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王維是山西人,為什麼寫的詩是《九月九憶山東兄弟》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寫作背景
詩因重陽節思念家鄉的親人而作。王維家居蒲州版(今山西永濟),在華山之權東,所以題稱「憶山東兄弟」。寫這首詩時他大概正在長安謀取功名。繁華的帝都對當時熱中仕進的年輕士子雖有很大吸引力,但對一個少年遊子來說,畢竟是舉目無親的「異鄉」;
而且越是繁華熱鬧,在茫茫人海中的遊子就越顯得孤孑無親。
② 重陽節所見聞聽的作文怎麼寫
作文材料的選擇——「重陽節」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學會多角度選材,拓寬題材范圍,提高選材能力。
2、幫助學生積累一定量的素材。
3、在作文教學中弘揚傳統文化,讓學生傳承尊老敬老的傳統美德。
說明:本教時旨在讓學生學會選材,但作文課作為語文課的一個組成部分,同樣起著傳道授業解惑的功能,所以確立了如上目標。
教學重點:
1、讓學生學會多角度選材,拓寬題材范圍。
2、幫助學生積累一定量的素材。
3、在作文教學中弘揚傳統文化,讓學生傳承尊老敬老的傳統美德。
說明:作文課的主要功能是引導學生關注生活、不斷積累,並善於把所經所見所聞所感流暢的表述出來,做到有物有序有旨。但是作文課也有著育人的功能,葉聖陶說作文先做人,基於以上的理解,所以把教學目標1、2、3定為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
讓學生學會多角度選材,拓寬題材范圍,提高選材能力。
說明:如何拓寬寫作的題材,對現有學生來說是個難點。
教學過程:
一、回憶交流,導入新課:
1、「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這是唐代大詩人王維寫的,詩題是什麼?詩歌表述了什麼怎樣的情感?從詩中可看出重陽節有哪些習俗?
明確:《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在重陽節思念遠方的親人。登高、插茱萸。
2、孟浩然的《過故人庄》「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描寫了怎樣的場景?
明確:過重陽節宴請友人、賞菊、喝菊花酒。
說明:設計本環節旨在引出本課時的教學目標,並且很自然地把學生帶到本課的教學氛圍中。
二、揭示課題,明確目標。
「重陽節」 是中國尊老敬老的傳統節日,是人們向長輩和其他老年人送上祝福、表達感恩之情的特殊日子。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裡,我們向爺爺奶奶們表達自己的祝福和關愛,陪老人聊聊天、給他們捶捶背,或者陪家人登高、賞菊、吃糕……
有關重陽的故事有許多,能夠入文的材料也有許多,那麼,如何拓寬有關「重陽節」的題材,開掘作文材料呢?
說明:本環節點出了這節課的教學目標,讓學生能帶著目的進行學習活動,便於學生學習活動的明確性、有效性。
三、體驗比較,拓寬選材
(一)多角度選擇文體
關於重陽節這一話題,可以何種文體入筆?
明確:
可議論文,如對重陽節尊老敬老活動或這一節日或由這一天人們的尊老敬老聯想到平時人們對老人的行為等等的感慨。
可說明文,如介紹重陽節的來歷、習俗、傳說等。
可記敘文,如介紹重陽節這一天對老人、對家人所做的感恩的好事,或搞的活動,或對某位尊敬的老人的懷念等等。
(二)多角度選擇素材
1、選材要「實」
必須以自己的親身經歷為材料,不管是議論文還是記敘文,如果以親身經歷為材料,便可以保證不會在材料上與人「撞車」,就有寫出自己獨特性的可能。一言以蔽之,選材角度要求實,「實」在文體上,「實」在材料上,「實」在獨特上。
①經歷與熟悉。
學生寫作記述文在選材時,不要只是盯著自己看過的優秀作文,而應盡可能地從親身經歷與非常熟悉的生活中選材。如為身邊的老人做一次飯,整理一次房間,打掃一次衛生,梳一次頭,送上些水果、送上些問候等,自己熟悉的,寫起來就得心應手。
②特定與特殊。
在特定的、特殊的情況下,人的感受和一般情況下往往有區別。比如,一直受到長輩們的寵愛,但偶又一次,自己的某一可有可無的要求在拒絕,或自己某一無禮的言行傷害了他們,此時,學生的反映、感受、情感的變化起伏會大不一樣,把它入文,就可能成就一篇好文。
2、選材要「小」
選材角度小,文章既可寫得實在,又給人選材新穎的印象。
如:《重陽節有感》、《重陽的來歷》、《重陽節習俗簡介》、《難忘重陽節》、《重陽節的早晨》、《重陽之夜》、《記一次重陽登高活動》等。
入文的材料可寫為長輩們所作的事:如自己拿起電話,給家中的老人及身邊的長者送去節日的祝福,替長輩們剪手指甲,陪他們說說話等;或者重陽節這天發生的故事;或者自己對重陽節的感受;或者對重陽節習俗、來歷的介紹等。
說明:如何選才既是重點又是難點,本環節試圖從文體的選擇和材料的選擇上拓寬學生的選材范圍。因為文體的局限,也限制了部分同學對材料的選擇。如果能拋開「記敘文」這種文體的思維定勢與局限性,那麼,同學就會人人有話可說。對於重陽節這個話題學生可能有點無從入手,覺得較為抽象,不知該如何入文,讓學生選擇實實在在的、細小的材料,選擇自己經歷過的熟悉的材料,那麼,就能交易成文,也能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
四、習作賞析,積累選材
重陽憶
——寫給爺爺
昨日翻找抽屜時,突然翻出爺爺的身份證。相片中的爺爺面龐小而削瘦,一雙小小的眼睛努力睜大依舊只顯出一條眼縫,若瞌睡狀,但嘴巴大大張著,似有未盡之言。這是很多時候爺爺留給我的模樣。
四月的第二日下午,我收拾完爺爺的屋子正要離開時,爺爺蜷在古舊大木床的一角,爺爺問,妮,晚上要過來不?
我說要。一鍋的粥到了晚上肯定變涼。
我替爺爺掖緊了被子。我說,爺爺我走了。
爺爺點點頭,眼睛閉上。一會又突然睜開,晚上要記著過來呀。爺爺喃喃。
嗯。我點頭,我回身把爺爺卧房的木門帶上,復又帶上廚間的門。厚重的木門咯吱響了一下,哐的一聲,結實的合在門框上。
屋外,雨,清清涼涼的下著。
晚上,上Q時遇到弟弟,弟問,爺爺好些了沒?
沒,依舊喊痛,起身時都需要柱腳(勾櫓)了。我說。
你有沒有經常過去照顧照顧他?弟又問。
嗯,依舊一天三回,下午剛幫他洗了衣服,一會還要過去,夜半估計他會餓著。我答。
若是我這有手機或是電話就好了,你和他說說話,他的精神會好些,他這幾天也念叨你。我又說。
十點時,母親回來,我收拾一下便要過去。
母親擺手,過去做什麼,我也是守到這時才過來,他睡下了,你父親沒在家,你一女孩子大半夜的在路上來來去去也不安全。
爺爺的粥還沒熱,我解釋著。
我睡得並不安穩。
六點半時,我起身,四月初的天清冷迷濛,一層薄霧將遠遠近近的屋子,樹木,道路與遠山掩映的朦朧。近老屋時,遇見鄰家長輩,妮,今天起這么早呀。我回笑,阿太(同姓曾祖輩),你也起得甚早。
爺爺屋子的門已打開,四十瓦的白熾燈的映照下,屋子裡的一切看得分明復帶了幾絲陌生感。我疑惑,爺爺去哪了?
