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小班重陽節反思

小班重陽節反思

發布時間:2020-12-02 15:45:50

㈠ 小班學習傳統節日教案

農歷九月初九是我國的傳統節日重陽節,重陽節又叫「老人節」。當今社會的孩子,普版遍都是在爸爸權媽媽、爺爺奶奶的寵愛中長大的。他們對尊老、敬老的意識越來越薄弱。有很多孩子不會表達自己對家人的愛。所以,針對小班孩子設計這樣一節關於愛爺爺奶奶的活動非常重要。

活動目標:

1.能用連貫的語言說出兒歌內容

2.通過學習兒歌,懂得關心身邊的老人,對老人有禮貌。

活動准備:

1.經驗准備:課前幫助幼兒了解一些有關重陽節的知識。

2.物質准備:爺爺奶奶笑哈哈的圖片。

活動過程:

一、出示爺爺奶奶的圖片,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

提問:1.圖片上都有誰?他們是什麼樣的表情?

2.他們為什麼笑呢?(根據幼兒的回答,引導幼兒知道要過節了,爺爺奶奶也非常高興,所以笑的很開心)

㈡ 幼兒園 小班社會 糖果盒裡有什麼 反思

活動設計背景 開學不久,就迎來了教師節、中秋節、國慶節,接著就要到重陽節,再加上入秋後,辦喜事的人也越來越多,為了表達祝福,互相送禮的、結婚喜糖的、精美的禮品包裝盒更增添了喜慶,為了讓幼兒通過自己動手製作糖果盒送糖給爺爺奶奶,培養幼兒敬老愛老的情感,感受給爺爺奶奶過節的快樂,我設計了以下活動。 活動目標 1.知道重陽節是爺爺奶奶的節日。 2.小組討論合作,嘗試製作糖果盒 。 3.學說祝福語,感受給爺爺奶奶過節的快樂。 教學重點、難點 1.知道重陽節是爺爺奶奶的節日。 2.製作糖果盒,學說祝福語。 活動准備 1.師幼搜集不同的糖果盒和各種糖果。 2.各色彩色紙彩色水筆雙面膠剪刀絲帶等手工材料。 活動過程 一、 談話: 1.教師介紹重陽節,激發幼兒興趣,以情感調動幼兒。 2.幼兒介紹自己帶來的糖果盒。 二、做一做:漂亮的糖果盒 1.小組討論協商,試試怎麼折疊、剪、粘貼成糖果盒。 2.在做好的糖果盒上畫上美麗的圖畫。 3.幼兒互相評價製作好的糖果盒。 三、學說祝福語 1.在製作好的糖果盒裡放上不同數量的糖果。 2.根據糖果數量學說一句祝福語。 3.教師向幼兒簡單介紹這些祝福語的意思。 延伸活動 幼兒將糖果盒帶回家送給爺爺奶奶,並跟爺爺奶奶說幾句祝福語。 教學反思 在活動中較好的體現了我對幼兒發展整體觀念的理解。 1.在這個活動前,前期經驗比較系統,因此在活動中,我充分利用幼兒的生活經驗開展自主活動,注重幼兒社會性的發展。 2.在活動中,讓幼兒之間互動構建糖果盒,我注重指導幼兒在活動中交流學習,分享合作,並在幼兒需要時提供適時指導。 3.在活動中,我十分注重幼兒語言表達能力的鍛煉,如:幼兒相互交流感受、學說祝福語等。 4.活動中,我關注幼兒,對活動進程進行即時分析,通過觀察幼兒行為表現,調整自己的教學活動。 5.反思整個活動,我以情感調動幼兒,激發他們的興趣。 6.如果讓我重新組織這個活動,我會在幼兒的操作中指導他們在色彩搭配,造型設計等方面,更好的挖掘糖果盒中的藝術要素。

㈢ 小班科學教案重陽節

重陽節,又稱重九節、曬秋節、「踏秋」,漢族傳統節日。慶祝重陽節一般會包括出遊賞秋、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日,與除夕、清明節、中元節三節統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的節日。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重陽與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傾室而出,重陽這天所有親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災」。
《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曰重陽,也叫重九。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自魏晉重陽氣氛日漸濃郁,倍受歷代文人墨客吟詠,到了唐代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
1989年農歷九月九日被定為老人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2006年5月20日,重陽節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節日起源編輯
其一

重陽節
重陽的源頭,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呂氏春秋》之中《季秋紀》載:「(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於神倉,祗敬必飭。」「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於天子。」可見當時已有在秋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饗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
漢代,《西京雜記》中記西漢時的宮人賈佩蘭稱:「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雲令人長壽。」相傳自此時起,有了重陽節求壽之俗。這是受古代巫師(後為道士)追求長生,採集葯物服用的影響。同時還有大型飲宴活動,是由先秦時慶豐收之宴飲發展而來的。《荊楚歲時記》雲:「九月九日,四民並籍野飲宴。」隋杜公瞻注雲:「九月九日宴會,未知起於何代,然自駐至宋未改。」求長壽及飲宴,構成了重陽節的基礎。
其二
重陽節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儀式。
作為古代季節星宿標志的「大火」星,在季秋九月隱退,《夏小正》稱「九月內火」,「大火」星的退隱,不僅使一向以大火星為季節生產與季節生活標識的古人失去了時間的坐標,同時使將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產生莫名的恐懼,火神的休眠意味著漫漫長冬的到來,因此,在「內火」時節,一如其出現時要有迎火儀式那樣,人們要舉行相應的送行祭儀。古代的祭儀情形雖渺茫難曉,但還是可以從後世的重陽節儀中尋找到一些古俗遺痕。如江南部分地區有重陽祭灶的習俗,是家居的火神,由此可見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蛛絲馬跡。古人長將重陽與上巳或寒食、九月九與三月三作為對應的春秋大節。漢劉歆《西京雜記》稱:「三月上巳,九月重陽,使女游戲,就此祓禊登高。」上巳、寒食與重陽的對應,是以「大火」出沒為依據的。
隨著人們謀生技術的進步,人們對時間有了新的認識,「火歷」讓位於一般歷法。九月祭火的儀式衰亡,但人們對九月因陽氣的衰減而引起的自然物侯變化仍然有著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舊傳城,雖然世人已有了新的解釋。
重陽在民眾生活中成為夏冬交接的時間界標。如果說上巳、寒食是人們渡過漫長冬季後出室暢游的春節,那麼重陽大約是在秋寒新至、人民即將隱居時的具有儀式意義的秋遊,所以民俗有上巳「踏青」,重陽「辭青」。重陽節俗就圍繞著人們的這一時季感受展開。

