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孝順對偶句

孝順對偶句

發布時間:2020-12-31 22:37:25

A. 「桑梓地「的含義是什麼給」埋骨何需桑梓地」寫一個對偶句

桑梓代表故鄉

埋骨何須桑梓地, 人生無處不青山。 這首詩是少年毛澤東走出鄉關、版奔向外面世界的宣權言書,表明了他胸懷天下、志在四方的遠大抱負

古人為了穿衣,家家種桑植麻。《孟子》日:「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所以「桑麻」一詞就專用來指農事,唐朝詩人孟浩然《過故人庄》詩,就有「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的句子。古代人們家宅旁常栽種桑和梓,《詩經·小雅》中說「維桑與梓,必恭敬止」,是說桑與梓,容易引起對父母的懷念,後來「桑梓」就用來做「故鄉」的代稱。

孔孟桑梓--鄒城,「桑梓」是指故鄉的意思,古代常在家屋旁栽種桑樹和梓樹。又說家鄉的桑樹和梓樹是父母種的,要對它表示敬意,在孟廟亞聖殿東側就有這么兩棵古老的樹,桑樹和梓樹,據說是孟母當年種下的,孟母是中國歷史上一位有見識,善於教子的偉大女性,孟子非常孝順和尊重母親,在他周遊列國期間,不管身在何地,總會想起故鄉的桑樹和梓樹,想起母親。後人用「桑梓」比喻故鄉。

B. 急求一些感恩父母對偶句,多謝!!!

親有過,諫使來更。恬吾自色,柔吾聲。
意思是:父母有過錯,勸他們更改。要面帶笑容,語調柔和。
親愛我,孝何難;親惡我,孝方賢。
意思是:父母疼愛我,做到孝有什麼困難呢;父母討厭我,仍盡孝,才為賢德。
妻賢夫禍少,子孝父心寬。
意思是:妻子賢惠,她的丈夫災禍就少,子女孝順,父母就心情舒暢。
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
意思是:小羊跪著吃奶,小烏鴉能反過來喂養老烏鴉,以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

