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什麼是抗體檢查
抗體(antibody): 機體在抗原物質刺激下,由B細胞分化成的漿細胞所產生的、可與相應抗原發生特異性結合反應的免疫球蛋白。因為最初有人用電泳證明血清中抗體活性在γ球蛋白部分,故曾把抗體統稱為兩種(γ)球蛋白。後來證明,抗體並不都在γ區;而且位於γ區的球蛋白,也不一定都具有抗體活性。1964年,世界衛生組織舉行專門會議,將具有抗體活性以及與抗體相關的球蛋白統稱為免疫球蛋白(Ig)。如骨髓瘤蛋白,巨球蛋白血症、冷球蛋白血症等患者血清中存在的異常免疫球蛋白以及「正常人」天然存在的免疫球蛋白亞單位等。因而免疫球蛋白是結構及化學的概念,而抗體是生物學及功能的概念。可以說,所有抗體都是免疫球蛋白,但並非所有免疫球蛋白都是抗體。
抗體的主要功能是與抗原(包括外來的和自身的)相結合,從而有效地清除侵入機體內的微生物、寄生蟲等異物,中和它們所釋放的毒素或清除某些自身抗原,使機體保持正常平衡,但有時也會對機體造成病理性損害,如抗核抗體、抗雙鏈DNA抗體、抗甲狀腺球蛋白抗體等一些自身抗體的產生,對人體可造成危害。
(希望對您有所幫助,請放心採納!)
② HBV感染的血清學檢查(乙肝五項)都包括什麼
1,HBsAg(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1、HB),以前也稱HAA,是乙型肝炎病毒的外殼蛋白,其本身不具傳染性,因此不應將其作為傳染性的標志。HBsAg僅表示有過或正存在乙肝病毒的感染。僅此一項不能說明乙肝病毒目前是否仍在復制。
2、抗-HBs(乙肝病毒表面抗體)是一種保護性抗體,是對乙型肝炎感染後獲得免疫力的標志。是乙型肝炎治癒或趨向治癒的象徵。用乙肝疫苗預防乙肝,也要產生抗-HBs,才能算是預防成功。你沒有乙肝,也不會被乙肝傳染了。
3、HBeAg(e抗原)HBcAg(核心抗原)、HBVDNA,均是乙肝病毒內核中的結構成分,它們的存在,表示血中仍有乙肝病毒的存在和復制,因此有傳染性。
4、抗HBe(e抗體),陽性說明乙型肝炎病毒復制不活躍,傳染性低或很少,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時間已較長久的標志。但如果HBVDNA陽性,說明血中仍存在乙肝病毒或病毒已變異,不僅有傳染性,而且對機體的危害可能更大。
5、抗HBC(核心抗體),其主要成分為核心抗體中IgG型。陽性是以往或現在感染乙肝病毒標志。和HBsAg一樣,僅此一項不能說明乙肝病毒是否繁殖復制。
那麼通常我們通過兩對半的不同的組合來判斷乙肝感染的現狀和轉歸,下面是常見兩對半不同組合的簡明臨床意義:
③ 什麼是血清檢查
將血液離心,分離出血清,查血清中相關抗體蛋白等
④ 化驗血清是檢查什麼的
血清檢查能測出的項目有很多,如,血糖、糖化血紅蛋白等糖尿病檢查、谷丙轉氨酶、穀草轉氨酶、白球比、血肌酐等肝腎功能。還包括電解質、血脂、血澱粉酶、心肌酶譜等等,可以用於判斷各大器官的功能。再比如,能夠檢測出各種血清的免疫球蛋白和抗體,如IgG、IgA、IgM、IgE、肺炎支原體抗體、肺炎支原體抗體等,對判斷自身免疫性疾病有一定的幫助。還可以檢測出各種病毒,如乙肝病毒、艾滋病毒等。總之,血清檢查能夠檢測出人體很多指標,對人體疾病的判斷具有重要的價值。
⑤ 臨床上常用的血清學檢查方法有哪幾種
主要有沉澱試驗、凝集試驗、補體結合試驗、中和試驗及與標記抗體有關的試驗。
(1)凝集試驗
包括玻板凝集法、全血平板凝集法、試管凝集法和瓊脂擴散法。
①全血平板凝集反應
此法常用於傳染性鼻炎、雞白痢、雞傷寒、雞慢性呼吸道病等禽病的檢疫和監測。
②瓊脂擴散反應
當適當比例的抗原抗體在含有電解質的瓊脂網狀基質中自由擴散相遇時,形成肉眼可見的白色沉澱線。此法常用於雞傳染性法氏囊病、雞馬立克氏病、禽流感、禽腦脊髓炎、禽腺病毒感染等病的診斷,還常用於抗體監測和血清學流行病學調查。
(2)血凝與血凝抑制試驗
試驗原理:某些病毒能夠與人或動物的紅細胞發生凝集,稱為血凝反應(HA)。這種凝集反應可被加入的特異性血清所抑制,稱為紅細胞凝集抑制試驗,即血凝抑制反應(HI)。
此方法常用於雞新城疫、禽流感、雞產蛋下降綜合征等病毒的診斷和血清學監測。
⑥ 血液抗體檢測有什麼作用
一般是血清抗體檢測,主要要於診斷疾病比如糖尿病,一些急性炎症,由於未發病時可能沒有抗原或者很少,發病了通過抗原抗體結合反應以來輔助診斷疾病。
⑦ 乙肝血清學檢查有哪些
您好!
