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教育學生孝敬父母
當然要烘托一種氛圍,對孩子們告訴他們父母親養育孩子的不容易,然後讓他們去孝順自己的父母。
Ⅱ 急需````孝敬教育名言及典型事跡.
父母惟其疾之憂。 ——孟武伯
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子游
有難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子夏
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子曰
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子曰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子曰
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子曰
.出入扶持須謹慎,朝夕伺候莫厭煩。
意思是:父母出入(門)要小心攙扶,早晚伺候父母不要厭煩。出自《勸報親恩篇》。
2.爹娘面前能盡孝,一孝就是好兒男;翁婆身上能盡孝,又落孝來又落賢。
意思是:孝敬父母就是好兒男,孝敬公公、婆婆,能落個既孝敬又賢惠的名聲。出自《勸報親恩篇》。
3.弟子入則孝,出則弟。
意思是:少年弟子回到家裡要孝敬父母,外出要敬愛兄長。出自(春秋)《論語·學而第一》。
4.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
意思是:父母呼喚,要趕快答應;父母有命令,應趕快去做。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規》。
5.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
意思是:孝是天經地義的。出自《孝經》。
6.呼喚應聲不敢慢,誠心誠意麵帶歡。
意思是:父母召喚,應馬上答應,不能怠慢,要誠心誠
7.意,面帶歡笑。出自《勸報親恩篇》。
8.好飯先盡爹娘用,好衣先盡爹娘穿。
意思是:好飯先給父母吃,好衣先給父母穿。出自《勸報親恩篇》。
9.家貧知孝子,國亂識忠臣。
意思是:在家庭貧困的時候,才能發現真正的孝子,在國家危難的時候,才能識別真正的忠臣。出自《名賢集》。
10.慢人親者,不敬其親者也。
意思是:不尊敬別人父母的人,肯定也不會敬重自己的父母。出自《三國志·魏書》。
11.孟子曰:「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
孟子說:「(在舜的眼中看來)兒子與父母親的關系相處得不好,不可以做人;兒子不能事事順從父母親的心意,便不成其為兒子。」出自(春秋).《孟子·離婁上》。
12.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說:「尊敬自家的長輩,推廣開去也尊敬別人家的長輩;愛撫自家的孩子,推廣開去也愛撫別人家的孩子。」出自(春秋)《孟子·梁惠王上》。
13 .孟子曰:「親親,仁也;敬長,義也。」
孟子說:「親愛父母親,便是仁;尊敬兄長便是義。」出自(春秋)《孟子·盡心上》。
14.孟子曰:「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
孟子說:「只要人人各自親愛自己的雙親,各自尊敬自己的長輩,那麼,天下自然就可以太平了。」出自(春秋)《孟子·離婁上》。
15 .勞苦莫教爹娘受,憂愁莫教爹娘耽。
意思是:不要讓父母受苦受累,不要讓父母分擔你的憂愁。出自《勸報親恩篇》。
16.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
意思是:父母喜好的東西,子女要盡力為他們准備;父母厭惡的東西,要謹慎地為他們去掉。殘自(清)李毓秀《弟子規》。
17.親有過,諫使更。恬吾色,柔吾聲。
意思是:父母有過錯,勸他們更改。要面帶笑容,語調柔和。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規》。
18.親愛我,孝何難;親惡我,孝方賢。
意思是:父母疼愛我,做到孝有什麼困難呢;父母討厭我,仍盡孝,才為賢德。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規》。
19.妻賢夫禍少,子孝父心寬。
意思是:妻子賢惠,她的丈夫災禍就少,子女孝順,父母就心情舒暢。出自(明)《增廣賢文》。
20.千萬經典,孝義為先。
意思是:成千上萬部經典上都說,孝和義是人首先應當做到的。出自(清)《增廣賢文》
21. 時時體貼爹娘意,莫教爹娘心掛牽。
意思是:要時刻體貼、理解父母,不要讓父母操心。出自《勸報親恩篇》。
22. 首孝弟,次謹信。
意思是:首先要孝順父母,敬愛兄長,其次要謹慎,守信用。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規》。
23. 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
意思是:身上受傷,父母憂慮;道德敗壞,父母蒙羞。出自(請)李毓秀《弟子規》。