C. 淺談中國傳統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徵,為中華名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展。中國傳統文化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浩瀚無窮,具有鮮明的名族特色,而一代又一代的華夏子孫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追求與思考,是一個永無止境、無限探索的歷程。
首先,什麼是中國傳統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中國古代社會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比較穩定的文化形態,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的歷史遺產在現實生活中的展現。獨具特色的語言文字,浩如煙海的文化典籍,嘉惠世界的科技工藝,精彩紛呈的文學藝術,從滿智慧的哲學宗教,完備深刻的道德倫理,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內容。中國傳統文化具有深刻的內涵,它所蘊含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准則,一方面具有強烈的歷史性、遺傳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鮮活的現實性、變異性,它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今天的中國人,為我們開創新文化提供了歷史的根據和現實的基礎。
然而,中國傳統文化的誕生並非一蹴而就,它的成就與發展同中國傳統自然經濟的緩慢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系。中國傳統自然經濟即農耕經濟從一開始就孕育著傳統文化,突出表現為農耕文明。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中國傳統自然經濟對中國傳統的發展的決定性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三點:第一,農耕經濟的持續性造就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持續性。傳統農業的持續發展保證了中華文明的綿延不斷,使其具有極大地承受力、癒合力和凝聚力,而正是這種凝聚力和向心力使中國傳統文化得到了進一步的繼承和發展並且不斷延續影響後代。第二,農耕經濟的多元成分結構造就了中國文化兼收並蓄的包容性格。由於古代中國地域發展水平的差異,形成了不同區域文化的格局,也正是這種差異,使得中國傳統文化不斷借鑒吸收內部各個區域甚至外域的優秀文化,從而豐富了傳統文化。第三,農耕經濟的早熟又不成熟造就了中國文化的早熟性和凝重性格。農耕經濟雖然得到了一定的發展卻總是停滯不前,這便決定了中國傳統文化缺乏生機與活力,始終被拒之門外,因而形成了凝重的保守性格。
中國傳統文化,見證了歷史的變革,經濟的發展和政治文明的前進,是中華名族絢麗的瑰寶。
其次,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對於中華兒女來說,是一本學無止境的網路全書。中國傳統文化主要包括:語言文學,科學技術,教育,文學,藝術,史學,倫理道德,宗教,哲學等等。其中,特別是中國古代教育和中國傳統倫理道德對當今社會的我們具有重大的啟發意義。
中國古代教育是中國傳統文化賴以延續和發展的基礎,是中國傳統文化不斷創新的動力。中華名族具有重視教育的優良傳統,這促進了中國文化的傳承以及其內涵的提升。歷朝歷代對教育都有相應的發展。西周逐步形成了一個以禮、樂、射、御、書、數為主體的「六藝」教育體制;春秋時期,「私學」作為一種新興的教育組織形式開始發展起來,出現了像孔子、墨子、孟子和荀子等一批備受追捧的民間私學大師,《學記》與《大學》成為世界上最早出現的自成體系的古典教育學專著,奠定了中國古代教育思想的基礎;到西漢,已有專門傳授知識、研究學問的太學,漢代的教育設施,教育思想和選舉(選士)制度互相配合;魏晉南北朝的選士制度新增了一種旨在匡正兩漢選舉制度之流弊的「九品中正制」;唐代建立健全了科舉考試制度,建立了從中央到地方完備的學制體制,派遣留學生進行交流學習;宋元時期出現新的教育機構——書院,並且大力扶植書院;明清時期,科舉制沿襲宋元,分鄉試、會試、殿試三種;清末吸收西學成為第一要務,學校建制、教育思想大不同於古代。從此,中國教育走向了全面的發展階段。中國古代教育從教育意識的不斷提高到教育設施的不斷完善再到教育制度逐漸完備,對當今的教育體系影響深遠。中國古代教育思想的最主要的特點就是具有人文主義色彩,這值得當今教育群體深入思考。
中國傳統倫理道德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也是中國文化對人類文明最突出的貢獻之一。中華民族有很多以優秀的傳統美德,包括仁愛孝悌、謙和好禮、誠信知報、精忠愛國、克己奉公、修己慎獨、見利思義、勤儉廉正、篤實寬厚以及勇毅力行等等,每一種傳統美德都值得我們學習並且要身體力行,將其繼續傳承下去。同時,中國傳統倫理思想也經歷了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一、先秦——中國倫理精神孕育展開階段,在這個時期,中國倫理精神紛紛被提出,同時逐漸形成了儒家、道家、墨家和法家等各種思想文化流派,其中特別是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的倫理設計最積極,最准確地體現了中國社會傳統的特點,影響深遠。二、漢唐——中國倫思想的抽象發展和大一統、封建化階段。在這個階段中,中國倫理思想繼續發展,它又可以分為兩漢儒家、魏晉玄學和隋唐佛學是三個重要的小階段。三、宋元時期——中國倫理思想辯證綜合階段。為了滿足中國封建社會的統治需要,這一時期的倫理思想逐漸形成了以入學為核心的倫理思想體系,即融合了道玄和佛學的「新儒學」,而新儒學最重要的學派便是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
這些,給我們在生活中的為人處世等方面帶來諸多思考,尤其是10條優秀傳統美德將永遠激勵著我們前進。
最後,該如何評價與對待中國傳統文化?
一方面,中國傳統文化中包含著人類文明的巨大精神和物質財富,至今仍處於舉足輕重的地位,對現代的經濟政治以及文化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因此我們應該竭力繼承這些精華的因素,使其為我們所用,成為指導我們前進的引路人;然而,另一方面,中國傳統文化中也摻雜了一些背離社會發展要求、只會使人們誤入歧途的落後文化,對於這些文化,我們要絕對抵制並且將其剔除,決不讓這些糟粕影響阻礙我們前進的道路!
因此,對於中國傳統文化,我們應該首先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當然,不能忘了很關鍵的一點,即「推陳出新,革故鼎新」。要將優秀的傳統文化真正做到為我所用並且將其發揚光大,這才實現了對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於此同時,我們還應該借鑒外國的先進文化,使其與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成為具有時代精神的社會主義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雖然是傳統,但它並沒有離我們很遠,其實它就在我們身邊,重要的是我們把它放在什麼樣的位置。。。
中國傳統文化,見證了歷史的變革,經濟的發展和政治文明的前進,是中華名族絢麗的瑰寶。