常見的檢查乙肝的檢驗項目,有5項,也稱乙型肝炎五項指標(HBV-M),或說「兩對半」。
「兩對半」的檢查結果,用加減號(即+、-)表示。(+),表示陽性;(-),表示陰性。
這5項檢查,分別是:
——表面抗原(簡稱:HBsAg);
——表面抗體(簡稱:抗HBs);
——e抗原(簡稱:HBeAg);
——e抗體(簡稱:抗Be);
——核心抗體(簡稱:抗HBc)。
⑧ 自身抗體的檢測方法有哪些
1、抗核抗體檢測
抗核抗體是一組將自身真核細胞的各種細胞核成分作為靶抗原的自身抗體的總稱,主要是IgG,其次是IgM和IgA,無器官和種屬特異性。ANA在大多數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均可呈陽性,正常老年人也可有低滴度的ANA。ANA檢測在臨床自身免疫病診斷與鑒別診斷中是一個重要的篩查試驗。
2、類風濕因子
類風濕因子是變性lgG刺激機體產生的一種自身抗體,主要存在於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的血清和關節液內。主要為lgM型,也有lgG、lgA、lgD和IgE型。
3、抗中性粒細胞胞漿抗體
抗中性粒細胞胞漿抗體是指與中性粒細胞及單核細胞胞漿成分發生反應的抗體。當中性粒細胞受抗原刺激後,胞漿中的α-顆粒釋放蛋白酶-3、髓過氧化物酶等物質,刺激機體而產生ANCA。
自身抗體的產生原因:
人體的生長、發育和生存有完整的自身免疫耐受機制的維持,正常的免疫反應有保護性防禦作用,即對自身組織、成分不發生反應。—旦自身耐受的完整性遭到破壞,則機體視自身組織、成分為「異物」,而發生自身免疫反應,產生自身抗體。
正常人體血液中可以有低滴度的自身抗體,但不會發生疾病,但如果自身抗體的滴度超過某—水平,就可能對身體產生損傷,誘發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中有許多自身抗體,其中最重要的是抗核抗體。
⑨ 疫情期間兩證一碼是什麼
核酸檢測證明,健康碼、疫苗接種證。
核酸檢測主要有酸檢測試劑、抗體檢測兩種方法,第一種方法通常是通過咽拭子進行PCR檢測,基因擴增,然後再進行核酸檢測。 而抗體檢測是選擇抽血,抽血的方法得出結果看,觀察其抗體滴度是否升高,這種情況常常是指在抽血前常出現不能產生抗體的情況。
核酸檢測是一種「進行時」檢測,通過聚合酶鏈反應等方法檢測病毒基因組中特定的核酸序列,從而判斷被檢測者此刻是否感染了病毒。
與核酸檢測不同,新冠病毒抗體檢測顯示的是哪些人曾經被感染。抗體檢測又被稱為血清學檢測,目的是檢測血液樣本中的抗體。人體感染病毒後,會產生IgM或IgG抗體。
被感染初期,人體會迅速產生IgM抗體,以抗感染;相比之下,產生IgG抗體的速度更慢,但IgG抗體保留時間更長。抗體檢測就是檢測血清中是否有這些特異性抗體,以確定被測試者是否曾被感染。
1、核酸檢測的物質是病毒的核酸。核酸檢測是查找患者的呼吸道標本、血液或糞便中是否存在外來入侵的病毒的核酸,來確定是否被新冠病毒感染。因此一旦檢測為核酸「陽性」,即可證明患者體內有病毒存在 。
2、新冠病毒感染人體之後,首先會在呼吸道系統中進行繁殖,因此可以通過檢測痰液、鼻咽拭子中的病毒核酸判斷人體是否感染病毒。所以說,核酸檢測陽性可以作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確診的金標准。
3、核酸檢測的「假陽性」是指患者本來沒感染新冠病毒,但核酸檢測出現陽性結果。此「假陽性」的出現通常是由於實驗室檢測過程中標本間的交叉污染或實驗室核酸污染造成的。在技術層面上講,只要實驗室嚴格落實質控工作,可有效避免「假陽性」的產生。
4、核酸檢測的「假陰性」是指從患者的臨床症狀、肺部影像學結果甚至流行病學史都支持為新冠肺炎,但患者病毒核酸檢測結果為「陰性」,檢測結果與臨床不符。
健康碼可以實現高效率的人員流動管理,在辦公樓、商場、地鐵、火車站等人流密集的地點提高過檢效率,避免過多的人員接觸和聚集。
健康碼是以真實數據為基礎,由市民或者返工返崗人員通過自行網上申報,經後台審核後,即可生成屬於個人的二維碼。該二維碼作為個人在當地出入通行的一個電子憑證,實現一次申報,全市通用。