24. 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
意思是:做人子的,做到孝順父母;做人父的,做到慈愛兒子。出自《大學》
25.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信,德之厚也,忠,德之正也。曾參中夫四德者也。
意思是:孝敬父母是道德的開始,敬愛哥哥是道德的次序,信用是道德的深度,忠誠是道德的方向。曾參是恰恰具有這四種道德的人。』出自《家語·弟子行》。
26.孝子親則子孝,欽於人則眾欽。
意思是:你對父母孝順,你的子女對你也孝順;你敬重別人,別人也敬重你。出自(宋)林逋《省心錄》。
27.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
意思是:小羊跪著吃奶,小烏鴉能反過來喂養老烏鴉,以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出自(明)《增廣賢文》。
28.要問如何把親孝,孝親不止在吃穿;孝親不教親生氣,愛親敬親孝乃全。
意思是:如何孝敬父母,孝敬父母不只是給他們吃飽穿暖;孝敬父母還不要叫父母生氣,熱愛、尊敬父母才是全孝。出自《動報親恩篇》。
29.要知親恩,看你兒郎;要求子順,先孝爹娘。
意思是:養育子女才能了解父母的養育之恩;要求子女孝順你,你就必須首先孝順你自己的父母。出自《四言》。
30.曾子曰:幸有三,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
曾子說:「孝有三點,大孝是尊重父母,其次是不使自己的言行給父母帶來恥辱,再次是能養活父母。」出自(春秋)《禮記》。
31.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孔子說;「父母的年齡,不可以不知道。一方面為他們長壽而高興,一方面為他們衰老而擔憂。」出自(春秋)《論語·里仁第四》。
32.子曰:「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
孔子說;「父母在世,不遠離家鄉,如果要出遠門,必須有明確的去處。」出自(春秋)《論語·里仁第四》。
33.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孔子說:「當今的孝子,只是說能夠供養父母就行了。就是狗馬,都能得到飼養。若對父母不孝敬。那供養父母和飼養狗馬有什麼區別呢?」出自(春秋)《論語·為政第二》。
事例一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親包儀,曾任朝散大夫,死後追贈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時便以孝而聞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聖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進士,當時28歲。先任大理寺評事,後來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縣,因為父母年老不願隨他到他鄉去,包公便馬上辭去了官職,回家照顧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們的叫口稱頌。
幾年後,父母相繼辭世,包公這才重新踏入仕途。這也是在鄉親們的苦苦勸說下才去的。在封建社會,如果父母只有一個兒子,那麼這個兒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顧自己去外地做官。這是違背封建法律規定的。一般情況下,父母為了兒子的前程,都會跟隨去的。或者兒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規勸。父母不願意隨兒子去做官的地方養老,這在封建時代是很少見的,因為這意味著兒子要遵守封建禮教的約束--辭去官職照料自己。歷史書上並沒有說明具體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無法承受路上的顛簸,包公這才辭去了官職。
不管情況如何,包公能主動地辭去官職,還是說明他並不是那種迷戀官場的人。對父母的孝敬也堪為當今一些素質底下的人的表率。以前的故事講的最多的是包公的鐵面無私,把包公孝敬父母的事情給忽視了。
事例二
東漢時的黃香,是歷史上公認的「孝親」的典範。黃香小時候,家境困難,10歲失去母親,父親多病。悶熱的夏天,他在睡前用扇子趕打蚊子,扇涼父親睡覺的床和枕頭,以便讓父親早一點入睡;寒冷的冬夜,他先鑽進冰冷的被窩,用自己的身體暖熱被窩後才讓父親睡下;冬天,他穿不起棉襖,為了不讓父親傷心,他從不叫冷,表現出歡呼雀躍的樣子,努力在家中造成一種歡樂的氣氛,好讓父親寬心,早日康復。
事例三
在全國以實施「跨世紀教育工程」而著稱的上海建平中學,一個13歲少年的題為《媽媽,我就是你的眼睛》的發言,使全國女市長考察團的26位成員潸然淚下。這位同學9歲時,母親雙目失明,他幼小的肩膀過早地承受了家庭的較多責任和義務,為了買一盤母親喜歡的滬劇磁帶,他利用休息日在上海的街頭整整跑了6個小時!