D. 兄弟敦和睦,朋友篤誠信是什麼意思

兄弟敦和睦,朋友篤誠信
——陳子昂《座右銘》

兄弟之間重要的是和睦,朋友之間誠信很重要

孝在於質實,不在於飾貌

是告誡子女對待父母是真正用自己的內心去感化他們,給父母一幢別墅,一筆財富,這都只是物質上的,而父母真正需要的是兒女的陪伴和關愛,老年人本來就很孤獨,不是嗎?如果只是在禮節方面做得周全,而內心缺乏敬意與愛心,還算不上真正孝敬父母。

有這樣一則故事:在海中的孤島上,住著一隻母烏鴉和三隻剛出生不久的小烏鴉。小烏鴉在母親的呵護養育下一天天成長。可是由於氣候的變遷,天氣驟冷,母烏鴉意識到必須在幾天內把小烏鴉全部帶回海的那一片,否則它們將不能存活。但是,小烏鴉們根本無能力飛翔,更不必說如此長的路途了。母烏鴉只有一隻只地把它們帶往海的那一邊,於是它們啟程了。 母烏鴉帶著第一隻小烏鴉飛過了大半個途程後,母烏鴉漸漸感到體力布支,快要堅持不住了。於是母烏鴉問第一隻小烏鴉:「等我老了,你會侍奉我嗎?」小烏鴉由於害怕被海水淹死,不假思索地回答道::當然會,我會全身心地去侍奉您的。「母烏鴉嘆了口氣,堅持不住了,松開了爪子,小烏鴉被海浪捲走了。母烏鴉又飛回了鳥巢。 第二隻小烏鴉啟程了,在母烏鴉體力布支時,問了同樣的問題。第二隻也怕淹死,急忙答道:「會的會的,我會一直侍侯你到老。」母烏鴉嘆了口氣,終於由於堅持不住,第二隻也被無盡的大海吞沒了。 只剩下最後一隻小烏鴉,母烏鴉再次問起了那個問題,小烏鴉不緊不迫地說道:「不會。 」「為什麼呢?」母烏鴉反問道。「松開我,媽媽可以活得更好」於是,母烏鴉用盡自己全身的最後力量拍打著翅膀,終於安全到達了海的那一邊。 有什麼感觸嗎?所謂「孝在於質實,不在於飾貌。「當今社會有多少人對待父母是真正用自己的內心去感化他們的呢?給父母一幢別墅,一筆財富,這都只是物質上的,而父母真正需要的是兒女的陪伴和關愛,老年人本來就很孤獨,不是嗎?如果只是在禮節方面做得周全,而內心缺乏敬意與愛心,還算不上真正孝敬父母。 那麼我們應該「事其父母,盡也。」力所能及地去孝敬父母,去關愛身邊的每一位長者。因為在父母的帳戶上,我們永遠寫滿了赤字。 同學們,當你咿咿呀呀學舌,跌跌撞撞學步,懵懵懂懂明事時,你的父母親是不是總是叮囑你這,你那的。你是否聽膩了他們的嘮叨呢?而現在你是否意識到,他們的嘮叨是綿長的掛念和關懷。你是否相反得對母親叮囑呢?而把她當成了一個孩子呢?你是否察覺到,當你和母親同站在雪地時,你留下的腳印深深的陷下去,而母親的卻淺淺的,你會感到一種力量嗎?自己長大了,而母親老了。這就是親情的輪回。 世事滄桑,歲月無情,而人有情,你的關愛會慰平父母額頭上的皺紋的。然而「最美不過夕陽紅」,呵護這份美吧。 後記:我害怕變老,但我仍然要尊敬老人。 因為尊敬老人就是尊敬未來的自己。 有個朋友曾經和我說過:誰都會有老的一天。希望他不要忘記自己說過的這句話。 我馬上要離開這個城市了,這個我父母所在的城市,只為了 愛 。我是不孝的。我知道。 我將永遠背負這沉重的赤字。

