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孝順和有錢沒錢無關,自己盡力就夠了,你贊同嗎
我贊同這種說法,不論有錢還是沒錢,都不影響你盡孝心。
現實生活中的我們,總是想要給父母更好的生活,總是想要用足夠的金錢來回饋父母。可實際生活當中,大多數人都做不到這一點。我們只需要盡自己最大努力去孝敬父母,我覺得這就夠了。
子欲養而親不待,來日方長有多長。現在多回家去陪陪你的父母,比你回家多買禮物更讓父母開心。
常回家看看爸媽,在家裡等你。
⑵ 孝順父母靠的是金錢還是陪伴
應該還是靠陪伴吧,金錢其實只能起到很小的作用。
⑶ 沒錢又想孝順父母怎麼辦
父母年紀大了要常看望他們。如果離得遠可以電話或者視頻。讓他回們心裡開心一些。 東西答不在貴,比如冬天了可以買一些保暖的衣服或者用品,或者可以為父母讀誦佛經,放生可以迴向給父母,為父母修福。不要他們擔心自己。
⑷ 孝順與否只是用金錢來衡量面對只看重金錢的父母該怎樣
錢是好東西,沒有人不喜歡,你孝順是怎麼做呢?現在的人普遍認為你拿錢給他,或給他買東西才是孝順,嘴巴上的孝順沒有用
⑸ 人到了中年,沒有錢,該怎麼孝順父母
首先,照顧好自己對於父母而言,孩子的健康是最重要的。錢固然重要,能夠有錢給父母買好吃的,穿的,用的,父母是會很開心。但是每個人都會有低谷時期,父母是最愛子女的人,不會因為一時的低谷期就會孩子失望。
暫時沒有錢這不可怕,重要的是一定要照顧好自己的身體,讓父母放心。孩子健康,父母安心,這樣他們才能夠活得舒心,才能夠健康長壽,這也是一種孝順。
如果身體不好,父母成天為孩子的身體而擔憂,或者一把年紀了還要每日三餐照顧孩子,這也不能稱為孝順啊!
可是當父母一開口,年輕人立馬就拒絕了:你又不會玩,去整那個做什麼。這個時候父母自然就不敢再多說什麼了,其實如果年輕人願意幫他們下載注冊好,父母看看新聞還是可以的。
⑹ 孝敬父母做到哪幾個樣子,才是真正的孝順呢
孝順父母是中華的傳統美德,因此,一個人的品質如何,看他是否孝順父母就知道了。孝順父母有很多的方式,比如有人願意花錢給父母最好的生活,比如說有的人覺得陪在父母的身邊才會安心,於是在父母身邊鞍前馬後,無論是哪一種孝順,都要沖到發自內心。
《勸孝歌》里說到:“十月胎恩重,三生報答輕。”母親十月懷胎生下了兒女,報答他們勢在必行,也是做人的基本,所以,無論何時何地都不要忘記生我們養我們的父母。
真正的孝敬父母,往往是這三個樣子,有一個,也很不錯了。
三.
知行合一,及時盡孝
“百善孝為先,別等到失去了父母才後悔莫及。”——佚名
孝順父母需要盡早,父母的年紀越來越大,身體各方面也不如年輕人。有句話說得好“子欲養而親不待”,這才是人生最大的悲哀。
大劉家裡條件不是很好,為了給父母一個好的生活,大劉幾乎常年在外面忙,終於賺了點錢回家,才發現父母已經老了,身體很不好,自那以後大劉就沒怎麼出去過,留在了父母的身邊。
小結:
孝順父母這件事情不該怠慢,父母給予我們生命,讓我們健康的成長,這份恩情就已經報答不完了,不要讓自己的自私和大意成為一輩子的遺憾。真正的孝順不是用金錢來衡量的,也不是用用嘴說說的,及時行孝,用心行孝,這才是你最該做的。
⑺ 沒有錢的人,能夠做到世人眼裡的孝順嗎
我覺得孝順這件事情,只能說盡心就好,你如果非要給孝順定標准,這個可真的不好說。有錢沒錢都能做到世人眼裡的孝順,但能不能做到你父母心目中的孝順,這就是看個人的思想了。
世人眼裡的孝順, 我覺得就是你有多大的能力,盡了多大的能力就好。可分攤到個人的身上,可能意義就會不同吧!我身邊還真的有這樣的例子。
後來公公還是去世了,自此以後,婆婆就開始四處說閑話,講兒子兒媳是多麼的不孝順。但村子裡的人都明白,表姐和表姐夫都盡了心了。我覺得世人眼裡的孝順還是可以做到的,不過你沒錢的話,可能真的做不到你父母眼裡的孝順。
⑻ 孝順是不是一味的給錢
有些人在父母年老後,每個月寄一點錢,就認為自己很孝順。其實這並不是「孝」。
孔子說:「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如果認為「孝」就是養活父母,讓父母吃好穿好,而沒有用心恭敬他們,那跟養狗、養馬又有何區別呢?
