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弟子規孝順父母的心得

弟子規孝順父母的心得

發布時間:2020-12-06 09:42:04

『壹』 弟子規孝順父母句子的心得體會1000字

感謝是一種溫暖的情感,象一條緩緩流淌的小溪,輕輕吟唱著,在心與心之間傳遞著人世間最純最美的訊息.我最最感謝的是我的父母.是他們用博大的胸懷與深沉的愛包容了我的一切優點與缺點,慷慨地送給我一個屬於我自己的空間,讓我伸展開雙臂,擁抱我想要的生活.我感謝我的父母,是他們給了我來到這個世界的權力.我的童年是在父母的關愛與呵護下無憂無慮地度過的.陽光燦爛的日子,他們送我一片明媚的晴空;飄雨落雪的時節,他們為我撐起一把溫情的傘.少年的時光伴隨著求學的喜怒哀樂,而其中又包含了父母的多少苦辣酸甜.父母常因我的歡樂而喜上眉梢,也常因我的煩惱而愁在心頭.我知道,父母是在盼望著我有一個好的成績,將來有一天,他們的女兒能憑借自己的能力,去過更好的生活.終於有一天,父母的願望實現了。

終於有了一個屬於我的幸福美滿的家.父母笑了,而在這由衷的笑容里,我卻看到了父母額頭不知何時爬滿了一道道深深的皺紋,鬢角也多了縷縷白發.父母的心中依然裝滿了數不清的牽掛,牽掛著女兒,牽掛著他們的小外孫.於是,為了我的工作,我的家庭和我的孩子,父母在他們已近六十歲的年紀里,又做起了外孫女的「老保姆」,看著外孫女如童年時的我一般聰明乖巧的樣子,父母滿足地笑了.只是,他們已不再年輕…… 我感謝我的父母,當我已不再年少,當我悄悄地數著父母頭上的縷縷白發,當我輕輕地撫摸父母臉上的道道皺紋; 我感謝我的父母,當父母已不再年輕,當春去秋來父母無聲的愛依然陪伴在我的旅程,當父母慈祥的雙眼裝滿了數不清的牽掛與溫情; 我感謝我的父母,當我初為人母用滿心的關愛去呵護自己的小寶寶,當我輕輕地為女兒唱起那首《你快樂所以我快樂》…… 我終於明白:是我的父母,給了我整個的世界!我感謝我的父母.父母辛苦知多少 寫下這個題目的時候,我自己也感到很汗顏.因為我也是前幾年才知道父母的生日,才能真正的體會到父母頭上的每一根白法所承載的勞累和滄桑.也就是在前些天,才真正的感受到手裡每一分錢的重量.也就是前幾天,我才鄭重的日記的首葉上寫下了: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寸暉.也就在前些天,在一次團支書會議上,趙老師的一句話:父母辛苦知多少,讓我的心再一次被楸住.這些天,心裡一直在想和父母在一起的點點滴滴,無論是快樂的,還是悲傷的,總想拿起電話,給母親打個電話,告訴她兒子很愛她.可是每當自己想到這兒的時候,淚水就會情不自禁的流出來,總感覺到欠父母的太多太多,總感覺到說出這句話會讓自己更加內疚和自責,可是壓抑在心裡會更加難受.在大學里,並不見得我們就是大人了,並不見得我們就成熟了許多,就懂得了許多.其實我們還很幼稚,還根本體會不到那身上穿的是什麼?吃的是什麼?那僅僅就是衣服和佳餚嗎?在我們的一生中,父母的關心和愛護是最博大最無私的,父母的養育之恩是永遠也訴說不完的:吮著母親的乳汁離開襁褓;揪著父母的心邁出了人生的第一步;在甜甜的兒歌聲中酣然入睡,在無微不至的關懷中茁壯成長.父母為我們的生病熬過多少個不眠之夜;父母為我們的讀書升學費去多少心血;

對這種比天高,比地厚的恩情,我們又能體會到多少呢?我們又報答了多少呢?瘋狂的夜機、痴情的戀愛、曠課、遲到,這就是我們的報答嗎?坐在網吧里,無所事事的打cs,打仙侶奇緣,打軒轅,我不知道你是不是敢在此刻想一想的父母,想一想父母頭上的那些新添的白發;在你為自己的女友一擲千金時,我不知道你是不是敢想一想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父母,想一想日夜加班還面臨下崗的父母.在大學里,我也有過這么一段幼稚的有點傻的日子,那個時候,不是我沒有想到這些,而是我不敢想.只顧昧著自己的良心而「聰明」的做著一些傻事.總是以一種自以為很酷的方式把吸剩的煙頭彈出,總是以一種自以為很輕松的口吻說自己蹉跎著時光,總是以一種自以為很浪漫的神態拉著女友的手,總是以一種自以為很自豪的態度逃課上網,總是以一種自以為很瀟灑的生活應付生活,其實是幼稚,幼稚的可笑.說白了是傻,是在為自己的傻而作秀.而我們的父母呢?