民俗活動:
賞秋
重陽節是最好的賞秋時期,中國南方還有些山區村落保留了「曬秋」特色。去鄉村賞民俗、看曬秋,已成為鄉村旅遊的一種時尚。「曬秋」是一種典型的農俗現象,具有極強的地域特色。在湖南、廣西、安徽、江西等生活在山區的村民,由於地勢復雜,村莊平地極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後及自家窗檯屋頂架曬、掛曬農作物,久而久之就演變成一種傳統農俗現象。這種村民晾曬農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場景,逐步成了畫家、攝影家追逐創造的素材,並塑造出詩意般的「曬秋」稱呼。發展至今,不少地方的這種曬秋習俗慢慢淡化,然而在江西婺源的篁嶺古村,曬秋已經成了農家喜慶豐收的「盛典」。隨著果蔬的成熟,篁嶺每年九月九也開始進入曬秋旺季,並舉辦隆重的曬秋節。篁嶺曬秋被文化部評為「最美中國符號」之後,其更演變成鄉村旅遊提升的「圖騰」和名片,每年吸引數十萬人去婺源賞秋拍攝。
重陽節是雜糅多種民俗為一體的漢族傳統節日。慶祝重陽節一般會包括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
重陽登高
重陽節首先有登高的習俗。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早在西漢,《長安志》中就有漢代京城九月九日時人們遊玩觀景之記載。在東晉時,有著名的「龍山落帽」故事。
吃重陽糕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 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松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2]
賞菊
重陽日,歷來就有賞菊花的風俗,所以古來又稱菊花節。農歷九月俗稱菊月,節日舉辦菊花大會,傾城的人潮赴會賞菊。從三國魏晉以來,重陽聚會飲酒、賞菊賦詩已成時尚。在漢族古俗中,菊花象徵長壽。
飲菊花酒
菊花含有養生成分,晉代葛洪《抱朴子》有南陽山中人家飲用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益壽的記載。重陽佳節飲菊花酒,是中國的傳統習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
菊花酒漢代已見。其後仍有贈菊祝壽和採菊釀酒的故事,如魏文帝曹丕曾在重陽日贈菊給鍾繇(祝他長壽),梁簡文帝《採菊篇》有「相呼提筐採菊珠,朝起露濕沾羅懦」之句,是採菊釀酒的事例。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箋》中仍有記載,是盛行的健身飲料。
佩茱萸
古代還風行九九插茱萸的習俗,所以又叫做茱萸節。茱萸入葯,可制酒養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茱萸香味濃,有驅蟲去濕、逐風邪的作用,並能消積食,治寒熱。民間認為九月初九也是逢凶之日,多災多難,所以在重陽節人們喜歡佩帶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還被人們稱為「辟邪翁」。

㈣ 幼兒園小班學期工作總結

在孩子們的歡聲笑語中,轉眼間本學期即將結束。回想這過去的一學期,無論是孩子、老師還是家長都經歷了一個難忘的成長過程。現從以下幾方面,對本學期的班級工作做個小結。 一、教育、教學 我們本著「以先進的教育理論為先導,以尊重幼兒的興趣、需要為標准,以主動探索、主動學習、主動建構、主動發展為核心,促進幼兒身...心健康、全面和諧發展」的課程方案精神,注重給幼兒提供創造性發展的空間,並根據《綱要》、《規程》的要求,結合新課改內容制訂與執行教學計劃,注重從幼兒「最近發展區」確定教學目標。本學期四月份進行了「春遊親子活動」,五月份進行了「六一游園活動」,六月份進行了「大班畢業典禮活動」。本班三位老師都鼎力合作,使各活動都能順利完成。在「春遊」活動中,家長從中更進一步了解了幼兒園及老師的工作,且很支持和配合老師的教育,家園共育是 幼兒可到了更大提高。 每次的活動不僅展示了幼兒的進步,更能體現老師的教育成果。在「大班畢業典禮文藝表演」中,我班幼兒舞蹈「小花狗」也得到了家長的肯定。, (一)身體方面 經過一個學期的鍛煉,幼兒的身體素質增強了,能積極參與體育活動和游戲,有初步的自我保健意識。基本能適應環境、氣候和生活條件的變化,對疾病有了一定的抵禦能力,意識到鍛煉身體的重要性,但對個別幼兒的身體體質還比較差,我們更要鼓勵他們積極參加體育鍛煉,而且要加強和保證鍛煉的力度。 (二)語言和認知方面 本學期大部份幼兒逐步形成了用普通話與老師和同伴交談,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提高較快,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分析判斷能力都比上學期有進一步地提高。但也有個別幼兒還是比較內向、膽小,缺乏自信心,針對這樣的情況,鼓勵和給予更多的機會讓他們大膽的表現自我。 在教學活動中,以游戲的形式去吸引幼兒,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使幼兒能主動的參與數學和科學活動,對物體形狀,大小,顏色,有了初步的認識,並初步能根據實物的特徵進行簡單的分類、排序;感知5以內數量分類及排序;學習交替排序及按特徵分類等。 幼兒對科學充滿好奇,認識事物特質有較濃厚興趣,但知識面較狹窄。在今後的教學活動中,繼續提供更多有趣的科學實驗,通過幼兒自主的動手操作和嘗試,培養幼兒的探索精神,豐富有關科學常識的知識。 (三)藝術方面 幼兒對音樂地感受能力比上學期有很大地進步,節奏不斷增強,舞蹈的基本形態和動作上找到了感覺,但技能技巧等方面掌握欠貧乏和規范,在今後的教學中,注意發展幼兒舞蹈動作的技能技巧,豐富各種形式,鼓勵幼兒通過已掌握的舞蹈動作大膽地創編,培養幼兒的創作能力;而且,讓幼兒有更多的機會,欣賞不同類型的音樂,培養幼兒的欣賞能力。 美術方面,除了在教學活動中,平常還利用餐後時間讓幼兒練習有關美術的技能技巧,如填色、繪畫、折紙、粘貼、剪紙等,通過各種形式不斷的練習,幼兒對美術手工操作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動手能力有了明顯的提高,但在繪畫方面還需加強幼兒對色彩地大膽運用,豐富幼兒的想像力,通過多種方式,讓幼兒充分的發揮表現自己所畫的內容,動手操作能力雖然有了提高,但有關手工製作的活動還必須加強發展和滲透,逐步提高手工製作的技能技巧。 二、家長工作方面 在教育工作中,我們不斷得到了家長的理解和支持,這也正是因為我們平時工作中注意了與家長的溝通和聯系。我們利用家園聯系手冊等方式與家長保持聯系,還利用電話、家訪等形式關心在家養病的 幼兒情況。 主動與家長溝通,詳細介紹本學期開展各項工作的意圖,耐心、細心地回答他們的疑惑,讓家長們全面、深刻地了解本學期幼兒園,班級、老師的工作目的及工作方法。 以上是對我班本學期各項工作的總結,它將成為我們今後的工作的方向標,催動著我們更盡心、盡力地做好今後的工作,以嶄新的面貌迎接新的挑戰.