健康碼的應用涵蓋了社區管理、企業復工、交通出行、學校開學、買葯登記、超市商場等使用場景,可以協助社區、企業、學校等做好防疫管理及疫情控制等重點工作。
在疫情防控和復產復工中,健康碼可以實現高效率的人員流動管理,在辦公樓、商場、地鐵、火車站等人流密集的地點提高過檢效率,避免過多的人員接觸和聚集。
⑩ 血清免疫學檢查的檢查內容主要為:
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D(IgD),免疫球蛋白E(IgE),心肌肌鈣蛋白T(cTnT),肌紅蛋白(Mb),類風濕因子(RF)。 正常參考值: IgG 7.0~16.6克/升(7.0~16.6g/L)
意義:
(1) IgG增高: ① IgG、IgA、IgM在機體的防禦中發揮重要作用。若IgG、IgA、IgM幾種不同的免疫球蛋白均增高稱之為多克隆性增高,常見於各種感染,特別是慢性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統性紅斑狼瘡(SLE)、淋巴瘤、肺結核、肝臟疾病和寄生蟲病等;② 單一的免疫球蛋白增高,又稱單克隆性增高,主要見於免疫增殖性疾病,如多發性骨髓瘤等。
(2) IgG降低: 可見於各種先天性或獲得性體液免疫缺陷病、聯合免疫缺陷病等。 正常參考值: 0.7~3.5克/升(0.7~3.5g/L)
意義:
(1) IgA增高: 見於IgA型分泌型多發性骨髓瘤(MM)、系統性紅斑狼瘡、類風濕關節炎、肝硬化和腎臟疾病等。
(2) IgA降低: 多見於反復呼吸道感染、原發性和繼發性免疫缺陷病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正常參考值: 0.5~2.6克/升(0.5~2.6g/L)
意義:
(1) IgM增高: 見於病毒性肝炎初期、系統性紅斑狼瘡、類風濕關節炎、肝硬化等。
(2) IgM降低: 可見於IgA型多發性骨髓瘤、先天性免疫缺陷病、免疫抑制療法後、淋巴系統疾病和腎病綜合征等。 正常參考值: 0.6~2.0毫克/升(0.6~2.0mg/L)(ELISA法)
意義: IgD增多見於:
(1) IgD型多發性骨髓瘤病。
(2) 流行性出血熱、過敏性哮喘、特應性皮炎等也可見IgD升高。
(3) 妊娠後期、大量吸煙也可見IgD生理性升高。 正常參考值: 0.1~0.9毫克/升(0.1~0.9mg/L)(ELISA法)
意義:
(1) IgE升高: 見於變態反應性疾病、寄生蟲感染、急慢性肝炎、系統性紅斑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等。特別是IgE型多發性骨髓瘤病病人,IgE增高可作為臨床確診依據。
(2) IgE降低: 多見於先天性或獲得性丙種球蛋白缺乏症、惡性腫瘤、長期使用免疫抑制劑等。 正常參考值: 0.02~0.13微克/升(0.02~0.13μg/L)(ELISA法)
意義:肌鈣蛋白為發現的心肌蛋白標志物,具有高度心肌特異性。主要用於診斷心肌缺血性損傷,包括心絞痛、可逆性心肌組織損傷、不穩定性心絞痛、心肌梗死等。 正常參考值: 50~85微克/升(50~85μg/L)(ELISA法);6~85微克/升(6~85μg/L)(RIA法)
意義:肌紅蛋白是一項出現早、敏感性高而非特異性的診斷指標,對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診斷有一定價值。它存在於心肌和骨骼肌中,在急性心肌梗死時釋放入血,症狀出現後1~3小時升高,4~12小時達到高峰,故在診斷急性心肌梗死和判斷急性心肌梗死病情方面具有主要一定的價值。
(1) 骨骼肌損傷: 急性肌肉損傷和肌病。
(2) 休克。
(3) 急性或慢性腎衰竭。 正常參考值: 陰性(速率散射比濁法)
意義:
(1) 類風濕疾病時,RF陽性率可達70%~90%,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陽性率為70%。
(2) 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均有較高的陽性率。
(3) 微生物和寄生蟲的感染及部分膠原性疾病也可出現類風濕因子陽性。