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關於大足石刻的傳說
大足石刻九龍浴太子傳說
凈飯王之妻摩耶夫人身懷有孕,出遊蘭毗尼園中,手攀樹枝,太子悉達多從其右腋下降生。太子降生即能行走七步,步步生蓮,並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說:天上地下,唯我獨尊。時有九條神龍飛至太子頭頂,口吐香水,為太子洗浴,諸天護俱來守護。
此故事見於寶頂大佛灣第12號龕。刻太子裸坐於浴盆中,頂上石雕九龍,正中巨龍口吐泉水淋浴太子。此系石代匠師巧妙地利用自然形勢,疏導岩上堰塘之水,結合佛經故事而創造的一組石雕,龍口潺潺流水,終年不竟,給人以新奇之感
大足石刻九涅盤升天傳說
佛年高八十,自知不久人世,於是啟程回拘屍那城准備升天。走至半途,於娑羅樹間涅般。眾弟子悲痛呼號,有人引火自焚;王公百姓呼天搶地。大弟子迦葉遠來後至,以頭碰棺。佛感到不忍心,起而為眾人留下最後腳跡於無惱害國。並說他此去,其母摩耶夫人攜諸天女來迎,將升於天辦之上。為止從人悲慟,以法力劃地為波濤洶涌的大河阻隔大眾,遂安詳寂滅。
此故事見於寶頂大佛灣第11號涅盤像,已不見弟子等悲號之情,刻眾弟子禮佛默衰送行,上有其母率天女來迎。氣勢宏大,肅穆神秘,突出了涅盤是到另一個理想境界的佛教教義
大足石刻送子娘娘傳說
古印度王舍城外有位美麗動人的牧牛姑娘,天資聰穎,能歌善舞。當為慶祝獨覺佛出世而舉行盛大集會時,赴會的五百人明知牧牛女已身懷有孕,卻偏偏要強迫她起舞。致使胎兒墜地而死,被丈夫遺棄。她滿懷悲痛,發誓在來世一定要吃盡城中嬰兒。遂自殺身亡。
不久牧牛女變成了妖怪,與魔鬼半子迦結了婚,後有了五百個兒子。可她不忘誓言,每天定要去吃別人家的小孩。弄得王舍城內一片驚慌。此事驚動了釋迦牟尼,趕去勸她,但她根本聽不進去,不願改惡從善。釋迦牟尼見勸化不成,心生一計。趁牧牛女外出之機,將她五百個兒子中最心愛的一個藏了起來。牧牛女回到家中,發現愛子不見,悲痛欲絕。此時,釋迦出現在她面前,對她說:「你有五百個孩子,僅失一子,就如此痛苦,你每天去吃別人家的孩子,他們的父母就不痛心嗎?」說完飄然而去。牧牛姑娘聽後,將心比心,從此,便皈依佛門,改惡從善。不僅不再食小孩,還成了保護小孩的「訶利蒂母」。群眾俗稱她為「送子娘娘」。
『貳』 這是重慶大足石刻,講了什麼故事
「刀船地獄」中的一幅——養雞女。
按佛教說法,吃雞犯戒,由因果上推,則養雞則是造成這冤孽的原由。
養雞——雞吃蟲(殺生)——賣雞(縱人殺生)
1988年發行的《中國石窟藝術》郵票其中之一
『叄』 重慶大足石刻的傳說
在大足石刻北山數珠手觀音石像,稱是「媚態觀音」。她身高不過三回尺,頭戴寶冠,腳踏蓮花答,體態輕盈彷彿隨風欲動,眼角嘴角含顰欲笑而又略略帶羞。給世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有關於這一尊石刻,有一個非常美麗的的故事,讓後世為之動情。
據說,宋代有位老石匠想在北山雕一尊數珠手觀音的女神像。可他設計了許多小樣,都感到不滿意。一天傍晚,他收工回來,悶悶不樂地坐到小溪邊洗腳,忽然身後傳來一陣少女的笑聲:「瞧您的褲角都濕了。」他回頭一看,原來是一位十三四歲的牧羊小姑娘。小姑娘見老石匠不無謝意地瞧著自己,不由得抿嘴含羞一笑。她那善良的心地和嫵媚的樣子,一下子激發了老石匠的靈感。老石匠忘卻了勞累,重返山上,披星戴月,鬼斧神工,照小姑娘的神態將這尊人情味極濃的女神石像一氣呵成。
『肆』 大足石刻編神話故事作文450字
大足縣位於四川盆地東南,西距成都271公里,東去重慶70公里。全縣總面積約1400平方公里,人口約90萬。大足建縣於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距今已有1240多年歷史,其縣名取「大豐大足」之意。 大足石刻始創於唐永徽元年(公元650年),歷經晚唐、五代,盛於兩宋,綿延明清。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5處即北山(包括北塔)、寶頂山、南山、石門山、石篆山石刻也即「五山石刻」(世界遺產部分),重慶市文物保護單位有4處即尖山子、舒成岩、妙高山石刻、千佛岩石刻,大足縣文物保護單位有66處如西山、聖水寺、三教寺、青山院、老君廟、半邊廟、七拱橋、普和寺、陳家岩石刻等。北山、寶頂山、南山、石門山、石篆山是大足石刻中最具規模、最有價值、藝術最精美的石刻造像代表。 