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乃鴆殺孝敬

乃鴆殺孝敬

發布時間:2020-12-03 17:29:46

A. 李倓的史籍評價

承天皇帝倓,肅宗第三子也。天寶中,封建寧郡王,授太常卿同正員。英毅有才略,善射。祿山之亂,玄宗幸蜀,倓兄弟典親兵扈從。車駕渡渭,百姓遮道乞留太子,太子諭之曰:「至尊奔播,吾不忍違離左右,俟吾見上奏聞。」倓於行宮謂太子曰:「逆胡犯順,四海分崩,不因人情,何以興復?夫有國家者,大孝莫若存社稷。今從至尊入蜀,則散關已東,非皇家所有,何以維屬人情?殿下宜購募豪傑,暫往河西,收拾戎馬,點集防邊將卒,不下十萬人,光弼、子儀,全軍河朔,謀為興復,計之上也。」廣平王亦贊成之,於是令李輔國奏聞。玄宗欣然聽納,乃分從官、士卒以遣之。時敗卒膽破,兵仗不完,太子既北上,渡渭,一日百戰。倓自選驍騎數百衛從,每蒼黃顛沛之際,血戰在前。太子或過時不得食,倓涕泗不自勝,上尤憐之,軍士屬目歸於倓。至靈武,太子即帝位。廣平既為元子,欲以倓為天下兵馬元帥。侍臣曰:「廣平王冢嗣,有君人之量。」上曰:「廣平地當儲貳,何假更為元帥?」左右曰:「廣平今未冊立,艱難時人尤屬望於元帥。況太子從曰撫軍,守曰監國。今之元帥,撫軍也,廣平為宜。」遂以廣平為元帥,倓典親軍,李輔國為元帥府司馬。
時張良娣有寵,倓性忠謇,因侍上屢言良娣頗自恣,輔國連結內外,欲傾動皇嗣。自是,日為良娣、輔國所構,雲「建寧恨不得兵權,頗畜異志。」肅宗怒,賜倓死。既而省悟,悔之。
明年冬,廣平王收復兩京,遣判官李泌入朝獻捷。泌與上有東宮之舊,從容語及建寧事,肅宗改容謂泌曰:「倓於艱難時實得氣力,無故為下人之所間,欲圖害其兄,朕以社稷大計,割愛而為之所也。」泌對曰:「爾時臣在河西,豈不知其故。廣平兄弟,天倫篤睦,至今廣平言及建寧,則嗚咽不已。陛下之言,出於讒口也。」帝因泣下曰:「事已及此,無如之何!」泌因奏曰:「臣幼稚時念《黃台瓜辭》,陛下嘗聞其說乎?高宗大帝有八子,睿宗最幼。天後所生四子,自為行第,故睿宗第四。長曰孝敬皇帝,為太子監國,而仁明孝悌。天後方圖臨朝,乃鴆殺孝敬,立雍王賢為太子。賢每日憂惕,知必不保全,與二弟同侍於父母之側,無由敢言。乃作《黃台瓜辭》,令樂工歌之,冀天後聞之省悟,即生哀愍。辭雲:『種瓜黃台下,瓜熟子離離。一摘使瓜好,再摘令瓜稀,三摘猶尚可,四摘抱蔓歸。』而太子賢終為天後所逐,死於黔中。陛下有今日運祚,已一摘矣,慎無再摘。」上愕然曰:
「公安得有是言!」時廣平王立大功,亦為張皇後所忌,潛構流言,泌因事諷動之。
及代宗即位,深思建寧之冤,追贈齊王。大歷三年五月,詔曰:「故齊王倓,承天祚之慶,保鴻名之光。降志尊賢,高才好學,藝文博洽,智略宏通。斷必知來,謀皆先事,識無不達,理至逾精。乃者寇盜橫流,鑾輿南幸。先聖以宸扆之戀,將侍君親;惟王以宗廟之重,誓寧家國。克協朕志,載符天時,立辨群議之非,同獻五原之計。中興之盛,實藉奇功。景命不融,早從厚穸,天倫之愛,震惕良深。流涕追封,胙於東海,頃加表飾,未極哀榮。夫以參舊邦再造之勤,成天下一家之業,而存未峻其等,歿未尊其稱,非所以旌徽烈,明至公也。朕以眇身,纘膺大寶,不及讓王之禮,莫申太弟之嗣,所懷靡殫,邈想逾切,非常之命,寵錫攸宜。敬用追謚曰承天皇帝,與興信公主第十四女張氏冥婚,謚曰恭順皇後。有司準式,擇日冊命,改葬於順陵,仍祔於奉天皇帝廟,同殿異室焉。」