那麼,什麼樣才是真正的「孝」呢?
1.
古代有個叫黃香的人,以孝聞名。他9歲時母親去世,從此他更細心地照顧父親,一人包攬了所有的家務事。
到了冬天,他害怕父親著涼,就先鑽到冰冷的被窩里,用身體溫熱被子後,再扶父親上床睡下。
到了夏天,為了使父親晚上能很快入睡,他每晚都先把席子扇涼,再請父親去睡。
像黃香這樣無微不至地照顧父母,根據不同的季節,給予不同的關懷,才是子女應當做的。但我們有沒有這樣呢?每個人不妨想一想。
子女用錢孝養父母雖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在精神上給予安慰。作為父母,晚年往往會感到孤獨、寂寞,始終覺得自己遭人嫌棄、沒人理睬,因此,子女平時要多加安慰,讓他們開心。其實這也合情合理。
當我們剛來到這個世界時,不會吃飯、不會穿衣、不會走路,而父母犧牲一切,悉心照顧我們長大,之後又關心我們讀書、工作、成家···
到了現在,我們長大成人了,而父母的身體已經蒼老、體力已經衰退,這時候,如果對他們一點都不關心,那真是沒有良心的表現。
2.
有些人對父母關心很不夠,好像從降生以來,父母從未關心過自己一樣。
當然,這也與父母的教育有關,包括一家人共同吃飯時,因為對孩子的寵愛,菜往往先夾在他碗里:「你是寶貝,最可愛的。」其實不應該這樣,吃飯時,應讓孩子先對爺爺奶奶、爸爸媽媽有種恭敬的表示。這樣點點滴滴教,漸漸地,他就會對長輩有尊重之心。
子女長大之後,若想報答父母的恩德,不能只用物質來回報,因為當年父母對你的養育,並非只付出了物質,更付出了滿腔的愛。
所以,若想回報這種深恩,就要真正關心他們,常常想著他們,就像父母始終牽掛自己一樣。
三國時期,有個人叫陸績。他6歲那年,一次到袁術家裡做客,袁術命人端出蜜橘招待他。他沒有吃,而是悄悄藏在懷里。後來,他向袁術行禮告辭,叩頭時,懷里滾出了三個蜜橘。
袁術大笑道:「你吃了不夠,還要拿呀?」
他回答:「這么好的蜜橘,我捨不得吃,想拿給母親嘗嘗。」
袁術聽了大為驚訝,一個6歲孩子便懂得剋制自己、孝敬長輩,實在是難能可貴。
因此,子女對父母的孝順,也應該像小陸績一樣,時時都把父母掛在心上。
⑼ 沒有掙到錢,怎麼孝敬父母
回家給父母做個飯,洗個腳,掃個地,擦個桌子,父母就陪在他們身邊就是孝敬他們了
⑽ 你認為孝敬長輩是金錢重要還是陪伴
我覺得在孝敬長輩這件事情上,陪伴比金錢更重要,雖然有錢是可以辦成很多事情,但也有錢買不來的東西,比如親情,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我們應該趁著父母健在的時候多多陪伴在父母的身邊,盡盡孝道,沒有人可以陪我們一輩子,父母也是,而且隨著年齡的增大,父母唯一的心願不過是希望我們能夠常伴左右,但這些是不能用金錢來衡量的,錢是買不來時間的,也換不回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