其弟子提出出「信」,是要求人們按照禮的規定互守信用,藉以調整統治階級之間、對立階級之間的矛盾。儒家把「信」作為立國、治國的根本。漢儒把「信」列入「五常」之中。《論語.學而》:「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信近於義,言可復也。」《左傳.宣公二年》:「麂退,嘆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賊民之主。不忠;棄君之命,不信。有一於此,不如死也。』觸槐而死。」
忠:
儒家的道德規范。孔子所說的「忠」,是指和別人的一種關系,盡力幫助別人叫做「忠」。「忠」又特指忠君。對長輩能盡孝道也是「忠」。孔子把忠當作實行最高道德原則「仁」的條件。孟子也把「忠」視為重要的道德規范,即指把好的道理教給別人。漢以後出現了「三綱」,「君為臣綱」規定了臣民對君主須絕對「忠」,忠君便成為天經地義、永恆的倫理教條。《論語.子路》:「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
孝:
儒家的倫理范疇。主要指敬奉父母、善事父母。儒家認為孝是各種道德中最根本的。孝是維護封建宗法等級制在家庭關系中的表現,在長期的封建社會中,「孝」一直視為最高的美德,束縛了人們的思想。《孝經.開宗明義》:「夫孝,始終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又《三才》:「子曰: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論語.為政》:「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悌:
儒家的倫理范疇,指敬愛兄長,順從兄長。常與「孝」並列,稱為「孝悌」。儒家非常重視「孝悌」,把它看作是實行「仁」的根本條件。《論語.學而》:「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孟子.滕文公下》:「於此有焉:入則孝,出則悌。」
節:
氣節和節操。1、社會指一個人在政治上、道德上的堅定性。對內,氣節表示對一定的政治制度、政治理想和道德理想的堅定信仰。對外,氣節則指在國家和民族遭到外敵侵犯時,能挺身而出,以國家民族利益為重,堅持斗爭。乃至獻出個人生命。《荀子.君子》:「節者,死生此者也。」2、又稱「貞節」。為封建時代約束婦女的道德規范。即要求婦女謹守閨門,不與男子接觸,婚後要「從一而終」,夫死不得再嫁,要為丈夫終身守節,甚至殉夫。《二程遺書》卷二二下:「然餓死事極小,失節事極大。」魯迅《墳.我之節烈觀》:「我依據以上的事實和理由,要斷定節烈這事是:極難,極苦,不願身受。然而不利自他,無益社會國家,於人生將來又毫無意義的行為,現在已經失了存在的生命和價值。」
恕:
中國古代的倫理道德觀念。「恕」要求推己及人,自己不想做的事,不強加給別人。在孔子的有關倫理學說中,「忠」與「恕」是並列的。因「恕」而得「忠」,為「忠」以行「恕」。「忠恕」是實行「仁」的方法,是「仁」的內容。同時又是孔子思想的一貫之道。《論語.里仁》:「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朱熹集註:「盡己之謂忠,推己之謂恕。而已矣者,竭盡而無余之辭也。」又《衛靈公》:「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勇:
儒家的倫理范疇。指果斷、勇敢。孔子把「勇」作為施「仁」的條件之一。「勇」必須符合「仁、義、禮、智」,而且不能「疾貧」,才能成其為勇。《論語.憲問》:「仁者必有勇。」又《陽貨》:「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又《子罕》:「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讓:
指謙讓、禮讓。對人的謙讓是中華民族的一種傳統美德。《孟子.公孫丑上》:「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Ⅷ 禮、孝、悌、忠、恕、恭、寬、信、敏、惠、溫、良、儉、讓、誠、敬、慈、剛、毅、直、克己、中庸 關於這些
不失禮節。以禮相待。行孝道。入則孝。出則悌。
Ⅸ 義、禮、智、信、恕、忠、孝、悌是哪家的思想
儒家思想的核心: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 仁
中國古代一種含義極廣的道德范疇。本指人與人之間相互親愛。孔子把「仁」作為最高的道德原則、道德標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個把整體的道德規范集於一體,形成了以「仁」為核心的倫理思想結構,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禮、知、勇、恭、寬、信、敏、惠等內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礎,是仁學思想體系的基本支柱之一。他提出要為「仁」的實現而獻身,即「殺身以成仁」的觀點,對後世產生很大的影響。《論語.顏淵》:「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又「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又《衛靈公》:「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莊子.在宥》:「親而不可不廣者,仁也。」清譚嗣同《仁學.界說》:「仁為天地萬物之源,故虛心,故虛識。」
義
