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尿蛋白高是怎麼回事
很多患者看到自己化驗單上面的+號時,心裡十分害怕,不知道要怎麼辦?其實,只要謹慎對待這個問題,尿蛋白沒有你想的那麼嚴重。
因為尿常規檢查中用「+」來反映蛋白尿程度的方式不精準,它是用於篩查病人的,此項檢查快捷有餘而精準不足。所有尿常規檢查中蛋白尿出現「+」異常結果必須要用蛋白尿的定量檢查來確認。來幫助臨床大夫及腎病患者對蛋白尿客觀、全面和精準的判斷。
一般來講,引起尿蛋白升高的原因很多,如感冒、勞累、劇烈運動、糖尿病、腎病等都會引起。也就是說,有尿蛋白可不一定是得腎病了,也有生理性的尿蛋白。生理性的蛋白尿都是身體在應激狀態下的一種結果,一般都是一過性的,如在劇烈運動、發熱後,或者高溫、受寒、精神緊張等特殊因素影響下,腎臟的濾膜可以發生一過性通透性變化而漏出少量蛋白尿。
環境因素改變後很快恢復正常狀態。一些妊娠後期的孕婦也是如此,由於子宮壓迫及腎臟工作負荷加重,尿中蛋白可以輕度增加,絕大多數可以分娩後緩解。這種不算是疾病狀態,更不可能是腎臟疾病了。可見尿蛋白陽性不一定全是腎臟疾病。
生理性蛋白尿主要有以下幾個特徵:
1、尿蛋白量比較少,一般不超過0.5克/24小時;
2、蛋白質分子量較少,屬於小分子蛋白質;
3、常見誘因:如發熱、過度疲勞、大量高蛋白飲食後等;
4、沒有腎病相關症狀,如浮腫、血尿、高血壓、劇烈腰脹痛等。
所以,發現尿蛋白陽性千萬不要驚慌失措,一定要仔細咨詢醫生,做一下尿液蛋白成分的分析,結合臨床症狀,確定是否是病理性的尿蛋白漏出還是生理性的尿蛋白。
當最終確診為腎性蛋白尿時,需要進一步完善相關檢查,如24小時尿蛋白定量、血液生化、彩超、必要時腎臟穿刺等檢查。
出現尿蛋白後,日常生活飲食需要注意什麼呢?
首先飲食上宜食清談易消化食物,忌海鮮、牛肉、羊肉、辛辣刺激食物,酒;宜食新鮮蔬菜和適量水果,適量飲水、低糖、低脂。所有腎病患者禁用鏈黴素,慶大黴素、丁胺卡那黴素等腎毒性葯物,中葯葯物禁用木通、青木香等馬兜鈴酸類葯物。
偶爾一次發現尿蛋白加號,不要過於擔心,可以進一步復查確定。1個加號並不能說明是腎性尿蛋白,需要反復多次復查才能確定病理類型的。假如檢查有少量尿蛋白,同時伴有高血壓,高血糖等時,這時需要引起重視了,定期檢查尿常規。
一般來說,體內如果持續漏出大量的尿蛋白,往往代表著腎功能受損,需要抓緊時間就診,以免耽誤最佳治療時機。
Ⅱ 尿蛋白高是怎麼回事
很多人的體檢報告單寫著尿蛋白高,那麼尿蛋白高是怎麼回事呢,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尿蛋白高主要是由於腎小球毛細血管對水和電解質有良好的通透性,但分子量大於白蛋白的物質則不能從腎小球濾過,即使有少量白蛋白和低分子蛋白經過腎小球,絕大部分在腎小管回吸取,僅有微量蛋白在尿中排出,應用臨床檢驗方法,不能檢出。當尿蛋白含量超出上述水平,用陳規的臨床檢驗方法檢出尿中有蛋白時,就證實腎臟已經出現病變了。
尿蛋白高的'原因很多,分為病理性蛋白尿和生理性蛋白尿,生理性蛋白尿常見於食高蛋白飲食後,精神激動、強烈運動、長時間受寒、妊娠等,都可能出現暫性的蛋白尿,但尿蛋白定性一般不超過+。
一般說來,持續性的蛋白尿往往代表腎升迅臟有病變。尿蛋白的多少反應了病變程度,臨床可據此作療效觀測。而病理性蛋白尿,一般是腎臟疾病引起的蛋白尿,主要是由於腎小球的濾過屏障受到了嚴重的損害造成的。需要團笑哪特別指出的是,腎小球病變到了晚期,由於大量腎單位廢損,使蛋白濾出減少,尿蛋白檢查反而減少或消失,這並不代表腎臟病變的減輕。
衡量尿蛋白指標的高低需要做24小時尿蛋白定量檢測,結果出現減號-表示呈陰性,是正常情況;出來加號+表示呈陽性,加號越多說明塌碼尿蛋白越高。具體表示如下:
尿蛋白<0.1g/L:-; 尿蛋白為0.1~0.2g/L:±; 尿蛋白為0.2~1.0g/L:+; 尿蛋白為1.0~2.0g/L:++; 尿蛋白為2.0~4.0g/L: +++; 尿蛋白>4.0g/L: ++++。
