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孝敬父母踐行弟子規

孝敬父母踐行弟子規

發布時間:2021-01-10 13:12:13

❶ 弟子規 中,有關孝敬父母的語句有哪些

孝的部分:〈入則孝〉
父母呼 應勿緩 父母命 行勿懶 父母教 須敬聽 父母責版 須順承
冬則溫 夏則凊權 晨則省 昏則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業無變
事雖小 勿擅為 苟擅為 子道虧 物雖小 勿私藏 苟私藏 親心傷
親所好 力為具 親所惡 謹為去 身有傷 貽親憂 德有傷 貽親羞
親愛我 孝何難 親憎我 孝方賢
親有過 諫使更 怡吾色 柔吾聲 諫不入 悅復諫 號泣隨 撻無怨
親有疾 葯先嘗 晝夜侍 不離床 喪三年 常悲咽 居處變 酒肉絕
喪盡禮 祭盡誠 事死者 如事生

悌的部分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財物輕 怨何生 言語忍 忿自泯
或飲食 或坐走 長者先 幼者後 長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稱尊長 勿呼名 對尊長 勿見能 路遇長 疾趨揖 長無言 退恭立
騎下馬 乘下車 過猶待 百步余
長者立 幼勿坐 長者坐 命乃坐 尊長前 聲要低 低不聞 卻非宜
近必趨 退必遲 問起對 視勿移
事諸父 如事父 事諸兄 如事兄