㈤ 小班全面總結我應該寫那些方面

滿載著一學期的辛酸、成功和快樂,我們和XX年年揮手告別。記憶憂新的是從家長手裡接過來一張張稚嫩的小臉,聽見那一聲聲哀憐「老師,我要回家」「我要媽媽」的場景……在一樣樣瑣碎的工作中,我們和孩子的關系更加親密、更像一家人,有時聽到家長那一句句暖人心的話,我們小班老師再苦再累都值!下面我就對本學期的重點工作做一下簡單回顧:
一、穩定情緒,盡快適應,培養生活衛生習慣。
新學期開學時,對於小班的孩子來說,這是他們第一次正式地接觸幼兒園和老師,第一次離開自己的爸爸媽媽,在陌生的環境中生活和學習,與陌生的老師和小夥伴們走到了一起,在生理和心理上都一下子難以適應。我們設法轉移他們的注意力,和他們一起搭積木、做游戲,用親切的話語、和藹的態度來關心、照顧他們的生活,讓他們感受到在幼兒園就像在家一樣,老師像媽媽一樣溫柔、可親,慢慢地來消除他們陌生的心理,逐步讓他們感到集體生活的樂趣。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接下來教會孩子獨立、配合、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是件相當復雜和繁瑣的事情,如何拿好杯子喝水,監督他們把老師倒進杯中的水都喝光,上廁所怎樣走台階、邁便坑、怎樣脫穿褲子,午睡如何蓋好被子,起床後怎樣穿衣、穿鞋,怎樣帶好兜兜、拿住小勺自己吃飯等,老師的說得多了,孩子慢慢學會了,這種成長的快樂和培養的收獲也只有我們能夠深刻地體會。通過這一學期點點滴滴的教育和培養,現在孩子們基本都能在幼兒園獨立地生活和學習了,他們在老師的幫助和鼓勵下,也都樂於學習和嘗試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並知道了應該做個講衛生、關愛別人的孩子,飯前便後要洗手,幫助有困難的小朋友。特別是他們還把這些好習慣帶回了家中,當起了爸爸媽媽的小老師,家長更是喜笑顏開。
對於班裡個別「特殊」的孩子我們也給予「特殊」的照顧,進行個案的研究。如寧寧小朋友,由於體制不是很好,很容易生病,還特別容易尿褲子、尿床,。每天中午午睡時,老師要給他隔上一塊棉墊子,午睡中抱他上廁所,午睡後要定時提醒他入廁。另一方面,我們鼓勵他積極參加體育鍛煉,加強飲食的興趣和進食量,現在寧寧變得更加健康,更加活潑了。
二、多彩活動 重點培養 幫助幼兒健康成長
幼兒園的教育內容是全面的、啟蒙的,各領域的內容相互滲透,能促進幼兒情感、態度、能力、認知、技能等方面的發展。
1、你們收獲後的喜悅,令老師欣慰。
針對小班幼兒的特點,我們的重點工作放在了口語培養方面。小班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相對較弱,面對孩子講著一口別扭的普通話,孩子的口吃不清,甚至有的孩子滿口家鄉話,給我們的溝通設置了障礙。我們便制定了正確的教育方案,在一日活動中,我們做好孩子的表率,堅持用普通話與他們交流,對於他們出現的問題,及時給予糾正,從說簡單的一個字發展到完整的一句話,提高他們的語言能力。如:子良小朋友從小和奶奶在日照生活,學會了一口的日照方言,就導致了我們雙方難以溝通,有時聽不懂孩子的表達,而滿足不了他的需求。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們沒有退縮,而是耐心的教育,平時盡量與他多交流接觸,經過一段時間的培養,幼兒已能簡單的將自己的意願告訴我們了,雖然與其他小朋友還有一段差距,但相信在我們共同的努力下他的普通話會越來越棒的。
2、多彩的活動,讓你們呼吸新鮮空氣。
《綱要》中指出要充分利用各種教育資源,擴展幼兒生活和學習的空間。因此我們根據幼兒的年齡特徵有目的的制定了活動。小班幼兒集體意識差,我們開展了如:「認識我自己」的活動,引導幼兒知道自己的家庭、幼兒園,自己身體的特徵,為自己做些什麼等活動。秋天是個豐收的季節,我們請家長帶領孩子們到大自然中尋找秋天,製作畫報;來到水果店,認識了各種各樣的水果,並製作了蔬菜水果造型。在主題活動開展中,孩子們通過摩擦生電的實驗了解了動物毛發的作用;在「森林音樂會」中用自製的樂器和動物們一起體驗演奏的樂趣;參觀食堂後,了解了阿姨的辛苦,知道了飯菜的營養;塗色練習中,用畫筆描繪出多彩的泡泡;游戲郊遊時,為圖形找到了媽媽。一串串香甜的糖葫蘆、一個個設計精美的泥工瓶、一幅幅初顯繪畫功底的作品,無不拓展孩子們的視野,增長了他們的知識。
3、你們的健康,是老師最大的快樂。
