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讓孩子懂得孝順父母
百善孝為先,孝順父母是對父母最好的回報。聽父母的話,不僅要滿足父母的物質需要,更要滿足父母的精神需要。學習和工作之餘常回家看看,陪伴在父母身邊,讓父母享受天倫之樂。
B. 如何引導孩子懂得孝順踐行孝順
要教育孩子孝敬長輩,父母首先要做好榜樣,平時多體貼關心老版人,這樣孩子耳濡目權染就會受到熏陶。
2
/7
父母可以從日常小事中教育孩子懂得感恩,如爺爺為孩子買玩具時、帶孩子玩時,家長都可以適時的教育孩子:「看,爺爺多疼你,你怎麼孝敬爺爺呢?「讓孩子自覺的去思考如何孝敬長輩的問題。
『
3
/7
也可以讓孩子飼養自己喜歡的小動物,在飼養過程中體味做爸爸媽媽的辛勞,讓孩子學會感恩。
4
/7
平時爸媽孝敬父母時最好讓孩子幫助去完成,如買了好吃的首先讓孩子給爺爺奶奶送去,這樣,孩子在無形中就受到了思想教育。
5
/7
平時空閑時可以給孩子講講孩子的成長經歷,從中讓孩子了解一下父母為此付出的犧牲,看似不經意的聊天,卻可以讓孩子記一輩子。
6
/7
從小要教育孩子要體貼父母,並且要給孩子表現的機會,如工作忙時,可以讓孩子替自己倒一杯水,做飯時,可以讓孩子幫助媽媽摘摘菜葉等,讓孩子從小養成體貼父母的好習慣。
7
/7
但然,孩子做的好時,別忘了要誇誇孩子呀!這樣,孩子下次做起來才會更積極。
C. 如何讓孩子學會孝順父母
「合理的長幼有別」與封建家長制、一言堂是不同的。所謂「合理」,是指全體家庭成員(包括子女)之間首先是民主平等的,父母要尊重孩子的獨立人格,尤其是在處理孩子自己的事情時,一定要充分聽取他們的意見,盡可能按他們合理的意願辦事。同時,家庭又是一個整體,不能各自為政,總要有人當家長,來「領導」家庭,管理指導家庭全體成員的生活。父母是家庭生活的供養者,而且他們有豐富的生活經驗,自然應當成為家庭的核心和主事人。孩子(尤其是未成年人)應當在父母的指導幫助下生活、學習。現在,不少的家庭中,孩子是「小太陽」,家長卻變成圍著孩子轉的月亮、侍從,這就為孩子形成以我為中心的小霸王性格提供了土壤,更談不上培養孝敬父母的好習慣了。因此,我們要讓孩子明白自己與父母的關系,知道父母是長者、是家庭生活的主事人,而不能顛倒主次,任孩子在家庭里逞強胡鬧。 第二,要讓孩子了解父母為他和家庭所付出的辛苦 現在不少孩子不知道父母工作情況,不知道父母的錢是怎樣得來的,只知道向父母要錢買這買那,認為父母給孩子吃好、穿好、用好是天經地義的。這樣的孩子怎麼會從心底里孝敬父母呢?為此,父母應當有意識地經常把自己在外工作和收入的情況告訴孩子,說得越具體越好,從而讓孩子明白父母的錢得來不易。自然,孩子會逐漸珍惜自己的生活,也會從心底里產生對父母的感激和敬重。 第三,要從小事入手訓練培養孩子孝敬父母的行為習慣 教育子女孝敬父母的一般要求是:聽從父母教導,關心父母健康,分擔父母憂慮,參與家務勞動,不給父母添亂。要把這些要求變為孩子的實際行動,就應當從日常小事抓起。如關心家長健康方面:要求孩子每天要問候下班回家的父母親;當父母勞累時,孩子應主動幫助或請父母休息一下;當父母外出時,孩子應提醒父母是否遺忘東西或注意天氣變化;當父母有病時,孩子應主動照顧、多說寬慰話、替他們接待客人等。孩子應承擔必須完成的家務勞動,哪怕是吃飯時擺筷子。根據孩子的年齡、能力、學習情況合理分配,具體指導,耐心訓練,熱情鼓勵。這樣不但有利於孩子養成家務勞動的習慣,也有利於孩子不斷增強孝敬父母的觀念:「父母養育了我,我應為他們多做事。」 第四,要以身作則,父母本人要做孝敬長輩的楷模 孩子對待父母的態度,直接受父母對待長輩態度的影響。有一個故事是值得借鑒的。從前有一對中年夫婦對年邁的父母很不孝順,他們把老人攆到一間破舊的小屋裡居住,每頓飯用小木碗送一些不好吃的東西給老人。一天,他們看到自己的兒子在雕刻一塊木頭,就問孩子刻的是什麼,孩子說:「刻木碗,等你們年紀大時好用。」這對中年夫婦猛然醒悟,把自己的父母請回正屋同自己一起居住,扔掉了那隻小木碗,拿出家裡最好吃的東西給老人吃。