子曰:『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

【白話】孔子說:『要親愛自己的父母,必先博愛。就不敢對於他人的父母有一點厭惡。要恭敬自己的父母,必需廣敬,就不敢對於他人的父母,有一毫的簡慢』。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出自諸葛亮54歲時寫給他8歲兒子諸葛瞻的《誡子書》。
諸葛草廬中門聯:淡泊以明志 寧靜而致遠 此聯出自第37回二顧草廬中。劉、關、張三人跟童子進諸葛草廬,至中門,劉備見門上大書一聯。其大意是:不追求名利,生活簡單樸素,才能顯示出自己的志趣;不追求熱鬧,心境安寧清靜,才能達到遠大目標。通過此聯揭示了諸葛亮的高尚德操。諸葛亮的《誡子書》中有這樣兩句話:「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本來是排閥句,小說作者以肯定句的形式取代了原來的否定之否定的形式,而用作諸葛草廬的門聯。但它仍然還是排偶句而非對偶句,干仄極不和諧。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譯文:有道德修養的人,是這樣進行修養鍛煉的,他們以靜思反省來使自己盡善盡美,以儉朴節約財物來培養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清心寡慾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確堅定,不安定清靜就不能實現遠大理想而長期刻苦學習。要學得真知必須使身心在寧靜中研究探討,人們的才能是從不斷的學習中積累起來的;如果不下苦工學習就 不能增長與發揚自己的才幹;如果沒有堅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學業成功。縱欲放盪、消極怠慢就不能勉勵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險草率、急燥不安就不能陶治性情使節操高尚。如果年華與歲月虛度,志願時日消磨,最終就會像枯枝落葉般一天天衰老下去。這樣的人不會為社會所用而有益於社會,只有悲傷地困守在自己的窮家破舍里,到那時再悔也來不及了。(蘭溪諸葛村)[註:應網友 武春森要求.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出自諸葛亮54歲時寫給他8歲兒子諸葛瞻的《誡子書》。這既是諸葛亮一生經歷的總結,更是對他兒子的要求。在這里諸葛亮用的是「雙重否定」的句式,以強烈而委婉的語氣表現了他對兒子的教誨與無限的期望。用現代話來說:「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輕淡就不會有明確的志向,不能平靜安詳全神貫注的學習,就不能實現遠大的目標」。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可以看出諸葛亮運用了《邏輯學》中的「否定之否定規律」來強調他要表達的「淡泊以明志,寧靜而志遠」。這是一句富含哲理的話。這同「要想取之,必先與之」,「欲達目的,需先迂迴曲折」的道理一樣,現在的「淡泊」、「寧靜」求清凈,不想有什麼作為,而是要通過學習「明志」,樹立遠大的志向,待時機成熟就可以「致遠」,轟轟烈烈干一番事業。
「淡泊」是一種古老的道家思想,《老子》就曾說「恬淡為上,勝而不美」。後世一直繼承贊賞這種「心神恬適」的意境,如白居易在《問秋光》一詩中,「身心轉恬泰,煙景彌淡泊」。他反映了作者心無雜念,凝神安適,不限於眼前得失的那種長遠而寬闊的境界

誡子篇

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漫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評論
本文節選自《諸葛亮集》為家訓。全文的主旨是勸兒子勤學立志,須從談泊寧靜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險躁,即扎硬寨,打死仗。這些話看似老生常談,但出於父子之情,便是不同。

E. 古詩《陳情表》全文

全文:臣密言:臣以險釁,夙遭閔凶。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行年四歲,舅奪母志。祖母劉憫臣孤弱,躬親撫養。臣少多疾病,九歲不行,零丁孤苦,至於成立。既無伯叔,終鮮兄弟,門衰祚薄,晚有兒息。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僮,煢煢孑立,形影相弔。

而劉夙嬰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湯葯,未曾廢離。逮奉聖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後刺史臣榮舉臣秀才。臣以供養無主,辭不赴命。詔書特下,拜臣郎中,尋蒙國恩,除臣洗馬。猥以微賤,當侍東宮,非臣隕首所能上報。臣具以表聞,辭不就職。詔書切峻,責臣逋慢。

郡縣逼迫,催臣上道;州司臨門,急於星火。臣欲奉詔賓士,則劉病日篤;欲苟順私情,則告訴不許:臣之進退,實為狼狽。伏惟聖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猶蒙矜育,況臣孤苦,特為尤甚。且臣少仕偽朝,歷職郎署,本圖宦達,不矜名節。