隨著寒冷的冬季的來臨,許多幼兒都推遲了來園的時間,一些孩子即使來到幼兒園,也總是把手縮在袖子里。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及時對幼兒進行了不怕冷的教育,並保證每天戶外活動的時間。通過一些體育活動,一方面讓幼兒感受各種讓自己變暖和的方法。尤其是在拍球活動中,孩子們把自己的球帶到幼兒園中,避免了人多球少的問題。
安全工作是幼兒園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在確保幼兒健康成長的條件下我們才可以順利地開展教學活動,我班教師始終保持高度的安全責任意識,認真細致地開展安全工作。每月我班都有重點地開展安全教育活動,如九月是進行幼兒入園和離園的安全教育和指導,同時進行常規培訓。活動:不跟陌生人走。十月是進行戶外活動和使用大型器械的安全教育。活動:安安全全滑滑梯。活動十一月進行進行咳嗽、打噴嚏的衛生教育,同時培養幼兒使用水杯的良好衛生習慣。如此有計劃地進行,逐漸提高孩子們的安全認識。
三、環境創設 特色牆面 關注幼兒發展變化
每次牆面上發生變化,孩子們都會驕傲地向家長宣布:這是里有我!
在這里向大家介紹一下我們的特色牆:成長的印記。進入幼兒園,家長最關心的無疑是孩子們在這里的生活動態,我們最想了解的是孩子們在家的成長變化。成長印記牆就為我們打開了這一窗口。
第一期:成長歷程,每個寶貝出生到入園前的成長歷程以文字和照片的形式、有父母設計版面呈現在這里,不僅讓我們了解孩子、感受那份來自父母的關愛,更重要的是讓每個寶貝在初來幼兒園時找到自己熟悉的那點記憶。
第二期:入園滿月啦,家長把孩子入園一個月後的變化記錄下來,這里滲透的不僅是老師的汗水,更多的是激發了家長關注孩子、參與班級管理的意識。
第三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孩子出生的第一天,他就變成了家庭成員的中心,無論任何事情,大人們都是大包大攬的承擔起來。就在這短短的三個月中,孩子們明白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體驗了自己獨立做事的困難和成功後的快樂,家長們嘆為觀止,為每一個孩子的提高而鼓掌。
第四期:精彩瞬間,將孩子們短短一學期的成長變化呈現給家長,讓他們感到放心。
四、家園共育 促進成長 搭建家園友誼之橋
開學後,我們通過各種方式和渠道同家長進行交流聯系。除了常規的接送交流、宣傳一些育兒經驗,健康知識之外。為了盡可能地縮短與家長的距離,我們班經常利用四點半接孩子的那段時間,召開短小的家長會,讓家長感覺一種親合力,同時避免了有些家長沒有看黑板的意識而耽誤班級工作的開展的情況發生。
今天我上鏡:評選出明星寶貝和明星家庭,並寫出明星感言。激發了孩子們活動的熱情和要求進步的慾望,特別是明星家庭的評選,帶動了所有的家庭積極配合班級工作,讓家長們了解到班級的管理他們也是一份子。
我們的特色活動:在重陽節那天,我們還開展了「我讓奶奶爺爺來接」的活動,邀請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們來幼兒園接孫子,並引導幼兒說上一句祝福的話,把爺爺奶奶樂的合不攏嘴。祖孫同、安享天倫。在孩子們腦海中留下了我愛爺爺奶奶的深刻烙印,初步培養了他們敬老愛老的情感。
我們班的孩子通過培養,各方面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因此我們把握時機,將家長請進來,參與班級活動。第一個活動:家長當老師。邀請幾位家長來到區域活動中,一個故事的講述、一隻小狗的折法、一件玩具的拼插、一個物理現象的探究……孩子們都是在家長老師的帶領下完成的,同時讓每位家長也感受到了在幼兒園合孩子們游戲的樂趣,體驗到了什麼是靈活的教育方法。第二個活動:生活小主人。自己穿鞋、自己扣扣、自己穿衣服的展示,無不顯示著他們長大了,懂事了,能幹了;家長們認真的關注著孩子們激烈的比賽,一會加油助威,一會照相,幸福的不得了。
頒獎時刻,園長將張張獎狀送到孩子們手中,這是他們人生第一次也是至高無上的獎勵。孩子們的快樂洗刷了教師工作的疲勞,孩子們的自豪溫暖著家長們的心靈。活動的開展,使孩子們的個性得到了張揚,生活自理能力更得到了提高。讓教育回歸了生活,把快樂還給了孩子。
我們三位老師也經過了從生疏到磨合再到心領神會的轉變過程,大家鼎力配合、和諧相處,從孩子們身上,我們也學到了很多,他們稚嫩的心靈,他們活躍的思維,他們調皮的表情,曾經有過多少次的感動、驚喜與微笑,就像「猜猜我有多愛你」那樣,我們竭盡全力愛孩子們,孩子們同樣用最大的進步來回報,為你們開心、為你們驕傲、為你們喝彩,為我們美好的幼兒園生活加油!

