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為什麼體檢前不能喝酒
實際上體檢的前一天是不可以喝酒的,酒精對人體的肝功能有影響,飲酒肝功檢查肯定會出現異常,其次喝酒對於腹部B超檢查也是有影響的,建議體檢前三天都不要喝酒了。酒精的成分是乙醇,乙醇在體內會轉化成醛,在體內排不出就會影響體檢結果。
體檢除了飲酒還需要注意其他哪些事情呢!
1、不要喝咖啡濃茶,因為體檢前是需要空腹抽血化驗的,如果之前喝咖啡和濃茶會影響血糖結果,正常體檢前一天的夜間10點也不要進食甜點、水果和飲料了。
2、體檢前不要大吃大喝,戒高脂肪、高蛋白食物。每天正常飲食就可以,不要大吃大喝後去體檢。也不要吃過甜、過於油膩、過於辛辣刺激的食物。
3、如果個人有服用維生素C的習慣,建議在體檢前兩天停葯,不然維生素C會干擾真實的體檢結果。因為維生素C具有很強的還原作用,血糖和尿液都會和它起化學反應,影響正常化驗結果。
4、女性體檢要避開月經期,經期的女性首先不能接受婦科檢查,其次經血對尿檢也會產生影響,所以要避開月經期。
5、長期吃降壓葯的人不能馬上體檢,慢性病患者想要體檢必須先自行停葯一段時間才可以檢查,如果實在不允許停葯請提前和醫生溝通。
6、身體患有疾病不宜體檢,比如發燒、拉肚子、身體有炎症等,患病期間檢查會影響基礎的體檢指標,可以等疾病恢復後一周再體檢,這樣檢查結果比較准確,否則白白浪費時間和金錢。
7、體檢當日晨起不要進行晨練,由於體檢當天要空腹,若堅持晨練會出現低血糖的現象,體檢結果自然就不準確了。
8、女性體檢時不要自行清洗陰道,很多人怕婦科檢查有異味,自己尷尬,就在家沖洗陰道,卻不知道這樣做會影響陰道分泌物的常規檢查,影響體檢結果。
人們的體檢就是為了檢查身體的健康狀況,不要因為檢查前的小事影響檢查結果。保證身體健康不僅要定期體檢,還要注意日常的保養,學會養生,培養健康的生活方式,讓疾病遠離自己。
Ⅱ 在專門的體檢中心做體檢靠譜嗎如何正確解讀體檢報告
當你完成體檢後,你會收到一份體檢報告,其中包括每次檢查的結果、主要問題的總結和建議。只有通過閱讀這份報告,你才能對自己的健康狀況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對發現的異常情況如何重視,如何就醫,如何改善自己的生活方式。那麼,如何正確解讀報告,如何理解這些常見問題的含義?這里我們介紹一下常見問題的臨床意義,以幫助大家理解體檢報告。
尿素:是檢測腎功能的一個重要指標。高蛋白飲食、劇烈運動、年齡較大也會引起生理性增高,病理性增高常見於腎臟疾病、尿路結石、前列腺增生、腫瘤等。如果高於正常范圍,建議復查腎功能(檢查前素食三天),如果仍然偏高,需要看腎內科醫生。
Ⅲ 體檢前一天喝酒行嗎
體檢前一天不能喝酒。
化驗前一日進食大量高脂肪食物,會影響血脂的化驗結果。此外,飲酒也能影響血脂濃度,血液中甘油三酯濃度會明顯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濃度降低,導致化驗結果出現誤差。
血脂,尤其是甘油三酯,容易受短期食物中脂肪含量的影響而升高。一般來講,在抽血前三天內應避免日常生活以外的高脂飲食,例如聚餐等,以免造成血脂升高的假象。並且由於不同個體的代謝能力不同,為了准確起見,最好是空腹10小時以上再化驗。