靠牆的飯桌上,殘著一個啤酒蓋兒。我嘆了口氣,又喝酒了。昨日農歷十五,按照鄉俗,不能刷洗馬桶便盆等穢物。我回到裡屋,拎出便盆,在茅廁門口刷洗的當兒,遇到阿炮太,問起,你爺爺呢?
我說,不曉得,估計到街上吃早餐去了,剛剛桌上又見了啤酒蓋。
前些天我遇到他時也跟他說起,不是他們不讓你喝酒,你的身體也得顧著。阿太放低聲音,生得是胃癌,我們又不能明著說……
我點頭。
霧已散去,浙南的小村的早晨顯得了清晰白亮的輪廓。我走出家門,沿街問著爺爺的行蹤。
剛剛見著他柱著柱腳往橋頭的早餐位去了,該是吃早餐去了吧。一位大嬸這么告訴我。
我沿著她和其他人的指點,一路走到了位於公路邊上的家。
我喚起母親,媽,爺爺不見了。
我們最後在鎮中學門前的小溪里找到了他,在擁擁擠擠的目光里,他瘦小的身子俯卧在溪水上,水面生涼,他的身子像草葉樣浮在水面上,一絲不動,或許,就是水裡長出的一株草,一株花。
這個早晨,我的天藍外套像一朵藍花或是藍火在穿鎮的柏油路上飛跑著。
溪邊的人們告訴我,一早起到溪邊洗衣的女子曾聽到物體撲通落水的聲響,之後有一物體爬起的身影,然後落水的聲音再度響起,心怯的女子扯起衣籃轉身便跑。
這個女子是否知道,這一刻,我生命中如此親密的老人,與我陰陽相隔。我的身子軟軟得垂下。
村人們幫忙抬身子,從這片我昨日浣洗衣物的水裡,扶起他的身子。半米深的溪水,我輕易直起了身子,一位老人,卻將他往後所有的日子,種在了這里。
母親打了父親的電話,母親打了在台州求學弟弟的電話,母親打了在縣城叔叔大伯家的電話。此後的一切似在霧里。彷彿我在四月早晨的一場霧里走到了一塊異地,在那塊地上發生了生活外的一些事,那塊地里有煙裊裊升起。
奶奶說,妮念的經真好聽。我念南無阿彌陀佛,我念南無觀世音菩薩,我念南無地藏王菩薩,念著念著,偶爾,我們還在爺爺蓋著金色經文被子的身子前說一些事,一些與生前的他或是身後的他有關的事。有時,我似見他胸口微微起伏,掀起經被時,帶出的,卻已是開始冰涼的氣息。
道士說到幾時到溪邊喚魂,母親說該請誰,誰還有誰幫忙後事事宜,還有父親,忙著與相幫的人商量幾時讓殯儀館的人來接,需要給多少紅包合適,捎帶的是什麼牌子的香煙,我們在對這些事情的忙碌中,被動的接受了一個人離開身邊的事實。
車子來接他的那個早上,我被衣著鮮艷的道長要求迴避,我的生辰與爺爺的收殮時間不符。我終於還是隨著車子下去了。這個時候我才發覺,我從未與爺爺一同到過縣城直到此刻,我不知道他去縣城奶奶家時,都是在哪個路口等的車,他被簇擁上車子時,可有好心的女孩給他讓座,他隨著車子賓士在浙南的這條山路時,他曾想到些什麼,他從縣城奶奶那回來時,他又給自己帶回了什麼。
我的誦經聲響起,隨著弟弟撒下的紙錢一路紛揚。
我每夜每夜的做夢,夢里,爺爺若往常吃飯,回屋,雙腳一縮探向被窩,只是納悶,妮,咱村的人怎麼現在一個都不見呢。
爺爺不是我親爺爺,直到現在,一些村人提起他時仍習慣在他面前加個狗字。從祖輩,祖祖輩,我家一直窮到現在,甚至窮得爺爺的兩個哥哥都沒有娶上媳婦。爺爺是幺兒,終於得機會有了媳婦,那女子也在三十來歲時離家而去另嫁他人。別人對爺爺的稱呼也僅僅是因為家貧而被村人們小瞧。父親在兩三歲時終於被爺爺的姐姐,我的親奶奶過繼給了爺爺當子嗣。我的卑微的爺爺,到死時,仍是卑微的活著,他最歡喜聽到的話是,你有個好孫女呀,照顧你照顧得多好。每每這時,爺爺總是笑若菊花。
沒有誰的離開是完完全全做好准備的,我不知道爺爺的匆忙離開,都落下了什麼。或許,爺爺的一部分離開了,一部分,仍落在人間。我常常會想起這句話,有些人死了,他還活著。
重陽節活動——登高
一年一度的重陽節終於讓我盼來了。我們學校首次組織五、六年級的同學到野外進行一次登高活動。
這一天大清早,我們懷著無比興奮的心情上山去,大約走了半小時就到了目的地。吃過了早飯,我便和幾位同學去觀看風箏比賽。
風箏競賽場的人可真多呀!把整個賽場圍得嚴嚴實實,真是里三層外三層。突然一聲哨響,風箏陸陸續續飛上天空,不一會兒,各式各樣的風箏在蔚藍的天空翱翔。有翩翩起舞的花蝴蝶,有忙忙碌碌的蜜蜂,有展翅高飛的蒼鷹……最吸引人的那還要數栩栩如生的龍和蜈蚣了。那條龍抬起頭來,尾巴高翹,擺出一副神氣的樣子。蜈蚣也不甘示弱,不一會兒,就超越那條龍啦 !場上的人都為它喝彩。我剛揉了揉眼,可不知怎麼的,那龍和蜈蚣糾纏在一起了,也許是龍害怕自己比不上蜈蚣吧,而作出兩敗俱傷的做法。不一會兒,它們倆都斷了線,掉進了山谷,在場的人無不為之惋惜,都埋怨龍不應該那樣自私。它們的主人像箭一樣沖下山谷,尋找自己的風箏,好不容易找到了,可時間非常緊迫,但是它們的主人一點也不灰心,把風箏重新安上線再放飛……到了最後還是蜈蚣取得第一名,龍獲得第二名……風箏比賽在一陣陣熱烈的歡呼聲、掌聲中結束了。
吃了午飯,就到我們學校的運動員大顯身手的時候,登山活動開始了,只見運動員們在半山腰上摩拳擦掌,做好預備姿勢。又是一聲哨響,運動員爭先恐後地向上攀登。你看,我班的小玲同學就要拿到紅旗了,「哎呀」,真糟糕!她被石頭絆倒了,摔得個四腳朝天,惹的大家哈哈大笑。她爬起來再跑,可是來不及了,紅旗被五〈2〉班的同學奪走了。
這時,太陽漸漸地西下了,金色的陽光照在同學們的笑臉上好像盛開著朵朵鮮花。
重陽的來歷
今天是重陽節,你們打算干什麼呢?對多數人來說,可能對重陽節沒什麼紀念意義性吧。回答是不是的,重陽節不但是有紀念性也是有意義性的。接下來我就說說重陽節的起源吧:
「中秋過後又重陽」,起源於漢初的重陽節有著悠久的歷史。要說重陽節的來歷,那可不是一個輕松的活兒!
