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重陽節的俗謠

重陽節的俗謠

發布時間:2021-01-01 04:40:15

1. 中國傳統節日的飲食文化

春節,是農歷正月初一,又叫陰歷年,俗稱"過年"。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春節的歷史很悠久,它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而春節的飲食文化北方和南方不盡相同,北方人以餃子為美味,在除夕子時食用,取"更歲交子"的意思。在南方,人們以年糕、湯圓以及魚、肉、菜為美味。除夕多吃年糕和湯圓,取"全家團圓"之意。年糕多用糯米做成,取生產和生活"年年高"之意。吃年夜飯之前,舊時一般還先要祭祖,將食物分出少許,獻給祖先,以示紀念。南方人家新年泡茶敬客,茶盤里或碗蓋上放兩只橄欖,稱為"無寶茶"。新年吃飯,必有炒青菜,說吃了"親親熱熱";必吃豆芽菜,因黃豆芽形似"如意";每餐必食魚頭,但不能吃光,叫做"吃剩有魚(余)"。南北方相同的是新年必吃年糕,吃年糕以祝願生活"年年高"。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是中國亦是漢字文化圈的地區和海外華人的傳統節日之一。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正月十五稱為元宵節。元宵節的主角是元宵,元宵最早叫" 浮元子"後稱"元宵" ,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 。元宵即"湯圓",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最具特色的是陝西的湯圓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滾"成的,或煮或油炸,寓意熱熱火火,團團圓圓。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說法甚多,考古研究的發展和發掘的大量出土文物證實,端午節起源於古代吳越地區(長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帶)崇拜龍圖騰的部族舉行圖騰祭祀的節日,在農歷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之說。據考,流傳至今的為紀念屈原而設的端午習俗也與屈原毫無關系。是當時的統治者為樹立屈原忠君愛國的標簽將端午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比如端午食粽子,最早文字記載出自許慎的《說文解字》,食粽子習俗早於屈原去世400多年;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到晉代,粽子才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當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

有關中秋節的來歷眾說不一,據專家考證,在中國傳統的三大節日春節、端午和中秋中,中秋節形成最晚。不過,中秋的源頭可以追溯到遠古的敬月習俗和秋祀活動。我國古代很早就有祭祀月亮的禮俗,據《周禮》記載,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動;農歷八月中旬,又是秋糧收獲之際,人們為了答謝神祗的護佑而舉行一系列儀式和慶祝活動,稱為"秋報"。每逢中秋,各家都要設"月光位",准備瓜果月餅,"向月供而拜",所供月餅必須是圓的,瓜果切成如蓮花般的牙瓣。而我們現在所講的中秋與嫦娥奔月的故事只是古老的禮俗與眾多神話傳說及中華傳統文化中其他諸多因素結合在一起,最終形成了現在內涵豐富的重要節慶。

中國有句俗語:民以食為天,中國飲食文化迄今已有約8000多年的歷史。從萌生的遠古時代開始到成形的夏商周時代,再到豐富的秦漢魏晉南北朝和高峰的唐宋元明清時代,由此可見我國的飲食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並在不斷地發展成熟。

所以在中國農歷最後一個月的第八天,我們的先人安排了臘八節,會吃"臘八粥",來紀念和分享秋天收獲的成果。在接下來的新年裡,我們就會聚在一起,享用雞鴨魚肉,慶祝新年的到來,這些食物也寓意來年的繁華與豐收。

同眾多的中國傳統文化一樣,中國的飲食文化同樣博大精深,此刻我只是在吃著臘八粥之餘的一點小感悟,也只是了解到我國飲食文化的一點皮毛。多了解一些中國傳統文化,就會發現更多祖先的偉大和美好!

閱讀全文

與重陽節的俗謠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重陽節三清 瀏覽:926
孝順的品質的詞語 瀏覽:583
社保關系轉移退休前多久 瀏覽:20
岳飛孝敬母親的故事 瀏覽:236
老人肺心衰竭腳底發紫還能活多久 瀏覽:6
雲和縣老年大學畫圖班 瀏覽:533
安徽潁上建潁鄉孝敬父母勞動模範 瀏覽:867
養生館如何做外賣 瀏覽:179
水利部老年大學電話6 瀏覽:450
台灣安心養老院 瀏覽:666
貴州交3000農村養老保險領多少 瀏覽:449
70歲以上老人日本 瀏覽:692
欽州市老年大學電話地址 瀏覽:46
有多少父母對孩子很不好的 瀏覽:637
80歲癱瘓老人政府有補貼嗎 瀏覽:522
冬至在養生方面注意什麼 瀏覽:968
離婚後如何處理父母的關系 瀏覽:395
太平養老保險公司待遇節假日獎金 瀏覽:823
孝文帝孝順的故事 瀏覽:188
養老院意見箱內容怎麼填 瀏覽: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