本文供參考,你的認可是我解答的動力,請採納。

㈥ 「爺爺奶奶重陽節快樂 」手工小班教案怎麼寫

活動目標:

1、學說短句「……水果是……顏色的」。

2、能正確區分紅版、黃、綠三種顏色,並能按物權體的顏色進行匹配。

3、積極參加集體游戲,體驗大家一起玩的快樂。

活動准備:

知識經驗准備:已認識紅、黃、綠三種顏色

物質材料准備:一幅大樹的背景圖、紅蘋果、黃香蕉、綠梨子若干,紅、黃、綠三輛小貨車。

活動過程:

一、參觀果園,學說短句「……水果是……顏色的」。

師:今天我們小朋友來到了一個美羊羊種的果園,瞧!果園裡面結滿了許多的果子,誰來說說果園里有些什麼水果?它們是什麼顏色的?

幼兒學說:蘋果是紅色的;香蕉是黃色的;梨子是綠色的。

二、運輸水果,學習根據水果顏色的不同進行匹配。

(一)摘一摘,說一說,再次認知水果顏色。

師:美羊羊想這么多水果我怎麼摘呀,請小朋友來幫幫我,好嗎?請每個小朋友摘一個水果,摘好了的小朋友去告訴你的好朋友,你摘的是什麼水果,是什麼顏色的?(幼兒自由講述)

(二)看一看,比一比,根據顏色進行分類。

㈦ 幼兒園社會重陽節的習俗教案怎麼寫

重陽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之一,重陽節有六大節日包括:賞菊,登高,佩茱萸·簪菊花,放紙鷂,飲菊酒,吃重陽糕。
1、賞菊
菊花,又叫黃花,屬菊科,品種繁多。我國是菊花的故鄉,自古培種菊花就很普遍。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黃。陶令籬邊色,羅含宅里香。幾時禁重露,實是怯殘陽。願泛金鸚鵡,升君白玉堂。——李商隱《菊花》
2、登高
重陽最重要的節日活動之一,即是登高。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登高所到之處,沒有統一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3、佩茱萸
重陽佩茱萸的習俗在唐代至南北朝最為盛行,人們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於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裡面佩帶,稱為「茱萸囊」,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明年此會知誰健?醉把茱萸仔細看。——杜甫《九日藍田崔氏庄》
4、放紙鷂
放紙鷂是惠州過重陽節的主要習俗,換句話說,惠州民間過重陽節是以放紙鷂為主要特徵的。紙鷂即現在的風箏,風箏是五代以後的稱謂,五代之前,北方習慣稱「紙鳶」,南方則多叫「鷂子」,惠州的「紙鷂」稱謂很明顯是保留了五代以前的古老名稱,且有「南北混合」的味道。
5、飲菊酒
重陽佳節,我國有飲菊花酒的傳統習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
6、吃重陽糕

重陽的飲食之風中最有名的就是吃糕。在北方,吃重陽糕之風尤盛。糕與高諧音,吃糕是為了取吉祥之意,因而受到人們的青睞。「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三國時魏文帝曹丕《九日與鍾繇書》

㈧ 求,對山西民俗的反思!或者感悟!

山西,地處黃河中游的黃土高原之上,歷史、地理環境形成了山西特有的民俗風情,人
們稱之為「黃河文化」或「黃土文化」,這種特有的文化如今成為珍貴的旅遊資源。

山西境內,濃郁的傳統文化集中反映在現存的三個民俗博物館內。這就是,忻州地
區定襄縣境內的河邊民俗博物館、晉中地區祁縣境內的喬家堡民俗博物館、臨汾地區襄
汾縣境內的丁村民俗博物館。這三個民俗博物館,反映著山西晉北地區、晉中地區、晉
南地區的民俗文化。館內的陳列,介紹了山西上述地區的民間風俗:禮俗、婚俗、喪俗
、食俗、居住民俗、貿易民俗、生產民俗、禁忌民俗等一系列民情風俗。生動地反映出
勤勞、智慧的山西人民在黃土高原上進行勞動、生產、生活的情景。游覽三處民俗博物
館,便可對山西的民俗文化有一個較全面的了解,並留下深刻的印象。

山西,作為古老的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勞動人民創造著燦爛的文化、文明。完
成著對於美好事物的追求與創造。旅遊者在山西旅遊中,可以看到山西民間的春節、正
月十五鬧「元宵」、二月二「龍抬頭」、清明「踏青逛唱」、「端陽節」、「重陽節」
等一系列節慶可以看到山西民間的春節、正月十五鬧「元宵」、二月二「龍抬頭」、清
明「踏青逛唱」、「端陽節」、「重陽節」等一系列節慶可以看到山西民間的春節、正
月十五鬧「元宵」、二月二「龍抬頭」、清明「踏青逛唱」、「端陽節」、「重陽節」
等一系列節慶可以看到山西民間的春節、正月十五鬧「元宵」、二月二「龍抬頭」、清
明「踏青逛唱」、南禪寺和佛光寺及河邊民俗館,了解晉北民俗.

山西民俗旅遊的新思維

[摘要]民俗旅遊日漸成為一種高層次的文化型旅遊。山西民俗旅遊資源既豐富又獨特且地域性強,但它的發展還未形成旅遊業中的一個支柱領域。本文從山西民俗旅遊資源本身具備的優勢,目前的現狀以及以後如何去創新和開發展開分析,旨在促進山西民俗旅遊業的發展,提高旅遊效益。

[關鍵詞]民俗旅遊、開發現狀、新思維

民俗即民間風俗,是百姓在社會生活中世代傳承、相沿成習的生活模式,它是一個社會群體在語言、行為和心理上的集體習慣。民俗旅遊是到異地、以地域民俗事項為主要觀賞內容而進行的文化旅遊活動的總和。民俗旅遊資源是以特定地域或特定民族的傳統風俗為資源而加以保護、開發的旅遊產品。

1.山西民俗旅遊資源的開發優勢

民俗旅遊資源包括飲食、建築、喜慶節日、歲時節令、手工技藝、文學藝術、土特產品等。山西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中華遠古文化的搖籃。我們的祖先在三晉大地上創造了舉世聞名、影響久遠的歷史文化。民俗旅遊資源豐富多彩,山西民俗具有質朴的民間性、鮮明的地方性、資源的豐富多樣性等特點。

1.1飲食民俗

山西地處黃河中游,是世界上最早最大的農業起源中心之一,也是中國麵食文化的發祥地。大自然情有獨鍾的造化,使三晉大地成為世界上生長雜糧品種最全的地域。山西人的飲食風俗,有著濃郁的黃土高原氣息和傳統的生活特色,其歷史之悠久、內涵之豐富、積淀之深厚,令世人矚目。

1.1.1豐富多樣的麵食

山西盛產高粱、莜麥、蕎麥、豆類、玉米、小麥、穀子等數十種糧食,提供了豐富的食料。通過農家婦女的慧心巧手,可以製作出數以千計的麵食來。各種造型的麵食,既可口,又誘人。湯面類主要有刀削麵、剔尖、揪片、轉盤剔尖等十幾種,不僅外形不同,口感各異,而且和菜餚相配更加營養豐富。炸燜面類:煎餅、鍋貼水煎包、麻花、油糕等二十幾種,享有勝譽的太谷餅,冷食酥而不硬、軟而不皮。

1.1.2美味可口的菜餚

在山西的飲食習慣中,菜餚與主食同時出現。菜餚不僅種類豐富而且味美爽口,最負盛名的山西特色菜餚有:大碗蒸酥雞,入口松化而不失鮮嫩;山西的過油肉曾獲烹調比賽金獎,爽口、夠鮮;五花豬臉外觀晶瑩剔透,吃起來油而不膩;燴菜是山西特色地方菜餚,由粉條、土豆、肉丸等雜燴而成,味道十分鮮美。