事例四
老一輩革命家朱德著文《回憶我的母親》,以無限的深情贊頌了母親無比的愛和高尚的品質。毛澤東接到母親病危的家信,星夜上路,晝夜兼程,他撫摸著母親的棺木放聲慟哭,悲痛之中揮筆寫下《祭母文》:「吾母高風,首推博愛」。宋慶齡孝心至誠,在母親靈前「飲泣不已」。陳毅探母,執意要給癱瘓在床的母親洗衣服。李鵬事母至孝,每逢假日,李鵬夫婦總要帶上母親喜愛的食物,到母親處請安問好。
以下也許對你的班隊課有所幫助,你可以參考參考
給我一個名詞:父母
問你一個問題:怎樣父母?
給你一個建議:孝敬父母,選擇無愧於心的。
我們都赤裸裸而來,沒有誰天生富有,沒有誰天生貧窮。人生旅途中,是攫取是放棄,是拒絕是接受,全在父母的指引,心靈的抉擇。
有人醫治父母,千金散盡;有人贍養父母,不惜重金。有人信奉「百善孝為先」;有人恪守「一闖孝義生死關」。有人選擇善待父母,有人選擇拒絕贍老。美與丑,善與惡,全在一念之間,遺臭萬年還是流芳百世,系於一瞬。
要孝敬的太多太多,只想告訴你,選擇孝敬,不要讓迷霧遮住雙眼,讓污垢蒙蔽心靈,為父母,為自己,捧一顆清純、孝敬之心。
孝敬和判逆之間,介子推為母而死,選擇光榮;李魁隻身劈虎報母仇,選擇德昭後世;香九齡為父暖被,王文以身喂蚊。孝敬可以幫助你成就很多很多。做個有價值的,無愧生命無愧社會的真正的人,人們也會贈與你回報。
一個在暴風雨中求生的人,會奮不顧身挽救父母的性命;一個在沙漠里跋涉的人會毅然解下腰間最後一壺水給父母;但也有人把父母騎在身下,作威作福;有人由一個孝子蛻化成逆子;有人為省錢使父母變勞力;有人為分房分田,打父母,罵父母,一失足成千古恨。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不要走錯了方向啊!田地、房屋、金錢,生不帶來,死不帶去,要那麼多幹嘛呢?到頭來,反而一無所有,甚至父母,甚至生命,即使痛悔,即使改過,又賺得了幾把同情淚?也沒有人再來幫助你。
如果你是雄鷹,就選擇敬老;如果你是沙鷗,就懂得贍養;如果你是麻雀,就會自覺服侍長輩;如果你是一個人,就更應該懂得尊敬長輩,孝敬父母。
如果你是你,一個不願失去人格,一個不甘平庸,不會腐蝕的你,就做個清純無比的你,捧上如雪的孝心---------干凈、漂亮,拋開一切污穢,所有自私,學會孝敬父母,善待老人。
如果孝敬變為傳統,世界將更美好。你會發現,自己很美,父母很美;你會知道,孝敬是滿足,付出是快樂。選擇孝敬父母吧!行動就是證明!
Ⅲ 如何教育孩子孝敬長輩
我的女兒13歲,來對爺爺奶奶十源分孝敬,有什麼吃的,總忘不了他們,從來不頂撞老人,因此贏得了左鄰右舍的一致好評。這是因為我們雖然不能完全效仿"晨則省,昏則定"的古訓,但平時確實比較注重對她進行正面引導的緣故。記得從上幼兒園時,孩子還不太懂事,每次出門時,我們總是提醒她和爺爺奶奶說再見;放學回家,也不忘記提醒她和爺爺奶奶打招呼……隨著時間的推移,她與爺爺奶奶的感情不斷加深。有一次,姑姑對孩子說:"你奶奶為了節約,每次飯剛好就把插頭拔掉,飯都燒成夾生的,好難吃呀。"誰知我女兒一本正經地告訴姑姑說:"姑姑,你怎麼可以這樣說話呢?奶奶幫我們做家務很辛苦的。"這件看起來很小的事,在我心裡掀起了不小的波瀾,孩子心裡有爺爺奶奶,這讓我們感到很欣慰。
Ⅳ 關於感恩與孝敬的教育演講稿
感恩伴我成長