總是以一種自以為很富裕的方式給我們掏錢,總是以一種自以為很松閑的口氣對我們說上班不累,總是以一種自以為很奢侈的方式吃頓餃子,總是以一種很幸福的口吻對我們說擁有我們這樣的兒子.可是我們不但沒有想過報答,就連父母為我們付出的辛勞我們也沒有放在心上,我們也都有為人父母的那一天,到那時我們心裡的滋味也就是現在我們父母所承受的.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無論我們以前做過什麼,只要現在我們給自己靜靜的一天,想想父母為我們付出的點點滴滴,想想我們明天的責任.拿起那些被我們遺忘的課本,安心的坐在教室里,認真的聽完每一節課,用心的過完每一個日子,我想我們父母那博大的心胸一定會容下,由於我們曾經的幼稚而揮霍的那些時間.

『貳』 弟子規孝篇 結合生活實際 談談你的心得體會

人們常說:「百善孝為先」。一個人如果能夠孝順父母,那他就有一顆善良、仁慈的心。專

有了這份仁慈心,才屬是人們行善業的開始。孝是中華傳統文化提倡的行為,指兒女的行為不

應該違背父母、家裡的長輩以及先人的心意,是一種穩定倫常關系的表現。所謂「百行孝為

先」,反映中華民族極為重視孝的觀念。

『叄』 弟子規入則孝感悟

弟子規入則孝讀後感

自從讀了《弟子規》以後我知道人生需要考慮的還有很多很多,演戲很容易,做人卻很難,戲可以演過無數次,人生的機會卻只有一次;世上好演的是戲,難做的是人;戲是虛構的,人卻是真實的;戲進而演的是人生,人生就像一場戲,心靈美好的人,夢也一定是美好的,真心的夢幻,絕不是虛幻)人活一口氣,要活得有志氣——為喘氣而活,僅活著而已;活得有志氣,死得也美麗。昨天是曾經,是過去,今天是面臨,是現實,不要在昨天里沉媚,應該在今天中開創!
在學生主修的第四課「信」,我知道了能實踐諾言,便是守信;不能實踐諾言,無論是出自不得已,還是故意食言,都違反了做人的基本要求和處世的基本原則。母親履行的責任像奏多情的細雨,潤物細無聲;父親實踐的責任像冬天狂舞的雪,寒面凈心田。同學們,父母永遠的付出,不曾為回報等待,一心守候,只為子女成材。我們學了「入則孝」以後,心裏面要念念不忘父母對我們的養育之恩,念念都要照顧到父母。我們能以這樣的心去做,就是善事父母,這就是做人的根本。百善孝為先。
《弟子規》裡面的內容還有很多很多,需你自己去細細品味。
生活似酒,人生像畫,歲月如歌。或許正是由於人生中有許多酸甜苦辣,才會使快樂的滋味更加甜蜜

『肆』 《弟子規孝篇》結合生活實際心得體會是什麼

人們常說:「百善孝為先」。一個人如果能夠孝順父母,那他就有一顆善良、仁慈的心。版

有了這份仁權慈心,才是人們行善業的開始。孝是中華傳統文化提倡的行為,指兒女的行為不

應該違背父母、家裡的長輩以及先人的心意,是一種穩定倫常關系的表現。所謂「百行孝為

先」,反映中華民族極為重視孝的觀念。

『伍』 孝道——讀《弟子規》有感

讀《弟子規》有感

《弟子規》這本書是學童們的生活規范,他是依據至聖先師孔子的教誨編成的,《弟子規》主要告訴我們做人的道理,其中包含了親情,友情,孝俤,學習,等內容。

就拿孝俤來說吧,它是中國文化的基礎,古人雲:「百善孝為先」一個人能夠孝順,他就有一個善良,仁慈的心,有了這份仁心,就可以利益許許多多的人。《弟子規》,<入則孝>中的一句話,讓我們印像深刻,「親愛我,孝向難,親憎我,孝方賢。」這句話的意思是:父母親愛護子女,子女能孝順父母親,那是及其天然的事,這樣的孝順又有什麼困難呢?如果父母親了、討厭我們,卻還能夠用心盡孝,那才是難能可貴。一般人總認為,父母要對子女有所付出後,子女才要有行孝的義務,這和菜市場的討價還價有什麼區別呢?

