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重陽節是國家法定假期嗎
重陽節不是國家法定假期。
國家法定假期:
1、元旦假期安排
2019年元旦放假3天,其中2018年12月30日至2019年1月1日放假調休,2018年12月29日(周六)正常上班
2、春節假期安排
2019年春節是2月5日(星期二),根據規定春節法定放假時間,是除夕到初六,調休7天,2019年2月2日、2月3日需上班調休。
3、清明節假期安排
2019年清明節是4月5日,星期五。2019年清明放假安排:4月5日(清明節)-4月7日(星期日),共放假3天。
4、勞動節假期安排
4月27日和28日(周六日)上班調休!2019年4月29日至5月1日放假共3天!5月1日(星期三)為五一國際勞動節法定節日。
5、端午節假期安排
2019年端午節是6月7日星期五,與周末連休,實質上也是多一天嘛!所以2019年端午節放假安排:6月7日-6月9日,共放假3天。
6、中秋節假期安排
2019年中秋節放假安排:2019年9月13日-9月15日共放假3天。
7、國慶節假期安排
2019年10月1日至10月7日放假7天!2019年10月8日正常上班。其中,9月29日(周日)和10月12日(節後的周六)需上班調休
(1)黨2018年重陽節擴展閱讀:
節假日的歷史起源:
歷法節氣:
中國自古以農為本,以農立國。早在7000多年以前,原始農業已經出現了南北分野,北方以粟作為主,南方以稻作為主。農業生產有很強的季節性特點:春播、夏耘、秋收、冬藏,周而復始,年復一年。
從遠古時代起,中國先民就已掌握了反映農業生產特點的歷法知識。相傳,古代有黃帝、顓頊、夏、商、周、魯六家歷法,殷墟甲骨文中已經有了歷法紀年,《尚書·堯典》有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節氣的劃分,戰國時代發展為24節氣。
中國古代先後推行過100多種歷法,其中(漢)太初歷、(唐)宣明歷、(元)授時歷、(明)大統歷、(清)時憲歷,都具有特殊的歷史意義。這些歷法根據氣候變化的特點,把一年劃分為12個月,24節氣,72候,約365天,從而構成了歲時節日的計算基礎。
歷法反映了農業生產規律,對指導農業生產起了積極作用,同時也為歲時節日的產生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有些節日如立春、夏至、立秋、冬至等,則是由節氣直接發展而來的。
歲時節日與歷日節氣關系十分密切,但歷日節氣本身並非節日,除上述少數者外,只是為節日產生提供了前提,節日的形成還必須有一定的風俗為其內容。
② 2018年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重陽節分別是
2018年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重陽節分別是
春節`:內農歷2018年正容月初一; 公歷:2018年2月16日
元宵節:農歷2018年正月十五;公歷:2018年3月2日
`清明節:農歷2018年二月二十;公歷:2018年4月5日
`端午節:農歷2018年五月初五;公歷:2018年6月18日
`重陽節:農歷2018年九月初九;公歷:2018年10月17日
③ 重陽節的來歷·傳說·習俗
重陽節的來歷:據現存史料及考證, 重陽節的源頭,可追溯到上古時代。古時季秋有豐收祭天、祭祀大火星活動。《呂氏春秋·季秋紀》有載,古人在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
這是重陽節作為秋季豐收祭祀活動而存在的原始形式。重陽節起始於上古,成型於春秋戰國,普及於西漢,鼎盛於唐代以後。唐代是傳統節日習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時期,其主體部分傳承至今。
重陽節的傳說:關於重陽節由來的傳說是這樣的:在東漢時期的汝河有一隻瘟魔,瘟魔所到之處人們常會生病或喪命,有個叫恆景的青年,在一次瘟魔出現之後,奪走了恆景父母的性命,恆景也差點喪命,病癒後的恆景開始了他的訪師尋道之路,終於在一座山上找到了一位法力高強的仙長。
經過日夜修練,恆景終於學成了降妖劍術,在九月初八的這天仙長送給恆景一包茱萸葉,一盅菊花酒,一把降妖寶劍,讓他在九月初九這天找到瘟魔為民除害,最後恆景終於斬殺了瘟魔,從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風俗便流傳了下來。
重陽節的習俗: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秋遊賞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飲宴求壽等習俗。傳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於重陽之日享宴高會,感恩敬老。登高賞秋與感恩敬老是當今重陽節日活動的兩大重要主題。
④ 重陽節在幾月幾日
農歷2018年重陽節的日期:
2018年10月17日 星期三 (戊戌年(狗年)九月初九,距離農歷2018年重陽節還有68天)
⑤ 重陽節,是國家法定的假日嗎
重陽節不是國家法定假日!只是民間用來關心老人以及老人自娛的節日!
⑥ 重陽節是幾月幾日有哪些應該怎麼做
重陽節是指農歷九月九日那天,因為在《易經》中,「九」為陽數,「六」為陰,所以,農歷九月九日,「重九」,則為「重陽」,「九九」諧音「久久」,有長久之意,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因此,祭祖和敬老活動常常在重陽節進行。由王維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曰:「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可知道,插茱萸、登高是重陽節的風俗,因此,重陽節又稱為「登高節」、「茱萸節」此外,因為在重陽有和菊花酒的習慣,所以,也稱「菊花節」,重陽節始出現在三國時代,見曹丕《九日與鍾繇書》中。
⑦ 什麼是重陽節
重陽節正是一年的金秋時節,菊花盛開,據傳賞菊及飲菊花酒,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之風盛行,當時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種,千姿百態。民間還把農歷九月稱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陽節里,觀賞菊花成了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清代以後,賞菊之習尤為昌盛,且不限於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陽節前後最為繁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