落葉在空中盤旋,譜寫著一曲感恩的樂章,那是樹木在對大地母親的回報;白雲在蔚藍的天空飄盪,繪畫著一幅幅姿態各異的畫面,那是白雲對藍天媽媽的回報。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年輕的推銷員在推銷產品的時候遠沒有其他的同伴業績好,到了晚上,也沒推銷出一份產品,此時的他已飢渴難耐,猶豫中他敲開了一家人的門,請求給點水喝。女主人微笑著端給他一杯熱牛奶。飢渴的他將牛奶一飲而盡,女主人善良而親切的笑容深深的印在了他的腦海。許多年過去了,經過堅持不懈的努力,昔日的推銷員成了某大醫院的權威。一日,醫院收治了一位重病患者,在看到患者的一剎那,這位醫生心頭一顫,原來患者就是多年前給了自己一杯牛奶的女主人。在經過悉心的治療後,患者病癒。當患者為巨額的醫療費一籌莫展的時候,護士小姐送來了賬單,她戰戰兢兢的打開賬單,只見上面寫著:醫療費=一杯牛奶,這是一個有關感恩的故事。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花草樹木感恩雨露陽光,給了它們無私的滋潤;地震的受難者,感恩祖國人民給了他們無限的關愛和支持。
感恩是敬重,是禮貌。科學家居里夫人在一個會議上偶遇小學老師,用一束鮮花表達了自己感恩的心;偉人毛澤東也曾親自看望自己的老師,表達的也是感恩的心。感恩,其實無處不在,感謝父母,他們給了我們生命,哺育我們成長;感恩老師,他們教給我們知識,引領我們做「大寫的人」;感恩同學,他們給了我們珍貴的友誼,陪我們度過愉快的時光。
感恩要用心去體會,用行動去實現。我們這一代是幸運的一代,來到了這個世界上,什麼都還沒做,就開始享受物質和精神上的成果了。這就要求我們每一個人要有一顆感恩的心。上課認真聽講,遵守校紀校規,是感恩;同學之間相互幫助,團結友愛,珍惜友誼,更是感恩。常言說,「三有三為」:心中有祖國,為祖國做些事,不是為了報答偉大的祖國嗎?心中有班級,為班級做些事,不是為了回報溫暖的集體嗎?心中有同學,為同學做點事,不是為了回報同學嗎?
感恩是畫筆。學會感恩,生活將變得無比精彩。「感恩的心,感謝有你。感恩的心,感謝命運。花開花落,我一樣會珍惜……..」。學會珍惜,學會感謝。因為珍惜才會擁有,生命才能多彩。讓我們揮動著感恩的畫筆,和著時代的節拍,描繪出和諧校園,和諧社會的藍圖
Ⅳ 如何教育孩子孝敬父母
孩子孝順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歷來受到人們稱贊。但現今社會獨生子女身上這種美德越來越缺失,於是家長在問,要,孩子不孝順該怎麼辦。1.家長要了解幼兒的年齡特徵,並為孩子做個好榜樣 用愛心故事來感染 幼兒正處於一種發展性的自我中心階段,難免會表現出「小氣」「霸道」等現象。家長要了解幼兒的這一年齡特徵,允許孩子表現出這種與孝順相悖的行為,以避免幼兒產生強烈的逆反心理。而孩子的情感又是與認知相結合的,情感的產生受知識經驗的影響。所以家長應豐富孩子有關孝敬長輩的知識,多給孩子講述《孔融讓梨》之類有愛心故事。並讓孩子分析大家為什麼表揚孔融,使孩子懂得分享和謙讓是一種優良的品質,鼓勵他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向孔融學習。 父母用言行做表率 平時,父母在言行方面應為孩子做出孝敬長輩的表率,如平時在家中要建立一種長幼有序的家庭關系。要尊重老人,懂得關心體貼老人,有了好吃的東西要主動先送給老人吃,老人生病時要耐心服侍老人,為老人做飯、捶背、洗衣服等。父母的一言一行會深深地打動孩子純真的心,會在孩子幼小的心靈里埋下一顆愛的種子,孩子體貼父母、尊敬長輩的意識才會漸漸形成。 2.抓住機會對孩子進行「隨機教育」 「孝順教育」應從發生在幼兒身邊的小事做起,讓幼兒在日常生活中的一點一滴、一言一行中潛移默化地學會孝順。作為家長應善於觀察幼兒,抓住教育時機進行隨即教育,如:當把好吃的留給孩子吃時,家長只是在一邊看時,家長就應該說出內心的真實想法,讓孩子懂得父母的愛心;媽媽在給孩子做飯,洗衣服時,讓孩子看到媽媽頭上的汗水,手上磨出的老繭。總之,要讓孩子看到父母真切的愛,從而引導孩子學會愛。 3.移情教育—讓孩子真正理解、體驗父母的苦與樂 移情是指個體想像自己處於他人的境地,並理解他人的情感、慾望的思想及行動的能力,即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的能力。