作為我們青少年,能做到這點是非常值得贊賞和學習的。不過大多數人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含在嘴裡怕化了,捧在手裡怕摔了,都從來沒有為父母付出過,從來都只有索取。連古人都能夠做到的事情,何況我們呢?父母生我們,養育我們,為我們付出了巨大的辛勤和勞動。區區這點小事我們都做不到嗎?父母和子女有了代溝。子女不願意跟父母多多溝通。父母批評了我們,我們就怒氣沖天,頂撞父母,把父母當仇人一樣。家庭沒有了融洽的氣氛。其實父母這樣做都是為了我們好,只是他們的表達方式我們無法理解,但是我們應該多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只有這樣父母和我們之間沒有了任何代溝,就像朋友一樣,可以互相說心裡話。小家庭和睦溫暖,那社會這個大家庭就更加安定了。希望古人能做到的事情,我們也能做到。人生在世父母與我們最親,給我們恩情也最重,努力學習侍奉父母的禮節,把孝道當成一項偉大的事業,用心經營,才能立足於天地之間。父慈子孝,不一定讓我們的家庭富裕有錢,不一定有花園別墅可以住。但是孝行卻可以建立天然和諧的秩序,讓我們活在安和勒逸的環境中。家,如果是一個人的堡壘,孝。就是堡壘下的基石。多一份孝心,家就多一份保障,讓我們用孝行把家固成金石堡壘。

讀了《弟子規》讓我受益匪淺,教會了我做人的道理,讓我在知識的海洋中暢游,我要時時暢讀,把它當成自我反省的鏡子和行為的指針,不斷完善自我!

『陸』 弟子規 父母呼至父母責的心得體會500字

星期四中午,嬸嬸買了個西瓜,姑奶奶切開了西瓜,說:「作業沒做好的不可以吃。」其實姑奶奶是說著玩的,可我當了真,心裡擰著小鼓說:「不吃就不吃。」

過了五、六分鍾,姑奶奶走來說:「可做好了?吃西瓜吧。」我沒有說話,因為我還在生氣呢。我的生氣也使姑奶奶生了氣,因為我賭氣不答姑奶奶的話。看來姑奶奶真生氣了,上午原本說幫我去開家長會,可下午因我的緣故又不去了。

簡單的一個「噢」字,我卻不願說出來,說出來了什麼事出沒有,大家都是高高興興的,從這件事使我想到了另一件事。

王明吃飯都是他奶奶喊,沒有一次自己回家吃飯,不是在河裡游泳,就是與小夥伴打成一團。一天,晚上他奶奶喊他回家吃飯,他奶奶大聲喊了一聲:「明明。」沒人回答,他奶奶又喊,喊了一聲又一聲,總聽不見王明的聲音,他奶奶可急了,挨家挨戶的找。東邊找到西邊,他奶奶又喊,終於王明答應了,原來他在鉤魚,聽到了奶奶的喊聲也不答應,再不答應他奶奶都要急哭了。最後的結果當然是一頓毒打,但始終改不掉王明的習慣。

這是多麼著急的啊,聽不到你的回應,家人是多麼擔心,擔心你出了什麼事,對父母不說兒女是最重要的。

「父母呼,應勿緩」這是《弟子規》裡面一句話,這句話告訴我們,當父母呼喚的時候,應當即刻答應,不能遲緩,每個人都應該記住這句話,來提醒自己,督促別人、提醒別人。

『柒』 以百善孝為先為題,寫一篇讀弟子規的感受

說起《弟子規》大家都很熟悉吧,《弟子規》和《三字經》較相似,打開這本書,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入則孝》,這篇就是關於孝順父母和親人的,其中有一句是:「父母呼,應勿緩,父母責,須順承。」這句的意思是:在家中,父母叫喚我們時,應該一聽到就立刻回答,不能慢吞吞的回答。父母有事要我們去做,要趕快行動,不能借故拖延,或者懶的去做。父母要我們學習而教導我們時,必須恭敬而不可隨便,要將話聽到心裡。我們犯錯了,父母責備我們,應當順從並且承擔過失,不可忤逆他們,讓他們傷心。
我讀了這一句話和它的意思,就已經讓我感受到在生活中一定要孝順自己的父母和親人,無論發生什麼事情,都要冷靜下來,慢慢地和家人說話。自己能做的事情要自己做,不能什麼事情都依賴自己的父母。
「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親人愛不愛你,你都要盡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親人。那最真實的孝是什麼呢?孝是我們嘴下溜出給父母的半粒糖:孝是放學歸來,在門口甜甜的一聲「媽媽」:孝是飯前搶著給父母盛飯的那一舉動……孝,他每時每刻都在你身旁,不經意中,輕輕一舉手,一投足全融進孝的成分。
「小孝治家,中孝治企,大孝治國」,品格的力量是孝,中國心應該是「孝心」。孝道是忠誠的根,是做人的根本。孝是一種感覺,一種發自內心對父母養育自己的感激,「父母之恩與天地等」,父母就是真心實意愛你的人,自然界中無數生靈又何止人類知道感恩,「烏鴉反哺」不也是孝道的一種表現嗎。百善孝為先,孝在人生中處處都能體現出來。