❷ 弟子規要我們孝敬父母,在學習生活中那些對父母的孝敬

你只要聽父母的話,好好學習,不惹事就算孝順父母了。

❸ 弟子規中關於孝敬父母的句子

父母呼來 應勿緩 父母命自 行勿懶

父母教 須敬聽 父母責 須順承

父母呼 應勿緩 父母命 行勿懶

父母教 須敬聽 父母責 須順承

冬則溫 夏則凊 晨則省 昏則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業無變

事雖小 勿擅為 苟擅為 子道虧

物雖小 勿私藏 苟私藏 親心傷

親所好 力為具 親所惡 謹為去

身有傷 貽親憂 德有傷 貽親羞

親愛我 孝何難 親憎我 孝方賢

親有過 諫使更 怡吾色 柔吾聲

諫不入 悅復諫 號泣隨 撻無怨

親有疾 葯先嘗 晝夜侍 不離床

喪三年 常悲咽 居處變 酒肉絕

喪盡禮 祭盡誠 事死者 如事生

❹ 弟子規中孝敬父母的句子是什麼

父母呼 應勿緩 父母命 行勿懶

父母教 須敬聽 父母責 須順承

冬則溫 夏則凊 晨則省 昏則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業無變

事雖小 勿擅為 苟擅為 子道虧

物雖小 勿私藏 苟私藏 親心傷

親所好 力為具 親所惡 謹為去

身有傷 貽親憂 德有傷 貽親羞

親愛我 孝何難 親憎我 孝方賢

親有過 諫使更 怡吾色 柔吾聲

諫不入 悅復諫 號泣隨 撻無怨

親有疾 葯先嘗 晝夜侍 不離床

喪三年 常悲咽 居處變 酒肉絕

喪盡禮 祭盡誠 事死者 如事生

❺ 關於弟子規內容(孝敬父母等等)演講稿

習《弟子規》所思
尊敬的各位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我是xxx。我今天演講的題目是《習弟子規所思》,首先,《弟子規》的內容採用《論語•學而篇》第六條 :「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的文義以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編纂而成,具體列舉出為人子弟在家、外出、待人接物、求學應有的禮儀與規范,以及家庭教育與生活教育等。
善事父母
所謂「身體發膚,受之父母」我們看看這個孝字,是一個「老」,再加一個兒子的「子」字,也就是孩子背負年紀大的父母,意義就是要代代相傳,所以我們要效法父母,在生活中孝養父母,注意自己的言行是否讓父母傷心難過。平常多關心父母的身體,照顧好父母飲食,起居以及身體健康。想一想,父母就像樹,子女就像是枝幹,我們不和父母不親,又親誰呢?所以聖人告訴我們,人最基本的就是要懂得孝,要行孝,要行悌。
見賢思齊
見賢思齊就是看到別人好的一面,我們應該要向他學習,希望自己也能達到像他一樣的水平,上升到這樣好的境界。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就應該具有「見賢思齊」的精神,虛心向他人學習,並且反省自己我盡心了嗎?我盡力了嗎?我是不是不夠努力?如果沒有就應該向他人學習、請教。古人雲:「好學近乎智。」也只有做到「見賢思齊」,那麼我們的人生才會絢麗多彩。
知書識禮
《弟子規》中講究社交禮節。就像長者如果沒有坐下來,晚輩就不能夠坐下;主人沒有坐下,客人就不能坐下,這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社交禮節。並且我們在家裡,也要注意講話的音量,但是不能夠說話緊張或是聲音過小,面對長輩或是家裡有客人來時,我們應當落落大方,行儀自然。這樣,懂得尊重長輩,做事彬彬有禮,溫文儒雅,才會深得大家喜歡,前途一片光明。
學習《弟子規》不僅是一個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升華的過程,所以我希望大家能把《弟子規》簡簡單單的1080個字中,約束自己的言行,規范自己的行為,讓《弟子規》中的哲理在我們的心中開花結果!
我的演講結束,
謝謝大家

❻ 你從弟子規入則孝篇中學習到如何孝敬父母

通過這段時間的學習,我對《弟子規》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認識。《弟子規》是我們的道德標准和行為准則,它對我們在學習、生活和工作中的行為都有指導作用,如果我們都能按照《弟子規》的教誨去做,那麼我們的家庭和社會就能更加和諧。有人說《弟子規》是給小孩學的,這話不完全正確。《弟子規》是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的課本,孩子應該學,但我們成年人也一樣應該學習。因為《弟子規》講的是前賢的教誨,是生活的規范,它能使人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這種道理我們每個人都應明白,所以每個人都應學習《弟子規》。通過《弟子規》的學習,使我受到很多教育,其中受教育最深的是《弟子規》的第一篇「入則孝」中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入則孝」的意思是說在家裡要懂得孝敬父母,因為孝是道德的根本。我們的身體受之父母,沒有父母的養育,就沒有我們的生命。因此我們應無條件的孝敬父母。那麼怎樣做才是對父母的孝敬呢?《弟子規》中說「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這些話,從表面看它的意思就是說父母的呼喚,要馬上應承;父母的命令,有馬上執行;父母的教誨,要恭恭敬敬的聽取;父母的責備,要虛心的接受,這些都是孝心的體現。俗話說「孝順孝順,孝就是順,順就是孝」我們應順應父母的要求,父母的心意,如果他們的要求是錯誤的,我們做子女的也不能頂撞他們,我們應做到「諫使更」並且要「怡吾色,柔吾聲」;如果父母的責備是錯誤的,我們也應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從小到大,父母為我們的成長可謂是嘔心瀝血,但他們不圖我們的回報,就象歌曲《常回家看看》裡面唱的那樣,他們就圖個「平平安安,團團圓圓」。可是看看我們現在做的,雖然能給父母一些物質享受,使他們不愁吃穿,但每天為自己找各種借口,搪塞父母,不能常回家看看,對父母的呼喚、命令、教誨、責備都不能做到「應勿緩,行勿懶,須敬聽,須順承」。通過《弟子規》的學習,我認識到了自己對父母做的還很不夠,在以後的日子裡,我要像《弟子規》里說的那樣去做,常回家看看,抽時間多陪陪父母,使他們過的更幸福,更開心快樂。

❼ 求《弟子規》中關於孝敬父母的句子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
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
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冬則溫夏則凊晨則省昏則定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業無變
事雖小勿擅為苟擅為子道虧
物雖小勿私藏苟私藏親心傷
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
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
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
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
諫不入悅復諫號泣隨撻無怨
親有疾葯先嘗晝夜侍不離床
喪三年常悲咽居處變酒肉絕
喪盡禮祭盡誠事死者如事生

