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OSI管理標准中定義的個功能域是什麼
OSI 七層模型的每一層都具有清晰的特徵。基本來說,第七至第四層處理數據源和數據目的地之間的端到端通信,而第三至第一層處理網路設備間的通信。另外, OSI 模型的七層也可以劃分為兩組:上層(層 7 、層 6 和層 5 )和下層(層 4 、層 3 、層 2 和層 1 )。 OSI 模型的上層處理應用程序問題,並且通常只應用在軟體上。最高層,即應用層是與終端用戶最接近的。 OSI 模型的下層是處理數據傳輸的。物理層和數據鏈路層應用在硬體和軟體上。最底層,即物理層是與物理網路媒介(比如說,電線)最接近的,並且負責在媒介上發送數據。
各層的具體描述如下:
第七層:應用層
定義了用於在網路中進行通信和數據傳輸的介面 - 用戶程式;
提供標准服務,比如虛擬終端、文件以及任務的傳輸和處理;
第六層:表示層
掩蓋不同系統間的數據格式的不同性;
指定獨立結構的數據傳輸格式;
數據的編碼和解碼;加密和解密;壓縮和解壓縮
第五層:會話層
管理用戶會話和對話;
控制用戶間邏輯連接的建立和掛斷;
報告上一層發生的錯誤
第四層:傳輸層
管理網路中端到端的信息傳送;
通過錯誤糾正和流控制機制提供可靠且有序的數據包傳送;
提供面向無連接的數據包的傳送;
第三層:網路層
定義網路設備間如何傳輸數據;
根據唯一的網路設備地址路由數據包;
提供流和擁塞控制以防止網路資源的損耗
第二層:數據鏈路層
定義操作通信連接的程序;
封裝數據包為數據幀;
監測和糾正數據包傳輸錯誤
第一層:物理層
定義通過網路設備發送數據的物理方式;
作為網路媒介和設備間的介面;
定義光學、電氣以及機械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