B. 有沒有<<黃台瓜辭>>的賞析

種瓜黃台下,瓜熟子離離。 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 三摘尚自可,摘絕抱蔓歸。

《舊內唐書》高宗容大帝有八子,睿宗最幼。天後所生四子,自為行第,故睿宗第四。長曰孝敬皇帝,為太子監國,而仁明孝悌。天後方圖臨朝,乃鴆殺孝敬,立雍李賢為「章懷太子」。賢每日憂惕,知必不保全,與二弟同侍於父母之側,無由敢言。乃作《黃台瓜辭》,令樂工歌之,冀天後聞之省悟,即生哀愍。辭雲:『種瓜黃台下,瓜熟子離離。一摘使瓜好,再摘令瓜稀,三摘猶尚可,四摘抱蔓歸。』而太子賢終為天後所逐,不幸死於黔中。
詩中用瓜比喻武後所生的幾個兒子,規勸母後如果把兒子都一一處死,最後只會收獲一些瓜籐而已。哀婉的歌詞譜以哀婉的曲調,唱得宮牆內外一片低沉與惶然。

C. 武則天到底有沒有毒死自己的兒子李弘啊

671年(咸亨二年),高宗巡幸東都,讓太子李弘留守京師。當時遇上大旱,關中鬧起飢荒,於是李弘巡視士兵的糧食,發現有吃榆皮、蓬實的,就私下命家令寺給他們米糧。李弘身體不好,而輔佐他的人是戴至德、張文瓘、蕭德昭等人,因此有些小事都是取決於他們。 當時李弘有兩個異母姊姊,即義陽公主與宣城公主,她們的母親蕭淑妃因為以前得罪武則天的關系,使她們一直被幽禁在宮中,直到都年過二十還沒有結婚。李弘發現此事後,感到震驚又同情,便請求讓兩位姊姊能夠結婚。這件事觸怒了 武後,武後便隨便將她們許配給侍衛。李弘從此漸漸不得母親喜愛。李弘又上書希望將沙苑之地分借給貧窮之人,高宗准許。後來李弘也被召到東都去,納裴居道之女為妃,相關單位表示要用白雁來進行婚禮,竟然剛好就在苑子里捕獲了,這讓高宗很高興;而裴妃也是個相當有婦德的賢淑女子,高宗因此常和侍臣說:「東宮的事,應該是不用朕擔心了。」 675年 675年(唐高宗上元二年),太子李弘來到東都,住在合璧宮,病情猛然開始惡化。四月二十五日,死在倚雲殿。李弘暴卒,時人多認為是武後毒殺他,但有說法是他因本來就病弱而早夭。 高宗對此悲痛欲絕,大病了一場,破例追贈李弘為「孝敬皇帝」,從而使李弘成為唐代第一位死後追封為皇帝的太子。高宗悲痛萬分,將他葬於恭陵,而且使用皇帝之禮舉辦後事。 武後時期 武後時期,因為李弘與裴妃之間沒有生子,於是便命令楚王李隆基做他的嗣子,繼承香火。唐中宗復位後,將他祔於太廟,號為義宗,並追封裴妃為哀皇後。710年,姚崇與宋璟進言表示義宗並不曾即位,不應該與先帝們同列太廟,於是唐睿宗將李弘移到東都祭拜。718年,相關單位表示不該再稱他為義宗,於是從此只用孝敬稱之。 [1] 孝敬皇帝之死 傳統觀點 依據《舊唐書》、《新唐書》、《唐會要》等歷史文獻記載,認為李弘是 被母後武則天鴆殺 的。其理由是:一,李弘深得父皇高宗的鍾愛,立為太子後,仁孝謙謹,禮接士大夫,中外屬心。時高宗出幸東都,嘗命李弘留京師監國。咸亨四年(673)八月,高宗因病還令李弘受諸司啟事,實習朝政。這一切表明,高宗慮及自己身體不支,有禪讓太子之意。而武則天眼見兒子長大成人,又很能幹,有礙自己奪取王位,故派人把李弘鴆殺了。《舊唐書》卷—一六《承天皇帝倓傳》曰:「天後方圖臨朝,乃鴆殺孝敬。」是有道理的。二,李弘與武則天之間的確有矛盾,主要反映在兩件事上:第一件事發生在咸亨二年(671),時李弘留在長安監國,發現宮中幽閉著他的兩個同父異母的姐姐義陽、宣城公主,她倆為武則天情敵蕭淑妃所生,此時已是三十多歲的老姑娘了。李弘懷著惻隱之心,奏請父皇恩准她們出嫁,豈料這事違背了母後的旨意,武則天非常氣憤,馬上把兩位公主許配給了衛士。由於太子奏請數迕旨,最終失愛於母後。第二件事是太子選妃未能如願。原來,太子妃初選的是司衛少卿楊思儉的女兒,望族出身,書、香門第,又有殊色。可是,就在定下婚期後,姑娘竟被武則天外甥、韓國夫人子賀蘭敏之「逼而淫焉」,婚事被荒暴地破壞了。這就造成李弘同母後娘家人的宿怨,加深了母子感情的裂痕。李弘對抗武氏家族,武則天當然不會容忍。 現代觀點 然而,現世有人提出不同的看法,認為李弘並不是武則天殺害的,而是 死於肺結核病(古代稱癆瘵) 。其根據是:一,有關鴆殺李弘的記載,以《唐會要》和《新唐書》最肯定,但兩書晚出,所據或為後世的傳說,或為間接的史料,並不能作為武則天鴆殺李弘的直接佐證。宋朝史學名家司馬光稱:「《實錄》、《舊傳》皆不言弘遇鴆。」顯見「鴆殺說」值得懷疑。二,李弘奏請出降蕭淑妃之女,盡管不合母意,但這一舉動無論如何也達不到威脅武則天當政的地步。實際上,武則天聞訊只是「即以當上衛士配之」了事,根本沒有結怨殺子的理由。況且,李弘奏請事在高宗咸亨二年,距離他的死期上元二年,隔四個年頭,武則天不會記恨四年才想到殺子。三,武則天自高宗顯慶五年(660)就已參預百司奏事,大權在握,時稱「二聖」。太子李弘即使監國,也難以構成對武則天的威脅。四,早在咸亨二年,李弘就因癆瘵纏身,不能勝任監國重任。時隔四年,當他死後,高宗在《皇太子溢孝敬皇帝制》中說,李弘自立為太子後就染上癆瘵,又接受父君之命,帶病理政,以致操勞過度,使舊病加劇,最終病卒。很清楚,李弘是癆瘵惡化而死。五,對於武則天來說,她雖不一定精通醫術,但癆瘵是不治之症應是瞭然於心的,沒有必要去加害一個將要死去的親生兒子。事實上,李弘死後,武則天曾用寫經造功德的形式為他祈福,表達了內心的哀傷。
求採納

