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孝順事跡材料如何寫
你去這里看看: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e0c1610100jg6x.html。上面很多事跡材料了,你可以參考一下,希望對你有幫助吧。
② 請補充一個恰當的事例,證明「有了探求新事物的意識。然後活用只是,進行不斷嘗試才有望獲得成功」這一觀
樓主您這問題打得真夠……那個字能調順點不……
我按照我的理解說了哈
在法拉第以前專,許多科學家試圖對屬「磁生電」的問題進行研究,但是都沒有成功
法拉第對這一問題產生濃厚興趣,他相信電與磁是和諧的對稱現象(有了探究新事物的意識)
他總結前人的經驗教訓,以及結論(這一點可以隨便添加,任何科學家無不活用知識……)
埋頭工作整整10年
不斷遭受失敗
(不斷進行嘗試)
最終發現了電磁感應現象,提出了「場」的概念
給現代電學打開了大門,為後來電動機的發明提供了理論基礎,宣告了電氣時代的到來
(獲得了成功)
③ 「望夫石」是什麼意思
「望夫石」是大禹的妻子塗山氏因思念大禹,日久所化成的石頭,後表示對丈夫思念深切或堅貞的妻子。
禹為了找到治水的良方,他不辭千里跋涉,從黃河流域來到了淮河邊上的塗山。最終禹憑借一片堅貞,從塗山氏國酋長蒙那裡得到秘藏的《水經圖》,同時贏得了蒙之愛女的芳心。蒙之愛女也就是司馬遷在《史記·夏本紀》中所記載的「夏後帝啟,禹之子。其母塗山氏之女也。」
禹娶了塗山氏女,婚後不久便離家治水去了,一別十三年不回家園。禹採用疏導的方法治水,他開渠排水、疏通河道,把洪水一路引向了黃海。為了疏通淮河,禹劈開荊、塗二山,從此這兩座山便夾淮河而對立了。
而此時他的妻子塗山氏也生下了兒子啟,嬰兒正在哇哇地哭,禹從門外經過,聽見哭聲,也狠下心沒進去探望。「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千古佳話就此流傳。
塗山氏女日夜向丈夫治水的方向遠眺,但望穿秋水,也不見禹的歸來。她朝思暮想,最終精誠所至,化作一塊望夫石,端坐在塗山的東端,後人把它叫做啟母石。而塗山氏女這一望,就望了4000多年。
(3)孝敬老人的事跡材料擴展閱讀:
「望夫石」的其他傳說
元朝末年,連年天災人禍,老百姓是苦不堪言。在太平鎮上有一位叫郭勇的青年,年方一十八歲,剛娶了鄰村田家埝頭的一位十六歲的田姓女兒為妻。過門三天後,郭勇對妻子長嘆一聲說:今民不聊生,民難安寧。與其在家活受罪,到不如去參加軍打天下,讓百姓過上安穩日子。
我的主意已定,我走後,二位老人就全靠你了。田氏雖年輕,但她深明大義,看到丈夫有報國為民的壯志,盡管感到難受還是答應了。且說:「你放心吧,家裡二老有我照應,你在外征戰,要多加小心,保重身體」。
第二天,丈夫就走了。媳婦送別難舍難離,丈夫頭前走,媳婦後邊送,走到山根了,丈夫說:「送君千里,總有別,你快回家吧」。媳婦說:一別不知哪年能見面,我再送一程吧。
郭勇越走越遠了,田氏為了看見丈夫,順山坡越登越高,一直攀上了山頂,丈夫的影子由大變小,直到消失了,她才含淚慢慢地走下山來。自郭勇走後,田氏每到初一、十五,總是到山頂上對著郭勇去的方向翹首遠望一會兒,然後或挖野菜或拾柴禾,在山上轉大半天,方才回家。
丈夫走後,田氏早起晚眠,勤儉持家,農忙時下坡耕種鋤割,農閑時在家紡織做飯。一個小腳女人支撐起全家的重擔實在不是件容易事,更何況在一個災荒連年年代。無論家裡生活多麼困難,她總是做兩樣飯,好點的給公婆吃,差的留自己吃,把二老照顧的無微不至。
這一年,春三月秋三月,滴雨沒下,地里的莊稼顆粒沒收。圈裡的糧食已不多了,她就只給公婆做飯,自己吃點野菜充飢,糧食斷囤了,田氏媳婦挎起竹籃走村串戶要飯。跑一天,來到家裡,把要來的飯挑出好一點的給公婆吃,孬的留自己吃。
媳婦的孝心,公婆時常被感動得落淚,街坊鄰居無一不佩服的。在漫長的飢寒交迫歲月里,田氏公婆終因年老,加上盼兒心切,生活艱難病卧不起,相繼死去。媳婦為了讓公婆在黃泉之下也能向遠處張望兒子歸來,就把公婆的屍體背到山頂上埋葬了。