Ⅵ 孩子不懂得孝敬父母尊重長輩怎樣教育 心
家長該怎樣培養孩子養成孝敬父母的好習慣呢?我們總結出以下幾點,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 讓孩子知道長幼有別,尊重父母
在許多家庭中,父母與子女的關系並沒有處在一個合理的平衡點上:要麼就是疼愛過度,要麼就是過於嚴厲,不左就右,很難權衡。
為了讓孩子學會孝敬父母,我們首先要懂得尊重孩子。只有將這個平衡點維持在最好的位置上,父母與孩子的關系才能合理平穩地發展。孩子應該在我們的幫助與指導下生活與學習,而不是被父母完全掌控。
我們只有給予孩子適當獨立的空間,孩子才有思考的餘地。否則,只是按父母的吩咐行事,就變成了我們跟孩子要孝敬,而不是孩子主動孝敬父母了。
■ 讓孩子了解養育的辛苦與不易
現在的孩子,多數不知道父母賺錢辛苦,爸爸媽媽覺得孩子太小,與他們溝通工作上面的事情完全是天方夜譚。因此,孩子想要什麼就給錢去買什麼,不想掏錢的時候,就訓斥孩子,這樣的舉動並無益於我們維持父母形象,也讓無辜的孩子成了「犧牲品」。
為了讓孩子更合理地消費,讓他們知道養育的辛苦與不易,我們應該適時提起自己工作上的事情,讓孩子知道賺錢辛苦,不能一看見喜歡的就向爸爸媽媽要錢去買,不買就鬧。這樣,既恢復了孩子的知情權,也能讓孩子珍惜自己現有的生活,從心裡產生對父母的尊敬和感激。日後,當孩子再次看見喜歡的東西想要購買時,就會想起爸爸媽媽賺錢不易,會思考完畢後再決定是否購買。
■ 從生活小事開始,培養孩子孝敬父母的習慣
我們培養孩子孝敬父母,就是希望孩子能做到聽從父母教導、關心父母健康、分擔父母憂慮、參與家務勞動、不給父母添亂,而要把這些要求變為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的一種習慣性行為,我們就應當從日常小事抓起,從幼年時期開始培養孩子。比如飯後要求孩子主動收拾碗筷、自己的小衣服可以自己洗滌、自己的房間自己收拾等等。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父母不要包辦,而應該給孩子發揮的機會。孩子經常鍛煉,自然會形成良好的習慣。
當然,一切不能操之過急,培養孩子的好習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們要根據孩子的年齡及個性特點來具體引導、耐心培養、熱情鼓勵。這樣,既培養了孩子愛做家務的好習慣,也培養了孩子孝敬父母的意識,一舉兩得,我們做父母的何樂而不為呢?
■ 以身作則,為孩子樹立最好的榜樣
我們一直因為孩子對自己的惡劣態度而感到困擾不安,那麼,我們對待自己的長輩是否就有良好的態度呢?孩子的好習慣是我們培養的,那麼,孩子的壞習慣是跟誰學的呢?答案也是我們自己。
孩子的模仿力與觀察力都很強,我們對待自己的長輩是什麼態度,孩子對我們就是什麼態度,這就是最直接的影響,我們就是孩子或好或壞的榜樣。
所以,我們在工作之餘要多與老人相處,自己首先要做到孝敬長輩。這樣,孩子在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中,也會逐步養成尊敬長輩、孝敬父母的好習慣。
Ⅶ 從孝敬老人教育孩子夫妻和睦寫家庭美德