重陽節的具體日期是:農歷九月初九。因為是二九相重,故成為「重九」;同時又因為在我國古代,六為陰數、九是陽數,因此重九就叫"重陽"。
重陽節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漢初。據說,在皇宮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以求長壽;漢高祖劉邦的愛妃戚夫人被呂後慘害後,宮女賈某也被逐出宮,將這一習俗傳入民間的。
古代,民間在該日有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唐人登高詩很多,大多數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還有吃"重陽糕"的習俗。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
重陽節還要賞菊飲菊花酒,起源於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後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士大夫,還多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和陶淵明更接近。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很盛行,當時的菊花就有很多種。清代以後,賞菊之俗尤為昌盛,且不限於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陽節前後最為繁盛。
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於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裡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重陽節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
重陽節除了佩帶茱萸,也插菊花。唐代就已經如此,歷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凶穢,以招吉祥。"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宋代,還有將彩繒剪成茱萸、菊花來相贈佩帶的。
傳承至今,重陽節已經演變成為了一個活動豐富、情趣盎然的佳節,各地人們通過登高、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插茱萸等等活動來歡度這個歷史悠久的節日。
難 忘 重 陽 節
九月初九——重陽節到了!
迅速吃好晚飯後,我從口袋中掏出一把早已准備好的精緻的小剪刀,跑到爺爺奶奶身邊,說:「爺爺奶奶,我給你們剪指甲,好嗎?」爺爺聽了,一愣,帶著懷疑的神情說:「乖孫女,你也會剪指甲?」「會!」話雖這么說,可我卻心虛得很,畢竟我從來沒剪過指甲呀!不過我相信:只要用我的誠心,就一定能完成任務。不是有句老話嗎?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說干就干,我拉過爺爺的手,開始行動了。哇!爺爺的指甲好硬哦!萬事開頭難,我花了九牛二虎之力終於剪了第一刀。「爺爺,痛不痛?」「不痛不痛,這哪會痛呀!」爺爺滿意地坐在沙發上說,「爺爺這是在享我孫女的福啊!」
突然我發現爺爺有個手指頭上竟沒有指甲,我急了,問:「爺爺,你這個手指頭的指甲呢?」爺爺見我著急的樣子,連忙說:「小平平,別急!這是我在部隊時弄掉的。那是一次軍事練習,我們正在訓練擦槍,由於我一心想快些,用力聽了爺爺的話,我趕緊去摸,那肉果然已很硬了。是呀,都已經幾十年了,能不硬嗎?爺爺可真是個堅強的人哪!我一邊摸著他的手指頭,一邊這么想著。
剪好了爺爺的手指甲,輪到給奶奶剪了。我捏過奶奶的手,發現雖說奶奶是個女的,可手卻很厚,而且也很粗糙。我心裡格登了一下。奶奶見了,猜出了我的心思:「是不是也想聽聽奶奶的故事?」我抬頭看著奶奶慈祥的眼睛,點了點頭。奶奶的話匣子一下子打開了:「我們年輕的時候可沒現在這樣的好條件。因為你爺爺在外面當兵,所以家裡的事、田裡的活都由我包幹了。我這雙手干過的事三天三夜也說不完,它可作出了大貢獻呀……」聽著奶奶的話,我竟忘記了給她剪……
一次剪指甲竟讓我懂得了那麼多,這得感謝這個重陽節呀!但願在人們的心裡天天是重陽!
九九重陽
金秋十月,丹桂飄香一年一度的重陽節,如期而至,終於來臨了!
在放學的路上,我一邊走,一邊想,該為爺爺,奶奶,作些什麼.我安靜的坐在長石凳上,雙手搭在下巴下,東想想,西想西,抓耳撓腮,可還是想不出來。
走到家門口,我一拍腦門,想出來了,做一張賀卡,雖然不是一個很好的辦法,但同樣能代表我的孝心。
我選了一張顏色鮮艷,同時也代表了青春活力陽光的紙,我在紙上工工整整寫了5個大字:「重陽節快樂!」
我還寫了對老人的祝福。做完以後,我將紙悄悄的塞進爺爺書桌中間的縫隙中,雖然臉上無任何喜悅的表情,但心中是那麼的愉悅,是那麼的舒暢!
我走進我的小書房,靜靜的聆聽爺爺房裡的聲音。
時間慢慢的消逝,爺爺也發現了這張賀卡,叫我過去.我的心」撲通撲通」的直跳個不停,爺爺說:「這個賀卡是你做的吧?」我說:「恩。」他又說道:「我知道你的良苦用心,但如果你要來感謝或來祝福的話,那你還是實際一點,幫我掃掃地之類的事吧!」我點了點頭。
九九重陽,讓我懂得,要對老人多關懷一些,要多與老人分擔一些易做的事情,同時也在此,向各地老人表示祝福:願你們永遠年輕,永遠健康,快樂,幸福!
重陽節有感
又是一年一度的重陽節了,能為爸爸媽媽做什麼好呢?「唉,真是大傷腦筋。」我不禁長長地嘆了一口氣。
回到家裡,我剛想和媽媽討論一下重陽節的事,突然發現媽媽的臉色很難看,我忙問怎麼了,媽媽說她頭很痛,沒有力氣,我便幫媽媽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忙著擦灰,掃地什麼的,做著做著便發現干這些事並不容易,僅僅做了一會兒就覺得累了,心想要是天天做的話那豈不是要厭煩死了嗎?那媽媽天天做的話……想到這兒,我不禁感到十分慚愧,我怎麼沒想到在平時幫一回媽媽呢?
到了晚上,媽媽終於支撐不住了,躺在床上休息一會兒。我想到了媽媽的辛苦,便為媽媽端茶送水,拿報紙,這雖然是一些小事,但我卻看到媽媽感動的目光,我哽咽了,想起平時與媽媽頂嘴關心時的情景,我不禁臉上火辣辣的,怎麼沒有想到在平時關心一下父母呢?我怎麼沒有在平時幫助一下父母呢?其實這就是現在我們這些獨生子女的通病:以自我為中心、自私自利,從不考慮長輩的感受!所以我們不能只在重陽節。
重陽節的早晨(作文)
重陽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它也叫作「老人節」。我們可以在這一天登高望遠,欣賞菊花,還要尊重老人、孝敬長輩。我心想:「在這特殊的日子裡,我該為爸爸媽媽做些什麼呢?」