今臣亡國賤俘,至微至陋,過蒙拔擢,寵命優渥,豈敢盤桓,有所希冀。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母、孫二人,更相為命,是以區區不能廢遠。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盡節於陛下之日長,報養劉之日短也。烏鳥私情,願乞終養。臣之辛苦,非獨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見明知,皇天後土,實所共鑒。願陛下矜憫愚誠,聽臣微志,庶劉僥幸,保卒余年。臣生當隕首,死當結草。臣不勝犬馬怖懼之情,謹拜表以聞。

出自:李密《陳情表》

釋義:臣子李密陳言:我因命運不好,很早就遭遇到了不幸,剛出生六個月,父親就棄我而死去。我四歲的時候,舅父強迫母親改變了守節的志向。我的祖母劉氏,憐憫我年幼喪父,便親自撫養。臣小的時候經常生病,九歲時不能走路。孤獨無靠,一直到成人自立。

既沒有叔叔伯伯,又缺少兄弟,門庭衰微、福分淺薄,很晚才有兒子。在外面沒有比較親近的親戚,在家裡又沒有照應門戶的童僕,生活孤單沒有依靠,只有和自己的身影相互慰問。但祖母劉氏又早被疾病纏繞,常年卧床不起,我侍奉她吃飯喝葯,從來就沒有停止離開她。

到了晉朝建立,我蒙受著清明的政治教化先前有名叫逵的太守,察舉臣為孝廉後來又有名叫榮的刺史推舉臣為優秀人才。臣因為供奉贍養祖母的事無人承擔,辭謝不接受任命。朝廷又特地下了詔書,任命我為郎中,不久又蒙受國家恩命,任命我為太子的侍從。

我憑借卑微低賤的身份,擔當侍奉太子的職務,這實在不是我殺身所能報答朝廷的。我將以上苦衷上表報告,加以推辭不去就職。但是詔書急切嚴峻,責備我怠慢不敬。郡縣長官逼迫我,催促我立刻上路;州縣的長官登門督促,比流星墜落還要急迫。

我很想奉旨為皇上奔走效勞,但祖母劉氏又早被疾病纏繞,想要姑且順從自己的私情,但報告申訴不被允許。我是進退兩難,十分狼狽。我想晉朝是用孝道來治理天下的,凡是年老而德高的舊臣,尚且還受到憐憫養育,況且我孤單凄苦,程度更為嚴重呢。

況且我年輕的時候曾經做過蜀漢的官,擔任過郎官職務,本來希圖宦達,不顧惜名聲節操。現在我是一個低賤的亡國俘虜,十分卑微淺陋,受到過分提拔,恩寵優厚,怎敢猶豫不決,有非分的企求呢?只是因為祖母劉氏壽命即將終了,氣息微弱,生命垂危,早上不能想到晚上怎樣。

我如果沒有祖母,無法達到今天的地位;祖母如果沒有我的照料,也無法度過她的餘生。祖孫二人,互相依靠而維持生命,因此我不能廢止侍養祖母而遠離。

我現在的年齡四十四歲了,祖母現在的年齡九十六歲了,這樣看來我在陛下面前盡忠盡節的日子還很長,而在祖母劉氏面前盡孝盡心的日子已經不多了。我懷著烏鴉反哺的私情,乞求能夠准許我完成對祖母養老送終的心願。

我的辛酸苦楚,並不僅僅是蜀地的百姓及益州、梁州的長官所能明白知曉的,天地神明,實在也都能明察。希望陛下能憐憫我愚昧誠心,滿足我微不足道的心願,使祖母劉氏能夠僥幸保全她的餘生。我活著應當殺身報效朝廷,死了也要結草銜環來報答陛下的恩情。

我懷著像犬馬一樣不勝恐懼的心情,恭敬地呈上此表來使陛下知道這件事。

(5)孝順對偶句擴展閱讀

《陳情表》是李密寫給晉武帝的一份公文,也是我國古代散文中的一篇「奇文」。字字生情,句句含情,《陳情》之情,耐人尋「情」。

傾苦情。文章開篇陳述的是作者不幸的命運:孩提時代,父喪母嫁,失怙失恃;成長時代,體弱多病,零丁孤苦;成人之後,無親無戚,晚有兒息;如今現實,祖母卧病,侍葯難離。「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僮,煢煢孑立,形影相弔。」