山西特殊的地理條件孕育了豐富多樣的野菜資源,野菜分布范圍廣,營養價值高,風味獨特,食法多樣,因此野菜在山西也是一種別具風味的菜餚之一。過去由於冬天沒有新鮮蔬菜,所以全靠鹹菜和酸菜佐餐,各種各樣的鹹菜和酸菜幾乎是山西百姓常年必備之物。

1.2婚喪嫁娶和歲時節令

1.2.1婚喪嫁娶

生、婚、喪是人生的三大事,山西也不例外,長期以來形成了隆重的儀式,活動也特別講究。從出生開始,經過的節日有滿月、百天、周歲及本命年等,一般這些節日都要發請柬、收賀禮、請客聚餐。

結婚是三件大事之中講究最多的,從相親、定親、娶親到拜堂鬧洞房、回門等期間的禮儀非常隆重、考究。

死也是人生大事。山西的喪禮也獨具特色,儀式之多,講究也頗為復雜。就其穿來說,人在未死之前就要准備四季穿的上下身衣服,上面還綉有壽花,舉行喪禮時,子女及其小輩親戚從頭到腳一身白色,以表孝敬。敬獻的物品也很講究,12碗8桌的換飯,色澤鮮艷、品種豐富、味道獨特。

1.2.2歲時節令

歲時節令民俗是與我國長期的農業社會緊密相連著的,隨著一年到頭的氣候變化,農作物的種植收獲及人民生活的需要逐漸形成的一系列民俗習慣。主要有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臘八節等。雖是典型的中華歲時節令,但慶祝方式卻又獨具特色。例如晉中的「寒食節」,這一天當地不僅寒食禁火,大人還要為孩子們捏制「寒燕兒」,既能吃又能玩;五月端午吃粽子;七月十五做面人;元宵節時各地有鬧元宵猜燈謎、放煙花等;此外山西還有一些獨特的節日,如上樑節、油糕節等。

1.3民間建築

房屋與人們的生產方式、生活特點、所處環境密切相關,修建時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山西窯洞是最典型的代表且獨樹一幟。黃土高原上的窯洞,零散分布在地形起伏比較大的山區,以黃土為材料,在靠山或傍土的地方挖洞成窯,擋風避沙,冬暖夏涼。

山西民居的另一種形式就是大院。大院是山西典型的特色,它們多為商賈之家的居所。強大的經濟實力使其住所多規模大,建築精美,氣勢宏偉,錯落有致。從外面看,威嚴高大,整齊端莊,院內房舍鱗次櫛比;從裡面看,富麗堂皇,井然有序,樓廳台閣與天井花園相映成趣。現存院落中隨處可見石雕、磚雕、木雕,玲瓏剔透,內容豐富,圖案精美,技藝精妙,且思想內涵豐富,體現了佛、儒、道及其民間的教育思想。如王家大院凝瑞居的石雕「魯雨躍龍門」「指日高升」,體現了儒家教育思想;而「乳姑奉親」則反映了傳統的道德觀;這些全都是對後輩的期盼和教誨。

1.4手工技藝

民間刺綉,在山西不僅歷史悠久,而且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圖案純朴、色彩艷麗、構圖簡潔、造型誇張、針法對樣、綉工精緻,且反映出山西風土人情的特色和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民間的刺綉主要是服飾、生活用品、祭獻物品三大類,像衣服的領口和袖口、帽子、鞋墊和被面,還有枕頭、荷包等都有不同紋樣的刺綉圖案。如鞋墊上常綉有相親相愛、福海無邊、蓮花送子等圖案花紋。

山西剪紙在民間也廣為流傳且伴隨著生辰、婚嫁、喪葬、喜慶節日和日常生活。用於人生禮儀的剪紙,主要是表達人們的一種美好嚮往與追求,比如結婚時的「喜喜」字就表示喜上加喜的意思。呂梁地區的剪紙質朴、粗獷、雄渾;晉南剪紙刀筆遒勁、酣暢淋漓;雁北廣靈、靈邱剪紙凝重而艷麗,既有塞外之野趣,又有關內之雋秀;而地處山西腹地的晉中剪紙,則呈圓潤秀麗、纖巧精細的風格。

山西麵塑也是一種民間文化,在民間叫「面花」,是作為儀禮、歲時等民俗節日饋贈、祭祀、喜慶、裝飾的信物或標志。麵塑的種類繁多,題材廣泛,可以說大自然有的無所不有,動物、植物、人等,以象徵萬事如意、多福多壽、和睦友愛等意思。

草編同樣是流傳於山西民間的一種技藝,草編材料來自大自然,有麥稈、柳條、玉米皮、藤條等。草編有生活生產用品,也有玩具飾物,在民間小的有佩帶飾物、手玩小件、籠子,還有擺放水果的竹籃;大的有籮筐、挎簍等,它們為農家用具,造型優美,形象生動。我們應該開發這些民間草編,讓它們從古代單純的實用性轉為現在的實用欣賞性,並可以延伸到編提包、掛飾、椅墊等用品進入市場。

1.5文學藝術

山西,是中國戲曲發源地之一。現主要存有四大劇種:晉劇、蒲劇、上黨梆子和北路梆子。晉劇,是山西省的代表性劇種,其特點是旋律婉轉流暢,曲調優美、圓潤親切,道白清晰,具有晉中地區濃郁的鄉土氣息和自己獨特風格;蒲劇唱腔高昂,朴實奔放;上黨梆子音調高亢明朗,粗獷朴實;北路梆子有著慷慨激越的邊塞風格。另外山西的道情戲、山西的皮影戲等也深受城鄉勞動人民的喜愛。

山西民歌,是千百年來勞動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是勞動人民生活的真實寫照,反映地方人的心理、情感和願望。這些民歌題材廣泛,反映內容深刻,涉及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晉西北的「山曲」、太行山的「開花調」、忻州一帶的「卷席片」都是勞動人民在山間田野或崖畔、場院隨時可唱的一種短歌,形式短小、單純;詞曲格律自由;感情真摯,無須伴奏。山曲高亢嘹亮;開花調委婉清秀;秧歌品種繁多,如河曲的「二人抬」、左權的「小花戲」、以及和順的「風台小戲」等。套曲多系歌唱歷史人物或歷史傳說故事,如左權的「大腔」、興縣的「崑曲」、離石的「彈唱」等。

