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九月九重陽,重陽九月九有什麼禁忌
作為中國傳統節日里祭祖的四大節日之一的重陽節,裡面的禁忌我們應極為重視。
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不可以說「節日快樂」。相傳這天會有瘟氣降臨,人們要離開家,盡可能到高處去,才能平安。本來就是一個祭祀古人的節日,在這時說「節日快樂」很不恰當,而且會有種詛咒別人的感覺。
㈡ 白族的民族風俗
白族的風俗習慣:
白族家庭里,兒子成婚後即與父母分居。白族同宗同姓不通婚。對客人,無論是否認識都熱情接待。凡客人光臨,必以「三道茶」款待。
當白族青年男子向姑娘求婚時,姑娘如同意,要向男方送粑粑;婚禮時新娘要下廚房製作「魚羹」;
白族多以大米、小麥為主食;山區的白族則多以玉米、洋芋、蕎麥為主食。主食都以蒸制為
主。
飲茶是白族人的另一嗜好,白族很注重每天清晨和中午兩次茶。
白族男女都崇尚白色,以白色為尊貴。
白族是中國第15大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雲南、貴州、湖南等省,其中以雲南省的白族人口最多,主要聚居在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此外四川省、重慶市等地也有分布。
白族有本民族語言,白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漢文自古以來一直為白族群眾通用。白族在藝術方面獨樹一幟,其建築、雕刻、繪畫藝術名揚古今中外。在形成與發展的過程中,與周邊的各民族相互往來,創建了燦爛的經濟文化。
白族是一個聚居程度較高的民族,有民家、勒墨、那馬三大支系,受漢文化影響較深。
㈢ 中國的一些風俗習慣
吃粽子、劃龍舟、吃餃子等
春節:
我國傳統習俗中最隆重的節日。
此節乃一歲之首。古人又稱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稱春節,是在採用 公歷紀元後。古代「春節」與「春季」為同義詞。
春節習俗一方面是慶賀過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樂、五穀豐登、人畜興旺,多與農事有關。
迎龍舞龍為取悅龍神保佑,風調雨順;舞獅源於鎮懾糟蹋莊稼、殘害人畜之怪獸的傳說。隨著社會的發展,接神、敬 天等活動已逐漸淘汰,燃鞭炮、貼春聯、掛年畫、耍龍燈、舞獅子、拜年賀喜等習俗至今仍廣為流行。
元宵:
我國民間傳統節日。
又稱正月半、上元節、燈節。元宵習俗有賞花燈、包餃子、鬧年鼓、迎廁神、猜燈謎等。
宋代始有吃元宵的習俗。元宵即圓子,用糯米粉做成實心的或帶餡的圓子,可帶湯吃,也可炒吃、蒸吃。
寒食:
我國民間傳統節日。
節日里嚴禁煙火,只能吃寒食。在冬至後的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在清明前一、二日。
相傳,春秋時晉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大臣介子推曾割股啖之。重耳做國君後,大封功臣,獨未賞介子推。子推便隱居山中。重耳聞之甚愧,為逼他出山受賞,放火燒山。子推抱木不出而被燒死。重耳遂令每年此日不得生火做飯,追念子推,表示對自己過失的譴責。
因寒食與清明時間相近,後人便將寒食的風俗視為清明習俗之一。
清明:
我國民間傳統節日。按農歷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陽歷算則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此時天氣轉暖,風和日麗,「萬物至此皆潔齊而清明」,清明節由此得名。其習俗有掃墓、踏青、盪鞦韆、放風箏、插柳 戴花等。歷代文人都有以清明為題材入詩的。
端午:
我國民間傳統節日。又稱端陽、重午、重五。端午原是月初午日的儀風俗習慣。
因「五」與「午」同音,農歷五月初五遂成端午節。
一般認為,該節與紀念 屈原有關。屈原忠而被黜,投水自盡,於是人們以吃粽子、賽龍舟等來悼念他。端午習俗有喝雄黃酒、掛香袋、吃粽子、插花和菖蒲、鬥百草、驅「五毒」等。
㈣ 保家仙供奉禁忌
保家仙是在東北家庭中很常見的家庭保護神,但是供奉保家仙一定要注意,如供奉的不得當,可能會不受其利反受其害了。我總結了幾點禁忌,希望可以幫到你:
1、供奉保家仙,首先要誠心,這也是很重要的,仙家看不到你的誠心怎麼會保佑你們呢;
2、供奉保家仙的朝向一般是坐北朝南,不能沖西。坐西朝東的位置最好,不可面向廁所廚房卧室;
3、不可給仙家供假香燭,可以在無相銅爐官網請一些香燭回來供奉仙家,這樣也能更好的向仙家表達你的祈願;
4、要勤更換給仙家的供品,勤打掃仙堂,打掃時要給仙家說一下,免得冒犯了仙家;
5、要注意的地方還是很多的,但是我覺得都比不上一顆真誠的心,你覺得呢。最後祝你及家人早日得到保家仙的庇護。
6、燒香拜神,香其實很重要的,好的香能更能傳達自己的祈福,溝通虛空法界,受無盡庇護,同時顯示自己的虔誠和恭敬,這是也是古往今來燒香的意義所在。如果誠心祭拜,可以在無相銅爐官網,定幾盒適合你的祈福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