一句話濃縮了李密祖孫二人凄苦相依的命運,也表露了他滄桑過後的人生感慨。苦情動心,真誠感人。

說難情。首先是進退兩難。一方面是推孝廉,舉秀才,拜郎中,除洗馬。四次徵召,先地方,後朝廷。國恩難報,君情難違。另一方面,祖母供養無主,疾病日重。養恩難忘,親情難舍。其次是強人所難。在辭不赴命,辭不就職之後,作者等來的是詔書的責備、郡縣的逼迫、州司的催追。

在申訴不被允許的情況下,「臣之進退,實為狼狽」。無奈的話語中,含蓄地表達了對「聖朝」統治者強人所難的不滿之情。

表忠情。先有「非臣隕首所能上報」的感觸,後有先盡孝後盡忠的承諾,終有「生當隕首,死當結草」的誓言。忠君之情,溢於言表;感君之恩,動人心魄。

F. 《西遊記》好句加賞析

文:有的說水遠山高,有的說路多虎豹,有的說峻嶺陡崖難度,有的說毒魔惡怪難降。三藏鉗口不言,但以手指自心,點頭幾度。

賞:此處是眾僧在討論西天取經的原由。前有眾僧意見不一的猜測,莫不是一些前途險惡難測的推斷,這是作者為了突出主角所加的鋪墊。從後文三藏「鉗口不言」,與眾人相比另類的表現中看出他的與眾不同,思想之深。這也是作者想讓主角在新的環境中博得尊重設置的一個考驗。

文:數村木落蘆花碎,幾樹楓楊紅葉墜。路途煙雨故人稀,黃菊麗,山骨細,水寒荷破人憔悴。白灊紅蓼霜天雪,落霞孤鶩長空墜。依稀黯淡野雲飛,玄鳥去,賓鴻至,嘹嘹嚦嚦聲宵碎。

賞:此為對季節入秋的描繪。作用當然也不單單是寫景,這首詞描繪的秋景凄寒寂寥,落葉、煙雨,詩意當中有旅人孤獨的悲傷情懷,也有山高路遠、路途終點茫茫無期的擔憂。

文:一行三人,連馬四口,迎著清霜,看著明月,行有數十里遠近,見一山嶺,只得撥草尋路,說不盡崎嶇難走,又恐怕錯了路徑。

賞:時間為凌晨,地點為荒郊野外,「撥草尋路」「崎嶇難走」暗示了環境的凶險與不確定,平添了緊張氣氛,也表達出一行人取經的不易,為下文遇見凶險做鋪墊。

文:唬得個三藏魂飛魄散,二從者骨軟筋麻。

賞:簡簡單單的兩句話,就形象地表現出兩個人物的性格。唐三藏性格軟弱,膽小懦弱。而二徒弟更是膽小如鼠,更加不能擔當保護師父的責任。這里從側面表現了出孫悟空的機智勇敢,也暗示取經途中缺少孫悟空的不明智與不可能。

文:不一時,紅日高升。三藏昏昏沉沉,也辨不得東西南北,正在那不得命處,忽然見一老叟,手持拄杖而來。

賞:旭日東升,是一天的開始,也是希望的曙光。環境的描寫在此處起了暗示人物命運轉機的作用,老叟仙風道骨的模樣與凶神惡煞的妖怪形成鮮明對比,由此推斷老人的心地善良。而他出現在三藏遇難彷徨無措時,也明顯的是一個拯救者的角色。