早上,我早早地起了床,看到爸爸媽媽睡得正香。我心想:「我為爸爸媽媽准備早餐吧!」說干就干,我胡亂扎了一下頭發,就悄悄地來到廚房。做什麼好呢?我環顧四周,看見桌上昨天晚上剩下的一大盆飯,對了,就做簡單的稀飯吧!我學著媽媽平時做飯的樣子,小心翼翼地打開煤氣灶,把鍋放上。不一會兒,水開了,「哧、哧」地響著,我掀開蓋子,一股熱氣冒了上來,我不禁嚇得倒退了一步。等熱氣稍微消了點兒,我「騰」地一下,把整碗飯倒進了水裡,水花四濺,我還是堅持住了,快速拿來鍋蓋給蓋上了。不一會兒,鍋蓋頂了起來。我打開鍋蓋,呀!稀飯已經好了!我看著自己的傑作,滿意地笑了笑!想到爸爸媽媽誇贊的樣子,我就興奮地去喊他們起床。
我跑到他們門口停住了,對了,好事做到底。我又輕手輕腳地走到衛生間,幫爸爸、媽媽擠好牙膏,倒上洗臉水。看看一切都准備得差不多了,我才去叫他們起床。
爸爸說:「你真能幹!」媽媽驚訝地說:「我們的女兒是長大了!」
我要經常幫爸爸媽媽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讓他們能有更多的休息時間,而不僅僅在歡樂的重陽節。
今天,我因為作文沒有題材可寫,所以爸爸叫我做一件事——洗襪子,然後再以此寫作文。
我剛把盆端起來,就打了個寒顫:「啊!這么冷!那洗起來就更不用說了。」我把手伸進水裡洗襪子,覺得這冰冷的水像萬根鋼針刺到骨頭里一樣痛,我連忙把手縮了回來,但是為了寫作文,只好硬著皮頭又洗起來,我擦好肥皂,搓了幾下,再捶一捶,放在水裡泡一會兒擰干後晾起來。
我想:「爸爸每天都要洗衣服、洗碗……難道他就不冷嗎?」我這才感覺到爸爸的辛苦,雖然自己的手凍得像紅蘿卜似的,但是看著洗得干凈的襪子,心裡有說不出的喜悅。
五、布置作業
請圍繞重陽節這話題,圍繞一個中心寫一篇文章,題目自擬。
說明:本教時意圖通過重陽節這一話題作文,既幫助同學積累一些有關重陽節的材料,豐富同學寫作素材,又旨在通過重陽節這一傳統節日,弘揚傳統文化,培養學生尊老敬老的傳統美德。
所以在構思教案時,緊緊圍繞著這一話題來設計環節。學生的習作,是為了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幫助學生有效積累
③ 九九重陽節寫一篇作文五十個字
寫作思路:選材確立中心,選擇真實可信、新鮮有趣的材料,深刻地表現出來。
歲歲重陽,今又重陽。一年一度的重陽節又到了,這時候正值仲秋季節,金秋送爽,丹桂飄香,是登高遠眺,舒暢胸懷的好時光。
知道今天是重陽節,一放學後,我就迎著涼爽的秋風迫不及待的跑回家見媽媽。我想讓媽媽給我好好講講重陽節的來歷。媽媽笑著對我說,電腦是你的老師,你可以去請教它呀?我於是跑到電腦旁,上網查詢了解到:
原來重陽節,起源於戰國時代,是一個歡樂的日子。古人將天地萬物歸為陰陽兩類,陰代表黑暗,陽則代表光明、活力。奇數為陽,偶數為陰。九是奇數,因此屬陽,九月初九,日月逢九,二陽相重,故稱「重陽」。這一天,有登高、賞菊、喝菊花酒、放風箏、吃重陽糕、插茱萸的活動。
我把查詢到的內容將給媽媽聽,媽媽笑著誇我是個小學者。隨後,媽媽補充告訴我,重陽節又是「老人節」,老人們在這一天或賞菊以陶冶情操,或登高以鍛煉體魄,給桑榆晚景增添了無限樂趣。
中國是一個有著尊老愛老文明傳統的禮儀之邦。我們這個小家自也不例外。和爸爸約好,我們便去往奶奶家,我們要陪他們過一個快樂的節日。
在去往奶奶家的路上,我們看到一位老爺爺在路邊賣菊花。奶奶一向愛花,且名字中有「菊香」二字,在這樣一個日子,送這份禮物是最恰當不過的了。我們和老爺爺討價還價後買了兩盆。金色的菊花象一張燦爛的笑臉,傳遞到奶奶手中,奶奶臉上的笑意更濃了。她連聲誇我懂事。
吃飯時大人們一邊飲酒,一邊賞菊,一邊吟誦著重陽的詩句,真是其樂融融。爺爺說,在重陽這天,中國歷代許多文人雅士,登上高處,一面飲菊花酒,一面吟詩取樂,留下無數詩篇。
我們隨即以詩句接龍的形式,回憶了《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詩一人一句讀完,突然奶奶問,作者是誰。我快速的想到是王維。大家哈哈笑道,說我的記憶力強。可見這就是平常的朗誦,日積月累的成果呀。
我喜歡重陽節,在這樣一個秋高氣爽的日子,陪伴老人過一個溫馨的節日,不僅繼承了尊老愛老的優良傳統,也深深地傳遞了家人間無限的溫暖。於是待到明年重陽日,還來就菊花,就成了一個美好的約定。
④ 要寫重陽節的作文開頭怎麼寫
寫作思來路:從文章的寫作目的源、中心主旨入手,結合自身感受,真實得描述,新鮮有趣的材料,以使文章中心思想鮮明、深刻地表現出來,正文:
重陽節是老人的節日。重陽節里,我們應該給老人送上一句祝福,遞上一張賀卡。在那個重陽節里,我做了這樣一件事。
重陽節到了,我尋思著要給爺爺奶奶送什麼禮物。一邊的小王啟發我:「重陽糕怎麼樣?」我想了想,裝出生氣的樣子:「拜託,我爺爺奶奶又不在上海,寄過去不發霉才怪呢!」突然,一個念頭清晰地從我腦海中閃過:有了!
我急忙跑回家,翻箱倒櫃地找出了兩張精美的信紙和一隻小魚暖手袋。我記得奶奶曾說過,她一到冬天就怕冷,手腳冰涼,要是我給了奶奶一隻暖手袋,奶奶的手腳就不會冷了。
接著,我攤開精美的信紙,在上面寫滿了我的祝福和一直想對爺爺奶奶說的話。我的真心,裝滿了兩張薄薄的信紙。我署上自己的名字,把信裝進了信封,我要把我的思念和敬愛,送向遠方的爺爺奶奶的家。
小魚暖手袋被我用一個裝禮品的盒子包了起來,又在盒子四周圍上了金絲帶。傍晚,在爸爸的幫助下,我把禮物和信寄了出去,也把我的牽掛寄了出去。我堅信爺爺奶奶收到我的禮物,必然是開心與激動的。
⑤ 《采嗓子·重陽》的寫作背景
1929年6月22日在閩西龍岩召開了紅四軍第七次代表大會,會上毛澤東被朱德、陳毅等批評搞「家長制」,未被選為前敵委員會書記。毛澤東隨即離開部隊,到上杭指導地方工作,差點死於瘧疾。直到11月26日,大病初癒的毛澤東才在上海中央(當時由周恩來主持)「九月來信」的支持下恢復職務。這首詩反映了病中的心情。
這首詞寫的是重陽節戰地風光,詩篇的字里行間洋溢著革命樂觀主義精神,表達了詩人與紅軍戰士們在艱苦的戰斗生活中從容不迫、歡快愉悅的心情。
毛澤東寫《採桑子·重陽》時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客觀事物統一在藝術形象里,由於對革命前途充滿必勝的信心,所以描繪的秋光、秋色明艷而壯麗。兩度突出「重陽」,既符合「採桑子」「反復」的格律,又表現作者重回紅四軍前委工作時的激動心情。選擇「黃花分外香」這一形象,側重表現色彩艷麗,選擇「寥廓江天」與「萬里霜」這兩種形象,側重表現境界開闊。
與我國傳統的詩文相比,《採桑子·重陽》之中的秋天形象色彩艷麗,生機勃勃;這主要取決於當時作者「東山再起」的革命豪情;詞中主要選擇了「戰地黃花」「寥廓江天」「萬里霜」等形象表現這種特點。
【鑒賞】
「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自戰國楚宋玉《九辯》以來,悲秋就成為中國古典詩賦的傳統主題。而前人以九九重陽為題材的詩章詞作,則更借凄清、蕭殺、衰颯的秋色狀景托怨情、興別恨,少有不著一「悲」字者。諸如王維的「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杜甫的「弟妹蕭條各何在,干戈衰謝兩相催」,杜牧的「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蘇軾的「萬事到頭都是夢,休休,明日黃花蝶也悲」等等,或敘寫羈旅他鄉的孤寂清冷,或敘寫羈旅他鄉的孤寂清冷,或寄寓傷時憂國的凄愴痛楚,或傾吐落拓失意的抑鬱苦悶,或抒發獲罪被貶的萬端感慨,皆「婉轉附物,招悵切清」。毛澤東的這首詞卻脫盡古人悲秋的窠臼,一掃衰頹蕭瑟之氣,以壯闊絢麗的詩境、昂揚振奮的豪情,喚起人們為理想而奮斗的英雄氣概和高尚情操,獨步詩壇。