但不建議空腹時間過長,否則身體里儲存的脂肪會被「動員」起來,使甘油三酯濃度升高,影響測定結果,所以空腹時間以10~12個小時為佳。此外,大量飲酒者2~3天內的血脂濃度,尤其是甘油三酯濃度常顯著升高。所以,抽血前3天內不能大量飲酒,24小時內連少量飲酒都不行。
(3)體檢報告限制飲酒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一、化驗血糖前 不喝咖啡濃茶
1、食物可直接影響餐後血糖,所以測空腹血糖應該禁食至少8小時以上。如果早上7點抽血化驗空腹血糖,則前一天晚上10點前就不能再吃任何點心、水果和飲料了。
但這段時間可以少量喝些白開水。最好晚上8點鍾之前結束晚餐,晚餐後不再吃零食。血糖不穩定,睡前使用胰島素的糖尿病患者可按照往常習慣加餐即可。
2、抽血化驗前一天,飲食不應有太大變化。不要大吃大喝,特別不要喝酒,不要進食過於油膩或太甜、太鹹的食物,以免影響化驗結果。
3、抽血化驗空腹血糖前不宜飲用濃茶、咖啡等刺激性飲料。若感覺口渴,可喝少量白開水、純凈水、礦泉水等,總量不宜超過100毫升。
4、化驗空腹血糖前2-3天一定要停用維生素C,否則會干擾真實的測定結果。因為維生素C是一種很強的還原劑,可以與化驗血糖、尿糖的試劑發生化學反應,使化驗出的血糖、尿糖含量偏低。
二、化驗血脂 血液粘稠度前 也不宜有意安排素食
1、化驗血脂、血液粘稠度需要抽空腹血。飲食對血脂影響比較大,進食富含脂肪的食物6小時以內,血液中的甘油三酯濃度會不斷升高,6-8小時之後才會逐漸回落到穩定狀態。
所以,化驗血脂要求禁食12-14小時。抽血化驗血脂的前一天晚上8點後除了可以喝少量白開水外,不能吃其他任何東西,於次日早上8點到10點抽血化驗血脂。
2、抽血化驗血脂前2-3天,應盡量保持原來的飲食習慣,避免大吃大喝,不宜飲酒,當然,為保證測試結果的准確性,抽血前一日飲食也不宜有意安排素食。
三、肝功能腎功能檢查前 不吃高脂高蛋白飲食
1、抽血化驗肝功前2-3天,不吃高脂、高蛋白飲料和食品。
因為進食高脂肪、高蛋白食物會加重肝臟的代謝負擔,可能會出現短暫的肝功能異常情況,甚至出現高血脂、高膽固醇的結果。除檢查前3日內飲食不宜高蛋白高脂肪,應保持平日的飲食習慣。另外,肝功能檢查前24小時內不宜飲酒,否則會影響肝功能檢查結果。
2、抽血檢查腎功能前3天,不宜大量進食高蛋白食物。
因為蛋白質代謝產物經肝臟代謝,經腎臟排泄。飲食同樣會影響腎功能的檢查結果,特別是尿素氮,在大量蛋白攝入後,其在血液中的含量將明顯增加,血肌酐值也會升高。為排除飲食的影響,查腎功能前3天應當避免大量進食高蛋白食物,飲食如常即可。
3、檢查尿常規要注意飲水問題。
正常情況下成人每日應攝入2500毫升左右的水(包括飲食中的水分),一晝夜的尿量為1500毫升左右。如果喝水過多,使尿液稀釋,尿的比重下降,當尿的比重低於1.010時,就會造成腎臟功能不好的假象。
反之,如果喝水過少,尿液濃縮,不但尿比重增高,尿中的一些細胞 (如白細胞、紅細胞等)含量也會增加,會造成腎臟灌注不足,以及泌尿系感染的假象。
四、部分急診化驗原則上要求空腹抽血
血常規、電介質、心肌酶譜、肌鈣蛋白、澱粉酶等因病情急需可隨時進行靜脈抽血化驗。而大多數的生化、免疫、放射免疫化驗項目如抗 「O」、類風濕因子、腫瘤系列抗原、激素類測定、艾滋病抗體等,原則上要求早晨空腹抽血或禁食6小時以上抽血,但在急診需要時可隨時抽血化驗。
五、心電圖腦血流圖檢查24小時內禁飲酒