大足石刻是中國石窟藝術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與雲崗、龍門鼎足而三,齊名敦煌,是中國晚期石窟藝術的優秀代表。她集中國石窟藝術之大成,把中國石窟藝術推上了一個新的高峰:她是一件偉大的藝術傑作,對中國石窟藝術的創新發展有重要貢獻,是石窟藝術生活化的典範,為中國佛教密宗史增添了新的一頁,並且生動地反映了中國民間宗教信仰的重大發展變化。正因如此,1999年12月1日大足石刻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做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2000年11月30日,在澳大利亞凱恩斯召開的第24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作出決定,將中國的三處明清皇家陵寢--明顯陵(湖北鍾祥市)、清東陵(河北遵化市)、清西陵(河北易縣)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1999年12月1日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第23屆會議上表決通過,將重慶大足石刻中的北山、寶頂山、南山、石篆山、石門山五處摩崖造像,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重慶大足石刻進入《世界遺產名錄》的行列。 大足石刻位於四川省重慶市,以大足縣、潼南縣、銅梁縣、壁山縣為范圍,在此地可賞到代表中國唐、宋時期的石刻造像藝術。大足石刻是大足縣境內主要表現為摩崖造像的石窟藝術的總稱。大足石刻群有石刻造像70多處,總計10萬多軀,其中以寶頂山和北山摩崖石刻最為著名,其以佛教造像為主,儒、道教造像並陳,是中國晚期石窟造像藝術的典範,規模之宏大,藝術之精湛,內容之豐富,可與敦煌莫高窟、雲岡石窟、龍門石窟齊名。 大足石刻因地處中國內地山區,過去交通不便,倖免了歷代戰爭的浩劫和人為破壞,具有很高的文物、雕刻和旅遊價值,尤以北山摩崖石刻和寶頂山摩崖石刻最集中。 北山摩崖(石窟)石刻位於大足縣城北兩千米處,開鑿於唐代昭宗景福元年(892年),歷經五代,兩宋,相繼在佛灣、營盤坡、觀音坡、北塔寺、佛耳岩等處造像近萬軀。長達500米余,共編為290號龕窟。其中有碑碣6通,題記和造像55處,經幢8座,銀刻線閣1幅,石刻造像364龕窟。 北山石刻以佛灣造像最為集中,共編290號龕窟。在長300多米、高7米的崖壁上,有碑碣6通,題記和造像銘記55則,經幢8座,陰刻「文殊師利問疾圖」一幅,石刻造像264龕窟。佛灣佛像雕刻精細,體態俊逸,風格獨特。「心神車窟」中的「普賢菩薩」造像精美,被譽為「東方維納斯」;「轉輪藏經洞」被稱為「石雕宮闕」;「韋君靖碑」、「蔡京碑」、「古文孝經碑」為世所獨存,既是書法珍品,又可補史料之遺缺,價值極高。佛灣石刻分南北兩個區域,南區大多是晚唐、五代作品,北區大多為兩宋時期作品。晚唐時期的作品,人物造型端莊豐滿、氣質渾厚、衣飾簡朴、線條流暢。五代時期的作品,玲瓏精巧、多彩多姿,衣著服飾由簡到繁,逐漸擺脫了外來文化影響,具有石刻造像過渡期的特徵。兩宋時期的作品,民族特色已十分突出。 寶頂山摩崖(石窟)石刻距大足縣城東北15千米,石刻創始人為宋蜀中名僧趙智鳳,建於南宋淳熙六年至淳佑九年(1179—1249年),歷時70多年,石刻共13處,造像數以萬計,以大佛灣和小佛灣規模最大。寶頂山是佛教聖地之一,有「上朝峨嵋,下朝寶頂」之說。 大佛灣為幽深的馬蹄形山灣,雕刻分布在東、南、北三面,先以小佛灣為藍圖,後在此雕造。由19組佛經故事組成的大型群雕,各種雕像達15O00多軀,設計之精巧,竟無一雷同,破了「千佛一面」之說。寶頂圓覺洞,為整石開鑿,寬敞如室。洞正壁刻佛像三尊,主佛前有跪菩薩一尊,俯首合十,恭敬虔誠,左右壁為十二圓覺菩薩,跌坐蓮台,妙麗庄嚴,姿態不一,衣服、肌肉質感真實,似薄紗突身,衣裙流暢自如。壁間刻樓台亭閣,人物鳥獸,花草樹木,幽泉怪石,近似寫實作品,是大佛灣雕刻的精華。巨型雕有30多幅,著名的有:六道輪回、廣大寶樓閣、華嚴三聖像、千手觀音像、釋迦涅盤聖跡圖、九龍浴太子、孔崔明石經變、毗盧道場、父母恩重經變像、大方便佛報恩經變像、六耗圖、地獄變像等,以佛經故事為主要題材,造像旁還刻有經文、頌詞等文字說明,宛如一幅幅圖文並茂的連環圖畫,是不同於中國其他石窟的顯著特點。 