以趙樹理為首的「山葯蛋派」是新中國文學史上最有影響的一個文學流派。他的著作有《小二黑結婚》、《李有才板話》等。趙樹理在小說藝術的民族化、群眾化、地方化方面,做出了重大的歷史性貢獻,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被譽為寫農民的「鐵筆聖手」。而在他的影響下,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一群山西籍作家馬烽、西戎等實力雄厚的作家,繼承《小二黑結婚》的格調,發表了一大批風格相近的作品,形成了一個影響波及全國的作家群體。從「山葯蛋派」這個充滿鄉土氣息的名詞中,我們就不難想像到這些作品與群眾和生活貼得有多麼近,山西文藝獨特之魅力了。

2.目前山西民俗旅遊的開發現狀

山西是個文物大省,山西也是旅遊資源大省,其民俗旅遊資源更是豐富多彩,獨具特色,然而到目前為止,還未充分開發利用,完全是「養在深閨人未知」。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2.1開發的廣度、深度不夠

山西是旅遊資源大省,但不是旅遊經濟大省。這種狀況決定了山西旅遊資源大量不合理地被閑置和浪費,影響了山西旅遊業的快速發展。山西民俗旅遊資源分布全省各地,且各具特色,目前真正開發的僅晉中的幾個大院,其餘的幾乎沒有得到開發。只有把分散各地的民俗旅遊資源挖掘出來,與當地已成的自然人文景觀相結合,這樣才能解決廣度的問題。不管是開發的還是未開發的民俗旅遊資源,我們都應該挖掘其深層次的東西。例如,山西的婚喪嫁娶別具一格,在旅遊當中就可以體現,而且還要全盤端出來,把真正獨特的地方特色讓遊客能體會到、感受到,這樣才能吸引更多的旅遊者,還有山西的刺綉、草編等手工藝品只流傳於民間,沒有打入市場,這都是開發廣度、深度不夠的表現。

2.2宣傳的力度不夠

宣傳對旅遊業是至關重要的,民俗旅遊尤其要借重宣傳。由於民俗所具有的地方性、民間性,當地民俗不易為外人所知。宣傳滯後會使山西民俗旅遊資源不為人道,使山西民俗旅遊資源得不到開發利用,影響山西旅遊業發展。因此我們應該加大對民俗旅遊的宣傳力度,使更多的人了解山西,參與到山西的民俗旅遊中來。

2.3文化內涵挖掘不夠

民俗旅遊也是一種文化旅遊,文化旅遊要長盛不衰,關鍵在於挖掘其深厚的文化內涵。如江蘇無錫市華西村開發江南水鄉特色的民俗旅遊、雲南西雙版納傣族潑水節活動等,它們創意新穎,文化內涵突出,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增強了旅遊業發展的後勁,山西民俗旅遊資源項項獨特,我們在開發民俗旅遊時應挖掘其深厚的文化內涵,要讓遊客在親身觀賞、實際體驗中感受到山西古老而獨特的民俗文化。

2.4思想觀念不解放

有著豐富、深刻文化內涵的眾多民俗旅遊資源沒有得到開發,主要是山西人的思想觀念不解放。比如手工藝品(刺綉、剪紙、草編)、土特產品等都是山西特有的東西,但由於人們的思想觀念不解放,沒有充分認識到這些資源的可開發性,因此至今沒有打入市場,沒有形成系列產業。山西人思想上不前衛,比較守舊,而且旅遊方面的從業人員觀念落後、服務意識差、水平低等,這些主觀因素嚴重的影響了民俗旅遊資源開發利用。

2.5承繼性不夠

民俗是一種悠久的歷史文化傳承,是一種相沿成習的東西。每一處民俗都有著與眾不同之處,但現代文化的沖擊使民俗越來越地方化,許多民俗獨特之處只能在深山鄉村或個別群體中找到,絕大多數地區民俗被同化和大眾化,這對民俗旅遊資源極為不利。如何將經過祖祖輩輩繁衍生息、相沿成習的民俗文化歷代傳承,在鞏固自己優秀民俗文化傳承的同時,又吸納其它地區先進的民俗文化,不斷的發展,形成自己的特色,是值得重視和深思的一個問題。

3.山西民俗旅遊的創新思維

山西民俗旅遊的開發對於山西旅遊業的發展和山西經濟文化的繁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不僅可以展現源遠流長的黃河文化和黃土文化,而且可以推進省內外及中外文化交流。山西由於地處北方,人文景觀大都受到旅遊季節的限制,且零散分布,大大削弱了其吸引力,進一步挖掘現有的旅遊資源價值,相對來說非常困難。民俗旅遊資源受季節影響相對較小,分布廣泛而且魅力獨特,開發起來比較容易。同時,由於山西民俗旅遊資源現在還只是淺層次的開發,開發的空間相對較大,使民俗與現有分散旅遊資源相融合,山西的旅遊業就會前途無量。因而,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只要改變開發觀念,山西豐富的民俗旅遊資源,定能形成山西旅遊新的增長點。在具體的開發中,一定要進行巧妙構思和獨特設計,形成山西民俗的特色,為此要遵循以下原則。

3.1民俗旅遊開發原則

3.1.1保護性原則

民俗旅遊資源是人類社會的巨大財富,在開發時,必須以保護為前提。以前也做了許多的工作,如建立了丁村、喬家堡、河邊村三個民俗博物館,把三個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地域特點的民俗風情通過文字的或可視的形式記錄或再現出來。這不僅保存了瀕臨滅跡的古代民俗,而且使遊客能在民俗旅遊中,了解當時的歷史和風情。在今後的開發中,也應始終貫徹這一原則。

3.1.2因地制宜原則

民俗旅遊不能跟風模仿,移花接木或造假欺世,應就地取材,挖掘本地區的民俗資源,並展現當地的真實生活。從本地資源著眼加以利用開發,會因其貼切、真實而葆有長久的生命。

3.1.3平中見奇、參與性原則

民俗取自生活,追求自然,在朴實無華的外表下藏著豐厚的地方文化內涵和生活的情趣。民俗旅遊最大的優勢就是旅遊者能親身體驗民風民俗,參與民間活動,從而感受濃郁的人情味、鄉土味、文化味,使人回味無窮,而山西旅遊在這方面做的不夠,只能看不能參與,興趣索然,影響了旅遊的效果。