文:寒颯颯雨林風,響潺潺澗下水。香馥馥野花開,密叢叢亂石磊。鬧嚷嚷鹿與猿,一隊隊獐和麂。喧雜雜鳥聲多,靜悄悄人事靡。那長老,戰兢兢心不寧;這馬兒,力怯怯蹄難舉。

賞:這里的環境描寫優美,表現了人物化險為夷的處境,也從些許凄涼與人物腳步躊躇中表現出人物處境的無助與心慌。

G. 高二下冊書145—146 李密《陳情表》全文

中國古代散文歷史悠久,內容豐富,在閱讀鑒賞時首先要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要能結合作者的身世和作品的時代背景加以體會;著重要注意鑒賞語言特色,節奏的抑揚頓挫和遣詞用字的妙處;此外,要特別注意熟讀和背誦,積累散文知識和鑒賞方法。
李密自幼喪父,母改嫁,賴祖母劉氏撫養成人。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於鄉里。李密為人剛正,頗有文名,年輕時曾仕蜀漢,表現出相當高的外交才能。晉武帝為穩定局勢,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號。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薦為「孝廉」和「秀才」,但他因侍奉祖母而未去應召。後來晉武帝徵召他為太子洗馬,催逼甚緊,於是寫下了《陳情表》這篇表文,再次以祖母年高無人奉養為理由婉言辭謝。在封建社會里,辭詔的話不是好講的,稍不留神便會以「不忠」之罪慘遭殺身大禍。因此,李密必須尋找充分的理由,以十分謹慎的言詞書寫表文。李密辭詔的目的就在於為祖母養老送終。,為此他尋找出一個響當當的政治依據,這就是晉武帝自己提出來的「以孝治天下」的口號。所以李密在結構全篇時,緊緊扣住了一個「孝」字。為了打消晉武帝可能有的猜忌,他在文中還申明自己作為故舊遺老,現在不奉詔決非是忠於前朝,而是實屬無奈,是為盡孝而難以遠行的,因此反復強調「逮奉聖朝,沐浴清化」,特蒙「國恩」,「凡在故老,猶蒙矜育」,「過蒙拔擢,寵命優渥」等等,以表自己對當今的感情,同時表達「生當隕首,死當結草」願望皇恩的誠心。如果不如此婉轉陳辭,一味地辭不奉詔,那麼作為表文的特殊讀者----晉武帝在心理上就決難承受了。
李密反復強調孝親,決不是為其不奉詔仕晉而故意尋找借口。他是真心因終養祖母才難能應詔的。讀完全篇,我們可以清楚地體昧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滿了孫兒對祖母的一片真情。整篇《陳情表》密布著感情的濃雲。在作者的筆下,展現出一位可親可敬的慈祥的老人形象。她憫孫兒孤弱,躬親撫養,對李密有著大恩大德;正因為此,作者才與祖母建立起深切的感情。同時,作者還懷著憐憫之情,傾述著祖母的年老多病孤單無依的境況。第一段寫她「夙嬰疾病,常在床蓐」;第二段寫她病情「日篤」;第三段則寫她「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凡此都充分地表明一位晚輩對長者的關切與憐愛。李密在《陳情表》中不是一味地同晉武帝講道理,而是充分地擺事實,以具體的實情說服晉武帝體諒他的苦衷。當然他所擺給晉武帝的實情,均染上了濃郁的感情色彩,引致晉武帝感到李密強調的孝是北孝,而不是不仕晉的托辭,這便是作者所擬想達到的寫作效果。為了更深一層的打動晉武帝,李密還盡力渲染自己的處境與遭際。開篇便說:「臣以險釁,夙遭閔凶o」然後就在這一悲調中泣訴自己早年失去父母,孤弱多病,家不盛,族不旺,「煢煢孑立,形影相弔」的慘狀,詔書特下本是件好事,大可受寵若驚,然而他告訴晉武帝,正是由於詔書切峻,祖母病情加重,反使他處於進退兩難、狼狽不堪的境地;接著勾畫出祖孫二人更相為命的狀況。由於李密所陳述的情況充滿了感情色彩,果真使晉武帝為之動容。晉武帝閱後說:「士之有名,不虛然哉!」不僅沒對李密的辭不赴詔表示不滿,而且還痛快地答應了他的請求,甚至賞賜他兩個奴婢,命郡縣按時給他的祖母送飯。足見《陳情表》所體現出的「情」的力量。
《陳情表》的語言藝術也是大可稱道的。作者採用了不少排比,對偶句式,恰到好處地表現了內容。如「既無叔伯,終鮮兄弟」,「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僮」,以長幼、內外皆無來顯示自己的孤苦伶丁。又如以「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後刺史臣榮,舉臣秀才」的對句表明李密的孝名與才名並傳。再如以「詔書切峻,責臣逋慢;郡縣逼迫,催臣上路」的排比渲染出聖命逼人的緊張氣氛。「生當隕首,死當結草」則表示了作者誓報恩德的冰心誠意。《陳情表》的寫作多用四字句,雜以參差句,語言練達,琅琅上口。由於此文的問世,為後世提供了眾多的慣用語,一直流傳至今,如「躬親撫養」「零丁孤苦」「煢煢孑立」「形影相弔」「急於星火」「日薄西山」「氣息奄奄」「朝不慮夕」「更相為命」「生當隕首,死當草結」等,均成為人們信手拈來的語句。

希望能幫助你!