酒精可使血流加速、心跳加快,甚至誘發心律不齊或心率失常。因此,做心電圖檢查前24小時內一定要禁酒,以免造成誤診。飲酒後做腦血流圖會出現腦血流加快,造成血管梗阻的假象。
六、超聲檢查前 大量喝水儲尿以助准確成像
腹部B超檢查應空腹,目的是為了減少進餐後食物對超聲影像結果的判斷,只要檢查當日不吃早餐即可。婦科B超、前列腺B超不必空腹,但是檢查前必須喝大量水儲尿,以幫助准確成像。
七、胃鏡檢查 前晚吃少渣易消化食物
為了清楚的看到消化道的粘膜、必須使被檢查部位保持干凈。如在上午作胃鏡檢查,在檢查前一天晚飯吃少渣易消化的食物,晚上8時以後,不進食物及飲料。如果下午作胃鏡,早餐、中餐都不要吃東西。
八、腹部CT檢查 前4天開始少量飲食
空腹,禁食、禁水6-8小時;檢查下腹部病變的患者前4天開始少量飲食,檢查前2天晚口服緩瀉劑一次;使胃、腸內容物盡量減少至排空。若檢查膽道系統的患者則囑前一天中午多吃油脂食物,以便排出膽囊內濃稠的膽汁。
九、隱血檢查前不宜吃動物血 內臟
大便潛血試驗主要是檢查大便有沒有隱血,用以診斷胃腸道有無出血。出血量為5至10mL時該試驗就可以呈現陽性。試驗前如果大量食用含鐵豐富的食物或葯物,都會影響試驗結果,出現假陽性。
因此,試驗前不宜吃各類動物血、動物肝臟、肉類、蛋黃,或者服用含鐵葯物;含葉綠素的蔬菜如菠菜、油白菜和韭菜以及含鐵豐富的桂園、葡萄、紅棗等也會干擾試驗結果,出現假陽性。
體檢者可以選擇雞蛋白、鴨蛋白、豆類和豆製品以及無葉綠素的蔬菜,如花菜、白菜、豆芽菜、冬瓜、小蘿卜、白蘿卜、紅蘿卜、藕、馬鈴薯等。
Ⅳ 體檢報告怎麼看
整個孕期要做的B超不少於4次,而很多孕媽拿到B超單也是一頭霧水,只要醫生沒特意交代事項,孕媽們就一掃而過,反正胎寶寶正常就好。
但其實,B超檢查是非常重要的,每次做B超不僅能看胎兒發育情況,包括身長、體重等,還能在特有的時間段排查胎寶寶患畸形的概率,所以孕媽能看懂B超單就顯得很重要了。拿到B超單先自己大致看一眼,對於某項指標不明白或者不清楚,或者說發現自己的數值偏離正常數值時,就可以及時的找醫生進行溝通,確保各項指標的正常。
10. 其他指標
關於胎頭:輪廓完整為正常,缺損、變形為異常,腦中線無移位和無腦積水為正常。
關於胎心:正常胎心頻率是120-16次/分鍾,有且強為正常,無且弱為異常。
關於胎動:有且強為正常,無或者弱為異常,也可能是胎兒在睡眠中,要結合其他項目進行分析。
關於胎盤:胎盤的正常厚度為2.5-5cm,處於子宮壁上,胎盤成熟度分為III級,0級表示胎盤發育還沒成熟;I級為胎盤成熟的早期,回聲均勻;II級表示胎盤接近成熟;III級表示胎盤已經成熟,越接近預產期胎盤就越成熟,回聲越不均勻。
關於脊椎:胎兒脊柱連續為正常,卻損為異常,可能存在畸形。
以上就是孕婦的B超檢查單上面最常出現的名稱及數據,通過B超檢查還可以清晰的顯示胎兒各臟器和周圍器官的各種斷面像,能夠使醫生獲得更多的信息,排除危險病變,讓准媽媽們滿懷自信地度過妊娠期,使分娩更加順利。希望可以幫到准媽媽們,祝好孕。
京媽說:醫學專業、營養師媽媽,母嬰原創作者,分享專業實用又接地氣的孕產育兒知識,幫助您做靠譜家長,歡迎點贊、關注和轉發。
Ⅳ 體檢報告單怎麼看
問題一:體檢報告怎麼看 從網上看到的 你看看有沒有幫助 僅供參考~~
當要表明被檢驗物質的有或無時,即為定性檢驗的結果,一般用「(+)」表示陽性;用「(-)」表示陰性;用 (±)」表示弱陽性;用(-)表示陰性。