D. 『子離離』在哪句詩中

《黃台瓜辭》來
種瓜黃台下,瓜熟源子離離。一摘使瓜好,再摘令瓜稀,三摘猶尚可,四摘抱蔓歸。

唐 章懷太子 李賢 作。《舊唐書·承天皇帝倓傳》:「 泌 因奏曰:『臣幼稚時念《黃台瓜辭》,陛下嘗聞其說乎? 高宗大帝 有八子, 睿宗 最幼。 天後 所生四子,自為行第,故 睿宗 第四。長曰 孝敬皇帝 ,為太子監國,而仁明孝悌。 天後 方圖臨朝,乃鴆殺 孝敬 ,立 雍王 賢 為太子。 賢 每日憂惕,知必不保全,與二弟同侍於父母之側,無由敢言。乃作《黃台瓜辭》,令樂工歌之,冀 天後 聞之省悟,即生哀愍。辭雲:「種瓜黃台下,瓜熟子離離。一摘使瓜好,再摘令瓜稀,三摘猶尚可,四摘抱蔓歸。」而太子 賢 終為 天後 所逐,死於 黔 中。』」

E. 求解『謝瓜了,那豆是』是什麼意思

全唐詩卷6_1【黃台瓜辭】李賢種瓜黃台下,瓜熟子離離。
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
三摘猶自可,摘絕抱蔓歸。全唐詩中收錄的李賢的詩作只有這一首。。《舊唐書·承天皇帝倓傳》:「 泌 因奏曰:『臣幼稚時念《黃台瓜辭》,陛下嘗聞其說乎? 高宗大帝 有八子, 睿宗 最幼。 天後 所生四子,自為行第,故 睿宗 第四。長曰 孝敬皇帝 ,為太子監國,而仁明孝悌。 天後 方圖臨朝,乃鴆殺 孝敬 ,立 雍王 賢 為太子。 賢 每日憂惕,知必不保全,與二弟同侍於父母之側,無由敢言。乃作《黃台瓜辭》,令樂工歌之,冀 天後 聞之省悟,即生哀愍。辭雲:「種瓜黃台下,瓜熟子離離。一摘使瓜好,再摘令瓜稀,三摘猶尚可,四摘抱蔓歸。」而太子 賢 終為 天後 所逐,死於 黔 中。』」武則天派人全面搜查太子府,搜出了數百付甲胄,於是就揚言太子謀反,並決定「大義滅親」,殺掉太子。但在高宗的反對下,饒過李賢一死,將他幽禁在宮中;第二年,又將他遷往巴州;而高宗死後,武則天重新掌了權力,馬上就派酷吏丘神勣逼李賢自殺而死。李賢的屍體一直被停放在巴州,直到中宗神龍復辟、武則天被迫退位後才迎還長安,陪葬乾陵。李賢的這首詩,就是作於在巴州的時候。這首詩在格調上比較類似於曹植的那首「煮豆燃豆萁,漉豉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但曹植用豆和豆萁比喻兄弟相煎的情形,而李賢這首詩卻是用藤和瓜比喻母子相煎。所以,相比於曹詩「相煎何太急」這樣激烈的言辭來,李賢的這首《黃台瓜辭》更多的是一種哀惋。他在詩句中也沒有辦法進行指責,因為敵人是自己的母親。清代賀裳在《載酒園詩話》中說:「《黃台瓜辭》不惟音節似古樂府,『三摘猶自可,摘絕抱蔓歸』,言外有身不足恤,憂在宗社意。」是的,李賢的詩中,並沒有太抱怨自己的厄運,而是奉勸母後「三摘猶自可,摘絕抱蔓歸」,不要對親生的兒女們趕盡殺絕。《黃台瓜辭》這首詩,雖然現在知名度不高,但當時在李唐宗族中卻影響極大。後來的唐朝皇族們一提起此詩,都不禁唏噓感慨不已。唐代宗李豫當年當太子時也是惶惶不安,因為其父唐肅宗李亨受寵妃張良娣及奸臣李輔國的離間,就殺過兒子建寧王李談,當時大臣李泌為了保全太子,就對唐肅宗背誦了一回這首《黃台瓜辭》,唐肅宗當場淚下,悔恨不已,從此再也沒有起過廢李豫的意思。說來唐室宗族間,互相仇殺,父子母子相殘的事例實在不少,這首《黃台瓜辭》正是李唐皇室血淚的寫照,看來生於帝王家,未必就是幸事。

F. 李弘是怎麼死的

李弘隨帝後出行洛陽,猝死於合璧宮綺雲殿。

李弘(652年—675年) ,唐高宗李治第五子,武則天長子版,系高宗時期所立的第二位太子,薨逝於太子位,是唐朝第一位被追封為皇帝的太子。

李弘於永徽三年(652年)出生於皇宮,永徽六年(655年)進封代王,顯慶元年(656年)被立為皇太子,自幼孝順仁德,為太子後體恤民情,曾上書高宗修正不合理的法律,並為兩個獲罪的姐姐求情,深得高宗寵愛。

神龍初年(705年),權唐中宗李顯為孝敬皇帝上廟號為義宗。開元六年(718年),唐玄宗李隆基依照舊禮撤銷義宗廟號,復用孝敬皇帝謚號祭祀。

(6)乃鴆殺孝敬擴展閱讀:

李弘的神位遷移:

長壽初年(692年),因李弘無子嗣,武則天命楚王李隆基做其嗣子,承繼香火。神龍初年(705年),唐中宗為李弘上廟號為唐義宗,神位祔於太廟祭祀。

景雲年間(710年),姚元之和宋璟上書唐睿宗,稱李弘未登帝位而與先皇同祔太廟不合禮儀,睿宗遂令遷出義宗神位,另行建廟祭祀。

開元六年(718年),禮官上書唐玄宗建議停用義宗廟號,玄宗准許,令撤銷義宗廟號,復以孝敬謚號祭祀。

G. 武則天有沒有害死自己的兒子李弘

沒有,至於為什麼呢,有別的答友的意見,我覺得說的很完美了:671年(咸亨二年),高宗巡幸東都,讓太子李弘留守京師。當時遇上大旱,關中鬧起飢荒,於是李弘巡視士兵的糧食,發現有吃榆皮、蓬實的,就私下命家令寺給他們米糧。李弘身體不好,而輔佐他的人是戴至德、張文瓘、蕭德昭等人,因此有些小事都是取決於他們。 當時李弘有兩個異母姊姊,即義陽公主與宣城公主,她們的母親蕭淑妃因為以前得罪武則天的關系,使她們一直被幽禁在宮中,直到都年過二十還沒有結婚。李弘發現此事後,感到震驚又同情,便請求讓兩位姊姊能夠結婚。這件事觸怒了 武後,武後便隨便將她們許配給侍衛。李弘從此漸漸不得母親喜愛。李弘又上書希望將沙苑之地分借給貧窮之人,高宗准許。後來李弘也被召到東都去,納裴居道之女為妃,相關單位表示要用白雁來進行婚禮,竟然剛好就在苑子里捕獲了,這讓高宗很高興;而裴妃也是個相當有婦德的賢淑女子,高宗因此常和侍臣說:「東宮的事,應該是不用朕擔心了。」 675年 675年(唐高宗上元二年),太子李弘來到東都,住在合璧宮,病情猛然開始惡化。四月二十五日,死在倚雲殿。李弘暴卒,時人多認為是武後毒殺他,但有說法是他因本來就病弱而早夭。 高宗對此悲痛欲絕,大病了一場,破例追贈李弘為「孝敬皇帝」,從而使李弘成為唐代第一位死後追封為皇帝的太子。高宗悲痛萬分,將他葬於恭陵,而且使用皇帝之禮舉辦後事。 武後時期 武後時期,因為李弘與裴妃之間沒有生子,於是便命令楚王李隆基做他的嗣子,繼承香火。唐中宗復位後,將他祔於太廟,號為義宗,並追封裴妃為哀皇後。710年,姚崇與宋璟進言表示義宗並不曾即位,不應該與先帝們同列太廟,於是唐睿宗將李弘移到東都祭拜。718年,相關單位表示不該再稱他為義宗,於是從此只用孝敬稱之。 [1] 孝敬皇帝之死 傳統觀點 依據《舊唐書》、《新唐書》、《唐會要》等歷史文獻記載,認為李弘是 被母後武則天鴆殺 的。其理由是:一,李弘深得父皇高宗的鍾愛,立為太子後,仁孝謙謹,禮接士大夫,中外屬心。時高宗出幸東都,嘗命李弘留京師監國。咸亨四年(673)八月,高宗因病還令李弘受諸司啟事,實習朝政。這一切表明,高宗慮及自己身體不支,有禪讓太子之意。而武則天眼見兒子長大成人,又很能幹,有礙自己奪取王位,故派人把李弘鴆殺了。《舊唐書》卷—一六《承天皇帝倓傳》曰:「天後方圖臨朝,乃鴆殺孝敬。」是有道理的。二,李弘與武則天之間的確有矛盾,主要反映在兩件事上:第一件事發生在咸亨二年(671),時李弘留在長安監國,發現宮中幽閉著他的兩個同父異母的姐姐義陽、宣城公主,她倆為武則天情敵蕭淑妃所生,此時已是三十多歲的老姑娘了。李弘懷著惻隱之心,奏請父皇恩准她們出嫁,豈料這事違背了母後的旨意,武則天非常氣憤,馬上把兩位公主許配給了衛士。由於太子奏請數迕旨,最終失愛於母後。第二件事是太子選妃未能如願。原來,太子妃初選的是司衛少卿楊思儉的女兒,望族出身,書、香門第,又有殊色。可是,就在定下婚期後,姑娘竟被武則天外甥、韓國夫人子賀蘭敏之「逼而淫焉」,婚事被荒暴地破壞了。這就造成李弘同母後娘家人的宿怨,加深了母子感情的裂痕。李弘對抗武氏家族,武則天當然不會容忍。 現代觀點 然而,現世有人提出不同的看法,認為李弘並不是武則天殺害的,而是 死於肺結核病(古代稱癆瘵) 。其根據是:一,有關鴆殺李弘的記載,以《唐會要》和《新唐書》最肯定,但兩書晚出,所據或為後世的傳說,或為間接的史料,並不能作為武則天鴆殺李弘的直接佐證。宋朝史學名家司馬光稱:「《實錄》、《舊傳》皆不言弘遇鴆。」顯見「鴆殺說」值得懷疑。二,李弘奏請出降蕭淑妃之女,盡管不合母意,但這一舉動無論如何也達不到威脅武則天當政的地步。實際上,武則天聞訊只是「即以當上衛士配之」了事,根本沒有結怨殺子的理由。況且,李弘奏請事在高宗咸亨二年,距離他的死期上元二年,隔四個年頭,武則天不會記恨四年才想到殺子。三,武則天自高宗顯慶五年(660)就已參預百司奏事,大權在握,時稱「二聖」。太子李弘即使監國,也難以構成對武則天的威脅。四,早在咸亨二年,李弘就因癆瘵纏身,不能勝任監國重任。時隔四年,當他死後,高宗在《皇太子溢孝敬皇帝制》中說,李弘自立為太子後就染上癆瘵,又接受父君之命,帶病理政,以致操勞過度,使舊病加劇,最終病卒。很清楚,李弘是癆瘵惡化而死。五,對於武則天來說,她雖不一定精通醫術,但癆瘵是不治之症應是瞭然於心的,沒有必要去加害一個將要死去的親生兒子。事實上,李弘死後,武則天曾用寫經造功德的形式為他祈福,表達了內心的哀傷。