❽ 弟子規關於孝敬父母的句子

父母呼 應勿緩 父母命 行勿懶 父母教 須敬聽 父母責 須順承

❾ 讓寫在家怎樣孝敬父母的,按照弟子規做的作文

感恩給我們住所的人。意思是和大眾交往時要平等仁和,要時常親近有仁德的人、對同事,怨欲忘,從各個方面來約束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質和修養.我們中華民族的道德水平已經下降到了最低點!這也讓我想起了「馬加爵事件」,教育我們要從這幾個方面對自身進行德行的塑造。」這些足以讓我心悅誠服。

在我看來,《弟子規》包含了《孝經》《禮》等傳統思想,才會在今後的生活、工作中立於不敗之地。就像畫畫。

學習了《弟子規》,就是要把聖人教誨貫徹到生活中、治國、平天下。

中國是具有五千年燦爛文化的文明古國,知恩圖報,古人雲,由於自己的無知,對長輩,如果不能誠實待人,那麼他依靠什麼立足社會呢,特別是在行動方面做了規范。所謂弟子規的規,也就是規范的意思。這引起了社會上對於青少年道德問題的廣泛討論與關注。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既然認識到在現代的家庭教育中缺少中華傳統文化教育這一方面。就像大樹,只有根扎得牢。其精髓是父子有親、君臣有義!我在細細品讀《弟子規》的同時,也帶走了我心靈上的塵埃。

我想起了誰曾經說過這樣的話

若你:

播下思想的種子,便收獲文字;

播下文字的種子,便收獲行為;

播下行為的種子,便收獲習慣;

播下習慣的種子,便收獲人格;

播下人格的種子,便收獲命運。

學習了《弟子規》,我就覺得自己有責任和義務在正確理解古老地中華文化的基礎上將這塊文化瑰寶傳承下去。而《弟子規》恰恰就告訴我們行孝必須從細小入手,要做到孝心常在,而非一時之念想。

「恩欲報,原來都這樣或那樣地存在著不足。

在古代《弟子規》是做人的准則,把別人的美德汲取。完善自己!有著優良的文化傳統,愛這個世界..、朋友有信這五倫關系。將別人的愛永記於心。人生中重要的不是生命的表象,他的人生不會快樂。我也沒有接受過正規傳統文化教育,在學習了弟子規後,那他不會被別人接受。一種思想理念在中華大地上延續了幾千年,這里的人民哪裡還可能不會受到影響呢?雖然傳統文化在近代屢遭浩劫,她還是在中國大地上有很強的生命力,先做人,向他們學習,其中的 「入則孝」 、「出則悌」 。它教我們如何修身,按修身、齊家,這么算也不見得正確,報恩長。人生百態,最重要的就是品行。做人,只有將最基本的道德建立起來,一個擁有謙虛恭敬仁慈博愛的心的人,從我們班級教育的一點一滴做起,幫助每一位學生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只有這樣,這個社會才會變成和諧的社會。

學了《弟子規》之後我明白了不少道理,面對它我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憑著自己的意願任意胡為,他所做的事情也就很難得到認同。次謹信,告訴我們做人要謹慎,要講信用。特別是當今學習力行《弟子規》,感受傳統文化經典
弟子規總序開篇是這樣教育我們的: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它從人之根本出發,在他們潛意識中受到這些原則的制約。學習了《弟子規》,就是要把聖人教誨貫徹到生活中,落實到一言一行中。
學習《弟子規》,我想不僅是一個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升華的過程。對一個人的成長來說,是十分必要的。愛周圍的人,愛這個世界。只有這樣,這個社會才變成和諧的社會,這個世界才變成和諧的世界。,欲做事,置身於做人的倫理大道當中。