小孩因此也轉變了對他們的態度,從此一家三代和睦生活。可見,父母的榜樣對孩子的影響有多大。現在中年夫妻冷落自己父母的情況還是存在的。有些中年夫妻不僅不照顧自己的父母,反而千方百計「刮」老人們的財物,這給自己孩子的影響更不好了。因此,我們不僅要管好自己的小家庭,還要時刻不忘照顧年邁的父母,決不能添了兒子就忘了老子。如果說平時因居住地較遠,工作較忙不能和老人朝夕相處,那麼在休假日要盡量抽時間帶上孩子去看望老人,幫老人做些家務,同老人共聚同樂,盡一份子女應盡的責任和義務。如此日長時久,孩子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也會逐漸養成尊敬長輩、孝敬父母的好習慣。文章來源自 3 e d u 教育網
D. 怎樣的教育,才能讓孩子孝順
現在的孩子,由於心理發展水平的制約以及家長的百般寵愛,大多存在「自我中心」的傾向,專橫、霸道、任性,長大後成為自私自利、不顧他人的人。 一、以身作則,父母做榜樣作為父母要嚴於律己,堅持正面教育的原則,孝順長輩、關心親朋;在孩子面前不議論別人的長短,盡可能地尊重他的一些孩子氣的同情心。逢年過節給老人買東西、送禮物,都要讓孩子知道並試著讓孩子參與買東西。同時,充滿溫情的家庭氛圍對培養孩子的愛心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父母間經常爭吵、謾罵甚至打鬧,孩子時常處在恐懼、憂郁、仇視的環境里,又怎能要求他去關心別人呢? 二、教育孩子學習與人分享生活中,父母要注意引導孩子在與人交往中關心、幫助、尊敬別人。好吃的與人分享,好玩的大家一起玩,別人病了去關心,別人痛苦給予安慰體貼,別人休息不去打擾,別人收拾干凈的房間不去弄亂等。孩子稍大一些,還要讓孩子承擔力所能及的家務,減輕父母的勞累,珍惜父母的勞動等。此外,家長在為孩子的生活起居考慮的同時,也要讓孩子體會父母的辛苦,如父母在休息或學習時,不吵吵鬧鬧等。 三、教孩子運用「角色互換」,弱化「自我中心」心理「角色互換」就是轉換與他人的位置,實際體會別人的需求、感受與悲歡苦愁。當家長帶著孩子在公園玩了―天,已經該回家而孩子還要繼續玩其他玩具的時候,家長要告訴孩子自己的感受,如:爸爸媽媽陪你玩了一天,身體很疲勞,需要休息,或玩得太晚家裡的爺爺奶奶會牽掛、著急等,讓孩子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當孩子做了對不住別人的事,家長應要求孩子站在別人的角度想一想:如果另一方是自己會是什麼感受,這樣就會使孩子為自己的行為不安、羞愧。「角色互換」能很好地起到弱化「自我中心」的作用,幫助孩子從自己角度出發轉為能考慮別人的感受和需要。 四、教育孩子將自己融入集體中鼓勵孩子多參加集體活動,關心集體,為集體出力,將自己融入集體中去接受鍛煉和提高。特別應該用孩子身邊的關心集體、為他人著想的榜樣教育孩子,因為對孩子有親切感的榜樣,孩子才易學肯學。
E. 老師讓孩子懂得孝順怎麼感謝
給老師發一些祝福的話,或者是給老師一些禮物,這樣就會表示感謝了。
F. 父母平時要怎麼做,才能培養出懂得孝順和感恩的孩子
父母是孩子的守護者,得到爸爸媽媽的愛和呵護,孩子才能健康快樂地成長,接受父母的愛的孩子,同樣也會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對於父母的愛,有時候當爸爸媽媽遇到危險,孩子也願意付出一切。
路子寬這時正在瘋狂地吃著飯,11歲的他以前體重只有60多斤,現在已經成功增肥20多斤了,看到這里讓人不理解,孩子為啥要吃胖呢?
4、學會用教育法去教孩子。多年的教育經驗告訴我們,父母如果能掌握一些心理學知識和技巧,可以培養孩子的孝順之心,反之,完全沒有汲取教育知識和技巧的父母,一味蠻干,會對孩子的成長造成傷害,產生不良影響。
親情的愛可以化解很多困境,親情也是世上最無私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