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少年不知勤學苦,老來方悔讀書遲」這句話出自哪裡
出處:出自唐代詩人顏真卿的七言古詩《勸學》。
原文: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
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白話譯文:
每天三更半夜到雞啼叫的時候,是男孩子們讀書的最好時間。少年時只知道玩,不知道要好好學習,到老的時候才後悔自己年少時為什麼不知道要勤奮學習。
(1)年少不知孝順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顏真卿3歲喪父,家道中落,母親殷氏對他寄予厚望,實行嚴格的家庭教育,親自督學。顏真卿也格外勤奮好學,每日苦讀。這首《勸學》正是顏真卿為了勉勵後人所作。
前兩句通過對學習環境描寫來表達年少讀書時應該勤奮,後兩句通過頭發顏色變化來表達年長時時讀書已晚。勸勉青少年要珍惜少壯年華,勤奮學習,有所作為,否則,到老一事無成,後悔已晚。
興元元年(784年),顏真卿被派遣曉諭叛將李希烈,凜然拒賊,終被縊殺。他遇害後,嗣曹王李皋及三軍將士皆為之痛哭。追贈司徒,謚號「文忠」。顏真卿書法精妙,擅長行、楷。初學褚遂良,後師從張旭,得其筆法。
顏真卿其正楷端莊雄偉,行書氣勢遒勁,創「顏體」楷書,對後世影響很大。與趙孟頫、柳公權、歐陽詢並稱為「楷書四大家」。又與柳公權並稱「顏柳」,被稱為「顏筋柳骨」。
② 年少不知父母恩,懂時已是暮年遲什麼意思
這句話的意思是年輕的時候不知道父母對自己的恩情,等到懂的時候已經上了年紀,想要再報答父母為時已晚。
③ 年少不知父母恩半生糊塗半生人的意思
這句話的意思是當年少的時候不能理解父母的苦心,對於父母的做法有很多的不理解,但是當自己長大成熟之後,就會明白,開始覺得應該回報父母了,就是過了半生糊塗的日子,後半生開始盡孝道了。
(3)年少不知孝順擴展閱讀
孝敬父母的方式
1、記住父母的生日,生日當天送上生日禮物,或親口說我愛你、我想你。條件允許,給他/她開一個生日party。
2、常回家看看,如做不到,那就一周打二次以上電話。
3、每年或每兩年帶父母去做一次體檢。
4、經常給父母拍照,尤其是帶女朋友或者有寶寶時。
5、認真回老人的簡訊和微信,不要因父母啰嗦而表現出煩躁。
6、帶父母去旅遊。
7、常和父母談心,談談你的工作、新認識的朋友。
8、食物要燉得熱的,軟爛的,中老年人脾胃虛弱,不易消化。
④ 年少不知父母恩半生糊塗半生人啥意思
年少不知父母恩半生糊塗半生人意思是當年少的時候不能理解父母的苦心,對於父母的做法有很多的不理解,但是當自己長大成熟之後,就會明白,開始覺得應該回報父母了,就是過了半生糊塗的日子,後半生開始盡孝道了。
俗語是漢語語匯里為群眾所創造,並在群眾口語中流傳,具有口語性和通俗性的語言單位,是通俗並廣泛流行的定型的語句。簡練而形象化,大多數是勞動人民創造出來的。反映人民生活經驗和願望。俗語也稱常言,俗話,這三者是同義詞。俗語一詞,已經普遍用作語言學的術語;常言一詞,帶有文言的色彩;俗話一詞,則有口語的氣息。俗語使人們的交流更加方便且具有趣味性,具有地方特色。
⑤ 年少不懂父母恩全詩是什麼
這是一句話並不是一首詩,全句是:年少不懂父母恩,半生糊塗半生人。
1、這句話的意思是當年少的時候不能理解父母的苦心,對於父母的做法有很多的不理解,但是當自己長大成熟之後,就會明白,開始覺得應該回報父母了,就是過了半生糊塗的日子,後半生開始盡孝道了。
2、人到中年,站在生命長路的中途,前看後望皆是茫茫。前為漸已年邁的父母擔憂,後為未成年的孩子操心。俗話說:養兒方知父母恩。
待到自己生兒育女,方知父母的不易,此時卻已是中年人了。父母老了我們才真正懂得什麼是孝順,還是人到中年後是人生教會我們去體悟父母一生的艱辛。
3、為人父母除了做好自己的一份工作,還要不辭辛勞地操持著家庭。父母在自己漸漸長大的同時,父母已慢慢老去,在與他們相處的時間里,去體貼、關心父母,感恩父母是成長的標志。
世間最大的悲傷,莫過於:子欲養而親不在。往後餘生,願自己能善待自己的父母,不要讓陪伴,成為遺憾。
關於母親的詩詞:
1、《遊子吟》——唐·孟郊: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慈祥的母親手裡把著針線,為即將遠游的孩子趕制新衣。臨行前一針針密密地縫綴,怕兒子回來得晚衣服破損。誰說像小草那樣微弱的孝心,能報答得了像春暉普澤的慈母恩情。
2、《洗兒詩》——宋·蘇軾: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
所有的人養孩子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很聰明,但我卻因為聰明反被聰明誤。只希望自己的孩子稍顯愚蠢和魯鈍,只要平平安安到公卿就好了。
3、《別老母》——清·黃景仁:搴帷拜母河梁去,白發愁看淚眼枯。慘慘柴門風雪夜,此時有子不如無。
把帷帳撩起,因為要去河梁謀生故依依不捨要向年邁的母親辭別,看到白發蒼蒼的老母不由淚下不仃,眼淚也流幹了。在這風雪之夜不能孝敬與母親團敘,從而開了這凄慘的分離的柴門遠去,不禁令人興嘆:養子又有何用呢?倒不如沒有啊。
⑥ 年少不知李鴻章,長大方知真中堂什麼意思
小時候不了解李鴻章做的事,總覺得代表清政府簽訂了很多喪權辱國的的條約,為人們所不齒,長大後,通過讀書了解,李鴻章為國家為人民也是良苦用心知不可為而為之,像香港簽約堅定99.年回歸,就是正確的堅持,不愧為真中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