體檢報告中+和-兩個符號的意思
「陽性」或「(+)」可以提示或代表「檢查結果異常」。例如:尿常規化驗時,尿蛋白「陽性」或「(+)」,則表明尿液中可以檢測出蛋白,尿中有蛋白常見於腎臟疾病/心力衰竭/發熱性疾病和泌尿系統感染等,即檢驗結果異常,需引起足夠的重視。但是也有例外,如乙肝表面抗體(縮寫為HbsAb或抗-HBs)是一種保護性抗體,可中和乙肝病毒,抵禦再次感染。若乙肝「二對半」檢驗結果為表面抗體「陽性或「(+)」,則說明可能以往有乙肝感染或隱性感染史,目前處於恢復期;還可能是接種過乙肝疫苗的結果。接種乙肝疫苗的目的,就是希望產生抗體,達到預防乙型肝炎的目的。可見,這個目的「陽性」是好的。
體檢報告中其他符號的意思
當要表明被檢驗物質的多少時,即為定量檢驗的結果,則用「具體數值」的形式報告,並附有結果的正常參考值范圍,但不同醫院/不同方法檢測所使用的正常參考值可能略有差異。一般用「HIGH、H」等表示「數值高於正常」;以「LOW、L」等表示「數值低於正常」。
一般情況下,超出正常參考值范圍都可能屬於異常,如血常規里的白細胞(WBC)計數為定量檢驗結果,正常成人參考值范圍為(4~10)×10⒐/L。白細胞增多常見於嚴重創傷、感染、出血、中毒、血液疾病等;減少常見於病毒性感染、嚴重敗血症、葯物或放射線損傷以及某些血液病等。
對於異常的檢驗結果,除了上述的表示方法外,有些化驗報告單上還會用特殊的字體或符號(如「*」或「!」)給予著重指出,以提示大家注意。
面對一份厚厚的體檢報告,其中的數據、圖表、專業名詞、英文縮寫常常讓人一頭霧水。那麼對體檢報告中的陽性、異常結果我們怎樣來正確理解?我們就此咨詢了 *** 二五四醫院體檢中心主任付志剛,請他幫我們一起解讀體檢報告的秘密。
正確認識體檢的兩個要素
一次陽性別害怕
專家觀點:一些體檢者看到體檢報告有陽性結果就擔心不已,精神過度焦慮是沒有必要的。健康體檢是面對大多數人群的初篩,有些指標敏感性很高,有些指標本身就是處於一個動態水平上,體檢測到的是它在那一個瞬間的數值,因此僅僅根據體檢結果是不能夠直接下結論的,需要重復檢測,或輔助於其他指標、其他檢測,共同診斷。
以高血壓為例,人的血壓是波動的,體檢時的血壓即使高,也不能確定為高血壓病,需要重復檢查幾次;同樣,一次空腹血糖超過7mmol/L,也不能診斷為糖尿病,而需要復查及進一步做餐後兩小時血糖、糖耐量及糖化血紅蛋白等檢查才能確診。
沒有異常不等於沒問題
有一些體檢者看到自己的各項指標都沒有超出正常范圍,就以為萬事大吉。
專家觀點:體檢中會有一些體檢者的檢查指標處於「臨界值」,雖然沒有達到致病程度,但也為健康敲起了警鍾,比如空腹血糖6.1~7mmol/L的人。對於這些「准病人」,不一定要吃葯治療,但飲食結構的調整、運動量的增加都是必要的。過一段時間復檢時,要特別留意這些曾處於臨界值的項目,如果通過一段時間的飲食、運動調整仍無法緩解,應去專科做進一步檢查。
特別提醒一個注意:連續保存體檢資料
縱向比較有利於疾病的早期發現。如某位病人在一家醫......>>
問題二:如何看懂體檢報告 體檢報告上的箭頭代表什麼 高於或低於正常值