H. 誰知道李弘是怎麼死的

675年(唐高宗上元二年),太子李弘來到東都,住在合璧宮,病情猛然開始惡化。四月二十五日,死在倚雲殿。李弘暴卒,時人多認為是武後毒殺他,但有說法是他因本來就病弱而早夭。 高宗對此悲痛欲絕,大病了一場,破例追贈李弘為「孝敬皇帝」,從而使李弘成為唐代第一位死後追封為皇帝的太子。高宗悲痛萬分,將他葬於恭陵,而且使用皇帝之禮舉辦後事。
傳統觀點依據《舊唐書》、《新唐書》、《唐會要》等歷史文獻記載,認為李弘是被母後武則天鴆殺的。其理由是:一,李弘深得父皇高宗的鍾愛,立為太子後,仁孝謙謹,禮接士大夫,中外屬心。時高宗出幸東都,嘗命李弘留京師監國。咸亨四年(673)八月,高宗因病還令李弘受諸司啟事,實習朝政。這一切表明,高宗慮及自己身體不支,有禪讓太子之意。而武則天眼見兒子長大成人,又很能幹,有礙自己奪取王位,故派人把李弘鴆殺了。《舊唐書》卷—一六《承天皇帝倓傳》曰:「天後方圖臨朝,乃鴆殺孝敬。」是有道理的。二,李弘與武則天之間的確有矛盾,主要反映在兩件事上:第一件事發生在咸亨二年(671),時李弘留在長安監國,發現宮中幽閉著他的兩個同父異母的姐姐義陽、宣城公主,她倆為武則天情敵蕭淑妃所生,此時已是三十多歲的老姑娘了。李弘懷著惻隱之心,奏請父皇恩准她們出嫁,豈料這事違背了母後的旨意,武則天非常氣憤,馬上把兩位公主許配給了衛士。由於太子奏請數迕旨,最終失愛於母後。第二件事是太子選妃未能如願。原來,太子妃初選的是司衛少卿楊思儉的女兒,望族出身,書、香門第,又有殊色。可是,就在定下婚期後,姑娘竟被武則天外甥、韓國夫人子賀蘭敏之「逼而淫焉」,婚事被荒暴地破壞了。這就造成李弘同母後娘家人的宿怨,加深了母子感情的裂痕。李弘對抗武氏家族,武則天當然不會容忍。
現代觀點然而,現世有人提出不同的看法,認為李弘並不是武則天殺害的,而是死於肺結核病(古代稱癆瘵)。其根據是:一,有關鴆殺李弘的記載,以《唐會要》和《新唐書》最肯定,但兩書晚出,所據或為後世的傳說,或為間接的史料,並不能作為武則天鴆殺李弘的直接佐證。宋朝史學名家司馬光稱:「《實錄》、《舊傳》皆不言弘遇鴆。」顯見「鴆殺說」值得懷疑。二,李弘奏請出降蕭淑妃之女,盡管不合母意,但這一舉動無論如何也達不到威脅武則天當政的地步。實際上,武則天聞訊只是「即以當上衛士配之」了事,根本沒有結怨殺子的理由。況且,李弘奏請事在高宗咸亨二年,距離他的死期上元二年,隔四個年頭,武則天不會記恨四年才想到殺子。三,武則天自高宗顯慶五年(660)就已參預百司奏事,大權在握,時稱「二聖」。太子李弘即使監國,也難以構成對武則天的威脅。四,早在咸亨二年,李弘就因癆瘵纏身,不能勝任監國重任。時隔四年,當他死後,高宗在《皇太子溢孝敬皇帝制》中說,李弘自立為太子後就染上癆瘵,又接受父君之命,帶病理政,以致操勞過度,使舊病加劇,最終病卒。很清楚,李弘是癆瘵惡化而死。五,對於武則天來說,她雖不一定精通醫術,但癆瘵是不治之症應是瞭然於心的,沒有必要去加害一個將要死去的親生兒子。事實上,李弘死後,武則天曾用寫經造功德的形式為他祈福,表達了內心的哀傷。 [2]