詞以極富哲理的警句「人生易老天難老」開篇,起勢突兀,氣勢恢宏。「人生易老」是將人格宇宙化,韶光易逝,人生短促,唯其易逝、短促,更當努力進取,建功立業,莫讓年貨付流水。「天難老」卻是將宇宙人格化。寒來暑往,日出月落,春秋更序,光景常新。但「難老」並非「不老 」,因為「新陳代謝是宇宙間普遍的永遠不可抗拒的規律」〔毛澤東『矛盾論』〕。「人生易老」與「天難老」,一有盡,一無窮;一短促,一長久;一變化快,一變化慢。異中有同,同中有異,既對立又統一。這並非「天行鍵,君子以自強不息」這一古老格言的簡單趨附,而是立足於對宇宙、人生的清理並茂的認知和深刻理解的高度,揭示人生真諦和永恆真理,閃耀著辯證唯物主義的思想光輝,具有極強的審美啟示力。「歲歲重陽」承首句而來,既是「天難老」的進一步引申,又言及時令,點題明旨,引起下文:「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今又重陽」是「歲歲重陽」的遞進反復,年年都有重陽節,看似不變,其實也在變,各不相同:如今又逢佳節,此地別有一番風光。
古有重陽登高望遠、賞菊吟秋的風習。在歷代詩文中,重陽節與菊花結下了不解之緣。而身逢亂世的詩人,往往借寫菊花表達厭戰、反戰之情,即菊花是作為戰爭的對立面出現的。但毛澤東筆下的「黃花」卻是和人民革命戰爭的勝利聯系在一起的。這「黃花」既非供隱士高人「吟逸韻」的東籬秋叢,亦非令悲客病夫「感衰懷」的庭院盆景,而是經過硝煙炮火的洗禮,依然在秋風寒霜中綻黃吐芳的滿山遍野的野菊花,平凡質朴卻生機蓬勃,具有現實與象徵的雙重性,帶有賦而比的特點。詞作者是懷著欣悅之情來品味重陽佳景的。黃花裝點了戰地的重陽,,重陽的戰地因此更顯得美麗。「分外香」三字寫出賞菊人此時此地的感受。人逢喜事精神爽,勝利可喜,黃花也顯得異常美麗;黃花異常美麗,連她的芳香也遠勝於往常。這一句有情有景,有色有香,熔詩情、畫意、野趣、哲理於一爐,形成生機盎然的詩境,既歌頌了土地革命戰爭,又顯示了作者詩人兼戰士的豪邁曠放的情懷。盡管「人生易老」,但革命者的青春是和戰斗、戰場、解放全人類的崇高事業聯系在一起的,他們並不嘆老懷悲,蹉跎歲月,虛擲光陰,而是以「只爭朝夕」的精神為革命而戰,一息尚存,奮斗不止。
下片承「歲歲重陽」「今又重陽」的意脈,寫憑高遠眺,將詩的意、境向更深更闊處開拓。歲歲有重陽,秋去又秋來,「一年一度秋風勁」,這個「勁」字,力度極強,寫出秋風摧枯拉朽、驅陳除腐的凌厲威猛之勢,筆力雄悍,極有剛健勁道之美。此情豪邁異於東風駘盪、桃紅柳綠、鶯語燕歌、溫柔旖旎的春日風光。但勁烈的西風、肅殺的秋氣在作者心中引起的不是哀傷,而是振奮。詩人的感情、戰士的氣質決定了他的審美選擇:「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里霜」。天朗氣清,江澄水碧;滿山彩霞,遍野雲錦,一望無際,鋪向天邊,這瑰麗的景色難道不「勝似春光」么?
⑥ 寫作文重陽節這一次我過得最難過因為什麼什麼我後面寫
張傑,這一次我過的最難過,因為什麼後面寫那就是根據你的實際情況寫出重陽節是探望老人的時候的情景
⑦ 重陽節敬老作文,500字左右,急急急急急~~快
九月九日重陽節到了。大院的重陽節有一種傳統,喜歡晚餐湊在一起吃。幾家約好,把吃食端到一桌上。夜幕降臨,燈光閃耀,人們飲著菊花酒、二鍋頭,吃著豐盛的飯菜,歡聚暢談,交流情感。一張張笑臉,一陣陣笑語沖出狹小的房間,大家互相祝福著健康長壽、事事平安,大雜院處處洋溢著祥和的氣氛。
重陽那天,人們有敬老的風習,各家晚輩都要給上了年紀的老人多一些體貼。除了專給他們做些可口的吃食外,分家另過的親屬須慰問老者,出了嫁的閨女一早要回娘家探望父母,以報答養育之恩。有條件的人家,還要陪老人去看看熱鬧兒逛逛公園,這樣會讓老人心胸更加開闊,便於長壽。
賞菊花是市民多年傳統風俗,戴菊花防災去病也是人們舊時一大習慣。重陽節到來各大公園將舉辦菊花展,北海、天壇、紫竹院、植物園名聲最大。
重陽節之時,北京正值秋風送爽,天高雲淡的季節。到空曠之處放風箏,不但簡便易行,也是很受人喜歡的一種娛樂活動。清代時老北京人放飛之舉極為熱鬧盛行,店鋪集市都出售各種紙鳶,花市賣的風箏種類最全質量上乘。
如今,曾經住過的大雜院早已變遷,昔日重陽節「又見花糕處處忙」的景象也已不見。但時逢佳節吉日,不由得又想起老鄰居在庭院吃著花糕,喝著清茶說笑聊天的溫馨,思念童年一起歡笑玩耍的小夥伴。不知不覺當中想起毛澤東的詩詞: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里霜。
⑧ 重陽節的作文怎麼寫
作文材料的選擇——「重陽節」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學會多角度選材,拓寬題材范圍,提高選材能力。
2、幫助學生積累一定量的素材。
3、在作文教學中弘揚傳統文化,讓學生傳承尊老敬老的傳統美德。
說明:本教時旨在讓學生學會選材,但作文課作為語文課的一個組成部分,同樣起著傳道授業解惑的功能,所以確立了如上目標。
教學重點:
1、讓學生學會多角度選材,拓寬題材范圍。
2、幫助學生積累一定量的素材。
3、在作文教學中弘揚傳統文化,讓學生傳承尊老敬老的傳統美德。
說明:作文課的主要功能是引導學生關注生活、不斷積累,並善於把所經所見所聞所感流暢的表述出來,做到有物有序有旨。但是作文課也有著育人的功能,葉聖陶說作文先做人,基於以上的理解,所以把教學目標1、2、3定為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
讓學生學會多角度選材,拓寬題材范圍,提高選材能力。
說明:如何拓寬寫作的題材,對現有學生來說是個難點。
教學過程:
一、回憶交流,導入新課:
1、「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這是唐代大詩人王維寫的,詩題是什麼?詩歌表述了什麼怎樣的情感?從詩中可看出重陽節有哪些習俗?
明確:《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在重陽節思念遠方的親人。登高、插茱萸。
2、孟浩然的《過故人庄》「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描寫了怎樣的場景?
明確:過重陽節宴請友人、賞菊、喝菊花酒。
說明:設計本環節旨在引出本課時的教學目標,並且很自然地把學生帶到本課的教學氛圍中。
二、揭示課題,明確目標。
「重陽節」 是中國尊老敬老的傳統節日,是人們向長輩和其他老年人送上祝福、表達感恩之情的特殊日子。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裡,我們向爺爺奶奶們表達自己的祝福和關愛,陪老人聊聊天、給他們捶捶背,或者陪家人登高、賞菊、吃糕……
有關重陽的故事有許多,能夠入文的材料也有許多,那麼,如何拓寬有關「重陽節」的題材,開掘作文材料呢?