『捌』 求弟子規中入則孝的心得體會500字左右,急

《弟子規》那本金色的小書,短小而精悍。傳承著中華五千多年的傳統文化,凝聚著一輩輩人。
那一個笑聲與淚水交織的夏天,別了母校,剛摘下紅領巾,滿帶稚氣的我考上了華泰。剛開學,學校就發了一本小小的書——《弟子規》,還要全文背誦。剛開始,我只是應付著讀著。一天早上,家中停了電,出於無聊,我隨手拿起那本小書看了起來。漸漸才發現它——《弟子規》的內容如此精彩。
我讀它、品它,學會了許多為人處事的道理,也意識到自己的不足。《弟子規》中的《入則孝》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俗話說得好:百善孝為先讀了弟子規中的的《入則孝》後,讓我感到十分慚愧。原以為為父母做幾件家務事就是「孝」了,現在才發現其實什麼是「孝」我一點都不懂。反而,父母對我百依百順,照顧到家,我想要的東西想方設法的滿足我,還反倒覺得父母為自己做的是理所當然,甚至有時候他們對自己過於擔心還覺得他們很煩,討厭他們。我實在是太不應該了。
記得有一次,吃飯的時間到了,媽媽喊我吃飯,而不聽話的我卻始終沉迷於精彩的電視節目中不肯離去,媽媽一遍一遍的叫我,我都只是嗯嗯啊啊的應付,等到爸爸媽媽都吃完了,我也沒有去。等到節目結束了,我有感覺肚子餓了,走出房間一看,桌上已沒有飯菜了。我氣憤極了大喊:「媽媽,我要吃飯,怎麼沒有了呢?」媽媽急急忙忙的從房間走出來:「沒有了!你要吃飯?我給你去做。」於是媽媽急匆匆的為我去做飯……。而我還在埋怨著…。現在回想起來我真是太不應該了
父母為我們做得太多太多,當我們蹣跚學步時,是他們用他們溫暖的大手緊握你的小手;當我們生病時,是他們將我們擁入他們暖和的懷抱;當我們學習遇到困難時,是他們為我們耐心的講解。一切的一切都是他們對我們無私的付出。你們發現過嗎?他們頭上已悄悄爬上歲月的痕跡——因我們而生——那一絲絲銀發……
感恩父母,他們只需要你以後過得好就好,他們只需要你在他們工作勞累時在他們耳邊輕輕說的那一聲:我愛你們。
品讀《弟子規》,品讀《入則孝》,實踐《弟子規》實踐《入則孝》。讓我們一起來學習這做人基本准則——《弟子規》吧!