【g/L表示每升(L)尿液里含有多少克(g)蛋白質。】
1、尿蛋白對腎小球系膜細胞具有毒性作用,患者在進入腎衰竭後,將有大量的血漿蛋白在腎小球系膜區沉積,這些大分子物質在系膜區的沉積可引起系膜細胞損傷、系膜細胞增殖和系膜基質生成增加,從而導致腎小球硬化。
2、尿蛋白可損害腎小管間質,正常腎小球濾過的少量小分子蛋白質被接近腎小管上皮細胞重吸收,在溶酶體內進行分解。病理狀態下,腎小球通透性增加使大量血漿蛋白漏出到腎小管腔內,而近端腎小管上皮細胞過度重吸收白蛋白導致胞漿內溶酶體活性增高,可致細胞損傷。
3、大量蛋白尿使腎小管重吸收蛋白質增加,促進氨的生成增加,而腎組織中氨的生成在進行性間質病變中也起到一定作用。除此之外,重吸收和消化大量蛋白質需額外能量,這可造成小管細胞缺氧,氧自由基生成增多,引起小管細胞損傷。
Ⅲ 尿蛋白偏高是什麼原因
一般來說正常人尿蛋白尿中含蛋白量上限為150毫克,超過150毫克/日,即屬於異常蛋白尿。但此時的尿蛋白高也不一定就是病理性蛋白尿。很多情況下人體在劇烈運動、重體力勞動、情緒激動、過冷、過熱及在應激狀態時,尿蛋白的排出量均可增多,稱一過性蛋白尿,在幾小時或數天後即可恢復正常,所以此種情況下檢查後的尿蛋白高可以不必擔心。 蛋白尿作為慢性腎炎最常見的臨床表現。長期以來,一直被認為是腎臟疾病的結果。其實,尿中蛋白質及量的異常不僅是一個病變的指標,而是作為一個獨立因素參與腎臟的病變過程。有關研究也發現,各種腎病蛋白尿的水平與慢性腎衰進展的速度密切相關,任何能夠使蛋白尿減少的治療干預都有利於減慢腎臟疾病的進展。 雖然蛋白尿是作為一個獨立的因素參與腎臟病變過程,蛋白尿還可損害腎臟。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尿蛋白對腎小球系膜細胞具有毒性作用,患者在進入腎衰竭後,將有大量的血漿蛋白在腎小球系膜區沉積,這些大分子物質在系膜區的沉積可引起系膜細胞損傷、系膜細胞增殖和系膜基質生成增加,從而導致腎小球硬化; 2、尿蛋白可損害腎小管間質,正常腎小球濾過的少量小分子蛋白質被接近腎小管上皮細胞重吸收,在溶酶體內進行分解。病理狀態下,腎小球通透性增加使大量血漿蛋白漏出到腎小管腔內,而近端腎小管上皮細胞過度重吸收白蛋白導致胞漿內溶酶體活性增高,可致細胞損傷; 3、大量蛋白尿使腎小管重吸收蛋白質增加,促進氨的生成增加,而腎組織中氨的生成在進行性間質病變中也起到一定作用。除此之外,重吸收和消化大量蛋白質需額外能量,這可造成小管細胞缺氧,氧自由基生成增多,引起小管細胞損傷。 引起尿蛋白增高疾病: 急性腎炎或慢性腎炎,其一日的尿液蛋白量從少量到數十公克都有。 一日量尿液會出現三公克以上的多量尿蛋白。症狀嚴重時,尿液滲出的蛋白會使血液中的蛋白濃度降低。另外,也有因糖尿病性腎症、澱粉樣變性病(AJnyloidosis)、膠原病等而引起的情形。 隨著本態性高血壓引起的腎硬化症,尿蛋白量會減少,多半在300毫克以下。 此外,多發性骨髓瘤、全身性紅斑狼瘡、慢性風濕性關節炎、痛風、水腫病等水銀中毒、鉛中毒疾病,也會出現尿蛋白。 當尿常規檢查時出現尿蛋白高等情況時,首先保持冷靜不要慌張,此時尿蛋白高也不一定是病理性原因。所以首先應排查腎臟疾病的可能性,必要時可再做一次尿常規檢查。第一次檢查出現尿蛋白時,必須再做檢查。再檢查仍出現異常時,就要接受尿沉澱、紅細胞數、白細胞數等的檢查,也要實施腎臟與泌尿道的精密檢查,然後綜合全身症狀來診斷是否有腎臟疾病或是其他疾病。有腎臟疾病時,還要做其他腎功能檢查,再做綜合的診斷。診斷為膀胱炎、腎盂腎炎等泌尿道感染症、服用醫師所指示的葯物。 當反復尿常規檢查以及其他腎臟類檢查後,確診為腎臟類疾病,此時需要積極的尋求治療。切勿掉以輕心,耽誤病情。如果僅僅有尿蛋白高,或者潛血出現,可以說明腎臟損傷並不嚴重,如果積極及時的有效治療完全可以修復受損的腎臟組織,恢復正常的腎臟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