H. 「臣不勝犬馬怖懼之情,謹拜表以聞」是什麼意思

「臣不勝犬馬怖懼之情,謹拜表以聞」的意思為:臣下我懷著牛馬一樣不勝恐懼的心情,恭敬地呈上此表來奏報陛下。

I. 古今將相今何在的下一句

下一句可以是:
都付黃河東流去。
分析:運用對偶的修辭手法,
字數相等,意義相對。

J. 形容過年的句子

1、南宋·范成大《賣痴呆詞》

除夕更闌人不睡,厭禳鈍滯迎新歲;

小兒呼叫走長街,雲有痴呆召人買。

白話譯文:

除夕夜直到午夜時分人們都還沒有睡意,都在祈求神靈除災降福、大家都呆滯的等待新的一年的臨近和到來;小孩子們走上長街叫賣,說他們有「痴」和「呆」,召喚人來買。

2、北宋·王安石《元日》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白話譯文:

陣陣轟鳴的爆竹聲中,舊的一年已經過去,和暖的春風吹來了新年,人們歡樂地暢飲著新釀的屠蘇酒。初升的太陽照耀著千家萬戶,他們都忙著把舊的桃符取下,換上新的桃符。

3、南宋·陸游《除夜雪》

北風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歲除。

半盞屠蘇猶未舉,燈前小草寫桃符。

白話譯文:

四更天初至時,北風帶來一場大雪,這上天賜給我們的瑞雪正好在除夕之夜到來,兆示著來年的豐收。盛了半盞屠蘇酒的杯子還沒有來得及舉起慶賀,我依舊在燈下用草字體趕寫著迎春的桃符。

4、明·文徵明《拜年》

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敝廬。

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情嫌簡不嫌虛。

白話譯文:

不要求見面只是希望通過拜貼來問候, 因此我的屋中早上堆滿了各種名貴的拜貼。

我也隨潮流向他人投送拜貼, 人們只會嫌棄簡慢,而不會嫌棄這其實只是空虛的禮節。

5、唐朝·孟浩然《田家元日》

昨夜斗回北,今朝歲起東。

我年已強仕,無祿尚憂農。

桑野就耕父,荷鋤隨牧童。

田家占氣候,共說此年豐。

白話譯文:

昨天夜裡北斗星的斗柄轉向東方,今天早晨一年又開始了。

我已經四十歲了,雖然沒有官職但仍擔心農事。

靠近在種滿桑樹的田野里耕作的農夫,扛著鋤頭和牧童一起勞作。

農家人推測今年的收成,都說這一年是豐收年。

閱讀全文

與孝順對偶句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重陽節三清 瀏覽:926
孝順的品質的詞語 瀏覽:583
社保關系轉移退休前多久 瀏覽:20
岳飛孝敬母親的故事 瀏覽:236
老人肺心衰竭腳底發紫還能活多久 瀏覽:6
雲和縣老年大學畫圖班 瀏覽:533
安徽潁上建潁鄉孝敬父母勞動模範 瀏覽:867
養生館如何做外賣 瀏覽:179
水利部老年大學電話6 瀏覽:450
台灣安心養老院 瀏覽:666
貴州交3000農村養老保險領多少 瀏覽:449
70歲以上老人日本 瀏覽:692
欽州市老年大學電話地址 瀏覽:46
有多少父母對孩子很不好的 瀏覽:637
80歲癱瘓老人政府有補貼嗎 瀏覽:522
冬至在養生方面注意什麼 瀏覽:968
離婚後如何處理父母的關系 瀏覽:395
太平養老保險公司待遇節假日獎金 瀏覽:823
孝文帝孝順的故事 瀏覽:188
養老院意見箱內容怎麼填 瀏覽: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