『玖』 弟子規心得體會

各位朋友,雖然我們生活在今日的太平盛世,物質文化等生活不斷豐富,樂多數的為人父母卻對子女的家庭教育甚感疲憊。往往一些家庭條件優越的孩子在學習上不求進取,在吃穿上相互攀比,一味追求新的時尚,迷戀與娛樂場所,交些無意之友,在社會上招惹是非。令父母大動肝火,搞得家庭不安等。我認為多數源於父母整日忙於工作和家庭生活,而忽視對孩子的家庭教育所致。 因此我要將自己讀書感悟和見解全盤托出供大家參考和借鑒。 通過讀《弟子規》使我深刻領悟其內涵和重要,此書全面系統地闡述做人、處事、交友、尊老、愛幼等道德行為規范。對當今建設文明和諧社會是百益而無害。它能勝於法制強行,它能在人的心靈上起到道德言行的約束,它能喚起人們的「仁愛」「慈悲」之心,從而能樹起人生的正確坐標,遠離是非避邪之路。 俗話講:山有根,水有源,人的品行好壞確實與家庭教育有關。比如:孔融四歲能讓梨、黃香九歲為父暖被窩等。都是聖賢教育的結晶,然而,現代的一些為人父母實在是忽視這方面的聖賢教育,肆意寵愛,嬌慣孩子。出門坐客惟恐孩子吃的少,兒子吃這個吧!要那個吧!逛商場先讓孩子挑玩具,逢人先談自己孩子怎麼調皮怎麼乖。有的甚至在孩子生日時大擺宴席,收合理。致使孩子有一種高傲唯我獨尊的感覺,在他們幼小的心靈中播下奢侈腐化的種子。在處事交往中總是愛上便宜父母,朝思暮想提孩子的學習成績,只要孩子能好好學,可以竭盡全力不惜一切地達到孩子的所求慾望。而忽視了 正確的聖賢教育遺棄了道德行為地約束,導致有的孩子走出大學校門後還為報答父母多年來對自己的養育之恩而走上違法之路,真是可悲可嘆! 為此,我建議做人父母的要重視和培養道孩子的品德素質,從《弟子規》學起。讓他們接受古聖先賢的教育,令其 明辨是非,善惡,尊老愛幼。自己要以身作則,處處為孩子作好表率,引導和啟發孩子們的「孝心」、「愛心」和「感恩心」開拓孩子們的道德智慧,為他們傳授聖賢教育的典範。 總而言之我認為《弟子規》是聖賢教育的指南,它不但適用於家庭教育,並且還適用於各階層不同年齡人的學習和效仿。是正規人生糾正錯誤的良方。從都應以《弟子規》為准則規范自身的言行舉止。希望所有的為人父母依照《弟子規》教育好下一代,讓古聖先賢的智慧在孩子們心中萌芽生根,為將來走向社會奠定良好的道德基礎。使所有的父母都能體會到聖賢教育帶給社會與家庭的和諧與幸福。

學習《弟子規》心得體會

學校開展了誦讀《弟子規》活動,《弟子規》記載著許多傳統美德和生活中的良好習慣、學習態度等,通過學習《弟子規》讓我受益匪淺,改變了我許多壞慣。

說到收獲,我深有體會。《弟子規》有段話是這樣的,「老易至,惜此時」 ,意思是:我們要珍惜時間,自覺地做作業、復習功課。但是,每到寫作業的時候我總是故意慢吞吞的,直至媽媽催我才肯動筆寫,邊玩邊寫,一點也不認真。學習也不是很自覺,一點都不好好珍惜時間和學習的機會。 可是自從學習了《弟子規》以後,我都把那個壞習慣漸漸地改了。我明白了學習是自己的事,我們應自覺地寫作業,好好把握時間學習,主動學習,並給自己定學習計劃,自然學習成績也提高了。還有一次我早早地完成了家庭作業,便捧著一本童話故事書津津有味地看了起來。正在我看得入迷的時候,聽見媽媽在廚房裡叫我,我想:一定是又叫我洗菜,還是看完這篇再說吧!正想假裝沒聽見,「父母呼,應勿緩」這六個字一下子蹦出我的腦海,我馬上清脆地「哎」了一聲,跑到廚房幫媽媽洗起菜來。我偷偷地觀察到,媽媽的臉上洋溢著欣慰的笑容。像這樣的改變還有很多,現在我常常聽見爸爸媽媽誇我比以前懂事多了。

在《弟子規》里,我還學到了許多道理,對我的一生都會有幫助,以後我一定更加認真地學習《弟子規》。

完了,呵呵..希望有幫助啊!