公婆死後,田氏飯不吃,水不喝,一直站在山上,看著遠處盼望丈夫歸來。但終究還是沒能把丈夫盼來,最後站在山上死了,屍體漸漸變成了石頭。
後來太平鎮的人們想起田氏,無不愛慕、敬仰。為紀念田氏的事跡,讓後人仿效孝敬老人,那座山改名公婆山,太平鎮改名公婆山村。而田氏變的石頭人們稱:「望夫石」。
④ 關於萊州市的孝敬好人好事事跡材料總結
有句古話說的好「百善孝為先」,尊敬長輩,孝敬父母,是做人的本分,是中華民族傳統的美德,也是各種品德形成的前提。在我們禪林寺村就有這樣一個愛老、敬老的好榜樣,她名叫楊秀紅,多年如一日,不辭辛勞孝敬長輩,無微不至照料患有半身不遂的母親,盡心竭力贍養年長的父親,她用真情無私的付出在村民中贏得了良好的口碑,得到鄉親們的一致好評。 楊秀紅今年39歲,土生土長在村裡,打小就孝敬父母, 結婚後有一個女兒和一個兒子,現在一家人和父母住一起, 前幾年奶奶還沒有去世的時候,每當輪班到楊秀紅父親家,楊秀紅總是把奶奶照顧的特別好,從來沒有讓父親在贍養老奶奶的事情上操過心。奶奶由於年事已高,又患上了疾病,生活基本不能自理,楊秀紅每次在操勞農活之後還要照顧一家人的飲食起居,每次她都是把好吃的讓給老人和孩子,有時候即使自己身體不適也不捨得給自己改善,總把好菜好飯給老人留著。後來,奶奶又患上了小腦萎縮,常年癱瘓在床,楊秀紅堅持給奶奶端屎端尿、擦拭身體、噓寒問暖,把老人照顧的無微不至。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禍福旦夕」,本來照顧一個癱瘓的奶奶,再照顧年邁的父母和兩個上學的孩子就已經夠她受的了,可楊秀紅母親又患上腦血栓,雖然搶救及時沒有生命危險,但還是落得半身不遂,癱瘓在床,連話都說不清楚了。母親在住院期間,楊秀紅每天都陪在母親身邊,吃喝拉撒睡全都包在她身上,她照顧母親絲毫不敢懈怠。等回到家裡,她堅持每天都給母親擦拭、按摩身體,忙完農活回來陪母親聊聊天解解悶,一有時間就攙扶母親鍛煉恢復,老人想吃啥,她總是盡量滿足,從來不嫌麻煩,把老人照顧得舒舒服服、乾乾凈凈、開開心心。常言說:久病床前無孝子,但這句話用在楊秀紅身上並不合適,到現在母親已經能獨立行走了,原來滿是皺紋和苦惱的臉上總是掛滿笑容。 有人說,孝順老人最大的挑戰是「色難」。千難萬難難不過給老人個好臉色,若在照顧老人時流露出半點不耐煩,就會讓老人很不安心,這樣的情況在楊秀紅家是看不到的,盡管有時候楊秀紅也會遇到難心事,但她從不在奶奶和母親面前表現出來;有時候患有小腦萎縮的奶奶會無緣無故地耍脾氣,生活不能自理的母親有時候性情暴躁,對楊秀紅謾罵,而她總是面帶笑容,想盡一切辦法把老人們哄開心。就這樣,來來往往,她始終堅持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照顧奶奶,孝敬母親,直到奶奶在她家中去世,那年奶奶92歲,患小腦萎縮第四年。照料癱瘓的奶奶好幾年,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雖屬人間常情,但確實是難能可貴。楊秀紅在孝敬長輩方面得到了父老鄉親的絕口稱贊,為我們做出了好榜樣。 楊秀紅父親由於年齡大了,身體也不太好,耳朵基本上聽不見,平時老爺子每頓飯都要喝點小酒,楊秀紅總是盡量滿足,家裡總是給父親備著酒,父親高興的時候,她也總是陪父親喝上兩口,為的是讓父親開開心心。 楊秀紅常說:「誰都有父母,誰都有歲數大的那一天,我自己也有兒女,我也有需要別人照顧的時候,我現在得做出榜樣來,好好孝敬老人,等我老了兒女才會孝敬我。」 沒有豪言壯語,也沒用華麗的辭藻,但正是這朴實簡單的話語卻卻蘊含著大道理。飲水思源,回報父母的養育之恩是中華兒女的美德,讓老人安度晚年是每個子女義不容辭的責任。上行下效,老人撫養好子女,子女贍養好老人,尊老愛幼的風氣就能一代代傳承下去,只有這樣中華民族的這一傳統美德才能發揚光大。 楊秀紅,用她的善良和孝心為長輩和父母的晚年撐起了一片愛的天空,也為禪林寺村街坊四鄰樹立了學習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