大足石刻不僅有規模巨大的佛教造像和體系完整的道教造像,還有石窟造像中罕見的純儒家造像,而且「三教」、「兩教」合一的雕刻也很多。大足石刻的這種文化現象作為實物例證,反映出在中國文化史上儒、道、釋三家長期以來既斗爭又融合,到宋代時「孔、老、釋迦皆至聖」,「懲惡助善,同歸於治,三教皆可通行」的「三教合流」思想佔主導地位的局面已經鞏固。 大足石刻,「凡佛典所載,無不備列」,在藝術上「神的人化與人的神化」達到高度統一。 大足石刻縱貫千餘載,橫融佛道儒,造像精美,完好率高。同時伴隨造像出現的各種經文、傍題、頌詞、記事等石刻銘文有15萬余字,而且多為金石史中的佳品,是一座難得的文化藝術寶庫。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具有很高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在我國古代石窟藝術史上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被國內外譽為神奇的東方藝術明珠,是天才的藝術,是一座獨具特色的世界文化遺產的寶庫。
『伍』 大足石刻蘊藏神奇傳說都有什麼
大足石刻除寶頂山道場為主持僧人募化集資開鑿外,大多數是信眾捐資求神靈回保佑而鐫造,並刻像入龕。這答樣擠入神龕之歷史人物,供養人在大足石刻中大約1000人。
大足石刻的眾多造像有很多神奇的傳說故事,如媚態觀音、九龍浴太子、魯班倉的傳說等,都各自有它的迷人之處。
石刻
『陸』 誰知道關於大足石刻的傳說故事
大足縣,建於公元758年(唐乾元元年),隸屬昌州。公元885年(唐光啟元年),昌州由靜南縣遷治大足。至公元1279年(南宋末年),大足一直是昌州州治所在地。大足石刻中的"五山"摩崖造像即在這近400年間完成。
現存大足石刻作品中,最早的為鑿於公元650年(初唐永徽元年)的尖山子摩崖造像,其後200多年間僅新開鑿聖水寺摩崖造像一處。這兩處初、中唐造像總共不過20龕。直到公元885年昌州遷治大足後,摩崖造像方漸大興。
公元892年(唐景福元年),昌州刺史,充昌、普、渝、合四州都指揮,靜南軍節度使韋君靖,在縣城北龍崗山(今北山)營建"糧貯10年,兵屯數萬"的永昌寨的同時,首先在北山鑿造佛像。
此後,州、縣官吏和當地仕紳、平民、僧尼等相繼效法,直到公元907~965年間(時為五代十國時期。四川為蜀國,史稱前蜀、後蜀)營造佛像不斷,形成大足石刻史上第一個造像高潮。
(6)大足石刻孝順的一個小故事擴展閱讀:
文化價值-世界遺產
1999年12月1日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
因為滿足世界文化遺產下列評定標准而登錄:
(i)代表一種獨特的藝術成就,一種創造性的天才傑作;
(ii)能在一定時期內或世界某一文化區域內,對建築藝術、紀念物藝術、城鎮規劃或景觀設計方面的發展產生過大影響;
(iii)能為一種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傳統提供一種獨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見證。
1999年12月1日根據世界文化遺產遴選標准C(Ⅰ)(Ⅱ)(Ⅵ) 在摩洛哥歷史文化名城馬拉喀什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第23屆會議上表決通過,將我國大足石刻中的北山、寶頂山、南山、石篆山、石門山五處摩崖造像,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中國申報的世界遺產只有一項獲得批准,那就是世界文化遺產「大足石刻」,這也是我國的洞窟石刻類遺產在1987年莫高窟之後的第二次入選。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大足地區的險峻山崖上保存著絕無僅有的系列石刻,時間跨度從9世紀到13世紀。這些石刻以其藝術品質極高、題材豐富多變而聞名遐邇,從世俗到宗教,鮮明地反映了中國這一時期的日常社會生活,並充分證明了這一時期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的和諧相處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