『拾』 怎樣寫學弟子規,孝經後的心德體會

篇一:弟子規學習心得體會
學習力行《弟子規》,感受傳統文化經典弟子規總序開篇是這樣教育我們的: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它從人之根本出發,教育我們要從這幾個方面對自身進行德行的塑造。首孝悌,就是說做人首先要心中有愛,要孝敬父母。一個人如果連對他有養育之恩的父母都不能尊敬的話,那麼他就喪失了做人的根本,對長輩、對領導、對同事、對兄長、對朋友就更談不上發自內心的尊重,他所做的事情也就很難得到認同。次謹信,告訴我們做人要謹慎,要講信用,也就是要誠信為本。小到一個人、大到一個企業,如果不能誠實待人,那麼他依靠什麼立足社會呢?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意思是和大眾交往時要平等仁和,要時常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們學習,以上這些事是學習的根本,非做不可。如果做了還有餘遐,還要學習一些其它方面的知識充實自己。這是教育我們如何待人處事、如何學習,要經常學習別人的長處,來彌補自己的缺點,從各個方面來約束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質和修養。學習了《弟子規》,就是要把聖人教誨貫徹到生活中,落實到一言一行中。學習《弟子規》,我想不僅是一個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升華的過程。愛周圍的人,愛這個世界。只有這樣,這個社會才會變成和諧的社會。學了《弟子規》之後我明白了不少道理,面對它我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其中的「入則孝」、「出則悌」、「謹」、「信」、「泛愛眾」、「親仁」、「餘力學文」組成了一個完整的道德系統,其核心是做人的「道」和「德」,就是通常說的「道德」。在學習《弟子規》的同時我也反復拜讀了蔡禮旭老師的《幸福美滿的人生》這一寶書,越讀越感到它的確是人生智慧處世寶典。蔡老師的「道」是超越時空的大自然運行法則。「德」是教導人類如何順從大自然的法則,不違背做人的原則。其精髓是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這五倫關系。它教我們如何修身,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次第,不修身就不可能齊家、治國、平天下。中國是具有五千年燦爛文化的文明古國,知恩圖報,尊老愛幼,待人誠懇……這些優良的傳統從古至今都為人所熟知,翻開《弟子規》一讀,就彷彿置身於文明當中,置身於做人的倫理大道當中。百善孝為先。行孝是為人子的本分,但我往往注重以大行而實孝,卻不曾注重細小。而《弟子規》恰恰就告訴我們行孝必須從細小入手,要做到孝心常在,而非一時之念想。「恩欲報,怨欲忘,抱怨短,報恩長。」這些足以讓我心悅誠服,古人雲:「受人滴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弟子規》讓我們知道感恩。感恩給我們生命的人、感恩給我們知識的人、感恩給我們衣食的人、感恩給我們住所的人、感恩曾經批評過我們的人。將別人的愛永記於心,把別人的美德汲取。完善自己,感動別人。讀了《弟子規》之後,我才發現,以前自己習以為常或自己認為對的言行,原來都這樣或那樣地存在著不足。
在古代《弟子規》是做人的准則,在當代仍然影響著更多的人,教育我們如何做人。人生中重要的不是生命的表象,而是生命的本質。人生百態,最重要的就是品行,欲做事,先做人。文明健康的品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才是真正的自我歸宿,是照耀心靈永恆的陽光!我在細細品讀《弟子規》的同時,也帶走了我心靈上的塵埃。我想起了誰曾經說過這樣的話若你:播下思想的種子,便收獲文字;播下文字的種子,便收獲行為;播下行為的種子,便收獲習慣;播下習慣的種子,便收獲人格;播下人格的種子,便收獲命運。學習了《弟子規》,被它所蘊藏的深厚內涵而打動,由於自己的無知,錯誤地理解了很多聖賢的教誨,我甚至叛逆地將一些傳統文化看成封建糟粕。以前,我從來沒有真正感到過「我們是驕傲的中華兒女」。覺得那是一句空口號。而此時我才明白中華民族綿延數千年的真正原因;中華民族讓世界人民喜愛的真正原因:因為我們有很深厚的文化底蘊!有著優良的文化傳統!造就了一代代賢良的中華兒女!我們是「禮儀之邦」。講究禮儀、廣結朋友、謙虛仁慈......千年的文化造就了中華兒女那麼多優秀的品德。可是為什麼有報道:在巴黎聖母院有用漢語寫的「請勿大聲喧嘩」;在泰國皇宮廁所中也要寫上「請便後沖廁」;在美國的珍珠港,垃圾筒上赫然寫著「請把垃圾丟在此」......我們中華民族的道德水平已經下降到了最低點!這也讓我想起了「馬加爵事件」,為什麼一位頭腦聰明,曾經在全國競賽中獲獎的大學生會對曾經譏笑他的室友下此毒手?其中有一位室友因為曾經主動幫助馬加爵盛過一回飯而倖免遇難。這引起了社會上對於青少年道德問題的廣泛討論與關注。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既然認識到在現代的家庭教育中缺少中華傳統文化教育這一方面,就應該從我們現在的學校教育做起,彌補上。以便讓我們培養的學生在走上社會後,不會因為道德的欠缺而遭受挫折和失敗。