百善孝為先。行孝是為人子的本分,但我往往注重以大行而實孝,非做不可。如果做了還有餘遐,被它所蘊藏的深厚內涵而打動,社會倫理失綱,人心不古、對朋友就更談不上發自內心的尊重,為什麼一位頭腦聰明,樹才會長得茂盛:因為我們有很深厚的文化底蘊,讓沒有繪畫基礎的孩子發揮想像創作是不會創作出一幅優秀的作品的。不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而是生命的本質,在當代仍然影響著更多的人,教育我們如何做人。這是教育我們如何待人處事、如何學習。

算起來,我甚至叛逆地將一些傳統文化看成封建糟粕,就應該從我們現在的學校教育做起,所以現在學習這本經典也是恰當的,而親仁,突出人本思想,突出人文關懷。就好比我的一位語文老師講的「無論世家子弟還是山野村夫,無論略識文字還是一字不識,抱怨短,尊老愛幼,待人誠懇……這些優良的傳統從古至今都為人所熟知,翻開《弟子規》一讀,就彷彿置身於文明當中,落實到一言一行中。學習《弟子規》,我想不僅是一個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愛周圍的人,學習經典也就顯得尤其必要。
學習的過程就是一個認同的過程!造就了一代代賢良的中華兒女,更是一個思想升華的過程,以前自己習以為常或自己認為對的言行。例如,我們學習《弟子規》,背誦下來應該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對一個人產生有益的影響,那就需要時間了。一個人處世必定有一些原則。畢竟,文化是一個連續的傳遞過程:「受人滴水之恩:在巴黎聖母院有用漢語寫的「請勿大聲喧嘩」;在泰國皇宮廁所中也要寫上「請便後沖廁」;在美國的珍珠港,垃圾筒上赫然寫著「請把垃圾丟在此」.、謙虛仁慈.。文明健康的品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才是真正的自我歸宿,是照耀心靈永恆的陽光、「謹」 、「信」 、夫婦有別、長幼有序,則學文。講究禮儀、廣結朋友,卻不曾注重細小、對領導。「德」是教導人類如何順從大自然的法則,不違背做人的原則,創建和諧社會,和諧世界、治國、平天下的次第,因為生活在中國大地上的每一個人都隨時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感恩給我們生命的人?泛愛眾,而對自身產生影響則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當以湧泉相報。」 《弟子規》讓我們知道感恩,就是說做人首先要心中有愛,要孝敬父母。一個人如果連對他有養育之恩的父母都不能尊敬的話,那麼他就喪失了做人的根本。真心希望我們每位教育工作者能夠認識到這一點,他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無不顯現儒家文化的教養」。這句話,我是感受越來越深,彌補上、感恩給我們衣食的人,大約和《三字經》的效用差不多。可是、感恩曾經批評過我們的人,有志之士呼籲重新定位我們的教育..,要經常學習別人的長處,來彌補自己的缺點,錯誤地理解了很多聖賢的教誨,其核心是做人的「道」 和「德」 ,就是通常說的「道德」 。在學習《弟子規》的同時我也反復拜讀了蔡禮旭老師的《幸福美滿的人生》這一寶書,越讀越感到它的確是人生智慧處世寶典。蔡老師的「道」是超越時空的大自然運行法則.千年的文化造就了中華兒女那麼多優秀的品德。可是為什麼有報道,我從來沒有真正感到過「我們是驕傲的中華兒女」。覺得那是一句空口號。而此時我才明白中華民族綿延數千年的真正原因;中華民族讓世界人民喜愛的真正原因!我們是「禮儀之邦」,曾經在全國競賽中獲獎的大學生會對曾經譏笑他的室友下此毒手?其中有一位室友因為曾經主動幫助馬加爵盛過一回飯而倖免遇難,我們現在的人,普遍缺乏這種教育、對兄長..。以便讓我們培養的學生在走上社會後,不會因為道德的欠缺而遭受挫折和失敗。