孝敬父母長輩,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父母長輩,養育了後代晚輩,自然應受到後代晚輩的孝順尊敬.試設想,一個對父母長輩出言不遜、舉止不雅的人,能成為愛國成才、奉獻力量的人物嗎?古今往來的名人賢士,多是忠孝雙全,值得稱道的傑出人物.請聽下面兩則故事. 一則是「方觀承千里探親」的故事. 清朝乾隆年間,安徽桐城的方觀承,是一位出了名的孝子,他千里探親的故事,至今被人們傳為美談. 方觀承的祖父、父親都曾做過朝廷命官.清朝的文字獄使其祖父、父親因一朋友寫了一書而被株連,流放到黑龍江充軍服役,其家產也被沒收充公.年幼的方觀承兄弟無依無靠,只得到寺廟中暫棲其身. 在寺廟中,方觀承兄弟含淚度日,備嘗艱辛,但方觀承最想念的還是祖父和父親.他鼓足勇氣,向長老提出請求,允許他倆前往邊疆探望長輩.長老念及二人年幼,盡管有些孝心,恐怕不能成行,便極力勸阻.方觀承則懇求說:「祖父、父親遙在天涯,對家中親人望眼欲穿,我們若能前往,定會增添些許慰藉.為給二老一點安慰,我們即使受點折磨,遭受點艱難,也在所不辭.請長老思准,讓我們啟程.」 方家兄弟的義舉,感動了長老,長老送其路費,含淚目送他們踏上探親路程. 一路上,他們風餐露宿,跋山涉水,忍飢挨餓,攙扶相行,衣破成條,腳生老繭.幾個月後,他們終於見到了二老.四人抱頭痛哭之後,祖父、父親心中為自己有這樣的孝順後代頓生快慰,一家四口人陶醉在融融的天倫之樂之中. 另一則是「馮玉祥買肉孝父」的故事. 馮玉祥將軍不僅是個著名的愛國將領,還是個遠近聞名的孝子. 舊社會當兵是個苦差事,當兵的經常發不上軍餉,逢五排十還要打靶.每到打靶的日子,父親念其年幼身弱,總想方設法給兒子湊幾個小錢,讓他買個燒餅充飢.可懂事的小玉祥看到家裡日子艱難,父親又傷了腿,正需補補身子.但如果不要這錢,父親會生氣.於是他就把父親給的錢一個不花,攢了起來,過些天再把自己平時省下的一點餉錢湊在一起,到肉店買了二斤豬肉,請假回家給父親燒了鍋燜豬肉.父親見後頓時生疑,便質問這肉的來歷.馮玉祥深知父親的嚴厲,只好如實道來.聽後老父親一把拉過懂事的孩子,一句話也說不出,眼淚撲籟籟地掉了下來. 像這樣孝敬父母的典型事例不勝枚舉,當今許多有高尚情操的青少年,也是孝敬父母、孝敬長輩的好楷模.這種把孝心獻給長輩,把愛心送給別人的好人好事,匯成了一首首人間完美溫馨的愛的樂章,奏出了時代的強音.
Ⅷ 對長輩的孝順很重要,該專門進行這方面的教育嗎
對於孝順的重要性,我是非常認同的;但是是否要因此而設置專門的課程,我認為沒有這個必要。
因為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有一句非常經典的話;「身教不如言教」,說的是家長即便把道理講給孩子聽千百遍,但是事實上對於孩子來說,也不如耳濡目染的教育來得重要。
如果和祖輩不住在一起的話,父母可以利用雙休日的時間,多帶孩子去看看老人;既增進祖孫間的感情,同時也是一種實實在在的孝順教育。
還可以在遇到各種節日的時候,比如重陽節、春節等,更不要忘記給老人一份禮物;不論金額大小,也是一種關心老人尊重老人的具體體現。孩子會把父母的這些行為看在眼裡,同時也會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的。
Ⅸ 孝敬父母的教育要從哪些小事做起呢
1、父母和孩子一起孝敬老人。
那種「只愛自己的媽媽,不愛丈夫的媽媽」的現象,在年輕媽媽中相當普遍。我可以明確地告訴這些媽媽,在婆婆面前,你不稱呼「媽媽」,在婆婆背後,你稱孩子的奶奶叫「老東西」,總有一天,你的兒媳也會稱你為「老東西」.到那時,你的兒子肯定會覺得理所當然!