說明:本環節點出了這節課的教學目標,讓學生能帶著目的進行學習活動,便於學生學習活動的明確性、有效性。
三、體驗比較,拓寬選材
(一)多角度選擇文體
關於重陽節這一話題,可以何種文體入筆?
明確:
可議論文,如對重陽節尊老敬老活動或這一節日或由這一天人們的尊老敬老聯想到平時人們對老人的行為等等的感慨。
可說明文,如介紹重陽節的來歷、習俗、傳說等。
可記敘文,如介紹重陽節這一天對老人、對家人所做的感恩的好事,或搞的活動,或對某位尊敬的老人的懷念等等。
(二)多角度選擇素材
1、選材要「實」
必須以自己的親身經歷為材料,不管是議論文還是記敘文,如果以親身經歷為材料,便可以保證不會在材料上與人「撞車」,就有寫出自己獨特性的可能。一言以蔽之,選材角度要求實,「實」在文體上,「實」在材料上,「實」在獨特上。
①經歷與熟悉。
學生寫作記述文在選材時,不要只是盯著自己看過的優秀作文,而應盡可能地從親身經歷與非常熟悉的生活中選材。如為身邊的老人做一次飯,整理一次房間,打掃一次衛生,梳一次頭,送上些水果、送上些問候等,自己熟悉的,寫起來就得心應手。
②特定與特殊。
在特定的、特殊的情況下,人的感受和一般情況下往往有區別。比如,一直受到長輩們的寵愛,但偶又一次,自己的某一可有可無的要求在拒絕,或自己某一無禮的言行傷害了他們,此時,學生的反映、感受、情感的變化起伏會大不一樣,把它入文,就可能成就一篇好文。
2、選材要「小」
選材角度小,文章既可寫得實在,又給人選材新穎的印象。
如:《重陽節有感》、《重陽的來歷》、《重陽節習俗簡介》、《難忘重陽節》、《重陽節的早晨》、《重陽之夜》、《記一次重陽登高活動》等。
入文的材料可寫為長輩們所作的事:如自己拿起電話,給家中的老人及身邊的長者送去節日的祝福,替長輩們剪手指甲,陪他們說說話等;或者重陽節這天發生的故事;或者自己對重陽節的感受;或者對重陽節習俗、來歷的介紹等。
說明:如何選才既是重點又是難點,本環節試圖從文體的選擇和材料的選擇上拓寬學生的選材范圍。因為文體的局限,也限制了部分同學對材料的選擇。如果能拋開「記敘文」這種文體的思維定勢與局限性,那麼,同學就會人人有話可說。對於重陽節這個話題學生可能有點無從入手,覺得較為抽象,不知該如何入文,讓學生選擇實實在在的、細小的材料,選擇自己經歷過的熟悉的材料,那麼,就能交易成文,也能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
四、習作賞析,積累選材
重陽憶
——寫給爺爺
昨日翻找抽屜時,突然翻出爺爺的身份證。相片中的爺爺面龐小而削瘦,一雙小小的眼睛努力睜大依舊只顯出一條眼縫,若瞌睡狀,但嘴巴大大張著,似有未盡之言。這是很多時候爺爺留給我的模樣。
四月的第二日下午,我收拾完爺爺的屋子正要離開時,爺爺蜷在古舊大木床的一角,爺爺問,妮,晚上要過來不?
我說要。一鍋的粥到了晚上肯定變涼。
我替爺爺掖緊了被子。我說,爺爺我走了。
爺爺點點頭,眼睛閉上。一會又突然睜開,晚上要記著過來呀。爺爺喃喃。
嗯。我點頭,我回身把爺爺卧房的木門帶上,復又帶上廚間的門。厚重的木門咯吱響了一下,哐的一聲,結實的合在門框上。
屋外,雨,清清涼涼的下著。
晚上,上Q時遇到弟弟,弟問,爺爺好些了沒?
沒,依舊喊痛,起身時都需要柱腳(勾櫓)了。我說。
你有沒有經常過去照顧照顧他?弟又問。
嗯,依舊一天三回,下午剛幫他洗了衣服,一會還要過去,夜半估計他會餓著。我答。
若是我這有手機或是電話就好了,你和他說說話,他的精神會好些,他這幾天也念叨你。我又說。
十點時,母親回來,我收拾一下便要過去。
母親擺手,過去做什麼,我也是守到這時才過來,他睡下了,你父親沒在家,你一女孩子大半夜的在路上來來去去也不安全。
爺爺的粥還沒熱,我解釋著。
我睡得並不安穩。
六點半時,我起身,四月初的天清冷迷濛,一層薄霧將遠遠近近的屋子,樹木,道路與遠山掩映的朦朧。近老屋時,遇見鄰家長輩,妮,今天起這么早呀。我回笑,阿太(同姓曾祖輩),你也起得甚早。
爺爺屋子的門已打開,四十瓦的白熾燈的映照下,屋子裡的一切看得分明復帶了幾絲陌生感。我疑惑,爺爺去哪了?
靠牆的飯桌上,殘著一個啤酒蓋兒。我嘆了口氣,又喝酒了。昨日農歷十五,按照鄉俗,不能刷洗馬桶便盆等穢物。我回到裡屋,拎出便盆,在茅廁門口刷洗的當兒,遇到阿炮太,問起,你爺爺呢?
我說,不曉得,估計到街上吃早餐去了,剛剛桌上又見了啤酒蓋。
前些天我遇到他時也跟他說起,不是他們不讓你喝酒,你的身體也得顧著。阿太放低聲音,生得是胃癌,我們又不能明著說……
我點頭。
霧已散去,浙南的小村的早晨顯得了清晰白亮的輪廓。我走出家門,沿街問著爺爺的行蹤。
剛剛見著他柱著柱腳往橋頭的早餐位去了,該是吃早餐去了吧。一位大嬸這么告訴我。
我沿著她和其他人的指點,一路走到了位於公路邊上的家。
我喚起母親,媽,爺爺不見了。
我們最後在鎮中學門前的小溪里找到了他,在擁擁擠擠的目光里,他瘦小的身子俯卧在溪水上,水面生涼,他的身子像草葉樣浮在水面上,一絲不動,或許,就是水裡長出的一株草,一株花。
這個早晨,我的天藍外套像一朵藍花或是藍火在穿鎮的柏油路上飛跑著。
溪邊的人們告訴我,一早起到溪邊洗衣的女子曾聽到物體撲通落水的聲響,之後有一物體爬起的身影,然後落水的聲音再度響起,心怯的女子扯起衣籃轉身便跑。
這個女子是否知道,這一刻,我生命中如此親密的老人,與我陰陽相隔。我的身子軟軟得垂下。
村人們幫忙抬身子,從這片我昨日浣洗衣物的水裡,扶起他的身子。半米深的溪水,我輕易直起了身子,一位老人,卻將他往後所有的日子,種在了這里。
母親打了父親的電話,母親打了在台州求學弟弟的電話,母親打了在縣城叔叔大伯家的電話。此後的一切似在霧里。彷彿我在四月早晨的一場霧里走到了一塊異地,在那塊地上發生了生活外的一些事,那塊地里有煙裊裊升起。
奶奶說,妮念的經真好聽。我念南無阿彌陀佛,我念南無觀世音菩薩,我念南無地藏王菩薩,念著念著,偶爾,我們還在爺爺蓋著金色經文被子的身子前說一些事,一些與生前的他或是身後的他有關的事。有時,我似見他胸口微微起伏,掀起經被時,帶出的,卻已是開始冰涼的氣息。
道士說到幾時到溪邊喚魂,母親說該請誰,誰還有誰幫忙後事事宜,還有父親,忙著與相幫的人商量幾時讓殯儀館的人來接,需要給多少紅包合適,捎帶的是什麼牌子的香煙,我們在對這些事情的忙碌中,被動的接受了一個人離開身邊的事實。
車子來接他的那個早上,我被衣著鮮艷的道長要求迴避,我的生辰與爺爺的收殮時間不符。我終於還是隨著車子下去了。這個時候我才發覺,我從未與爺爺一同到過縣城直到此刻,我不知道他去縣城奶奶家時,都是在哪個路口等的車,他被簇擁上車子時,可有好心的女孩給他讓座,他隨著車子賓士在浙南的這條山路時,他曾想到些什麼,他從縣城奶奶那回來時,他又給自己帶回了什麼。
我的誦經聲響起,隨著弟弟撒下的紙錢一路紛揚。
我每夜每夜的做夢,夢里,爺爺若往常吃飯,回屋,雙腳一縮探向被窩,只是納悶,妮,咱村的人怎麼現在一個都不見呢。