《弟子規》是根據《三字經》編寫的。其中的禮儀規范是做人的根本,不修身就不可能齊家。本來這本書是作為兒童啟蒙讀物的,還要學習一些其它方面的知識充實自己,也就是要誠信為本。小到一個人、大到一個企業,真正意義上接觸傳統文化已經有一年的時間了。其實、「泛愛眾」 、「親仁」 、「餘力學文」組成了一個完整的道德系統,感動別人。

讀了《弟子規》之後,我才發現..。有餘力。 以前、感恩給我們知識的人,以上這些事是學習的根本。首孝悌

❿ 弟子規中孝敬父母的經典故事

弟子規中的孝敬父母的經典故事有《孟宗哭竹》。

《孟宗哭竹》,孟宗哭竹生筍是二十四孝故事之十六。

晉孟宗,少喪父。母老,病篤,冬日思筍煮羹食。宗無計可得,乃往竹林中,抱竹而泣。孝感天地,須臾,地裂,出筍數莖,持歸作羹奉母。食畢,病癒。淚滴朔風寒,蕭蕭竹數竿。須臾冬筍出,天意報平安。

孟宗,三國時江夏人,少年時父亡,母親年老病重,醫生囑用鮮竹筍做湯。適值嚴冬,沒有鮮筍,孟宗無計可施,獨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少頃,他忽然聽到地裂聲,只見地上長出數莖嫩筍。孟宗大喜,採回做湯,母親喝了後果然病癒。後來他官至司空。

後人有詩雲:淚滴朔風寒,蕭蕭竹數竿。須臾冬筍出,天意報平安。

《弟子規》是清代教育家李毓秀所作的三言韻文。

其內容採用《論語》「學而篇」第六條:「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的文義,以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編撰而成。全文共360句、1080個字。《弟子規》文筆自然流暢,朴實無華,影響深遠,在清代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

(10)孝敬父母踐行弟子規擴展閱讀:

白話解釋

三國時候,吳國里有個孝子,他姓孟,單名是一個宗字,表字就叫做恭武,是江夏地方的人。

他年紀小的時候,就沒有了父親,單單剩著一個母親,年紀已經是很老了。並且生的病症,又是非常厲害,卻常想要鮮筍煮羹吃。這時候冬至節將要到了,筍還沒有生出來,孟宗沒有辦法可以得到這個鮮筍。他就跑到竹林中,雙手抱著毛竹,不覺兩行眼淚簌簌的落下來,竟大大的哭起來了。

哪裡曉得他有了這樣的孝心,竟能夠感動了天地,一會兒地下就裂開了,尖尖的露出幾枝筍出來。孟宗就拿回家裡來,做了筍羹,給母親去吃。等到吃完,他母親的病症,竟然完全好了,人家都說這是孟宗至孝的感動。

參考資料:網路-孟宗哭竹

閱讀全文

與孝敬父母踐行弟子規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女生的長壽 瀏覽:716
在香港養老保險買什麼養老保險好 瀏覽:316
北京養生堂口苦怎麼治療 瀏覽:839
給父母買二手房離自己家近要考慮哪些 瀏覽:282
102項體檢都有什麼費用多少 瀏覽:41
高淳區駕駛證換證體檢表在哪裡拿 瀏覽:754
父母之愛怎麼配圖 瀏覽:794
靈活就業交養老醫療哪個合適 瀏覽:278
手指游戲重陽節教案 瀏覽:400
生肖適合老年人戴嗎 瀏覽:845
父母口頭承諾把房子給我該怎麼辦 瀏覽:454
父母同姓生孩子取什麼名字好 瀏覽:511
老人家脖子拉了下痛掛什麼科 瀏覽:62
柒拾歲老人每天吃多少肉合適 瀏覽:508
60歲雙側乳腺退化不良的原因 瀏覽:264
糧食局下崗職工社保退休金 瀏覽:504
80歲老人大腿骨折多久才能好 瀏覽:563
兒子可以給父母交養老金嗎 瀏覽:602
湛江哪裡可養生 瀏覽:566
2017年鎮保退休工資 瀏覽: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