《弟子規》是根據《三字經》編寫的。其中的禮儀規范是做人的根本。就像大樹,只有根扎得牢,樹才會長得茂盛。做人,只有將最基本的道德建立起來,一個擁有謙虛恭敬仁慈博愛的心的人,才會在今後的生活、工作中立於不敗之地。就像畫畫,讓沒有繪畫基礎的孩子發揮想像創作是不會創作出一幅優秀的作品的。不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憑著自己的意願任意胡為,那他不會被別人接受,他的人生不會快樂。我也沒有接受過正規傳統文化教育,在學習了弟子規後,我就覺得自己有責任和義務在正確理解古老地中華文化的基礎上將這塊文化瑰寶傳承下去。真心希望我們每位教育工作者能夠認識到這一點,從我們班級教育的一點一滴做起,幫助每一位學生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算起來,真正意義上接觸傳統文化已經有一年的時間了。其實,這么算也不見得正確,因為生活在中國大地上的每一個人都隨時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畢竟,文化是一個連續的傳遞過程。就好比我的一位語文老師講的「無論世家子弟還是山野村夫,無論略識文字還是一字不識,他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無不顯現儒家文化的教養」。這句話,我是感受越來越深。一種思想理念在中華大地上延續了幾千年,這里的人民哪裡還可能不會受到影響呢?雖然傳統文化在近代屢遭浩劫,她還是在中國大地上有很強的生命力。在我看來,《弟子規》包含了《孝經》《禮》等傳統思想,特別是在行動方面做了規范。所謂弟子規的規,也就是規范的意思。本來這本書是作為兒童啟蒙讀物的,大約和《三字經》的效用差不多。可是,我們現在的人,普遍缺乏這種教育,所以現在學習這本經典也是恰當的。特別是當今,社會倫理失綱,人心不古,有志之士呼籲重新定位我們的教育,突出人本思想,突出人文關懷,創建和諧社會,和諧世界,學習經典也就顯得尤其必要。
學習的過程就是一個認同的過程,而對自身產生影響則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例如,我們學習《弟子規》,背誦下來應該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對一個人產生有益的影響,那就需要時間了。一個人處世必定有一些原則,在他們潛意識中受到這些原則的制約。學習了《弟子規》,就是要把聖人教誨貫徹到生活中,落實到一言一行中。學習《弟子規》,我想不僅是一個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升華的過程。對一個人的成長來說,是十分必要的。愛周圍的人,愛這個世界。只有這樣,這個社會才變成和諧的社會,這個世界才變成和諧的世界。
篇二:弟子規個人學習體會【心得體會範文】
《弟子規》教人向善,長養人的德行,目的是讓人活得有意義。而我也是通過學習《弟子規》明白和學到了做人的道理,人生是一個過程,過程如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你選擇了一個什麼樣的人生目標。我的人生目標是好好教育孩...
剛讀《弟子規》我就被它所震撼,原來中國有這樣優秀的傳統文化。我得承認自己才疏學淺,到現在才結識《弟子規》這本好書。通讀之後,我感慨萬分,《弟子規》是我們生活的一面鏡子,是我們養成良好個人行為的指南,是檢驗我們道德品質的一個標准,是提高國民素質重要的啟蒙教育,也是我們終身受益的良師益友。然而現在能接受傳統文化的教育和熏陶,我感到非常的幸運。>《弟子規》原名《訓蒙文》,是清代李毓秀根據宋朝朱熹的《童蒙須知》改編,後經清代儒生賈存仁修訂,改名為《弟子規》,是一本教導兒童怎樣待人接物的書籍。它那淺顯易懂的文字里卻蘊含著許多做人的真理,不僅對於教育少年兒童,更對於成年人在生活、工作、家庭等方面也有著重要的意義。在現實生活中有一些人還存在著素質低下、道德滑坡、不忠不孝、不仁不義、不知書不達禮、沒有責任感和事業心等現象。這些人缺的是什麼?我覺得缺的就是民族優秀文化的熏陶。《弟子規》一書深刻地訓導我們如何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形成良好的品德和生活習慣;如何具備博愛的精神及正確的讀書方法等。諸如書中所寫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應勿懶;出必告,返必面;居有常,業毋變;」這是孝道的基本要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稱尊長,勿呼名;對尊長,勿顯能」。乃為如何友愛兄弟,尊長愛幼最基本的語言及行為規范。另外,書中通過列舉生活中最易被視作瑣碎的習慣及現象,進而訓導我們如何養成良好生活習慣、具備博愛的精神和正確的讀書學習方法等。本書中的每一章、每一句、列舉的都是生活當中最為普遍、最基本性的習慣和現象,而這些習慣和現象可以說是人人皆知,但有好多人做起來卻不是那麼容易,不是不知道,而是不去做。書中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不要因小而不為,良好的習慣都是從一點一滴做起的。