問題三:查看體檢報告 看體檢報告BMI 指數: 是英文Body Mass Index的縮寫,BMI是指體重指數。BMI適用於18歲以上的成年人,計算公式如下: BMI=患者體重(千克)/身高(米)的平方。一般來說,當BMI25千克/平方米時為偏重。 血壓: 成人的理想血壓應該是收縮壓<120mmHg,舒張壓<80mmHg。當在安靜狀態下,不同時間,連續兩次測量血壓值大於或等於140/90mmHg時,就可以稱為高血壓。 有糖尿病和腎病的高血壓患者,降壓的目標更低一些,應以130/80mmHg為宜。 ・ 血脂: ・ 一般人的血脂水平按如下標准要求,這種要求也常被各醫院檢驗科做為化驗單的正常參考值印在化驗結果上: ・ 總膽固醇低於5.72mmol/L(220mg/dl)正常 ・ 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壞的膽固醇)低於4.16mmol/L(160mg/dl)正常 ・ 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好的膽固醇)高於1.04mmol/L(40mg/dl)正常 ・ 甘油三酯低於1.70mmol/L(150mg/dl)正常 ・ 如果有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冠心病、糖尿病情況,血脂水平的要求就更嚴格,不能以化驗單的參考值為標准。例如,有高血壓,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就應該低於3.64mmol/L(140mg/dl);有冠心病、糖尿病時,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就應該更低,低於 3.12mmol/L(120mg/dl)。 血糖: 中老年應該把血糖作為常規的體檢項目。正常時空腹血糖<5.6mmol/L,當空腹血糖在5.6-6.1mmol/L時,屬於糖耐量異常,當空腹血糖≥6.1mmol/l時,應引起高度重視。 糖尿病患者應首先控制飲食、加強體育鍛煉,2-3個月血糖控制仍不滿意者,應選擇口服降糖葯或使用胰島素治療。 血常規: 白細胞:正常人白細胞計數在每立方毫米血液里為4000-10000個。如果數值偏低,則說明身體抵抗力差,容易感冒、皮膚表面容易感染病。如果身體有炎症時,如扁桃體炎、肺炎、闌尾炎等等,體內白細胞的數值就開始劇增,用來吞噬細菌。 紅細胞:人體正常的生命活動有賴於紅細胞運載血紅蛋白為組織攜帶氧氣。紅細胞太低,可能會貧血,典型的表現為上樓氣喘吁吁,臉色蠟黃。紅細胞多了也不好,會使得血液黏度增大,引起血液流通不暢。 血紅蛋白:主要是攜帶氧氣,每100升血液中血紅蛋白含量,男性約120~160克,女性約110~150克。優秀的運動員則可以達到 170-180克,由於攜帶氧氣的能力強,所以體力好。 血小板:當我們受傷出血時,血小板常成群聚集,促進血液凝固而起到止血作用。正常情況下,每立方毫米血液中有10-30萬個。當血小板過少時,止血困難,一有傷口就麻煩了。當然血小板過多,也易形成血栓。 尿常規: 如果腎臟有病變,大部分都能在尿常規中有所反映。尿常規化驗包括尿的顏色、透明度、酸鹼度、比重、有無蛋白、有無白細胞等。單從尿液的顏色上就可以看出很多問題來,比如透明淡黃色的尿液變成血尿,則有可能是腎結石、尿路感染等。在正常情況下,尿里是不會發現蛋白、白細胞,如果發現尿常規里有任何兩項都應該盡早看醫生。 乙肝兩對半: 一般......>>
問題四:體檢報告出來了怎麼看? 10分 在哪裡查的?體檢報告上肯定有客服電話,可以電話咨詢,也可以去體檢中心讓醫生解讀!