I. 武則天害死親生兒子祥細過程

關於武則天長子孝敬皇帝李弘的死亡原因始終是唐代史研究的一大謎題,千百年來關於孝敬皇帝李弘的死亡原因的看法始終分成兩派觀點,一派認為李弘是天後所毒殺,另一派認為李弘是自然病死。
上元二年(675年)四月,年僅24歲的皇太子李弘,即唐高宗第五子、武則天所生長子,在隨父皇、母後游幸東都苑內最西端的合璧宮時,突然死於宮中綺雲殿。關於他的死,史籍記載不一。
本人先把支持李弘是天後所殺的史料按時間順序列出來。
1.現存關於李弘死於非命的材料,最早是唐肅宗時出的。一是柳芳,他在《唐歷》中寫道:「弘仁孝英果,深為上所鍾愛。自升為太子,敬禮大臣鴻儒之士,未嘗居有過之地。以請嫁二公主,失愛於天後,不以壽終。」所謂「不以壽終」,既可說是遇鴆被害,也可解釋為夭折早逝。
2.第二個提出來是唐德宗時的宰相李泌,他對唐肅宗說:「高宗大帝有八子,睿宗最幼。天後所生四子,自為行第,故睿宗第四。長曰孝敬皇帝,為太子監國,而仁明孝悌。天後方圖臨朝,乃鴆殺孝敬,立雍王賢為太子。」所謂「不以壽終」,李泌的說法則很明確,他這段話還被《唐會要》卷2《追謚皇帝》和《資治通鑒》卷220至德二載所采錄。此外,《新唐書》的《高宗紀》、《則天皇後傳》、《孝敬皇帝弘傳》也都據以記明李弘是被鴆殺的。細審材料,疑問不少。
細審這些史料,疑問不少。如下:
《資治通鑒》卷202上元二年的記法盡管稍留有餘地,推說:「時人以為天後鴆之也。」但從《資治通鑒》這一節的敘事邏輯,在議使武則天攝知國政不成,武則天用北門學士之後到記太子忽然在合璧宮死去,分明是要給人造成一種武則天鴆殺太子弘的印象。《資治通鑒》的撰修人之一范祖禹即說:「李泌以為武後欲謀篡國,鴆太子洪(弘),蓋高宗不之知而後復加之尊名以掩其跡。」但使他們感到為難的是他們當時還能見到的《實錄》並不言弘遇鴆。本於《實錄》的《冊府元龜》卷261《儲宮部-追謚門》也只記一個「薨」字。《舊唐書》的《高宗紀》和《孝敬皇帝弘傳》同樣不提遇鴆。因為劉等修這部分時將吳兢的《國史》「用為藍本」,而吳兢本人即參與過《實錄》的編修,所以從這一系統來的材料本無李弘被鴆殺之說。《資治通鑒》有意把前後多年的許多材料堆到上元二年四月李弘薨於合璧宮時,如系在當年三月的議使天後攝知國政被郝處俊諫止一事應是以後上元三年的事,引北門學士始自十年前乾封年間,系在四月的請嫁二公主是咸亨二年之事。司馬光他們就是要湊成一點武則天殺太子的背景材料,但又怕玷污了信史的美名,在《考異》里留了幾句老實話:「按弘之死,其事難明,今但雲時人以為天後鴆之,疑以傳疑。」
因此要特別研究一下李泌那段話。李弘死後八九十年,突然從李泌嘴裡冒出那麼一段「天後方圖臨朝,乃鴆殺孝敬」,他是根據什麼說的,我們毫無所知,但是我想他說這段話是想以古喻今,當時李泌擔心肅宗在張皇後的挾制下再殺長子李,便以武則天的往事為殷鑒,拿李弘比附當年被張良娣、李輔國進讒言害死的肅宗第三子,於是把李弘說成是被鴆殺的。李泌懷有具體政治目的的這種說法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可信就是個問題了。
職在記言記行的史官們當時照錄不誤,於是李泌的話載入《肅宗實錄》,經過於休烈、令狐等人陸續修成的《唐書》,輾轉成為王溥撰《唐會要》等書的根據。他們對李弘到底是不是被鴆殺的事實是用不著詳加考核的。所以今天我們從這些書中能見到天後鴆殺孝敬的記載。不過這一部分材料可信程度恐怕遠不如《舊唐書》前半部分的本紀和李弘傳了。

武後生有四個兒子。次子李賢與長子相差兩歲,李弘死了,李賢自然會接班,而且在合璧宮下手更不可能毫無顧忌,高宗皇帝就在宮里,在眼皮底下做手腳很難使他不知道,萬一鴆殺了太子,事情傳揚出去,武則天將喪失夫君的信賴,很難設想一個精明過人的政治家會魯莽地去冒這么大的風險。