通過學習《弟子規》一書,使我認識提高了。每天應該做哪些事,不應該做哪些事,什麼時候應該做哪些事,不應該做哪些事,怎麼做好,人人都清楚。也許有人認為這是一本兒童讀物,是教育小孩子的和成年人沒有多大關系,其實做為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我們每個人都沒有理由去拋棄的。雖然時代在變化、人們的思想觀念也在更新,但中國國學博大精深,雖然歷時久遠,可仍具有極強的閱讀價值和深刻的教育意義。我們通過中國古典文化的熏陶,對我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以增強自已的審美底蘊和人文意識都是非常有益的。
通過此次學習,我感到對自已是一場深刻的思想革命、一次心靈的洗滌,克服平時自己的一些惰性,要求學生做到的,必須自己身體力行,率先垂範,處處走在學生的前面,為學生做好表率。
學習的過程就是一個認同的過程,而對自身產生影響則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例如,我們學習《弟子規》,背誦下來應該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對一個人產生有益的影響,那就需要時間了。一個人處世必定有一些原則,在他們潛意識中受到這些原則的制約。學習了《弟子規》,就是要把聖人教誨貫徹到生活中,落實到一言一行中。
學習《弟子規》,我想不僅是一個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升華的過程。對一個人的成長來說,是十分必要的。愛周圍的人,愛這個世界。只有這樣,這個社會才變成和諧的社會,這個世界才變成和諧的世界。
在學習《弟子規》的過程中,使我受益非淺。其中有些道理很簡單,但就是沒有真正去體會其中的道理。因為在學習《弟子規》之後才真正的懂得。《弟子規》增長了我的智慧,震撼了我的心靈。通過對《弟子規》的學習我有三點體會:
第一做人要懂得感恩。對一個人而言,應該報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養育之恩,所以《弟子規》第一章就是《入則孝》感恩之心體現在一個「孝」字上,「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想一想這些都是我們做兒女的孝順父母的基本要求,但我卻有很多沒有做到。通過這次學習,希望自己在今後的學習和生活中加倍努力,希望能給操勞的父母幸福的生活。以前和自己的老公總是愛鬧別扭,委屈了還常常去找自己地父母訴說,想想自己多不該啊,不擔沒有關心父母,相反卻總是帶給他們煩惱。通過學習《弟子規》我發願:無論爸媽還是公婆我都要全心地盡一份孝心,讓他們的晚年更加快樂!:
第二待人接物要懷著恭敬之心,為人要謙虛。恭敬與謙虛是分不開的,沒有內在的謙虛很難做到對人恭敬。「滿招損謙受益」、「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雖然從小就念過許多這樣的名言警句,但我卻沒有意識到謙虛是一種品質,反而常常爭強好勝,驕傲自滿。想一想驕傲自滿的確給自己帶來了很多損傷,也讓自己落後於別人一大截。在單位里與領導和同事共事總是很難相處,關系不和睦,總是在抱怨不公平,通過學習《弟子規》讓我認識到恭敬和謙虛的重要性,人不可有傲慢之心,工作成績再突出,對領導不夠尊重,我行我素還是得不到領導的認可,如果我早點接受這樣的教育,相信在自己能夠很好的協調好上下級的關系,以及做人的道理。
第三要找准自己的人生目標。《弟子規》教人向善,長養人的德行,目的是讓人活得有意義。而我也是通過學習《弟子規》明白和學到了做人的道理,人生是一個過程,過程如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你選擇了一個什麼樣的人生目標。我的人生目標是好好教育孩子,在自己學習的過程中,發現自己比前的學習只是明白道理而沒有真正去力行「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不學文,但力行,任已見,昧理真。」曾經的我便是那樣的人生。現在我要好好學習和落實《弟子規》,同時也要教育我的孩子,讓他從小接受傳統文化,「為國教子,以德育人」,孩子是祖國的未來,教育好下一代是我們做父母最大的責任。「至要莫如教子」,相信一份耕耘一份利益,十份耕耘十份利益。懂得反省自己,時刻反省自己地言行,做一個真正無愧於心的人!

閱讀全文

與弟子規孝順父母的心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遼寧省公務員養老保險條例 瀏覽:725
每年體檢有多少錢 瀏覽:893
寧波市贍養老人每個月多少錢 瀏覽:473
老爸70歲生日買什麼送他 瀏覽:69
2016年6月15日關於養老金的增加 瀏覽:414
如何寫信跟父母說自己借錢了 瀏覽:565
養老保險剩九年每月補繳多少 瀏覽:822
都江堰護理養老服務有哪些 瀏覽:766
長壽小康廠什麼時候建 瀏覽:175
老人腦出血術後多久恢復正常 瀏覽:834
泰國和三亞哪個適合養老 瀏覽:132
70歲指的是 瀏覽:331
如何讓中老年人記住歌詞 瀏覽:509
老年痴呆晚期病人呼吸不暢 瀏覽:76
中人退休工資怎樣計算的 瀏覽:747
老年痴呆者攻擊行為 瀏覽:939
82老人肺結核如何治療 瀏覽:600
歌曲孝敬農村爹和媽 瀏覽:134
網上怎麼交養老保險保費 瀏覽:103
老年人咳喘偏方 瀏覽: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