我的女兒在外地上高中,就在高考前夕,孩子的姥爺病逝,有人說,孩子離家比較遠,又馬上面臨高考,就不讓她回來吧。我們毅然決定讓孩子回來參加她姥爺的發喪、火化、弔唁、追悼會、下葬等活動。我讓她自始至終陪伴著她的媽媽,她一次又一次地看到媽媽哭得柔腸寸斷、死去活來的情景,自己也一次又一次地潸然淚下,泣不成聲,內心受到巨大的震撼。她感受到了人失去親人時是怎樣的痛斷肝腸。我認為,這種親情體驗比她高考多考十分八分要重要得多。
2、要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辛苦,要給孩子孝敬父母提供機會。
在現在的不少家庭中,愛只是父母對子女的單向傾斜,而不能實現愛的雙向交流,那麼這種愛就是畸形的愛。孩子只有把父母給他的愛轉化為他對父母的愛,這種愛的種子才算在孩子的心中生根發芽,開花結果,這種人間大愛正是這樣得以傳承的。當年幼的孩子學會了關愛父母之後,才有可能在她長大以後去愛國愛民,去尊老愛幼,去愛天下蒼生。
於是,爸爸坐在車架上,李雷雙手緊握車把,用力蹬動腳踏,車輪滾滾向前。可孩子畢竟還小,騎了七八百米之後,就有些體力不支了,額頭上也滲出了汗珠。最後他喘著氣停了下來,好奇地問爸爸:「爸爸,你每天騎車帶我上學也這么費力嗎?」爸爸說:「我雖然力氣大些,不過每送你一次,我也挺累的,尤其是前邊那個上坡更費力氣。」
到了星期一,李先生照常騎著自行車送兒子上學。騎到上坡時,坐在後邊的李雷忽然跳了下來,用手推著車。爸爸非常欣慰。
3、要求孩子為老人做事時應理直氣壯。
當家長生病或身體不舒服時,要理直氣壯地要求孩子做他應該做的事情,如端水送葯或陪同就醫,不要怕耽誤他學習時間。
教育孩子孝敬父母,就從要從引導孩子為父母做這些小事入手。當孩子對父母表現出不敬重的言行時,要給予適當的批評和懲罰,千萬不要認為:孩子現在還小,還不懂道理,不必多計較他的言行過錯,等他長大了,自然就知道孝敬老人了。這種認識肯定是錯誤的。
4、讓孩子給爸爸媽媽過生日。
讓孩子記住爸爸媽媽的生日,對於初中以上的孩子,完全可以讓孩子主持給爸爸媽媽過生日。家長不要只給孩子過生日,不給自己過生日,這對孩子並不好。
5、從日常生活小事上對孩子提出要求。
如外出時和父母道別,回家和父母打招呼;用餐時先讓父母入座,替父母盛好飯菜;和父母說話應恭恭敬敬,不能出言不遜。當父母不能滿足孩子提出的要求時,告訴孩子不能發脾氣,要體諒、理解父母的難處。孩子如果發脾氣或死磨硬纏,家長要始終堅持原則。家長千萬不要起初不答應孩子要求,孩子發脾氣了,家長讓步了;孩子死磨硬纏了,家長讓步了。這等於鼓勵了孩子不斷提出不合理要求。
6、讓孩子體驗到父母的辛苦。
總之是讓孩子看到、體驗到父母的難處,而不是只讓他聽父母說「我很辛苦」。
7、耳鬢廝磨中建立親情。
在孩子時間允許的情況下,家長要要求孩子幫媽媽刷刷筷子洗洗碗,給爸爸捶捶後背揉揉肩。親情培養,很多時候就是一些容易被我們忽略的細節。從這方面說,我不贊成孩子從上幼兒園或上小學起就到離家較遠的外地去上寄宿制學校,因為這不利於親情培養。親情,就是在一天到晚的耳鬢廝磨中建立起來的。
8、用親情故事啟發孩子孝敬父母的意識。
家長一定要定期抽出點時間和孩子談心聊天,要把自己的難處和家裡的難處有選擇地告訴孩子。通過談話,可以讓孩子體驗親情,啟發孩子孝敬父母的意識。
有這樣一個故事:女兒和媽媽吵架了,一氣之下,女兒轉身向外跑去。她走了很長一段路程,看到前面有個面攤,這才感覺到肚子餓了。可是她摸遍身上的口袋,卻連一個硬幣也沒有。
面攤的主人是一個很和藹的老婆婆,老婆婆看到她站在那裡,就問:「孩子,你是不是要吃面?」
「可是,可是我忘了帶錢。」
「沒關系,我請你吃。」
老婆婆端來一碗餛飩和一碟小菜。她滿懷感激,剛吃了幾口,眼淚就掉下來了。
我很感激您。我們不認識,而您對我這么好,可我媽媽,竟然常跟我吵架,還罵我。」
女孩愣了。她匆匆吃完餛飩,開始往家走去,當走到家門附近時,一眼就看見疲憊不堪的媽媽正在路口張望……媽媽看到她,臉上立即露出了笑容:「快回來吃飯吧,再不回來飯都涼了。」這時,女孩的眼淚又掉下來了。
這個故事就很能啟發孩子孝敬父母的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