本指公正、合理而應當做的。孔子最早提出了「義」。孟子則進一步闡棕了「義」。他認為「信」和「果」都必須以「義」為前提。他們把「義」他為儒家最高的道德標准之一。儒家把「義」與「仁」、「禮」、「智」、「信」合在一起,稱為「五常」。其中的「仁義」成為封建道德的核心。《論語.里仁》:「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又:「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孟子.離婁上》:「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
禮
中國古代社會准則和道德規范。春秋時的政治家子產最先把「禮」當作人們行為的規范。孔子也要求人的言行符合禮,這「禮」既指周禮的禮節、儀式,也指人們的道德規范。他對「禮」進行了全面的論述,提出了「克己復禮」的觀點;把「禮」當作調整統治集團內部關系的手段,當作治國治民的根本。荀子也很重視「禮」,把「禮」看作是節制人慾的最好方法。戰國末和漢初的儒家對「禮」作了系統的論述,主張用禮來調節人的情慾,使之合乎儒家的道德規范。
智
智」,即智慧、聰明,有才能,有智謀。孔子認為,有智慧的人才能認識到「仁」對他有利,才能去實行「仁」。只有統治者才是「智者」,他們中絕大多數人都可成為「仁人」,而「小人」無智。儒家把「智」看成是實現其最高道德原則「仁」的重要條件之一。他們要實現「達德」,而要實現「達德」必須經過「知」的五個步驟,即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漢儒則把「智」列入「五常」之中。
信
儒家的倫理范疇。意為誠實,講信用,不虛偽。「信」既是儒家實現「仁」這個道德原則的重要條件之一,又是其道德修養的內容之一。孔子及其弟子提出出「信」,是要求人們按照禮的規定互守信用,藉以調整統治階級之間、對立階級之間的矛盾。儒家把「信」作為立國、治國的根本。漢儒把「信」列入「五常」之中。《論語.學而》:「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信近於義,言可復也。」《左傳.宣公二年》:「麂退,嘆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賊民之主。不忠;棄君之命,不信。有一於此,不如死也。』觸槐而死。」
忠
儒家的道德規范。孔子所說的「忠」,是指和別人的一種關系,盡力幫助別人叫做「忠」。「忠」又特指忠君。對長輩能盡孝道也是「忠」。孔子把忠當作實行最高道德原則「仁」的條件。孟子也把「忠」視為重要的道德規范,即指把好的道理教給別人。漢以後出現了「三綱」,「君為臣綱」規定了臣民對君主須絕對「忠」,忠君便成為天經地義、永恆的倫理教條。《論語.子路》:「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
孝
儒家的倫理范疇。主要指敬奉父母、善事父母。儒家認為孝是各種道德中最根本的。孝是維護封建宗法等級制在家庭關系中的表現,在長期的封建社會中,「孝」一直視為最高的美德,束縛了人們的思想。《孝經.開宗明義》:「夫孝,始終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又《三才》:「子曰: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論語.為政》:「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悌
儒家的倫理范疇,指敬愛兄長,順從兄長。常與「孝」並列,稱為「孝悌」。儒家非常重視「孝悌」,把它看作是實行「仁」的根本條件。《論語.學而》:「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孟子.滕文公下》:「於此有焉:入則孝,出則悌。」
節
氣節和節操。1、社會指一個人在政治上、道德上的堅定性。對內,氣節表示對一定的政治制度、政治理想和道德理想的堅定信仰。對外,氣節則指在國家和民族遭到外敵侵犯時,能挺身而出,以國家民族利益為重,堅持斗爭。乃至獻出個人生命。《荀子.君子》:「節者,死生此者也。」2、又稱「貞節」。為封建時代約束婦女的道德規范。即要求婦女謹守閨門,不與男子接觸,婚後要「從一而終」,夫死不得再嫁,要為丈夫終身守節,甚至殉夫。《二程遺書》卷二二下:「然餓死事極小,失節事極大。」魯迅《墳.我之節烈觀》:「我依據以上的事實和理由,要斷定節烈這事是:極難,極苦,不願身受。然而不利自他,無益社會國家,於人生將來又毫無意義的行為,現在已經失了存在的生命和價值。」
恕
中國古代的倫理道德觀念。「恕」要求推己及人,自己不想做的事,不強加給別人。在孔子的有關倫理學說中,「忠」與「恕」是並列的。因「恕」而得「忠」,為「忠」以行「恕」。「忠恕」是實行「仁」的方法,是「仁」的內容。同時又是孔子思想的一貫之道。《論語.里仁》:「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朱熹集註:「盡己之謂忠,推己之謂恕。而已矣者,竭盡而無余之辭也。」又《衛靈公》:「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勇
儒家的倫理范疇。指果斷、勇敢。孔子把「勇」作為施「仁」的條件之一。「勇」必須符合「仁、義、禮、智」,而且不能「疾貧」,才能成其為勇。《論語.憲問》:「仁者必有勇。」又《陽貨》:「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又《子罕》:「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讓
指謙讓、禮讓。對人的謙讓是中華民族的一種傳統美德。《孟子.公孫丑上》:「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