還有一種辦法,現在網上也有很多在線體檢咨詢平台,可以發到網上,進行網路咨詢。
問題五:怎麼查看體檢報告 去醫院官網,有些醫院官網上面已經開通了體檢報告查詢窗口,或者撥打醫院體檢中心電話咨詢也是可以的
問題六:體檢結果報告單 體檢報告怎麼看 抗HBS(+),是抗體,陽性說明你不僅沒有乙肝且對乙肝免疫力,你放心吧,你現在是打了疫苗後的最佳階段,不會得乙肝的
問題七:體檢報告怎麼看? 20分 體檢分析:
體檢時發現總膽固醇升高及低密度脂蛋白升高;膽固醇的升高,導致其沉積在血管內皮上,損傷血管內皮,並致血管粥樣硬化,如果粥樣硬化的斑塊比較大,可引起血管狹窄,導致供血不足,如果斑塊脫落,易堵塞血管,導致血管所支配的組織或器官缺血、壞死。比如臨床上常見的心肌梗死、腦梗死等。
指導意見:
1、總膽固醇及第密度脂蛋白升高,均要口服降膽固醇的葯物,降膽固醇的葯物不單純又降膽固醇的作用,還有縮小斑塊、減少斑塊形成過程中導致的炎症等作用。
2、並定期復查總膽固醇及低密度低蛋白等。
問題八:體檢報告結果怎麼看? 5分 體檢報告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醫生主觀診斷的部分,包括內外科、耳鼻喉眼的檢查,比如聽診、耳鏡、視力檢測等,這個部分多數醫生會直接告訴你結果。
再一個部分是醫技科室藉助設備完成的檢查,包括常規檢查如心電圖、血壓等,影像學檢查,如B超、胸片或胸透等,CT、核磁等在一般常規的體檢中很少應用。這個部分的報告結果一般比較容易理解,如果有陽性結果,檢驗醫生會提供一些建議性文字,給出進一步處理的意見。
最復雜最不容易弄明白的,是實驗室診斷,也就是化驗室出的報告的這個部分。
體檢報告最常見的異常情況
●心電圖
T波異常:這是心電圖中最常見的異常情況,提示心肌缺血,可能與冠心病、高血鉀、高血壓或檢查前過度疲勞有關,有參考價值,不做診斷依據。
建議:去心血管專科進行進一步檢查,排除心臟病變。
●腹部B超
脂肪肝
建議:輕度脂肪肝通過低脂飲食、適度運動和限制飲酒會減輕,中度及以上需要治療,同時定期做B超追蹤觀察。
腎囊腫:2/3以上見於60歲以上老人。
建議:小的、無症狀的腎囊腫一般不需要處理,多發或有並發症的腎囊腫需要到泌尿外科或內科進一步治療。
膽囊息肉
建議:到普外或肝膽外科咨詢診治。
●婦科B超
子宮肌瘤
建議:肌瘤小且無症狀可以不處理,隨訪觀察,定期復查。如有症狀,或肌瘤大於兩個月孕者,可手術治療。
卵巢囊腫
建議:良性佔多數,與月經周期有關。視病情手術切除。
實驗室檢查
血糖(Glu):檢測糖尿病的依據。可有生理性增高,如餐後1~2小時、情緒緊張等;也可見生理性減低,如飢餓、運動、應用過量胰島素等。
建議:一般體檢多為空腹血糖,為增加准確性應同時檢測餐後兩小時血糖。
尿素氮(BUN):檢測腎功能的主要指標。生理性增高見於高蛋白飲食、劇烈運動、年齡偏大、腫瘤等,病理性增高可見於腎臟疾病、幽門梗阻、長期腹瀉、劇烈嘔吐、尿路結石、前列腺腫大、腫瘤等。
建議:偶爾一次尿素氮輕度升高,不一定有臨床意義,可以復查。如果連續多次升高則應引起重視,建議到腎內科進一步詳查。
尿酸(UA、URIC):腎功能的重要指標之一。輕度尿酸增多因高蛋白飲食所致,不需要治療;明顯增高則可導致痛風、痛風性腎病等。
建議:偶爾一次尿酸增高,不一定具有臨床意義,最好復查,持續增高則應結合臨床進行處理。
總膽固醇(Tc、CHOL):持續性總膽固醇增高是動脈粥樣硬化的重要因素。
甘油三酯(TG):生理性增高常見於高脂飲食、肥胖等,病理性增高見於高脂蛋白血症、動脈粥樣硬化、腎病綜合征、糖尿病等。
低密度脂蛋白(LDLC):低密度脂蛋白是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主要脂類危險因素。
建議:血脂影響因素很多,偶爾一次檢查發現總膽固醇輕度增高不一定有臨床意義,如連續多次升高,應引起重視,建議結合其他脂類指標及臨床進行綜合評估,同時減少脂肪攝入。
高密度脂蛋白(HDLC):好膽固醇,它的降低是動脈粥樣硬化的危險因素,但增高未必被證明對冠心病有額外保護作用。
建議:建議結合其他脂類測定及臨床進行綜合評估。
甲胎蛋白(AFP):肝癌普查及診斷的主要指標。
建議:體檢中如果發現甲胎蛋白輕度升高,建議復查,如果連續多次持續升高,應引起高度重視,並結合其他檢查指標及臨床進行綜合判斷。
癌胚抗原(CEA):消化道腫瘤標志物,有長期吸煙史及良性消化道疾病時也會升高。
建議:偶爾一次檢查輕度升高,不一定是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