所以太子李弘很可能他就是死於病,癆病的突發。
本人把支持李弘是自然病死的史料列出來。
1.李弘原是多病的。咸亨二年監國時,即因「太子多疾病,庶政皆決於(戴)至德等」。娶裴氏以後一年半中未能有子胤,大概也和他的病有關。
2.在他死後接連下的《皇太子謚孝敬皇帝制》和《冊謚孝敬皇帝文》中都提到他有「舊疾」、「沉痾」。五月五日的制文:「庶其痊復,以禪鴻名,及腠理微和,將遜於位。而弘天資仁厚,孝心純確,既承朕命,掩欷不言,因茲感結,舊疾增甚——永訣於千古。」八月五日的冊文:「頃炎氛戒節,屬爾沉痾,實冀微痊,釋余重負。粵因瘳降,告以斯懷,爾忠懇特深,孝情天至,聞言哽咽,感絕移時,因此彌留,奄然長逝。」都詳細記敘了李弘臨終時的情況。《舊唐書-孝敬皇帝弘傳》所錄制文與《唐大詔令集》所載略有差異,多「自琰圭在手,沉瘵嬰身」幾個字,這就具體說明是肺癆病了。
3.當年八月十九日李弘安葬於恭陵時唐高宗寫的《孝敬皇帝睿德記》,也說李弘聽到父皇將推大位,聞言哽泗,「伏枕流欷,哽絕移時,重致綿留,遂成沉痼。西山之葯,不救東岱之魂;吹湯之醫,莫返逝川之命。」還提到了搶救醫治的事。《金石萃編》卷五十八收錄了這篇碑記,王昶在跋文中並說:「太子之薨,由於多病,而又聞禪位之語,蓋致不起也!」他反問:「即使太子受禪,天後自度亦不難制其子,何至以請嫁二主激怒,遽萌殺子之心!」他是不同意歐陽修、司馬光的說法的。湯用彤先生贊同王昶的看法。他考證敦煌卷子中的御制《一切道經序》是按武則天口氣寫的,甚至是武後自己撰的。分析序文中略贊孝敬皇帝之德,並有「拂虛悵(帳)而摧心,俯空而咽淚,興言鞠育,感痛難勝」等語,他說:「李弘本多病,聞高宗欲讓位給他,因茲感結舊疾增甚,醫治不愈終致死亡。而觀《序》文,武後自言感痛難勝,為寫《一切道經》,與高宗在《紀》《(孝敬皇帝睿德記》)中說:『天後心纏積悼,痛結深慈』亦相吻合。這些都完全否定他書關於武後殺子之傳說」。
分析至此,我們是否可以作如下判斷:盡管李弘和母後確有權力之爭為背景的種種矛盾沖突,但他畢竟已患了多年的肺癆,由父皇發布的多個制詔文書可以作證他是病亡的,不是母後害死的。但事情真是一波三折。1995年西安新出一方李弘的太子家令閻庄墓誌銘,閻庄死於李弘去世的當年,「積俄侵,纏床而遘禍;浮暉溘盡,隨鶴版而俱逝」。銘文雖晦澀,顯然他也是遭風霜相逼,飛來橫禍而死。且閻庄作為名臣閻立德的次子,《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不載,似有被除籍之疑。由此聯想李弘之死又是撲溯迷離。難為撰寫志文的李儼,與他們同在東宮任太子率更令,當時雖不能公開仗義直言,還是借這方埋入地下不為時人所知的墓誌,閃爍其辭,故意留下兩人一前一後枉死的蛛絲馬跡供後人揣摩呢。

J. 求李賢寫的《黃台瓜辭》

黃台瓜辭:huáng tái guā cí

雜曲謠辭名。 唐 章懷太子 李賢 作。

舊唐書·承天皇版帝倓傳》權:

「 泌 因奏曰:
『臣幼稚時念《黃台瓜辭》,陛下嘗聞其說乎?
高宗大帝 有八子, 睿宗 最幼。
天後 所生四子,自為行第,故 睿宗 第四。
長曰 孝敬皇帝 ,為太子監國,而仁明孝悌。
天後 方圖臨朝,乃鴆殺 孝敬 ,立 雍王 賢 為太子。
賢 每日憂惕,知必不保全,與二弟同侍於父母之側,無由敢言。乃作《黃台瓜辭》,令樂歌 之,冀 天後 聞之省悟,即生哀愍。
辭雲:「種瓜黃台下,瓜熟子離離。一摘使瓜好,再摘令瓜稀,三摘猶尚可,四摘抱蔓歸。」
而太子 賢 終為 天後 所逐,死於 黔 中。』」

閱讀全文

與乃鴆殺孝敬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老年痴呆患者可以辦理病退嗎 瀏覽:832
老年痴呆能活多久嗎 瀏覽:701
重陽節可以走親訪友么 瀏覽:77
跟父母分居有什麼影響 瀏覽:317
心源養老院 瀏覽:46
2018年退休金北京怎麼計算 瀏覽:104
通過延遲退休年齡來解決養老金缺口 瀏覽:478
長壽面怎麼下的 瀏覽:839
體檢色盲測多久交去車管所 瀏覽:110
養老保險卡怎麼只有一張銀行卡 瀏覽:329
孤寡老人進養老院怎麼樣 瀏覽:266
密雲水庫清朝永琪父母什麼情況 瀏覽:527
長壽哪裡有快遞公司 瀏覽:625
養老保險清繳委託書怎麼寫 瀏覽:835
老年人用品誰家好 瀏覽:915
王菲的父母怎麼樣 瀏覽:271
長壽花桿爛了怎麼治 瀏覽:127
80歲老人一天睡幾小時 瀏覽:134
重陽節動漫人物圖片簡筆畫 瀏覽:144
南通什麼醫院可以做入職體檢 瀏覽: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