爺爺不是我親爺爺,直到現在,一些村人提起他時仍習慣在他面前加個狗字。從祖輩,祖祖輩,我家一直窮到現在,甚至窮得爺爺的兩個哥哥都沒有娶上媳婦。爺爺是幺兒,終於得機會有了媳婦,那女子也在三十來歲時離家而去另嫁他人。別人對爺爺的稱呼也僅僅是因為家貧而被村人們小瞧。父親在兩三歲時終於被爺爺的姐姐,我的親奶奶過繼給了爺爺當子嗣。我的卑微的爺爺,到死時,仍是卑微的活著,他最歡喜聽到的話是,你有個好孫女呀,照顧你照顧得多好。每每這時,爺爺總是笑若菊花。
沒有誰的離開是完完全全做好准備的,我不知道爺爺的匆忙離開,都落下了什麼。或許,爺爺的一部分離開了,一部分,仍落在人間。我常常會想起這句話,有些人死了,他還活著。
重陽節活動——登高
一年一度的重陽節終於讓我盼來了。我們學校首次組織五、六年級的同學到野外進行一次登高活動。
這一天大清早,我們懷著無比興奮的心情上山去,大約走了半小時就到了目的地。吃過了早飯,我便和幾位同學去觀看風箏比賽。
風箏競賽場的人可真多呀!把整個賽場圍得嚴嚴實實,真是里三層外三層。突然一聲哨響,風箏陸陸續續飛上天空,不一會兒,各式各樣的風箏在蔚藍的天空翱翔。有翩翩起舞的花蝴蝶,有忙忙碌碌的蜜蜂,有展翅高飛的蒼鷹……最吸引人的那還要數栩栩如生的龍和蜈蚣了。那條龍抬起頭來,尾巴高翹,擺出一副神氣的樣子。蜈蚣也不甘示弱,不一會兒,就超越那條龍啦 !場上的人都為它喝彩。我剛揉了揉眼,可不知怎麼的,那龍和蜈蚣糾纏在一起了,也許是龍害怕自己比不上蜈蚣吧,而作出兩敗俱傷的做法。不一會兒,它們倆都斷了線,掉進了山谷,在場的人無不為之惋惜,都埋怨龍不應該那樣自私。它們的主人像箭一樣沖下山谷,尋找自己的風箏,好不容易找到了,可時間非常緊迫,但是它們的主人一點也不灰心,把風箏重新安上線再放飛……到了最後還是蜈蚣取得第一名,龍獲得第二名……風箏比賽在一陣陣熱烈的歡呼聲、掌聲中結束了。
吃了午飯,就到我們學校的運動員大顯身手的時候,登山活動開始了,只見運動員們在半山腰上摩拳擦掌,做好預備姿勢。又是一聲哨響,運動員爭先恐後地向上攀登。你看,我班的小玲同學就要拿到紅旗了,「哎呀」,真糟糕!她被石頭絆倒了,摔得個四腳朝天,惹的大家哈哈大笑。她爬起來再跑,可是來不及了,紅旗被五〈2〉班的同學奪走了。
這時,太陽漸漸地西下了,金色的陽光照在同學們的笑臉上好像盛開著朵朵鮮花。
重陽的來歷
今天是重陽節,你們打算干什麼呢?對多數人來說,可能對重陽節沒什麼紀念意義性吧。回答是不是的,重陽節不但是有紀念性也是有意義性的。接下來我就說說重陽節的起源吧:
「中秋過後又重陽」,起源於漢初的重陽節有著悠久的歷史。要說重陽節的來歷,那可不是一個輕松的活兒!
重陽節的具體日期是:農歷九月初九。因為是二九相重,故成為「重九」;同時又因為在我國古代,六為陰數、九是陽數,因此重九就叫"重陽"。
重陽節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漢初。據說,在皇宮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以求長壽;漢高祖劉邦的愛妃戚夫人被呂後慘害後,宮女賈某也被逐出宮,將這一習俗傳入民間的。
古代,民間在該日有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唐人登高詩很多,大多數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還有吃"重陽糕"的習俗。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
重陽節還要賞菊飲菊花酒,起源於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後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士大夫,還多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和陶淵明更接近。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很盛行,當時的菊花就有很多種。清代以後,賞菊之俗尤為昌盛,且不限於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陽節前後最為繁盛。
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於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裡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重陽節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
重陽節除了佩帶茱萸,也插菊花。唐代就已經如此,歷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凶穢,以招吉祥。"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宋代,還有將彩繒剪成茱萸、菊花來相贈佩帶的。
傳承至今,重陽節已經演變成為了一個活動豐富、情趣盎然的佳節,各地人們通過登高、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插茱萸等等活動來歡度這個歷史悠久的節日。
難 忘 重 陽 節
九月初九——重陽節到了!
迅速吃好晚飯後,我從口袋中掏出一把早已准備好的精緻的小剪刀,跑到爺爺奶奶身邊,說:「爺爺奶奶,我給你們剪指甲,好嗎?」爺爺聽了,一愣,帶著懷疑的神情說:「乖孫女,你也會剪指甲?」「會!」話雖這么說,可我卻心虛得很,畢竟我從來沒剪過指甲呀!不過我相信:只要用我的誠心,就一定能完成任務。不是有句老話嗎?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說干就干,我拉過爺爺的手,開始行動了。哇!爺爺的指甲好硬哦!萬事開頭難,我花了九牛二虎之力終於剪了第一刀。「爺爺,痛不痛?」「不痛不痛,這哪會痛呀!」爺爺滿意地坐在沙發上說,「爺爺這是在享我孫女的福啊!」
突然我發現爺爺有個手指頭上竟沒有指甲,我急了,問:「爺爺,你這個手指頭的指甲呢?」爺爺見我著急的樣子,連忙說:「小平平,別急!這是我在部隊時弄掉的。那是一次軍事練習,我們正在訓練擦槍,由於我一心想快些,用力聽了爺爺的話,我趕緊去摸,那肉果然已很硬了。是呀,都已經幾十年了,能不硬嗎?爺爺可真是個堅強的人哪!我一邊摸著他的手指頭,一邊這么想著。
剪好了爺爺的手指甲,輪到給奶奶剪了。我捏過奶奶的手,發現雖說奶奶是個女的,可手卻很厚,而且也很粗糙。我心裡格登了一下。奶奶見了,猜出了我的心思:「是不是也想聽聽奶奶的故事?」我抬頭看著奶奶慈祥的眼睛,點了點頭。奶奶的話匣子一下子打開了:「我們年輕的時候可沒現在這樣的好條件。因為你爺爺在外面當兵,所以家裡的事、田裡的活都由我包幹了。我這雙手干過的事三天三夜也說不完,它可作出了大貢獻呀……」聽著奶奶的話,我竟忘記了給她剪……
一次剪指甲竟讓我懂得了那麼多,這得感謝這個重陽節呀!但願在人們的心裡天天是重陽!