3.1.4鄉土性、古樸性的原則

民俗風情具有區域性、傳統性和古樸性的特點。這要求我們在民俗旅遊開發時堅持鄉土性、古樸性的原則。山西的民俗旅遊資源大都與文物古跡聯系在一起,具有濃厚的民間傳統特色和古樸風味,我們的開發一定要傳遞和保持這種特色。

3.1.5功能多樣性原則

民俗活動受歲時及其功能的制約,在民間總是作分散的、交替的傳習與重演。由於民俗旅遊是取材於民俗的旅遊活動,而不是民俗的機械重現,因此它要求集中、緊湊而功能多樣。它要讓有限的景區發揮多重的效用,即不受時令、空間的制約,建成一個景緻隨和、因客設項的旅遊基地,並以此顯示一地民俗生活的豐富多彩和常見常新。

民俗旅遊具有強大的生命力,世界各國都很重視開展本國的民俗旅遊活動。如何標民族之新、立地方之意來吸引大量旅遊者,已成為各國各地旅遊事業相互競爭的一種有效手段。如香港九龍荔園,為吸引旅遊者特地在燈紅酒綠的十里洋場修建了古風朴朴、古情幽幽的「宋城」,彷彿把旅遊者帶回到十個世紀以前的宋朝京城汴梁。面對活生生的例子,山西的民俗旅遊要取得實質性的進展,還必須在不斷開發旅遊資源的基礎上與時俱進,開拓創新。

3.2民俗旅遊開發創新

3.2.1思維創新

思維創新是一切創新的前提,山西民俗旅遊業的發展必須從思想上打破常規,大膽創新。首先打破旅遊淡季無作為的思維,把開發的目光盯住旅遊淡季,依據民俗旅遊的特點,設計一些新穎獨特的旅遊項目,再加大宣傳力度,吸引遊客到山西做客。其次要樹立整體思維。山西的民俗旅遊要打破常規,樹立全省一盤棋的思路,提高遊客的旅遊效率。另外我們應樹立動態旅遊開發思維,多設計一些動態民俗旅遊項目,讓遊客參與其中真正感受民俗旅遊的樂趣。如在一些景點設計規劃「山西美食一條街」,使遊客游覽之餘可品嘗山西獨特的風味小吃;還可推出「民歌比拼賽」等讓遊客親身處於活動中,體驗和再現當時的情境,

3.2.2方式創新

山西的民俗旅遊資源豐富多樣,不僅種類多數量大而且特色明顯,這種優勢使山西民俗旅遊的開發可以具有多種方式。方式的創新包括旅遊資源的開發方式、旅遊路線設計方式、旅遊內容安排方式等,在旅遊開發方面可以採取國家、集體、個人單獨投資開發或共同投資開發的方式,使旅遊資源盡快成為經濟資源、文化資源。在旅遊線路開發方面可採取多種方式,如山西民俗旅遊,可以形成「丁村-喬家堡-河邊民俗博物館」為中心的線路;山西民居旅遊,可以形成「呂梁窯洞-平陸地窨院-晉商大院」為中心的線路等。

3.2.3科技創新

民俗旅遊在大多數人看來,也許沒有多少高科技的內容,但科技創新仍應是民俗旅遊開發的應有之義。民俗旅遊開發的科技創新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一是民俗旅遊資源本身的科技含量開發,如山西晉商大院古建築,包含著不少科技成分,這種科技成分的挖掘不僅可使旅遊者了解我國古代人民的科技智慧,也可促成我們對中國古代科技的借鑒、吸收和傳承。另一方面,使用現代科技手段,表現或再現中國古代民俗,這對於遊客了解和理解古代民俗,增加旅遊興趣,促進民俗旅遊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民俗旅遊已成為旅遊業的一個新領域。山西作為華夏文明的發源地之一,積淀了豐富的、富有特色的民俗,值得我們去挖掘、品評和發揚,因此可以說民俗旅遊是山西旅遊業發展的希望所在,只有加大開發創新力度,民俗旅遊定能成為山西旅遊的一個新的增長點。

㈨ 小班古詩九月九日憶山兄弟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 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版弟登高處,權
遍插茱萸少一人。[1]注釋譯文:
作品注釋:
(1)九月九日:指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民間很器重這個節日,在這一天有登高、插茱萸、飲菊花酒等習俗,傳說能以此避災。憶:想念。山東:指華山以東(今山西),王維的家鄉就在這一帶。
(2)異鄉:他鄉。
(3)倍:加倍,更加。
(4)遙知:遠遠的想到。登高:指民間在重陽節登高避邪的習俗。
(5)茱萸:又名越椒,一種香氣濃烈的植物,重陽節時有佩戴茱萸的習俗。[1]
作品譯文:
意譯 我在異鄉做客人的時候,每遇到佳節良辰時總會思念起家鄉。雖然我人在他鄉,但早就想到今天是重陽節,故鄉的兄弟們要登高望遠,我想當他們在佩戴茱萸時,會發現只少了我一人不在。[1]
韻譯
獨自流落他鄉,長做異地之客。
每逢佳節良辰,越發思念眷親。
遙想今日重陽,兄弟又在登高。
他們佩帶茱萸,但是少我一人。[2]?

閱讀全文

與小班重陽節反思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福州退休金補貼 瀏覽:158
貴州最長壽老兵去哪裡了 瀏覽:620
長壽路到康王南路 瀏覽:46
廣州社保個人退休年審 瀏覽:184
將養老保險轉回戶口所在地需要什麼手續 瀏覽:849
2017感動中國人物孝敬父母的 瀏覽:948
石家莊養老院有哪些服務 瀏覽:112
父母干預了我的生活是什麼意思 瀏覽:68
誠鄉養老保險怎麼交 瀏覽:387
富士康體檢為什麼要看手 瀏覽:919
農村老人結婚隨禮多少錢 瀏覽:300
農村低保和養老保險能一起辦嗎 瀏覽:306
碧海老年公寓 瀏覽:557
50歲夜間尿頻勃起 瀏覽:465
寧波市老年體育活動中心 瀏覽:29
老人家突然進醫院怎麼安慰 瀏覽:976
長壽花落花後怎麼養護 瀏覽:921
父母離婚孩子該如何勸慰 瀏覽:208
中科和美年大體檢哪個好 瀏覽:331
2016養老保險繳費基數2420 瀏覽:8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