九九重陽
金秋十月,丹桂飄香一年一度的重陽節,如期而至,終於來臨了!
在放學的路上,我一邊走,一邊想,該為爺爺,奶奶,作些什麼.我安靜的坐在長石凳上,雙手搭在下巴下,東想想,西想西,抓耳撓腮,可還是想不出來。
走到家門口,我一拍腦門,想出來了,做一張賀卡,雖然不是一個很好的辦法,但同樣能代表我的孝心。
我選了一張顏色鮮艷,同時也代表了青春活力陽光的紙,我在紙上工工整整寫了5個大字:「重陽節快樂!」
我還寫了對老人的祝福。做完以後,我將紙悄悄的塞進爺爺書桌中間的縫隙中,雖然臉上無任何喜悅的表情,但心中是那麼的愉悅,是那麼的舒暢!
我走進我的小書房,靜靜的聆聽爺爺房裡的聲音。
時間慢慢的消逝,爺爺也發現了這張賀卡,叫我過去.我的心」撲通撲通」的直跳個不停,爺爺說:「這個賀卡是你做的吧?」我說:「恩。」他又說道:「我知道你的良苦用心,但如果你要來感謝或來祝福的話,那你還是實際一點,幫我掃掃地之類的事吧!」我點了點頭。
九九重陽,讓我懂得,要對老人多關懷一些,要多與老人分擔一些易做的事情,同時也在此,向各地老人表示祝福:願你們永遠年輕,永遠健康,快樂,幸福!
重陽節有感
又是一年一度的重陽節了,能為爸爸媽媽做什麼好呢?「唉,真是大傷腦筋。」我不禁長長地嘆了一口氣。
回到家裡,我剛想和媽媽討論一下重陽節的事,突然發現媽媽的臉色很難看,我忙問怎麼了,媽媽說她頭很痛,沒有力氣,我便幫媽媽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忙著擦灰,掃地什麼的,做著做著便發現干這些事並不容易,僅僅做了一會兒就覺得累了,心想要是天天做的話那豈不是要厭煩死了嗎?那媽媽天天做的話……想到這兒,我不禁感到十分慚愧,我怎麼沒想到在平時幫一回媽媽呢?
到了晚上,媽媽終於支撐不住了,躺在床上休息一會兒。我想到了媽媽的辛苦,便為媽媽端茶送水,拿報紙,這雖然是一些小事,但我卻看到媽媽感動的目光,我哽咽了,想起平時與媽媽頂嘴關心時的情景,我不禁臉上火辣辣的,怎麼沒有想到在平時關心一下父母呢?我怎麼沒有在平時幫助一下父母呢?其實這就是現在我們這些獨生子女的通病:以自我為中心、自私自利,從不考慮長輩的感受!所以我們不能只在重陽節。
重陽節的早晨(作文)
重陽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它也叫作「老人節」。我們可以在這一天登高望遠,欣賞菊花,還要尊重老人、孝敬長輩。我心想:「在這特殊的日子裡,我該為爸爸媽媽做些什麼呢?」
早上,我早早地起了床,看到爸爸媽媽睡得正香。我心想:「我為爸爸媽媽准備早餐吧!」說干就干,我胡亂扎了一下頭發,就悄悄地來到廚房。做什麼好呢?我環顧四周,看見桌上昨天晚上剩下的一大盆飯,對了,就做簡單的稀飯吧!我學著媽媽平時做飯的樣子,小心翼翼地打開煤氣灶,把鍋放上。不一會兒,水開了,「哧、哧」地響著,我掀開蓋子,一股熱氣冒了上來,我不禁嚇得倒退了一步。等熱氣稍微消了點兒,我「騰」地一下,把整碗飯倒進了水裡,水花四濺,我還是堅持住了,快速拿來鍋蓋給蓋上了。不一會兒,鍋蓋頂了起來。我打開鍋蓋,呀!稀飯已經好了!我看著自己的傑作,滿意地笑了笑!想到爸爸媽媽誇贊的樣子,我就興奮地去喊他們起床。
我跑到他們門口停住了,對了,好事做到底。我又輕手輕腳地走到衛生間,幫爸爸、媽媽擠好牙膏,倒上洗臉水。看看一切都准備得差不多了,我才去叫他們起床。
爸爸說:「你真能幹!」媽媽驚訝地說:「我們的女兒是長大了!」
我要經常幫爸爸媽媽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讓他們能有更多的休息時間,而不僅僅在歡樂的重陽節。
今天,我因為作文沒有題材可寫,所以爸爸叫我做一件事——洗襪子,然後再以此寫作文。
我剛把盆端起來,就打了個寒顫:「啊!這么冷!那洗起來就更不用說了。」我把手伸進水裡洗襪子,覺得這冰冷的水像萬根鋼針刺到骨頭里一樣痛,我連忙把手縮了回來,但是為了寫作文,只好硬著皮頭又洗起來,我擦好肥皂,搓了幾下,再捶一捶,放在水裡泡一會兒擰干後晾起來。
我想:「爸爸每天都要洗衣服、洗碗……難道他就不冷嗎?」我這才感覺到爸爸的辛苦,雖然自己的手凍得像紅蘿卜似的,但是看著洗得干凈的襪子,心裡有說不出的喜悅。
五、布置作業
請圍繞重陽節這話題,圍繞一個中心寫一篇文章,題目自擬。
說明:本教時意圖通過重陽節這一話題作文,既幫助同學積累一些有關重陽節的材料,豐富同學寫作素材,又旨在通過重陽節這一傳統節日,弘揚傳統文化,培養學生尊老敬老的傳統美德。
所以在構思教案時,緊緊圍繞著這一話題來設計環節。學生的習作,是為了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幫助學生有效積累
⑨ 《採桑子 重陽》中"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運用了什麼寫作手法有什麼作用
手法:借景抒情。 通過寫秋日之景色,脫盡古人「悲秋」的窠臼,一掃衰頹蕭瑟之氣,以壯闊絢麗的詩境、昂揚振奮的豪情,喚起人們為理想而奮斗的英雄氣概。
《採桑子·重陽》是毛澤東所做的一首詞。
此詞作於1929年重陽節,為當年陽歷10月11日。毛澤東在閩西征途中,欣逢重陽佳節,觸景生情,因成此詞。詩情畫意,最為濃郁。
它寫了濘秋的戰地風光,寫得那麼鮮明爽朗;它表現了對自然和人生的看法,表現得那麼豪邁樂觀。天空海闊,氣度恢宏。使人讀過以後,毫無感到肅颯之氣,而會受到無限鼓舞。
⑩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寫作背景
王維當時獨自一復人漂泊在洛制陽與長安之間,他是蒲州人,蒲州在華山東面,所以稱故鄉的兄弟為山東兄弟。九月九日是重陽節,中國有些地方有登高的習俗。
詩一開頭便緊切題目,寫異鄉異土生活的孤獨凄然,因而時時懷鄉思人,遇到佳節良辰,思念倍加。接著詩一躍而寫遠在家鄉的兄弟,按照重陽節的風俗而登高時,也在懷念自己。
重陽節有登高的風俗,登高時佩帶茱萸囊,據說可以避災。茱萸,又名越椒,一種有香氣的植物。三四兩句,如果只是一般化地遙想兄弟如何在重陽日登高,佩帶茱萸,而自己獨在異鄉,不能參與,雖然寫出了佳節思親之情,但會顯得平直,缺乏新意與深情。詩人遙想的卻是:「遍插茱萸少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